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夢之夢的禪式戲劇

精華閱讀 | 下一篇 | 末篇 | 轉寄 | 返回上層
發信人: Bodhi@Lion (星月菩提) on board 'art'
標  題: 如夢之夢的禪式戲劇 - 208
發信站: 獅子吼站 (Thu Nov 22 10:36:28 2001)

[ 本文轉載自獅子吼站 Buda-humanity 版 ]
[ 本文原作者為: bachida ]

                             人生雜誌208期

                               . 唐鴻志 .

                            從元朝時期至今,
                      中國戲曲深受佛教思想的影響。
                         而現代戲劇最大的特色,
                     就是三世並存的觀念及表現手法,
                             相當引人入勝。

     西元2000年的諾貝爾文學獎頒給了法籍的中國作家高行健,打破了中國人
 和諾貝爾文學獎無緣的迷思。自此,創作多元的高行健在戲劇、繪畫、小說等方
 面的表現都引起大家熱烈的關注和討論。根據外電的報導,高行健之所以受到西
  方學者的注意,其中最主要的因素是在他的作品中,沈浸著一股濃濃的東方禪
 味。而在他近期戲劇方面的創作,如:《彼岸》、《八月雪》等作品,根據大陸
 學者趙毅衡的說法,更是禪機處處,相當引人入勝,這其中可以看出佛教思想在
                        高行健創作中發酵的味道。

                            戲曲反映人生如夢
      說到戲曲受到佛教的影響,那便要追溯到戲曲形成時的大環境。在元朝時
 期,中國戲曲剛開始形成時,就已深受佛教思想的影響。因為當時,人民遭受國
 家滅亡的悲楚,和社會不安的心裡因素,於是佛教思想中求解脫、得離苦的觀念
 極易為一般老百姓所接受。這個時期的文人所創作出的戲曲也都刻意地表現這種
 精神。此時的戲曲夾雜著佛道合流的思想,反映著人生如夢、輪迴、人生苦短,
 或是想要出離世間的願望,或是追求生命真理的精神。國立藝術學院戲劇系教授
 陳玲玲指出:「中國自元代以來,許多傳統的戲劇如藍采和、呂洞賓、黃梁夢、
 八仙過海等等都透露著佛教或道教的思想,這些戲劇,我們稱為道釋劇或是度脫
                                 劇。」


    及至現代,在觀察東西方的戲劇時,我們也可發現佛教思想影響的軌跡。
陳玲玲表示,現代戲劇不同於傳統的戲劇是,傳統的戲劇以時間為軸線,順序地
呈現故事的發展。而現代戲劇最大的特色,就是「過去、現在、未來」三世並存
的觀念及表現手法:常常在同一場景,角色在過去的回憶與未來的想像錯綜複雜
地呈現,展現出心的作用和念頭的變動。


    趙毅衡在《建立一種現代禪劇》一書中,將高行健的一些作品,如:《彼
岸》、《八月雪》、《夜遊神》等稱為「禪式寫意劇」。對於「禪劇」這種說
法,接觸戲劇界多年的作家陳念萱表示,當我們經驗過強烈的生命體悟後,便會
擠壓出禪的體悟,這是人生課題贈送的大禮,就看當事者是否承受的起。於是,
「若有禪的體悟來看戲劇,則任何戲劇都是禪劇。」


   另外,陳玲玲認為,「禪劇」這種說法因為涉及作者創作與觀眾欣賞時的角
度和思維,所以這種說法並不恰當。不過,中國傳統的戲曲深受著佛教思想的影
響的確無庸置疑,一些歐美現代的戲劇也受到佛法西傳造成的思潮衝擊而散發出
濃厚的禪味。 
 以下介紹一些帶有佛教思想的劇作,希望能帶領讀者們悠遊其間。

高行健的《彼岸》
   《彼岸》是高行健在1986年創作的劇本,當時他服務於北京人民藝術學院。
這齣《彼岸》才排演一個月即被迫停止。因此,台北關渡國立藝術學院在1990年
的演出,是這部劇本世界性首演,導演就是陳玲玲。


    在《彼岸》序幕中,有個集體性的遊戲玩繩。最後繩子變成了河流。人們
在河流中爭浮,終於到達了彼岸,卻全部失落在沒有語言的岸上。


    這時只有一個女人站起來,從最基本的音節開始,教導人們語言。語言創
造了人際關係,語言製造了暴眾,最後暴眾扼殺了女人。主角「人」站出來指責
暴眾,大家服了他,推他作為領袖。但是「人」拒絕了。他孤獨地離開。


