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阿含經卷第七====== 東晉罽賓三藏瞿曇僧伽提婆譯 =====導讀===== =====(二九)舍梨子相應品大拘絺羅經第九(初一日誦)-[1]-===== @[0461b24]@我聞如是: @[0461b24]@一時,佛遊王舍城,在竹林迦-[2]-蘭哆-[3]-園。 @[0461b25]@爾時,尊者舍梨子則於[[晡時]]從[[宴-[4]-坐]]起,至尊者[[大拘絺羅]]-[5]--[]-所,共相問訊,卻坐一面。 @[0461b27]@尊者舍梨子語尊者大拘絺羅:「我欲有所問,聽我問耶?」 @[0461b28]@尊者大拘絺羅答曰:「尊者舍梨子![[欲問便問,我聞已當思]]-[]-。」 @[0461b29]@尊者舍梨子問曰:「賢者大拘絺羅!頗有事因此事,比丘成就見,得正見,於法得不壞淨,入正法耶?」 @[0461c03]@答曰:「有也。尊者舍梨子!謂有比丘知不善、知不善根。云何知不善?謂身惡行不善,口、意惡行不善,是謂知不善。云何知不善根?謂貪不善根,恚、癡不善根,是謂知不善根。尊者舍梨子!若有比丘如是知不善及不善根者,是謂比丘成就見,得正見,於法得不壞淨,入正法中。」 @[0461c09]@尊者舍梨子聞已,歎曰:「善哉,善哉,賢者大拘絺羅!」尊者舍梨子歎已,歡喜奉行。 @[0461c11]@尊者舍梨子復問曰:「賢者大拘絺羅!頗更有事因此事,比丘成就見,得正見,於法得不壞淨,入正法耶?」 @[0461c13]@答曰:「有也。尊者舍梨子!謂有比丘知善、知善根。云何知善?謂身妙行善,口、意妙行善,是謂知善。云何知善根?謂無貪善根,無恚、無癡善根,是謂知善根。尊者舍梨子!若有比丘如是知善,知善根者,是謂比丘成就見,得正見,於法得不壞淨,入正法中。」 @[0461c19]@尊者舍梨子聞已,歎曰:「善哉,善哉,賢者大拘絺羅!」尊者舍梨子歎已,歡喜奉行。 @[0461c21]@尊者舍梨子復問曰:「賢者大拘絺羅!頗更有事因此事,比丘成就見,得正見,於法得不壞淨,入正法耶?」 @[0461c23]@答曰:「有也。尊者舍梨子!謂有比丘知食如真,知食習-[6]-、知食滅、知食滅道如真。云何知食如真?謂有四食,一者[[摶-[7]-食]]-[]-麤、細,二者[[更樂食]]-[]-,三者[[意思食]]-[]-,四者[[識食]]-[]-,是謂知食如真。云何知食習[*]如真?謂因愛便有食,是謂知食習[*]如真。云何知食滅如真?謂愛滅食便滅,是謂知食滅如真。云何知食滅道如真?謂八支聖道,正見乃至正定為八,是謂知食滅道如真。尊者舍梨子!若有比丘如是知食如真,知食習、知食滅、知食滅道如真者,是謂比丘成就見,得正見,於法得不壞淨,入正法中。」 @[0462a06]@尊者舍梨子聞已,歎曰:「善哉,善哉,賢者大拘絺羅!」尊者舍梨子歎已,歡喜奉行。 @[0462a08]@尊者舍梨子復問曰:「賢者大拘絺羅!頗更有事因此事,比丘成就見,得正見,於法得不壞淨,入正法耶?」 @[0462a10]@答曰:「有也。尊者舍梨子!謂有比丘知漏如真,知漏習[*]、知漏滅、知漏滅道如真。云何知漏如真?謂有三漏:[[欲漏]]-[]-、[[有漏]]-[]-、[[無明漏]]-[]-,是謂知漏如真。云何知漏習[*]如真?謂因無明便有漏,是謂知漏習如真。云何知漏滅如真?謂無明滅漏便滅,是謂知漏滅如真。云何知漏滅道如真?謂八支聖道,正見乃至正定為八,是謂知漏滅道如真。尊者舍梨子!若有比丘如是知漏如真,知漏習、知漏滅、知漏滅道如真者,是謂比丘成就見,得正見,於法得不壞淨,入正法中。」 @[0462a21]@尊者舍梨子聞已,歎曰:「善哉,善哉,賢者大拘絺羅!」尊者舍梨子歎已,歡喜奉行。 @[0462a23]@尊者舍梨子復問曰:「賢者大拘絺羅!頗更有事因此事,比丘成就見,得正見,於法得不壞淨,入正法耶?」 @[0462a25]@答曰:「有也。尊者舍梨子!謂有比丘知苦如真,知苦習、知苦滅、知苦滅道如真。云何知苦如真?謂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會苦、愛別離苦、所求不得苦、略五盛陰苦,是謂知苦如真。云何知苦習[*]如真?謂因老死便有苦,是謂知苦習[*]如真。云何知苦滅如真?謂老死滅苦便滅,是謂知苦滅如真。云何知苦滅道如真?謂八支聖道,正見乃至正定為八,是謂知苦滅道如真。尊者舍梨子!若有比丘如是知苦如真,知苦習[*]、知苦滅、知苦滅道如真者,是謂比丘成就見,得正見,於法得不壞淨,入正法中。」 @[0462b08]@尊者舍梨子聞已,歎曰:「善哉,善哉,賢者大拘絺羅!」尊者舍梨子歎已,歡喜奉行。 @[0462b09]@尊者舍梨子復問曰:「賢者大拘絺羅!頗更有事因此事,比丘成就見,得正見,於法得不壞淨,入正法耶?」 @[0462b12]@答曰:「有也。尊者舍梨子!謂有比丘-[8]-知老死如真,知老死習[*]、知老死滅、知老死滅道如真。云何知老?謂彼老耄,頭白齒落,盛壯日衰,身曲腳戾,體重氣上,拄-[9]-杖而行,肌縮皮緩,皺如麻子,諸根毀熟,顏色醜惡,是名老也。云何知死?謂彼眾生、彼彼眾生種類,命終無常,死喪散滅,壽盡破壞,命根閉塞,是名死也。此說死,前說老,是名老死,是謂知老死如真。云何知老死習[*]如真?謂因生便有老死,是謂知老死習[*]如真。云何知老死滅如真?謂生滅老死便滅,是謂知老死滅如真。云何知老死滅道如真?謂八支聖道,正見乃至正定為八,是謂知老死滅道如真。尊者舍梨子!若有比丘如是知老死如真,知老死習、知老死滅、知老死滅道如真者,是謂比丘成就見,得正見,於法得不壞淨,入正法中。」 @[0462b28]@尊者舍梨子聞已,歎曰:「善哉,善哉,賢者大拘絺羅!」尊者舍梨子歎已,歡喜奉行。 @[0462b29]@尊者舍梨子復問曰:「賢者大拘絺羅!頗更有事因此事,比丘成就見,得正見,於法得不壞淨,入正法耶。」 @[0462c03]@答曰:「有也。尊者舍梨子!謂有比丘知生如真,知生習[*]、知生滅、知生滅道如真。云何知生如真?謂彼眾生、彼彼眾生種類,生則生,出則出,成則成,興起-[10]-五陰,已得命根,是謂知生如真。云何知生習[*]如真?謂因有便有生,是謂知生習[*]如真。云何知生滅如真?謂有滅生便滅,是謂知生滅如真。云何知生滅道如真?謂八支聖道,正見乃至正定為八,是謂知生滅道如真。尊者舍梨子!若有比丘如是知生如真,知生習[*]、知生滅、知生滅道如真者,是謂比丘成就見,得正見,於法得不壞淨,入正法中。」 @[0462c14]@尊者舍梨子聞已,歎曰:「善哉,善哉,賢者大拘絺羅!」尊者舍梨子歎已,歡喜奉行。 @[0462c16]@尊者舍梨子復問曰:「賢者大拘絺羅!頗更有事因此事,比丘成就見,得正見,於法得不壞淨,入正法耶?」 @[0462c19]@答曰:「有也。尊者舍梨子!謂有比丘知有如真,知有習[*]、知有滅、知有滅道如真。云何知有如真?謂有三有:欲有、色有、無色有,是謂知有如真。云何知有習[*]如真?謂因受便有有,是謂知有習[*]如真。云何知有滅如真?謂受滅有便滅,是謂知有滅如真。云何知有滅道如真?謂八支聖道,正見乃至正定為八,是謂知有滅道如真。尊者舍梨子!若有比丘如是知有如真,知有習[*]、知有滅、知有滅道如真者,是謂比丘成就見,得正見,於法得不壞淨,入正法中。」 @[0462c29]@尊者舍梨子聞已,歎曰:「善哉,善哉,賢者大拘絺羅!」尊者舍梨子歎已,歡喜奉行。 @[0463a02]@尊者舍梨子復問曰:「賢者大拘絺羅!頗更有事因此事,比丘成就見,得正見,於法得不壞淨,入正法耶?」 @[0463a04]@答曰:「有也。尊者舍梨子!謂有比丘知受如真,知受習[*]、知受滅、知受滅道如真。云何知受如真?謂有[[四受]]-[]-:欲受、戒受、見受、我受,是謂知受如真。云何知受習[*]如真?謂因愛便有受,是謂知受習[*]如真。云何知受滅如真?謂愛滅受便滅,是謂知受滅如真。云何知受滅道如真?謂八支聖道,正見乃至正定為八,是謂知受滅道如真。尊者舍梨子!若有比丘如是知受如真,知受習、知受滅、知受滅道如真者,是謂比丘成就見,得正見,於法得不壞淨,入正法中。」 @[0463a15]@尊者舍梨子聞已,歎曰:「善哉,善哉,賢者大拘絺羅。」尊者舍梨子歎已,歡喜奉行。 @[0463a17]@尊者舍梨子復問曰:「賢者大拘絺羅!頗更有事因此事,比丘成就見,得正見,於法得不壞淨,入正法耶?」 @[0463a19]@答曰:「有也。尊者舍梨子!謂有比丘知愛如真,知愛習[*]、知愛滅、知愛滅道如真。云何知愛如真?謂有三愛:欲愛、色愛、無色愛,是謂知愛如真。云何知愛習[*]如真?謂因覺便有愛,是謂知愛習如真。云何知愛滅如真?謂覺滅愛便滅,是謂知愛滅如真。云何知愛滅道如真?謂八支聖道,正見乃至正定為八,是謂知愛滅道如真。尊者舍梨子!若有比丘如是知愛如真,知愛習[*]、知愛滅、知愛滅道如真者,是謂比丘成就見,得正見,於法得不壞淨,入正法中。」 @[0463b01]@尊者舍梨子聞已,歎曰:「善哉,善哉,賢者大拘絺羅!」尊者舍梨子歎已,歡喜奉行。 @[0463b02]@尊者舍梨子復問曰:「賢者大拘絺羅!頗更有事因此事,比丘成就見,得正見,於法得不壞淨,入正法耶?」 @[0463b05]@答曰:「有也。尊者舍梨子!謂有比丘知覺如真,知覺習[*]、知覺滅、知覺滅道如真。云何知覺如真?謂有三覺:樂覺、苦覺、不苦不樂覺,是謂知覺如真。云何知覺習如真?謂因[[更樂]]便有覺,是謂知覺習[*]如真。云何知覺滅如真?謂更樂滅覺便滅,是謂知覺滅如真。云何知覺滅道如真?謂八支聖道,正見乃至正定為八,是謂知覺滅道如真。尊者舍梨子!若有比丘如是知覺如真,知覺習[*]、知覺滅、知覺滅道如真者,是謂比丘成就見,得正見,於法得不壞淨,入正法中。」 @[0463b16]@尊者舍梨子聞已,歎曰:「善哉,善哉,賢者大拘絺羅!」尊者舍梨子歎已,歡喜奉行。 @[0463b18]@尊者舍梨子復問曰:「賢者大拘絺羅,頗更有事因此事,比丘成就見,得正見,於法得不壞淨,入正法耶?」 @[0463b20]@答曰:「有也。尊者舍梨子!謂有比丘知更樂如真,知更樂習[*]、知更樂滅、知更樂滅道如真。云何知更樂如真?謂有三更樂:樂更樂、苦更樂、不苦不樂更樂,是謂知更樂如真。云何知更樂習[*]如真?謂因六處便有更樂,是謂知更樂習[*]如真。云何知更樂滅如真?謂六處滅更樂便滅,是謂知更樂滅如真。云何知更樂滅道如真?謂八支聖道,正見乃至正定為八,是謂知更樂滅道如真。尊者舍梨子!若有比丘如是知更樂如真,知更樂習[*]、知更樂滅、知更樂滅道如真者,是謂比丘成就見,得正見,於法得不壞淨,入正法中。」 @[0463c03]@尊者舍梨子聞已,歎曰:「善哉,善哉,賢者大拘絺羅!」尊者舍梨子歎已,歡喜奉行。 @[0463c05]@尊者舍梨子復問曰:「賢者大拘絺羅!頗更有事因此事,比丘成就見,得正見,於法得不壞淨,入正法耶?」 @[0463c07]@答曰:「有也。尊者舍梨子!謂有比丘知六處如真,知六處習[*]、知六處滅、知六處滅道如真。云何知六處如真?謂眼處,耳、鼻、舌、身、意處,是謂知六處如真。云何知六處習[*]如真?謂因名色便有六處,是謂知六處習[*]如真。云何知六處滅如真?謂名色滅六處便滅,是謂知六處滅如真。云何知六處滅道如真?謂八支聖道,正見乃至正定為八,是謂知六處滅道如真。尊者舍梨子!若有比丘如是知六處如真,知六處習[*]、知六處滅、知六處滅道如真者,是謂比丘成就見,得正見,於法得不壞淨,入正法中。」 @[0463c19]@尊者舍梨子聞已,歎曰:「善哉,善哉,賢者大拘絺羅!」尊者舍梨子歎已,歡喜奉行。 @[0463c20]@尊者舍梨子復問曰:「賢者大拘絺羅!頗更有事因此事,比丘成就見,得正見,於法得不壞淨,入正法耶?」 @[0463c23]@答曰:「有也。尊者舍梨子!謂有比丘知名色如真,知名色習[*]、知名色滅、知名色滅道如真。云何知名?謂四非色陰為名。云何知色?謂四大及四大造為色。此說色,前說名,是為名色,是謂知名色如真。云何知名色習[*]如真?謂因識便有名色,是謂知名色習[*]如真。云何知名色滅如真?謂識滅名色便滅,是謂知名色滅如真。云何知名色滅道如真?謂八支聖道,正見乃至正定為八,是謂知名色滅道如真。尊者舍梨子!若有比丘如是知名色如真,知名色習[*]、知名色滅、知名色滅道如真者,是謂比丘成就見,得正見,於法得不壞淨,入正法中。」 @[0464a07]@尊者舍梨子聞已,歎曰:「善哉,善哉,賢者大拘絺羅!」尊者舍梨子歎已,歡喜奉行。 @[0464a08]@尊者舍梨子復問曰:「賢者大拘絺羅!頗更有事因此事,比丘成就見,得正見,於法得不壞淨,入正法耶?」 @[0464a11]@答曰:「有也。尊者舍梨子!謂有比丘知識如真,知識習[*]、知識滅、知識滅道如真。云何知識如真?謂有六識:眼識,耳、鼻、舌、身、意識,是謂知識如真。云何知識習[*]如真?謂因行便有識,是謂知識習[*]如真。云何知識滅如真?謂行滅識便滅,是謂知識滅如真。云何知識滅道如真?謂八支聖道,正見乃至正定為八,是謂知識滅道如真。尊者舍梨子!若有比丘如是知識如真,知識習[*]、知識滅、知識滅道如真者,是謂比丘成就見,得正見,於法得不壞淨,入正法中。」 @[0464a22]@尊者舍梨子聞已,歎曰:「善哉,善哉,賢者大拘絺羅!」尊者舍梨子歎已,歡喜奉行。 @[0464a23]@尊者舍梨子復問曰:「賢者大拘絺羅!頗更有事因此事,比丘成就見,得正見,於法得不壞淨,入正法耶?」 @[0464a26]@答曰:「有也。尊者舍梨子!謂有比丘知行如真,知行習[*]、知行滅、知行滅道如真。云何知行如真?