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uest: 《中阿含經》[[agama2:中阿含經卷第四十四#一七一_中阿含_*_-_1_-根本分別品分別大業經第十_第四分別誦_-_2|第171經]]最後一段: 有四種人,或有人無有似有,或有似無有,或無有似無有,或有似有。阿難!猶如四種㮈,或㮈不熟似熟,或熟似不熟,或不熟似不熟,或熟似熟。如是,阿難!四種㮈喻人,或有人無有似有,或有似無有,或無有似無有,或有似有。 這一段比較不直覺,請問是什麼意思? ---- David Chiou: 如果照國語辭典,對照本經內容,「有」有豐足的意思,「無」有貧乏的意思,因此勉強可以說是: *或有人無有似有:有的人實際上是貧乏的,看起來像是豐足的。相當的南傳經文作「有顯現不能夠的能夠業」。 \\ 相當的南傳經文,莊居士翻譯為:「像這樣,有顯現不能夠的不能夠業;有顯現能夠的不能夠業;有顯現能夠的能夠業;有顯現不能夠的能夠業。」元亨寺翻譯為:「業之不可有而見為不可有;有業之不可有而見為可有,有業之可有而見為可有;有業之可有而見為不可有。」南傳經文沒有芒果喻。 莊居士的南傳註腳:\\ 「無有似無有(MA.171)」,南傳作「顯現不能夠的不能夠業」(kammaṃ abhabbaṃ bhabbābhāsaṃ),智髻比丘長老英譯為「顯示無能力的無能力行為(業)」(action that is incapable and appears incapable)。按:《破斥猶豫》以「無出生的;不善的」(bhūtavirahitaṃ akusalaṃ)解說「abhabbaṃ, 不能夠」,以「顯現、征服、排除不能夠的」(abhabbaṃ ābhāsati abhibhavati paṭibāhatīti)解說「abhabbābhāsaṃ, 顯現不能夠」。菩提比丘長老解說,他往生天界,似乎是外道認為他能往生天界的原因(cause),為顯現能夠的,其餘三種情況類推。 ---- Vanessa: 最後這段:「復次,有四種人,或有人無有似有,或有似無有,或無有似無有,或有似有。...... 看到網路上,有法師這樣翻譯: (如下)\\ 阿難,這世上有四種人,\\ 他們業行與業報之間也有四種不同成熟早晚的關係,分別是: 一、無有(果報未成熟)似有(徵兆已出現)。 二、有(果報已成熟)似無有(但未出現徵兆)。 三、無有(果報未成熟)似無有(徵兆亦未出現)。 四、有(果報已成熟)似有(徵兆亦已出現)。 這樣接著後面芒果熟不熟,好像也不錯! http://www.charity.idv.tw/kamma/kamma1.htm 可以參考看看~ ---- David Chiou: 謝謝分享!我來看看。 ---- David Chiou: 謝謝 Vanessa 分享這個翻譯,我仔細思考了一陣子,參考其表達方式,將註解改為: *或有人無有似有:有的人實際上是缺乏(善業)的,看起來像是有(善業)的。相當的南傳經文作「有顯現不能夠的能夠業」。 \\ 網上該翻譯將「有、無」解釋為「果報是否已成熟」與「徵兆是否已顯現」的排列組合。我沒有採用這個解釋的原因是這個解釋和本經講的內容不直接對映:經文中講的四種排列組合,是圍繞著「善、惡業」的「果報已顯現或未顯現」,和該翻譯探討的維度不同。另一方面,我們的註解也較能呼應南傳的看法。 但該翻譯以弧號來加強說明,這種說明方式是較易懂的,因此採用此方式修改註解,以增進易讀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