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在家居士的理財觀念]===== 出家人以解脫為業,因此不賺錢、不蓄財;在家人則要有居家生活,需要賺錢謀生。 {{ :agama:decoration:wheat-1530321_640.jpg?320|}} 佛陀在《雜阿含經》卷四第91經表示:「有四法,俗人在家得現法安、現法樂。何等為四?謂方便具足、守護具足、善知識具足、正命具足。」(CBETA, T02, no. 99, p. 23, a26-28) 「方便具足」即努力工作以種種技能謀生,「守護具足」即管好財物以避免不必要的減損,「正命具足」即以正當的方法謀生,該花的錢就花、不該花的錢不花。四個能讓在家人此生安樂的方法中,有三個都與理財有關,可見正確理財的重要性。 我們應如何正確地求財?取得財物後該如何分配?如何避免財物不必要的減損?對財物應避免怎樣的心態?佛陀都曾向居士們一一開示,整理如下: ◎ 正確的求財方法 在家居士需要營生求財,才能照顧自己及他人,但該怎麼求財呢? 《雜阿含經》卷四十八第1283經說「始學功巧業,方便集財物」,《中阿含經》卷三十三〈大品1〉第135經善生經也說:「初當學技術,於後求財物。」(CBETA, T01, no. 26, p. 642, a2) 也就是要先有一技之長,努力工作。 《增支部尼柯耶》集4〈輪品4〉第31經輪經則提到要賺大錢的話,需要具備四個條件:好的地點,依止善人、正確的願求、過去行善的福德。 最好以怎樣的心態求財呢?《中阿含經》卷三十〈大品1〉第126經行欲經這麼說:「居士!若有一行欲人,如法以道求索財物,彼如法以道求財物已,自養安隱及父母、妻子、奴婢、作使,亦供養沙門、梵志,令昇上與樂俱而受樂報,生天長壽。得財物已,不染不著,不縛不繳,不繳已染著,見災患,知出要而用者,此行欲人於諸行欲人為最第一。」(CBETA, T01, no. 26, p. 615, c9-15) 要如法求財、不能違法,得到財物後除了自養外,也要分享及供養,進而不染著於財物,知道財物的無常,而作妥善的運用。 若要追本溯緣,不作貪、瞋、怖、癡的行為,即能多福祿,如《中阿含經》卷三十三〈大品1〉第135經善生經所說:「人因四事故,便得多福。云何為四?不行欲、不行恚、不行怖、不行癡。」(CBETA, T01, no. 26, p. 639, b13-14) 舉例而言,不貪而能投資進退有節,不瞋有慈心而和氣生財,不怖才能積極進取做事,不痴則智慧清明,自然洞燭機先。經中也常提到清淨布施、慈心、齋戒能成就後世的大福報。 ◎ 適當的財物分配 如法獲取財物後,該如何作資產配置呢?《中阿含經》卷三十三〈大品1〉第135經、《長阿含經》卷十一第16經善生經、《雜阿含經》卷四十八第1283經中都有記載佛陀為善生童子開示的方向,將個人所得大致分為四份:一份供應生活所需(飲食)、一份要存起來,二份作賺錢的資本(例如一份投入工作所需、一份則可投資或借給他人)。第1283經也有相關的說明。詳情可參考之前的討論串 → http://0rz.tw/ofBe5 (本段待進一步整理。) 《大乘本生心地觀經》亦提供過去久遠時某一長者的財物分配法,也可作為參考。 一分財寶,常求息利以贍家業;\\ 一分財寶,以充隨日供給所須;\\ 一分財寶,惠施孤獨以修當福;\\ 一分財寶,拯濟宗親往來賓旅。 兩者相較下,可以發覺無論怎麼分配,日常生活的費用需保留,發展事業的費用亦需保留,剩下的則是看要存在地上的銀行,或是天上的銀行(布施),隨個人所好。 ^_^ ◎ 聰明地避免財物減損 獲取並配置好財物後,也要減少財物不必要的損失。佛陀告誡我們有六種錯誤的行為會破財,見《中阿含經》卷三十三〈大品1〉第135經善生經:「居士子!求財物者,當知有六非道。云何為六?一曰種種戲求財物者為非道。二曰非時行求財物者為非道。三曰飲酒放逸求財物者為非道。四曰親近惡知識求財物者為非道。五曰常喜妓樂求財物者為非道。六曰懶惰求財物者為非道。」(CBETA, T01, no. 26, p. 639, b18-23) 十賭九輸,縱使贏了也不安穩。