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增壹阿-[27]-含經清信士品第六====== =====導讀===== =====(一)@@[0559c09]@@===== @[0559c09]@「我弟子中第一[[優婆塞]]-[一]--[28]-,初聞[[法藥]]-[二]-,成賢聖證,-[29]-[[三果商客]]-[三]-是。第一智慧,[*]-[30]-[[質多]]-[四]-長者是。神德第一,所謂-[31]-[[犍提阿藍]]-[五]-是。降伏外道,所謂[[掘多]]-[六]-長者是。能說深法,所謂[[優波掘]]-[七]-長者是。恒坐禪[*]思,-[32]-[[呵侈阿羅婆]]-[八]-是。降伏魔-[33]-宮,所謂[[勇健]]-[九]-長者是。福德盛滿,[*][[闍利]]-[十]-長者是。大[[檀越]]-[十一]-主,所謂-[34]-[[須達]]-[十二]-長者是。門族成就,-[35]-[[泯逸]]-[十三]-長者是。」  三果.質.乾提  掘.波及羅婆-[36]-\\  勇.闍利.須達  [*]泯逸是謂十\\ ====[校勘]==== [26] 〔增壹阿含經〕-【明】,清信士品~A. 1. 14. 6. ???? [27] 含=鋡【聖】* 「含」,聖本作「鋡」。 「鋡」,大正藏原為「含」,今依據聖本改作「鋡」。 [28] 大正藏無「第一優婆塞」五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29] (所謂)+三果【宋】*【元】*【明】* 「三果」,宋、元、明三本作「所謂三果」。 大正藏無「所謂」二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30] 質多~Citta. ??? [31] 犍提=乾提【宋】【元】【明】,=揵提【聖】 ???? [32] 呵…婆~Haṭṭhaka Ālavaka. ??? [33] 宮=宦【宋】【元】【明】,=官【聖】 ???? [34] 須達~Sudatta. ??? [35] 「泯逸」,大正藏原為「泯兔」,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泯逸」。 [36] 「及羅婆」,聖本作「掘及象」。 ====[註解]==== [一] 優婆塞:在家的男性佛教徒。 [二] 法藥:佛法如藥,能醫治眾生之苦。 [三] 三果商客:佛陀剛成道時,行經的商人兄弟以麨蜜(炒熟的麵粉混合蜜糖)供養,成為最先皈依佛陀的人。商人證得三果,因此稱三果商客。 [四] 質多:優婆塞(在家的男性佛教徒)名,佛陀稱讚他是在家弟子中「第一智慧」,佛陀的許多在家弟子也以他為榜樣。質多長者住在舍衛城附近的城市摩師山的芒果林旁,富有且淨信佛法,他在芒果林中建立精舍,終身供養僧眾。他證得三果,命終時往生五淨居天的不煩熱天,成為質多天子。又譯為「質多羅」。參見《雜阿含經》卷二十一「質多羅相應」的經文。 [五] 犍提阿藍:優婆塞名。又譯為「乾提阿藍」或是「乾提」。 [六] 掘多:優婆塞名,居住於那爛陀。 [七] 優波掘:優婆塞名。 [八] 呵侈阿羅婆:優婆塞名,以布施、愛語、利行、同事四攝法攝受五百長者一起學佛,修慈、悲、喜、捨四無量心也修得很好,名聲傳到忉利天,甚至毘沙門天王親自前往稱讚,此時長者繼續專心禪定而沒有理會毘沙門天王。佛陀稱讚他的八未曾有法詳見《中阿含經》卷九〈未曾有法品 4〉第40經、第41經手長者經。他證得三果,命終後往生五淨居天中的無熱天,詳見《雜阿含經》卷二十二第594經。又譯為「手長者」、「首長者」、「手阿羅婆長者子」、「曠野長者」、「象童子」。 [九] 勇健:優婆塞名,足智多謀,初次見佛時,代表廣嚴城的婆羅門們試探佛教僧團是否貪圖利養,以昂貴餐具供養僧團,而僧團沒有一人接受,因此他歡喜地皈依於佛。但當他供養外道時,外道多為供養而爭吵、或將昂貴餐具帶走,相較之下,也使廣嚴城的民眾敬信於佛教僧團。又譯為「勇猛」。 [十] 闍利:優婆塞名,是波斯匿王的大臣,參見《中阿含經》卷五十九〈例品 4〉第214經鞞訶提經。