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壹阿-[22]-含經卷第四十-[23]-四====== -[24]-東晉罽賓三藏瞿曇僧伽提婆譯 十不善品第四十-[25]-八 =====導讀===== =====(一)@@[0785c24]@@===== @[0785c24]@聞如是: @[0785c24]@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0785c25]@爾時,世尊告諸比丘:「其有眾生,修行殺生,廣布殺生,種地獄罪,餓鬼、畜生行;若生人中,壽命極短。所以然者,由害他命。 @[0785c27]@「若有眾生盜他物者,種三惡道之罪;若生人中,恒遭貧匱,食不充口,衣不蓋形。皆由盜故,劫奪物者,即斷他命根。 @[0786a01]@「若有眾生,好[貴>喜]貪[[泆]]-[]-,種三惡道;若生人中,門不貞良,竊盜淫泆。 @[0786a03]@「若有眾生妄語者,種地獄罪;若生人中,為人所輕,言不信受,為人所賤。所以然者,皆由前世妄語所致。 @[0786a05]@「若有眾生兩舌者,種三惡道之罪;設生人中,心恒不定,常懷愁憂。所以然者,由彼人兩頭傳虛言故。 @[0786a08]@「若有眾生麤言者,種三惡道之罪;若生人中,為人醜弊,常喜罵呼。所以然者,由彼人言不專正之所致也。 @[0786a10]@「若有眾生鬥亂彼此,種三惡道之罪;設生人中,多諸怨憎,親親離散。所以然者,皆由前世鬥亂之所致也。 @[0786a13]@「若有眾生嫉妒者,種三惡道;若生人中,乏諸衣裳。所以然者,由彼人起貪嫉故。 @[0786a15]@「若有眾生起害意,種三惡道;設生人中,恒多虛妄,不解至理,心亂不定。所以然者,皆由前世恚怒所致也,無有慈仁。 @[0786a18]@「若有眾生,行邪見者,種三惡道;若生人中,乃在邊地,不生[[中國]],不睹三尊道法之義,或復聾盲瘖啞,身形不正,不解善法、惡法之-[1]-趣。所以然者,皆由前世無信根故,亦不信沙門、婆羅門、父母、兄弟。 @[0786a22]@「比丘知之,由此十惡之報,致此殃[[舋]]-[一]-。是故,比丘!當離十惡,修行正見。如是,比丘!當作是學。」 @[0786a24]@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校勘]==== [22] 含=鋡【聖】* 「含」,聖本作「鋡」。 「鋡」,大正藏原為「含」,今依據聖本改作「鋡」。 [23] 四=三【聖】* 「四」,聖本作「三」。 「三」,大正藏原為「四」,今依據聖本改作「三」。 [24] (東晉…譯)十三字=符秦建元年三藏曇摩難提譯【宋】【元】,=符秦三藏曇摩難提譯【明】,〔東晉…譯〕-【聖】 ???? [25] 八=六【麗】*,=七【聖】 ???? [1] 趣=起【宋】【元】【明】 「趣」,宋、元、明三本作「起」。 「起」,大正藏原為「趣」,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起」。 ====[註解]==== [] 泆:放蕩、荒淫。 [一] 舋:ㄒㄧㄣˋ,罪過。 [二] [三] ====[對應經典]==== * [[agama:雜阿含經卷第三十七#一〇四七|《雜阿含經》卷三十七第1047經]]。 * [[agama:雜阿含經卷第三十七#一〇四八|《雜阿含經》卷三十七第1048經]]。 * {ref>A10.206} ====[讀經拾得]==== =====(二)@@[0786a26]@@===== @[0786a26]@聞如是: @[0786a26]@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0786a27]@爾時,世尊十五日說戒時,將諸比丘,前後-[2]-圍遶,往詣[[普會講堂]]。爾時,世尊默然觀察,諸聖眾寂寞不語。是時,阿難白佛言:「-[3]-今日聖眾盡集講堂,唯然,世尊!當與諸比丘說禁戒。」爾時,世尊亦復默然不語。 @[0786b02]@是時,阿難須臾復白佛言:「今正是時,宜說禁戒,初夜欲盡。」爾時,世尊復默不語。 @[0786b04]@爾時,阿難須臾復白佛言:「中夜欲竟,眾僧勞頓,唯願世尊以時說戒。」爾時,世尊復默然不語。 @[0786b06]@是時,阿難須臾復白佛言:「後夜欲盡,唯願世尊以時說戒。」 @[0786b08]@佛告阿難:「眾中不淨者,故不說戒。今聽上座,使說禁戒。若僧上座不堪任說戒者,聽持律說禁戒。若無持-[4]-律者,其能誦戒通利者,當唱之使說戒。自今-[5]-已後,如來更不說戒。眾中不淨,如來於中說戒,彼人頭破為七分,如彼酬羅果-[6]-無異。」 @[0786b13]@是時,阿難悲泣交集,-[7]-並作是說:「聖眾今日便為孤窮。如來正法-[8]-去何速-[9]-疾?-[10]-不淨之人出何速疾?」 @[0786b16]@是時,大目-[11]-乾連便作是念:「此眾中何等毀法之人,在此眾中,乃令如來不說禁戒?」是時,大目[*]乾連入三昧定,遍觀聖眾心中瑕穢。爾時,目連見[[馬師]]-[]-、[[滿宿]]-[]-二比丘在眾會中,是時目連即從座起,至彼比丘所,而告之曰:「汝等速起,離此座中。如來見譏,由卿等故,如來不說禁戒。」 @[0786b22]@爾時,二比丘默然不語。是時,目連復再三告曰:「汝等速起,不須住此。」是時,彼比丘默然不對。是時,目連即前捉手將至門外,還取門閉,前白佛言:「不淨比丘[*]已將在外,唯然世尊時說禁戒。」 @[0786b27]@佛告目連:「止!止!目連!如來更不與比丘說戒。如來所說言不有二,還詣座所。」 @[0786b29]@是時,目連復白佛言:「今此眾中[*]已生瑕穢,我不堪任行[[維那]]-[]-法,唯願世尊更差餘人。」爾時,世尊默然可之。是時,目連頭面禮世尊足,還就本座。 @[0786c03]@是時,阿難白世尊言:「毘婆尸如來出現世時,聖眾多少?為經幾時,乃生瑕穢?乃至迦葉-[12]-弟子多少?云何說戒?」 @[0786c06]@佛告阿難:「九十一劫有佛出世,名毘婆尸如來.至真.等正覺,出現世間。爾時,三會聖眾,初一會時比丘有百-[13]-千六萬八千聖眾;第二會時十六萬聖眾;第三會時十萬聖眾,皆是阿羅漢。彼佛壽八萬四千歲,百歲之中聖眾清淨,彼佛恒以一偈為禁戒: 「『忍辱為第一,  佛說無為最,\\   不以剃鬚髮,  害他為沙門。』\\ @[0786c14]@「是時,彼佛以此一偈,百歲之中而為禁戒,[*]已生瑕穢,便立禁戒。 @[0786c15]@「復於三十一劫中,有佛名-[14]-試詰如來.至真.等正覺,出現於世。爾時,亦復三會聖眾,初一會時有十六萬聖眾;第二會時十四萬聖眾;第三會時十萬聖眾。彼佛爾時,八十年中清淨無瑕穢,亦說一偈: 「『若眼見非邪,  慧者護不著,\\   棄捐於眾惡,  在世為黠慧。』\\ @[0786c23]@「爾時,彼佛八十年中說此一偈,後有瑕穢,-[15]-更立禁戒。爾時,[*]試詰佛壽七萬歲。 @[0786c24]@「於彼劫中,復有佛出現世間,名曰毘舍羅婆,亦三會聖眾,初會之時十萬聖眾,盡是羅漢;第二會時八萬羅漢;第三會時七萬羅漢,諸漏-[16]-已盡。毘舍羅婆如來七十年中無瑕穢。爾時,復以一偈-[17]-半為禁戒: 「『不害亦不非,  奉行於大戒,\\   於食知止足,  床座亦復然,\\   執志為專一,  是則諸佛教。』\\ @[0787a04]@「七十年中以此-[1]-一-[2]-偈為禁戒,-[3]-後有瑕穢,更立禁戒。毘舍羅婆如來壽七萬歲。 @[0787a05]@「於此[[賢劫]]-[]-中,有佛出世,名曰-[4]-拘樓孫如來,出現世間。爾時,二會聖眾,初會之時七萬聖眾,皆是阿羅漢;第二會時六萬阿羅漢。彼佛爾時,六十年中無有瑕穢。彼佛爾時,以二偈以為禁戒。 「『譬如蜂採華,  其色甚香潔,\\   以味惠施他,  道士遊聚-[5]-落。\\   不誹謗於人,  亦不觀是非,\\   但自觀身行,  諦觀正不正。』\\ @[0787a15]@「-[6]-六十年中說此二偈,以為禁戒,自此-[7]-已來,以有瑕穢,便立禁戒。彼佛壽六萬歲。 @[0787a16]@「於此賢劫中有佛出世,名曰拘那含牟尼如來.至真.等正覺。爾時,二會聖眾,初會之時六十萬聖眾,皆是阿羅漢;第二會時-[8]-四十萬聖眾,皆是阿羅漢。爾時,彼佛四十年中無有瑕穢,以一偈-[9]-為禁戒: 「『執志莫輕戲,  當學尊寂道,\\   賢者無愁憂,  常滅志所念。』\\ @[0787a24]@「-[10]-四十年中說此一偈,以為禁戒,自此[*]已來,便-[11]-有瑕穢,更立禁戒。彼佛壽四萬歲。 @[0787a25]@「於此賢劫有佛,名為迦葉,出現世間。爾時,彼佛亦二會聖眾,初會之時四十萬眾;第二會時三十萬眾,皆是阿羅漢。二十年中無有瑕穢,恒以一偈,以為禁戒: 「『一切惡莫作,  當奉行其善,\\   自淨其志意,  是則諸佛教。』\\ @[0787b03]@「-[12]-二十年中說此一偈,以為禁戒,犯禁之後,[*]更立制限。爾時,迦葉佛壽二萬歲。 @[0787b04]@「我今如來出現於世,一會聖眾千二百五十人,十二年中無有瑕穢,亦以一偈-[13]-為禁戒: 「『護口意清淨,  身行亦清淨,\\   淨此三行跡,  修行仙人道。』\\ @[0787b09]@「-[14]-十二年中說此一偈,以為禁戒,以生犯律之人,轉有二百五十戒,自今[*]已後眾僧集會,啟白如律:『諸賢!咸聽!今十五日說戒,今僧忍者,眾僧和合。』說禁戒以啟此-[15]-已。設有比丘有所說者,不應說戒,各共默然。若無語者,應為說戒。乃至說戒-[16]-序-[17]-後,復當問:『諸賢,誰不清淨?』如是再三,『誰不清淨?』清淨者,默然持之。然今人壽命極短,盡壽不過百年。是故,阿難!-[18]-善受持之。」 @[0787b17]@爾時,阿難白世尊言:「過去久遠諸佛世尊,壽命極長,犯律者少,無有瑕穢,然今人民壽命-[19]-為-[20]-短少,不過十-[21]-十,過去諸佛滅度之後,有遺法住世,為經幾時?」 @[0787b21]@佛告阿難:「過去諸佛滅度之後,法不久存。」 @[0787b22]@阿難白佛言:「設如來滅度之後,正法存世當經幾時?」 @[0787b23]@佛告阿難曰:「我滅度之後,法當久存。迦葉佛滅度後,遺法住七日中。汝今,阿難!如來弟子為少。-[22]-莫作是觀。東方弟子無數億千,南方弟子無數億千。是故,阿難!當建此意,-<我釋迦文佛壽命極長。所以然者,肉身雖取滅度,法身存在>-,此是其義。當念奉行。」 @[0787b29]@爾時,阿難及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校勘]==== [2] 圍=闈【宋】 「圍」,宋本作「闈」。 「闈」,大正藏原為「圍」,今依據宋本改作「闈」。 [3] 今=爾【聖】 「今」,聖本作「爾」。 「爾」,大正藏原為「今」,今依據聖本改作「爾」。 [4] 〔律〕-【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無「律」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後有一「律」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刪去。 [5] 已=以【宋】【元】【明】【聖】* 「已」,宋、元、明、聖四本作「以」。 「以」,大正藏原為「已」,今依據宋、元、明、聖四本改作「以」。 [6] 無+(有)【宋】【元】【明】 「無」,宋、元、明三本作「無有」。 大正藏無「有」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7] 並=并【宋】【元】【明】 「並」,宋、元、明三本作「并」。 「并」,大正藏原為「並」,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并」。 [8] 去+(一)【聖】 「去」,聖本作「去一」。 大正藏無「一」字,今依據聖本補上。 [9] 疾=駛【聖】 「疾」,聖本作「駛」。 「駛」,大正藏原為「疾」,今依據聖本改作「駛」。 [10] (使)+不【宋】【元】【明】 「不」,宋、元、明三本作「使不」。 大正藏無「使」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11] 乾=揵【宋】【元】【明】【聖】* 「乾」,宋、元、明、聖四本作「揵」。 「揵」,大正藏原為「乾」,今依據宋、元、明、聖四本改作「揵」。 [12] (如來)+弟【宋】【元】【明】 「弟」,宋、元、明三本作「如來弟」。 大正藏無「如來」二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13] 千=十【明】 「千」,明本作「十」。 「十」,大正藏原為「千」,今依據明本改作「十」。 [14] 試=式【元】【明】* 「試」,元、明二本作「式」。 「式」,大正藏原為「試」,今依據元、明二本改作「式」。 [15] 更=便【宋】*【元】*【明】* 「更」,宋、元、明三本作「便」。 「便」,大正藏原為「更」,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便」。 [16] 已=以【聖】 「已」,聖本作「以」。 「以」,大正藏原為「已」,今依據聖本改作「以」。 [17] 〔半〕-【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無「半」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後有一「半」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刪去。 [1] 〔一偈〕-【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無「一偈」二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後有「一偈」二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刪去。 [2] 偈+(半)【聖】 「偈」,聖本作「偈半」。 大正藏無「半」字,今依據聖本補上。 [3] 〔後有…禁戒〕八字-【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無「後有…禁戒」五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後有「後有…禁戒」五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刪去。 [4] 拘=世【宋】【元】【明】 「拘」,宋、元、明三本作「世」。 「世」,大正藏原為「拘」,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世」。 [5] 落=如【聖】 「落」,聖本作「如」。 「如」,大正藏原為「落」,今依據聖本改作「如」。 [6] 〔六十…禁戒〕十二字-【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無「六十…禁戒」五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後有「六十…禁戒」五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刪去。 [7] 已=以【聖】 「已」,聖本作「以」。 「以」,大正藏原為「已」,今依據聖本改作「以」。 [8] 四=三【宋】*【元】*【明】* 「四」,宋、元、明三本作「三」。 「三」,大正藏原為「四」,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三」。 [9] (而)+為【宋】【元】【明】 「為」,宋、元、明三本作「而為」。 大正藏無「而」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10] 〔四十…禁戒〕十二字-【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無「四十…禁戒」五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後有「四十…禁戒」五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刪去。 [11] 〔有瑕穢更〕四字-【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無「有瑕穢更」四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後有「有瑕穢更」四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刪去。 [12] 〔二十…禁戒〕十二字-【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無「二十…禁戒」五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後有「二十…禁戒」五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刪去。 [13] (以)+為【宋】【元】【明】 「為」,宋、元、明三本作「以為」。 大正藏無「以」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14] 〔十二…禁戒〕十二字-【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無「十二…禁戒」五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後有「十二…禁戒」五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刪去。 [15] 已=以【宋】【元】【明】 「已」,宋、元、明三本作「以」。 「以」,大正藏原為「已」,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以」。 [16] 序=厚【聖】 「序」,聖本作「厚」。 「厚」,大正藏原為「序」,今依據聖本改作「厚」。 [17] 後=行【宋】【元】【明】 「後」,宋、元、明三本作「行」。 「行」,大正藏原為「後」,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行」。 [18] 善=當【明】 「善」,明本作「當」。 「當」,大正藏原為「善」,今依據明本改作「當」。 [19] (極)+為【聖】 「為」,聖本作「極為」。 大正藏無「極」字,今依據聖本補上。 [20] (極)+短【宋】【元】【明】 「短」,宋、元、明三本作「極短」。 大正藏無「極」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21] 〔十〕-【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無「十」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後有一「十」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刪去。 [22] (于)+莫【聖】 「莫」,聖本作「于莫」。 大正藏無「于」字,今依據聖本補上。 ====[註解]==== [] 馬師:比丘名,六群比丘之一,不同於五比丘的馬師(馬勝、阿濕波誓)尊者。 [] 滿宿:比丘名,六群比丘之一,和馬師為目犍連的弟子。目犍連為執杖梵志所害後,此二人亦殺梵志為師報仇。 [] 維那:寺院中掌管各種庶務和雜事的人。又譯為「知事」。 [] 賢劫:宇宙循環過程中之一階段。指過去、現在、未來三階段中之「現在住劫」而言。依佛典所載,現在大劫有成、住、異、滅四劫,其中住劫有千佛等賢聖出世救度眾生,故稱賢劫。 ====[對應經典]==== * {ref>Zho037} * {ref>A08.020} * {ref>Tn0033} * {ref>Tn0034} * {ref>Tn0035} * {ref>Tn1421-C}(卷二十八) * {ref>Cv-A} ====[讀經拾得]==== =====(三)@@[0787c02]@@===== @[0787c02]@聞如是: @[0787c02]@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眾五百人俱。 @[0787c03]@爾時,阿難偏露右肩,右膝著地,白世尊言:「如來玄鑒,無事不察,當來、過去、現在三世皆悉明了,-[23]-諸過去諸佛姓字、名號,弟子菩薩翼從多少,皆悉知之,一劫、百劫、若無數劫,悉觀察-[24]-知。