     最後「人」看到一群人在玩牌,牌主戲弄著玩牌者,而玩牌者也都甘於被
欺騙。「人」去指責,但竟然被笑作迂腐。然後出現了佛寺,禪師念起《金剛
經》。最後「人」遇見另一個人,有展開一段充滿哲理的對話。
 人:你在找什麼呀?
 此人:我在找一雙合適的鞋。我這鞋怎麼穿怎麼夾腳。我想知道……
 人:我也在找……
 此人:你的鞋也夾腳嗎?
 人:我的鞋倒不是夾腳,可我不知道我的腳該往哪裡走?
 此人:你踩著別人的腳步走就是了。
 人:你在找別人的腳印嗎?


   從以上的對話,我們可以說,《彼岸》是一齣有關人如何在社會中生存,並
找到彼岸的哲理劇。高行健本人在論文〈京華夜談〉中就說,他所表現的是「東
方人認識自我,尋找自我和外界平衡的一種感知方式。」趙毅衡在《建立一種現
代禪劇》一書中亦提到,這種感知方式就是本能地領悟語言,語言本身不足為
憑,做為自我的人永遠是孤獨的,只有超越語言才能擺脫困境,雖說不一定能到
達彼岸,至少是一個可能的泅度方向。


    這和禪宗不立文字的說法並行不悖。 事實上,在《彼岸》中某些段落已有
禪宗的語言方式:
別一個:人家都在這裡找,你到那邊去作什麼?
人:這裡沒有我想找的……
看圈子的人:你哪裡去?
人:我過去。
看圈子的人:你不什麼也沒找到嗎?怎麼就過去……
人:我想說明一下。
眾人:你不說我們也明白。你找我找,大家都在找,誰也沒找到,你倒要過去,
  
 這不行。不行就是不行。如果你不找,你過去好了。現在我們大家都在找,你
  
 非要過去,這當然不行。


    這與眾不同的「人」他想過去,這意願本身是達到彼岸的第一步,這點正
和佛教所說的出離心不謀而合,但是他面對的眾人卻蠻橫地攔住他。在《彼岸》
中,「人」被迫離開人群與社會,從孤獨的體驗來尋找自我意識。


賴聲川的《如夢之夢》
  國立藝術學院戲劇系教授、著名導演賴聲川的《如夢之夢》,是他今年五月
份在國立藝術學院、展演藝術中心等地演出的作品。篤信藏傳佛教的他表示,
《如夢之夢》一劇的創作主要是受了《西藏生死書》、《僧侶與哲學家》二書的
影響。


    故事發軔於《西藏生死書》第269頁中,敘述一位醫學院剛畢業的學生第一
天到醫院上班,結果病房中五位病人死了四位。這位醫生驚慌地發現,她多年來
在學校裡所學的訓練和技能,完全沒有教她如何真正幫助那些瀕臨死亡的病人。
面對這些將死之人,她只能當一個無助的旁觀者,看著他們在恐懼和驚恐之中死
去,而得不到任何的啟發和安慰。


  最後醫生決定傾聽第五位病人訴說自己生命的旅程。故事也從這裡展開。
 五號病人回憶當年在法國旅行時和大陸女子江紅的奇妙遇合,一天他與江紅結
伴同行,在某個城堡發現了一幅中國女人的畫像。畫中女子名喚顧香蘭,是三十
年代上海的妓女,後來嫁給法國領事,成為伯爵夫人。而今她安在呢?五號病人
感覺自己和顧香蘭有種命運上的關連,從而踏上了尋找顧香蘭的旅程。


     在上海病房中,五號病人見到了年老的顧香蘭,而當顧香蘭也開始對五號
病人敘述起自己的生命旅途,五號病人在顧香蘭的故事中似也漸漸明白了自己一
生的情愛輪迴。現在五號病人已經到了生命的終點,他又將如何面對他的人生所
加諸給他的一切呢?


    這齣戲的劇情橫跨了二十世紀初至二十世紀末近百年的時間,在台北、巴
黎與上海三地空間的錯落,加上探索生命與死亡深沉的議題,使得以五號病人為
主軸,開展出這場纏繞一世紀的情愛關係。預言著從世紀末走進世紀初的這一歷
史時刻裡人們的情感面貌,並試圖發現當中的安慰與出路。人如何面對他人與自
己的死亡?如何看待自己一生的所作所為及其所衍生的種種因果輪迴?


