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長阿含經卷第七====== 姚秦三藏法師佛陀耶舍共竺佛念譯-[1]- =====導讀===== 童子迦葉比丘八歲出家,證得阿羅漢果,佛陀曾稱讚他「善解美語而能談論」。這天他與比丘們遊行到一個婆羅門聚落,村長是知名的斷滅論學者,迦葉比丘用種種善巧譬喻及舉例說服婆羅門村長放下成見,歸依三寶。 ======(七)第二分弊宿經-[2]--[3]-第三====== @[0042b25]@爾時,[[童女迦葉]]-[]--[4]-與五百比丘遊行拘薩羅-[5]-國,漸詣斯婆醯-[6]--[7]-婆羅門村,時,童女迦葉在斯婆醯[*]村北[[尸舍婆]]-[]--[8]-林止。時,有婆羅門名曰弊宿-[9]--[10]-,止斯婆醯[*]村。此村豐樂,民人眾多,樹木繁茂,波斯匿-[11]-王別封此村與婆羅門弊宿[*],以為[[梵分]]-[]--[12]-。弊宿[*]婆羅門常懷[[異見]]-[]-,為人說言:「[[無有他世,亦無更生,無善惡報]]-[]-。」 @[0042c03]@時,斯婆醯[*]村人聞童女迦葉與五百比丘,從拘薩羅國漸至此尸舍婆林,自相謂言:「此童女迦葉有大[[名聞]]-[]-,已得羅漢,耆舊長宿,多聞廣博,聰明[[叡]]-[]-智,[[辯才應機]]-[]-,善於談論,今得見者,不亦善哉!」時,彼村人日日[[次第]]-[]-往[[詣]]迦葉。爾時,弊宿[*]在高樓上,見其村人隊隊-[13]-相隨,不知所趣,即問左右持[[蓋]]者言:「彼人何故群隊[*]相隨?」 @[0042c10]@侍者答曰:「我聞童女迦葉[[將]]五百比丘遊拘薩羅國,至尸舍婆林,又聞其人有大[[名稱]],已得羅漢,耆舊長宿,多聞廣博,聰明叡智,辯才應機,善於談論;彼諸人等,群隊[*]相隨,欲詣迦葉共相見耳。」 @[0042c14]@時,弊宿[*]婆羅門即[[勅]]侍者:「汝速往語諸人:『且住!當共俱行,往與相見。』所以者何?彼人愚惑,[[欺誑]]-[]-世間,說有他世,言有更生,言有善惡報,而實無他世,亦無更生,無善惡報。」 @[0042c18]@時,使者受教已,即往語彼斯婆醯[*]村人言:「婆羅門語:『汝等且住!當共俱詣,往與相見。』」 @[0042c20]@村人答曰-[14]-「善哉,善哉,若能來者,當共俱行。」 @[0042c21]@使還尋白:「彼人已住,可行者行。」 @[0042c22]@時,婆羅門即下高樓,勅侍者[[嚴駕]],與彼村人前後圍遶,詣尸-[15]-舍婆林,到已下車,步進詣迦葉所,問訊訖,一面坐;其彼村人婆羅門、居士,有禮拜迦葉然後坐者,有問訊已而坐者,有自稱名已而坐者,又-[16]-有叉手已而坐者,有默而坐者。時,弊宿[*]婆羅門語童女迦葉言:「今我欲有所問,寧有閑暇見聽許不?」 @[0042c29]@迦葉報曰:「隨汝所問,聞已當知。」 @[0043a01]@婆羅門言:「今我論者,無有他世,亦無更生,無罪福報,汝論云何?」 @[0043a02]@迦葉答曰:「我今問汝,隨汝意答,[[今上日月,為此世耶?為他世耶?為人、為天耶]]-[]-?」 @[0043a04]@婆羅門答曰:「日月是他世,非此世也。是天,非人也-[17]-。」 @[0043a05]@迦葉答曰:「[[以此可知,必有他世,亦有更生,有善惡報]]-[]-。」 @[0043a07]@婆羅門言:「汝雖云有他世,有更生及善惡報,如我意者,皆悉無有。」 @[0043a08]@迦葉問曰:「頗有因緣,可知無有他世,無有更生,無善惡報耶?」 @[0043a10]@婆羅門答曰:「有緣!」 @[0043a10]@迦葉問曰:「以何因緣,言無他世?」 -{婆羅門用自己的想像及推論來臆測有無來生}- @[0043a11]@婆羅門言:「迦葉!我有親族[[知識]],遇患困病,我往問言:『諸沙門、婆羅門各懷[[異見]]-[]-,言諸有殺生、盜竊、邪婬、兩舌、惡口、妄言、綺語、慳貪-[18]-、嫉妬、邪見者,身壞命終,皆入地獄。我初不信,所以然者?初未曾見死已來[[還]]-[]-,說所墮處。若有人來說所墮處,我必信受。汝今是我所親,十惡亦備,若如沙門語者,汝死必入大地獄中,今我相信,從汝取定,若[[審]]-[]-有地獄者,汝當還來,語我使知,然後當信。』迦葉!彼命終已,至今不來,彼是我親,不應欺我,許而不來,必無後世。」 @[0043a21]@迦葉報曰:「諸有智者,以譬喻得解,今當為汝[[引喻]]-[]-解之。譬如盜賊,常懷[[姧詐]]-[]-,犯王禁法,伺察所得,將詣王所,白言:『此人為賊,願王治之。』王即勅左右,收繫其人,遍令街巷,然後載之,出城付刑人者;時,左右人即-[19]-將彼賊,付刑人者,彼賊以[[柔輭言]]-[]-,語守衛者:『汝可放我,見諸[[親里]]-[]-,言語辭別,然後當還。』云何?婆羅門!彼守衛者寧肯放不?」 @[0043a29]@婆羅門答曰:「不可!」 @[0043b01]@迦葉又言:「彼同人類,俱存現世,而猶不放,況汝所親,十惡備足,身死命終,必入地獄,獄鬼無慈,又非人-[20]-類,死生異世,彼若以輭言求於獄鬼:『汝暫放我,還到世間,見親族言語辭別,然後當還。』寧得放不?」 @[0043b05]@婆羅門答曰:「不可!」 @[0043b06]@迦葉又言:「以此相方,自足可知,何為守迷,自生邪見耶?」 @[0043b07]@婆羅門言:「汝雖引喻,謂有他世,我猶言無。」 @[0043b08]@迦葉復言:「汝頗更有餘緣,可知無他世耶?」 @[0043b09]@婆羅門報言:「我更有餘緣,知無他世。」 @[0043b10]@迦葉問曰:「以何緣知?」 @[0043b11]@答曰:「迦葉!我有親族,遇患[[篤]]重,我往語言:『諸沙門、婆羅門各懷異見,說有他世,言不殺、不盜、不婬、不欺,不兩舌、惡口、妄言、綺語、慳貪[*]、嫉妬、邪見者,身壞命終,皆生天上;我初不信,所以然者?初未曾見死已來還,說所墮處。若有人來-[21]-說所墮生,我必信耳;今汝是我所親,十善亦備,若如沙門語者,汝今命終,必生天上,今我相信,從汝取定,若審有天報者,汝當必來語我使知,然後當信。』迦葉!彼命終已,至今不來,彼是我親,不應欺我,許而不來,必無他世。」 -{從糞坑被撈出來,梳洗乾淨後怎麼願意再回去}- @[0043b21]@迦葉又言:「諸有智者,以譬喻得解,我今當復為汝說喻。譬如有人,墮於深廁,身首[[沒溺]]-[]-,王[[勅]]左右:『挽出此人-[22]-,以竹為[[篦]]-[]-,三刮其身,[[澡豆]]-[]-淨灰,次如洗之,後以[[香湯]],沐浴其體,細末眾香,[[坌]]-[]-其身上,勅除髮師,淨其鬚髮。』又勅左右,重將洗沐,如是至三,洗以香湯,坌以香末,名衣上服,莊嚴其身,[[百味]]甘饍,以[[恣]]其口,將詣高堂,五欲娛樂,其人復-[23]-能還入廁不?」 @[0043b29]@答曰[*]:「不能!彼-[24]-處臭惡,何可還入?」 @[0043c01]@迦葉言:「諸天亦爾。此[[閻浮利地]]-[]-,臭穢不淨,諸天在上,去此百[[由旬]],遙聞人臭,甚於廁[[溷]]-[]-。婆羅門!汝親族知識,十善具足,然必生天,五欲自娛,快樂[[無極]],寧當復肯還來,入此閻浮廁不?」 @[0043c05]@答曰:「不也!」 @[0043c06]@迦葉又言:「以此相方,自足-[25]-可知,何為守迷,自生邪見?」 @[0043c07]@婆羅門言:「汝雖引喻,言-[26]-有他世,我猶言無。」 @[0043c08]@迦葉復言:「汝頗更有餘緣,可知無他世耶?」 @[0043c09]@婆羅門報言:「我更有餘緣,知無他世。」 @[0043c10]@迦葉問曰:「以何緣知?」 @[0043c11]@答曰:「迦葉!我有親族,遇-[27]-患篤重,我往語言:『沙門、婆羅門各懷異見,說有後世,言不殺、不盜、不婬、不欺、不飲酒者,身壞-[28]-命終,皆生忉利天上;我亦不信,所以然者?初未曾見死已來還,說所墮處;若有人來說所墮生,我必信耳。今汝是我所親,五戒[[具足]],身壞命終,必生忉利天上,今-[29]-我相信,從汝取定,若審有天福者,汝當還來,語我使知,然後當信。』迦葉!彼命終已,至今不來,彼是我親,不應有欺,許而不來,必無他世。」 @[0043c20]@迦葉答言:「此間百歲,正當忉利天上一日一夜耳,如是亦三十日為一月,十二月為一歲,如是彼天壽千歲。云何?婆羅門!汝親族五戒具足,身壞命終,必生忉利天上。彼生天已,作是念言:『我初生此,當二三日中,娛樂遊[[戱]]-[]-,然後來下報汝言。』者,寧得見不?」 @[0043c26]@答曰:「不也!我死久矣,何由相見?」 @[0043c27]@婆羅門言:「我不信也,誰來告汝有忉利天,壽命如是?」 @[0043c28]@迦葉言:「諸有智者,以譬喻得解,我今更當為汝引喻。譬如有人,從生而盲,不識五色,青、黃、赤、白,麤、細、長、短,亦不見日、月、[[星象]]-[]--[30]-、丘陵、[[溝壑]]-[]-。有人問言:『青、黃、赤、白五色云何?』盲人答曰:『無有五色。』如是麤、細、長、短、日、月、星象、[[山陵]]-[]-、溝壑,皆言無有。云何?婆羅門!彼盲人言,是正答不?」 @[0044a05]@答曰:「不也!」 -{不能因為自己不見就認為天界長壽不存在}- @[0044a05]@「所以者何?世間現有五色,青、黃、赤、白,麤、細、長、短,日、月、星象、山陵、溝壑,而彼言無。婆羅門!汝亦如是。忉利天壽,實有不虛,汝自不見,便言其無。」 @[0044a09]@婆羅門言:「汝雖言有,我猶不信。」 @[0044a09]@迦葉又言:「汝復作何緣,而知其無?」 -{婆羅門想實驗證明沒有靈魂}- @[0044a10]@答曰:「迦葉!我所封村人有作賊者,伺察所得,將詣我所,語我言:『此人為賊,唯願治之。』我答言:『收縛此人,著大[[釜]]-[]-中,圍-[31]-[[葢]]-[]-厚泥,使其牢密,勿令有-[32]-泄,遣人[[圍遶]],以火煮之。』我時欲觀知其[[精神]]-[]-所出之處,[[將]]諸侍從,遶釜而觀,都不見其神去來處,又發釜看,亦不見神有往來之-[33]-處。以此緣故,知無他世。」 @[0044a17]@迦葉又言:「我今問汝,若能答者隨意報之。婆羅門!汝在高樓,寢息-[34]-臥時,頗曾夢見山林、江河、園觀、浴池、國邑、街巷不?」 @[0044a20]@答曰:「夢見!」 @[0044a20]@又問:「婆羅門!汝當夢時,居家眷屬侍衛汝不?」 @[0044a21]@答曰:「侍衛!」 @[0044a22]@又問:「婆羅門!汝諸眷屬見汝[[識神]]-[]-有出入不?」 @[0044a23]@答曰:「不見!」 -{精勤修行得天眼能徹見眾生死生來去}- @[0044a23]@迦葉又言:「汝今生存,識神出入,尚不可見,況於死者乎?汝不可以目-[35]-前[[現事]]-[]-觀於眾生。婆羅門!有比丘初夜、後夜[[捐-[36]-除]]-[]-睡眠,精勤不懈,專念[[道品]]-[]-,以[[三昧]]-[]-力,修淨-[37]-[[天眼]];以天眼力,觀於眾生。死此生彼,從彼生此,壽命長短,顏色好醜,隨行受報,善惡之趣,皆悉[[知見]]-[]-。汝不可以穢濁肉眼,不能[[徹見]]-[]-眾生所[[趣]],便言無也。婆羅門!以此可知,必有他世。」 @[0044b02]@婆羅門言:「汝雖引喻說有他世,如-[38]-我所見,猶無有也。」 @[0044b03]@迦葉又言:「汝頗更有因緣,知無他世耶?」 @[0044b04]@婆羅門言:「有!」 @[0044b05]@迦葉言:「以何緣知?」 @[0044b05]@婆羅門言:「我所封村人有作賊者,伺察所得,將詣我所,語我言:『此人為賊,唯願治之。』我勅[[左右]]收縛此人,生剝其皮,求其識神,而都不見;又勅左右[[臠割]]-[]-其肉,以求識神,又復不見;又勅左右截其筋、[[脉]]-[]-、骨間求神,又復不見;又勅左右打骨出[[髓]]-[]-,髓中求神,又復不見。迦葉!我以此緣,知無他世。」 @[0044b12]@迦葉復言:「諸有智者,以譬喻得解,我今復當為汝引喻。乃往過去久遠世時,有一國壞,荒毀未復,時,有商賈五百乘車經過其土,有一梵志奉事火神,常止一林。時,諸商人皆往投宿,清旦別去,時,事火梵志作是念言:『向諸商人宿此林中,今者已-[39]-去,儻有遺漏可試往看。』尋詣彼所,都無所見,唯有一小兒始年一歲,獨在彼坐。梵志復念:『我今何忍見此小兒於我前死?今者寧可將此小兒至吾所止,養活之耶!』即抱小兒往所住處而養育之,其兒轉大,至十餘歲。 @[0044b23]@「時,此梵志以少因緣欲遊人間,語小兒曰:『我有少緣,欲暫出行,汝善守護此火,慎勿使滅。若火滅者,當以鑽鑽木,取火燃之。』具誡-[40]-勅已,出林遊行。梵志去後,小兒貪戲,不數視火,火遂便滅;小兒戲還,見火已滅,懊惱而言:『我所為非,我父去時,具約勅我,守護此火,慎勿令滅,而我貪戲,致使火滅,當如之何?』時,彼-[41]-小兒吹灰求火,不能得已,便以斧劈薪求火,復不能得,又復斬薪置於[[臼]]-[]-中,搗以求火,又不能得。 @[0044c04]@「爾時,梵志於人間還,詣彼林所,問小兒曰:『吾先勅汝使守護火,火不滅耶?』小兒對曰:『我[[向]]-[]-出戲,不時護視,火今已滅。』復問小兒:『汝以何[[方便]]更求火耶?』小兒報曰:『火出於木,我以斧破木求火,不得-[42]-;復斬之令碎,置於臼中,杵搗求火,復不能得。』時,彼梵志以鑽鑽木出火,積薪而燃,告小兒曰:『夫欲求火,法應如此,不應破薪-[43]-杵碎而求。』 -{想親見眾生死後所趣,必須用正確的方法,精進修行如同鑽木取火}- @[0044c12]@「婆羅門!汝亦如是無有方便,[[㓟]]-[]--[44]-剝死人而求識神,汝不可以目-[45]-前現事觀於眾生。婆羅門!有比丘初夜後夜捐[*]除睡眠,精勤不懈,專念道品,以三昧力,修淨天眼,以天眼力,觀於眾生,死此生彼,從彼生此,壽命長短,顏色好醜,隨行受報,善惡之趣,皆悉知見;汝不可以穢濁肉眼,不能徹見眾生所趣,便言無也。婆羅門!以此可知,必有他世。」 @[0044c20]@婆羅門言:「汝雖引喻說有他世,如我所見,猶無有也。」 @[0044c21]@迦葉復言:「汝頗更有因緣,知無他世耶?」 @[0044c22]@婆羅門言:「有!」 @[0044c22]@迦葉言:「以何-[46]-緣知?」 -{身體在活著與死後的差別}- @[0044c23]@婆羅門言:「我所封村人有作賊者,伺察所得,將詣我所,語我言:『此人為賊,唯願治之。』我勅左右-[47]-:『將此人以秤-[48]-[[稱]]-[]-之。』侍者受命,即以秤[*]稱。又告侍者:『汝將此人[[安徐]]-[]-殺之,勿損皮肉。』即受我教,殺之無損。我復勅左右:『更重稱之。』乃重於本。迦葉!生稱-[49]-彼人-[50]-,識神猶在-[51]-,顏色[[悅豫]],猶能言語,其身乃輕;死已重稱,識神已滅,無有顏色,不能言語-[52]-,其身更重,我以此-[53]-緣,知無他世。」 @[0045a03]@迦葉語婆羅門:「吾今問汝,隨意答我。如人稱鐵,先冷稱已,然後熱稱,何有光色柔輭而輕?何無光色[[堅䩕]]-[54]-而重?」 @[0045a05]@婆羅門言:「熱-[55]-鐵有色,柔輭而輕,冷鐵無色,剛強而重。」 @[0045a07]@迦葉語言:「人亦如是,生有顏色,柔輭而輕;死無顏色,剛強而重。以此可知,必有他世。」 @[0045a09]@婆羅門言:「汝雖引喻說有他世,如我所見,必無有也。」 @[0045a10]@迦葉言:「汝復有何緣,知無他世?」 @[0045a11]@婆羅門答言:「我有親族,遇-[56]-患篤重。時,我到彼語言:『扶此病人,令[[右脇臥]]-[]-。』[[視瞻]]-[]-、屈伸、言語如常;又使左臥,反覆[[宛轉]],屈伸、視瞻、言語如常,尋即命終。吾復使人扶轉,左臥右臥,反覆[[諦觀]],[[不復屈伸、視瞻、言語]]-[]-,吾以是知,必無他世。」 -{壽命、心識、呼吸三者具備才能生存}- @[0045a16]@迦葉復言:「諸有智者,以譬喻得解,今當為汝引喻。