謂有三行:身行、口行、意行,是謂知行如真。云何知行習[*]如真?謂因無明便有行,是謂知行習[*]如真。云何知行滅如真?謂無明滅行便滅,是謂知行滅如真。云何知行滅道如真?謂八支聖道,正見乃至正定為八,是謂知行滅道如真。尊者舍梨子!若有比丘如是知行如真,知行習[*]、知行滅、知行滅道如真者,是謂比丘成就見,得正見,於法得不壞淨,入正法中。」 @[0464b08]@尊者舍梨子聞已,歎曰:「善哉,善哉,賢者大拘絺羅!」尊者舍梨子歎已,歡喜奉行。 @[0464b09]@尊者舍梨子復問曰:「賢者大拘絺羅!若有比丘無明已盡,明已生,復作何等?」 @[0464b11]@尊者大拘絺羅答曰:「尊者舍梨子!若有比丘無明已盡,明已生,無所復作。」 @[0464b13]@尊者舍梨子聞已,歎曰:「善哉,善哉,賢者大拘絺羅!」 @[0464b14]@如是,彼二尊更互說義,各歡喜奉行,從座-[11]-起去。 @[0464b16]@大拘絺羅經第九竟-[12]-(四千七十七字)-[13]- ====[校勘]==== [1] 明本無「初一日誦」四字。 [2]「迦」,大正藏原為「加」,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迦」。 [3]「哆」,明本作「多」。 [4]「宴」,大正藏原為「燕」,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宴」。 [5]「大拘絺羅」,巴利本作 Mahā-koṭṭhita。 [6]「習」,元、明二本作「集」。[*] [7]「摶」,大正藏原為「搏」,今依據經文改作「摶」。 [8] 大正藏在「丘」字之後有一「死」字,今依據高麗藏刪去。 [9]「拄」,大正藏原為「柱」,今依據宋、明二本改作「拄」。 [10]「起」,宋、元、明三本作「報」。 [11]「座」,大正藏原為「坐」,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座」。 [12]明本無「大拘絺羅經第九竟」八字。 [13]宋、元、明三本無「四千七十七字」六字。 ====[註解]==== [] 大拘絺羅:比丘名,佛陀稱讚他「得四辯才,觸難答對」第一。他是舍利弗的舅舅,從佛出家前又被稱為「長爪梵志」。「大」加在人名前可作尊稱,例如用以和資歷較淺的同姓名人士區分。 [] 欲問便問,我聞已當思:你想要問就問,我聽了問題後會思考(然後回答)。 [] 搏食:長養支持身命的東西為「食」,「搏食」是古印度認為的四食之一,以鼻舌嘗味而進食。「搏」即用手握東西成一團,即印度人手抓食物進食的方法。又作揣食、段食。 [] 更樂食:四食之一,與外境接觸而使身心有所資益。又作觸食。 [] 意思食:以思考、意志作用而支持身命。又作念食。 [] 識食:由於有六識的識別、分別作用,而資益身心,即以識為食。 [] 欲漏:欲貪引起的煩惱;欲界眾生的煩惱。其中「漏」是「煩惱」的意思。此經中的欲漏、有漏、無明漏統稱「三漏」。 [] 有漏:想要生命存在而引起的煩惱;色界與無色界眾生的煩惱。 [] 無明漏:無明的煩惱;沒有智慧、讓眾生不能出離生死的煩惱。 [] 四受:即「四取」:欲取(執著欲貪)、見取(執著邪見)、戒禁取(執著與解脫無關的禁戒或禁忌)、我與取(執著「有我」的言論)。 ====[對應經典]==== * [[agama:雜阿含經卷第十四#三四四|《雜阿含經》卷十四第344經]]。 * {ref>M009} * 參考 {ref>Zho211} * 參考 {ref>A09.013} ====[讀經拾得]==== 舍利弗尊者問大拘絺羅尊者,如何成就正見、得法不壞淨?這也是證得初果的條件。 大拘絺羅尊者的回答,或許可以大致分為三個段落: -分辨善與不善,善根與不善根。 -瞭解世間身心的生成(四食)與煩惱的來源。 -逆觀十二因緣:徹底分析苦的來源。 這三段可說從粗略至細部分析,也可以說先讓人具備作個好人的知見(第一段落),進一步分析身心後(第二段落),再細部分析如何作個聖人(第三段落)。 至於成為聖人的實踐方法,不論從哪一個煩惱支來看,都是八正道。 ====[進階辨正]==== [[研討:中阿含第29經較中部尼柯耶第9經保持原貌]] =====(三〇)中阿含-[1]-舍梨子相應品象跡喻經第十(初一日誦)-[2]-===== @[0464b19]@我聞如是: @[0464b19]@一時,佛遊舍衛國,在勝林給孤獨園。 @[0464b20]@爾時,尊者舍梨子告諸比丘:「諸賢!若有無量善法,彼一切法皆四聖諦所攝,來入四聖諦中,謂四聖諦於一切法最為第一。所以者何?攝受一切眾善法故。諸賢!猶如諸畜之跡,象跡為第一。所以者何?彼象跡者最廣大故。如是,諸賢!無量善法,彼一切法皆四聖諦所攝,來入四聖諦中,謂四聖諦於一切法最為第一。云何為四?謂苦聖諦,苦習-[3]-、苦滅、苦滅道聖諦。諸賢!云何苦聖諦?謂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會苦、愛別離苦、所求不得苦、略五盛陰-[4]-苦。 @[0464c01]@「諸賢!云何五盛陰-[5]-?謂色盛陰,覺、想、行、識盛陰。諸賢!云何色盛陰?謂有色,彼一切[[四大]]-[6]--[]-及[[四大造]]-[]-。諸賢!云何四大?謂地界-[7]-,水-[8]-、火-[9]-、風界-[10]-。諸賢!云何地界?諸賢!謂地界有二,有內-[11]-地界,有外-[12]-地界。諸賢!云何內地界?謂內身中在,內所攝堅,堅-[13]-性住,內之所受。此為云何?謂髮、毛、爪-[14]-、齒、麤細皮膚、肌肉、筋、骨、心、腎、肝、肺、脾-[15]-、腸、胃-[16]-、糞,如是比此身中餘在,內所攝,堅-[17]-性住,內之所受,諸賢!是謂內地界。諸賢!外地界者,謂大是,淨是,不憎惡是。諸賢!有時水災,是時滅外地界。 @[0464c12]@「諸賢!此外地界極大,極淨,極不憎惡,是無常法、盡法、衰法、變易之法,況復此身暫住,[[為愛所受]]-[]-?謂不多聞愚癡凡夫而作此念:『是我,是我所,我是彼所。』多聞聖弟子不作此念:『是我,是我所,我是彼所。』彼云何作是念?若有他人罵詈、捶打、瞋恚責數者,彼作是念:『我生此苦,從因緣生,非無因緣。云何為緣?緣苦更樂。』彼觀此更樂無常,觀覺、想、行、識無常,彼[[心緣界住止、合一、心定、不移動]]-[]-。彼於後時他人來語柔辭軟言者,彼作是念:『我生此樂,從因緣生,非無因緣。云何為緣?緣樂更樂。』彼觀此更樂無常,觀覺、想、行、識、無常,彼心緣界住,止合一心,定不移動。彼於後時,若幼少、中年、長老來行不可事,或以[[拳扠]]-[]-,或以石擲,或刀杖加,彼作是念:『我受此身,色法麤質,四大之種,從父母生,飲食長養,常衣被覆,坐臥按摩,澡浴強忍,是破壞法,是滅盡法,離散之法,我因此身致拳扠、石擲及刀杖加。』