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體悟 |
精華閱讀 | 首篇 | 上一篇 | 轉寄 | 返回上層 |
發信人: denis@Lion (回歸原點) on board 'SunRise' 標 題: 生命的體悟 發信站: 獅子吼站 (Sun Mar 23 21:14:34 1997) 星期六到淡水與我的教練聊了一個晚上,突然豁然開朗,突然之間有一種喜悅, 因為他解決了我多年來學佛的問題,因為他是研究莊子美學的,所以以美學的角度 來談,茲敘述如下: 有時我們對周遭環境熟悉之後會不覺有什麼新鮮,便覺枯燥無味,有時常做一 件事便會索然無味,此種現象稱之為"異化",譬如我們剛開始聽一首很好聽的歌, 一直不斷聽同一首後,一定會覺得越來越沒什麼。因為我們已與自然萬物隔絕,失 去創造力。 小孩子有時丟小石子到湖裡而產生漣漪時,便有一種喜悅的滿足感,因為他透 過改變世界以證明自身的存在感。小孩子似乎對任何事物都充滿好奇與新鮮感,然 而越長越大後卻逐漸對事物都覺得平常,因為已經產生異化,而阻礙了原創性的創 造力。那為何小時候有,長大卻消失了呢?到底消失了什麼呢?因為我們對自己的本 質不瞭解,加上許許多多的知識符號充斥我們心中,使我們找不到自己,而人世的 糾葛與無奈加上種種不如意及種種欲望貪求,使我們徹底蒙蔽了真心,也失去了原 創性的創造力, 當我們直接透視內心最深層時,會發現所有的習氣及煩惱並不存在,因為那是 後天環境所造成的,並不是原來有的,而且我們也會發現那最深層的內心具足一切 的戒律,因為那最深層的內心超過一切名利、一切語言文字,唯一純然之存在而已 ,所以能創造萬物,發出一切至善,那種善就是像什麼都不懂的小孩看到有人跌倒 就想去扶他一般,那是一種真正發自內心的純善,不帶有任何目的性的。其實這種 至善不應該叫善,因為它超越善惡。就像老子所說的:[大道廢,仁義出,...。] 因為失去大道才講仁義,然而大道超越仁義但是也包含仁義,而我剛講的至善就是 在大道內,也就是在我們的真如本性中。我們現在正處於失去至善的世界,所以要 鼓勵大家為善去惡,然而有時我們會迷惑為何要為善,會問這個問題是因為我們已 經陷入二元對立的思考模式中。根本問題是我們不瞭解生命的本質為何?! 不知您是否有一種經驗就是曾經在街道旁、在公車牌下、在您所熟悉的環境 下,對周遭人事物產生一種欣賞的心情。當我們看周圍人事物如同第一次看一樣新 鮮,如此才能欣賞周圍的人事物,譬如:好好吃飯,好好睡覺。這就是古代大師所證 得的,一切是那麼地平常,卻也是那麼地美麗。要做到這樣,必須使原創性的創造 力源源不絕,要源源不絕必須透過鑽研一門學問去認識生命的本質,一種原創性的 意識,務必使心念相續不斷,淨化自心才能做到,譬如研究佛學,音樂,插花,運 動等都可以,只是看能否碰觸到那生命背後源源不絕的創造力。否則一味盲目做一 件事只會使人產生異化,慢慢失去原創性的創造力。唯有不斷的學習才能不斷的創 造,如此原創性的創造力才能源源不斷,生命應該是源源不斷的,到成佛只是打破 時空的限制,其本體亦是相續不斷的(真如本性無生亦無滅),所以達賴喇嘛也要生 生世世不斷學習。一旦停止做這些可以激發生命原創性的事,便會使自身存在感變 弱、生命力枯萎,感到寂寞、孤獨,因為這些感覺來自自身存在感的消失,與自然 界的隔絕,所以造成異化,此時便想依賴別人或朋友。唯有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 息,努力持續鑽研一門學問,才能強烈感覺自身存在感,並與自然萬物達到互動, 此時便會感到充實、喜悅,才能壯大自己,與朋友聊天時會覺得很快樂,而不會有 被施捨的感覺。 自我存在感是否與第七末那識一樣呢?我想是不一樣的,因為末那執第八阿賴 耶識的相分為我,使我們妄認四大為自身相、六塵緣影為自心相,以為有個實我就 是denis,執著這個身體就是我,因此以為我與別人是對立的,便會想打敗別人保 護自己,殊不知真我與自然界是一體的,唯有透過幫助別人才能感覺自身存在感, 而自身存在感就是透視生命背後的那個東西!唯有這個東西相續不斷,才使生命力 源源不絕,不斷產生創造力、美感,使我們豐富自己的生活。 無我並不是什麼都沒有,那是斷滅見,無我即是無限的可能,就是不要以一個狹隘 的"我"去看世界,而是要以客觀的角度,或說多個角度去看世界,如此才能達到更 完美的境界。生命的意義即是清楚感覺自身存在的價值,所以需透過與萬物(包括 人)的交流(即與人互動,幫助別人),但是這與自私不同,自私是只為自身利益而 不管別人的死活,反而把自己與萬物隔絕。 西方的美學是在探討創造出來的事物或藝術品的美,然而真正的美是創造本身 ,即是人的原創性的意識,這就是生命生生不息的泉源,也是豐富生命的本質。 經過與我的教練聊了一個晚上後,有一些心得: 第一點: 過去我念佛或練拳時,剛開始會很精進,可是過一段時間後便覺枯燥,必須看 一些經典或祖師傳記及語錄,才能再度興起那種喜悅而很想去念佛的感覺,以前對 那種感覺的產生及消失並不瞭解,只是消失後便找書來刺激一下,久了之後也沒多 大用處。現在才知道此消失的現象稱之為"異化",因為被某種教條式的規定所阻礙 了原創性的創造力,因此會越來越覺得枯燥,因此使自己與自然萬物漸漸隔絕,解 決之道即是要放下一切教條式的規定(此種放下不是不去學,而是學完知道後便放 下,如同金剛經所講:[如我說法如筏喻者,法尚應捨,何況非法。]),努力去念佛 ,繼而透視那生命源源不絕的根源,激發無限的創造力,進入那種欣賞萬物的情境 中,去分享那種喜悅。 第二點: 過去對行善及學習研究的的目的,雖知道是為了將來往生做資糧,然而有時卻 覺得有些身不由己,在內心當中覺得不知為何而做,現在終於知道是為了自身的存 在感,這並非是我執自私,而是徹底的博愛、慈悲,過去一直不瞭解為何要無我、 要慈悲,現在終於知道原來所有眾生與自然界是一體的,若自私無異是將自身隔絕 於萬物之外。現在我也知道為何人需要不斷學習,不斷充實自己,以及為何要念念 相續不斷了,因為如此才能感受自身的存在感,非我執,而是那生命背後源源不絕 的生機。 以上的描述純屬個人的心得,難免有詞不達意的地方、且結構也有些混亂, 希望各位學長多包涵。 -- 真能念佛,放下身心世界,即大布施; 真能念佛,不復起貪瞋癡,即大持戒; 真能念佛,不計人我是非,即大忍辱; 真能念佛,不稍間斷夾雜,即大精進; 真能念佛,不復妄想馳逐,即大禪定; 真能念佛,不復他歧所惑,即大智慧. (語出蕅益大師靈峰宗論) Ξ Origin: 獅子吼站 |
精華閱讀 | 首篇 | 上一篇 | 轉寄 | 返回上層 |
卍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http://buddhaspace.or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