昔有一國不聞貝聲,時,有一人善能吹貝,往到彼國,入一村中,執貝三吹,然後置地。時,村人男女聞聲驚動,皆就往問:『此是何聲,哀和清徹乃如是耶?』彼人指貝曰:『此物聲也。』時,彼村人以手觸貝曰:『汝可作聲!汝可作聲!』貝都不鳴,其主即取貝三吹置地。時,村人言:『向者,美聲非是貝力,有手有口,有氣吹之,然後乃鳴。』人亦如是,[[有壽有識,有息出入,則能屈伸、視瞻、言語]]-[]-[*];無壽無識,無出入息,則不能-[57]-屈伸、視瞻、語言。」 @[0045a27]@又語婆羅門:「汝今宜捨此惡邪見,勿為[[長夜]]自增苦惱。」 @[0045a28]@婆羅門言:「我不能捨,所以然者?我自生來長夜[[諷誦]],[[翫習]]堅固,何可捨耶?」 @[0045b01]@迦葉復言:「諸有智者,以譬喻得解,我今當更為汝引喻。乃往久遠有一國土,其土邊[[壃]]-[]-,人民荒壞。彼國有二人,一智一愚,自相謂言-[58]-:『我是汝親,共汝出城,採[[穭]]-[]--[59]-求財。』即尋相隨,詣一空聚,見地有麻即語愚者:『共取持歸。』時,彼二人各取一擔,復過前村,見有麻[[縷]],其一智者言:『麻縷[[成功]]-[]-,輕細可取。』其一人言:『我已取麻,繫縛牢固,不能捨也。』其一智者即取麻縷,重擔而-[60]-去;復共前進,見有麻布,其一智者言:『麻布成功,輕細可取。』彼一人言:『我已-[61]-取麻,繫縛牢固,不能復捨。』其一智者即捨麻縷取布自重;復共前行,見有[[劫貝]]-[62]-,其一智者言:『劫貝價貴,輕細可取。』彼一人言:『我已取麻,繫縛牢固,[[齎]]來道遠,不能捨也。』時,一智者即捨麻布而取劫貝。 @[0045b16]@「如是前行,見劫貝縷,次見白[[㲲]]-[63]-,次見白銅,次見白銀,次見黃金,其一智者言:『若無金者,當取白銀,若無白銀,當取白銅,乃至麻縷,若無麻縷,當取麻耳。今者此村大有黃金,眾-[64]-寶之上,汝宜捨麻,我當捨銀,共取黃金,自重而歸。』彼一人言:『我取此麻,繫縛牢固,齎來道遠,不能捨也。汝欲取者,自隨汝意。』其一智者捨銀取金,重擔而歸其家,親族遙見彼人大得金寶,歡喜[[奉迎]]。時,得金者見親族迎,復大歡喜。其無智人負麻而歸居家,親族見之,不悅亦不起迎,其負麻者倍增憂愧-[65]-。婆羅門!-{執著邪見,就像固執地背負不值錢的重擔,徒增苦惱}-汝今宜捨惡習邪見,勿為長夜自增苦惱,如負麻人執意堅固,不取金寶,負麻而歸,[[空自疲勞]]-[]-,親族不悅,長夜貧窮,自增憂苦也。」 -{斷滅論學者怕捨棄原先見解後失去原先的名聞利養}- @[0045c02]@婆羅門言:「我終不能捨此見也,所以者何?我以此見多所教授,多所饒益,四方諸王皆聞我名,亦盡知我是[[斷滅學者]]-[]-。」 @[0045c04]@迦葉復言:「諸有智者,以譬喻得解,我今當更為汝引喻。乃往久遠有一國土,其土邊壃,人民荒壞。時,有商人,有千乘車,經過其土,水穀、薪草不自供足,時商主念言:『我等伴多,水穀、薪草不自供足,今者寧可分為二部-[66]-,其一分者於前發引。』其前發導師-[67]-見有一人,身體麤大,目赤面黑,泥塗其身,遙見遠來,即問:『汝從何來?』報言:『我從前村來。』又問彼言:『汝所來處,多有水穀、薪草不耶?』其人報言:『我所來處,豐有水穀,薪草無乏,我於中路逢天暴雨,其處多水,亦豐薪草。』又語商主:『[[汝曹]]-[]-車上若有穀草,盡可[[捐-[68]-棄]],彼自豐有,不須重車。』 @[0045c17]@「時,彼商主語眾商言:『吾向前行,見有一人,目赤面黑,泥塗其身,我遙問言:「汝從何來?」即答我言:「我從前村來。」我尋復問:「汝所-[69]-來處,豐有水穀、薪草不也?」答我言:「彼大豐耳。」又語我言-[70]-:「向於中路,逢天暴雨,此處多水,大-[71]-豐薪草。」復語我言:「君等車上若有穀草,盡可捐[*]棄,彼自豐有,不須重車。」汝等宜各棄諸穀草,輕車速進。』即如其言,各共捐[*]棄穀草,輕車速進。 @[0045c25]@「如是一日不見水草,二日、三日,乃至七日,又復不見。時,商人窮於曠澤,為鬼所食。其後一部,次復進路,商主時前復見一人,目赤面黑,泥塗其身,遙見問言:『汝從何來?』彼人答言:『吾-[72]-從前村來。』又問:『汝所來處,豐有水穀、薪草不耶?』彼人答曰:『大豐有耳。』又語商主-[73]-:『吾於中路,逢天暴雨,其處多水,亦豐薪草。』又語商主:『君等車上若有穀草,便可捐[*]棄,彼自豐有,不須重車。』 @[0046a05]@「時,商主還語諸商人言:『吾向前行,見有一人,道-[74]-如此事:君等車上若有穀草-[75]-,可盡捐棄-[76]-,彼自豐有,不須重車。』時,-{有更好的食糧,才捨棄原先的食糧}-商主言:『汝等穀草慎勿捐棄,須得新者然後當棄,所以者何?新陳相接,然後當得度此曠野。』時,彼商人重車而行,如是一日不見水草,二日、三日至于七日,又亦不見。但見前人為鬼所食,骸骨[[狼藉]]-[]-。 @[0046a12]@「婆羅門!彼赤眼黑面者,是[[羅剎]]-[]-鬼也。諸有隨汝教者,長夜受苦,亦當如彼。前部商人無智慧故,隨導師語,自沒其身。婆羅門!諸有沙門、婆羅門,精進智慧,有所言說,承用其教者,則長夜獲安,如彼後部商人有智慧故,得免危-[77]-難。婆羅門!