由是之故,彼極精勤而不懈怠,正身正念,不恚-[18]-不癡,安定一心,彼作是念:『我極精勤而不懈怠,正身正念,不恚[*]不癡,安定一心,我受此身,應致拳扠、石擲及刀杖加,但當精勤學世尊法。』 @[0465a06]@「諸賢!世尊亦如是說:『若有賊來,以利刀鋸,節節解身。若汝為賊以利刀鋸節節解身時,或心變易,或惡語言者,汝則衰退。汝當作是念:「若有賊來,以利刀鋸節節解我身者,因此令我心不變易,不惡語言,當為彼節節解我身者起哀愍心,為彼人故,心與慈俱,遍滿一方成就遊,如是二三四方、四維上下,普周一切,心與慈俱,無結無怨,無恚無諍,極廣甚大,無量善修,遍滿一切世間成就遊。」』 @[0465a15]@「諸賢!彼比丘若因佛、法、眾,不住[[善相應捨]]-[]-者,諸賢!彼比丘應慚愧羞厭,我於利無利,於德無德,謂我因佛、法、眾,不住善相應捨。諸賢!猶如初迎新婦,見其[[姑嫜]]-[]-,若見夫主,則慚愧羞厭。諸賢!當知比丘亦復如是,應慚愧羞厭,我於利無利,於德無德,謂我因佛、法、眾,不住善相應捨,彼因慚愧羞厭故,便住善相應捨,是妙息寂,謂捨一切有,離愛-[19]-、無欲、滅盡無餘。諸賢!是謂比丘一切大學。 @[0465a24]@「諸賢!云何水界?諸賢!謂水界有二,有內水界,有外水界。諸賢!云何內水界?謂內身中在,內所攝水,水性潤,內之所受。此為云何?謂腦、腦根-[20]-,淚、汗、涕、唾、膿、血、肪、髓、涎、膽、小便,如是比此身中餘在,內所攝水,水性潤,內之所受,諸賢!是謂內水界。諸賢!外水界者,謂大是,淨是,不憎惡是-[21]-,諸賢!有時火災,是時滅外水界。 @[0465b02]@「諸賢!此外水界極大,極淨,極不憎惡,是無常法、盡法、衰法、變易之法,況復此身暫住,為愛所受?謂不多聞愚癡凡夫而作此念:『是我,是我所,我是彼所。』多聞聖弟子不作此念:『是我,是我所,我是彼所。』彼云何作是念?若有他人罵詈、捶打、瞋恚責數者,便作是念:『我生此苦,從因緣生,非無因緣。云何為緣?緣苦更樂。』彼觀此更樂無常,觀覺、想、行、識無常,彼心緣界住,止合一心,定不移動。彼於後時,他人來語柔辭軟言者,彼作是念:『我生此樂,從因緣生,非無因緣。云何為緣?緣樂更樂。』彼觀此更樂無常,觀覺、想、行、識無常,彼心緣界住,止合一心,定不移動。彼於後時,若幼少、中-[22]-年、長老來行不可事,或以拳扠,或以石擲,或刀杖加,彼作是念:『我受此身,色法麤質,四大之種,從父母生,飲食長養,常衣被覆,坐臥按摩,澡浴強忍,是破壞法,是滅盡法,離散之法,我因此身致拳扠、石擲及刀杖加。』由是之故,彼極精勤而不懈怠,正身正念,不恚[*]不癡,安定一心,彼作是念:『我極精勤而不懈怠,正身正念,不恚[*]不癡,安定一心,我受此身應致拳扠、石擲及刀杖加,但當精勤學世尊法。』 @[0465b25]@「諸賢!世尊亦如是說:『若有賊來,以利刀鋸,節節解身。若汝為賊以利刀鋸節節解身時,或心變易,或惡語言者,汝則衰退。汝當作是念:「若有賊來,以利刀鋸節節解我身者,因此令我心不變易,不惡語言,當為彼節節解我身者起哀愍心,為彼人故,心與慈俱,遍滿一方成就遊,如是二三四方、四維上下,普周一切,心與慈俱,無結無怨,無恚無諍,極廣甚大,無量善修,遍滿一切世間成就遊。」』 @[0465c05]@「諸賢!彼比丘若因佛、法、眾,不住善相應捨者,諸賢!彼比丘應慚愧羞厭,我於利無利,於德無德,謂我因佛、法、眾,不住善相應捨。諸賢!猶如初迎新婦,見其姑嫜,若見夫主,則慚愧羞厭。諸賢!當知比丘亦復如是,應慚愧羞厭,我於利無利,於德無德,謂我因佛、法、眾,不住善相應捨,彼因慚愧羞厭故,便住善相應捨,是妙息寂,謂捨一切有,離愛、無欲,滅盡無餘。諸賢!是謂比丘一切大學。 @[0465c14]@「諸賢!云何火界?諸賢!謂火界有二,有內火界,有外火界。諸賢!云何內火界?謂內身中在,內所攝火,火性熱,內之所受。此為云何?謂暖身、熱身、煩悶、溫壯、消化飲食,如是比此身中餘在,內所攝火,火性熱,內之所受,諸賢!是謂內火界。諸賢!外火界者,謂大是,淨是,不憎惡是。諸賢!有時外火界起,起已燒村邑、城郭、山林、曠野,燒彼已,或至道、至水,無受而滅。諸賢!外火界滅後,人民求火,或鑽木截竹,或以珠燧。 @[0465c23]@「諸賢!此外火界極大,極淨,極不憎惡,是無常法、盡法、衰法、變易之法,況復此身暫住,為愛所受?謂不多聞愚癡凡夫而作此念:『是我,是我所,我是彼所。』多聞聖弟子不作此念:『是我,是我所,我是彼所。』彼云何作是念?若有他人罵詈、捶打、瞋恚責數者,便作是念:『我生此苦,從因緣生,非無因緣。云何為緣?緣苦更樂。』彼觀此更樂無常,觀覺、想、行、識無常,彼心緣界住,止合一心,定不移動。彼於後時,他人來語柔辭軟言者,彼作是念:『我生此樂,從因緣生,非無因緣。云何為緣?緣樂更樂。』彼觀此更樂無常,觀覺、想、行、識無常,彼心緣界住,止合一心,定不移動。彼於後時,若幼少、中年、長老來行不可事,或以拳扠,或以石擲,或刀杖加,彼作是念:『我受此身,色法麤質,四大之種,從父母生,飲食長養,常衣被覆,坐臥按摩,澡浴強忍,是破壞法,是滅盡法,離散之法,我因此身致拳扠、石擲及刀杖加。』由是之故,彼極精勤而不懈怠,正身正念,不恚[*]不癡,安定一心,彼作是念:『我極精勤而不懈怠,正身正念,不恚[*]不癡,安定一心,我受此身應致拳扠、石擲及刀杖加,但當精勤學世尊法。』 @[0466a17]@「諸賢!世尊亦如是說:『若有賊來,以利刀鋸,節節解身。若汝為賊以利刀鋸節節解身時,或心變易,或惡語言者,汝則衰退。汝當作是念:「若有賊來,以利刀鋸節節解我身者,因此令我心不變易,不惡語言,當為彼節節解我身者起哀愍心,為彼人故,心與慈俱,遍滿一方成就遊,如是二三四方、四維上下,普周一切,心與慈俱,無結無怨,無恚無諍,極廣甚大,無量善修,遍滿一切世間成就遊。」』 @[0466a26]@「諸賢!彼比丘若因佛、法、眾,不住善相應捨者,諸賢!彼比丘應慚愧羞厭,我於利無利,於德無德,謂我因佛、法、眾,不住善相應捨。諸賢!猶如初迎新婦,見其姑嫜,若見夫主,則慚愧羞厭。諸賢!當知比丘亦復如是,應慚愧羞厭,我於利無利,於德無德,謂我因佛、法、眾,不住善相應捨,彼因慚愧羞厭故,便住善相應捨,是妙息寂,謂捨一切有,離愛、無欲,滅盡無餘。諸賢!是謂比丘一切大學。 @[0466b06]@「諸賢!云何風界?諸賢!謂風界有二,有內風界,有外風界。諸賢!云何內風界?謂內身中在,內所攝風,風性動,內之所受。此為云何?謂[[上風、下風、腹風、行風、掣縮風、刀風、躋-[23]-風、非道風、節節行風]]-[]-、[[息出風、息入風]]-[]-,如是比此身中餘在,內所攝風,風性動,內之所受,諸賢!是謂內風界。諸賢!外風界者,謂大是,淨是,不憎惡是。