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婆塞戒經 集會品 第一 |
| 精華閱讀 | 下一篇 | 末篇 | 轉寄 | 返回上層 |
發信人: Kliber.bbs@bbs.cis.nctu (人間道), 信區: religion
標 題: 優婆塞戒經─集會品第一
優婆塞戒經卷第一
北涼中印度三藏法師曇無讖譯於姑藏
集會品第一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陀林中阿那邠坻精舍,與大比丘僧千
二百五十人、五百比丘尼、千優婆塞、五百乞士。
爾時會中有長者子,名曰善生,白佛言:「世尊。外道六師常演說
法教眾生言:「若能晨朝敬禮六方,則得增長壽命與財。何以故?
東方之土屬於帝釋,有供養者,釋提桓因則維護助。
南方之土屬閻羅王,有供養者,彼閻羅王則為護助。
西方之土屬婆婁那天,有供養者,彼婆婁那則為護助。
北方之土屬拘毗羅天,有供養者,彼拘毗羅則為護助。
下方之土屬於火天,有供養者,火則為護。
上方之土屬於風天,有供養者,風則為護。」
世尊,佛法之中頗有如是六方不耶?」
「善男子,我佛法之中亦有六方,所謂六波羅蜜:
東方即是檀波羅蜜。何以故?始初出者為出智慧光因緣故。彼東方
者屬眾生心,若有眾生能供養彼檀波羅蜜,則為增長壽命與財。
南方即是尸波羅蜜。何以故?尸波羅蜜名之為右。若人供養?亦得
增長壽命與財。
西方即是羼提波羅蜜。何以故?彼西方者名之為後,一切惡法棄於
後故。若有供養,則得增長壽命與財。
北方即是毗梨耶波羅蜜。何以故?北方名號勝諸惡法。若人供養,
則得增長壽命與財。
下方即是禪波羅蜜。何以故?能正觀察三惡道故。若人供養,亦得
增長壽命與財。
上方即是般若波羅蜜。何以故?上方者即是無上無生故。若人供養
,則得增長命之與財。
善男子。是六方者屬眾生心,非如外道所說。」
「如是六方誰能供養?」
「善男子,唯有菩薩乃能供養。」
「世尊。以何義故名為菩薩?」
佛言:「得菩提故名為菩薩;菩提性故名為菩薩。」
^^^^^^^^^^^^^^^^ ^^^^^^^^^^^^^^^^
「世尊。若言得菩提已名為菩薩者,若未供養彼六方時,云何得名
為菩薩耶?若以性故名菩薩者,誰有此性?有此性者則能供養,若無性
者則不能供養。是故如來不應說言:「彼六方者屬眾生心」」
「善男子。非得菩提故名菩薩,何以故?得菩提者名之為佛,未得
^^^^^^^^^^^^^^^^ ^^^^^^^^^^^^^^^^ ^^^^
菩提乃名菩薩。亦非性故名菩薩也。善男子,一切眾生無菩提性,如諸
^^^^^^^^^^^^ ^^^^^^^^^^^^
眾生無人天性、師子、虎、狼、狗犬等性,現在世中和合眾善業因緣,
故得人天身;和合不善業因緣,故得師子等畜生之身。菩薩亦爾,和合
眾善業因緣故、發菩提心故名菩薩。」
「若有說言一切眾生有菩薩性者,是義不然。何以故?若有性者。
則不應修善業因緣供養六方。善男子,若有性者,則無初心及退轉心,
以無量善業因緣故。發菩提心名菩薩性。」
「善男子,
有諸眾生受行外道,不樂外典顛倒說故,發菩提心。
或有眾生住寂靜處內善因緣,發菩提心。
或有眾生觀生死過,發菩提心。
或有眾生見惡聞惡,發菩提心。
或有眾生深知自身貪欲瞋恚愚癡慳嫉為呵責故,發菩提心。
或有眾生見諸外道五通神仙,發菩提心。
或有眾生欲知世閒有邊無邊故,發菩提心。
或有眾生見聞如來不思議故,發菩提心。
或有眾生憐愍故,發菩提心。
或有眾生愛眾生故發菩提心。」
「善男子。菩提之心凡有三種,謂下中上。云何說言有三種耶?眾
眾生下心能作中心,中心作上;上心作中,中心作下。眾生勤修無量善
法故能增上,不勤修故便退為下。若善修進則名不退;若不修進名之為
退。一切時中常為一切無邊眾生,修集善故名不退轉;若不如是是名退
轉。如是菩薩則有退心及恐怖心。」
「若一切時中為一切眾生,修集善法得不退轉,是故我記是人決定
不久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善男子。三種菩提無有定性,若有定性,已發聲聞緣覺心者,則
不能發菩提之心。善男子,譬如眾僧無有定性,是三種性亦復如是。若
有說言定有性者,是名外道。何以故?諸外道等無因果故,如自在天非
因非果。」
「善男子,或有人說菩薩之性譬如石中定有金性,以巧方便因緣發
故得為金用,菩薩之性亦如是者,是梵志說。何以故?梵志等常言:『
尼拘陀子有尼拘陀樹;眼有火石。』是故梵志無因無果﹣因即是果;果
即是因。『尼拘陀子具足,而有尼拘陀樹。』當知即是梵志因果。」
「是義不然。何以故?因細果麤故。若言眼中定有火者,眼則被燒
。眼若被燒。云何能見?眼中有石,石則遮眼。眼若有遮,復云何見?
