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初地品第二 |
精華閱讀 | 首篇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末篇 | 轉寄 | 返回上層 |
卍卍卍卍卍卍卍卍卍卍卍卍卍卍卍卍卍卍卍卍卍卍卍卍卍卍卍卍卍卍卍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十 住 毘 婆 沙 論 卍 卍 卍 卍 龍 樹 菩 薩 造 卍 卍 姚秦三藏法師 鳩摩羅什 譯 卍 卍 卍 卍卍卍卍卍卍卍卍卍卍卍卍卍卍卍卍卍卍卍卍卍卍卍卍卍卍卍卍卍卍卍卍 ┌────────────────────────────────┐ │ ◎ 入 初 地 品 第 二 ◎ │ └────────────────────────────────┘ 問曰:『汝說此語開悟我心甚以欣悅,今解十地意必多所利益。何等為十?』 答曰:『 此中十地法 去來今諸佛 為諸佛子故 已說今當說 初地名歡喜 第二離垢地 三名為明地 第四名燄地 五名難勝地 六名現前地 第七深遠地 第八不動地 久名善慧地 十名法雲地 分別十地相 次後當廣說 此中者大乘義中,十者數法,地者菩薩善根階級住處;諸佛者,十方三世諸如來 ,說者開示解釋;諸佛子者,諸佛真實子諸菩薩是,是故菩薩名為佛子。過去、未來 、現在諸佛,皆說此十地,是故言已說、今說、當說。菩薩在初地,始得善法味,心 多歡喜,名歡喜地。第二地中,行十善道離諸垢故,名離垢地。第三地中,廣博多學 、為眾說法、能作照明故,名為明地。第四地中,布施、持戒、多聞轉增,威德熾盛 故,名為燄地。第五地中,功德力盛,一切諸魔不能壞故,名難勝地。第六地中,障 魔事已,諸菩薩道法皆現在前故,名現前地。第七地中,去三界遠、近法王位故,名 深遠地。第八地中,若天、魔、梵、沙門、婆羅門,無能動其願故,名不動地。第九 地中,其慧轉明調柔增上故,名善慧地。第十地中,菩薩於十方無量世界,能一時雨 法雨,如劫燒已普澍大雨,名法雲地。』 問曰:『已聞十地名,今云何入初地?得地相貌及修習地?』 答曰:『 若厚種善根 善行於諸行 善集諸資用 善供養諸佛 善知識所護 具足於深心 悲心念眾生 信解無上法 具此八法已 當自發願言 我得自度已 當復度眾生 為得十力故 入於必定聚 則生如來家 無有諸過咎 即轉世間道 入出世上道 是以得初地 此地名歡喜 厚種善根者,如法修集諸功德,名為厚種善根;善根者不貪、不恚、不癡,一切 善法從此三生故,名為善根;如一切惡法,皆從貪、恚、癡生,是故此三名不善根。 阿毗曇中種種分別,欲界繫,色界繫,無色界繫,不繫,合為十二有心相應、心不相 應合二十四,此中無漏善根,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時修集,餘九菩薩地中修集,又 未發心時亦修集;或一心中有三,或一心中有六,或一心中有九,或一心中有十二; 或但集心相應、不集心不相應,或集心不相應、不集心相應,或集心相應亦心不相應 ,或不集心相應、心不相應,是諸善根分別,如阿毗曇中廣說。此中善根為中生求無 上道故,所行諸善法皆名善根;能生薩婆若智故,名為善根;行於諸行者,善行名清 淨,諸行名持戒,清淨、持戒次第而行,是持戒與七法和合故為善善行。何等為七? 一慚、二愧、三多聞、四精進、五念、六慧、七淨命淨身口業,行此七法具持諸戒, 是名善行諸行。又經說諸禪為行處,是故得禪者,名為善行諸行。