生活不正常,工作不穩且難以建立信用。放逸於燈紅酒綠或混跡於狐群狗黨,隨時就會出事。縱慾或懶惰自然坐吃山空,累積不了財富。 《雜阿含經》卷三十二第914經提到了九個造成財物減損的原因:「王所逼、賊所劫、火所焚、水所漂、藏自消減、抵債不還、怨憎殘破、惡子費用、[……]無常。」(CBETA, T02, no. 99, p. 230, c6-9) 《雜阿含經》卷四十八第1283經中佛陀也教我們「不付老子財,不寄邊境民,不信姦狡人,及諸慳悋者,親附成事者,遠離不成事」。 佛弟子並不會傻傻地讓人將錢財偷走或搶走,而會適切地守護財物。 ◎ 錯誤的貪著心態 雖然錢財是生活所需,但成為金錢的奴隸或因多財而放逸也會深受其害,如《雜阿含經》卷四十六第1232經中說:「彼諸世人得勝財利,於財放逸,而起貪著,作邪行者,是愚癡人,長夜當得不饒益苦。」(CBETA, T02, no. 99, p. 336, c3-5) 無法節制自己而亂花錢,或是過於吝嗇而不肯花錢,都不出貪及痴,《雜阿含經》卷四第91經即說:「若善男子無有錢財而廣散用,以此生活,人皆名為優曇鉢華,無有種子,愚癡貪欲,不顧其後。或有善男子財物豐多,不能食用,傍人皆言是愚癡人如餓死狗。是故,善男子所有錢財能自稱量,等入等出,是名正命具足。」(CBETA, T02, no. 99, p. 23, b16-21) 《雜阿含經》卷四十六第1232經即記載一位長者多財巨富,但是完全不肯花錢而生活得像個窮人,也不幫助他人、施與他人,這就是因為太貪而對自己及他人都吝嗇,受不到福報的利益,福報用完即墮三惡道。 了解財物只是工具而不是目的,正確看待財富的因緣生滅,自然能妥善地運用及累積錢財,而得到現世的安樂。 ======(一六)佛說長阿含-[1]-第二分善生經第十二====== **-{佛陀為善生長者子說遠離惡行惡友,及敬禮六方的法門}-** @[0070a20]@如是我聞: @[0070a20]@一時,佛在[[羅閱-[2]-祇]][[耆闍崛山]]中,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 @[0070a21]@爾時,世尊時到-[3]-著衣持鉢,入城乞食。時,羅閱祇城內有長者子,名曰善生,[[清旦]]出城,[[詣]]園遊觀,初沐浴[[訖]],舉身皆濕,向諸方禮,東、西、南、北、上、下諸方,皆悉周遍。 @[0070a25]@爾時,世尊見長者子-[4]-善生詣園遊觀,初沐浴訖,舉身皆濕,向諸方禮。世尊見已,即詣其所,告善生言:「汝以何緣,清旦出城,於園林中,舉身皆濕,向諸方禮?」 @[0070a28]@爾時,善生白佛言:「我父臨命終時,遺[[勅]]我言:『汝欲禮者,當先禮東方、南方、西方、北方、上方、下-[5]-方。』我奉承父教不敢違背,故澡浴訖,先[[叉手]]東面,向東方禮;南、西、北方,上、下諸方,皆悉周遍。」 @[0070b04]@爾時,世尊告善生曰:「長者子!有此方名耳,非為不有;然我賢聖法中,非禮此六方以為恭敬。」 @[0070b06]@善生白佛言:「唯願世尊善為我說賢聖法中禮六方法!」 @[0070b07]@佛告長者子:「[[諦聽]],諦聽,善思念之,當為汝說。」 @[0070b08]@善生對曰:「唯然,願樂欲聞!」 @[0070b09]@佛告善生:「若長者、長者子知[[四結業]]-[]-不於四處而作惡行,又復能知六損財業,是謂,善生!若-[6]-長者、長者子離四惡行,禮敬六方。今世亦善,後獲善報,今世[[根基]]-[]-,後世根基,於現法中,智者所稱,獲[[世-[7]-一果]]-[]-,身壞命終,生天、善處。善生!當知四結行者:一者殺生,二者盜竊,三者婬逸-[8]-,四者妄語,是四結行。云何為四處?一者欲,二者恚,三者怖,四者癡。若長者、長者子於此四處而作惡者,則有損耗。」佛說是已,復作頌曰: 「欲瞋及怖癡,  有此四法者;\\  名譽日損減,  如月向于[[晦]]。」\\ @[0070b21]@佛告善生:「若長者、長者子於此四處不為惡者,則有增益。」爾時,世尊重作頌曰: 「於欲恚怖癡,  不為惡行者,\\  名譽日增廣,  如月向上滿。」