亦復知國王、大臣、人民姓字,斯能分別,如今現在國界若干,亦復明了。將來久遠,彌勒出現,至真.等正覺,欲聞其變;弟子翼從、佛境豐樂,為經幾時?」 @[0787c11]@佛告阿難:「汝還就座,聽我所說,彌勒出現,國土豐樂,弟子多少,善思念之,執在心懷。」是時,阿難從佛受教,即還就座。 @[0787c13]@爾時,世尊告阿難曰:「將來久遠於此國界,當有城郭名曰雞頭,東西十二由旬,南北七由旬,土地豐熟,人民熾盛,街巷成行。爾時,城中有龍王名曰水光,夜雨澤香,晝則清和。是時,雞頭城中有羅剎鬼名曰葉華,所行順法,不違正教,-[25]-伺人民寢寐之後,除去穢惡諸不淨者,又以香汁而灑其地,極為香淨。 @[0787c20]@「阿難當知,爾時,閻浮地東、西、南、北十萬由旬,諸山河石壁皆自消滅,四大海水各據一方。時,閻浮地極為平整,如鏡清明,舉閻浮地內,[[穀食豐賤]]-[]-,人民熾盛,多諸珍寶,諸村落相近,雞鳴相接。是時,弊花果樹枯竭,穢惡亦自消滅,其餘甘美果樹,香氣殊好者,皆生乎地。爾時。時氣和適,四時順節,人身之中無有百八之患。貪欲、瞋恚、愚癡不大殷勤,人心平均皆同一意,相見歡悅,善言相向,言辭一類,無有差別,如彼[[鬱單曰]]-[一]-人,而無有異。是時,閻浮地內人民大小皆同一-[1]-嚮,無若干之差別也。彼時男女之類意欲大小便,地自然開,事訖之後,地復還合。爾時,閻浮地內自然生粳米,亦無皮-[2]-裹,極為香美,食無患苦。所謂金銀、珍寶、-[3]-車璩、-[4]-瑪瑙、真珠、-[5]-虎珀,各散在地,無人省錄。是時,人民手執此寶,自相謂言:『昔者之人由此寶故,各相傷害,繫閉牢獄,更無數苦惱,如今此寶與瓦石同流,無人守護。』 @[0788a09]@「爾時,法王出現,名曰蠰-[6]-佉,正法治化,七寶成就。所謂七寶者,輪寶、象寶、馬寶、珠寶、玉女寶、典兵寶、守藏之寶,是謂七寶,領此閻浮地內,不以刀杖,自然靡伏。如今,阿難!四珍之藏,乾陀越國伊羅鉢寶藏,多諸珍-[7]-琦異物,不可稱計;第二彌梯羅國般綢大藏,亦多珍寶;第三須賴吒大國有寶藏,亦多珍寶;第四-[8]-婆羅㮈蠰佉有大藏,多諸珍寶,不可稱計,此四大藏自然應現,諸守藏人各來白王:『唯願大王以此寶藏之物,惠施貧窮!』爾時,蠰佉大王得此寶已,亦復不省-[9]-錄之,意無財物之想。時,閻浮地內自然樹上生衣,極細柔軟,人取著之,如今鬱單-[10]-曰人自然樹上生衣,而無有異。 @[0788a23]@「爾時,彼王有大臣,名曰修梵摩,是王少小同好,王甚愛敬,又且顏貌端-[11]-正,不長、不短,不肥、不瘦,不白、不黑,不老、不少。是時,修梵摩有妻,名曰梵摩越,-[12]-玉女中最極為殊妙,如天帝妃,口作-[13]-優鉢蓮花香,身作栴檀香,諸婦人八十四態,永無復有,亦無疾病亂想之念。爾時,彌勒菩薩於兜-[14]-率天,觀察父母不老、不少,便降神下應,[[從右脅生]]-[]-,如我今日右脅生無異,彌勒菩薩亦復如是。兜率諸天各各唱令:『彌勒菩薩-[15]-已降神-[16]-下。』是時,修梵摩即與子立字,名曰彌勒,有[[三十二相]]、[[八十種好]],莊嚴其身,身黃金色。爾時,人壽極長,無有諸患,皆壽八萬四千歲,女人年五百歲然後[[出-[17]-適]]-[二]-。爾時,彌勒在家未經幾時,便當出家學道。 @[0788b08]@「爾時,去雞頭城不遠,有道樹名曰龍華,高一由旬,廣五百步。時,彌勒菩薩坐彼樹下,成無上道果;當其夜半,彌勒出家,即其夜成無上道。時,三千大千剎土,六變震動,地神各各相告曰:『今彌勒[*]已成佛!』轉至聞四天王宮,『彌勒[*]已成佛道!』轉轉聞徹三十三天、-[18]-焰天、兜[*]率天、化自在天、他化自在天,聲展轉乃至梵天:『彌勒[*]已成佛道!』爾時,魔名大將以法治化,聞如來名教音-[19]-響之聲,歡喜踊躍,不能自勝,七日七夜不眠不寐。是時,魔王將欲界無數天人,至彌勒佛所,恭敬禮拜。 @[0788b19]@「彌勒聖尊與諸天漸漸說法微妙之論,所謂論者:施論、戒論、生天之論,欲不淨想,出要為妙。爾時,彌勒見諸人民[*]已發心歡喜,諸佛世尊常所說法:苦、-[20]-習、盡、道,悉與諸天人廣分別其義。爾時,座上八萬四千天子諸塵垢盡,得法眼淨。爾時,大將魔王告彼界人民之類曰:『汝等速出家。所以然者,彌勒今日[*]已度彼岸,亦當度汝等使至彼岸。』 @[0788b27]@「爾時,雞頭城中長者,名曰善財,聞魔王教令,又聞佛音[*]響,將八萬四千眾,至彌勒佛所,頭面禮足,在一面坐。爾時,彌勒漸與說法微妙之論,所謂論者:施論、戒論、生天之論,欲不淨想,出要為妙。爾時,彌勒見諸人民心開意解,如諸佛世尊常所說法:苦、[*]習、盡、道,與諸人民廣分別義。爾時,座上八萬四千人,諸塵垢盡,得法眼淨。是時,善財與八萬四千人等,即前白佛:『求索出家,善修梵行,盡-[21]-成阿羅漢道。』爾時,彌勒初會八萬四千阿羅漢。 @[0788c08]@「是時,蠰[*]佉王聞彌勒-[22]-已成佛道,便往至佛所,欲得聞法。時,-[23]-彌勒與-[24]-說法,初善、中善、-[25]-竟善,義理深邃。爾時,大王復於異時立太子,賜剃頭師珍寶,復以雜寶與諸梵志,將八萬四千眾-[26]-生,往至佛所,求作沙門;盡成-[27]-道果,得阿羅漢。 @[0788c14]@「是時,修梵摩大長者聞彌勒[*]已成佛道,將八萬四千梵志之眾,往至佛所,求作沙門;得阿羅漢。唯-[28]-修梵摩一人,斷三結使,必盡-[29]-苦際。 @[0788c17]@「是時,佛母梵摩越復將八萬四千婇女之眾,往至佛所,求作沙門。-[30]-是時,諸女人盡得羅漢;唯有梵摩越一人,斷三結使,成須陀洹。 @[0788c20]@「爾時,諸剎利婦聞彌勒如來出現世間,成等正覺,數千萬眾往至佛所,頭面禮足,在一面坐。各各生心,求作沙-[31]-門,出家學道;或有[[越次取證]]-[三]-,或有不取證者。爾時,阿難!其不越次取證者,盡是奉法之人,患厭一切世間不可樂想。爾時,彌勒當說[[三乘]]-[四]-之教,如我今日弟子之中,[[大迦葉]]-[五]-者行十二[[頭陀]],過去諸佛所善修梵行,此人常佐彌勒,勸化人民。」 @[0788c28]@爾時,迦葉去如來不遠,[[結跏-[32]-趺坐]],[[正身正意]],[[繫念在前]]。爾時,世尊告迦葉曰:「吾今年-[1]-已衰耗,年向八十餘。然今如來有四大聲聞,堪任遊化,智慧無盡,眾德具足。云何為四?所謂大迦葉比丘、[[君屠鉢漢]]-[六]-比丘、[[賓頭盧]]-[七]-比丘、[[羅云]]比丘。汝等四大聲聞[[要不般涅槃]]-[]-,須吾法沒盡,然後乃當般涅槃。大迦葉亦不應般涅槃,要須彌勒出現世間。所以然者,彌勒所化弟子,盡是釋迦文佛弟子,由我遺化得盡有漏。摩竭國界毘提村中,大迦葉於彼山中住。又彌勒如來將無數千人眾,前後圍遶,往至此山中,遂蒙佛恩,諸鬼神當與開門,使得見迦葉禪窟。 @[0789a12]@「是時,彌勒伸右手指示迦葉,告諸人民:『過去久遠釋迦文佛弟子,名曰迦葉!今日現在,頭陀苦行最為第一。』是時,諸人民見已,歎未曾有,無數百千眾生,諸塵垢盡,得法眼淨。或復有眾生,見迦葉身已,此名為最初之會,九十六億人,皆得阿羅漢。斯等之人皆是我弟子。所以然者,悉由受我教訓之所致也。亦由四事因緣:惠施、仁愛、利人、等利。爾時,阿難!彌勒如來當取迦葉僧伽梨著之。是時,迦葉身體奄然星散。是時,彌勒復取種種-[2]-香華,供養迦葉。所以然者,諸佛世尊有-[3]-恭敬心於正法故。彌勒亦由我所受正法化,得成無上正真之道。 @[0789a25]@「阿難當知,彌勒佛第二會時,有九十四億人,皆是阿羅漢,亦復是我遺教弟子,行四事供養之所致也。又彌勒第三之會九十二億人,皆是阿羅漢,亦復是我遺教弟子。 @[0789a28]@「爾時,比丘姓號,皆名慈氏弟子,如我今日諸聲聞皆稱釋迦弟子。爾時,彌勒與諸弟子說法:『汝等比丘,當思惟無常之想、樂有苦想、計我無我想、實有空想、色變之想、青瘀之想、-[4]-腹脹之想、食不消想、血想、一切世間不可樂想。所以然者,比丘當知,此十想者,皆是過去釋迦文佛與汝等說,令得盡有漏,心得解脫。 @[0789b07]@「『若復此眾中釋迦文佛弟子,過去時修於梵行,來至我所;或於釋迦文佛所,奉持其法,來至我所;或復於釋迦文佛所,供養三寶,來至我所;或於釋迦文佛所,彈指之頃,修於善本,來至此間;或於釋迦文佛所,行[[四等心]],來至此者;或於釋迦文佛所,受持五戒、三自歸,來至我所;或於釋迦文佛所,起神寺廟,來至我所;或於釋迦文佛所,補治故寺,來至我所;或於釋迦文佛所,受[[八關齋]]法,來至我所;或於釋迦文佛所,香花供養,來至此者;或復於彼聞佛法,悲泣墮淚,來至我所;或復於釋迦文佛,專意聽法,來至我所;復盡形壽善修梵行,來至我所;或復書讀諷誦,來至我所者;[[承事]]供養,來至我所者。』 @[0789b21]@「是時,彌勒便說此偈: 「『增益戒聞德,  禪及思惟業,\\   善修於梵行,  而來至我所。\\   勸施發歡心,  修行心-[5]-原本,\\   意無若干想,  皆來至我所。\\   或發平等心,  承事於諸佛,\\   飯食[與>於]聖眾,  皆來至我所。\\   或誦戒契經,  善習與人說,\\   熾然於法本,  今來至我所。\\   釋種善能化,  供養諸舍利,\\   承事法供養,  今來至我所。\\   若有書寫經,  -[6]-頒宣於素上,\\   其有供養經,  皆來至我所。\\   繒綵及眾物,  供養於神寺,\\   自稱南無佛,  皆來至我所。\\   供養於現在,  諸佛過去者,\\   禪定正平等,  亦無有增減。\\   是故於佛法,  承事於聖眾,\\   專心事三寶,  必至無為處。』\\ @[0789c11]@「阿難當知,彌勒如來在彼眾中當說此偈。爾時,眾中諸天、人民思惟此十想,十一[[姟]]-[九]-人諸塵垢盡,得法眼淨。 @[0789c13]@「彌勒如來千歲之中,眾僧無有瑕穢,爾時恒以一偈,以為禁戒: 「『口意不行惡,  身亦無所犯,\\   當除此三行,  速脫生死淵。』\\ @[0789c17]@「過千歲之後,當有犯戒之人,遂復立戒。 @[0789c17]@「彌勒如來當壽八萬四千歲,般涅槃後,遺法當存八萬四千歲。所以然者,爾時眾生皆是利根。其有善男子、善女人,欲得-[7]-見彌勒佛,及三會聲聞眾,及雞頭城,及見蠰[*]佉王,并四大藏珍寶者,欲食自然粳米,并著自然衣裳,身壞命終生天上者,彼善男子、善女人,當勤加精進,無生懈怠,亦當供養諸法師承事,名華、[[㨶]]-[十]-香種種供養無令有失。如是,阿難!當作是學。」 @[0789c26]@爾時,阿難及諸大會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8]-增壹阿[*]含經卷第四十[*]四 ====[校勘]==== [23] 〔諸〕-【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無「諸」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後有一「諸」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刪去。 [24] 〔知〕-【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無「知」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後有一「知」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刪去。 [25] (常)+伺【宋】【元】【明】 「伺」,宋、元、明三本作「常伺」。 大正藏無「常」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1] 嚮=響【宋】【元】【明】,=類【聖】 ???? [2] 裹=糩【聖】 「裹」,聖本作「糩」。 「糩」,大正藏原為「裹」,今依據聖本改作「糩」。 [3] 「車璩瑪瑙」,宋、元、明三本作「硨磲瑪瑙」。 [4] 瑪=馬【聖】 「瑪」,聖本作「馬」。 「馬」,大正藏原為「瑪」,今依據聖本改作「馬」。 [5] 虎=琥【宋】【元】【明】 「虎」,宋、元、明三本作「琥」。 「琥」,大正藏原為「虎」,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琥」。 [6] 「蠰」,宋、元、明三本作「儴」。* [7] 琦=奇【宋】【元】【明】 「琦」,宋、元、明三本作「奇」。 「奇」,大正藏原為「琦」,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奇」。 [8] 婆=波【聖】 「婆」,聖本作「波」。 「波」,大正藏原為「婆」,今依據聖本改作「波」。 [9] 祿=錄【聖】【麗-CB】【CB】 「祿」,聖、麗-CB、CB三本作「錄」。 「錄」,大正藏原為「祿」,今依據聖、麗-CB、CB三本改作「錄」。 [10] 曰=越【聖】 「曰」,聖本作「越」。 「越」,大正藏原為「曰」,今依據聖本改作「越」。 [11] 正=政【聖】 「正」,聖本作「政」。 「政」,大正藏原為「正」,今依據聖本改作「政」。 [12] 玉=王【聖】 「玉」,聖本作「王」。 「王」,大正藏原為「玉」,今依據聖本改作「王」。 [13] 優=憂【聖】 「優」,聖本作「憂」。 「憂」,大正藏原為「優」,今依據聖本改作「憂」。 [14] 率=術【聖】* 「率」,聖本作「術」。 「術」,大正藏原為「率」,今依據聖本改作「術」。 [15] 已=以【宋】【元】【明】【聖】* 「已」,宋、元、明、聖四本作「以」。 「以」,大正藏原為「已」,今依據宋、元、明、聖四本改作「以」。 [16] 下=生【宋】【元】【明】【聖】* 「下」,宋、元、明、聖四本作「生」。 「生」,大正藏原為「下」,今依據宋、元、明、聖四本改作「生」。 [17] 適=適【宋】【元】【明】 「適」,宋、元、明三本作「適」。 「適」,大正藏原為「適」,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適」。 [18] 焰=[盍*豊]【聖】 「焰」,聖本作「[盍*豊]」。 「[盍*豊]」,大正藏原為「焰」,今依據聖本改作「[盍*豊]」。 [19] 響=嚮【聖】* 「響」,聖本作「嚮」。 「嚮」,大正藏原為「響」,今依據聖本改作「嚮」。 [20] 習=集【元】【明】【聖】* 「習」,元、明、聖三本作「集」。 「集」,大正藏原為「習」,今依據元、明、聖三本改作「集」。 [21] 成=得【明】 「成」,明本作「得」。 「得」,大正藏原為「成」,今依據明本改作「得」。 [22] 已=以【聖】 「已」,聖本作「以」。 「以」,大正藏原為「已」,今依據聖本改作「以」。 [23] 彌勒+(佛)【宋】【元】【明】 「彌勒」,宋、元、明三本作「彌勒佛」。 大正藏無「佛」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24] (王)+說【宋】【元】【明】 「說」,宋、元、明三本作「王說」。 大正藏無「王」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25] 竟=後【宋】【元】【明】 「竟」,宋、元、明三本作「後」。 「後」,大正藏原為「竟」,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後」。 [26] 〔生〕-【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無「生」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後有一「生」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刪去。 [27] (佛)+道【宋】【元】【明】 「道」,宋、元、明三本作「佛道」。 大正藏無「佛」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28] 修=須【宋】【元】【明】【聖】 「修」,宋、元、明、聖四本作「須」。 「須」,大正藏原為「修」,今依據宋、元、明、聖四本改作「須」。 [29] 苦=若【明】 「苦」,明本作「若」。 「若」,大正藏原為「苦」,今依據明本改作「若」。 [30] 是=爾【宋】【元】【明】【聖】 「是」,宋、元、明、聖四本作「爾」。 「爾」,大正藏原為「是」,今依據宋、元、明、聖四本改作「爾」。 [31] 門=聞【聖】 「門」,聖本作「聞」。 「聞」,大正藏原為「門」,今依據聖本改作「聞」。 [32] 「跏」,大正藏原為「加」,今依據宋、元、明、聖四本改作「跏」。 [1] 已=以【聖】 「已」,聖本作「以」。 「以」,大正藏原為「已」,今依據聖本改作「以」。 [2] 香華=華香【宋】【元】【明】【聖】 「香華」,宋、元、明、聖四本作「華香」。 「華香」,大正藏原為「香華」,今依據宋、元、明、聖四本改作「華香」。 [3] 〔恭〕-【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無「恭」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後有一「恭」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刪去。 [4] 腹=肨【宋】【元】【明】,=膖【聖】 ???? [5] 原=源【宋】【元】【明】 「原」,宋、元、明三本作「源」。 「源」,大正藏原為「原」,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源」。 [6] 頒=班【宋】【元】【明】【聖】 「頒」,宋、元、明、聖四本作「班」。 「班」,大正藏原為「頒」,今依據宋、元、明、聖四本改作「班」。 [7] 〔見〕-【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無「見」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後有一「見」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刪去。 [8] 不分卷〔增壹…譯〕-【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無「增壹…譯」四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後有「增壹…譯」四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刪去。 ====[註解]==== [] 穀食豐賤:糧食豐產因此價格低廉。 [一] 鬱單曰:此世界的四大洲之一,人壽千歲,是四大洲中果報最殊勝的大同世界,但沒有佛法。另譯為「北俱盧洲」、「欝單越」、「欝多羅提舍」。 [] 從右脅生:從右側出生。按:依古印度相術,出生時如果是右肩先露出、然後頭再出來,稱為從右脅生。 [二] 出適:出嫁。 [三] 越次取證:(因為特別精進)跳級而得證,指超過一般的修行速度。 [四] 三乘: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 [五] 大迦葉:比丘名,在佛成道後第三年隨佛出家,八天後即證得阿羅漢。佛陀稱讚他「十二頭陀,難得之行」第一,並曾在輕視大迦葉尊者衣服破爛的比丘前,讓半座給他坐。又譯為「摩訶迦葉」。 [六] 君屠鉢漢:比丘名。有次佛弟子須摩提女被逼婚,燃香向佛求助,佛陀要所有已得神足的阿羅漢出席接受供養,軍頭波漢尊者是僧團當場最資深的上座,但只證初果,也沒有神通,眼看最資淺的小沙彌也有神足,自己怎麼有資格受籌接受供養?他的心清淨,在受籌的瞬間證得阿羅漢果,詳見《增壹阿含經》卷二十二〈須陀品 30〉第3經。軍頭波漢尊者是接受佛陀付囑在法滅盡前不入涅槃的尊者之一,至今仍在人間行走。又譯為「軍頭波漢」、「君頭波漢」。 [七] 賓頭盧:比丘名,出身婆羅門貴族,是俱睒彌國優填王的宰相之子,少年出家,證阿羅漢且有神通。佛陀成道後第六年,王舍城的樹提長者將栴檀木製成的鉢高懸在長竿上,表示誰能以神通取得就送誰,最後由賓頭盧尊者以神通取得,折服外道六師。但由於向未受大戒的人示現神通,被佛陀處罰離開閻浮提而到別的世界度眾,佛陀後來讓他回到閻浮提,付囑他在法滅盡前不入涅槃,以讓後世眾生供養植福。 [] 要不般涅槃:即「不要般涅槃」,不要立刻圓寂。 [九] 姟:數目字,比喻相當大的數目。讀音同「該」。 [十] 㨶:ㄉㄠˇ,「搗」的異體字。 ====[對應經典]==== * 要加上《佛說彌勒下生經》 ====[讀經拾得]==== *「善財長者」就是「給孤獨長者」的未來世?? 世尊曾為給孤獨長者授記,當彌勒菩薩下生成佛時,跟著出家學道,證得阿羅漢: 《增一阿含經》卷49〈非常品51〉7 「(阿那邠祁)長者當知,爾時,典藏人名為善寶,高德智慧天眼第一,皆能知 寶藏處所。