此論中不必以禪乃 得發心,所以者何?佛在世時,無量眾生皆亦發心不必有禪,又白衣在家,亦名為善 行。善集資用者,上偈中所說。厚種善根、善行諸行,多供養佛、善知識護,具足深 心,悲念中生信解上法,是名資用;又本行善法必應修行善根,亦名資用。所謂布施 、忍辱、質直不諂,心柔和同止,樂無慍恨性殫盡,不隱過,不偏執,不很戾,不諍 訟,不自恃,不放逸,捨驕慢,離矯異,不讚身,堪忍事,決定心,能果敢,受不捨 ,易教授,少欲知足樂於獨處,如是等諸法隨行已,漸能具足殊勝功德,是法未堅牢 故,名為本行。若離是法不能進得勝妙功德,是故此本行法與八法和合故,為初地資 用。善供養諸佛者,若菩薩世世如法,當多供養諸佛。供養有二種,一者善聽大乘正 法若廣若略,二者四事供養恭敬禮侍等,具此二法供養諸佛,名為善供養諸佛。善知 識者,菩薩雖有四種善知識,此中所說能教入大乘,具諸波羅蜜,能令住十地者。所 謂諸佛菩薩及諸聲聞,能示教利喜大乘之法令不退轉。守護者,常能慈愍教誨,令得 增長善根,是名守護。具足深心者,深樂佛乘無上大乘一切智乘,名為具足深心。』 問曰:『無盡意菩薩,於和合品中,告舍利弗,諸菩薩所有發心皆名深心。從一 地至一地,故名為趣。心增益功德故名為過心;得無上事故名為頂心;攝取上法故名 為上心;現前得諸佛法故,名為現前心;集利益法故名為緣心;通達一切法故,名為 度心。所願不倦故名為決定心;滿所願故名為喜心;身自成辦故名無侶心;離敗壞相 故名調和心;無諸惡故名為善心;遠離惡人故名不雜心;以頭施故名難捨心;救破戒 人故名持難戒心;能受下劣加惡故名難忍心;得涅槃能捨故名難精進心;不貪禪故名 難禪定心;助道善根無厭足故名難慧心;能成一切事故名度諸行心;智慧善思惟故, 名離慢、大慢、我慢心。不望報故,是一切眾生福田心;觀諸佛深法故名無畏心;不 障礙故名增功德心;常發精進故名無盡心;能荷受重擔故名不悶心。 『又深心義者,等念眾生普慈一切,供養賢善悲念、惡人尊敬師長,救無救者、 無歸作歸,無洲作洲,無究竟者為作究竟,無有侶者能為作侶,於曲人中行質直心, 敗壞人中行真正心,腴諂人中行無諂心,不知恩中行於知恩,不知作中而行知作,無 利益中能行利益,邪眾生中行於正行,憍慢人中行無慢行,不隨教中而不慍恚,罪眾 生中常作守護,眾生所有過不見其失,供養福田隨順教誨受化不難;阿練若處一心精 進,不求利養、不惜身命。復次,內心清淨故,無有誑惑;善口業故不自稱歎,知止 足故不行威迫;心無垢故行於柔和,集善根故能入生死,為眾生故忍一切苦。菩薩有 如是等深心相不可窮盡,汝今但說深心相何得不少?』 答曰:『不少也!無盡意,總一切深心相在一處說,而此中分布諸地,此十住經 ,地地別說深心相,是故菩薩隨諸地中皆得深心,深心之義即在其地。今初地中說二 深心,一者發大願,二者在必定地,是故當知隨在十地善說深心。汝說何得不少?是 事不然!悲心於眾生者,成就悲故名為悲者。何謂為悲?悼愍眾生救濟苦難,信解諸 上法者,於諸佛法心力通達,發願我得自度已當度眾生者,一切諸佛法願為其本,離 願則不成,是故發願。』 問曰:『何故不言我當度眾生?而言自得度已當度眾生?』 答曰:『自未得度不能度彼。如人自沒於泥,何能拯拔餘人?又如為水所漂不能 濟溺,是故說我度已當度彼。如說: 若人自度畏 能度歸依者 自未度疑悔 何能度所歸 若人自不善 不能令人善 若不自寂滅 安能令人寂 是故先自善寂而又化人。又如法句偈說: 若能自安身 在於善處者 然後安於人 自同於所利 凡物皆先自利後能利人。何以故?