guest: 《雜阿含經》第1143經「阿梨摩訶迦葉於阿梨阿難,鞞提訶牟尼前為比丘尼說法」,請問什麼是「鞞提訶牟尼」? ---- David Chiou: 莊春江居士的解釋是: 毘提訶牟尼:另譯作「鞞提訶牟尼」,指「毘提訶族人的聖者」,參看「牟尼」,有關毘提訶族與釋迦族的關係,請參看《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第325頁。(同義詞「毗提訶牟尼」) 《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則寫道: 這六族 ,從釋迦到酥摩,都在恒河以北,沿喜馬拉耶山麓而分布的民族。這東方各族,實為廣義的釋迦同族。理解恆河北岸,沿希馬拉耶山麓分布的民族,與釋迦族為近族,那末「世尊出在波夷那」 ,阿難稱「毘提訶牟尼」,都不覺得希奇了。 c.f. http://www.mahabodhi.org/files/yinshun/41/yinshun41-16.html 不過還是不解,一般認為釋迦牟尼佛和阿難是堂兄弟,是父系的近親,為何釋迦牟尼佛就是釋迦的牟尼,阿難卻稱為鞞提訶的牟尼?這我在《佛本行集經》有查到一種傳說: 阿難在從佛出家前曾寄居鞞提訶國守禁語的戒,被當地人視為仙人,而稱作鞞提訶牟尼。「牟尼」是「寂默」的意思,也可指聖者、仙人。 詳細內容下封再貼上供參考。 明法比丘在《巴漢詞典》中的解釋是: SA.16.10./II,175.︰Vedehamuninoti paṇḍitamunino.Paṇḍito hi ñāṇasaṅkhātena vedena īhati sabbakiccāni karoti,tasmā “vedeho”ti vuccati. Vedeho ca so muni cāti,vedehamuni.(鞞提訶牟尼︰智者牟尼。智者努力以智慧、知識做所應做的事,因此稱爲‘鞞提訶’。 ‘鞞提訶’ 結合‘牟尼’,爲‘鞞提訶牟尼’。) 巴利詞辭典是有的將 vedeha 另說因為詞源學所以等於 wise, c.f. https://palidictionary.appspot.com/browse/v/vedeha 。不過「鞞提訶」、「毘提訶」在漢譯的整部大正藏的不同部派的經律論中沒見到這麼解的,像《翻梵語》卷八解作: 鞞提訶國:應云毘地呵,亦云鞞提,譯曰「種種體」也,亦云「四維」。(CBETA, T54, no. 2130, p. 1035, b4-5) 因此暫且不論。 ---- David Chiou: 《佛本行集經》卷二十一: 阿難意欲捨家出家,然其父母,不聽出家。 [... ...] 爾時,阿難作如是念:「我之父母,決不聽我捨家出家。」作是念已,即在其家,取五百枚波利沙般,私往至於毘提耶國。而彼聚落有一長者,是其父王舊日知識,將此五百波利沙般以相付囑,而語之言:「今以此錢付囑於汝,為我食直,我若須食而來此者,必將此錢為我買食。當至之時,汝亦不須問我來所,但我到此,汝必當知須食故來。」作是語已,至於空閑阿蘭若處,受無語戒,行住坐臥,默然不言。須食之時,默然來至寄錢之家,寂靜而坐默受飲食,食訖還復默然而去。 [0919b21] 時,彼聚落所居諸人,數見阿難釋種童子默然行住去來坐臥,見已問言:「仁者是誰?」爾時,阿難亦不言語以報彼人,還復如本默然而去。時彼人輩各相謂言:「此之仙人,應是毘提耶國而出。」作是語已,為其立名,稱為毘提耶國仙人。 [0919b27] 爾時,阿難父母聞人說如此語,阿難從此逃遁,往至毘提耶國城邑聚落,受不言戒,行仙人行而得成仙。聞已即遣使人,往至謂言:「子子!汝若決定不住家者,但來向此,於我釋種童子之邊而出家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