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佛說長阿含-[1]-第二分轉輪聖王修行經第二====== **-{佛弟子當精勤修行善法,如同轉輪王以正法治世,而有大利益、大威力}-** @[0039a22]@如是我聞: @[0039a22]@一時,佛在摩羅醯樓-[2]--[3]-人間遊行,與千二百五十比丘漸至摩羅樓-[4]-國。 @[0039a23]@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自依、法依,是依四念處}-汝等[[當自熾燃,熾燃於法,勿他熾燃;當自歸依,歸依於法,勿他歸依-[5]-]]-[]-。云何比丘當自熾燃,熾燃於法,勿他熾燃?當自歸依,歸依於法,勿他歸依?於是,比丘-<內身身觀,精勤無懈,憶念不忘,除世貪憂;外身身觀、內外身身觀,精勤無懈,憶-[6]-念不忘,除世貪憂。受、意、法觀,亦復如是,是為比丘自熾燃,熾燃於-[7]-法,不他熾燃;當-[8]-自歸依,歸依於法,不他歸依。>- @[0039b03]@「-{修四念處則魔不能擾}-如是行者,魔不能[[嬈]],功德日增,所以者何?乃往過去久遠世時,有王名堅固念-[9]-,[[剎利水澆頭種]]-[]-,為[[轉輪聖王]],領[[四天下]]。時,王自在以法治化,人中殊特,七寶具足,一者金輪寶,二者白象寶,三者紺馬寶,四者神珠寶,五者玉女寶,六者居士寶,七者主兵寶。千子具足,勇健雄猛,能伏怨敵,不用兵仗-[10]-,自然太平。堅固念王久治世已,時,金輪寶即於虛空忽離本處,時,[[典]]-[]-輪者速往白-[11]-王:『大王!當知今者輪寶離於本處。』時,堅固王聞已念言:『我曾於先宿[[耆舊]]-[]-所聞,若轉輪聖王輪寶移者,王壽[[未幾]]。我今已-[12]-受人中福樂,宜更[[方便]]受天福樂,當立太子領四天下,別封一[[邑]]與下髮師,令-[13]-下鬚髮,服三法衣,出家修道。』 @[0039b17]@「時,堅固念王即命太子而告之曰:『卿為知不?吾曾從先宿耆舊所聞,若轉輪聖王金輪離本處者,王壽未幾。吾今已受人中福樂,當更方便遷受天福,今欲剃除鬚髮,服三法衣,出家為道,以四天下委付於汝,宜自勉力,存恤民物。』是時,太子受王教已,時,堅固念王即剃除鬚髮,服三法衣,出家修道。 @[0039b24]@「時,王出家過七日已,彼金輪寶忽然不現,其典輪者往白王言:『大王!當知今者輪寶忽然不現。』時王不悅,即往詣堅固念王所,到已白王:『父王!當知今者輪寶忽然不現。』時,堅固念王報其子曰:『汝勿懷憂以為不悅,此金輪寶者非汝父產,汝但勤行聖王正法,行正法已,於十五日月滿時,沐浴香湯,[[婇女]]圍遶,昇正法殿上,金輪神寶自然當現,輪有千輻,光色具足,天匠所造,非世所有。』 @[0039c04]@「子白父王:『轉輪聖王正法云何?當云何行?』王告子曰:『當依於法,立法具法,恭敬尊重,觀察於法,以法為首,守護正法;又當以法[[誨]]諸婇女,又當以法護視教誡-[14]-諸王-[15]-王子、大臣、群[[僚]]-[]--[16]-、百官及諸人民、沙門、婆羅門,下至禽獸,皆當護視。』 @[0039c09]@-{轉輪聖王所修行法}-「又告子曰:『及-[17]-汝土境所有沙門、婆羅門履行[[清真]]-[]-,功德具足,精進不懈,去離[[憍慢]],忍辱仁愛,閑獨自修,獨自[[止息]]-[]-,獨到[[涅槃]],自除[[貪欲]],化彼除貪;自除[[瞋恚]],化彼除瞋;自除[[愚癡]]-[]-,化彼除癡。於染不染,於惡不惡,於愚不愚,可著不著,可住不住,可居不居。身行[[質直]],口言質直,意念質直;身行清淨,口言清淨,意念清淨,正命-[18]-清淨,[[仁惠-[19]-無厭]]-[]-,衣食知足,持鉢乞食,以福眾生。有如是人者,汝當[[數詣]]-[]-,隨時[[諮]]問,凡所修行,何善何惡?云何為犯?云何非犯?何者可親?何者-[20]-不可親?何者可作?何者[*]不可作?施行何法,長夜受樂?汝諮問已,以意觀察,宜行則行,宜捨則捨。國有孤老,當[[拯給]]-[]-之;貧窮困劣,有來求-[21]-者,慎勿[[違逆]]-[]-。國有舊法,汝勿[[改易]]-[]-,此是轉輪聖王所修行法,汝當[[奉行]]。』」 @[0039c25]@-{修行正法、金輪再現}-佛告諸比丘:「時,轉輪聖王受父教已,如說修行,後於十五日月滿時,沐浴[[香湯]],昇高殿上,婇-[22]-女圍遶,自然輪寶忽現-[23]-在前,輪有千輻,光色具足,天匠所造,非世所有,真金所成,輪徑丈四。時,轉輪王默自念言:『我曾從先宿耆舊所聞,若剎利王水澆頭種,以十五日月滿時,沐浴香湯,昇寶殿上,婇[*]女圍遶,自然金輪忽現在前,輪有千[[輻]],光色具足,天匠所造,非世所有,[[真金]]所成,輪徑丈四,是則名為轉輪聖王。今此輪現,將無是耶?今我寧可試此輪寶。』 @[0040a07]@「時,轉輪王即召[[四兵]],向金輪寶偏露右臂,右膝著地,復以右手[[摩捫]]金輪,語言:『汝向東方,如法而轉,勿違[[常則]]。』輪即東轉。時,王即將四兵隨從其後,金輪寶前有四神導,輪所住處,王即止駕。爾時,東方諸小國王見大王至,以金鉢盛銀粟,銀鉢盛金粟,來趣王所,拜首白言:『善來,大王!今此東方土地豐樂,人民[[熾盛]],[[志性]]仁和,慈孝忠順,唯願聖王於此治正,我等當[[給使]]左右,承受所當。』時,轉輪大王語小王言:『止!止!諸賢!汝等則為供養我已,但當以正法治,勿使偏枉,無令國內有非法行,此即名曰我之所治。』 @[0040a18]@「時,諸小王聞此教已,即從大王巡行諸國,至東海表,次行南方、西方、北方,隨輪所至,其諸國王各獻國土,亦如東方諸小國比。時,轉輪王既隨金輪,周行四海,以道開化,安慰民庶,已還本國。時,金輪寶在宮門上虛空中住,時,轉輪王[[踊躍]]而言:『此金輪寶真為我[[瑞]]-[]-,我今真為轉輪聖王,是為金輪寶成就。』 @[0040a25]@「其王久治世已,時,金輪寶即於虛空忽離本處,其典輪者速往白王:『大王!當知今者輪寶離於本處。』時,王聞已即自念言:『我曾於先宿耆舊所聞,若轉輪聖王輪寶移者,王壽未幾。我今已受人中福樂,宜更方便受天福樂,當立太子領四天下,別封一邑與下髮師,令下鬚髮,服三法衣,出家修道。』 @[0040b03]@「時,王即命太子而告之曰:『卿為知不?吾曾從先宿耆舊所聞,若轉輪聖王金輪寶離本處者,王壽未幾。吾今已受人中福樂,當設方便遷受天樂,今欲剃除鬚髮,服三法衣,出家修道,以四天下[[委付]]-[]-於汝,宜自[[勉力]]-[]-,[[存恤]]-[]-民物。』爾時,太子受王教已,王即剃除鬚髮,服三法衣,出家修道。時,王出家過七日已,其金輪寶忽然不現,典金輪者往白王言:『大王!當知今者輪寶忽然不現。』時王聞已,不以為憂,亦復不往-[24]-問父王意。時,彼父王忽然命終。 @[0040b14]@-{第七王不循正法治國}-「自此以前,六轉輪王皆[[展轉]]-[]-相承,以正法治,唯此一王[[自用]]治國,不承舊法,其政-[25]-不平,天下怨訴,國土損減,人民[[凋落]]-[]-。時,有一婆羅門大臣往白王言:『大王!當知今者國土損減,人民凋落,轉不如常。王今國內多有知識,[[聰慧]]-[]-[[博達]]-[]-,明於古今,[[備]]-[]-知先王治政-[26]-之法,何不命集問其所知,彼自當答?』時,王即召群臣,問其先王治政[*]之道。時,諸智臣[[具以事答]],王聞其言,即行舊政[*],以法護世,而猶-[27]-不能拯濟孤老,施及下窮。 @[0040b23]@「時,國人民轉至貧困,遂相[[侵奪]]-[]-,盜賊[[滋甚]]-[]-,[[伺察]]-[]-所得,[[將詣王所]]-[]-白言:『此人為賊,願王治之。』王即問言:『汝實為賊耶?』答曰:『實爾!我貧窮飢餓,不能自存,故為賊耳。』時,王即出庫物以[[供給]]之,而告之曰:『汝以此物供養父母,[[并]][[恤]]-[]-親族,自今已後,勿復為賊。』餘人轉-[28]-聞有作賊者,王給財寶,於是復行劫盜他物,復為伺察所得,將詣王所白言:『此人為賊,願王治之。』王復問言:『汝實為賊耶?』答曰:『實爾!我貧窮飢餓,不能自存,故為賊耳。』時,王復出庫財以供給之,復告之曰:『汝以此物供養父母,并恤親族,自今已後,勿復為賊。』 @[0040c06]@「復有人聞有作賊者,王給財寶,於是復行劫盜他物,復為伺察所得,將詣王所白言:『此人為賊,願王治之。』王復問言:『汝實為賊耶?』答曰:『實爾!我貧窮飢餓,不能自存,故為賊耳。』