(略) 「爾時,有佛出世名為彌勒,至真.等正覺.明行成為.善逝.世間解.無上士. 道法御.天人師,號佛.眾祐,教化人民。長者當知,爾時,善寶典藏者,豈異 人乎?莫作是觀。所以然者,爾時藏主者,今長者是也。 「時,蠰佉王以金車廣作福德,將八萬四千大臣,前後圍繞,往至彌勒所,出家 學道。爾時,典藏亦復廣作福德,亦當出家學道,盡於苦際, 對照到本經中的「善財長者」,不知道是不是就是引文當中的「善寶長者」,也就是佛世時的「給孤獨長者」呢?? ====[進階辨正]==== *[[agama2:研討:右脅而生|研討:右脅而生]] ======增壹阿-[1]-含經卷第四十-[2]-五====== 東晉罽賓三藏瞿曇僧伽提婆譯 -[3]-不善品-[4]-第四十八入前品中 =====導讀===== =====-[5]-(四)@@[0790a07]@@===== @[0790a07]@聞如是: @[0790a07]@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0790a08]@爾時,眾多比丘集普會講堂,各生此念:「今如來甚奇!甚特!過去取般涅槃者,亦復知彼姓名、種族、持戒、翼從,皆悉分明,三昧,智慧、解脫、解脫見慧,身壽有長短,皆悉知之。云何,諸賢!為是如來分別法處,極為清淨,知彼諸佛姓字所出之處乎?為是諸天來至佛所而告此耶?」 @[0790a14]@爾時,世尊以天耳徹聞眾多比丘各興此論,便往至諸比丘所,在中央坐。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汝等集此為何等論?欲說何法?」 @[0790a17]@諸比丘白佛言:「我等集此,論正法之要。諸人各興此論-[6]-議:『如來甚奇!甚特!乃能知過去諸佛世尊名字姓號,智慧多少,靡不貫博,甚可奇雅。云何,諸賢!為是如來分別法界,極為清淨,知彼諸佛姓字所出之處乎?為是諸天來至佛所而告此耶?』」 @[0790a22]@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汝等欲得聞過去諸佛神智之力乎?姓字名號、壽命長短耶?」 @[0790a24]@諸比丘對曰:「今正是時,唯願世尊敷演其義。」 @[0790a25]@佛告諸比丘:「汝等善思念之,吾當與汝廣演其義。」爾時,眾多比丘從佛受教。 @[0790a27]@世尊告曰:「比丘當知,過去九十一劫有佛出世,號-[7]-毘婆尸如來.至真.等正覺。復次,三十一劫有佛出世,名-[8]-式詰如來.至真.等正覺。復於彼三十一劫內有佛,名-[9]-毘舍羅婆如來出世。於此賢劫中有佛出世,名-[10]-拘屢孫如來。復於賢劫中有佛出世,名-[11]-拘那含牟尼如來.至真.等正覺。復於賢劫中有佛出世,名曰-[12]-迦葉。復於賢劫中,我出現世,釋迦文如來.至真.等正覺。」 @[0790b07]@爾時,世尊便說此偈: 「九十一劫中,  有佛毘婆尸,\\  三十一劫中,  式詰如來出。\\  復於彼劫中,  毘舍如來-[13]-現,\\  今日賢劫中,  四佛復出世。\\  拘孫那迦葉,  如日照世間,\\  欲知名字者,  其號悉如是。\\ @[0790b14]@「毘婆尸如來者出剎利種,式詰如來亦出剎利種,毘舍羅婆如來亦出剎利種,拘屢孫如來出婆羅門種,拘那含牟尼如來出婆羅門種,迦葉如來出婆羅門種,如我今出剎利種。」 @[0790b18]@爾時,世尊便說此偈: 「前佛有現者,  皆出剎利種,\\  拘孫至迦葉,  出於婆羅門。\\  最尊無能及,  我今天人師,\\  諸根而淡泊,  出於剎利姓。\\ @[0790b23]@[婆毘>「毘婆]尸如來姓瞿曇,式詰如來亦出瞿曇,-[14]-比舍羅婆亦出瞿曇,迦葉如來出迦葉姓,-[15]-拘樓-[16]-孫、拘那[*]含牟尼亦出迦葉姓,同上而無異,我今如來姓瞿曇。」 @[0790b26]@爾時,世尊便說此偈: 「如初諸三佛,  出於瞿曇種,\\  後三至迦葉,  出於迦葉姓。\\  如我今現在,  天人所奉敬,\\  諸根而淡泊,  出於瞿曇姓。\\ @[0790c03]@「比丘當知,毘婆尸如來姓-[17]-拘鄰若,式詰如來亦出拘[*]-[18]-鄰若,毘舍羅婆如來-[19]-亦出拘鄰若,拘屢孫如來出婆羅墮,拘那[*]含牟尼如來[*]亦出婆羅墮,迦葉如來[*]亦出婆羅墮,如-[20]-我今如-[21]-來.至真.等正覺出於拘鄰若。」 @[0790c07]@爾時,世尊便說此偈: 「如初諸三佛,  出於拘鄰若,\\  後三至迦葉,  出於-[22]-婆羅墮。\\  如我今現在,  天人所奉敬,\\  諸根而淡泊,  出於拘鄰若。\\ @[0790c13]@「毘婆尸如來坐-[23]-[[波羅利華樹]]-[]-下而成佛道,式詰-[24]-如來坐-[25]-[[分陀利樹]]-[]-下而成佛道,毘舍羅婆如來坐-[26]-[[波羅樹]]-[]-下而成佛道,拘屢孫如來坐-[27]-[[尸利沙樹]]-[]-下而成佛道,拘那[*]含牟尼如來坐-[28]-[[優頭跋羅樹]]-[]-下而成佛道,迦葉如來坐-[29]-[[尼拘留樹]]-[]-下而成道果,如我今日如來坐-[30]-[[吉祥樹]]-[]-下而成佛道。」 @[0790c19]@爾時,世尊便說此偈: 「初一成佛道,  波羅利樹下,\\  -[31]-式坐分陀利,  毘舍坐波羅。\\  拘孫坐尸利,  拘那跋羅下,\\  迦葉拘留樹,  吉[*]祥我成道。\\  七佛天中天,  照明於世間,\\  因緣坐諸樹,  各成其道果。\\ @[0790c27]@「毘婆尸如來弟子有十六萬八千之眾,式詰如來弟子之眾有十六萬,毘舍羅婆如來弟子之眾十萬,拘屢孫如來弟子之眾有八萬人,拘那[*]含牟尼如來弟子之眾有七萬人,迦葉如來弟子之眾有六萬眾,如我今日弟子之眾有千二百五十人,皆是阿羅漢,諸漏永盡,無復諸縛。」 @[0791a04]@爾時,世尊便說此偈: 「百千六萬八,  毘婆尸弟子,\\  百千及六萬,  式詰弟子眾。\\  百千比丘眾,  毘舍婆弟子,\\  拘孫八萬眾,  拘那[*]含七萬。\\  迦葉六萬眾,  皆是阿羅漢,\\  我今釋迦文,  千二百五十。\\  皆是真人行,  布現於法教,\\  遺法餘弟子,  其數不可計。\\ @[0791a13]@「毘婆尸如來侍者,名曰大導師;式詰如來侍者,名曰善覺;毘舍羅婆如來侍者,名曰勝眾;拘屢孫如來侍者,名曰吉祥;拘那[*]含牟尼如來侍者,名曰-[1]-毘羅先;迦葉如來侍者,名曰導師;我今侍者,名曰阿難。」 @[0791a17]@爾時,世尊便說此偈: 「大-[2]-道及-[3]-善覺,  勝眾與吉祥,\\  毘羅先導師,  阿難第七侍。\\  此人供養聖,  無有不得時,\\  諷誦又受持,  不失其義理。\\ @[0791a23]@「毘婆尸如來壽八萬四千歲,式詰如來壽七萬歲,毘舍羅婆如來壽六萬歲,拘屢孫如來壽五萬歲,拘那含如來壽四萬歲,迦葉如來壽二萬歲,如我今日壽極減少,極壽不過百歲。」 @[0791a27]@爾時,世尊便說斯偈: 「初佛八萬-[4]-四,  次佛七萬歲,\\  毘舍婆六萬,  拘留壽五萬.\\  -[5]-一萬二萬年,  是拘那[*]含壽,\\  迦葉壽二萬,  唯我壽百年。\\ @[0791b03]@「如是,諸比丘!如來觀知諸佛姓名號字,皆悉分明,種類出處靡不貫練,持戒、智-[6]-慧、禪定、解脫皆悉了知。」 @[0791b05]@爾時,阿難白世尊言:「如來亦說,過去恒沙諸佛取滅度者,如來亦知;當來恒沙諸佛方當來者,如來亦知。如來[[何故不記爾許佛所造]]-[]-?今但說七佛本末。」 @[0791b08]@佛告阿難:「皆有因緣本末故,如來說七佛之本末;過去恒沙諸佛,亦說七佛本末;將來彌勒出現世時,亦當記七佛之本末;若師子應如來出時,亦當記七佛之本末;若承柔順佛出世時,亦當記七佛之本末;若光焰佛出現世時,亦當記七佛之名號;若無垢佛出現世時,亦當記迦葉之本末;若寶光佛出現世時,亦當記釋迦文之本末。」 @[0791b16]@爾時,世尊便說此偈: 「師子柔順光,  無垢及寶光,\\  彌勒之次第,  皆當成佛道。\\  彌勒記式佛,  師子記毘舍,\\  柔順記拘孫,  光焰記牟尼,\\  無垢記迦葉,  皆說曩所緣,\\  寶光成三佛,  亦當記我號。\\  過去諸三佛,  及以將來者,\\  皆當記七佛,  曩所之本末。\\ @[0791b26]@「由此因緣故,如來記七佛名號耳。」 @[0791b26]@爾時,阿難白世尊言:「此經名何等?當云何奉行?」 @[0791b27]@佛告阿難:「此經名曰記佛名號,當念奉行。」 @[0791b28]@爾時,阿難及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校勘]==== [1] 含=鋡【聖】* 「含」,聖本作「鋡」。 「鋡」,大正藏原為「含」,今依據聖本改作「鋡」。 [2] 五=四【聖】 「五」,聖本作「四」。 「四」,大正藏原為「五」,今依據聖本改作「四」。 [3] 〔不善品〕-【宋】【元】【明】,(十)+不【聖】 ???? [4] 〔第四十八入前品中〕-【宋】【元】【明】,=第四十八入前品中二分之餘【聖】 ???? [5] ~D. 14. Mahāpadāna.,[Nos. 1(1), 2-4.] ???? [6] 議=義【宋】【元】【明】 「議」,宋、元、明三本作「義」。 「義」,大正藏原為「議」,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義」。 [7] 毘婆尸~Vipassin. ??? [8] 式詰~Sikhin. ??? [9] 毘…婆~Vessabhū. ??? [10] 拘…孫~Kakusandha. ??? [11] 拘那含牟尼~Konāgamuni. ??? [12] 迦葉~Kassapa. ??? [13] 現=出【聖】 「現」,聖本作「出」。 「出」,大正藏原為「現」,今依據聖本改作「出」。 [14] 比=毘【元】【明】 「比」,元、明二本作「毘」。 「毘」,大正藏原為「比」,今依據元、明二本改作「毘」。 [15] 拘樓孫拘那含牟尼=拘那含牟尼拘樓孫【宋】,=拘那含牟尼拘屢孫【元】【明】 ???? [16] 〔孫拘〕-【聖】 聖本無「孫拘」二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後有「孫拘」二字,今依據聖本刪去。 [17] 拘鄰若~Koṇḍañña. ??? [18] 鄰=憐【聖】* 「鄰」,聖本作「憐」。 