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阿含經卷第五十五====== 東晉罽賓三藏瞿曇僧伽提婆譯 中阿含-[1]-晡利多品第三-[2]-(有[[十經]])-[]-(第五後誦)  持齋、晡利多  羅摩、五下分\\  心穢、箭毛二  鞞-[3]-摩那修學\\  法樂比丘尼  拘絺羅在後\\ =====[導讀:八關齋戒]===== 持「八關齋戒」的核心是一日一夜效法阿羅漢,身在家、心出家而持八戒: -不殺生:不殺人、畜,憐愍眾生。 -不偷盜:不偷竊。 -不淫欲:禁欲。 -不妄語:不說謊。 -不飲酒:不喝酒。 -不非時食:不吃零食,過午不食。 -不塗香、不歌舞觀聽:不化妝、噴香水,不唱歌、跳舞、看電視電影、出入娛樂場所。 -不坐臥高廣大床:不坐或躺奢侈的床。 受持八關齋戒的時間,是從當天早上開始持戒,至第二天日出時結束,共一日一夜。傳統上通常在六齋日(農曆每月八日、十四日、十五日、二十三日,以及月底二日)受持八關齋戒,當天一大早由出家人授戒,如果不易找到授戒的出家人,則可在佛像前自誓受八關齋戒。 五戒持得好可以生天,基於八關齋戒而修行則可能得涅槃,因此八關齋戒是了生脫死的門徑。志在解脫的同學務必要多嘗試於齋日持八關齋戒,由持八關齋戒、善護根門的清淨,「攝心為戒,因戒生定,因定發慧,從慧得解脫」。 以下第[[agama2:中阿含經卷第五十五#二〇二_-_12_-中阿含晡利多品-_13_-持齋經第一|第202經齋經]]即大藏經中說明如何持八關齋戒最重要的經典之一,其餘詳述八關齋戒的經文還包括《增壹阿含經》卷十六〈高幢品 24〉[[agama1:增壹阿含經高幢品第二十四#六|第6經]]、卷三十八〈馬血天子問八政品43〉[[agama1:增壹阿含經馬血天子品第四十三#二|第2經]],以及單經譯本《佛說齋經》和《佛說八關齋經》,這些經文說明如何持八關齋戒、持八關齋戒在於效法阿羅漢的心態,以及持八關齋戒的功德。 =====(二〇二)中阿含-[4]-晡利多品持齋經第一===== @[0770a17]@我聞如是: @[0770a17]@一時,佛遊舍衛國,在於東園鹿子母堂。 @[0770a18]@爾時,鹿子母毘舍佉-[5]-平旦沐浴,著白淨衣,將子婦等眷屬圍繞,往詣佛所,稽首作禮,卻住一面。世尊問曰:「居士婦!今沐浴耶?」 @[0770a21]@答曰:「世尊!我今持齋。善逝!我今持齋。」 @[0770a21]@世尊問曰:「居士婦!今持何等齋耶?齋有三種。云何為三?一者放牛兒齋,二者尼揵齋,三者聖[[八支-[6]-齋]]-[]-。居士婦!云何名為放牛兒齋?若放牛兒朝放澤中,晡收還村,彼還村時,作如是念:『我今日在此處放牛,明日當在彼處放牛。我今日在此處飲牛,明日當在彼處飲牛。我牛今在此處宿止,明日當在彼處宿止。』居士婦!如是有人若持齋時,作是思惟:『我今日食如此之食,明日當食如彼食也。我今日飲如此之飲,明日當飲如彼飲也。我今[[含消]]如此含消,明當-[7]-含消如彼含消。』其人於此晝夜樂著欲過,是謂名曰放牛兒齋。若如是持-[8]-放牛兒齋者,不獲大利,不得大果,無大功德,不得廣布。 @[0770b06]@「居士婦!云何名為尼揵齋耶?若有出家學尼揵者,彼勸人曰:『汝於東方過百[[由延]]-[]-外有眾生者,擁護彼故,棄捨刀杖,如是南方、西方、北方過百由延外有眾生者,擁護彼故,棄捨刀杖,是為彼勸進人。或有想護眾生,或無想不護眾生,汝當十五日說[[從解脫]]時,脫衣裸形,東向住立,作如是說:「我無父母,非父母有,我無妻子,非妻子有,我無奴婢,非奴婢主-[9]-。」』居士婦![[彼欲-[10]-勸進於真諦語,而反勸進虛妄之言]]-[]-,彼人日日見其父母,便作此念:『是我父母。』父母日日見其兒子,亦作此念:『是我兒子。』彼見妻子,而作此念:『是我妻子。』妻子見彼,亦作此念:『是我尊長。』彼見奴婢,復作此念:『是我奴婢。』奴婢見彼,亦作此念:『是我[[大家]]-[]-。』[[彼用此欲,不與而用,非是與用]]-[]-,是謂名曰尼揵齋也。若如是持尼揵齋者,不獲大利,不得大果,無大功德,不得廣布。 @[0770b24]@「居士婦!云何名為聖八支[*]齋?多聞聖弟子若持齋時,作是思惟:『阿羅漢-[11]-真人[[盡形壽]]-[]-離殺、斷殺,棄捨刀杖,有慚有愧,有慈悲心,饒益一切,乃至蜫蟲,彼於殺生淨除其心,我亦盡形壽離殺、斷殺,棄捨刀杖,有慚有愧,有慈悲心,饒益一切,乃至蜫蟲。我-[12]-於殺生淨除其心,我以此支[*]於阿羅漢[*]等同無異。』是故說齋。 @[0770c02]@「復次,居士婦!多聞聖弟子若持齋時,作是思惟:『阿羅漢[*]真人盡形壽離不與取、斷不與取,與而-[13]-後取,樂於與取,常好布施,心樂放捨,歡喜無吝,不望其報,不以盜覆心,能自制己。彼於不與取淨除其心,我亦盡形壽離不與取、斷不與取,與而後取,樂於與取,常好布施,心樂放捨,歡喜無吝,不望其報,不以盜覆心,能自制己。我於不與取淨除其心,我以此支[*]於阿羅漢[*]等同無異。』是故說齋。 @[0770c11]@「復次,居士婦!多聞聖弟子若持齋時,作是思惟:『阿羅漢[*]真人盡形壽離非梵行、斷非梵行,修行梵行,至誠心淨,行無臭穢,離欲斷婬。彼於非梵行淨除其心,我於此日此夜離非梵行、斷非梵行,修行梵行,至誠心淨,行無臭穢,離欲斷婬。我於非梵行淨除其心,我以此支[*]於阿羅漢[*]等同無異。』是故說齋。 @[0770c19]@「復次,居士婦!多聞聖弟子若持齋時,作是思惟:『阿羅漢[*]真人盡形壽離妄言、斷妄言,真諦言,樂真諦,住真諦,為人所信,不欺世間。彼於妄言淨除其心,我亦盡形壽離妄言、斷妄言,真諦言,樂真諦,住真諦,為人所信,不欺世間。我於妄言淨除其心,我以此支[*]於阿羅漢[*]等同無異。』是故說齋。 @[0770c26]@「復次,居士婦!