諸賢!有時外風界起,風界起時撥-[24]-,屋拔樹,崩山,山巖撥[*]已便止,纖毫不動。諸賢!外風界止後,人民求風,或以其扇,或以哆邏-[25]-葉,或以衣求風。 @[0466b17]@「諸賢!此風界極大,極淨,極不憎惡,是無常法、盡法、衰法、變易之法,況復此身暫住,為愛所受?謂不多聞愚癡凡夫而作此念:『是我,是我所,我是彼所。』多聞聖弟子不作此念:『是我,是我所,我是彼所。』彼云何作是念?若有他人罵詈、捶打、瞋恚責數者,便作是念:『我生此苦,從因緣生,非無因緣。云何為緣?緣苦更樂。』彼觀此更樂無常,觀覺、想、行、識無常,彼心緣界住,止合一心,定不移動。彼於後時,他人來語柔辭軟言者,彼作是念:『我生此樂,從因緣生,非無因緣。云何為緣?緣樂更樂。』彼觀此更樂無常,觀覺、想、行、識無常,彼心緣界住,止合一心,定不移動;彼於後時,若幼少、中年、長老來行不可事,或以拳扠,或以石擲,或刀杖加,彼作是念:『我受此身,色法麤質,四大之種,從父母生,飲食長養,常衣被覆,坐臥按摩,澡浴強忍,是破壞法,是滅盡法,離散之法,我因此身致拳扠、石擲及刀杖加。』由是之故,彼極精勤而不懈怠,正身正念,不恚[*]不癡,安定一心,彼作是念:『我極精勤而不懈怠,正身正念,不恚[*]不癡,安定一心,我受此身應致拳扠、石擲及刀杖加,但當精勤學世尊法。』 @[0466c10]@「諸賢!世尊亦如是說:『若有賊來,以利刀鋸,節節解身。若汝為賊以利刀鋸節節解身時,或心變易,或惡語言者,汝則衰退。汝當作是念:「若有賊來,以利刀鋸節節解我身者,因此令我心不變易,不惡語言,當為彼節節解我身者起哀愍心,為彼人故,心與慈俱,遍滿一方成就遊,如是二三四方、四維上下,普周一切,心與慈俱,無結無怨,無恚無諍,極廣甚大,無量善修,遍滿一切世間成就遊。」』 @[0466c19]@「諸賢!彼比丘若因佛、法、眾,不住善相應捨者,諸賢!彼比丘應慚愧羞厭,我於利無利,於德無德,謂我因佛、法、眾,不住善相應捨。諸賢!猶如初迎新婦,見其姑嫜,若見夫主,則慚愧羞厭。諸賢!當知比丘亦復如是,應慚愧羞厭,我於利無利,於德無德,謂我因佛、法、眾,不住善相應捨,彼因慚愧羞厭故,便住善相應捨,是妙息寂,謂捨一切有,離愛、無欲,滅盡無餘。諸賢!是謂比丘一切大學。 @[0466c28]@「諸賢!猶如因材木,因泥土,因水草,覆裹於空,便生屋名。諸賢!當知此身亦復如是,因筋骨,因皮膚,因肉血,纏裹於空,便生身名。諸賢!若[[內眼處]]-[]-壞者,外色便不為光明所照,[[則無有念]]-[]-,眼識不得生。諸賢!若內眼處不壞者,外色便為光明所照,而便有念,眼識得生。諸賢!內眼處及色,眼識知外色,是屬色陰。若有覺是覺陰,若有想是想陰,若有思是思陰,若有識是識陰,如是觀陰合會。 @[0467a09]@「諸賢!世尊亦如是說:『若見緣起便見法,若見法便見緣起。』所以者何?諸賢!世尊說五盛陰從因緣生,色盛陰,覺、想、行、識盛陰。諸賢!若內耳、鼻、舌、身、意處壞者,外法便不為光明所照,則無有念,意識不得生。諸賢!若[[內意處]]-[]-不壞者,外法便為光明所照而便有念,意識得生。諸賢!內意處及法,意識知外色法,是屬色陰。若有覺是覺陰,若有想是想陰,若有思是思陰,若有識是識陰,如是觀陰合會。諸賢!世尊亦如是說:『若見緣起便見法,若見法便見緣起。』所以者何?諸賢!世尊說五盛陰從因緣生,色盛陰,覺、想、行、識盛陰,彼厭此過去、未來、現在五盛陰,厭已便無欲,無欲已便解脫,解脫已便知解脫,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更受有,知如真。諸賢!是謂比丘一切大學。」 @[0467a24]@尊者舍梨子所說如是。彼諸比丘聞尊者舍梨子所說,歡喜奉行。 @[0467a27]@象跡喻經第十竟-[26]-(三千八百六十七字)-[27]- ====[校勘]==== [1] 明本無「中阿含」三字。 [2] 明本無「初一日誦」四字。 [3]「習」,元、明二本作「集」。 [4]「五盛陰」,巴利本作 Pañca upādānakkhandā。 [5] 大正藏在「陰」字之後有一「苦」字,今依據高麗藏刪去。 [6]「四大」,巴利本作 Cattāri mahābhūtāni。 [7]「地界」,巴利本作 Paṭhavīdhātu。 [8]「水界」,巴利本作 āpodh。 [9]「火界」,巴利本作 tejodh。 [10]「風界」,巴利本作 vāyodh。 [11]「內」,巴利本作 Ajjhattikā。 [12]「外」,巴利本作 bāhirā。 [13]「堅」,宋、元、明三本作「豎」。 [14]「爪」,宋、元二本作「脾」。 [15]「肺脾」,宋、元、明三本作「脾肺」。 [16]「胃」,大正藏原為「𦝩」,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胃」。 [17]「堅」,宋、元、明三本作「堅豎」。 [18]「恚」,大正藏原為「忘」,今依據元、明二本改作「恚」。 [19]「愛」,宋、元、明三本作「受」。 [20]「腦根」,元、明二本作「脂眼」。 [21]「是」,宋、元、明三本作「是謂」。 [22]「少中」,明本作「中少」。 [23]「躋」,宋本作「𮛣」,元、明二本作「𨄯」。 [24]「撥」,宋、元、明三本作「發」。[*] [25]「哆邏」,宋本作「多羅」。 [26] 明本無「象跡喻經第十竟」七字。 [27] 宋、元、明三本無「三千八百六十七字」八字。 ====[註解]==== [] 四大:古代印度人認為一切物質及物理現象,有四種組成:地大(堅固性)、水大(濕潤性)、火大(溫熱性)、風大(移動性)。 [] 四大造:由「四大」所造成的各種物質及物理現象。 [] 為愛所受:因為貪愛而執著(身體)。 [] 心緣界住止、合一、心定、不移動:保持正念在觀察四大的因緣變化上。?? [] 拳扠:用拳頭打。「扠」讀音同「叉」,打、交手的意思。 [] 善相應捨:善所依止的捨,即六根對六境時既不貪著也不嫌惡的平靜。 [] 姑嫜:丈夫的父母。 [] 上風、下風、腹風、行風、掣縮風、刀風、躋風、非道風、節節行風:往上移動(例如形成聲音)的風、往下移動的風、腹部(例如消化系統蠕動)的風、走遍全身的風、收縮(例如貶眼)的風、支解體內組織(例如人將死時)的風、跳躍伸展(移動關節)的風、不正常的風、行走於四肢的風。「風」代表移動性。「掣」讀音同「撤」,牽制的意思。「躋」讀音同「機」,登上、升上的意思。相當的南傳經文作「上行風、下行風、腹部中的風、腹腔中的風、隨行於四肢的風」。 [] 息出風、息入風:呼氣、吸氣。 [] 內眼處:內在的眼入處,即「眼根」。 [] 則無有念:則沒有對應的起心動念。又譯為「作意」。 [] 內意處:內在的意入處,即「意根」。 ====[對應經典]==== * {ref>M028} ====[讀經拾得]==== ***本經所說的實修重點** *正觀色身(四界分別觀): *人有五陰; *色陰可分為四大:地、水、火、風; *地界可分為內、外; *內地界有種種器官,外地界是廣大乾淨的、不會憎惡的,也會受到大水而滅去; *連外界的地界都是無常的,何況是我這無常的的色身呢? *修行到一定程度: *修行者因此不再愛著身體; *如果自己的身體被攻擊/有人奉承,會發現自己的感受都是由觸而來,觸是無常的,受想行識是無常的,以這樣的觀察,心便是:「心緣界住止、合一、心定、不移動。」 *後續修行者如果被攻擊: *自己的身體如果被攻擊,修行者會想:我的身體是四大組成,從父母生,需要飲食、洗澡來維持,但身體卻不斷地壞滅,我也因為有這身體才會遭到攻擊。 *修行者因為有上述想法,而更勤修行正念,思考:「我因為有此身體導致攻擊,我要更加努力修行佛法」。 *對攻擊自己身體的人修慈無量心。 *如果修行者見到佛法僧沒有起善相應捨的心,應該要自己慚愧,慚愧後便住善相應捨,這樣便能離愛、無欲、滅盡。 ***「四界分別觀」和「慈無量心」** 本經提到「四界分別觀」及「慈無量心」這兩種修行方法。 「四界分別觀」是以智慧分別觀察身體的構成成分如地大(堅固性)、水大(濕潤性)、火大(溫熱性)、風大(移動性),和構成外在物質的成分並沒有不同,其實身體中無我。 「慈無量心」的修法要發起慈心(願給眾生安樂的心),讓慈心沒有限制、沒有邊際,以無邊無際的慈心遍滿十方,最終超越人、我的界限,平等沒有分別,所以稱為「無量」。 修行人受到惡人攻擊時,先從理智分析身體如同外物,由「四界分別觀」而轉念不起瞋恨心。另一方面,一般人不會因為理智分析就不起瞋恨心,因此也可修「慈無量心」來對治瞋恨心,讓情感能夠平衡。 ***善相應捨** 本經說到:「便住善相應捨,是妙息寂,謂:捨一切有,離愛、無欲、滅盡無餘,諸賢!是謂:比丘一切大學。」 「善相應捨」即是修「捨覺支」的平等捨,在六根觸對六境時,眼見色、耳聞聲、鼻嗅香、舌嚐味、身覺觸、意知法時,或是可意的,或是不可意的,起平等捨的純然覺知,如實諦觀生滅,不為外境所動,不會因此起貪、起瞋,這就是「善相應捨」。如《雜阿含經》卷九第254經所說:「六入處常對,不能動其心。心常住堅固,諦觀法生滅。」 「善相應捨」修行成就時,即是阿羅漢的「六常行」,如《雜阿含經》卷十三第342經:「有六常行。云何為六?若比丘眼見色,不苦、不樂,捨心住正念正智。」如實知見一切法,於順逆境不動貪瞋的生死自在,即是正念正智住「善相應捨」。 ====[進階辨正]==== *[[什麼是「上風、下風、腹風、行風、掣縮風、刀風、躋風、非道風、節節行風」]] *[[研討:意識知外色法]] =====(三一)中阿含-[1]-舍梨子相應品分別聖諦經第十一(初一日誦)-[2]-===== @[0467b01]@我聞如是: @[0467b01]@一時,佛遊舍衛國,在勝林給孤獨園。 @[0467b02]@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此是[[正行說法]]-[]-,謂四聖諦[[廣攝、廣觀、分別、發露、開仰、施設、顯示、趣向]]-[]-。過去諸如來.無所著.等正覺,彼亦有此正行說法,謂四聖諦廣攝、廣觀、分別、發露、開仰、施設、顯示、趣向。未來諸如來.無所著.等正覺,彼亦有此正行說法,謂四聖諦廣攝、廣觀、分別、發露、開仰、施設、顯示、趣向。我今現如來.無所著.等正覺,亦有此正行說法,謂四聖諦廣攝、廣觀、分別、發露、開仰、施設、顯示、趣向。 @[0467b10]@「舍梨子比丘聰慧、速慧、捷慧、利慧、廣慧、深慧、出要慧、明達慧、辯才慧,舍梨子比丘成就實慧。所以者何?謂我略說此四聖諦,舍梨子比丘則能為他廣教、廣觀、分別、發露、開仰、施設、顯現、趣向。舍梨子比丘廣教、廣示此四聖諦,分別、發露、開仰、施設、顯現、趣向時,令無量人而得於觀,舍梨子比丘能以正見為導御也。目乾-[3]-連比丘能令立於最上真際,謂究竟漏盡。舍梨子比丘生諸梵行,猶如生母,目連比丘長養諸梵行,猶如養母,是以諸梵行者,應奉事供養恭敬禮拜舍梨子、目乾[*]連比丘。所以者何?舍梨子、目乾連比丘為諸梵行者求義及饒益,求安隱快樂。」爾時,世尊說如是已,即從座-[4]-起,入室宴-[5]-坐。 @[0467b24]@於是,尊者舍梨子告諸比丘:「諸賢!世尊為我等出世,謂為他廣教、廣示此四聖諦,分別、發露、開仰、施設、顯現、趣向。云何為四?謂苦聖諦,苦習-[6]-、苦滅、苦滅道聖諦。諸賢!云何苦聖諦?謂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會苦、愛別離苦、所求不得苦、略[[五盛陰]]苦。諸賢!說生苦者,此說何因?諸賢!生者,謂彼眾生、彼彼眾生種類,生則生,出則出,成則成,興起五陰,已得命根,是名為生。諸賢!生苦者,謂眾生生時,身受苦:[[受、遍受、覺、遍覺]]-[]-,心受苦:受、遍受、覺、遍覺,身心受苦:受、遍受、覺、遍覺,身熱:受、遍受、覺、遍覺,心熱:受、遍受、覺、遍覺,身心熱:受、遍受、覺、遍覺,身[[壯熱煩惱憂慼]]-[]-:受、遍受、覺、遍覺,心壯熱煩惱憂慼:受、遍受、覺、遍覺,身心壯熱煩惱憂慼:受、遍受、覺、遍覺。諸賢!說生苦者,因此故說。 @[0467c11]@「諸賢!說老苦者,此說何因?諸賢!老者,謂彼眾生、彼彼眾生種類,彼為老耄,頭白齒落,盛壯日衰,身曲腳戾,體重氣上,拄杖而行,肌縮皮緩,皺如麻子,諸根毀熟,顏色醜惡,是名為老。諸賢!老苦者,謂眾生老時,身受苦:受、遍受、覺、遍覺,心受苦:受、遍受、覺、遍覺,身心受苦:受、遍受、覺、遍覺,身熱:受、遍受、覺、遍覺,心熱:受、遍受、覺、遍覺,身心熱:受、遍受-[7]-、覺、遍覺,身壯熱煩惱憂慼:受、遍受、覺、遍覺,心壯熱煩惱憂慼:受、遍受、覺、遍覺,身心壯熱煩惱憂慼:受、遍受、覺、遍覺。諸賢!說老苦者,因此故說。 @[0467c21]@「諸賢!說病苦者,此說何因?諸賢!病者,謂頭痛、眼痛、耳痛、鼻痛、面痛、脣痛、齒痛、舌痛、齶-[8]-痛、咽痛、風喘、咳-[9]-嗽、[[噫-[10]-吐]]-[]-、[[喉痺]]-[11]--[]-、癲癇、[[癰癭]]-[]-、[[經溢]]-[]-、[[赤痰-[12]-]]-[]-、[[壯熱]]-[]-、枯槁、[[痔瘻-[13]-]]-[]-、[[下利]]-[14]--[]-,若有如是比餘種種病,從更樂觸生,[[不離心,立在身中]]-[]-,是名為病。諸賢!病苦者,謂眾生病時,身受苦:受、遍受、覺、遍覺,心受苦:受、遍受、覺、遍覺,身心受苦:受、遍受、覺、遍覺,身熱:受、遍受、覺、遍覺,心熱:受、遍受、覺、遍覺,身心熱:受、遍受、覺、遍覺,身壯熱煩惱憂慼:受、遍受、覺、遍覺,心壯熱煩惱憂慼:受、遍受、覺、遍覺,身心壯熱煩惱憂慼:受、遍受、覺、遍覺。