汝今寧可捨此惡見,勿為長夜自增苦惱。」 -{被人指正會生氣,而不肯改正見解}- @[0046a19]@婆羅門言:「我終不能捨所見也,設有人來強[[諫]]我者,生我[[忿]]-[]-耳,終不捨見。」 @[0046a21]@迦葉又言:「諸有智者,以譬喻得解,我今當復為汝引喻。乃昔久遠有一國土,其土邊壃,人民荒壞。時,有一人好喜養猪,詣他空村,見有乾-[78]-糞,尋自念言:『此處[[饒]]-[]-糞,我猪[[豚]]-[]-飢,今當取草裹此乾[*]糞,頭戴而歸。』即尋取草,裹糞而戴,於其中路,逢天大雨,糞汁流下,至于足跟,眾人見已,皆言:『狂人!糞塗-[79]-臭處,正使天陰-[80]-,尚不應-[81]-戴,況於雨中戴之而行!』其人方怒,逆罵[[詈]]-[]-言:『汝等自癡,不-[82]-知我家猪豚飢餓;汝若知者,不言我癡。』婆羅門!汝今寧可捨此惡見,勿守迷惑,長夜受苦。如彼癡子戴糞而行,眾人[[訶]]-[]-[[諫]],逆更瞋罵,謂他不知-[83]-。」 @[0046b04]@婆羅門語迦葉言:「汝等若謂行善生天,死勝生者,汝等則當以刀[[自刎]]-[]-,飲毒而死,或五縛其身,自投[[高岸]]-[]-,而今[[貪生]]-[]-不能自殺者,則知死不勝生。」 @[0046b07]@迦葉復言:「諸有智者,以譬喻得解,我今當更為汝引喻。昔者,此斯婆醯[*]村有一梵志,耆舊長宿,年百二十。彼有二妻,一先有子,一始有[[娠]]-[]-。時,彼梵志未久命終,其大母子語小母言:『所有財寶,盡應與我,汝無分也。』時小母言:『汝為小待,須我分娠-[84]-,若生男者,應有財分;若生女者,汝自嫁娶,當得財物。』彼子[[慇懃]]再三索財,小母答如初;其子又逼不已,時,彼小母即以利刀[[自決]]-[]-其腹,知為男女。」 @[0046b16]@語婆羅門言:「母-[85]-今自殺,復害胎子,汝婆羅門,亦復如是;既自殺身,復欲殺人。若沙門、婆羅門,精勤修善,[[戒德]]-[]-具足,久存世者,多所饒益,天人獲安。吾今[[末後]]為汝引喻,當使汝知惡見之[[殃]]-[]-。昔者,此斯婆醯[*]村有二技-[86]-人,善於[[弄丸]]-[]-,二人[[捔]]-[]--[87]-技[*],一人得勝。時,不如者語-[88]-勝者言-[89]-:『今日且停,明當更共試。』其不如者即歸家中,取其戱丸,塗以毒藥,曝-[90]-之使乾[*],明持此丸詣勝者所,語言:『更可捔[*]技[*]。』即前共戱,先以毒丸授彼勝者:『勝者即吞。』其不如者復授毒丸,得已隨吞,其毒轉行,舉身[[戰]]-[]-動。時,不如者以偈罵曰: 「『吾以藥塗丸,  而汝吞不覺;\\   小技[*]汝為吞,  久後自當知。』」\\ @[0046c02]@迦葉語婆羅門言:「汝今當速捨此惡見,勿為專迷,自增苦毒,如彼技[*]人,吞毒不覺。」 @[0046c04]@時,婆羅門白迦葉言:「尊者初說-[91]-月喻,我時已解,所以往返,不時受者,欲見迦葉[[辯才]]-[]-智慧,生牢固信耳。我今信受,歸依迦葉。」 @[0046c06]@迦葉報言:「-{不皈依個人,要皈依佛}--<汝勿歸我,如我所歸無上尊者,汝當歸依。>-」 @[0046c08]@婆羅門言:「不審所歸無上尊者,今為所在?」 @[0046c09]@迦葉報言:「今我師世尊,滅度未久。」 @[0046c10]@婆羅門言:「世尊若在,不避遠近,其當親見,歸依禮拜。今聞迦葉言:『如來滅度!』今即歸依滅度如來及法、眾僧。迦葉!聽我於正法中為優婆塞!自今已後,盡壽不殺、不盜、不婬、不欺、不飲酒,我今當為一切[[大施]]-[]-。」 @[0046c14]@迦葉語言:「若汝宰殺眾生,[[撾]]-[]-打[[僮-[92]-僕]]-[]-,而為會者,此非淨福。又如[[磽确]]-[]-薄地,多生[[荊棘]],於中種植,必無所獲。汝若宰殺眾生,撾打僮僕,而為大施-[93]-,施邪見眾,此非淨福。若汝大施,不害眾生,不以[[杖楚]]-[]-加於僮僕,歡喜設會,施清淨眾,則獲大福。猶如良田,隨時種植-[94]-,必獲果實」。 @[0046c21]@「迦葉!自今已後,常淨施眾僧,不令斷絕。」 @[0046c22]@時,有一年少梵志,名曰摩頭在弊宿[*]後立,弊宿[*][[顧]]-[]-語曰:「吾今-[95]-欲設一切大施,汝當為我經營-[96]-[[處分]]。」 @[0046c24]@時,年少梵志聞弊宿-[97]-語已,即為經營,為大施已,而作是言:「願使弊宿[*]今世、後世不獲福報。」 @[0046c26]@時,弊宿[*]聞彼梵志經營施已,有如是言:「願使弊宿[*]今世、後世不獲果報。」即命梵志而告之曰:「汝當-[98]-有是言耶?」 @[0046c29]@答曰:「如是!實有是言。所以然者?今所設食,[[麤澁]]-[]-[[弊惡]]-[]-,以此施僧,若以示王,王尚不能以手暫向,况當食之?現在所設,不可喜樂,何由後世得淨果報?王施僧衣純以麻布,若以示王,王尚不能以足暫向,况能自著?現在所施,不可喜樂,何由後世得淨果報?」 @[0047a06]@時,婆羅門又告梵志:「自今已後,汝以我所食、我所著衣以施眾僧。」 -{用心執行淨施的少年比出資的老闆往生更高的天界}- @[0047a07]@時,梵志即承教旨,以王所食、王所著衣供養眾僧。時,婆羅門設此淨施,身壞命終,生一下劣天中,梵志經營會者,身壞命終,生忉利天。 @[0047a10]@爾時,弊宿[*]婆羅門、年少梵志及斯婆醯[*]婆羅門、居士等,聞童女迦葉所說,歡喜奉行。 佛說-[99]-長阿含經卷第七-[100]- ====[校勘]==== [1] 「姚秦三藏法師佛陀耶舍共竺佛念譯」,大正藏原為「後秦弘始年佛陀耶舍共竺佛念譯」,宋、元、明三本作「姚秦三藏法師佛陀耶舍共竺佛念譯」,聖本無「姚秦三藏法師佛陀耶舍共竺佛念譯」十五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姚秦三藏法師佛陀耶舍共竺佛念譯」。 [2] 「弊宿經」,元、聖二本作「蔽宿經」。 [3] 大正藏在「經」字之後有一「卷」字,今依據高麗藏、磧砂藏二本刪去。 [4] 「童女迦葉」,巴利本作 Kumāra-Kassapa。 [5] 「拘薩羅」,巴利本作 Kosalā。 [6] 「斯婆醯」,大正藏原為「斯波醯」,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斯婆醯」。[*] [7] 「斯婆醯」,巴利本作 Setanyā。 [8] 「尸舍婆」,巴利本作 Siṁsapā。 [9] 「弊宿」,元、聖二本作「蔽宿」。[*] [10] 「弊宿」,巴利本作 Pāyāsi。 [11] 「波斯匿」,巴利本作 Pasenadi。 [12] 「梵分」,巴利本作 Brahmadeyya。 [13] 「隊隊」,聖本作「隤隤」。[*] [14] 「曰」,宋、元、明三本作「言」。[*] [15] 大正藏無「尸」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16] 大正藏無「又」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17] 大正藏無「也」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18] 「慳貪」,大正藏原為「貪取」,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慳貪」。[*] [19] 「即」,宋、元、明三本作「即時」。 [20] 「人」,大正藏原為「其」,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人」。 [21] 「來」,聖本作「者」。 [22] 「出此人」,大正藏原為「此人出」,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出此人」。 [23] 「復」,宋、元、明三本作「後」。 [24] 「彼」,宋、元、明三本作「此」。 [25] 「足」,大正藏原為「具」,今依據高麗藏、磧砂藏、聖本三本改作「足」。 [26] 「言」,宋、元、明三本作「謂」。 [27] 「遇」,聖本作「過」。 [28] 「壞」,大正藏原為「懷」,今依據高麗藏、磧砂藏二本改作「壞」。 [29] 「今」,大正藏原為「令」,今依據聖本改作「今」。 [30] 「象」,聖本作「像」。 [31] 「圍」,大正藏原為「韋」,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圍」。 [32] 「有」,宋、元、明三本作「得」。 [33] 宋、元、明三本無「之」字。 [34] 「寢息」,大正藏原為「息寢」,今依據宋、元、明、聖四本改作「寢息」。 [35] 「目」,聖本作「自」。 [36] 「捐」,聖本作「損」。[*] [37] 「修淨」,宋、元、明三本作「淨修」。 [38] 「如」,大正藏原為「知」,今依據高麗藏、磧砂藏、聖本三本改作「如」。 [39] 「已」,宋、元、明三本作「以」。 [40] 「誡」,宋、元、明、聖四本作「戒」。 [41] 「時彼」,大正藏原為「彼時」,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時彼」。(標點符號更動:「彼時,」->「時,彼」) [42] 大正藏在「得」字之後有一「火」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刪去。 [43] 「薪」,大正藏原為「析」,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薪」。 [44] 「㓟」,大正藏原為「皮」,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㓟」。 [45] 「目」,元本作「自」。 [46] 「何」,宋、元、明三本作「何因」。 [47] 「右」,宋、元、明三本作「右汝」。 [48] 「秤」,大正藏原為「稱」,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秤」。[*] [49] 「稱」,宋、元、明三本作「神」。 [50] 宋、元、明三本無「人」字。 [51] 「在」,宋、元、明三本作「存」。 [52] 「言語」,大正藏原為「語言」,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言語」。[*] [53] 聖本無「此」字。 [54] 「䩕」,宋、元、明三本作「鞭」。 [55] 「熱」,大正藏原為「熟」,今依據高麗藏、磧砂藏二本改作「熱」。 [56] 「遇」,聖本作「過」。 [57] 「不能」,大正藏原為「無」,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不能」。 [58] 「言」,宋、元、明三本作「曰」。 [59] 「穭」,大正藏原為「侶」,宋本作「梠」,元、明二本作「穭」,今依據元、明二本改作「穭」。 [60] 「擔而」,宋、元、明三本作「而還」。 [61] 「已」,大正藏原為「以」,今依據磧砂藏、宋、元、明四本改作「已」。 [62] 「貝」,聖本作「鉢」。 [63] 「㲲」,大正藏原為「疊」,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㲲」。 [64] 「眾」,大正藏原為「集」,今依據高麗藏、磧砂藏二本改作「眾」。 [65] 「愧」,宋、元、明三本作「惱」。 [66] 「部」,大正藏原為「分」,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部」。 [67] 「師」,宋、元、明三本作「師言」。 [68] 「捐」,聖本作「損」。[*] [69] 聖本無「所」字。 [70] 「我言」,宋、元、明三本作「言我」。 [71] 「大」,大正藏原為「又」,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大」。 [72] 大正藏無「吾」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73] 「主」,宋、元、明三本作「人」。 [74] 「道」,聖本作「導」。 [75] 「穀草」,宋、元、明三本作「草穀」。 [76] 「捐棄」,聖本作「損捨」。 [77] 「危」,宋、元、明三本作「厄」。 [78] 「乾」,聖本作「干」。[*] [79] 「塗」,大正藏原為「除」,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塗」。 [80] 「陰」,大正藏原為「晴」,今依據宋、元、明、聖四本改作「陰」。 [81] 「應」,宋、元、明三本作「可」。 [82] 聖本無「不」字。 [83] 「不知」,宋、元、明三本作「無智」。 [84] 「娠」,宋、元、明三本作「身」。 [85] 「母」,宋、元、明、聖四本作「汝」。 [86] 「技」,大正藏原為「伎」,今依據元、明二本改作「技」。[*] [87] 「捔」,大正藏原為「角」,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捔」。[*] [88] 「語」,聖本作「詣」。 [89] 聖本無「言」字。 [90] 「曝」,大正藏原為「暴」,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曝」。 [91] 「說」,大正藏原為「設」,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說」。 [92] 「僮」,明本作「童」。 [93] 「施」,大正藏原為「會」,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施」。 [94] 「植」,聖本作「殖」。 [95] 大正藏無「今」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96] 「營」,聖本作「榮」。 [97] 「弊宿」,宋、元、明三本作「此」。 [98] 「當」,宋、元、明三本作「審」。 [99] 宋、元、聖三本無「佛說」二字。 [100] 聖本在「七」字之後有光明皇后願文。 ====[註解]==== [] 童女迦葉:比丘名,又譯為「童子伽葉」、「鳩摩羅迦葉」。八歲出家,得阿羅漢果。佛陀曾稱讚他「善解美語而能談論」。 [] 尸舍婆:印度黃檀,為豆科黃檀屬的落葉大喬木,原產於印度。又譯為「尸攝惒」、「申恕」、「身恕」。 [] 梵分:國王冊封給婆羅門的領地。 [] 異見:異於正法的見解。 [] 無有他世,亦無更生,無善惡報:沒有來生,也沒有輪迴轉世,善沒有善報、惡沒有惡報。這是外道六師之一「阿耆多翅舍欽婆羅」主張的唯物論、斷滅論。認為人是由地、水、火、風四大元素造成,死後還歸地、水、火、風,全部敗壞,一了百了,沒有來生。作善作惡都沒有報應,所以不須布施乃至祭祀,只管追求快樂,而否定道德。可說是順世派、唯物快樂主義者。 [] 名聞:名聲。 [] 叡:明智、聰明的。 [] 辯才應機:具有說法的才智,並且能掌握合適的時機。 [] 次第:照次序的。(一個接著一個的去拜訪) [] 欺誑:詐欺、誑騙。 [] 今上日月,為此世耶?為他世耶?為人、為天耶:天上的日月,在我們生活的空間,還是其他的空間呢?是在人間,還是在天上呢?按:「此世」通常指今生,「他世」通常指未來生或過去生,本經這裡取「世」的時空的意思,而引申將「此世」指我們生活的空間,「他世」指別的空間。 [] 以此可知,必有他世,亦有更生,有善惡報:由此可以知道,當然有其他的時空,也有輪迴再生,有善惡業的果報。