多聞聖弟子若持齋時,作是思惟:『阿羅漢[*]真人盡形壽離酒放逸、斷酒放逸。彼於酒放逸淨除其心,我亦盡形壽離酒放逸、斷酒放逸。我於酒放逸淨除其心,我以此支[*]於阿羅漢[*]等同無異。』是故說齋。 @[0771a02]@「復次,居士婦!多聞聖弟子若持齋時,作是思惟:『阿羅漢[*]真人盡形壽離高廣大床、斷高廣大床,樂下坐臥,或床或敷草。彼於高廣大床淨除其心,我於此日此夜離高廣大床、斷高廣大床,樂下坐臥,或床或敷草。我於高廣大床淨除其心,我以此支[*]於阿羅漢[*]等同無異。』是故說齋。 @[0771a08]@「復次,居士婦!多聞聖弟子若持齋時,作是思惟:『阿羅漢[*]真人盡形壽離華鬘、瓔珞、塗香、脂粉、歌舞、倡伎-[14]-及往觀聽,斷華鬘、瓔珞、塗香、脂粉、歌舞、倡伎[*]及往觀聽。彼於[[華鬘]]、[[瓔珞]]、塗香、脂粉、歌舞、倡伎[*]及往觀聽淨除其心。我於此日此夜離華鬘、瓔珞、塗香、脂粉、歌舞、倡伎[*]及往觀聽,斷華鬘、瓔珞、塗香、脂粉、歌舞、倡伎[*]及往觀聽。我於華鬘、瓔珞、塗香、脂粉、歌舞、倡伎[*]及往觀聽淨除其心,我以此支[*]於阿羅漢[*]等同無異。』是故說齋。 @[0771a18]@「復次,居士婦!多聞聖弟子若持齋時,作是思惟:『阿羅漢[*]真人盡形壽離非時食、斷非時食、一食,不夜食、樂於時食。彼於非時食淨除其心,我於此日此夜離非時食、斷非時食、一食,不夜食、樂於時食。我於非時食淨除其心,我以此支[*]於阿羅漢[*]等同無異。』是故說齋。 @[0771a24]@「彼住-[15]-此聖八支[*]齋已,於上當復修習五法。云何為五?居士婦!多聞聖弟子若持齋時,憶念如來:『彼世尊、如來、無所-[16]-著、等正覺、明行成為、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御、天人師,號佛、眾祐。』彼作如是憶念如來已,若有惡伺-[17]-,彼便得滅,所有穢污惡不善法,彼亦得滅。居士婦!多聞聖弟子緣如來故,心[[靖]]-[18]--[]-得喜。若有惡伺[*],彼便得滅,所有穢污惡不善法,彼亦得滅。 @[0771b04]@「譬若如人,頭有垢膩,因膏澤、暖[*]湯、人力、洗沐故,彼便得淨。如是多聞聖弟子若持齋時,憶念如來:『彼世尊、如來、無所著、等正覺、明行成為、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御、天人師,號佛、眾祐。』彼作如是憶念如來已,若有惡伺[*],彼便得滅,所有穢污惡不善法,彼亦得滅。居士婦!多聞聖弟子緣如來故,心靖[*]得喜。若有惡伺[*],彼便得滅,所有穢污惡不善法,彼亦得滅,是謂多聞聖弟子持梵齋,梵共會,因梵故,心靖[*]得喜。若有惡伺[*],彼便得滅,所有穢污惡不善法,彼亦得滅。 @[0771b14]@「復次,居士婦!多聞聖弟子若持齋時,憶念於法:『此法世尊善說,究竟,恒不變易,正智所知,正智所見,正智所覺。』彼作如是憶念法已,若有惡伺[*],彼便得滅,所有穢污惡不善法,彼亦得滅。居士婦!多聞聖弟子緣於法故,心靖[*]得喜。若有惡伺[*],彼便得滅,所有穢污惡不善法,彼亦得滅。 @[0771b21]@「猶人身有垢膩不淨,因麩、澡豆、暖[*]湯、人力,極洗浴故,身便得淨。如是多聞聖弟子若持齋時,憶念於法:『此法世尊善說,究竟,恒不變易,正智所知,正智所見,正智所覺。』彼作如是憶念法已,若有惡伺[*],彼便得滅,所有穢污惡不善法,彼亦得滅。居士婦!多聞聖弟子緣於法故,心靖[*]得喜。若有惡伺[*],彼便得滅,所有穢污惡不善法,彼亦得滅,居士婦!是謂多聞聖弟子持法齋,法共會,因法故,心靖[*]得喜。若有惡伺[*],彼便得滅,所有穢污惡不善法,彼亦得滅。 @[0771c02]@「復次,居士婦!多聞聖弟子若持齋時,憶念於眾:『世尊弟子眾[[善趣向]]質直,行要行趣,如來眾中實有阿羅漢[*]真人趣、阿羅漢[*]果證、阿那含趣、阿那含果證、斯陀含趣、斯陀含果證、須陀洹趣、須陀洹果證,是為四雙人八輩聖士。是謂世尊弟子眾,成就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19]-,可呼、可請、可供養、可奉事、可敬重,則為天人良福之田。』彼作如是憶念眾已,若有惡伺[*],彼便得滅,所有穢污惡不善法,彼亦得滅。居士婦!多聞聖弟子緣於眾故,心靖[*]得喜。若有惡伺[*],彼便得滅,所有穢污惡不善法,彼亦得滅。 @[0771c14]@「猶如人衣有垢膩不淨,因灰、皂莢、澡豆、湯水、人力浣故,彼便得淨。如是多聞聖弟子若持齋時,憶念於眾:『世尊弟子眾善趣向質直,行要行趣,如來眾中實有阿羅漢[*]真人趣、阿羅漢[*]果證、阿那含趣、阿那含果證、斯陀含趣、斯陀含果證、須陀洹趣、須陀洹果證,是為四雙人八輩聖士。是謂世尊弟子眾,成就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可呼、可請、可供養、可奉事、可敬重,則為天人良福之田。』彼作如是憶念眾已,若有惡伺[*],彼便得滅,所有穢污惡不善法,彼亦得滅。居士婦!多聞聖弟子緣於眾故,心靖[*]得喜。若有惡伺[*],彼便得滅,所有穢污惡不善法,彼亦得滅,是謂多聞聖弟子持眾齋,眾共會,因眾故,心靖[*]得喜。若有惡伺[*],彼便得滅,所有穢污惡不善法,彼亦得滅。 @[0771c29]@「復次,居士婦!多聞聖弟子若持齋時,憶念自戒:『不缺不穿,無穢無污,極廣極大,不望其報,智者稱譽,善具善趣,善受善持。』彼作如是憶念自戒已,若有惡伺[*],彼便得滅,所有穢污惡不善法,彼亦得滅。居士婦!多聞聖弟子緣於戒故,心靖[*]得喜。若有惡伺[*],彼便得滅,所有穢污惡不善法,彼亦得滅。 @[0772a07]@「猶若如鏡,生垢不明,因石磨鋥瑩,由人力治,便得明淨。