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真實的憤怒1998.8.12

精華閱讀 | 首篇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末篇 | 轉寄 | 返回上層
發信人: Vanessa.bbs@cis.nctu.edu.tw (西風), 信區: education
標  題: 【人本】面對真實的憤怒1998.8.12
發信站: 交大資科_BBS (Wed Aug 12 18:06:14 1998)
轉信站: Lion!ccnews.nsysu!news.civil.ncku!news.csie.nctu!news.cs.nthu!newsfeed.
來  源: ts0054.tp.silkera.net

【人本教育電子報】面對真實的憤怒1998.8.12
          —從心理學的觀點看憤怒
週三主題:當月札記精華

今日主題:錯誤的憤怒對象使憤怒如同傳染病,讓無辜的人受害;正確的
憤怒對象則將憤怒引導向解決問題的方向。馬偕心理醫師告訴您——如何
「回饋控制」你的憤怒!

本日附件:免費索取札記
*************************************************************
文/葉在庭(馬偕醫院心理醫師)

  關於憤怒(Anger),有一個大家都熟知的小故事:有一天爸爸在公司
被主管責罵一頓,心裡甚覺委屈,回到家吃晚餐的時候,就狠狠的批評了
媽媽所煮的菜色以洩心中的怨氣,媽媽當然覺得莫名奇妙,轉身看到孩子
正在看卡通,一股憤怒湧上,便打了孩子一巴掌,命令他回房間寫作業,
孩子更覺無辜,情緒無處可發,看見家中的小狗,只好用力踹了牠二
腳……。

  不曉得從這個幾乎每天都發生在我們身邊的故事中,我們看到了什
麼?無形的憤怒透過人虛弱的認知思考能力和膨脹的情緒力量迅速的匯
集為外在的攻擊行為,而攻擊的對象經常是那些比我們擁有較少社會資源
的人,也就是所謂的弱勢團體。

正確而合理的表現憤怒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憤怒的心理歷程包括:認知思考、情緒、外在
行為表現,以及對象的正確與否。不健康的憤怒表現出於不經大腦的理智
思考,(包括了虛弱的認知能力或缺乏對知識真理的認識);激動的感情
(亦即過度膨脹,無可控制的情緒爆發);外在攻擊行為(Aggressive
Behavior),包括了從輕微的語言攻擊、辱罵,到嚴重的肢體攻擊,甚至使
用武器;而對象的正確與否則更形重要,如同上面的小故事所說,錯誤的
憤怒對象將使憤怒如同無形的傳染病,使一群無辜者受害,正確的憤怒對
象,則將引導我們朝向問題解決(Problem-Solving)的方向去面對,當然,
這牽涉到社會心理學所說的「回饋控制」(feedback control),當我們將憤
怒表達給當事者所知,這樣的回饋將能使當事者知道其處理方式是否有修
正的必要,在整個大的社會系統(system)之下,回饋控制式的憤怒表達能
促使系統朝向正面的轉變,例如在教育上,老師將成績分數回饋給學生,
使學生在學業上努力;而父母在管教孩子的過程中,適時地將憤怒表達,
讓孩子瞭解到父母對自己的期待;在社會運動上,弱勢團體透過走上街頭
的憤怒訴求,向擁有權力(power)的相關單位表達其需要;這些透過認知
思考,適當的情緒訴求,正確而合理的表達憤怒方式以及對象,才能真實
傳遞憤怒(Anger)的本質,而達到它的目的。

憤怒有其存在的必要

  憤怒的確有其存在的必要,而憤怒究竟從何而來?從深層的心理分析
(psychoanalysis)角度來看,弗洛依德(Freud)的理論最強調人的一切情緒經
驗都植基於潛意識的內容,而形成潛意識的最原始資料則來自於嬰兒的早
期生活經驗,與此早期生活經驗最有意義的人物就是其照顧者(通常是母
親),心理分析的學者認為嬰兒從出生開始就面對兩種衝突矛盾的經驗,
同時也內化了這兩種經驗:坽「好的」(goodness)經驗,嬰兒因為母親的
哺育,溫暖的身體接觸,而有了滿足的好感覺。夌「不好的」感覺,嬰兒
經驗到母親的不在場(分離、被遺棄)、飢餓、尿濕和冰冷的不好感覺,
這二種早期經驗形成嬰兒愛與憤怒的基礎,早期的自我(Ego)為了保持心
理平衡,只好將「好」與「壞」的經驗分開來,嬰兒內化並認同一個「好
的」我,同時將不好的「非我」(not me)分裂掉,再將之投射到(project)
外在世界,這是一種為了保護自我而採取的防衛機轉(defense
mechanism),若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過份固著(fix)於這個階段,他將無
法接納「憤怒」其實是合理的存在,而不斷地想將憤怒的情緒分裂而致離
開他的核心自我,也就是說他排斥憤怒的存在,不承認憤怒的本質存在於
人格之中,每當遇到憤怒的情境之時,他會從外在世界去尋找「代罪羔
羊」,說明憤怒來自別人,而不是自己,這就是一種投射的過程,例如文
章開頭的小故事中,爸爸不願意承認憤怒來自於被主管的責罵(這表示自
己要負起一些責任),而在回家後宣稱是媽媽煮的菜不好吃(將憤怒訴諸
於別人,而找到代罪羔羊)引起自己的不滿情緒;在一些轟動社會的重大
刑案裡,犯罪者往往不願意承認自己的錯誤,而宣稱是社會環境造成的結
果,這些例子在心理分析的眼裡,都是早期嬰兒生活經驗中,未能將「不
好」的經驗內化至自我(Ego)以至於不願意承認在人格中有憤怒的情緒。