」
「善男子,如梵志說,有即是有;無即永無;無則不生;有不應滅
。若言石中有金性者,金不說性,性不說金。」
「善男子,因緣故則有合和,緣和合故本無後有,如梵志言無即永
無,是義云何?金合水銀金則滅壞,若言有不應滅,是義云何?」
「若說眾生有菩薩性,是名外道,不名佛道。」
「善男子。譬如合和石因緣故而有金用,菩薩之性亦復如是。眾生
有思名為欲心,以如是欲善業因緣發菩提心,是則名為菩薩性也。」
「善男子。譬如眾生先無菩提後乃方有,性亦如是先無後有,是不
可說言定有。」
「善男子。求大智慧故名菩薩,欲知一切法真實故;大莊嚴故;心
堅固故;多度眾生故;不惜身命故;是名菩薩修行大乘。」
「善男子。菩薩有二種:一者退轉;二者不退。以修三十二相業者
名不退轉;若未能修是名退轉。」
「復有兩種:一者出家;二者在家。出家菩薩奉持八重具足清靜是
名不退;在家菩薩奉持六重具足清靜亦名不退。」
「善男子。外道斷欲,所得福得,勝於欲界一切眾生所有福德。須
陀洹人,勝於一切外道異見。斯陀含人,勝於一切須陀洹果。阿那含人
,勝於一切斯陀含果。阿羅漢人,勝於一切阿那含果。辟支佛人,勝於
一切阿羅漢果。在家之人發菩提心,勝於一切辟支佛果。」
「出家之人發菩提心此不為難,在家之人發菩提心是乃名為不可思
議。何以故?在家之人多惡因緣所纏繞故。在家之人發菩提心時,從四
天王乃至阿迦尼吒諸天,皆大驚喜作如是言:『我今已得人天之師。』
」
---------------------------------------------------------------------------
(ctc 居士大德句解)
佛言:‘得菩提故,名為菩薩;具菩提性故,名為菩薩’
(原應指‘能得菩提故,名為菩薩;發誓得菩提心故,名為菩
薩’)
善生:‘若說得菩提才是菩薩、才能供養六方,那眾生永遠無法供養六
方、成為菩薩囉.若以具菩提性名為菩薩,那誰天生有此性?
有的人就本是菩薩;沒的人想都別想.所以我認為世尊不應當
說:”六度是眾生應做的”’
佛說:‘我不是指得到菩提果的稱為菩薩,得到菩提果的就是佛了,菩
薩就是還未得菩提果的.同樣地,就是因為沒有菩提性,才名
為菩薩,具菩提性的就是佛了.好男子,眾生沒有菩提性,就
好比沒有天人獅虎等本性一樣,只是在這一生因緣眾合,而得
到各式各樣的軀體.菩薩也是這樣,許多好因緣結合,加之發
菩提心故,名為菩薩’
此處之菩提性(心)實是因為有兩種差別,一種是‘本性住種’,就是
一般大家掛嘴旁之‘眾生皆有佛性,乃至草木亦有佛性’;另一種是‘
習所成種’,後天漸漸薰習而成,以證得‘本性住種’的.釋迦牟尼佛
原本說的是第二種‘習所成種’,善生卻想成第一種‘本性住種’.
---------------------------------------------------------------------------
|
| 精華閱讀 | 下一篇 | 末篇 | 轉寄 | 返回上層 |
卍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http://buddhaspace.or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