時王念言:『先為賊者,吾見貧窮,給其財寶,謂當止息,而餘人聞,轉更相[[効]]-[]--[29]-,盜賊日-[30]-[[滋]]-[]-,如是無已,我今寧可[[杻械]]-[]-其人,令於街巷,然後載之出城,[[刑於曠野]]-[]-,以[[誡]]-[]--[31]-後人耶!』 @[0040c14]@-{惡行滋生,人壽減短}-「時,王即[[勅]][[左右]]-[]-:『使收繫之,擊-[32]-鼓唱令,遍諸-[33]-街巷,[[訖]]已載之出城,刑於曠野。』國人盡知彼為賊者,王所收繫,令於街巷,刑之曠野。時,人展轉自相謂言:『我等[[設]]-[]-為賊者,亦當如是,與彼無異。』於是,國人為自防護,遂造兵仗[*]、刀劍、弓矢,迭相殘害,攻劫掠奪。自此王來始有貧窮,有貧窮已始有劫盜,有劫盜已始有兵仗[*],有兵仗[*]已始有殺害,有殺害已則顏色[[憔悴]]-[]--[34]-,壽命[[短促]]-[]-。時,人正壽四萬歲,其後轉少,壽二萬歲,然其眾生有[[壽]]-[]-、有[[夭]]-[]-、有苦、有樂。彼有苦者,便生[[邪婬]]-[]-、貪取之心,多設[[方便]]-[]-,圖謀他物。是時,眾生貧窮劫盜,兵仗[*]殺害,轉更-[35]-滋甚,人命轉減,壽一萬歲。 @[0040c27]@「一萬歲時,眾生復相劫盜,為伺察所得,將詣王所白言:『此人為賊,願王治之。』王問言:『汝實作賊耶?』答曰:『我不作-[36]-!』便於眾中故作妄語。時,彼眾生以貧窮故便行劫盜,以劫盜故便有[[刀兵]]-[]-,以刀兵故便有殺害,以殺害故便有貪取、邪婬,以貪取、邪婬故便有妄語,有妄語故其壽轉減,至于千歲;千歲之時,便有口三惡行始出于世,一者兩舌,二者惡口,三者綺語,此三惡業[[展轉]][[熾盛]],人壽稍減至五百歲;五百歲時,眾生復有三惡行起,一者[[非法婬]]-[]-,二者[[非法貪]]-[]-,三者邪見,此三惡業展轉熾盛,人壽稍減,三百、二百,如我今-[37]-人,乃至百歲,[[少出多減]]。 @[0041a11]@-{人壽十歲時的環境}-「如是展轉,為惡不已,其壽稍減,當至十歲,十歲時人,女生五月便出-[38]-行嫁。是時世間[[酥油]]-[]-、[[石蜜]]-[]-、[[黑石蜜]]-[]-,諸甘美味不復聞名,[[粳]]-[]-[[粮]]、禾稻變成[[草莠]]-[]-,[[繒]]、[[絹]]-[]-、[[錦]]-[]-、[[綾]]-[]-、[[劫貝]]、白[[㲲]]-[39]-,今世名服,時悉不現,[[織麤毛縷]]-[]-以為上衣。是時,此地多生[[荊棘]]-[]-,蚊、[[虻]]-[]-、蠅、[[虱]]-[]-、蛇、[[蚖]]-[]-、蜂、蠍-[40]-,毒蟲眾多,金、銀、琉璃-[41]-、[[珠璣]]-[]-、名寶,盡[[沒]]-[]-於地,唯-[42]-有瓦石[[砂礫]]-[]-出於地上。 @[0041a18]@-{不知善法、展轉相害}-「當於爾時,眾生之類永不復聞[[十善]]-[]-之名,但有十惡充滿世間。是時,乃無善法之名,其人何由得修善行?是時-[43]-,眾生能為極惡,不孝父母,不敬師長,不忠不義,反-[44]-逆無道者更-[45]-得尊敬。如今能修善行,孝養父母,敬順師長,忠信懷義,順道修行-[46]-者便得尊敬。爾時,眾生多修十惡,多墮惡道,眾生相見,常欲相殺,猶如獵師見於群鹿。時,此土地多有溝坑,[[溪澗]]-[]-深谷,土曠人希,行人-[47]-恐懼。爾時,當有刀兵劫起,手執草木,皆成[[戈]]-[]-[[鉾]]-[]-,於七日中,[[展轉]]相害。 @[0041a29]@-{刀兵劫後反省生起慈心}-「時,有智者遠逃叢林,依倚坑[[坎]]-[]-,於七日中懷[[怖畏]]-[]-心,發慈善言:『汝不害我,我不害汝。』食草木子以存性命,過七日已,從山林出。時有存者,得共相見,歡喜慶賀言:『汝不死耶?汝不死耶?』猶如父母唯有一子,久別相見,歡喜無量。彼人如是各懷歡喜,[[迭相]]慶賀,然後推問其家,其家親屬死亡者眾,復於七日中悲泣[[號咷]],啼哭相向。過七日已,復於七日中共相慶賀,娛樂歡喜,尋自念言:『吾等積惡[[彌]]-[]-廣,故遭此難,親族死亡,家屬覆沒,今者宜當[[少]]-[]-共修善,宜修何善?當不殺生。』 @[0041b11]@「爾時,眾生盡-[48]-懷慈心,不相殘害,於是眾生色壽轉增,其十歲者壽二十歲。二十時人復作是念:『我等由少修善行,不相殘害故,壽命延長至二十歲,今者寧可更增少善,當修何善?已不殺生,當不竊盜。』已修不盜,則壽命延長至四十歲。四十時人復作是念:『我等由少修善,壽命延長,今者寧可更增少善,何善可修?當不邪婬。』於是,其人盡不邪婬,壽命延長至八十歲。 @[0041b19]@「八十歲人復作是念:『我等由少修善,壽命延長,今者寧可更增少善,何善可-[49]-修?當不妄語。』於是,其人盡不妄語,壽命延長至百六十歲-[50]-。百六十時人復作是念:『我等由少修善,壽命延長,我今寧可更增少-[51]-善,何善可修?當不兩舌。』於是,其人盡不兩舌,壽命延長至三百二十歲。三百二十歲時人復作是念:『我等由-[52]-修善故,壽命延長,今者寧可更增少善,何善可修?當不惡口。』於是,其人盡不惡口,壽命延長至六百四十。 @[0041b29]@「六百四十時人復作是念:『我等由修善故,壽命延長,今者寧可更增少善,何善可修?當不綺語。』於是,其人盡不綺語,壽命延長至二千歲。二千歲時人復作是念:『我等由修善故,壽命延長,今者寧可更增少善,何善可修?當不慳貪。』於是,其人盡不慳貪而行布施,壽命延長至五千歲。五千歲時人復作是念:『我等由修善故,壽命延長,今者寧可更增少善,何善可修?當不嫉妬,慈心修善。』於是,其人盡不嫉妬,慈心修善,壽命延長至於萬歲。 @[0041c10]@「萬歲時人復作是念:『我等由修善故,壽命延長,今者寧可更增少善,何善可修?當行[[正見]]-[]-,不生[[顛倒]]-[]-。』於是,其人盡行正見,不起顛倒,壽命延長至二萬歲。二萬歲時人復作是念:『我等由修善故,壽命延長,今者寧可更增少善,何善可修?當滅三不善法,一者非法婬,二者非法貪,三者邪見。』於是,其人盡滅三不善法,壽命延長至四萬歲。四萬歲時人復作是念:『我等由修善故,壽命延長,今者寧可更增少善,何善可修?當孝養父母,敬事師長。』於是,其人即孝養父母,敬事師長,壽命延長至八萬歲。 @[0041c22]@-{人壽八萬歲時的環境}-「八萬歲時人,女年五百歲始出行嫁。時,人當有九種病,一者寒,二者熱,三者飢,四者渴,五者大便,六者小便,七者欲,八者[[饕餮]]-[53]--[]-,九者老。時,此大地坦然平正-[54]-,無有溝坑、[[丘墟]]-[]-、荊棘,亦無蚊、虻、蛇、蚖、毒蟲,瓦石、沙礫變成琉-[55]-璃,人民熾盛,[[五穀平賤]]-[]-,豐樂[[無極]]-[]-。是時,當起八萬大城,[[村城隣比]]-[]-,雞鳴相聞。當於爾時,有佛出世,名為彌勒-[56]-如來、至真、等正覺,十號具足,如今如來十號具足,彼於諸天、釋、梵、魔、若魔、天、諸沙門、婆羅門、諸天、世人中,自身作證,亦如我今於諸天、釋、梵、魔、若魔、天、沙門、婆羅門、諸天、世人中,自身作證。彼當說法,[[初言亦善,中下亦善]]-[]-,[[義味具足]]-[]-,淨修梵行,如我今日說法,上中下言,皆悉真正,義味具足,梵行清淨。彼眾弟子有無數千萬,如我今日弟子數百。彼時,人民稱其弟子號曰慈子,如我弟子號曰釋子。 @[0042a09]@「彼時,有王名曰儴伽-[57]--[58]-,剎利水澆頭種轉輪聖王,[[典]]四天下,以正法治,莫不靡伏,七寶具足,一金輪寶、二白象寶、三紺馬寶、四神珠寶,五玉女寶、六居士寶、七主兵寶。王有千子,勇猛雄傑-[59]-,能[[却]]-[]-外敵,四方敬順,不加兵仗[*],自然太-[60]-平。爾時,聖王建大寶幢,[[圍]]-[]-十六[[尋]]-[]-,上高千尋,千種雜色嚴飾其幢;幢有百[[觚]]-[]-,觚-[61]-有百枝,寶縷織成,眾寶[[間廁]]-[]-。於是,聖王[[壞此幢已,以施沙門、婆羅門、國中貧者]]-[]-,然後剃除鬚髮,服三法衣,出家修道,修無上行,於現法中自身作證,生死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受後有。」 @[0042a21]@-{勤修善行得多利益}-佛告諸比丘:「汝等當勤修善行,以修善行,則壽命延長,[[顏色]]增益,[[安隱]]快樂,財寶[[豐饒]],威力具足,猶如諸王順行轉輪聖王舊法,則壽命-[62]-延長,顏色增益,安隱快樂,財寶豐饒,威力具足。