如是多聞聖弟子若持齋時,憶念自戒:『不缺不穿,無穢無污,極廣極大,不望其報,智者稱譽,善具善趣,善受善持。』彼作如是憶念自戒已,若有惡伺[*],彼便得滅,所有穢污惡不善法,彼亦得滅。居士婦!多聞聖弟子緣於戒故,心靖[*]得喜。若有惡伺[*],彼便-[20]-得滅,所有穢污惡不善法,彼亦得滅,是謂多聞聖弟子持戒齋,戒共會,因戒故,心靖[*]得喜。若有惡伺[*],彼便得滅,所有穢污惡不善法,彼亦得滅。 @[0772a17]@「復次,居士婦!多聞聖弟子若持齋時,憶念諸天:『實有四王天,彼天若成就信,於此命終,得生彼間,我亦有彼信。彼天若成就戒、聞、施、慧,於此命終,得生彼間,我亦有彼慧。實有三十三天、焰摩天、兜率陀-[21]-天、化樂天、他化樂天,彼天若成就信,於此命終,得生彼間,我亦有彼信。彼天若成就戒、聞、施、慧,於此命終,得生彼間,我亦有彼慧。』彼作如是憶念已,及諸天信、戒、聞、施、慧。若有惡伺[*],彼便得滅,所有穢污惡不善法,彼亦得滅,居士婦,多聞聖弟子緣諸天故,心靖[*]得喜。若有惡伺[*],彼便得滅,所有穢污惡不善法,彼亦得滅。 @[0772a29]@「猶如上色金,生垢不淨,因火橐-[22]-鉗-[23]-椎赤土、人力,磨拭瑩治,便得明淨。如是多聞聖弟子若持齋時,憶念諸天:『實有四王天,彼天若成就信,於此命終,得生彼間,我亦有彼信。彼天若成就戒、聞、施、慧,於此命終,得生彼間,我亦有彼慧。實有三十三天、焰摩天、兜率陀-[24]-天、化樂天、他化樂天,彼天若成就信,於此命終,得生彼間,我亦有彼信。彼天若成就戒、聞、施、慧,於此命終,得生彼間,我亦有彼慧。』彼作如是憶念已,及諸天信、戒、聞、施、慧,若有惡伺[*],彼便得滅,所有穢污惡不善法,彼亦得滅。 @[0772b12]@「居士婦!若行如是聖八支齋,若有十六大國,謂一者鴦迦-[25]--[26]-,二者[[摩竭陀]]-[27]--[]-,三者迦[*]尸-[28]-,四者拘薩羅-[29]-,五者拘樓-[30]-,六者般闍羅-[31]-,七者阿攝貝-[32]--[33]-,八者阿和檀提-[34]-,九者枝提-[35]-,十者跋耆-[36]-,十一者跋蹉-[37]-,十二跋羅,十三蘇摩,十四蘇羅吒-[38]-,十五喻-[39]-尼,十六劍浮-[40]-。此諸國中所有錢寶、金、銀、摩尼、真珠、琉璃、壞-[41]-伽-[42]-、碧玉、珊瑚、留邵、鞞留、鞞-[43]-勒、馬瑙、蝳蝐-[44]-、赤石、琁-[45]-珠,設使有人於中作王,隨用自在者,彼一切皆-[46]-持聖八支齋,不直十六分。 @[0772b22]@「居士婦!我因此故說,人王者不如天樂。若人五十歲是四王天-[47]-一晝一夜,如是三十晝夜為一月,十二月為一歲,如此五百歲是四王天壽。居士婦!必有是處,若族姓男、族姓女持聖八支齋,身壞命終,生四王天-[48]-中。居士婦!我因此故說,人王者不如天樂。若人百歲是三十三天-[49]-一晝一夜,如是三十晝夜為一月,十二月為一歲,如此千歲是三十三天壽。居士婦!必有是處,若族姓男、族姓女持聖八支齋,身壞命終,生三十三天中。 @[0772c03]@「居士婦!我因此故說,人王者不如天樂。若人二百歲是焰摩天一晝一夜,如是三十晝夜為一月,十二月為一歲,如此二千歲是焰摩天壽。居士婦!必有是處,若族姓男、族姓女持-[50]-聖八支齋,身壞命終,生焰摩天中。居士婦!我因此故說,人王者不如天樂。若人四百歲是兜率陀天一晝一夜,如是三十晝夜為一月,十二月為一歲,如此四千歲是兜率陀天壽。居士婦!必有是處,若族姓男、族姓女持聖八支齋,身壞命終,生兜率陀[*]天中。 @[0772c13]@「居士婦!我因此故說,人王者不如天樂。若人八百歲是化樂天-[51]-一晝一夜,如是三十晝夜為一月,十二月為一歲,如此八千歲是化樂天壽。居士婦!必有是處,若族姓男、族姓女持聖八支齋,身壞命終,生化樂天中。居士婦!我因此故說,人王者不如天樂。若人千六百歲是他化樂天一晝一夜,如是三十晝夜為一月,十二月為一歲,如此萬六千歲是他化樂天壽。居士婦!必有是處,若族姓男、族姓女持聖八支齋,身壞命終,生他化樂天中。」 @[0772c23]@於是,鹿子母毘舍佉叉手向佛,白曰:「世尊!聖八支齋甚奇!甚特!大利大果,有大功德,有大廣布。世尊!我從今始,自盡形壽持聖八支齋,隨其事力,布施修福。」 @[0772c27]@於是,鹿子母聞佛所說,善受-[52]-善持,稽首-[53]-佛足,繞三匝而去。 @[0772c28]@佛說如是。鹿子母毘舍佉及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0773a01]@持齋經第一竟-[54]-(四千四十九字)-[55]- ====[校勘]==== [1] 宋、元、明三本無「中阿含」三字。 [2] 「品第三」,大正藏原為「品」,宋、元二本作「品第三」,明本作「品第十七」,今依據宋、元二本改作「品第三」。 [3] 「鞞」,大正藏原為「隨」,今依據明本改作「鞞」。 [4] 明本無「中阿含」三字。 [5] 「鹿子母毘舍佉」,巴利本作 Visākhā Migaramātā。 [6] 「支」,宋本作「枝」。[*] [7] 「當」,大正藏原為「日」,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當」。 [8] 大正藏在「持」字之後有一「齋」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刪去。 [9] 「主」,大正藏原為「生」,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主」。 [10] 「欲」,大正藏原無此字,今依據高麗藏補上。 [11] 「漢」,大正藏原為「訶」,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漢」。