        這些都是《如夢之夢》一再要去探討挖掘的,為了這樣的企圖,賴聲川
融合了說故事(獨白)、表演和儀式等劇場元素,使得個人心理、歷史與佛教的
輪迴思想緊密地結合起來,創造出獨特而繁複的舞台時空。

       皮藍德婁(Luigi Pirandello)的《六個尋找作者的劇中人》(SIX
CHARACTERS IN SEARCH OF AN AUTHOR)
    對現代劇壇思想有深廣而創新貢獻的皮藍德婁,是1934年諾貝爾文學獎得
主,這部《六個尋找作者的劇中人》是他戲劇方面的代表作。故事的開始是一個
劇團正排演著一齣大家都沒有興趣的戲,此時,突然闖進六個「劇中人」--父親
、繼女、母親、兒子、男孩、小女孩,這六個人被原來的作者遺棄,但是已經擁
有獨立而且完整的生命。這六個劇中人渴望在舞台上再活起來,所以用種種的方
式使劇團重新搬演他們早已成形的故事。最後導演終於被他們所感動,排演了關
鍵的兩場戲。


   六個劇中人帶來的悲情故事(情變、亂倫、意外死亡、自殺等種種情節)非
常具戲劇效果,加上此劇結構的特色,還有在劇尾時,劇中人究竟是真死假死的
詭譎懸疑,都是這齣戲備受推崇的戲劇技法。


   其實,造成這齣戲劇不朽的原因,除了作者創作的才華外,最震撼觀眾心靈
的部分,是作者皮藍德婁所追求生存實相的至誠,以及關照生活萬象的高度體諒
與悲憫之情。
    在劇情裡,自始自終,六個劇中人(除小女孩和男孩外)和劇團導演、演
員、工作人員等,都各說各話,犀利地、粗暴地、殘酷地、冷漠地、知性地、感
性地……各形各色,交流成為音聲的海浪。雖然大家都在說話,但沒有一人稱得
上是「瞭解對方」。反而是劇中人裡面的一雙小兒女默不作聲地,把一切都看在
眼裡,將所有無法忍受之感受壓抑在心裡。最後,他們以意外的方式毀滅自己--
亦即棄絕了這個人世間。「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出作者對生活中人與人之間語言的
溝通是全然地失望了。」陳玲玲解說道。


 陳玲玲進一步說明,在對生活本質「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的無常性的透
視,以及對生命本原如如不動的「實相」之義理的掌握,皮德藍婁已經貼近佛學
的中心意旨。而他最精闢之處,是對藝術本質「幻相與實相是一體」的見地,並
使這種理念轉為事件:小女孩溺斃,男孩舉槍自殺。這事件是真的嗎?還是假
的?


     美國劇團(American Repertory Theater)藝術總監羅伯˙布魯斯汀
(Robert Brustein)曾執導過該劇,他認為這齣戲所關切的皆是我們這個時代
的核心問題:「真實」的本質是什麼?「角色」的本質是什麼?我們是不是在不
斷變幻狀態中被創造的東西?到底有沒有如如不動不生不滅的實相?他評鑑這齣
戲可以觀照出現代哲學、美學、心理學上重要的議題,也包含了我們對時間、真
理、自我等的意念。

觀劇前先清靜內心
   東西方戲劇呈現出佛教思想的當然不只這些,著名的還有葛羅托斯基的「貧
窮劇場」,貝特克的《等待果陀》,史特林堡的《夢幻劇》,梅特靈克的《青
鳥》等,都可以明顯感受到有東方哲學(佛教或印度教)的味道。在台灣,多年
前,蘭陵劇場曾改編Gean-Claude Van Itallie充滿東方哲學味的劇本
《Naropa》為《那大師傳奇》,也曾在台北造成轟動。


       有那麼多洋溢著東方哲學的戲劇等著我們去品味、欣賞。那麼,在現代
人心浮動的大環境下,如果想接觸這類深富禪意與哲理的戲劇,觀眾應事先做好
什麼準備呢?「首先要多接觸善知識,先成為內心純淨的人。」陳玲玲說,「內
心清靜比較能與這類意境高遠的藝術家達成深切的溝通。」


◎本文資料引用1.《建立一種現代禪劇》趙毅衡著╱爾雅出版社
2.《六個尋找作者的劇中人》陳玲玲著╱商務印書館
3.《如夢之夢》節目冊╱國立藝術學院戲劇學群
--
Ξ 獅子吼站 版面介紹:                                          cbs.ntu.edu.tw
 大專學佛聯誼版,天天過得青春有朝氣                                  Eureka

		 
精華閱讀 | 下一篇 | 末篇 | 轉寄 | 返回上層

卍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http://buddhaspac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