「憐」,大正藏原為「鄰」,今依據聖本改作「憐」。 [19] 〔亦〕-【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無「亦」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後有一「亦」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刪去。 [20] 我+(我)【聖】 「我」,聖本作「我我」。 大正藏無「我」字,今依據聖本補上。 [21] 來=至【聖】 「來」,聖本作「至」。 「至」,大正藏原為「來」,今依據聖本改作「至」。 [22] 婆=波【宋】【聖】 「婆」,宋、聖二本作「波」。 「波」,大正藏原為「婆」,今依據宋、聖二本改作「波」。 [23] [>波羅利華]~Pāṭali. ??? [24] 〔如來〕-【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無「如來」二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後有「如來」二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刪去。 [25] [>分陀利]~Puṇḍarīka. ??? [26] 波羅~Sāla.(婆羅) ??? [27] [>尸利沙]~Sirīsa. ??? [28] [>優頭跋羅]~Udumbara. ??? [29] [>尼拘留]~Nigrodha. ??? [30] 吉祥~Assattha. ??? [31] 式=或【宋】【元】【明】 「式」,宋、元、明三本作「或」。 「或」,大正藏原為「式」,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或」。 [1] 毘羅先~Bhiyyosuttara. ??? [2] 道=導【元】【明】 「道」,元、明二本作「導」。 「導」,大正藏原為「道」,今依據元、明二本改作「導」。 [3] 善=所【宋】【元】【明】【聖】 「善」,宋、元、明、聖四本作「所」。 「所」,大正藏原為「善」,今依據宋、元、明、聖四本改作「所」。 [4] 四=歲【聖】 「四」,聖本作「歲」。 「歲」,大正藏原為「四」,今依據聖本改作「歲」。 [5] 一=二【聖】 「一」,聖本作「二」。 「二」,大正藏原為「一」,今依據聖本改作「二」。 [6] 慧+(智)【聖】 「慧」,聖本作「慧智」。 大正藏無「智」字,今依據聖本補上。 ====[註解]==== [] 波羅利華樹:類似楸樹、紫葳的一種喬木,春季開紫花,富有香氣。又譯為波羅羅樹、波波羅樹、波吒羅樹。 [] 芒果樹。又譯為「菴羅樹」。 [] 波羅樹:即娑羅樹,南亞常見的龍腦香科娑羅屬高大喬木。 [] 尸利沙樹:合歡樹,為豆科落葉喬木,株高可達十公尺。 [] 優頭跋羅樹:聚果榕,為桑科榕屬落葉大喬木。果實長在樹幹上,由沒有葉子的小枝簇生,如同無花果般為隱花果,因此人們認為它不開花而結果,印度古代以優頭跋羅開出花朵(基因突變)引申為極為稀有的意思。又譯為優曇鉢樹、優曇缽羅樹、優曇婆羅樹。 [] 尼拘留樹:桑科榕屬的常綠大喬木孟加拉榕,原產於印度,株高可達十八公尺以上,葉大片,長十至二十公分,寬六至十公分,卵形或橢圓形。枝葉繁茂,向四方蔓生,氣根常自側枝發生,深入地下,致成支柱,用以支持樹體,因此一樹可以成林,被稱為獨木林。又譯為尼拘類樹、尼拘樹、尼拘陀樹、尼拘留他樹、尼拘律樹。 [] 吉祥樹:即菩提樹,桑科榕屬的大喬木,株高二十公尺以上,因為釋迦牟尼佛在此樹下打坐時悟道,而稱為菩提樹、道樹、覺樹、道場樹,原名鉢多樹、義譯吉祥樹。 [] 何故不記爾許佛所造:為何不記說那些(過去無數及未來無數)佛的事蹟呢? ====[對應經典]==== * [[agama3:長阿含經第一經|《長阿含經》卷一第1經大本經]]。 * {ref>D14} * {ref>Tn0002} * {ref>Tn0003} * {ref>Tn0004} ====[讀經拾得]==== 經文中所載的七佛簡歷約略整理如下: ^ 佛名 ^ 又譯 ^ 年代 ^ 種姓 ^ 俗姓 ^ 菩提樹 ^ 弟子數目 ^ 侍者 ^ 歲壽 ^ |毘婆尸 | | 過去九十一劫 |剎帝利|瞿曇|波羅利 | 十六萬八千|大導師|八萬四千歲| |式詰 | 尸棄、式棄 | 過去三十一劫 |剎帝利|瞿曇|分陀利 | 十六萬 |善覺|七萬歲| |毘舍羅婆|毘舍婆、毘濕波浮|過去三十一劫 |剎帝利|瞿曇|波羅 | 十萬 |勝眾|六萬歲| |拘屢孫 |拘留孫、迦羅迦孫提|現在賢劫 |婆羅門|迦葉|尸利沙 | 八萬 |吉祥|五萬歲| |拘那含牟尼 |拘那含、迦那迦牟尼|現在賢劫 |婆羅門|迦葉|優頭跋羅| 七萬 |毘羅先|四萬歲| |迦葉 | |現在賢劫 |婆羅門|迦葉|尼拘留 | 六萬 |導師|二萬歲| |釋迦文 |釋迦牟尼|現在賢劫 |剎帝利|瞿曇|吉祥 | 千二百五十|阿難| 百歲 | ====[進階辨正]==== *[[agama3:什麼是「分陀利樹」|什麼是「分陀利樹」]] =====(五)@@[0791c01]@@===== @[0791c01]@聞如是: @[0791c01]@一時,佛在羅閱城迦蘭陀竹園所。 @[0791c02]@是時,師子長者往至舍利弗所,頭面禮足,在一面坐。爾時,師子長者白舍利弗言:「-[7]-唯願尊者當受我請?」 @[0791c04]@是時,舍利弗默然受請。是時,長者見尊者默然受請,便從-[8]-坐起,禮足而退,復至大目-[9]-乾連、[[離越]]-[一]-、大迦葉、阿那律、迦旃延、滿願子、優-[10]-婆離、須菩提、羅云、[[均頭]]沙彌,如此上首者請五百人。是時,師子長者即還,辦具種種極妙飲食,敷-[11]-好-[12]-座具,又白:「時到,諸真人羅漢靡所不-[13]-監,今食具-[14]-已-[15]-辦,唯願屈顧,臨-[16]-覆下舍。」 @[0791c11]@爾時,諸大聲聞各著三衣,持鉢入城至長者家。時,長者見諸最尊坐-[17]-已定,手自斟酌,行種種飲食。見諸聖眾食已訖,行清淨水。人施一白-[18]-[[㲲]]-[二]-,前受咒願。 @[0791c15]@是時,尊者舍利弗與長者說極妙之法,便從[*]坐起而去。還詣靜室。 @[0791c16]@爾時,羅云至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坐。爾時,世尊問曰:「汝今為從何來?」 @[0791c18]@羅云報云:「師子長者今日來見請。」 @[0791c19]@佛告之曰:「云何,羅云!飲食為妙?為不妙?為細耶?為麤耶?」 @[0791c20]@羅云報曰:「飲食極妙,又且豐多。今此白[*]㲲,從彼得之。」 @[0791c22]@佛告羅云:「眾僧斯有幾人?上[*]坐是誰?」 @[0791c23]@羅云白佛言:「和-[19]-上舍利弗最為上首,及諸神德弟子有五百人。」 @[0791c24]@佛告羅云。「云何,羅云!彼長者獲福為多乎?」 @[0791c25]@羅云白佛言:「唯然,世尊!彼長者得福之報不可稱計。施一羅漢其福難限,何況大神妙天人所敬奉?今五百人均是真人,其福有何可量?」 @[0791c28]@佛告羅云,「今施五百羅漢之功德,若從眾中-[20]-[[僧次]]-[三]-,-[1]-請一沙門,請已,供養;計此眾中差人之福,及與五百羅漢之福,百倍、千倍、巨億萬倍、不可以譬喻為比。所以然者,眾中所-[2]-差,其福難限,獲甘露滅盡之處。羅云當知,猶如有人自誓說曰:『吾要當飲此江河諸水。』彼人為堪任不乎?」 @[0792a06]@羅云白佛言:「不也。世尊!所以然者,此閻浮地極為廣大。此閻浮地有四大河:-[3]-一者[[恒伽]]-[]-,-[4]-二者[[新頭]]-[]-,-[5]-三者[[私-[6]-陀]]-[]-,-[7]-四者-[8]-[[博叉]]-[]-。一一河者,從有五百。-[9]-然此人終不能飲水使盡,但勞其功,事終不成也。」 @[0792a11]@「彼人復作是說:『我自有方便因緣,可得飲諸水使盡。』云何有因緣得飲諸水?爾時,彼人便作是念:『我當飲海水。所以然者,一切諸流,皆歸投-[10]-乎海。』云何,羅云!彼人能得飲諸水乎?」 @[0792a15]@羅云白佛言:「如此方便,可得飲水使盡。所以然者,一切諸流皆歸[*]乎海,由此因緣故,彼人得飲水盡。」 @[0792a17]@佛告之曰:「如是。羅云!一切私-[11]-施猶如彼流,或獲福,或不獲福,眾僧者如彼大海。所以然者,流河決水以入于海,便滅本名,但有大海之名耳。羅云!此亦如是,今此十人皆從眾中出,非眾不成。云何為十?所謂向須陀洹、得須陀洹、向斯陀含、得斯陀含、向阿那含、得阿那含、向阿羅漢、得阿羅漢、辟支佛、佛,是謂十人皆由眾中,非獨自立。羅云!當以此方便,知其眾中差者,其福不可限量。是故,羅云!善男子、善女人欲求其福不可稱計,當供養聖眾。羅云當知,猶如有人以-[12]-酥投水,凝,不得廣普,若以油投水,則遍滿其上。是故,羅云,當念供養聖眾比丘僧。如是,羅云!當作是學。」 @[0792b02]@爾時,師子長者聞如來歎說施眾之福,不歎說餘福。爾時,長者以餘時,往至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坐。爾時,師子長者白世尊言:「適聞如來而歎說施眾之福,不歎別請人之福,自今-[13]-已後常當供養聖眾。」 @[0792b07]@佛告之曰:「我不作爾說:『當供養聖眾,不供養餘人。』今施畜生猶獲其福,何況餘人?但我所說者福有多少。所以然者,如來聖眾可敬、可貴,是世間無上福田。今此眾中有四向、四得及聲聞乘、辟支佛乘、佛乘。其有善男子、善女人欲得三乘之道者,當從眾中求之。所以然者,三乘之道皆出[*]乎眾。長者!我觀此因緣義,故而說此語耳。亦不教人應施聖眾,不應施餘人。」 @[0792b16]@爾時,長者白世尊言:「如是,-[14]-如尊教敕,自今[*]已後。若作福業,盡當供養聖眾,不-[15]-選擇人施。」 @[0792b18]@爾時,世尊與彼長者說微妙之法,令發歡悅之心。長者聞法已,即從[*]座起,頭面禮足,便退而去。 @[0792b20]@爾時,師子長者意欲施立福業。 @[0792b22]@爾時,諸天來告之曰:「此是向須陀洹之人,此是得須陀洹,施此得福多,施此得福少。」 @[0792b23]@爾時,天人即歎頌曰: 「如來歎擇施,  與此諸德士,\\  施此獲福多,  如良田生苗。」\\ @[0792b27]@爾時,師子長者默然不對。