諸賢!說病苦者,因此故說。 @[0468a04]@「諸賢!說死苦者,此說何因?諸賢!死者,謂彼眾生、彼彼眾生種類,命終無常,死喪散滅,壽盡破壞,命根閉塞,是名為死。諸賢!死苦者,謂眾生死時,身受苦:受、遍受、覺、遍覺,心受苦:受、遍受、覺、遍覺,身心受苦:受、遍受、覺、遍覺,身熱:受、遍受、覺、遍覺,心熱:受、遍受、覺、遍覺,身心熱:受、遍受、覺、遍覺,身壯熱煩惱憂慼:受、遍受、覺、遍覺,心壯熱煩惱憂慼:受、遍受、覺、遍覺,身心壯熱煩惱憂慼:受、遍受、覺、遍覺。諸賢!說死苦者,因此故說。 @[0468a14]@「諸賢!說怨憎會苦者,此說何因?諸賢!怨憎會者,謂眾生實有內六處,不愛眼處,耳、鼻、舌、身、意處,彼同會一,有[[攝、和、習-[15]-]]-[]-,共合為苦,如是外處,更樂、覺、想、思、愛、亦復如是。諸賢!眾生實有六界,不愛地界,水、火、風、空、識界,彼同會一,有攝、和、習[*],共合為苦,是名怨憎會。諸賢!怨憎會苦者,謂眾生怨憎會時,身受苦:受、遍受、覺、遍覺,心受苦:受、遍受、覺、遍覺,身心受苦:受、遍受、覺、遍覺。諸賢!說怨憎會苦者,因此故說。 @[0468a23]@「諸賢!說愛別離苦者,此說何因?諸賢!愛別離苦者,謂眾生實有內六處,愛眼處,耳、鼻、舌、身、意處,彼異分散,不得相應,別離不會,不攝、不習[*]、不和合為苦,如是外處,更樂、覺、想、思、愛,亦復如是。諸賢!眾生實有六界,愛地界,水、火、風、空、識界,彼異分散,不得相應,別離不會,不攝、不習[*]、不和合為苦,是名愛別離。諸賢!愛別離苦者,謂眾生別離時,身受苦:受、遍受、覺、遍覺,心受苦:受、遍受、覺、遍覺,身心受苦:受、遍受、覺、遍覺。諸賢!說愛別離苦者,因此故說。 @[0468b04]@「諸賢!說所求不得苦者,此說何因?諸賢!謂[[眾生生法,不離生法]]-[]-,欲得令我而不生者,此實不可以欲而得,老法、死法、愁憂慼法,不離憂慼法,欲得令我不憂慼者,此亦不可以欲而得。諸賢!眾生實生苦而不可樂、不可愛念,彼作是念:『若我生苦而不可樂、不可愛念者,欲得轉是,令可愛念。』此亦不可以欲而得。諸賢!眾生實生樂而可愛念,彼作是念:『若我生樂可愛念者,欲得令是常恒久住不變易法。』此亦不可以欲而得。諸賢!眾生實生思想而不可樂、不可愛念,彼作是念:『若我生思想而不可樂、不可愛念者,欲得轉是,令可愛念。』此亦不可以欲而得。諸賢!眾生實生思想而可愛念,彼作是念:『若我生思想可愛念者,欲得令是常恒久住不變易法。』此亦不可以欲而得。諸賢!說所求不得苦者,因此故說。 @[0468b21]@「諸賢!說略五盛陰苦者,此說何因?謂色盛陰,覺、想、行、識盛陰。諸賢!說略五盛陰苦者,因此故說。 @[0468b23]@「諸賢!過去時是苦聖諦,未來、現在時是苦聖諦,真諦不虛,不離於如,亦非顛倒,真諦審實,合如是諦,[[聖所有,聖所知,聖所見,聖所了,聖所得,聖所等正覺]]-[]-,是故說苦聖諦。 @[0468b27]@「諸賢!云何[[愛習[*]苦習[*]聖諦]]-[]-?謂眾生實有愛內六處,眼處,耳、鼻、舌、身、意處,於中若有愛、[[有膩]]-[]-、有染、有著者,是名為習[*]。諸賢!多聞聖弟子知我如是知此法,如是見,如是了,如是視,如是覺,是謂愛習[*]苦習[*]聖諦,如是知之。云何知耶?若有愛妻、子、奴婢、給使、眷屬、田地、屋宅、店肆、出息財物,為所作業,有愛、有膩、有染、有著者,是名為習[*];彼知此愛習[*],苦習[*]聖諦,如是外處,更樂、覺、想、思、愛,亦復如是。諸賢!眾生實有愛六界,地界,水、火、風、空、識界,於中若有愛、有膩、有染、有著者,是名為習[*]。諸賢!多聞聖弟子知我如是知此法,如是見,如是了,如是視,如是覺,是謂愛習[*]苦習[*]聖諦,如是知之。云何知耶?若有愛妻、子、奴婢、給使、眷屬、田地、屋宅、店肆、出息財物,為所作業,有愛、有膩、有染、有著者,是名為習[*],彼知是愛習[*]苦習聖諦。諸賢!過去時是愛習[*]苦習[*]聖諦,未來、現在時是愛習[*]苦習[*]聖諦,真諦不虛,不離於如,亦非顛倒,真諦審實,合如是諦,聖所有,聖所知,聖所見,聖所了,聖所得,聖所等正覺,是故說愛習[*]苦習[*]聖諦。 @[0468c19]@「諸賢!云何愛滅苦滅聖諦?謂眾生實有愛內六處,眼處、耳、鼻、舌、身、意處,彼若解脫,不染不著、斷捨吐盡、無欲、滅、止沒者,是名苦滅。諸賢!多聞聖弟子知我如是知此法,如是見,如是了,如是視,如是覺,是謂愛滅苦滅聖諦,如是知之。云何知耶?若有不愛妻、子、奴婢、給使、眷屬、田地、屋宅、店肆、出息財物,不為所作業,彼若解脫,不染不著、斷捨吐盡、無欲、滅、止沒者,是名苦滅,彼知是愛滅苦滅聖諦,如是外處,更樂、覺、想、思、愛亦復如是。諸賢!眾生實有愛六界,地界,水、火、風、空、識界,彼若解脫,不染不著、斷捨吐盡、無欲、滅、止沒者,是名苦滅。諸賢!多聞聖弟子知我如是知此法,如是見,如是了,如是視,如是覺,是謂愛滅苦滅聖諦,如是知之。云何知耶?若有不愛妻、子、奴婢、給使、眷屬、田地、屋宅、店肆、出息財物,不為所作業,彼若解脫,不染不著,斷捨吐盡、無欲、滅、止沒者,是名苦滅,彼知是愛滅苦滅聖諦。諸賢!過去時是愛滅苦滅聖諦,未來、現在時是愛滅苦滅聖諦,真諦不虛,不離於如,亦非顛倒,真諦審實,合如是諦,聖所有,聖所知,聖所見,聖所了,聖所得,聖所等正覺,是故說愛滅苦滅聖諦。 @[0469a13]@「諸賢!云何苦滅道聖諦?謂正見、正志、正語、正業、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諸賢!云何正見?謂聖弟子念苦是苦時,習[*]是習[*]、滅是滅,念道是道時,或觀[[本所作]]-[]-,或學念諸行,或見諸行災患,或見涅槃止息,或無著念觀善心解脫時,於中[[擇、遍擇、決-[16]-擇,擇法、視、遍視,觀察明達]]-[]-,是名正見。 @[0469a19]@「諸賢!云何正志?謂聖弟子念苦是苦時,習[*]是習[*]、滅是滅,念道是道時,或觀本所作,或學念諸行,或見諸行災患,或見涅槃止息,或無著念觀善心解脫時,於中[[心伺、遍伺、隨順伺-[17]-,可念則念,可望則望]]-[]-,是名正志。 @[0469a24]@「諸賢!云何正語?謂聖弟子念苦是苦時,習是習、滅是滅,念道是道時,或觀本所作,或學念諸行,或見諸行災患,或見涅槃止息,或無著念觀善心解脫時,於中除[[口四妙行]]-[]-,諸餘口惡行遠離除斷,[[不行不作,不合不會]]-[]-,是名正語。 @[0469b01]@「諸賢!云何正業?