般若波羅密多理趣品

精華閱讀 | 首篇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末篇 | 轉寄 | 返回上層
發信人: abstsai@Lion (老小子), 信區: BudaHelp
標  題: Re: 請問這段經文何義?
發信站: 由 獅子吼站 收信 (Thu Jun  8 02:00:54 2000)


>發信人: alubi@Lion (alubi), 信區: BudaHelp
>般若波羅密多理趣品 
>與如是等大菩薩眾恭敬圍繞而為說法 
>初中後善文義巧妙純一圓滿清淨潔白 
>說一切法清淨句門 所謂 
>妙適 清淨句 是菩薩位 
>欲箭 清淨句 是菩薩位 
>觸 清淨句 是菩薩位 
>愛縛 清淨句 是菩薩位 
>一切自在主 清淨句 是菩薩位 
>見 清淨句 是菩薩位 
>適悅 清淨句 是菩薩位 
>愛 清淨句 是菩薩位 
>慢 清淨句 是菩薩位 
>莊嚴 清淨句 是菩薩位 
>意滋澤 清淨句 是菩薩位 
>光明 清淨句 是菩薩位 
>身樂 清淨句 是菩薩位 
>色 清淨句 是菩薩位 
>聲 清淨句 是菩薩位 
>香 清淨句 是菩薩位 
>味 清淨句 是菩薩位 
>何以故 一切法自性清淨故 
>般若波羅密多清淨 
>金剛手若有聞此清淨出生句般若理趣 
>乃至菩提道場 
>一切蓋障及煩惱障法障業障 
>設廣積習必不墮於地獄等趣 
>設作重罪消滅不難 
>若能受持日日讀誦作意思惟 
>即於現生 證一切法平等金剛三摩地 
>於一切法皆得自在 
>受於無量適悅歡喜 
><<<<<<<<<<<<<<<<<<<<<<<<<<<<<<<< 
>請問以上的經文真正何義? 真的有表面上那般明顯?可有深義在內?

    本經是世尊在他化自在天宮說的法,對象是給他化自在天宮界
內的行者或者那些能自由進出他化自在天的行者所用的。

    理趣,趣字不作“好玩”講,是“趨向、前進”的意思,般若
理趣字釋即“般若的原理和趨向”白話就是“如何明白並趨於般若”,
由於說法的對象是在他化自在天,因此真正的意義和境界人類無法
明白。

    不過既然是白紙黑字有人寫了,當然也就可以看,看了也就可
以“自由心解”,於是就把上面的“

>妙適 清淨句 是菩薩位 
>...
>味   清淨句 是菩薩位

    一共十七個句子解釋成為“十七個菩薩的位階”,也就是初級
到十七級菩薩的定位。

    如果照這樣分,那“味清淨句後應該是「觸清淨句」..「法清
淨句」..結果由於文字詞句可以無限的增加,菩薩位階也就無限增
加了,最後必然會有一個“無上菩薩”位階的出現,同理,佛的位
階也是如此,結果就有人成了“通天我最大佛”了。但是學過基本
數學的就知道,無上之上還有無數個無上。

    人類真的無法看明白此經嗎?不一定,如果有能力自由來去“
他化自在天”觀光者,自然是沒問題。而他化自在天的能力如何、
思想如何、其和人類的差如何?一般人無從想像。

    我們以人類為軸好了,想想人類和四天王天有何差別?四天王
天就不是我們所能了解的,何況第三層的三十三天,更何況到第六
級的他化自在天。

    因此世尊為三界說法,於三千大千世界眾生一體得度是有他的
說法的不同,為欲天有說欲天法,為色天說色天法,為無色天說無
色法,當然我們能“拿”到的經典只是欲界的法,這是給人類乃至
他化自在天的各種法,看是可以看,看不看得真義是另外一回事。

    因此,當年玄奘大師譯《大般若經》時就特為理趣章寫了一文
為序,當中說到:
<<<<<<<<<<<<<<<<<<<<<<<<<<<<<<<<<<<<<<<<<<<<<<<<<<<<<<<<< 
以寂滅心。住平等性。滌除戲論。說無所說。絻棄妄想。思不可思。
足使愉忿共情。親怨等觀。
    名字斯假。同法界之甚深。障漏未銷。均菩提之遠離。
    信乎。心凝旨敻。義皎詞明。言理則理邃環中。談趣則趣沖
垓表。雖一軸單譯。而具該諸分。若不留連此旨。咀詠斯文。
何能指晤遙津。搜奇密藏矣。
>>>>>>>>>>>>>>>>>>>>>>>>>>>>>>>>>>>>>>>>>>>>>>>>>>>>>>>>>

    行者要“留連此旨”指的便是“以寂滅心。住平等性。滌除戲
論。說無所說。絻棄妄想。思不可思。”

    要不然就是“菩提之遠離”。
    就經文揣測,清淨句是真言,他化自在天的人要啥麼有啥麼,
這些什麼是如何而來?想通了這點,大概就明白為何會有那些清淨
句了。

    因此世尊對秘密主說“金剛手若有聞此清淨出生句般若理趣 
乃至菩提道場,一切蓋障及煩惱障、法障、業障設廣積習必不墮
於地獄等趣,設作重罪消滅不難。”

    他化自在天的人若能由這些清淨句“產生出般若理趣”甚至
於產生了“菩提道場”那就很有功德了。咦?世尊為何如此說?
因為他化自在天眾一切皆由“他化自在”,能力太強了,非常、
非常、非常難以有趣向般若的想法,更別說會有菩提道場的出現
了。

    試想,一個全然無任何苦惱而能諸欲皆能滿足的人,他會有
任何產生趣向般若、發菩提心的動機嗎?

    如果有的話,這比人類能在苦中求菩提更可貴,功德力自當
不小,但世尊也只能說“設作重罪消滅不難”,消滅不難可不是
清潔溜溜,這是世尊不妄語的地方。

    這些蛛絲馬跡就是讓我們找出世尊的智慧及其慈悲的地方。
因此本經的主旨於“諸性不染”的主題。修法的過程無非是體認
此點罷了。



------Ab Tsai  -------------------------------------
  abstsai@ms1.hinet.net
-----------------------------------------------------

		 
精華閱讀 | 首篇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末篇 | 轉寄 | 返回上層

卍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http://buddhaspac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