[*] [12] 大正藏在「我」字之後有一「今」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刪去。 [13] 「而」,宋、元、明三本作「其」。 [14] 「伎」,元、明二本作「妓」。[*] [15] 「住」,大正藏原為「往」,今依據高麗藏改作「住」。 [16] 「所」,明本作「我」。 [17] 「伺」,宋本作「思」。[*] [18] 「靖」,宋、元、明三本作「靜」。[*] [19] 「知見」,大正藏原為「見智」,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知見」。[*] [20] 「便」,大正藏原為「穢」,今依據高麗藏改作「便」。 [21] 「陀」,大正藏原為「哆」,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陀」。 [22] 「橐」,大正藏原為「排」,元本作「橐」,明本作「橐」及「韛」,今依據元、明二本改作「橐」。 [23] 「鉗」,大正藏原為「鉆」,今依據明本改作「鉗」。 [24] 「陀」,大正藏原為「多」,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陀」。 [25] 「迦」,宋、元、明三本作「伽」。[*] [26] 「鴦迦」,巴利本作 Aṅga。 [27] 「摩竭陀」,巴利本作 Magadha。 [28] 「迦尸」,巴利本作 Kāsi。 [29] 「拘薩羅」,巴利本作 Kosala。 [30] 「拘樓」,巴利本作 Kuru。 [31] 「般闍羅」,巴利本作 Pañcāala。 [32] 「貝」,宋本作「見」,元、明二本作「月」。 [33] 「阿攝貝」,巴利本作 Assaka。 [34] 「阿和檀提」,巴利本作 Avanti。 [35] 「枝提」,巴利本作 Ceti。 [36] 「跋耆」,巴利本作 Vajji。 [37] 「跋蹉」,巴利本作 Vaṃsa。 [38] 「蘇羅吒」,巴利本作 Sūrasena。 [39] 「喻」,宋、元、明三本作「喻」。 [40] 「劍浮」,巴利本作 Kamboja。 [41] 「壞」,宋本作「儴」,元、明二本作「蠰」。 [42] 「伽」,宋本作「佉」。 [43] 宋、元、明三本無「鞞」字。 [44] 「蝐」,大正藏原為「蜎」,今依據高麗藏改作「蝐」。 [45] 「琁」,大正藏原為「旋」,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琁」。 [46] 「皆」,大正藏原為「比丘」,宋本作「比」,元、明二本作「皆」,今依據元、明二本改作「皆」。。 [47] 「四王天」,巴利本作 Cātummahārājikā devā。 [48] 「王天」,大正藏原為「天王」,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王天」。 [49] 「三十三天」,巴利本作 Tāvatiṃsā devā。 [50] 「持」,宋、元、明三本作「持於」。 [51] 「化樂天」,巴利本作 Paranimmitavasavatti devā。 [52] 大正藏無「善受」二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53] 大正藏在「首」字之後有「稽首」二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刪去。 [54] 明本無「持齋經第一竟」六字。 [55] 宋、元、明三本無「四千四十九字」六字。 ====[註解]==== [] 十經:卷五十五第202經至卷五十八第211經,計有:持齋經、晡利多經、羅摩經、五下分結經、心穢經、箭毛經、箭毛經、鞞摩那修經、法樂比丘尼經、大拘絺羅經,共十經。 [] 八支齋:效法阿羅漢無貪、瞋、癡,戒除「殺生、偷盜、淫欲、妄語、飲酒、塗香歌舞、坐臥高廣大床、非時食」。又譯為「八關齋」。 [] 由延:長度單位,帝王一天行軍的里程,約七、八公里。另譯作「由旬」。 [] 彼欲勸進於真諦語,而反勸進虛妄之言:他們想要勸導修行於真理,但卻勸導修行於虛假的話。相當的南傳經文作「當他們應該被勸導為真實的時,那時,他們勸導妄語,我說,這是屬於他的妄語。」 [] 大家:世家望族,此處指奴婢所事奉的主人家。 [] 彼用此欲,不與而用,非是與用:他做這樣的欲行(卻自稱不做欲行),沒有經過同意而做,不是經過同意而做。相當的南傳經文作「當那夜過後,他吃未被給予的食物,我說,這是屬於他的未給予而取。」 [] 盡形壽:終身;一輩子。 [] 靖:安定。 [] 摩竭陀:古代印度十六大國之一,位於當時的中印度,恆河中游南岸地區。另譯為「摩竭提」。 ====[對應經典]==== *待加上:[[http://agama.buddhason.org/MA/MA202.htm|增支部3集71經]] ====[讀經拾得]==== ***三種齋** 世俗的齋(放牛兒齋),只是規劃、安排飲食。 外道的齋(尼揵齋),是說偉大的空話,不能導致身口意的解脫。 佛教的齋(八支齋),是效法阿羅漢、不隨貪瞋癡,也是在家人解脫的練習。 ***五種念** 持八關齋戒時,也可以搭配五念: -念佛,如洗頭; -念法,如洗身; -念僧,如洗衣; -念戒,如磨鏡; -念天,如煉金。 本經列舉的是六念中的前五念,實修上也可以六念或十念的任何一念來修行,修行的結果則是達成「七覺支」(覺悟的七個要素)。以「念佛」為例: *念覺支:憶念如來:『彼世尊、如來、無所著、等正覺、明行成為、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御、天人師,號佛、眾祐。』 *擇法覺支、精進覺支:彼作如是憶念如來已,若有惡伺,彼便得滅,所有穢污惡不善法,彼亦得滅。 *喜覺支:多聞聖弟子緣如來故,心靖得喜。 本經是佛陀對第一次聽聞八關齋戒的在家女眾的開示,因此沒有提到進一步的「猗覺支」、「定覺支」、「捨覺支」,有興趣瞭解更完整次第的同學可參考《雜阿含經》卷三十三[[agama:雜阿含經卷第三十三#九三一|第931經]]。 ***生活中的修行** 許多人常表示沒有時間修行,轉眼間一個月、一年、多年就過去了,修行仍無進展。 齋日則每月都有,嘗試在一日一夜的生活中效法阿羅漢,修一日就有一日的修行。 在齋日善攝根門,學習六根緣六境時不起貪瞋癡,在禪七等精進禪修的機會時,也才能夠較快地收攝心念,念頭不到處亂跑,而從止觀中獲得利益。 藉由八關齋戒或是五念(六念、十念)的修行,沒時間的在家人也能有時間修行,而不虛度光陰。 ***「盡形壽」或「此日此夜」** 八關齋戒當中有的戒條是「我亦盡形壽」持守、有的戒條是「我於此日此夜」持守,有何差別? 這是因為持八關齋戒的修行者要有持五戒的基礎,而五戒是盡形壽持守的,因此五戒已有的戒條即盡形壽持守,五戒沒有規定的部分,則是在持八關齋戒的這一日一夜持守。 ====[進階辨正]==== *[[http://buddhaspace.org/main/themes/common/fastday.php?buddha=%E9%87%8B%E8%BF%A6%E7%89%9F%E5%B0%BC%E4%BD%9B|齋日如何修行]] *[[agama:研討:八關齋戒|研討:八關齋戒]] *[[研討:八關齋戒是在家人解脫的基礎]] =====(二〇三)中阿含-[1]-晡利多品晡利多經第二(第五後誦)-[2]-===== @[0773a04]@我聞如是。 @[0773a04]@一時,佛遊那難大-[3]-,在波和利㮈-[4]-園之中。 **-{居士自稱斷絕俗事但佛陀不承認}-** @[0773a05]@爾時,晡利多-[5]-居士著白淨衣,白巾裹頭,拄杖執蓋,著世俗屣,從園至園,從觀至觀,從林至林,遍遊-[6]-行彷徉。若見諸沙門、梵志者,便作是說:「諸賢!當知我離俗斷俗,捨諸俗事。」 @[0773a09]@彼諸沙門、梵志以懦-[7]-軟柔和語曰:「唯然。賢晡利多離俗斷俗,捨諸俗事。」 @[0773a11]@於是,晡利多居士遍遊行彷徉,往詣佛所,共相問訊,當在佛前,拄杖而立,世尊告曰:「居士!有座,欲坐便坐。」 @[0773a13]@晡利多居士白曰:「瞿曇!此事不然,此事不可。所以者何?我離俗斷俗,捨諸俗事,而沙門瞿曇喚我為居士耶?」 @[0773a16]@世尊答曰:「汝有相標-[8]-幟如居士,是故我喚汝:『居士!有座,欲坐便坐。』」 @[0773a18]@世尊如是復至再三告曰:「居士!有座,欲坐便坐。」 @[0773a19]@晡利多居士亦至再三白曰:「瞿曇!此事不然,此事不可。我離俗斷俗,捨諸俗事,而沙門瞿曇喚我為居士耶?」 @[0773a21]@世尊答曰:「汝有相標[*]幟如居士,是故我喚汝:『居士!有座,欲坐便坐。』」 @[0773a23]@世-[9]-尊問曰:「汝云何離俗斷俗,捨諸俗事耶?」 @[0773a24]@晡利多居士答曰:「瞿曇!我家一切所有財物盡持施兒,我無為無求遊,唯往取食,存命而已,如是我離俗斷俗,捨諸俗事。」 **-{佛說八支斷俗事}-** @[0773a27]@世尊告曰:「居士!聖法、律中不如是斷絕俗事。居士!聖法、律中有八支-[10]-斷俗事也。」 @[0773a29]@於是,晡利多居士捨杖卻蓋,及脫俗屣,叉手向佛,白曰:「瞿曇!聖法、律中云何八支[*]斷俗事耶?」 @[0773b02]@世尊答曰:「居士!多聞聖弟子依離殺、斷殺,依離不與取、斷不與取,依離邪婬、斷邪婬,依離妄言,斷妄言,依無貪著、斷貪著,依無害恚、斷害恚,依無[[憎嫉惱]]-[]-、斷憎嫉惱,依無增上慢、斷增上慢。居士!多聞聖弟子云何依離殺、斷殺耶?多聞聖弟子作是思惟:『殺者必受惡報,現世及後世,[[若我殺者,便當自害,亦誣謗他,天及諸智梵行者道說我戒,諸方悉當聞我惡名]]-[]-,身壞命終,必至惡處,生地獄中。如是殺者受此惡報,現世及後世,我今寧可依離殺、斷殺耶?』便依離殺、斷殺。如是多聞聖弟子依離殺、斷殺也。 @[0773b14]@「居士!多聞聖弟子云何依離不與取、斷不與取耶?多聞聖弟子作是思惟:『不與取者必受惡報,現世及後世,若我不與取者,便當自害,亦誣謗他,天及諸智梵行者道說我戒,諸方悉當聞我惡名,身壞命終,必至惡處,生地獄中。如是不與取者受此惡報,現世及後世,我今寧可依離不與取、斷不與取耶?』便依離不與取、斷不與取。如是多聞聖弟子依離不與取、斷不與取也。 @[0773b22]@「居士!多聞聖弟子云何依離邪婬、斷邪婬耶-[11]-?多聞聖弟子作是思惟:『邪婬者必受惡報,現世及後世,若我邪婬者,便當自害,亦誣謗他,天及諸智梵行者道說我戒,諸方悉當聞我惡名,身壞命終,必至惡處,生地獄中。如是邪婬者受此惡報,現世及後世,我今寧可依離邪婬、斷邪婬耶?』便依離邪婬、斷邪婬。如是多聞聖弟子依離邪婬、斷邪婬也。 @[0773c01]@「居士!多聞聖弟子云何依離妄言、斷妄言耶?多聞聖弟子作是思惟:『妄言者必受惡報,現世及後世,若我妄言者,便當自害,亦誣謗他,天及諸智梵行者道說我戒,諸方悉當聞我惡名,身壞命終,必至惡處,生地獄中。如是妄言者受此惡報,現世及後世,我今寧可依離妄言、斷妄言耶?』便依離妄言、斷妄言。如是多聞聖弟子依離妄言、斷妄言也。 @[0773c09]@「居士!多聞聖弟子云何依無貪著、斷貪著耶?多聞聖弟子作是思惟:『貪著者必受惡報,現世及後世,若我貪著者,便當自害,亦誣謗他,天及諸智梵行者道說我戒,諸方悉當聞我惡名,身壞命終,必至惡處,生地獄中。如是貪著者受此惡報,現世及後世,我今寧可依無貪著、斷貪著耶?』便依無貪著、斷貪著。