健康的抗議

  心理分析認為,只要父母親能正常的反應嬰兒的需求,嬰兒便有能力
以「健康地抗議」來面對一些不好的經驗,如延遲的食物,冰冷的嬰兒床
等,有反應的母親如果接受孩子的抗議,相對地,嬰兒也會將好的父母影
像留在心中足夠地久、因而可以忍受生活中不可避免因遇挫折而產生的憤
怒,因此,健康的「攻擊抗議(aggressive protest)」經由代謝作用,協助嬰
兒度過失落,而存活下來,嬰兒因而有了在最佳狀態中的「幻滅感」(optimal
disillusssionment),這種最佳情境的幻滅感,使嬰兒接受現實情境中的失
落,並能持續感受到「平凡中的特殊」;簡單地說,憤怒雖然是不好的經
驗,但是若能遇到一個好的包容者(在童年時期,可能是父母,成長時期
是老師、權威者,到了成年期就是自己),將此種負面經驗接納起來,而
允許它的存在以及表達,我們將能從成長教育的過程,學習到人生的圓
融,而協調了矛盾存在的本質。

  有人批評心理分析的觀點過份強調人生的早期經驗而忽略了人類經
由學習知識而修正後的人格發展,但心理分析的確提供了相當好的架構去
瞭解人類的情緒處理機制,而提醒我們去正視嬰兒、兒童的成長環境,甚
至在教育的過程中,我們是否提供了一個安全的環境,讓孩子可以自由地
表達他們的憤怒,而確知孩子本身不會受到傷害,使他們透過師長的接
納,也接納自己。

  從心理分析之後,有更多的學派興起,其中的「認知心理學」(cognitive
psychology),強調人的意識層面有其運作的力量,而非心理分析理論中強
調潛意識的支配過程,在眾多的研究議題裡,有人提出了「挫折——攻擊」
(frustration—aggressive)的理論,亦即人的憤怒攻擊行為來自於生活中遇
到的挫折,它的實驗依據是這樣的:在一籠白老鼠裡,以實驗控制法隨機
地給予老鼠電擊(施以挫折經驗),之後詳細觀察並記錄老鼠的行為表現,
發現原先老鼠的生態行為有了極大的轉變,老鼠性情變得急躁、睡眠時間
減少、搶食物吃、活動量變大、老鼠們彼此互咬的機率大幅提高;因此學
者推論人類的行為也遵循類似的原理,在遇到挫折、期望落空、生活變故、
失敗的處境下,人的性情亦會變得較為急躁、容易憤怒,以至攻擊錯誤對
象。

  當然,我們可以不同意人類的行為與白老鼠的表現相同,然而這樣的
研究的確提醒我們注意到,人的憤怒大部份來自於對生活中的不滿及挫
折,只是我們是否能理智地找出原因,並採取合理的解決 方法,在面對
憤怒洶湧而上時,我們期望人類的智慧或許能真正征服它。

憤怒維護個人自尊

  在臨床心理上,我們這一群醫療人員絕對鼓勵前來就診的心理困擾病
人好好宣洩他們的情緒,不論他們的不滿、挫折以及憤怒聽起來合不合
理,我們永遠接納他們的控訴以及生氣,因為憤怒的存在從某個角度來
說,維護了一個人的自尊,使他在自認為不合理的情境中,找到了情緒表
達的自由,然而在情緒宣洩之後,心理治療的工作才真正開始,我們會要
求對方再次思考整個事件的過程,以認知的力量去修正下次可能再發生的
情境;這就好像外科手術一樣,開腸剖腹總是會流血,流血之中要迅速的
修補好身體內的缺損;憤怒就像流血一樣,它是一個警訊,卻不一定是事
實的真相,警訊在提醒我們採取行動去作修補的工作,卻不必在面對憤怒
時,大驚失色。

  一個更積極的態度或許是將Aggressive(攻擊、憤怒),轉化為Assertive
(果斷、自信),清楚自己憤怒的原因,也勇敢表達憤怒的情緒,在一片
不合理的聲浪中,告訴別人:「我生氣了」,而且「我要去改變它!」
*************************************************************
【人本教育基金會基本資料】
人本電話:02-23670151
人本發行推廣部電話:02-23642955
地址:台北市羅斯福路三段277號7樓A室
新竹人本:03-5333062    台中人本:04-2072334
高雄人本:07-2166510
網站地址:http://hef.yam.org.tw
BBS站:bbs2.nsysu.edu.tw歡迎大家上網討論
--
 * Origin: ★ 交通大學資訊科學系 BBS ★ 

		 
精華閱讀 | 首篇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末篇 | 轉寄 | 返回上層

卍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http://buddhaspac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