阿難尊者曾在他重病難忍時教他四念處,他即證得三果,詳見南傳《相應部尼柯耶》〈念住相應47〉 第29經尸利阿荼經。又譯為「尸利阿荼」。 [十一] 檀越:為音譯,義譯為「施主」,施與僧眾衣食等的人。 [十二] 須達:優婆塞名,是舍衛城的長者,波斯匿王的主藏吏。為城中富豪,秉性仁慈,因常幫助孤苦無依的人,人譽為「給孤獨」,音譯「阿那邠邸」,義譯為「善授」。曾和波斯匿王長子祇陀太子共同捐獻園林給僧團,即祇樹給孤獨園。 [十三] 泯逸:優婆塞名,鴦伽國的長者,以信於佛法、行慈悲行著稱。又譯為「旻茶」、「民大」、「蜜茶哥」。 ====[對應經典]==== * [[http://agama.buddhason.org/AN/AN0137.htm|南傳《增支部尼柯耶》集1第248 ~ 257經。]] ====[讀經拾得]==== 經中有許多記載在家人說法的例子,甚至在家人說法也能讓聽者證果。當然,前提是所說的是正確的佛法。 ====[進階辨正]==== [[研討:闍利長者疑為尸利阿荼長者]] =====(二)@@[0559c19]@@===== @[0559c19]@「我弟子中第一優婆塞,好問義趣,所謂-[37]-[[生漏]]-[一]-[[婆羅門]]-[二]-是。[[利根]]-[三]-通明,所謂梵摩俞是。諸佛信使,-[38]-[[御馬]]-[四]-[[摩納]]-[五]-是。計身無我,[*]喜聞-[39]-笒婆羅門是。論不可勝,[*]毘裘婆羅門是。能造-[40]-誦偈,-[41]-[[優波離]]-[六]-長者是。言語速疾,亦是優波離長者。喜施好寶,不有悋心,所謂殊提長者是。建立[[善本]]-[七]-,所謂-[42]-[[優迦毘舍離]]-[]-是。能說妙法,所謂最上無畏優婆塞是。所說無畏,善察人根,所謂頭摩大將領毘舍離是。」  [*]生漏.梵摩俞  御馬及聞[*]笒\\  毘裘.優波離  殊提.優.畏.摩\\ ====[校勘]==== [37] 「生漏」,明本作「生滿」。 [38] (所謂)+御【宋】*【元】*【明】* 「御」,宋、元、明三本作「所謂御」。 大正藏無「所謂」二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39] 笒=琴【宋】【元】【明】* 「笒」,宋、元、明三本作「琴」。 「琴」,大正藏原為「笒」,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琴」。 [40] 誦偈=偈誦【宋】【元】【明】 「誦偈」,宋、元、明三本作「偈誦」。 「偈誦」,大正藏原為「誦偈」,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偈誦」。 [41] 「優波離」,大正藏原為「優婆離」,今依據宋、元、明、聖四本改作「優波離」。 [42] 優…離~Ugga Vesālika. ??? ====[註解]==== [一] 生漏:優婆塞名,喜愛問問題,他與佛陀的問答可參見《增壹阿含經》卷八、卷二十三、卷二十六、卷四十八。?? [二] 婆羅門:古代印度種姓制度中的祭司階級。 [三] 利根:敏銳的根器;悟性高。 [四] 御馬:優婆塞名,為善調馬之聚落主。 [五] 摩納:少年或少年學生。又譯為「摩那婆」、「摩納磨」。 [六] 優波離:又作烏波離,原為尼揵教徒,擬問難佛陀,反為佛陀度化,參見《中阿含經》卷三十二〈大品 1〉第133經優婆離經。佛說阿羅漢具德經(大二‧八三四上):「從初發信心而能具大智,烏波離長者是。」 [七] 善本:同於「善根」,能生出善法、成就菩提的善因。 [] 優伽毘舍離:毘舍離城的優伽長者,曾大醉後在樹林中見到佛陀而酒醒,因此拜見佛陀,佛陀為他說法後即證得初果,並常以平等心布施僧眾,詳見《中阿含經》卷九〈未曾有法品 4〉第38、39經郁伽長者經。又譯為「郁伽」,義譯為「最首」。 ====[對應經典]==== ====[讀經拾得]==== =====(三)@@[0560a05]@@===== @[0560a05]@「我弟子中第一優婆塞,好-[1]-喜惠施,所謂-[2]-[[毘沙]]-[]-王是。