如是多聞聖弟子依無貪著、斷貪著也。 @[0773c18]@「居士!多聞聖弟子云何依無害恚斷害恚耶?多聞聖弟子作是思惟:『害恚者必受惡報,現世及後世,若我害恚者,便當自害,亦誣謗他,天及諸智梵行者道說我戒,諸方悉當聞我惡名,身壞命終,必至惡處,生地獄中。如是害恚者受此惡報,現世及後世,我今寧可依無害恚、斷害恚耶?』便依無害恚、斷害恚。如是多聞聖弟子依無害恚、斷害恚也。 @[0773c25]@「居士!多聞聖弟子云何依無憎嫉惱、斷憎嫉惱耶?多聞聖弟子作是思惟:『憎嫉惱者必受惡報,現世及後世,若我憎嫉惱者,便當自害,亦誣謗他,天及諸智梵行者道說我戒,諸方悉當聞我惡名,身壞命終,必至惡處,生地獄中。如是憎嫉惱者受此惡報,現世及後世,我今寧可依無憎嫉惱、斷憎嫉惱耶?』便依無憎嫉惱、斷憎嫉惱。如是多聞聖弟子依無憎嫉惱、斷憎嫉惱也。 @[0774a05]@「居士!多聞聖弟子云何依無增上慢、斷增上慢耶?多聞聖弟子作是思惟:『增上慢者必受惡報,現世及後世,若我增上慢者,便當自害,亦誣謗他,天及諸智梵行者道說我戒,諸方悉當聞我惡名,身壞命終,必至惡處,生地獄中。如是增上慢者受此惡報,現世及後世,我今寧可依無增上慢、斷增上慢耶?』便依無增上慢、斷增上慢。如是多聞聖弟子依無增上慢、斷增上慢也。是謂聖法、律中有八支[*]斷絕俗事。」 **-{佛說另有八支斷俗事,欲的八喻}-** @[0774a14]@居士問曰:「瞿曇!聖法、律中但是斷俗事,復更有耶?」 @[0774a16]@世尊答曰:「聖法、律中不但有是斷絕俗事,更有八支[*]斷絕俗事得作證也。」 @[0774a17]@晡利多居士聞已,便脫白巾,叉手向佛,白曰:「瞿曇!聖法、律中云何更有八支斷絕俗事得作證耶?」 @[0774a20]@世尊答曰:「居士!猶如有狗,飢-[12]-餓[[羸]]-[]-乏,至屠牛處,彼屠牛師、屠牛弟子淨剔-[13]-除肉,擲骨與狗。狗得骨已,處處咬嚙,破脣缺齒,或傷咽喉,然狗不得以此除飢[*]。居士!多聞聖弟子亦復作是思惟:『欲如骨鎖。世尊說欲如骨鎖,樂少苦多,多有災患,當遠離之。』若有此捨離欲、離惡不善之法,謂此一切世間飲食永盡無餘,當修習彼。居士!猶去村不遠,有小肉臠,墮在露地,或烏或鴟,持彼肉去,餘烏鴟鳥競而逐之。於居士意云何?若此烏鴟不速捨此小肉臠者,致餘烏鴟競而逐耶?」 @[0774b02]@居士答曰:「唯然。瞿曇!」 @[0774b02]@「於居士意云何?若此烏鴟能速捨此小肉臠者,餘烏鴟鳥當復競逐耶?」 @[0774b04]@居士答曰:「不也。瞿曇!」 @[0774b04]@「居士!多聞聖弟子亦復作是思惟:『欲如肉臠。世尊說欲如肉臠,樂少苦多,多有災患,當遠離之。』若有此捨離欲、離惡不善之法,謂此一切世間飲食永盡無餘,當修習彼。居士!猶如有人,手把火炬、向風而行。於居士意云何,若使此人不速捨者,必燒其手、餘肢-[14]-體耶?」 @[0774b11]@居士答曰:「唯然。瞿曇!」 @[0774b11]@「於居士意云何?若使此人速捨炬者,當燒其手、餘肢[*]體耶?」 @[0774b12]@居士答曰:「不也。瞿曇!」 @[0774b13]@「居士!多聞聖弟子亦復作是思惟:『欲如火炬。世尊說欲如火炬,樂少苦多,多有災患,當遠離之。』若有此捨離欲、離惡不善之法,謂此一切世間飲食永盡無餘,當修習彼。居士!猶去村不遠,有大火坑,滿其中火,而無煙焰-[15]-。若有人來,不愚不癡,亦不顛倒,自住本心,自由自在,用樂不用苦,甚憎惡苦,用活不用死,甚憎惡死。於居士意云何?此人寧當入火坑耶?」 @[0774b22]@居士答曰:「不也。瞿曇!所以者何?彼見火坑,便作是思惟:『若墮火坑,必死無疑,設不死者,定受極苦。』彼見火坑,便思遠離,願求捨離。」 @[0774b25]@「居士!多聞聖弟子亦復作是思惟:『欲如火坑。世尊說欲如火坑,樂少苦多,多有災患,當遠離之。』若有此捨離欲、離惡不善之法,謂此一切世間飲食永盡無餘,當修習彼。居士!猶去村不遠,有大毒蛇,至惡苦毒,黑色可畏。若有人來,不愚不癡,亦不顛倒,自住本心,自由自在,用樂不用苦,甚憎惡苦,用活不用死,甚憎惡死。於居士意云何?此人寧當以手授與及餘肢[*]體,作如是說:『蜇我蜇我耶?』」 @[0774c05]@居士答曰:「不也。瞿曇!所以者何?彼見毒蛇,便作是思惟:『若我以手及餘肢[*]體使蛇蜇者,必死無疑,設不死者,定受極苦。』彼見毒蛇,便思遠離,願求捨離。」 @[0774c08]@「居士!多聞聖弟子亦復作是思惟:『欲如毒蛇。世尊說欲如毒蛇,樂少苦多,多有災患,當遠離之。』若有此捨離欲、離惡不善之法,謂此一切世間飲食永盡無餘,當修習彼。居士!猶如有人,夢得具足五欲自娛,彼若寤-[16]-已,都不見一。居士!多聞聖弟子亦復作是思惟:『欲如夢也。世尊說欲如夢也。樂少苦多,多有災患,當遠離之。』若有此捨離欲、離惡不善之法,謂此一切世間飲食永盡無餘,當修習彼。 @[0774c18]@「居士!猶如有人[[假借]]-[]-樂具,或宮殿樓閣,或園觀浴池,或象馬車乘,或繒綵錦罽-[17]-,或指環、臂釧,或香瓔珞頸鉗,或金寶華鬘,或名衣上服,多人見已,而共歎曰:『如是為善,如是為快。若有財物,應作如是極自娛樂。』其物主者,隨所欲奪,或教人奪,即便自奪,或教人奪,多人見已,而共說曰:『彼假借者,實為欺誑,非是假借。』所以者何?其物主者,隨所欲奪,或教人奪,即便自奪,或教人奪。居士!多聞聖弟子亦復作是思惟:『欲如假借,世尊說欲如假借,樂少苦多,多有災患,當遠離之。』若有此捨離欲、離惡不善之法,謂此一切世間飲食永盡無餘,當修習彼。 @[0775a02]@「居士!猶去村不遠,有大果-[18]-樹,此樹常多有好美果[*]。若有人來,飢餓羸乏,欲得食果,彼作是念:『此樹常多有好美果[*],我飢[*]羸乏,欲得食果,然此樹下無自落果[*]可得飽食及持歸去,我能緣-[19]-樹,我今寧可上此樹耶?』