如說: 若自成己利 乃能利於彼 自捨欲利他 失利後憂悔 是故說自度已當度眾生。』 問曰:『得何利故能成此事入必定地?又以何心能發是願?』 答曰:『得佛十力能成此事,入必定地能發是願。』 問曰:『何等是佛十力?』 答曰:『佛悉了達一切法因果,名為初力。如實知去來今所起業果報處,名為二 力。如實知諸禪定三昧,分別垢淨入出相,名為三力。如實知眾生諸根利鈍,名為四 力。如實知眾生所樂不同,名為五力。如實知世間種種異性,名為六力。如實知至一 切處道,名為七力。如實知宿命事,名為八力。如實知生死事,名為九力。如實知漏 盡事,名為十力。為得是佛十力故,大心發願入必定聚。』 問曰:『凡初發心皆有如是相耶?』 答曰:『或有人說,初發心便有如是相,而實不爾。何以故?是事應分別不應定 答。所以者何?一切菩薩初發心時,不應悉入於必定;或有初發心時,即入必定;或 有漸修功德,如釋迦牟尼佛,初發心時不入必定,後修集功德值然燈佛得入必定。是 故汝說,一切菩薩初發心便入必定是為邪論。』 問曰:『若是邪論者,何故汝說以是心入必定?』 答曰:『有菩薩初發心即入必定,以是心能得初地,是人故說初發心入於必定。 』 問曰:『是菩薩初心,釋迦牟尼佛初發心,是心云何?』 答曰:『是心不雜一切煩惱,是心相續不貪異乘,是心堅牢一切外道無能勝者, 是心一切眾魔不能破壞;是心為常,能集善根;是心能知有為無為,是心無動,能攝 佛法;是心無覆,離諸邪行;是心安住,不可動故;是心無比,無相違故;是心如金 剛,通達諸法故;是心不盡,集無量福德故;是心平等,等一切眾生故;是心無高下 ,無差別故;是心清淨,性無垢故;是心離垢,慧照明故;是心無垢,不捨深心故; 是心為廣,慈如虛空故;是心為大,受一切眾生故;是心無礙,至無障智故;是心遍 到,不斷大悲故;是心不斷,能正迴向故;是心眾所趣向,智者所讚故;是心可觀, 小乘瞻仰故;是心難見,一切眾生不能【者見】故;是心難破,能善入佛法故;是心 為住,一切樂具所住處故;是心莊嚴,福德資用故;是心大願,持戒資用故;是心選 擇,智慧資用故;是心淳厚,以布施為資用故;是心大願,持戒資用故;是心難沮, 忍辱資用故;是心難勝,精進資用故;是心無瞋礙,慈心深故;是心根深,悲心厚故 ;是心悅樂,喜心厚故;是心苦樂不動,捨心厚故;是心護念,諸佛神力故;是心相 續,三寶不斷故。如是等無量功德莊嚴初必定心,如無盡意品中廣說。是心不雜一切 煩惱者,見諦思惟所斷,二百九十四煩惱,不與心和合故,名為不雜。是心相續不貪 異乘者,從初發心相續來,不貪聲聞、辟支佛乘,但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名為 相續不貪異乘。如是等四十句論,應如是知。』 問曰:『汝說是心常,一切有為法皆無常。如法印經中說,行者觀世間空無有常 ,而不變壞。是事何得不相違也?』 答曰:『汝於是義不得正理,故作此難。是中不說心為常,此中雖口說常,常義 名必定初心生,必能常集諸善根讀休不息故,名為常。生如來家者,如來家則是佛家 。如來者,如名為實,來名為至,至真實中故名如來。何等真實?所謂涅槃,不虛誑 故是名如實。如經中說:佛告比丘,第一聖諦無有虛誑,涅槃是也。復次,如名不壞 相,所謂諸法實相是;來名智慧,到實相中通達其義故,名為如來。復次,空、無相 、無作名為如,諸佛來至三解脫門,亦令眾生到此門故,名為如來。復次,如名四諦 ,以一切種見四諦故,名為如來。復次,如名六波羅蜜,所謂布施、持戒、忍辱、精 進、禪定、智慧,以是六法來至佛地故,名為如來。