所施狹少,-[3]-[[光明]]-[]-王是。建立善本,[*]王[[波斯匿]]-[]-是。得[[無根善信]]-[]-,起歡喜心,所謂王[[阿闍世]]-[]-是。至心向佛,意不變易,所謂[[優填]]-[]-王是。[[承事]]正法,所謂[[月光]]-[]-王子是。供奉聖眾,意恒平等,所謂[[造-[4]-祇洹]]-[]-王子是。常喜濟彼,不自為己,[*][[師子]]-[]-王子是。善恭奉人,無有高下,[*][[無畏]]-[]-王子是。顏貌端[*]正,與人殊勝,所謂[[雞頭]]-[]-王子是。」  [*]毘沙王.光明  波斯匿.闍-[5]-王\\  月.祇桓.優填  師子.畏.雞頭\\ ====[校勘]==== [1] 喜=善【聖】 「喜」,聖本作「善」。 「善」,大正藏原為「喜」,今依據聖本改作「善」。 [2] 毘=瓶【聖】* 「毘」,聖本作「瓶」。 「瓶」,大正藏原為「毘」,今依據聖本改作「瓶」。 [3] (所謂)+光【宋】*【元】*【明】* 「光」,宋、元、明三本作「所謂光」。 大正藏無「所謂」二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4] 祇洹=祇桓【宋】【元】【明】 「祇洹」,宋、元、明三本作「祇桓」。 「祇桓」,大正藏原為「祇洹」,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祇桓」。 [5] 王=世【宋】【元】【明】 「王」,宋、元、明三本作「世」。 「世」,大正藏原為「王」,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世」。 ====[註解]==== [] 毘沙:毘舍(毘沙)離城的城主,佛陀稱讚他「好喜惠施」第一。毘舍離城是古印度十六大國之一的跋耆國的首都,這個城內主要的種族叫離車,佛世時此種族實施共和制,頗為富強。 [] 光明:優婆塞名,原性情暴惡,故人稱為猛暴燈光,後歸依佛。又譯為「猛光」、「光明」、「惡生」。 [] 波斯匿:優婆塞名,是舍衛城的城主、拘薩羅國的國王,相傳與佛陀同年紀。年長後繼承王位,早年暴惡無信,後來因末利夫人的引導,篤信佛法,治理拘薩羅國及迦尸國,國威強盛。他將妹妹為韋提希夫人嫁給摩竭提國頻婆娑羅王,女兒勝鬘夫人嫁給阿踰闍國友稱王。又譯為「勝軍」。 [] 無根善信:阿闍世太子幽禁父王,王死獄中,其後懺悔向善,而歸依佛;自喻為伊蘭毒樹生栴檀樹,無善根而能生信仰,得大歡喜,護持教法。參見《增壹阿含經》卷三十九〈馬血天子問八政品 43〉第7經、《長阿含經》卷十七第27經沙門果經。 [] 阿闍世:優婆塞名,摩竭提國的國王,父親是頻婆娑羅王,母親是韋提希(毘提希)夫人,在懷胎時命相師都說此兒會害其父,因此名為阿闍世,意思是「未生以前結怨」。長大後被立為太子,卻結交惡友提波達多,囚禁父母,自立為王,併吞諸小國,並與波斯匿王交戰數次。後因殺害父親頻婆娑羅王的業報而全身長瘡,在佛前懺悔後得痊癒,並皈依於佛陀,成為佛教的大護法,並在佛滅後護持五百羅漢的結集經典。 [] 優填:優婆塞名,憍賞彌國的國王,受王后舍彌的接引而皈依三寶,成為佛教的大護法。依《增壹阿含經》卷二十八〈聽法品 36〉第5經所載,佛陀曾至三十三天為母說法,為時甚久,優填王以未能禮佛而憂苦成疾,群臣因此造一尊五尺佛像供王瞻禮,國王就痊癒了,相傳此為造佛像的起源。又譯為「優陀延那」。 [] 月光:優婆塞名。 [] 造祇洹:優婆塞名,即和給孤獨長者一同建立「祇樹給孤獨園」(祇洹)的祇陀太子,是波斯匿王的兒子。 [] 師子:優婆塞名,阿闍世王的兒子。?? => 依據為何?得再比對第三十二品、四十八品、五十二品的師子大將。 [] 無畏:優婆塞名,頻婆娑羅王的兒子、阿闍世王的弟弟。原信奉外道,後歸依佛。又譯為「阿婆耶」。 [] 雞頭:優婆塞名。 ====[對應經典]==== ====[讀經拾得]==== {{:agama1:wiki_relations.jpg|}} =====(四)@@[0560a16]@@===== @[0560a16]@「我弟子中第一優婆塞,恒行慈心,所謂不尼長者是。