謂聖弟子念苦是苦時,習[*]是習[*]、滅是滅,念道是道時,或觀本所作,或學念諸行,或見諸行災患,或見涅槃止息,或無著念觀善心解脫時,於中除[[身三妙行]]-[]-,諸餘身惡行遠離除斷,不行不作,不合不會,是名正業。 @[0469b06]@「諸賢!云何正命?謂聖弟子念苦是苦時,習[*]是習[*]、滅是滅,念道是道時,或觀本所作,或學念諸行,或見諸行災患,或見涅槃止息,或無著念觀善心解脫時,於中非無理求,不以多欲無厭足,不為種種技-[18]-術咒說邪命活,但以法求衣,不以非法,亦以法求食、床座,不以非法,是名正命。 @[0469b13]@「諸賢!云何正方便?謂聖弟子念苦是苦時,習[*]是習[*]、滅是滅,念道是道時,或觀本所作,或學念諸行,或見諸行災患,或見涅槃止息,或無著念觀善心解脫時,於中若有精進方便,一向精勤求,有力趣向,專著不捨,亦不衰退,正伏其心,是名正方便。 @[0469b19]@「諸賢!云何正念?謂聖弟子念苦是苦時,習[*]是習[*]、滅是滅,念道是道時,或觀本所作,或學念諸行,或見諸行災患,或見涅槃止息,或無著念觀善心解脫時,於中若[[心-[19]-順念、背不向念、念遍、念憶、復憶、心正-[20]-]]-[]-、不忘心之所應,是名正念。 @[0469b24]@「諸賢!云何正定?謂聖弟子念苦是苦時,習[*]是習[*]、滅是滅,念道是道時,或觀本所作,或學念諸行,或見諸行災患,或見涅槃止息,或無著念觀善心解脫時,於中若[[心住、禪住、順住]]-[]-,不亂不散,攝止正-[21]-定,是名正定。 @[0469b29]@「諸賢!過去時是苦滅道聖諦,未來、現在時是苦滅道聖諦,[[真-[22]-諦不虛,不離於如,亦非顛倒,真諦審實,合如是諦]]-[]-,聖所有,聖所知,聖所見,聖所了,聖所得,聖所等正覺,是故說苦滅道聖諦。」 @[0469c04]@於是頌曰: 「佛明達諸法,  見無量善德,\\  苦習[*]滅道諦,  善顯現分別。」\\ @[0469c07]@尊者舍梨子所說如是。彼諸比丘聞尊者舍梨子所說,歡喜奉行。 @[0469c09]@分別聖諦經第十一竟-[23]-(三千四百二十五字)-[24]- 中阿含-[25]-舍梨子相應品第三竟(二萬七千五百一十二字)-[26]-(初一日誦)-[27]- 中阿含經卷第七(一萬一千三百六十九字)-[28]--[29]- ====[校勘]==== [1] 明本無「中阿含」三字。 [2]明本無「初一日誦」四字。 [3]「乾」,宋、元、明三本作「揵」。[*] [4]「座」,大正藏原為「坐」,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座」。 [5]「宴」,大正藏原為「燕」,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宴」。 [6]「習」,元本作「集」,明本作「寂」。 [7]「遍受」,宋本作「通受」,元本作「受偏」。 [8]「齶」,大正藏原為「𪘽」,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齶」。 [9]「咳」,宋、元、明三本作「欬」。 [10]「噫」,大正藏原為「喝」,今依據元、明二本改作「噫」。 [11]「痺」,大正藏原為「啤」,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痺」。 [12]「痰」,大正藏原為「膽」,今依據元、明二本改作「痰」。 [13]「瘻」,大正藏原為「𭼟」,今依據元、明二本改作「瘻」。 [14]「利」,宋、元、明三本作「𢈱」。 [15]「習」,元、明二本作「集」。 [16]「決」,大正藏原為「次」,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決」。 [17]「伺」,元、明二本作「何伺」。 [18]「技」,大正藏原為「伎」,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技」。 [19]「心」,宋、元、明三本作「念」。 [20]「正」,大正藏原為「心」,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正」。 [21]「正」,宋、元二本作「止」。 [22]「真」,宋、元、明三本作「真如」。 [23] 明本無「分別聖諦經第十一竟」九字。 [24] 宋、元、明三本無「三千四百二十五字」八字。 [25] 明本無「中阿含」三字。 [26] 宋、元、明三本無「二萬七千五百一十二字」十字。 [27] 明本無「初一日誦」四字。 [28] 宋、元、明三本無「一萬一千三百六十九字」十字。 [29] 大正藏原將「中阿含經卷第七(一萬一千三百六十九字)」置於「中阿含舍梨子相應品第三竟(二萬七千五百一十二字)(初一日誦)」之前,今依據宋、元二本改置於卷末。 ====[註解]==== [] 正行說法:(讓聞者)生起正確意向的說法。 [] 廣攝、廣觀、分別、發露、開仰、施設、顯示、趣向:佛陀用不同的方式宣說四聖諦的定型句,… 開仰:開啟仰望;引發修學的意願與信心。… 相當的南傳經文作「告知、教導、公告、建立、開顯、解析、闡明」。(欠缺個別註解) [] 受、遍受、覺、遍覺: [] 壯熱煩惱憂慼:強烈的熱惱、擔憂。 [] 噫吐: [] 喉痺:咽喉腫痛,吞咽阻塞不利。 [] 癰癭:以急性發病,結喉兩側結塊,腫脹,色紅灼熱,疼痛為主要表現的急性炎症性疾病;相當於急性甲狀腺炎。 [] 經溢: [] 赤痰: [] 壯熱: [] 痔瘻: [] 下利:即下痢,「利」是「痢」之異體字。 [] 不離心,立在身中: [] 攝、和、習: [] 眾生生法,不離生法: [] 聖所有,聖所知,聖所見,聖所了,聖所得,聖所等正覺: [] 愛習苦習聖諦:即集諦。?? [] 有膩:有親近。 [] 本所作:過去的造作,又作「本行所作」。 [] 擇、遍擇、決擇,擇法、視、遍視,觀察明達: [] 心伺、遍伺、隨順伺,可念則念,可望則望: [] 口四妙行: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綺語。 [] 不行不作,不合不會: [] 身三妙行: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 [] 心順念、背不向念、念遍、念憶、復憶、心正: [] 心住、禪住、順住: [] 真諦不虛,不離於如,亦非顛倒,真諦審實,合如是諦: ====[對應經典]==== * {ref>Ze27.01} * {ref>M141} * {ref>Tn0032} ====[讀經拾得]==== ====[進階辨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