\\ @[0070b25]@佛告善生:「六損財業者:一者[[耽湎]]-[]-於酒,二者[[博戱]]-[]-,三者[[放蕩]]-[]-,四者迷於[[伎樂]],五者惡友[[相得]]-[]-,六者懈墮,是為六損財業。善生!若長者、長者子解知四結行,不於四處而為惡行,復知六損財業,是謂-[9]-,善生!於四處得離,供養六方,今善後善,今世根基,後世根基,於現法中,智者所譽,獲世[*]一果,身壞命終,生天、善處。善生!當知飲酒有六失:一者失財,二者生病,三者鬪諍,四者惡名[[流布]],五者[[恚怒暴生]]-[]-,六者智慧日損。善生!若彼長者、長者子飲酒不已,其家產業日日損減。善生!博戱有六失,云何為六?一者財產日耗,二者雖勝生怨,三者智者所責,四者人不敬信,五者[[為人疎外]]-[]-,六者生盜竊心。善生!是為博戱六失。若長者、長者子博戱不已,其家產業日日損減,放蕩有六失:一者不自護身,二者不護財貨,三者不護子孫,四者常自驚懼,五者諸苦惡法常-[10]-自纏身,六者[[喜生虛妄]]-[]-,是為放蕩六失。若長者、長者子放蕩不已,其家財產日日損減。 @[0070c15]@「善生!迷於伎樂復有六失:一者求歌,二者-[11]-求舞,三者[[求琴瑟]]-[]-,四者[[波內早]]-[]--[12]-,五者[[多羅槃]]-[]-,六者[[首呵那]]-[]-,是為伎樂六失。若長者、長者子伎樂不已,其家財產日日損減,惡友相得復有六失:一者方便生欺,二者好喜[[屏處]]-[]-,三者[[誘他家人]]-[]-,四者圖謀他物,五者[[財利自向]]-[]-,六者[[好發他過]]-[]-,是為惡友六失。若長者、長者子習惡友不已,其家財產日日損減,懈墮有六失:一者富樂不肯[[作務]]-[]-,二者貧窮不肯勤修,三者寒時不肯勤修,四者熱時不肯勤修,五者時早不肯勤修,六者時晚不肯勤修,是為懈墮六失。若長者、長者子懈墮不已,其家財業日日損減。」佛說是已,復作頌曰: 「迷惑於酒者,  還有酒[[伴黨]];\\  財產正聚集-[13]-,  隨己復散盡。\\  飲酒無節度,  常喜歌舞戱;\\  晝則-[14]-遊他家,  因此自陷墜-[15]-。\\  隨惡友不改,  [[誹謗]]出家人;\\  [[邪見]]世所嗤,  行穢人所[[黜]]。\\  好博-[16]-著外色,  但論勝負事;\\  親惡-[17]-無返-[18]-復,  行穢人所黜。\\  為酒所荒迷,  貧窮不自量;\\  輕財好奢用,  破家致禍患。\\  擲博群飲酒,  共伺他婬女;\\  [[翫習]]卑鄙行,  如月向於晦。\\  行惡能受惡,  與惡友同事;\\  今世及後世,  終始無所獲。\\  晝則好睡眠,  [[夜覺多悕望]]-[]-;\\  獨昏無善友,  不能修家務。\\  朝夕不肯作,  寒暑復懈墮;\\  所為事不究,  亦復毀成功。\\  若不計寒暑,  朝夕勤修務;\\  事業無不成,  至終無憂患。」\\ @[0071a20]@-{四類應當遠離的壞朋友}-佛告善生:「有四怨如親,汝當覺知。何謂為四?一者畏伏,二者美言,三者敬順,四者惡友。」 @[0071a22]@佛告善生:「[[畏伏]]-[]-有四事,云何為四?一者[[先與後奪]]-[]-,二者[[與少望多]]-[]-,三者[[畏故強親]]-[]-,四者[[為利故親]]-[]-,是為畏伏四事。」 @[0071a24]@佛告善生:「[[美言]]-[]-親復有四事,云何為四?一者[[善惡斯順]]-[]-,二者[[有難捨離]]-[]-,三者[[外有善來密遮-[19]-止之]]-[]-,四者[[見有危事便排擠-[20]-之]]-[]-,是為美言親四事。[[敬順]]-[]-親復有四事,云何為四?一者[[先誑]]-[]-,二者[[後誑]]-[]-,三者[[現誑]]-[]-,四者[[見有小過便加杖之]]-[]-,是為敬順親四事。惡友親復有四事,云何為四?一者飲酒時為友,二者博戱時為友,三者婬逸[*]時為友,四者歌舞時為友,是為惡友親四事。」世尊說此已,復作頌曰: 「畏伏而強親,  美言親亦爾;\\  敬順虛誑親,  惡友為惡親。