比丘亦如是,當修善法,壽命延長,顏色增益,安隱快樂,財寶豐饒,威力具足。 @[0042a27]@「云何比丘壽命延長?如是比丘修習欲定,精勤不懈,[[滅行]]-[]-成就,以修神足;修精進定、意定、思惟定,精勤不懈,滅行成就,以修神足,是為壽命延長。何謂比丘顏色增益?於是比丘戒律具足,成就[[威儀]],見有小罪,生大怖畏,等學諸戒,周滿備悉,是為比丘顏色增益。何謂比丘安隱快樂?於是比丘斷除婬欲,去不善法,有覺、有觀,離生喜、樂,行第一禪;除滅覺、觀,內信歡悅,歛-[63]-心專一,無覺、無觀,定生喜、樂,行第二禪;捨喜守護,專念-[64]-不亂,自知身樂,賢聖所求,護念、樂行,行第三禪;捨滅苦樂,先除憂喜,不苦不樂,護念清淨,行第四禪,是為比丘安隱快樂。 @[0042b10]@「何謂比丘財寶豐饒?於是比丘修習慈心,遍滿一方,餘方亦爾,周遍廣普,[[無二無量]],除眾結恨,心無嫉惡,靜默慈柔,以[[自娛樂]],悲、喜、捨心亦復如是,是為-[65]-比丘財寶豐饒。何謂比丘威力具足?於是比丘如實知苦聖諦,集-[66]-、盡、道諦亦如實知,是為比丘威力具足。」 @[0042b16]@佛告比丘:「[[我今遍觀諸有力者無過魔力,然漏盡比丘力能勝彼]]-[]-。」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佛說-[67]-長阿含經卷第六-[68]-====== ====[校勘]==== [1] 「佛說長阿含」,宋、元、明三本作「長阿含經」,明本無「佛說長阿含」五字。 [2] 「摩羅醯樓」,大正藏原為「摩羅醯搜」,宋本作「摩醯樓」,元、明二本作「摩羅醯樓」,今依據元、明二本改作「摩羅醯樓」。 [3] 「摩羅醯樓」,巴利本作 Mātulā。 [4] 「摩羅樓」,大正藏原為「摩樓」,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摩羅樓」。 [5] 「當自歸依,歸依於法,勿他歸依」,巴利本作 Atta-dīpā bhikkhave viharatha atta-saraṇā anañña saraṇā, dhamma-dīpā dhamma-saraṇā anañña-saraṇā。 [6] 「憶」,大正藏原為「識」,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憶」。 [7] 「於」,大正藏原無「於」字,今依據高麗藏補上。 [8] 大正藏無「當」字,今依據宋、元、明、聖四本補上。 [9] 「堅固念」,巴利本作 Daḷhanemi。 [10] 「仗」,大正藏原為「杖」,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仗」。[*] [11] 「白」,大正藏原為「曰」,今依據高麗藏、磧砂藏二本改作「白」。 [12]「已」,大正藏原為「巳」,今依據前後文改作「已」。 [13] 「令」,大正藏原為「命」,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令」。 [14] 「誡」,聖本作「試」。 [15] 大正藏無「王」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16] 「僚」,大正藏原為「寮」,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僚」。 [17] 「及」,大正藏原為「又」,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及」。 [18] 「命」,大正藏原為「念」,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命」。 [19] 「惠」,大正藏原為「慧」,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惠」。 [20] 宋、元、明三本無「者」字。 [21] 「求」,大正藏原為「取」,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求」。 [22] 「婇」,聖本作「采」。[*] [23] 「現」,大正藏原為「然」,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現」。 [24] 「往」,聖本作「後」。 [25] 「政」,宋本作「正」。 [26] 「政」,宋、元、明三本作「正」。[*] [27] 「猶」,大正藏原為「由」,今依據宋、元、明、聖四本改作「猶」。 [28] 「轉」,宋、元、明三本作「傳」。 [29] 「効」,宋、元、明三本作「斅」。 [30] 「日」,宋、元、明三本作「因」。 [31] 「誡」,宋、元、明、聖四本作「戒」。 [32] 「擊」,大正藏原為「聲」,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擊」。 [33] 「諸」,聖本作「語」。 [34] 「憔悴」,宋、元、明三本作「顦顇」。 [35] 「更」,大正藏原為「轉」,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更」。 [36] 宋、元、明三本無「作」字。 [37] 「如我今」,大正藏原為「我今時」,宋、元、明三本作「如我今」,聖聖本作「我今」,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如我今」。 [38] 大正藏無「出」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39] 「㲲」,聖本作「疊」。 [40] 「蠍」,大正藏原為「蛆」,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蠍」。 [41] 「琉璃」,大正藏原為「瑠璃,聖本作「流離」,今依據高麗藏、磧砂藏二本改作「琉璃」。[*] [42] 「唯」,大正藏原為「遂」,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唯」。 [43] 「是時」,宋、元、明三本作「如是」。 [44] 「反」,大正藏原為「返」,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反」。 [45] 「更」,大正藏原為「便」,今依據宋、元、明、聖四本改作「更」。 [46] 「行」,宋、元、明三本作「仁」。 [47] 「人」,大正藏原為「來」,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人」。 [48] 聖本無「盡」字。 [49] 「可」,大正藏原為「何」,今依據高麗藏、聖本二本改作「可」。 [50] 大正藏無「歲」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51] 「少」,大正藏原為「小」,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少」。 [52] 大正藏在「由」字之後有一「少」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刪去。 [53] 「饕餮」,聖本作「餮饕」。 [54] 「正」,大正藏原為「整」,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正」。 [55] 「琉」,大正藏原為「瑠」,今依據高麗藏改作「琉」。 [56] 「彌勒」,巴利本作 Metteyya。 [57] 「儴伽」,宋本作「𧟄佉」,元、明二本作「儴佉」。 [58] 「儴伽」,巴利本作 Saṁkha。 [59] 「傑」,大正藏原為「烈」,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傑」。 [60] 「太」,宋、元、明三本作「泰」。 [61] 「觚觚」,宋、元、明作「柧柧」,聖本作「孤孤」。 [62] 宋、元、明三本無「命」字。 [63] 「歛」,大正藏原為「撿」,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歛」。 [64] 「念」,大正藏原為「心」,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念」。 [65]「是為」,大正藏原為「為是」,今依據高麗藏、磧砂藏、趙城金藏、福州藏、房山石經五本改作「是為」。 [66] 「集」,大正藏原為「習」,今依據元、明二本改作「集」。 [67] 宋、元二本無「佛說」二字。 [68] 聖本在「六」字之後有光明皇后願文。 ====[註解]==== [] 當自熾燃,熾燃於法,勿他熾燃;當自歸依,歸依於法,勿他歸依:應當依靠觀察自己的身心而修證佛法,依靠正法的教導而修證佛法,不必外求。 [] 剎利水澆頭種:王族出身的剎利。水澆頭種:新國王即位時,舉行灌頂之禮,將水澆灌於頭上,意指王族。 [] 典:掌管、治理。 [] 耆舊:德高望重的年長者。 [] 僚:官吏。 [] 清真:儉樸純真。(清淨真實??) [] 止息:停止;熄滅。這邊指煩惱的停止;熄滅。 [] 愚癡:無智;無明。簡稱「癡」。 [] 仁惠無厭:仁愛、和順而不自認為滿足。 [] 數詣:經常前往拜訪。「數」讀作「碩」,頻頻、屢次的意思。 [] 拯給:援助、供應。 [] 違逆:違背、忤逆。 [] 改易:更改變易。 [] 瑞:吉祥的徵兆。 [] 委付:委任付託。 [] 勉力:努力。 [] 存恤:撫恤、慰勞。 [] 展轉:反覆。 [] 凋落:衰敗零落。 [] 聰慧:聰明慧穎。 [] 博達:才學廣博,通達事理。 [] 備:盡、皆,完全的意思。 [] 侵奪:侵占掠奪。 [] 滋甚:相當多。滋是繁多、茂盛的意思。 [] 伺察:偵察。 [] 將詣王所:帶著(抓到的賊)去見國王。 [] 恤:賑濟、救濟。 [] 効:「效」的異體字。 [] 滋:繁多。 [] 杻械:腳鐐、手銬,為古代的刑具。 [] 刑於曠野:在野外處死。刑:殺害。 [] 誡:警告;規勸。 [] 左右:跟從的侍者。 [] 設:假若。表示揣測的語詞。 [] 憔悴:枯槁瘦病的樣子。 [] 短促:時間短暫而急迫。 [] 壽:長久、長命。 [] 夭:少壯而死。 [] 邪婬:不正當的性關係。 [] 方便:方法。 [] 刀兵:兵器。 [] 非法婬:?? [] 非法貪:?? [] 酥油:從牛奶提煉出來的脂肪。可供作食品或油燈燃料。 [] 石蜜:待grace update. [] 黑石蜜:?? [] 粳:一種稻米類型。讀音同「更」。 [] 草莠:壞草;雜草。莠是不好的、壞的事物,讀作「又」。 [] 絹:質薄而堅韌的生絲織品。讀音同「卷」。 [] 錦:色彩鮮豔、有各種花紋圖案的絲織品。 [] 綾:比緞細薄,有花紋的絲織品。如:「紅綾」、「綾羅綢緞」。 [] 織麤毛縷:動物的毛或麻線粗製成的衣服。「麤」同「粗」。 [] 荊棘:多刺的灌木。 [] 虻:昆蟲綱雙翅目虻科動物的通稱。頭闊、眼大、體粗壯多毛,小者體形如家蠅,大者體形如熊蜂,有刺吸式口器,吸食牛等牲畜血液,有時也吸食人血。讀音同「盟」。 [] 虱:同「蝨」。寄生在人、動物和植物上的小型昆蟲。頭小,口突,腹大,無翅,以吸食動物血液或植物體液為生。會傳染疾病。 [] 蚖:蜥蜴類動物。古文作「螈」。 [] 珠璣:珠,圓的珠。璣,不圓的珠。珠璣指珠玉、寶石。 [] 沒:消失、隱而不見。如:「出沒」、「湮沒」。 [] 砂礫:粗細不一的碎石。也作「沙礫」。 [] 十善:不犯殺生、偷盜、邪婬、妄語、兩舌、惡口、綺語、貪欲、瞋恚、邪見等十惡。 [] 溪澗:兩山間的流水。 [] 戈:武器名。為長柄橫刃的平頭戟。 [] 鉾:「矛」的異體字。讀音同「矛」。 [] 坎:坑穴;地面凹陷處。 [] 怖畏:畏懼害怕。 [] 彌:遍布。 [] 少:稍微、略微。 [] 正見:正確的見解;布施是善的、咒願(祝福)是善的、供養是善的、有善行惡行、有善惡業報、有輪迴、有父母(要孝順)、有眾生輪迴受生(非斷滅見)、有辦法證得涅槃,以及四聖諦等出世間的智慧。 [] 顛倒:違反真理的見解。 [] 饕餮:饕為貪財,餮為貪食,饕餮比喻貪吃的人。在這裡指在豐富的物質生活下,貪吃而成為胖子。 [] 丘墟:土山、土堆。 [] 五穀平賤:糧食價格平穩便宜。 [] 無極:沒有邊際、無窮無盡。 [] 村城隣比:村落城市像鄰居一樣座落在旁邊。「隣」是「鄰」的異體字。 [] 初言亦善,中下亦善:開頭、中間、結尾都是善的。 [] 義味具足:意義、文句都具備滿足。 [] 却:退。「却」是「卻」的異體字。 [] 圍:四周、周邊的大小長度。 [] 尋:長度單位,是伸張兩臂後左右手之間的寬度。 [] 觚:稜角。 [] 間廁:間雜、置於其中。「廁」讀音同「次」。 [] 壞此幢已,以施沙門、婆羅門、國中貧者:將彰顯國王威風的旗幟拆解作為布料,布施給在家和出家的修行人以及貧窮的人。「幢」是高舉的竿柱繫上絲帛作圓桶狀的旗幟,原為戰場上用來統領軍隊、顯揚軍威的物品。 [] 滅行:滅除煩惱的行為 ?? [] 我今遍觀諸有力者無過魔力,然漏盡比丘力能勝彼:我看盡了所有有力的眾生,沒有力量能超越魔王的,但是煩惱滅盡的出家人的力量更勝於魔。按:魔王波旬是欲界最高天的天主之一,因此波旬的力量是欲界第一,參見《雜阿含經》卷三十一第882經:「譬如欲界諸神力,天魔波旬為第一。」然而漏盡比丘能斷盡煩惱,魔王則不能。 ====[對應經典]==== [[http://agama.buddhason.org/DN/DN26.htm|長部26經/轉輪王經(波梨品[第三])。]] ====[讀經拾得]==== ***依於四念處** {{ :agama:decoration:polynesia-3021072_640.jpg?320|}} 縱使佛陀和大師們人不在了,佛弟子們更是要依法修行以自行體證佛法。 本經表示:「內身身觀,精勤無懈,憶念不忘,除世貪憂;外身身觀、內外身身觀,精勤無懈,憶念不忘,除世貪憂。受、意、法觀,亦復如是,是為比丘自熾燃,熾燃於法,不他熾燃;當自歸依,歸依於法,不他歸依。」 由本經可知自依、法依,依的不是己見,而是依佛法修四念處以自證。「念覺支」(即四念處)是「七覺支」的第一個,要有念覺支為基礎,根基於其上發展其餘各覺支,其餘各覺支才不是空中樓閣。因此四念處的確像洲渚般,是實修佛法所依靠的基礎。 ***「自洲」和「自熾然」** 「自熾然」是比喻修行自證的智慧猶如燈明,和其他經中以「滅熾然」比喻滅除像火燒般逼迫身心的煩惱,當中的「熾然」是作不同的比喻。 梵文的 dvīpa 或巴利文的 dīpa 有「燈」、「洲」、兩個意思,因此「自熾然」在其他經中也有翻譯為「自洲」,例如在《雜阿含經》卷二十四第638經:「若比丘身身觀念處,精勤方便,正智、正念,調伏世間貪憂。如是外身、內外身,受、心、法法觀念處,亦如是說。阿難!是名自洲以自依,法洲以法依,不異洲、不異洲依。」 ***修四念處者魔不能擾** 本經表示修四念處的修行者,「魔不能嬈,功德日增」。如同《雜阿含經》卷二十四第625經所述:「初業清淨,身身觀念住者,超越諸魔。受、心、法法觀念住者,超越諸魔。」 為什麼呢?因為四念處修得好,能夠不被外境所纏縛,如以下各經所述: 《雜阿含經》卷二十四第620經:「愚癡比丘內根外境被五縛已,隨魔所欲。是故,比丘!當如是學:『於自所行處父母境界,依止而住,莫隨他處他境界行。』云何比丘自所行處父母境界?謂四念處——身身觀念住,受、心、法法觀念住。」 《雜阿含經》卷九第245經:「有眼識色可愛、可念、可樂、可著,比丘見已,知喜不讚歎、不樂著堅實,有眼識色不可愛、念、樂、著,比丘見已,不瞋恚、嫌薄。如是比丘不隨魔,自在,乃至解脫魔繫。耳、鼻、舌、身、意亦復如是。是名比丘四品法經。」 -- 阿建 : 轉輪聖王的政策中,有重視能夠自清淨,亦能清淨他人的修行者,實踐上可能就是禮遇真正去除貪瞋癡的修行者,並鼓勵真修行者教化大眾。 第七王不循正法治國導致「…不承舊法,其政ⓨ不平,天下怨訴,國土損減,人民凋落⑰。」,也講到需要重視政策的延續性。 當第七王想要重振國策時,卻也屢屢失敗,我推測是第七王自己沒有修行,縱然詢問謀臣也幫助不大?? 「何謂比丘財寶豐饒?於是比丘修習慈心,遍滿一方,餘方亦爾,周遍廣普,無二無量,除眾結恨,心無嫉惡,靜默慈柔,以自娛樂,悲、喜、捨心亦復如是,是為⒨比丘財寶豐饒。--比丘的財寶豐饒是指慈悲喜捨俱足] ====[進階辨正]==== *[[agama:什麼是「石蜜」|什麼是「石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