心恒悲念一切之類,所謂-[6]-[[摩訶納釋種]]-[一]-是。常行喜心,所謂拔陀釋種是。恒行[[護]]-[二]-心,不失善行,所謂毘闍先優婆塞是。堪任行忍,所謂[[師子大將]]-[三]-是。[[能雜種-[7]-論]]-[四]-,所謂-[8]-毘舍佉優婆塞是。[[賢聖默然]]-[五]-,-[9]-難提婆羅優婆塞是。[*]懃修善行,無有休息,所謂優多羅優婆塞是。諸根寂靜,所謂天摩優婆塞是。我弟子中[[最後受證]]-[六]-,所謂[[拘夷那竭羅竭-[10]-摩羅]]-[七]-是。」  不尼.摩訶納  拔陀.-[11]-優多羅\\  師子.-[12]-毘舍.離  優多.天.摩羅\\ @[0560a27]@-[13]-四十優婆塞盡,當廣說如上。 ====[校勘]==== [6] 摩…種~Mahānāma Sakka. ??? [7] 論+(智慧深廣)【聖】 「論」,聖本作「論智慧深廣」。 大正藏無「智慧深廣」四字,今依據聖本補上。 [8] 「毘舍佉」,大正藏原為「毘舍御」,今依據宋、元、明、聖四本改作「毘舍佉」。 [9] 難提婆=難提波【宋】【元】【明】,(所謂)+難【宋】【元】【明】 ???? [10] 大正藏無「竭羅竭」三字,今依據聖本補上。 [11] 優多羅=毘闍先【宋】【元】【明】 「優多羅」,宋、元、明三本作「毘闍先」。 「毘闍先」,大正藏原為「優多羅」,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毘闍先」。 [12] 毘舍離=昆含難【宋】【元】【明】 「毘舍離」,宋、元、明三本作「昆含難」。 「昆含難」,大正藏原為「毘舍離」,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昆含難」。 [13] (此)+四十【元】 「四十」,元本作「此四十」。 大正藏無「此」字,今依據元本補上。 ====[註解]==== [一] 摩訶納釋種:優婆塞名,常布施湯藥、衣食等予僧眾,[[agama:雜阿含經卷第三十三#九三〇|《雜阿含經》卷三十三]]、[[agama2:中阿含經卷第二十五#一〇〇_中阿含因品苦陰經第四_第二小土城誦|《中阿含經》卷二十五]]記載他與佛陀多次的問答。[[agama1:增壹阿含經等見品第三十四#二|《增一阿含經》卷二十六〈等見品34〉第2經]]等經律則記載,琉璃王揮兵入釋迦族的城中時,他請求琉璃王在他潛入水中的這段時間讓釋迦族人逃生,浮起後才繼續殺戮。琉璃王答應後,他潛到水底,將頭髮綁在樹根上而溺斃,不再浮起,幫許多釋迦族人爭取到逃命的時間。又譯為「釋氏摩訶男」、「釋摩訶男」、「釋摩男」、「摩呵男釋」。 [二] 護:「慈悲喜捨」中「捨」另譯為「護」。 [三] 師子大將:優婆塞名,是毘舍離城離車族的將軍,原為外道尼犍子的信徒及最大的施主之一,常行布施。他在佛陀前往毘舍離城時拜訪佛陀,發現尼犍子先前在他面前對佛法的批評都是妄語,因此皈依佛,佛陀此時反而跟他說不須要中斷對外道的供養,而可以平等心布施。他曾向佛陀請教布施的功德,可見《增壹阿含經》卷二十四〈善聚品 32〉第10經、《增壹阿含經》卷五十一〈大愛道般涅槃品 52〉第6經。 [四] 能雜種論:能夠以各種偈頌、比喻來演說佛法。 [五] 賢聖默然:賢聖的靜默,在《雜阿含經》卷十八第501經中以二禪為例。 [六] 最後受證:最後被佛陀所親自證明為弟子(傳授皈依)的。 [七] 拘夷那竭羅竭摩羅:拘夷那竭城五百多位被如來度化的大力士,在拘夷那竭城附近試著樹立巨石時巧遇佛陀即將入滅,被佛所度而皈依佛。「拘夷那竭」是古代印度末羅國的城名,在中印度的東北方,佛陀在此城的娑羅園雙樹間圓寂。「羅竭」應為「多羅竭」的簡稱,是「如來」的音譯。「摩羅」是「力士」的音譯。詳見《增壹阿含經》卷三十七〈八難品 42〉第3經。 ====[對應經典]==== ====[讀經拾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