\\  此親不可恃,  智者當-[21]-覺知;\\  宜速遠離之,  如避于[[嶮]]道。」\\ @[0071b10]@-{四類應當親近的善友}-佛告善生:「有[[四親可親]]-[]-,多所[[饒益]],為人救護。云何為四?一者[[止非]]-[]-,二者[[慈愍]],三者[[利人]],四者[[同事]]-[]-,是為四親可親,多所饒益,為人救護,當親近之。善生!彼-[22]-止非有四事,多所饒益,為人救護。云何為四?一者見人為惡則能[[遮止]],二者示人[[正直]]-[]-,三者慈心[[愍念]],四者[[示人天-[23]-路]]-[]-。是為四止非,多所饒益,為人救護。 @[0071b17]@「復次,慈愍有四事:一者[[見利代喜]]-[]-,二者[[見惡代憂]]-[]-,三者[[稱譽人德]]-[]-,四者[[見人說惡便能抑制]]-[]-,是為四慈愍,多所饒益,為人救護。利益有四,云何為四?一者[[護彼不令放逸]]-[]-,二者[[護彼放逸失財]]-[]-,三者[[護彼使不恐怖]]-[]-,四者[[屏相教誡]]-[]--[24]-,是為四利人,多所饒益,為人救護。[[同事]]有四,云何為四?一者為彼不惜身命,二者為彼不惜財寶,三者為彼濟其恐怖,四者為彼屏相教誡[*],是為四同事,多所饒益,為人救護。」世尊說是已,復作頌曰: 「制非防惡親,  慈愍存-[25]-他親;\\  利人益彼親,  同事齊己親。\\  此親乃可親,  智者所附近;\\  親中無等親,  如慈母親子。\\  若欲親可親,  當親堅固親;\\  親者戒具足,  如火光照人。」\\ @[0071c05]@佛告善生:「當知六方,云何為六-[26]-?父母為東方,師長為南方,妻婦為西方,親[[黨]]-[]-為北方,[[僮僕]]為下方,沙門、婆羅門、諸[[高行]]者為上方。善生!夫為人子,當以五事敬順父母,云何為五?一者[[供奉]]-[]-能使無乏,二者凡有所為先白父母,三者父母所為恭順不逆,四者父母正令不敢違背,五者不斷父母所為正業。善生!夫為人子,當以此五事敬順父母,父母復以五事敬親-[27]-其子。云何為五?一者制子不聽為惡,二者指授示其善處,三者慈愛入骨徹髓,四者為子求善婚娶,五者隨時供給所須。善生!子於父母敬順恭奉,則彼方安隱,無有憂畏。 @[0071c17]@「善生!弟子敬奉師長復有五事,云何為五?一者給侍所須,二者禮敬供養,三者尊重戴仰,四者師有教[[勅]]敬順無違,五者從師聞法善持不忘。善生!夫為弟子當以此五法敬事師長,師長復以五事敬視弟子,云何為五?一者[[順法調御]]-[]-,二者[[誨]]其未聞,三者隨其所問-[28]-令善義解-[29]-,四者示其善友,五者盡以-[30]-所知[[誨]]授不[[悋]]。善生!弟子於師長敬順恭奉,則彼方安隱,無有憂畏。 @[0071c26]@「善生!夫之敬妻亦有五事,云何為五?一者相待以禮,二者威嚴不[[媟]]-[]--[31]-,三者衣食隨時,四者[[莊嚴以時]]-[]-,五者[[委付家內]]-[]-。善生!夫以此五事敬待於妻,妻復以五事恭敬於夫,云何為五?一者先起,二者後坐,三者[[和言]]-[]-,四者敬順,五者[[先意承旨]]-[]-。善生!是為夫-[32]-之於妻-[33]-敬待,如是則彼方安隱,無有憂畏。 @[0072a04]@「善生!夫為人者,當以五事親敬[[親族]]-[]-,云何為五?一者給施,二者善言,三者利益,四者同利,五者不欺。善生!是為五事親敬親族,親族亦以五事親敬於人,云何為五?一者護放逸,二者護放逸失財,三者護恐怖-[34]-,四者屏相教誡[*],五者常相稱歎。善生!如是敬親-[35]-親族,則彼方安隱,無有憂畏。 @[0072a11]@「善生!主於僮使以五事教授,云何為五?一者[[隨能使役]]-[]-,二者飲食隨時,三者[[賜勞隨時]]-[]-,四者病與醫藥,五者[[縱其休暇]]-[]--[36]-。善生!是為五事教授僮使,僮使復以五事奉事其主,云何為五?一者早起,二者為事[[周密]]-[]-,三者不與不取,四者[[作務以次]]-[]-,五者稱揚主名。是為主待僮使,則彼方安隱,無有憂畏。 @[0072a18]@「善生![[檀越]]當以五事供奉沙門、婆羅門,云何為五?一者身行慈,二者口行慈,三者意行慈,四者[[以時]]-[]-施,五者[[門不制止]]-[]-。善生!若檀越以此五事供奉沙門、婆羅門,沙門、婆羅門當復以六事而教授之,云何為六?一者防護不令為惡,二者指授善處,三者教懷善心,四者使未聞者聞,五者已聞能使[[善解]]-[]-,六者[[開示天路]]-[]-。善生!如是檀越恭奉沙門、婆羅門,則彼方安隱,無有憂畏。」世尊說已,重說偈曰: 「父母為東方,  師長為-[37]-南方,\\  妻婦為西方,  親族為北方,\\  僮使-[38]-為下方,  沙門為上方。\\  諸有長者子,  禮敬於諸方;\\  敬順不失時,  死皆得生天。\\  [[惠施]]及[[輭言]]-[]-,  利人多所益,\\  同利等彼己,  所有與人共。\\  此四多負荷,  任重如車輪;\\  世間無此四,  則無有孝養。\\  此法在世間,  智者所選-[39]-擇;\\  行則獲大果,  [[名稱]]遠[[流布]]。\\  [[嚴飾]]於[[床座]]-[]-,  供設上飲食;\\  [[供給]]所當得,  名稱遠流布。\\  親舊不相[[遺]]-[]-,  示以利益事;\\  上下常和同,  於此得善譽。\\  先當習技-[40]-藝,  然後獲財業;\\  財業既已具,  宜當自守護。\\  出財未至奢,  當選[*]擇前人;\\  欺誑[[抵-[41]-突]]-[]-者,  [[寧乞未舉與]]-[]-。\\  積財從小起,  如蜂集眾花;\\  財寶日滋息,  至終無損耗。\\  一食知止足,  二修業勿怠,\\  三當先儲積,  以擬於空乏,\\  四耕田商賈,  擇-[42]-地而置牧,\\  五當起塔廟,  六立僧房舍,\\  在家勤六業,  善修勿失時。\\  如是修業者,  則家無損減;\\  財寶日滋長,  如海吞眾流。」\\ @[0072b27]@爾時,善生白世尊言:「甚善,世尊![[實過本望]]-[]-,[[踰]]-[43]-我父教,能使[[覆者得仰]]-[]-,閉者得開,迷者得悟,冥室燃燈,有目得視。如來所說,亦復如是,以無數方便,開悟愚冥,現清白法。所以者何?佛為如來、至真、等-[44]-正覺,故能開示,為世明導。今我歸依佛、歸依法、歸依僧,唯願世尊聽我於正法中為優-[45]-婆塞,自今日始,盡形壽不殺、不盜、不婬、不欺、不飲酒。」 @[0072c06]@爾時,善生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佛說-[46]-長阿含經卷第十一 ====[校勘]==== [1] 明本無「佛說長阿含」五字。 [2] 「羅閱」,巴利本作 Rājagaha。 [3] 「時到」,宋、元、明三本作「到時」。 [4] 大正藏無「子」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5] 「上方下」,宋、元、明三本作「下方上」。 [6] 大正藏無「若」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7] 「世」,宋、元、明三本作「三十」。[*] [8] 「逸」,元、明二本作「泆」。[*] [9] 「謂」,大正藏原為「為」,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謂」。 [10] 「常」,元、明二本作「當」。 [11] 宋、元、明三本無「者」字。 [12] 「早」,宋、元、明三本作「卑」。 [13] 「聚集」,大正藏原為「集聚」,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聚集」。 [14] 「則」,大正藏原為「出」,今依據高麗藏、磧砂藏二本改作「則」。 [15] 「墜」,大正藏原為「隧」,今依據高麗藏、磧砂藏二本改作「墜」。 [16] 「博」,大正藏原為「惡」,今依據宋、明二本改作「博」。 [17] 「惡」,大正藏原為「要」,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惡」。 [18] 「返」,宋、元、明三本作「反」。 [19] 大正藏無「遮」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20] 「擠」,大正藏原為「濟」,今依據元、明二本改作「擠」。 [21] 「當」,元、明二本作「常」。 [22] 元、明二本無「彼」字。 [23] 「天」,元、明二本作「大」。 [24] 「誡」,宋、元、明三本作「戒」。[*] [25] 「存」,大正藏原為「在」,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存」。 [26] 大正藏在「六」字之後有一「方」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刪去。 [27] 「視」,大正藏原為「親」,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視」。 [28] 「問」,宋、元、明三本作「聞」。 [29] 「義解」,大正藏原為「解義」,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義解」。 [30] 「以」,宋、元、明三本作「已」。 [31] 「媟」,宋、元、明三本作「闕」。 [32] 「夫」,宋、元、明三本作「妻」。 [33] 「妻」,宋、元、明三本作「夫」。 [34] 大正藏在「怖」字之後有一「者」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刪去。 [35] 「親」,大正藏原為「視」,今依據元、明二本改作「親」。 [36] 「暇」,大正藏原為「假」,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暇」。 [37] 「為」,大正藏原為「名」,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為」。 [38] 「使」,大正藏原為「僕」,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使」。 [39] 「選」,大正藏原為「撰」,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選」。[*] [40] 「技」,大正藏原為「伎」,今依據元、明二本改作「技」。 [41] 「抵」,大正藏原為「觝」,宋本作「低」,元、明二本作「抵」,今依據元、明二本改作「抵」。 [42] 「擇」,大正藏原為「澤」,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擇」。 [43] 「踰」,明本作「喻」。 [44] 宋、元、明三本無「等」字。 [45] 「優」,大正藏原為「憂」,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優」。 [46] 宋、元二本無「佛說」二字。 ====[註解]==== [] 四結業:四種造成煩惱的行為。「結」即結使、煩惱。相當的《中阿含經》經文作「四種業」,相當的南傳經文作「四種污染業」。 [] 根基:(培植)修道的基礎。 [] 世一果:?? [] 耽湎:沉溺、沉迷。 [] 博戱:古代一種賭博遊戲,玩法是依照所擲骰子的點數,決定雙方下棋的權力,後泛指一般的賭博遊戲。「戱」是「戲」的異體字。 [] 放蕩:行為不加檢束。相當的《中阿含經》經文作「非時行」,相當的南傳經文作「致力不適合時間之街道行」。 [] 相得:契合、投機。 [] 恚怒暴生:突然瞋恨暴怒。 [] 為人疎外:被眾人疏遠。 [] 喜生虛妄:喜好搬弄虛妄不實的事情。?? [] 求琴瑟:追求音樂演奏。其中「瑟」是一種彈撥弦樂器,形狀似琴。相當的《中阿含經》經文作「喜往作樂」,相當的南傳經文作「何處有奏樂?」 [] 波內早:一種以手搖鈴的音樂。相當的《中阿含經》經文作「喜見弄鈴」,相當的南傳經文作「何處有手鈴樂?」 [] 多羅槃:敲鑼打鼓。相當的《中阿含經》經文作「喜拍兩手」,相當的南傳經文作「何處有鼓樂?」 [] 首呵那:說唱的故事,例如西方吟遊詩人的表演,或是中國的說書、講古。相當的《中阿含經》經文作「喜大聚會」,相當的南傳經文作「何處有講古?」 [] 屏處:隱密的地方;人們看不到的地方。人們通常會在隱密處行不可告人之事。 [] 誘他家人:引誘他人妻子。??陷害友人家人,以此為條件從中得利? [] 財利自向:??與對方來往只為自身利益。 [] 好發他過:喜歡檢討他人的過失。 [] 作務:經營事業;勞動。 [] 夜覺多悕望:??白天睡大覺,夜晚每每立下明日大願但從不實現? [] 畏伏:讓人畏懼而結交的朋友,例如以黑社會大哥為友。??相當的《中阿含經》經文作「知事非親似如親」,相當的南傳經文作「無論什麼東西都取走的人應該被看作非朋友的假朋友」。 [] 先與後奪:??先給予小小的利益,得到對方信任後即予以掠奪。例如賭場會故意讓賭客贏點小錢,然後再讓客人輸大錢。 [] 與少望多:貢獻少而希求多。 [] 畏故強親:因為畏懼而勉強親近。 [] 為利故親:因為利益而親近。 [] 美言:浮華的言詞。 [] 善惡斯順:沒有原則,對朋友善良、邪惡的行為都一概贊成。?? [] 有難捨離:不能同甘共苦,一有急難困難就離開。 [] 外有善來密遮止之:有作善事的機會,暗地裡障礙破壞。 [] 見有危事便排擠之:??一遇到危難就將朋友推出去,使自己免禍。 [] 敬順:恭敬順服。這裡引申為逢迎欺騙的壞朋友。 [] 先誑:以過去的事情逢迎欺騙。 [] 後誑:以未來的事情逢迎欺騙。 [] 現誑:以現在的事情逢迎欺騙。 [] 見有小過便加杖之:以棍杖責罰小過錯,這裡是指苛刻不寬容。 [] 四親可親:四類可親近的好朋友。 [] 止非:遮止錯誤。 [] 同事:與他人一起做事。又譯為「等利」、「同利」。這裡指同甘共苦的朋友。 [] 正直:正確的方向。 [] 示人天路:告知朋友通往(投生於)天界的道路。 [] 見利代喜:見到幸福時替朋友歡喜。 [] 見惡代憂:見到不幸時替朋友擔憂。 [] 稱譽人德:稱揚讚譽朋友的德行。 [] 見人說惡便能抑制:見到人說朋友壞話時能制止。 [] 護彼不令放逸:守護朋友不使放逸。 [] 護彼放逸失財:守護放逸朋友的財產。 [] 護彼使不恐怖:保護朋友免受恐懼。 [] 屏相教誡:在私底下規勸告誡。「屏處」指隱密的地方、人們看不到的地方。 [] 黨:親族、姻戚。如:「父黨」、「母黨」。 [] 供奉:供養、侍奉。 [] 順法調御:依循正法教化弟子。 [] 媟:輕侮、不尊重。如:「媟慢」。 [] 莊嚴以時:在適當的時機讓妻子打扮裝飾。 [] 委付家內:託付家務。 [] 和言:溫順、安詳的言辭。 [] 先意承旨:不等丈夫表明意願,就能事先順應他的心意去做。 [] 親族:指家屬及同宗族的人。 [] 隨能使役:依照能力分配任務。 [] 賜勞隨時:隨時慰問。這裡的「勞」是「慰勞」的意思。 [] 縱其休暇:讓僮僕有休息、閒暇的時間。 [] 周密:周全細密。 [] 作務以次:有順序地執行任務。 [] 以時:適當的時機。 [] 門不制止:不阻擋沙門、婆羅門來拜訪(或乞食)。 [] 善解:妥善的理解。 [] 開示天路:開示通往生天的道路。 [] 輭言:柔和溫暖,使人歡喜的言語。通「軟語」。 [] 床座:古印度的床兼具座椅功能,可臥可坐故稱床座。 [] 遺:捨棄。 [] 抵突:觸犯;衝突。 [] 寧乞未舉與:?? [] 實過本望:超過本來的期望。 [] 覆者得仰:翻覆顛倒者得以回正。 ====[對應經典]==== *[[https://reurl.cc/60Ykzk|(一三五)中阿含大品善生經第十九(第三念誦)]] *[[http://agama.buddhason.org/DN/DN31.htm|長部31經/辛額勒經(波梨品[第三])]]\\ ====[讀經拾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