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史料及考古發現

精華閱讀 | 首篇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末篇 | 轉寄 | 返回上層
發信人: chungyan.bbs@bbs.cis.nctu.edu.tw (平行線), 信區: history
標  題: 三國史料及考古發現
發信站: 交大資科_BBS (Sat Jul  5 12:52:19 1997)
轉信站: Lion!ccnews.nsysu!suncc.ccu!news.nctu!news.cis.nctu!cis_nctu
來  源: ccsun7


 三國史料最重要的來源當然是"三國志",還有"後漢書"及"晉書".
 三國志的作者是西晉的陳壽,陳壽是蜀國光祿大夫譙周的弟子,他著蜀書,並整理韋昭的
 吳書及王沈的魏書,形成魏蜀吳三書,到了北宋才合稱三國志.

 王沈的魏書成於司馬昭當政之時,王沈就是那個背叛曹髦跑去和司馬昭告密的侍中.
 陳壽死後130年,南朝宋的裴松之為三國志作注,引用大量陳壽忽略或避諱不用的史料
 有魚篆(西晉)的魏略
 習鑿齒(東晉)的漢晉春秋(以蜀漢為正統)
 傅玄(西晉)的傅子
 郭頒的世語,司馬彪的序傳,九州春秋,吳人之曹瞞傳,加上獻帝春秋,漢魏春秋,
 魏氏春秋,英雄記,江表傳....等使三國史料更加完備,裴松之引用的史料
 很多都失傳了.
 在裴松之作三國志的同時,另一位史學家范瞱完成了後漢書,其中和三國志重疊的部份
 多和陳壽本文和裴松之注相似.

 關於司馬家族及西晉開國功臣傳不見於三國志,直到唐朝官修的晉書才幫他們作傳
 ,李世民還親自為司馬懿及司馬炎寫評論.

 以上史料都是記傳體,是24史中的正史,到北宋司馬光寫資治通鑑用上述史料為主要依據
 將事情先後用年份加以排列,使越讀起來更為方便.

 近代寫白話三國歷史我認為較好的有成都市博物館館長章映閣,他寫的曹操傳,諸葛亮傳
 孫權傳都以正史為依據,並詳注出處,文筆也不錯,還有柏楊翻譯的資治通鑑,雖有些錯誤,
 但還算不錯.還有四川大學歷史系教授方北辰的劉備新傳,曹丕傳,司馬懿傳,孫權傳,呂
 布傳等,都忠於史實,非常不錯.

 除此之外就是新的考古發現了,概述如下:
 (1) 古城:
 1. 鄴城:位於今河南省臨漳與安南縣交界,1960年代發現了金鳳台及銅雀台二
         夯土台基,1983年又詳細作了鑽探。
 2. 洛陽:1963年發現城門10座及魏宮庭遺址。
 3. 武昌:位於今湖北省鄂州市,1978年發現城南還有一段60米城牆尚存,在城
        內古井發現刻有「黃武元年」(222)銘文的銅罐。
 (2) 墓葬
 迄今發現三國爵位最高的墓葬是1984年在安徽省馬鞍山市南郊的東吳大將朱然
 墓,內有大量漆器,磁器,銅器錢幣,尤其是漆器,畫像精美,人物生動,顯示
 三國繪畫技術之發展。

 (3) 文物
 如1964年在四川成都市附近出土刻有銘文「景耀四年」(261)「十石機」的連弩
 證明了史書上諸葛亮發明十矢連弩。

 1996年湖南省長沙市五一廣場旁之走馬樓22號井,有十萬件以上的簡牘,竹簡,
 木簡出土,上計載卷書,司法文書,人名簿冊,名刺,帳簿等,其中更有吳大帝嘉禾元
 年之六年232-238之記年事本,專家指出,其簡牘數量大於以往出土簡牘數之總合
,其對於填補吳國史料不足大有助益。

 [參考文獻]
 1. 晉書陳壽傳
 2. 宋書裴松之傳,上三國志注表
 3.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
 4. 三國志及裴注
 5. 張大可,三國時期的考古發現及文物研究,甘肅人民出版社
 6. 《考古學報》《江漢考古》,中國社會科學院


--
     黯淡了刀光劍影  遠去了鼓角箏鳴  眼前飛揚著一幕幕  鮮活的面容
     淹沒了黃塵古道  遠去了烽火邊城  歲月啊  您帶不走那一串串熟悉的姓名
     興亡誰人定  勝衰豈無憑  擔當身前事  何計身後評
     聚散皆是緣  離合總關情  一夜風雲散  淹沒了時空
     長江有意化作淚  長江有情起歌聲  歷史的天空閃爍幾顆星
     人間一股英雄氣在馳逞縱橫
--
 * Origin: ★ 交通大學資訊科學系 BBS ★ 

		 
精華閱讀 | 首篇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末篇 | 轉寄 | 返回上層

卍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http://buddhaspac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