按:我們並沒有親自去過日月的所在,但我們卻確定有日月的存在,不能因為我們沒去過日月,就說日月不存在。比喻雖然我們還沒到後世,卻不能就否定後世的存在。 [] 異見:各種不同的見解。 [] 還:返回、回來。 [] 審:知道;清楚。 [] 引喻:援引例證。 [] 姧詐:虛偽詭詐。「姧」是「奸」與「姦」的異體字。 [] 柔輭言:柔和、令人喜悅適意的言語。「輭」是「軟」的異體字。 [] 親里:親戚鄉里。 [] 沒溺:沉溺。 [] 篦:用竹片、牛骨或金屬等製成的細齒梳子,用以除去髮垢,或插在頭上當髮飾。讀音同「必」。 [] 澡豆:洗滌身體、衣服等污穢所用的豆粉。 [] 坌:讀音同「笨」。塵土撒落在物體上,這邊指將香末撒在身體上。 [] 閻浮利地:此世界的四大洲之一,我們居住於此。另譯為「南贍部洲」、「閻浮洲」、「閻浮提」。 [] 溷:廁所。讀音同「混」。 [] 戱:「戲」的異體字。 [] 星象:星體的明、暗、薄、蝕等現象,古人往往據此推測人事的吉凶禍福。 [] 溝壑:溪谷、山溝。 [] 山陵:山岳岡陵。 [] 釜:古代的一種烹飪器具。即今之鐵鍋。 [] 葢:「蓋」的異體字。 [] 精神:心識。 [] 識神:心識。 [] 現事:現在、眼前的事物。 [] 捐除:拋棄、消除。 [] 道品:即「三十七道品」,三十七類通往涅槃的方法。 [] 三昧:心專注於一境而不散亂。又譯為「三摩地」、「三摩提」,義譯為「等持」。 [] 知見:知道、見到。 [] 徹見:通透、清楚地見到。 [] 臠割:分割。 [] 脉:血管。「脈」的異體字。 [] 髓:骨頭中的膠狀物質。 [] 臼:中間下凹的舂米器具。如:「石臼」、「磨臼」。 [] 向:之前。 [] 㓟:以刀割剝,將皮、肉析離。讀音同「皮」。 [] 稱:用秤計量輕重。 [] 安徐:穩定、緩慢。 [] 右脇臥:向右側躺。「脇」是胸部兩側,由腋下至肋骨盡處的部位。 [] 視瞻:向前或向上看。 [] 不復屈伸、視瞻、言語:按:這段是說人本來是活的,後來就死了,完全沒有生機。縱使當事人的肉體重現一模一樣的姿勢與動作,也沒有生機、沒有消息,死透了。由於外道婆羅門是唯物論者,認為肉體即一切,假使有靈魂一類也會是肉體的副產品,因此如果有來世、有靈魂,只要重現肉體的狀態,死人的靈魂應該會從來世回到肉體上。但婆羅門重現肉體的狀態後,並沒有靈魂回到肉體上,因此他斷定沒有靈魂、沒有來世。 [] 有壽有識,有息出入:具備壽命(業力造成的生命持續期間)、心識(精神)、呼吸(肉體)。按:經中通常描述為壽、暖、識,這三者須互相依持,生命才得以持續。 [] 壃:「疆」的異體字。 [] 穭:自生、野生的稻禾,通「稆」。讀音同「旅」。 [] 成功:收穫、成效。 [] 空自疲勞:徒勞無功、白費力氣。 [] 斷滅學者:主張死後斷滅,歸於無有的學派。 [] 汝曹:你們。 [] 狼藉:傳說狼群在草地上臥息,離去時常將草地弄得一片凌亂以消滅痕跡。後來以此形容凌亂不堪。 [] 羅剎:食人血肉的惡鬼。 [] 忿:憤怒、怨恨。如:「忿怒」、「忿恨難平」。 [] 饒:豐厚、富足。如:「富饒」、「豐饒」。 [] 豚:小豬。也泛指豬。 [] 詈:責罵。讀音同「厲」。 [] 訶:大聲斥責、怒罵。通「呵」。 [] 自刎:自殺,割喉嚨結束自己的生命。 [] 高岸:水邊高地。 [] 貪生:對生命過於眷戀,而不肯犧牲就死。 [] 娠:身孕、胎兒。讀音同「身」。 [] 自決:自殺、自盡。 [] 戒德:戒律之功德。 [] 殃:災禍。如:「遭殃」、「池魚之殃」。 [] 弄丸:一種民俗雜技。表演者把幾個球拋上空中,再用手接住,弄出各種花樣。 [] 捔:競爭。讀音同「決」。 [] 戰:害怕、發抖。通「顫」。 [] 辯才:善於說法的才智。 [] 大施:大規模的布施供養。 [] 撾:鞭打、敲擊。如:「撾鼓」。讀音同「抓」。 [] 僮僕:家僮與僕役,泛指僕人。也作「童僕」。 [] 磽确:多砂石、不宜種植的貧瘠土地。讀音同「敲確」。 [] 杖楚:以棍棒拷打。楚,荊條做成的棒。 [] 顧:回首、回頭看。 [] 麤澁:即「粗澀」。 [] 弊惡:惡劣。 ====[對應經典]==== *[[http://agama.buddhason.org/DN/DN23.htm|長部23經/波亞西經(大品[第二])]]\\ *[[http://buddhaspace.org/agama2/16.html|(七一)中阿含王相應品蜱肆經第七(第二小土城誦)]]\\ *[[https://cbetaonline.dila.edu.tw/zh/T0045_001|大正句王經]] ====[讀經拾得]==== 《增壹阿含經》卷37第九經提到八種有功德的布施:「若善男子、善女人,以財物惠施,獲八功德。云何為八?一者隨時惠施,非為非時;二者鮮潔惠施,非為穢濁;三者手自斟酌,不使他人」(CBETA 2022.Q1, T02, no. 125, p. 755b19-22)「鮮潔惠施,非為穢濁」是說布施好的、清潔的東西,而不是壞的、不清潔的東西。「手自斟酌,不使他人」則是親手辦理布施,而不是役使他人。 梵志少年雖然是受村長吩咐經營辦理,但用心在做事,勸諫村長不該布施自己都不願意使用的衣物食品,讓布施的善行更加圓滿,死後反而投生到比村長更高的天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