爾時,天人復語長者:「此是持戒人,此是犯戒人;此向須陀洹人,此是得須陀洹人;此向斯陀含人,此是得斯陀[*]含人;此向阿那[*]含,此得阿那含;此向阿羅漢,此得阿羅漢;此是聲聞乘,此是辟支佛乘,此是佛乘;施此得福少,施此得福多。」 @[0792c04]@爾時,師子長者默然不對。何以故爾?但憶如來教-[16]-誡,不[*]選擇而施。 @[0792c05]@爾時,師子長者復以餘時,至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坐:「我自憶念請聖眾飯之,有天來告我言:『此是持戒,此是犯戒;此人向須陀洹,此人得須陀洹,乃至三乘皆悉分別。』-[17]-又說此偈: 「『如來歎擇施,  與此諸德士,\\   施此獲福多,  如良田生苗。』\\ @[0792c12]@「時我復作是念:『如來教[*]誡不可違戾,豈當生心[*]選擇施乎?終無是非之心、高下之意也。』時我復作是念:『我當盡施一切眾生之類,汝自持戒受福無窮,若使犯戒自受其殃。但愍眾生,非食不濟命。』」 @[0792c16]@佛告長者:「善哉!善哉!長者!行過弘誓,菩薩所施心恒平等。長者當知,若菩薩惠施之日,諸天來告之:『族姓子當知,此是持戒人,此是犯戒人,施此得福多,施此得福少。』爾時,菩薩終無此心:『此應施,此不應施。』然菩薩執意而無是非,亦不言此持戒,亦不言此犯戒。是故,長者!-<當念平等惠施>-,長夜之中獲福無量。」 @[0792c24]@是時,師子長者憶如來教[*]誡,[[熟視]]-[四]-世尊,意不移動,即於[*]座上,得法眼淨。是時,師子長者即從[*]座起,頭面禮足,便退而去。 @[0792c26]@爾時,長者去未久,佛告諸比丘曰:「此師子長者憶平等施故,又視如來從頭至足,即於[*]座上得法眼淨。」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我優婆塞中第一弟子平等施者,所謂師子長者是。」 @[0793a02]@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校勘]==== [7] 唯=惟【宋】【元】【明】 「唯」,宋、元、明三本作「惟」。 「惟」,大正藏原為「唯」,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惟」。 [8] 坐=座【宋】*【元】*【明】* 「坐」,宋、元、明三本作「座」。 「座」,大正藏原為「坐」,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座」。 [9] 乾=揵【宋】*【元】*【明】*,=健【聖】* ???? [10] 婆=波【元】【明】 「婆」,元、明二本作「波」。 「波」,大正藏原為「婆」,今依據元、明二本改作「波」。 [11] 好=妙【宋】【元】【明】 「好」,宋、元、明三本作「妙」。 「妙」,大正藏原為「好」,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妙」。 [12] 座=坐【聖】* 「座」,聖本作「坐」。 「坐」,大正藏原為「座」,今依據聖本改作「坐」。 [13] 監=鑒【元】【明】 「監」,元、明二本作「鑒」。 「鑒」,大正藏原為「監」,今依據元、明二本改作「鑒」。 [14] 已=以【聖】* 「已」,聖本作「以」。 「以」,大正藏原為「已」,今依據聖本改作「以」。 [15] 辦=辯【聖】 「辦」,聖本作「辯」。 「辯」,大正藏原為「辦」,今依據聖本改作「辯」。 [16] 覆=赴【元】【明】 「覆」,元、明二本作「赴」。 「赴」,大正藏原為「覆」,今依據元、明二本改作「赴」。 [17] 已=以【宋】【聖】 「已」,宋、聖二本作「以」。 「以」,大正藏原為「已」,今依據宋、聖二本改作「以」。 [18] 㲲=疊【聖】* 「㲲」,聖本作「疊」。 「疊」,大正藏原為「㲲」,今依據聖本改作「疊」。 [19] 上=尚【元】【明】 「上」,元、明二本作「尚」。 「尚」,大正藏原為「上」,今依據元、明二本改作「尚」。 [20] 僧次請=求【宋】 「僧次請」,宋本作「求」。 「求」,大正藏原為「僧次請」,今依據宋本改作「求」。 [1] 請=求【元】【明】 「請」,元、明二本作「求」。 「求」,大正藏原為「請」,今依據元、明二本改作「求」。 [2] (所)+差【明】【聖】 「差」,明、聖二本作「所差」。 大正藏無「所」字,今依據明、聖二本補上。 [3] 一者=所謂【聖】 「一者」,聖本作「所謂」。 「所謂」,大正藏原為「一者」,今依據聖本改作「所謂」。 [4] 〔二者〕-【聖】 聖本無「二者」二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後有「二者」二字,今依據聖本刪去。 [5] 〔三者〕-【聖】 聖本無「三者」二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後有「三者」二字,今依據聖本刪去。 [6] 陀=施【聖】 「陀」,聖本作「施」。 「施」,大正藏原為「陀」,今依據聖本改作「施」。 [7] 〔四者〕-【聖】 聖本無「四者」二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後有「四者」二字,今依據聖本刪去。 [8] 博=婆【宋】【元】【明】【聖】 「博」,宋、元、明、聖四本作「婆」。 「婆」,大正藏原為「博」,今依據宋、元、明、聖四本改作「婆」。 [9] (道)+然【宋】【元】【明】 「然」,宋、元、明三本作「道然」。 大正藏無「道」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10] 乎=于【宋】*【元】*【明】* 「乎」,宋、元、明三本作「于」。 「于」,大正藏原為「乎」,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于」。 [11] 施=陀【宋】【元】【明】【聖】 「施」,宋、元、明、聖四本作「陀」。 「陀」,大正藏原為「施」,今依據宋、元、明、聖四本改作「陀」。 [12] 酥=蘇【聖】 「酥」,聖本作「蘇」。 「蘇」,大正藏原為「酥」,今依據聖本改作「蘇」。 [13] 已=以【宋】【元】【明】【聖】 「已」,宋、元、明、聖四本作「以」。 「以」,大正藏原為「已」,今依據宋、元、明、聖四本改作「以」。 [14] (如來)+如【宋】【元】【明】,如+(來奉)【聖】 ???? [15] 選=撰【聖】* 「選」,聖本作「撰」。 「撰」,大正藏原為「選」,今依據聖本改作「撰」。 [16] 誡=戒【聖】* 「誡」,聖本作「戒」。 「戒」,大正藏原為「誡」,今依據聖本改作「戒」。 [17] 〔又〕-【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無「又」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後有一「又」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刪去。 ====[註解]==== [一] 離越:比丘名,是舍利弗尊者俗家最年幼的弟弟,常樂坐禪,曾在一株樹下坐禪六年,摩訶拘絺羅尊者拜訪時問他為何坐枯樹下?他才發現樹枯了。佛陀稱讚他「坐禪入定,心不錯亂」第一。又譯為「離越哆」、「離曰」、「離婆多」。 [二] 㲲:細緻的棉布。讀音同「疊」。 [三] 僧次:僧侶戒臘之席次;即受具足戒後依年數而定席位。 [] 恒伽:恆河,是四大河之一。又譯為「恒河」、「恆水」、「殑伽」。 [] 新頭:即今日的印度河,是四大河之一。又譯為「辛頭」、「私頭」。 [] 私陀:可能是今日的錫爾河(Syr Darya),是中亞著名內流河,注入鹹海。也有學者認為是今日的葉爾羌河(Yarkand),是塔里木河四源之一。四大河之一。又譯為「司陀」、「死陀」、「悉陀」、「斯陀」。 [] 博叉:即今日的阿姆河(Amu Darya),是中亞最長的河流,是內流河,歷史上曾注入裏海,今日注入鹹海南部。四大河之一。又譯為「婆叉」。 [四] 熟視:細看。 ====[對應經典]==== ====[讀經拾得]==== 從本經來看,發心平等地供養僧團,相較於專挑證果的賢聖供養,心量是更大的,獲得的福報也更多。《中阿含經》卷三十九〈梵志品 1〉[[#一五五_中阿含_*_-_1_-梵志品須達多-_2_-經第-_3_-四_第四-_4_-分別誦_-_5|第155經須達多經]]中,佛陀也表示供養愈高果位的聖人,果報愈大,但建立房舍供四方出家人使用這樣的果報,更大於供養幾百位聖人。 另一方面,供養僧眾的目的是要資助僧眾的修行,讓僧眾能夠證果。如果每個在家人都因為供養證果的賢聖最有功德,而不供養還沒證果的僧人,還沒證果的僧人恐怕就餓死了,沒有機會證果,而有違供養僧眾的本義。 佛陀曾說有的供養是因為受供養的人而清淨,例如受供養的人是賢聖,有的供養則是因為供養的人而清淨,例如供養的人不執著。若能心中平等布施,就是由於供養的人心清淨,而成為清淨的供養,自然獲福甚多。這個原理可見《中阿含經》卷四十七〈心品3〉第180經瞿曇彌經:「或有布施,因施主淨,受者亦然。」 也因此,《中阿含經》卷三十九〈梵志品 1〉[[#一五五_中阿含_*_-_1_-梵志品須達多-_2_-經第-_3_-四_第四-_4_-分別誦_-_5|第155經須達多經]]中提到自己皈依受戒、修習慈心、乃至觀無常、苦、空、無我而修行的果報,更勝於供養聖人。 =====(六)@@[0793a03]@@===== @[0793a03]@聞如是: @[0793a03]@一時,佛在羅閱城迦蘭陀竹園所,與大比丘眾五百人俱。 @[0793a04]@爾時,尊者舍利弗在耆闍崛山中[[屏-[1]-猥]]-[]-之處,補-[2]-納故衣。爾時,有十千[[梵迦夷天]]-[]-從梵天沒,來至舍利弗所,頭面禮足,各圍遶侍-[3]-焉,又以此偈而歎頌曰: 「歸命人中上,  歸命人中尊,\\  我等今不知-[4]-,  為依何等禪?」\\ @[0793a11]@是時,十千-[5]-梵迦夷天說此語已,舍利弗默然可之。爾時,諸天以見舍利弗默然可-[6]-已,即禮足退去。諸天去未遠,舍利弗即入[[金剛三昧]]-[]-。 @[0793a14]@是時有二鬼,一名伽羅,二名優-[7]-婆伽羅。毘沙門天王使遣至毘留勒天王所,欲論人、天之事。是時,二鬼從彼虛空而過,遙見舍利弗結-[8]-加趺坐,繫念在前,意寂然定,伽羅鬼謂彼鬼言:「我今堪任以-[9]-拳打此沙門頭。」 @[0793a19]@優波伽羅鬼語第二鬼曰:「汝勿興此意打沙門頭。所以然者,此沙門極有神德,有大威力,此尊名舍利弗,世尊弟子中聰明高才無復-[10]-過是,智慧弟子中最為第一。備於長夜,受苦無量。」 @[0793a23]@是時,彼鬼再三曰:「我能堪任打此沙門頭。」 @[0793a24]@優波伽羅鬼報曰:「汝今不隨我語者,汝便住此,吾欲捨汝去此。」 @[0793a25]@惡鬼曰:「汝畏此沙門乎?」 @[0793a26]@優波伽羅鬼曰:「我實畏之,設汝以手打此沙門者,此地當分為二分,正爾,當暴風疾雨,地亦振動,諸天驚動,地已振動,四天王亦當驚怖,四天王已知於我等,不安其所。」 @[0793b01]@是時惡鬼曰:「我今堪任辱此沙門。」善鬼聞已,便捨而去。 @[0793b02]@時,彼惡鬼即以手打舍利弗頭。是時,天地大動,四面有暴風疾雨,尋時來至,地即分為二分,此惡鬼即以全身墮地獄中。爾時,尊者舍利弗即從三昧起,整衣服,下耆闍崛山,往詣竹園至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坐。 @[0793b07]@爾時,佛告舍利弗曰:「汝今身體無有疾病乎?」 @[0793b08]@舍利弗言:「體素無患,唯苦頭痛。」 @[0793b09]@世尊告曰:「伽羅鬼以手打汝頭。若當彼鬼以手打須彌山者,即時須彌山便為二分。所以然者,彼鬼有大力故。今此鬼受其罪報故,全身入阿鼻地獄中。」 @[0793b13]@爾時,世尊告諸比丘:「甚奇!甚特!金剛三昧力乃至於斯。由此三昧力故無所傷害,正使須彌山打其頭者,終不能動其-[11]-毫毛。所以然者,比丘聽之。於此賢劫中有佛,名[[拘屢孫如來]].至真.等正覺。彼佛有二大聲聞,一名等壽,二名大智。比丘等壽,神足第一;比丘大智,智慧第一,如我今日舍利弗智慧第一,目[*]乾連神足第一。爾時,等壽、大智二比丘,俱得金剛三昧。當於一時,等壽比丘在-[12]-閑靜之處,入金剛三昧。時,諸牧牛人、牧羊人、取薪草人,見此比丘坐禪,各各自相謂言:『此沙門今日[[以取無常]]-[]-。』是時,牧牛人及取薪人集諸草木,-[13]-𧂐比丘身上,以火燒已,而捨之去。 @[0793b26]@「是時,等壽比丘即從三昧起,-[14]-正衣服,便退而去。是時,比丘即以其日,著衣持鉢,入村乞食。時,諸取薪草人見此比丘村中乞食,各各自相謂言:『此比丘昨日-[15]-以取命終,我等以火焚燒,今日復還活,今當立字,字曰還活。』若有比丘得金剛三昧者,火所不燒,刀斫不入,水所不漂,不為他所中傷。如是,比丘!金剛三昧威德如是。今舍利弗得此三昧,舍利弗比丘多遊二處:空三昧、金剛三昧。是故,諸比丘!當求方便,行金剛三昧。如是,比丘!當作是學。」 @[0793c09]@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我當教汝,如舍利弗比丘,-[16]-比丘-{舍利弗尊者超級有智慧}--<智慧、大智、[[分別智-[17]-、廣智、無邊智、捷疾之智、普遊智、利智、甚深智、斷智]]>--[]-,少欲知足、[*]閑靜勇猛、念不分散、戒成就、三昧成就、-[18]-智慧、解脫見慧成就、柔和無-[19]-爭、[[去惡-[20]-辯了]]-[]-、忍諸言語、歎說離惡、常念去離、愍念[[生-[21]-萌]]-[]-、然熾正法、與人說法無有厭足。」 @[0793c15]@爾時,世尊便說此偈: 「十千諸天人,  盡是梵迦夷,\\  自歸舍利弗,  於靈鷲山頂:\\ 『歸命人中上,  歸命人中尊,\\  我今不能知,  為依何等禪?』\\  如是弟子花,  莊嚴佛道樹,\\  如天-[22]-晝度園,  快樂無有比。」\\ @[0793c23]@「弟子華者,即是舍利弗比丘是。所以然者,此人則能莊嚴佛樹。道樹者,即如來是也;如來能覆蓋一切眾生。是故,比丘!當念勤加勇猛精進,如舍利弗比丘。如是,比丘!當作是學。」 @[0793c27]@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增壹阿[*]含經卷第四十-[23]-五-[24]- ====[校勘]==== [1] 猥=隈【元】【明】【聖】 「猥」,元、明、聖三本作「隈」。 「隈」,大正藏原為「猥」,今依據元、明、聖三本改作「隈」。 [2] 納=衲【宋】【元】【明】 「納」,宋、元、明三本作「衲」。 「衲」,大正藏原為「納」,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衲」。 [3] 焉=烏【聖】 「焉」,聖本作「烏」。 「烏」,大正藏原為「焉」,今依據聖本改作「烏」。 [4] 「知」,大正藏原為「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知」。 [5] 梵+(志)【聖】 「梵」,聖本作「梵志」。 大正藏無「志」字,今依據聖本補上。 [6] 已=之【聖】 「已」,聖本作「之」。 「之」,大正藏原為「已」,今依據聖本改作「之」。 [7] 婆=波【宋】【元】【明】 「婆」,宋、元、明三本作「波」。 「波」,大正藏原為「婆」,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波」。 [8] 加=跏【宋】【元】【明】【聖】 「加」,宋、元、明、聖四本作「跏」。 「跏」,大正藏原為「加」,今依據宋、元、明、聖四本改作「跏」。 [9] 拳=權【聖】 「拳」,聖本作「權」。 「權」,大正藏原為「拳」,今依據聖本改作「權」。 [10] 過是=是過【宋】【元】【明】【聖】 「過是」,宋、元、明、聖四本作「是過」。 「是過」,大正藏原為「過是」,今依據宋、元、明、聖四本改作「是過」。 [11] 毫=豪【聖】 「毫」,聖本作「豪」。 「豪」,大正藏原為「毫」,今依據聖本改作「豪」。 [12] 閑=閒【明】* 「閑」,明本作「閒」。 「閒」,大正藏原為「閑」,今依據明本改作「閒」。 [13] 𧂐=積【聖】 「𧂐」,聖本作「積」。 「積」,大正藏原為「𧂐」,今依據聖本改作「積」。 [14] 正=整【宋】【元】【明】 「正」,宋、元、明三本作「整」。 「整」,大正藏原為「正」,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整」。 [15] 以=已【宋】【元】【明】 「以」,宋、元、明三本作「已」。 「已」,大正藏原為「以」,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已」。 [16] 〔比丘〕-【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無「比丘」二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後有「比丘」二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刪去。 [17] 大正藏無「智」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18] 智慧+(成就)【宋】【元】【明】 「智慧」,宋、元、明三本作「智慧成就」。 大正藏無「成就」二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19] 爭=諍【宋】【元】【明】 「爭」,宋、元、明三本作「諍」。 「諍」,大正藏原為「爭」,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諍」。 [20] 辯=辨【聖】 「辯」,聖本作「辨」。 「辨」,大正藏原為「辯」,今依據聖本改作「辨」。 [21] 萌=盲【元】【明】 「萌」,元、明二本作「盲」。 「盲」,大正藏原為「萌」,今依據元、明二本改作「盲」。 [22] 晝=畫【聖】 「晝」,聖本作「畫」。 「畫」,大正藏原為「晝」,今依據聖本改作「畫」。 [23] 五=四【宋】【元】【明】【聖】 「五」,宋、元、明、聖四本作「四」。 「四」,大正藏原為「五」,今依據宋、元、明、聖四本改作「四」。 [24] +(光明皇后願文)【聖】 聖本在「??」字之後有光明皇后願文。 大正藏無「光明皇后願文」六字,今依據聖本補上。 ====[註解]==== [] 屏猥:山中背風處。 [] 梵迦夷天:色界初禪天(梵眾天、梵輔天、大梵天)的通稱,此天離欲界的淫欲,寂靜清淨。又譯為「梵身天」。 [] 金剛三昧:譬喻如金剛一般無堅不摧,而能破除一切煩惱的禪定,是聖人在獲得究竟果位前最後斷盡煩惱的三昧。又作「金剛喻定」。 [] 以取無常:已經死亡了。 [] 分別智、廣智、無邊智、捷疾之智、普遊智、利智、甚深智、斷智:明辨的智慧、廣大的智慧、沒有邊際的智慧、快速沒有滯礙的智慧、普遍覆蓋的智慧、銳利的智慧、高深的智慧、斷煩惱的智慧。 [] 去惡辯了:明辨善惡。 [] 生萌:眾生。 ====[對應經典]==== * [[agama:雜阿含經卷第五十#一三三〇|《雜阿含經》卷五十第1330經]]。 * {ref>BZa15.32} * [[https://agama.buddhason.org/Ud/Ud34.htm|南傳《小部尼柯耶.優陀那》〈彌醯品4〉第34經夜叉攻擊經。]] ====[讀經拾得]==== * 雖然諸天都不知舍利弗「為依何等禪」,但佛陀知道。在[[agama:雜阿含經卷第三十三#九二六|《雜阿含經》卷三十三第926經]]中便說明,這是一種「不依地修禪,不依水、火、風、空、識、無所有、非想非非想而修禪。不依此世、不依他世,非日、月,非見、聞、覺、識,非得非求,非隨覺,非隨觀」的修禪法。 * 舍利弗尊者的大智慧在經中多有稱讚,除了本經外,例如《雜阿含經》卷二十四第638經:「尊者舍利弗持戒多聞,少欲知足,常行遠離,精勤方便,攝念安住,一心正受捷疾智慧、深利智慧、超出智慧、分別智慧、大智慧、廣智慧、甚深智慧、無等智慧,智寶成就,能示、能教、能照、能喜,善能讚歎,為眾說法。」(CBETA, T02, no. 99, p. 176, c17-22) 《雜阿含經》卷四十九第1306經:「舍利弗比丘持戒多聞,少欲知足,精勤正念,智慧正受,超智、捷智、利智、出智、決定智、大智、廣智、深智、無等智,智寶成就,善能教化,示、教、照、喜,亦常讚歎示、教、照、喜,常為四眾說法不倦。」(CBETA, T02, no. 99, p. 358, c2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