念已便上。復有一人來,飢[*]餓羸乏,欲得食果[*],持極利斧,彼-[20]-作是念:『此樹常多有好美果[*],然此樹下無自落果[*]可得飽食及持歸去,我不能緣[*]樹,我今寧可斫倒此樹耶?』即便斫倒。於居士意云何?若樹上人不速來下者,樹倒地時,必折其臂、餘肢[*]體耶?」 @[0775a13]@居士答曰:「唯然。瞿曇!」 @[0775a13]@「於居士意云何?若樹上人速來下者,樹倒地時,寧折其臂、餘肢[*]體耶?」 @[0775a15]@居士答曰:「不也。瞿曇!」 @[0775a15]@「居士!多聞聖弟子亦復作是思惟,欲如樹果[*],世尊說欲如樹果,樂少苦多,多有災患,當遠離之。若有此捨離欲、離惡不善之法,謂此一切世間飲食永盡無餘,當修習彼,是謂聖法、律中更有此八支[*]斷絕俗事而得作證。 **-{修學四禪乃至漏盡智}-** @[0775a20]@「居士!彼有覺、有觀息,內靜-[21]-、一心,無覺、無觀,定生喜、樂,得第二禪成就遊。彼已離喜欲,捨無求遊,正念正智而身覺樂,謂聖所說,聖所捨、念、樂住、室-[22]-,得第三禪成就遊。彼樂滅、苦滅,喜、憂本已滅,不苦不樂、捨、念、清淨,得第四禪成就遊。彼已如是定心清淨,無穢-[23]-無煩,柔軟善住,得不動心,修學漏盡智通作證。彼知此苦如真,知此苦集-[24]-、知此苦滅、知此苦滅道如真。知此漏如真,知此漏集[*]、知此漏滅、知此漏滅道如真。彼如是知、如是見,欲漏心解脫,有漏、無明漏心解脫,解脫已便知解脫,我-[25]-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更受有,知如真。」 @[0775b04]@說此法時,晡利多居士遠塵離垢,諸法法眼生。於是,晡利多居士見法得法,覺白淨法,斷疑度惑,更無餘尊,不復由他,無有猶豫,已住果證,於世尊法得無所畏,稽首佛足,白曰:「世尊!我今自歸於佛、法及比丘眾,唯願世尊受我為優婆塞,從今日始,終身自歸,乃至命盡。世尊!我本著白淨衣,白巾裹頭,拄杖執蓋,及著俗屣,從園至園,從觀至觀,從林至林,遍遊行彷徉,若見諸沙門、梵志者,便作是說-[26]-:『諸賢!我離俗、斷俗,捨諸俗事。』彼諸沙門、梵志懦[*]軟柔和,語我言:『唯然。賢晡利多離俗、斷俗,捨諸俗事。』世尊!我於爾時,彼實無智安著智處,[[實無智祠,又無智食]]-[]-,實無智,奉事如智慧人。世尊!我從今日,諸比丘眾及世尊弟子,此實有智,安著智-[27]-處,實有智祠,又有智食,實有智,奉事智慧人也。世尊!我今再自歸佛、法及比丘眾,唯願世尊受我為優婆塞,從今日始,終身自歸,乃至命盡。世尊!我本所信敬重外道沙門、梵志者,從今日斷。世尊!我-[28]-今三自歸佛、法及比丘眾,唯願世尊受我為優婆塞,從今日始,終身自歸,乃至命盡。」 @[0775b26]@佛說如是。晡利多居士及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0775b28]@晡利多經第二竟-[29]-(三千六百四十二字)-[30]- 中阿含經卷第五十五(七千六百九十一字)-[31]-(第五後誦)-[32]- ====[校勘]==== [1] 明本無「中阿含」三字。 [2] 明本無「第五後誦」四字。 [3] 「大」,宋、元、明三本作「大國」。 [4] 「㮈」,明本作「奈」。 [5] 「晡利多」,巴利本作 Potaliya。 [6] 大正藏在「遊」字之後有一「從」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刪去。 [7] 「懦」,大正藏原為「濡」,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懦」。[*] [8] 「標」,大正藏原為幖,宋本作「摽」,元、明二本作「標」,今依據元、明二本改作「標」。[*] [9] 「世」,宋、元、明三本作「爾時世」。 [10] 「支」,宋本作「枝」。[*] [11] 大正藏無「耶」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12] 「飢」,明本作「饑」。[*] [13] 「剔」,大正藏原為「摘」,宋本作「擿」,元、明二本作「剔」,今依據元、明二本改作「剔」。 [14] 「肢」,大正藏原為「支」,今依據元、明二本改作「肢」。[*] [15] 「焰」,大正藏原為「㷿」,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焰」。 [16] 「寤」,大正藏原為「悟」,元本作「窹」,明本作「寤」,今依據明本改作「寤」。 [17] 「綵錦罽」,大正藏原為「綿被」,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綵錦罽」。 [18] 「果」,宋、元、明三本作「菓」。[*] [19] 「緣」,宋本作「沿」。[*] [20] 「彼」,宋、元、明三本作「便」。 [21] 「靜」,大正藏原為「靖」,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靜」。 [22] 「室」,宋、元、明三本作「定」。 [23] 「穢」,宋、元、明三本作「熱」。 [24] 「集」,大正藏原為「習」,今依據元、明二本改作「集」。[*] [25] 大正藏無「我」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26] 「說」,大正藏原為「語」,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說」。 [27] 大正藏在「智」字之後有一「慧」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刪去。 [28] 大正藏在「我」字之後有一「從」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刪去。 [29] 明本無「晡利多經第二竟」七字。 [30] 宋、元、明三本無「三千六百四十二字」八字。 [31] 宋、元、明三本無「七千六百九十一字」八字。 [32] 宋、元、明三本無「第五後誦」四字。 ====[註解]==== [] 憎嫉惱:憎恨、嫉妒、痛惱,偏瞋心的一些心所。?? [] 若我殺者,便當自害,亦誣謗他,天及諸智梵行者道說我戒,諸方悉當聞我惡名:如果我殺生的話,就會害到自己,而且自欺欺人,天眾及有智慧的清淨修行人談到我戒行缺失,大家都將聽說我不好的名聲。相當的南傳經文:「如果我是殺生者,我會以殺生之緣而責罵我自己,智者了知後也會以殺生之緣而斥責我」。 [] 羸:衰弱。讀音同「雷」。 [] 假借:借用,指無法持續下去。 [] 實無智祠,又無智食:實在沒有智慧能供養(他人),也沒有智慧能滋養(自己)。「祠」即供養。 ====[對應經典]==== * {ref>M054} ====[讀經拾得]==== 古印度婆羅門年至五十入山修道,自以為就是出家人了,而相對於婆羅門自認的斷俗事,佛說的八支斷俗事為: -不殺生 -不偷盜 -不邪淫 -不妄語 -不貪著 -不害恚 -不憎嫉惱 -不增上慢 前四支為外在的行為,後四支為內在的心理。 欲的八喻: -欲如骨鎖(狗吃骨頭傷嘴巴) -欲如肉臠(烏鴉吃小塊肉很多烏鴉搶) -欲如火炬(逆風拿火把燒手) -欲如火坑(無煙火坑掉下去會被燒死) -欲如毒蛇(會咬你) -欲如夢也(夢中有金條醒來都沒有) -欲如假借(借再多某天都會被奪走) -欲如樹果(眾人搶樹果,易導致受傷) 也可對讀《增壹阿含經》卷七〈火滅品 16〉第1經:「彼以作是觀察,解了婬坑之火,猶如骨鎖、肉聚、蜜塗利刀、菓繁折枝、假借不久,亦如劍樹、毒樹,如毒害藥,悉觀了知,此則有處。已解了知婬火所興,便能得渡欲流、有流、見流、無明流,此事必然。」(CBETA 2021.Q4, T02, no. 125, p. 578b29-c7) *八支斷俗事 → 培養戒(從約束外在的行為到改變內在的想法) *八支斷絕俗事得作證 → 培養定、慧 (依離欲惡不善法得初禪至四禪作證,乃至解脫) Chen Jian:中阿含203經的八個欲望的譬喻之理解與討論 在中阿含203經提到八個看待慾望的譬喻,我讀後發現這八個還可再分為四類,有些雖然沒有很嚴謹的在同一類,但我覺得以白話文理解並分類有理解上的幫助,也貼上來跟大家討論看看: 一、欲望會傷害自己 1. 欲如骨鎖:如狗咬骨頭,咬了無法充飢卻讓嘴唇、牙齒受傷。此喻在說明傷害自己以外,還有被慾望驅動的行為,無法為個人帶來真正的滿足,此處可與心理學對話:個人因欲望而追求事物時,是被多巴胺驅動,而不是真正體驗到腦內啡帶來的安適。 2. 欲如火炬:手拿火把迎著風,不馬上放下就會燒到自己。此欲強調盡快放下欲望的重要性,我想大家都有經驗,順著某種欲望去做,結果做了傷害到自己,極端的例如心情不好追求好心情而使用成癮藥物,一用就停不下來。不過,我個人覺得,佛經的理解上,也容易誤解,也不是所有慾望都是要被否定的,善法欲與正常的食欲、睡欲還是需要適當的滿足的。 二、所欲之物大家搶,自己沒放手就可能會受傷 1.欲如肉臠:一隻烏鴉叼著小肉塊,其他烏鴉也跟著來搶,第一隻烏鴉若不趕快放掉小肉塊,可能還沒吃到就先別其他烏鴉啄傷了。 2.欲如樹果:兩個口渴的人想吃樹上的果子,第一個人爬上去想摘果子,第二個人帶著斧頭來,沒看到第一個人,想說直接把樹砍倒拿果子吃,第一個人若沒有即時下來,樹倒之後大概會受不小的傷。此欲讓我覺得,另外有玉石俱焚、殺雞取卵的意味在,把樹砍倒實在是很極端的作法。 三、慾望的樣子有明顯可怕或微細難見的 1.欲如火坑:火坑裡都是火,但似乎被蓋住了,但地面上都沒煙霧、火焰,有正常思考的人會想:我要是掉下去不死也重傷。這點跟心理學的「再犯預防」也可以對話,小心那些「看似不重要的決定」,例如酒癮者,如果不夠警戒,走路隨便走,可能經過酒吧聞到酒味就完全失控;若有此喻的認知,酒癮者走路會更小心一點,不會漫不經心。 2.欲如毒蛇:在郊區,有毒蛇看起來很可怕,正常思考的人不會去用手招惹蛇,還說「咬我啊!」會想:被咬到不死也重傷。 我想,有些欲望看起來明顯會有禍害,但有些人或許就是會去刻意挑戰?或如俗語講的:不要去挑戰人性。或是刻意在危險的情境下撲向危險?我目前還沒想到例子。 四、欲望無法讓自己真正擁有,總有一天會失去 1. 欲如夢也:作夢的時候,所知覺的形象、聲音、香氣、(舌頭嘗的)味道、身體所接觸的觸感都是最美好的,醒來什麼都不剩。 2.欲如假借:有人跟物主借了超跑跑車、帝寶別墅、香奈兒名牌包、勞力士鑽錶、玉珮戒指等等,其他人看到了讚嘆:「真好啊!擁有這些,真是要好好娛樂自己。」物品的主人,看自己心情來把這些東西拿回來,或叫別人去拿回來,此時,其他人又說話了:「這些東西都是借來的啊!不是他所有,是他騙人的!」。 此欲也讓我聯想:個人尋求這些東西,某程度上也受「社會眼光」或「其他人的言語」的影響;但當個人失去這些東西,其他人也不會安慰這個人,來來去去的也只有「讚美的言詞」而已。 而身為在家人的我,也不要說的太高,說什麼不用顧慮他人眼光;光在社會上要賺錢,就需要顧慮工作職責與他人需求等等,只是說,也需要自己分辨,哪些社會眼光或制度是要顧慮的,例如總不會去脫光衣服走在路上;哪些眼光是比較不必要的,如手錶一隻十幾萬或以上,我是覺得不太需要,不過若許有人做生意需要吧。 綜上所述,我覺得佛經中的欲望譬喻,跟當代生活依然可以連結,也蠻能激發想像力跟實踐上的應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