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箭喻經談起 |
精華閱讀 | 下一篇 | 末篇 | 轉寄 | 返回上層 |
發信人: abstsai@Lion (老小子), 信區: BudaHelp 標 題: -由箭喻經談起--[答SL] 發信站: 由 獅子吼站 收信 (Fri Jun 18 07:56:18 1999) ﹝答 SL同學﹞ > 曾有弟子追根刨底的請教佛陀 , 世間種種跟本原理 , 佛陀說 > : "你到這裡來 , 是以為我會向你講述這些原理嗎 ? " 如果有一 > 個人中箭 , 痛苦難忍 , 難到我們可以不把箭拔除 , 先去尋找 > 原因 , 調察射箭人的身份背景和毒箭的製作材料 ? 沒等調查完 > 這人早就死了 " 對學佛的人而言,我們的確不該太在意世間的種種順逆,就像《楞嚴經》 所說,許多人太喜歡裝飾指月指,而忘了我們的目標在月上。 箭喻經是針對“苦”而言,世尊的意思是世間為苦,去苦是第一要務, 但是當時已有太多人沉迷在“何謂苦”的迷陣中,直到現今,許多學者的 論文依然在這個迷陣中大作文章。 有一則傳說: 某大文豪上了船,和船夫談天。 文豪問道:“你研究過哲學嗎?” 答:“沒有” 文:“天啊,你的生命已去了三分之一了,你會不會寫詩?” 答:“也不會” 文:“天啊,你的生命已去了三分之二了。” 這時船進了水,船夫問大文豪:“你會不會游泳?” 文:“沒學過” 船夫:“老天啊,你的生命已全完了” 一個人一生如果不會遇到任何苦,或者他對苦很享受,那就沒必要學佛, 研究箭桿的結構、裝飾、性能,和拔箭的目的的確是兩回事。 > 佛教是把善當成一種經驗實證嗎 ? 不像形而上的本體論這樣 > 追索第一原因 ? 形而上學不是不重要,而是在苦難未除前,形而上容易形成打高空, 這對生命的苦沒有任何幫助,而世間其他的說法都教人要把一切的苦交給 救世者。但世尊沒有這樣,他要學者們面對苦,把箭拔除。 世尊並未“把善當成一種經驗實證”,身口意的行善是必要的條件, 它不是實驗,若以實驗的心態來看身口意的行善,那就會形成“等待行善 的結果”之報償心態,可悲的是,如今“行善不欲人不知”,事事計較功 德居然是很多打著修行旗的人的想法。 > 為甚麼每當我想依古德之路 , 由信因果而止諸惡 , 就行不太通 > , 因為好像很多事都有很大的功德 , 那只要功過相抵即可 ? 如上,因為求償心理,自認為善的行為或想法,可能在不知不覺中成 了惡因,因此身、口、意之善不是條文式的,不是功德簿上的功過相抵、 世尊從來沒說過“功過相抵”的說法。只有在後世的功利主義下,才會提 出功過相抵的論調。 事實上不論是四阿含或其他任何佛經,都沒有“功過相抵”的名詞出 現。因為這本身對所謂業報的因果現象是不成立的。而業報是器世間的物 理定律。 > 於是自己就變得很刁蠻. 刁橫 , 好像沒甚麼好怕似的 . 即使 > 大惡似乎也可以轉 . 這就是“解經”的問題,因為不了解因果律的真正現象,所以有這樣 的想法。 對於這樣的人不必試圖用“說服”的手段去溝通,必須由他自行去悟 道,此世不悟,來世再說。 >但是古德如廣欽老和尚有一次授課遲到了幾分鐘 > : 就覺得這怎麼得了 , 一個人五分鐘 ,100 個人 500 分鐘 , 這業 > 報怎麼得了 , 遂即思懺悔 . 到底因果怎麼去起正信解而能正觀起 > 心動念呢 ? 不要去思考因果的運作,如果我們因為“怕因果報應”而“行善”那就 不是佛弟子了。我們的行善應該是無條件的身口意的自然行善。 所以八正道的第一道--正信就是不因任何的條件,相信諸佛所說的出脫 苦塗之道為“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而這個正是身口意三善的 出發點。 因此一個行者學佛的心態不是因為因果來發動,而是由身、口、意的善 念來發動。當身口意能住(保持)善念不退時,那麼“正觀”才能正確發動。 然而行者如何判斷自己的身口意是否為善呢?那就會回到阿含的第一步, 皈佛,皈法,皈聖眾。這三皈就是導入眾善的鑰匙。 > 但如果由自己的心來觀 , 我們都有著如此慈悲的愛心 , 怎麼忍 > 得傷害別人 , 自己也會難過的 . 那麼就會好好地注意了 . > 我覺得 , 很納悶 , 我一直覺對因果瞭解會相輔而 > 更能注意起心動念 , 但是卻不是 . 究竟看甚麼書 , 才能瞭解呢 ? > 這就是一個問題了 . > 祝 菩提不退 慈悲和傷害是一體的。因為兩者在定義上很糢糊,在發生的時序上也很 混亂,我們無法確定某一項慈悲的想法或動作,不會在另一個時空變成傷害 的事實。反之亦然。相信我們自己可找出一大堆事例來。 真正要學佛,一定要以佛為師,也就是皈依佛,然而世尊已滅,因此世 尊在入滅前叮嚀,他入滅後“以戒為師”,戒者為何?摒除身口意的不善。 但是在功過相抵的功利主義下,它反而成了條文法律了,因此人們就可以用 找漏洞的方式來避開。 真正要學佛,一定要皈依法,而世尊已滅,因而皈依法也就是由佛經入 手,依經上所這言者實修,眾善奉行不是只有交錢了事,最大的善法--禪思 才是更重要的,但是,該注意的是,行禪不能有報償心理,若有所求,希求 所得,則非佛所教的。 因此行者“自淨其意”,無染於因果報償才是正途,然而世道多艱,我 們都難免隨世俗逆流,所以我們必須皈依聖眾,思憶諸佛菩薩、想念諸天護 法、感懷古來大德..種種示教,這都是學者必要的思想。 我甚喜建議學者由《四阿含》入手,讀經時要把自己溶入經中,化成一 個當時在座的四眾之一,用心的“聽經”,看看當時的老老老師兄們如何發 問、問些什麼、為何發問、答案是啥..或者能得法喜於萬一。 也祝您 法喜充滿。 ------Ab Tsai ------------------------------------- abstsai@ms1.hinet.net ----------------------------------------------------- |
精華閱讀 | 下一篇 | 末篇 | 轉寄 | 返回上層 |
卍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http://buddhaspace.or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