復次,諦、捨、滅、慧四功德處 ,名為如,以是四法來至佛地故,名為如來。復次,一切佛法名為如,以是來至諸佛 故,名為如來。復次,一切菩薩地,喜、淨、明、燄、難勝、現前、深遠、不動、善 慧、法雲,名為如,諸菩薩以是十地來至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名為如來。又以如 實八聖道分來故,名為如來。復次,權智二足來至佛故,名為如來。如去不還故名為 如來。如來者,所謂十方三世諸佛是,是諸是諸佛家名為如來家。今是菩薩行如來道 ,相續不斷,故名為生如來家。又是菩薩必成如來故,名為生如來家。譬如生轉輪聖 王家有轉輪聖王相,是人必作轉輪聖王,是菩薩亦如是。生如來家,發是心故,必成 如來,是名生如來家。如來家者,有人言,是四功德處,所謂諦、捨、滅、慧。諸如 來從此中生故,名為如來家。有人言,般若波羅蜜,及方便,是如來家。如助道經中 說: 智度無極母 善權方便父 生故名為父 養育名為母 一切世間以父母為家,是二似父母故名之為家。有人言,善、慧名諸佛家,從是二法 出生諸佛,是二則是一切善法之根本。如經中說:是二法俱行能成正法。善是父、慧 是母,是二和合名為諸佛家。如說: 菩薩善法父 智慧以為母 一切諸如來 皆從是二生 有人言,般舟三昧及大悲名諸佛家,從此二法生諸如來。此中般舟三昧為父,大悲為 母;復次,般舟三昧是父,無生法忍是母。如助菩提中說: 般舟三昧父 大悲無生母 一切諸如來 從是二法生 家無過咎者,家清淨故。清淨者,六波羅蜜、四功德處、方便、般若波羅蜜、善慧、 般舟三昧,大悲諸忍是諸法清淨無有過故,名家清淨。是菩薩以此諸法為家,故無有 過咎。轉於過咎、轉於世間道,入世世上道者,世間道名即是凡夫所行道。轉名休息 ,凡夫道者不能究竟至涅槃,常往來生死,是名凡夫道。出世間者,因是道得出三界 故,名出世間道。上者妙,故名為上。入者正行道,故名為入。以是心入初地,名歡 喜地。』 問曰:『初地何故名為歡喜?』 答曰:『 如得於初果 究竟至涅槃 菩薩得是地 心常多歡喜 自然得增長 諸佛如來種 是故如此人 得名賢善者 如得初果者,如人得須陀洹,善閉三惡道門,見法、入法、得法,住堅牢法,不 可傾動,究竟至涅槃。斷見諦所斷法故,心大歡喜,設使睡眠、嬾墮不至二十九有。 如以一毛為百分,以一分毛分取大海水,若二三滴,苦已滅者如大海水,餘未滅者如 二三滴,心大歡喜。菩薩如是得初地已,名生如來家。一切天龍、夜叉、乾闥婆、阿 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目侯】羅伽、天王、梵王、沙門、婆羅門、一切聲聞、 辟支佛等,所共供養恭敬。何以故?是家無有過咎故,轉世間道、入出世道,但樂敬 佛得四功德處,得六波羅蜜果報滋味,不斷諸佛種故,心大歡喜。是菩薩所有餘苦, 如二三水滴,雖百千億劫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於無始生死苦,如二三水滴,所可 滅苦如大海水,是故此名為歡喜。』 |
精華閱讀 | 首篇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末篇 | 轉寄 | 返回上層 |
卍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http://buddhaspace.or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