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抽象繪畫

精華閱讀 | 下一篇 | 末篇 | 轉寄 | 返回上層
發信人: kenwood@dadusan (入了畫境), 信區: Art
標  題: 關於抽象繪畫
發信站: 東海大肚山之戀 BBS 站 (Mon May  6 09:42:13 1996)
轉信站: dadusan (local)

===============================================

           進 入 抽 象 世 界(一)

===============================================

---- 繪畫, 從符號開始.

    繪畫, 在某一個層面來說, 是人的意念的傳達.

即使有人聲稱他的作品只是客觀的對客體作描摩,

也脫離不了"人的意念".  這個道理很簡單,

若是讓不同的畫家對著同一景物,

並且規定他們將眼睛所見到的描繪出,

極力的做到客觀, 不加入個人的情感;

我們所看到的結果也不會像沖洗同一張底片出來的結果一樣.

是不是每個人的眼睛所看到的並不一樣? 這我們無法印證;

但若是說我們對  "我們所認為同樣的東西"做描述,

而每個人將自己的經驗畫出, 那麼即牽涉到了"意念"的傳達!

    繪畫, 就是一種意念的傳達, 它是從符號開始.

意念所欲傳達的程度當然有多有少,

即使印象主義的畫家們極力的要擺脫個人情感因素的介入,

那種戒慎嚴謹的態度也終究成為一種意念流露在筆觸間.

那麼更遑論走上內視經驗的傳達這條路子的藝術家了!

    因此所描繪的任何一種東西都只是一種幫助傳達的媒介.

風景, 是一種符號; 靜物, 也是符號, 人物, 同樣是.

這些符號的運用, 是用來滿足創作者自身的需求; 同樣,

觀者可以從這些符號中辨識所熟悉的事物,

進而瞭解創作者的意念. 好比畫家畫了一幅農村景色,

對於熟知這種場面的觀者, 它相當的好辨認, 最起碼,

有人會發出這樣的共鳴:" 我曾經去過這裡... ". 諸如此類.

在某個層次上, 他與畫家算是達成了某種共識.

可能感受力再強一點, 或是與畫家熟稔的觀者會說:"

這充份表現出了一種懷鄉的心態!".

這意念傳達的作用就有如語言的使用,

是人與人之間賴以溝通的符號!


===============================================

           進 入 抽 象 世 界(二)

===============================================

---符號的轉化---

    當符號的原始意義不足以傳達藝術家的理念時,

原有所使用的符號的意義便開始轉化, 衍生.

基本上符號並沒有改變, 只是它所指涉的含意已經作了改變,

或是擴充. 最簡單的便是"比喻". 就好比我們說"熱情如火",

這是一種比喻, 感情就像是火那樣的燃燒, 灼熱.

在繪畫中也同樣出現這樣的情況.

當要更進一步的傳達一種不可知, 形而上的觀念時,

符號的運用就進入"象徵"的層次.

借有形的物質來傳達無形的理念, 在宗教上,

象徵符號的使用相當的普遍; 原因就在於這種形而上的經驗,

在物理的世界中它沒有具象的實質符號可以指涉,

所以象徵是一種必要的手段.

    在注重內在經驗傳達的藝術家來說,

比喻與象徵算是最常被使用的方法.

借具像的形體表達對生命的感受, 對社會的不滿,...等等.

到了二十世紀的超現實主義, 為了將潛意識完整無誤的傳達出來,

大量的象徵式符號出現, 並且有其約定俗成的意義;

這也成為欲瞭解超現實主義繪畫的先修課程,

對這些象徵意義有所瞭解, 也才有辦法解讀其畫作!

    無疑地, 符號意義的轉化的確擴充了觀者理解, 欣賞的空間,

具體的形象不再只有表面的意義,

在其背後可能含有更廣擴的思考性與經驗性!



---進入更深層的信息交換---


比喻或是象徵的方式是否就能完整的傳達出藝術家所想要表達的

概念? 或是說這樣的方式是否能滿足創作者本身的需求?

暫且先不論觀者對作品的接受與否(理解或加以欣賞),

就創作者出發, 似乎光是尋找既定的符號, 語言,

單純的比喻到象徵的運用; 已經無法滿足他們的需求.

原因在於具象語言符號的局限性. 具象的符號雖然明顯易懂,

但在解讀或是被理解上跳脫不出人的認知的框架;

好比說"眼睛"在繪畫中可能只是一種單純對人身上的一部份做描

繪, 到了超現實主義它有了象徵的意義,

它代表一種內在世界與外在世界的相聯繫與探索;

但這無論如何都在一種對符號意義認知的範圍之內,

這樣所傳達出來的意念將被限制住.

原始的意念也許是含容廣大的,

透過符號的翻譯到畫布上可能出現了綁手綁腳的困境, 畢竟,

符號的意義是有限的. 再者, 什麼樣的語言,

符號能夠精確無誤地將一抽象的意念轉換?

人所能使用的語言比起那在腦中浮現的念頭,

所產生的感受來說是相當有限的!

     如果說意象反而局限住了意念的可能性,

那麼藝術的發展無疑是開了倒車. 但是這種情形並不會發生,

因為藝術家們早已警覺到這種情形,

而要為符號使用的窘境找尋另一條出路.

    於是, 藝術家摒棄掉狹窄, 有限的符號運用,

試圖以另一種方式去傳達意念, 更深刻的, 更深層的.

從另一方面說, 為了不讓觀者對其所要傳達的東西產生誤解,

那就必需去避免任何會引起誤解的元素,

而這些元素很可能就是我們平日所使用的賴以溝通的符號.

或者說, 這些元素局限了其意念將可能傳達出的意義!

    於是藝術家們進入抽象的世界. 也許有人要質疑:

僅管是抽象的形質, 它亦是一種意念的轉化,

再怎麼說仍是需要賴媒介的傳遞, 這樣的情況下,

比起使用符號的表現是不是五十步笑百步? 事實上不然,

在具象的世界中, 任何符號是可以找到一種對應關係,

也就是意義的指涉. 這樣的工作像是翻譯的工作.

即使告訴了觀者不必太過局限於意義的堅持,

但由於人類使用語言的習慣,

使得觀者在觀賞時終將難以跳脫出其有限性.



進入了抽象的世界像是進入了語言使用的較高層次"詩"的境界一

般. 不可否認地, 意念變成為繪畫的質素到了畫布上,

是經過的"轉化"的階段, 但它決不同於具象符號的解譯.

這樣的轉化是直接由腦中所產生的意念, 感受,

需求直接釋放到畫布上的過程, 沒有經過翻譯的手段;

這往往在得知自己在具象世界已不能滿足所需時一種必要的改變.

至少對某些重視內在經驗傳遞的畫家來說是如此.

    抽象表現主義畫家帕洛克(Jackson

Pollock)在其畫作中的表現即是一種內在潛能的釋放;

當他由較具象的繪畫形式走入完全的抽象的創作中,

是一種不得不, 且必然的發展. 早期的作品中,

他為了將內心的不安, 糾結, 衝突與摸索呈現出,

他傾向一種神秘的, 心理分析式的風格;

他是容格心理學說的信奉者, 於是那種內心莫名的恐懼, 不安,

他在印地安的圖騰形象與畢卡索的語言:公牛與馬的形象中為自己

找到了解釋, 並以強烈, 震憾的形式呈現出. 漸漸地,

在他走到完全抽象的過程,

他意識到了唯有原原本本的將內心的感受直接擲到畫布上,

才能完全的傳遞他所要表達的東西;

這是無法用任何的具象符號來轉譯, 呈現的.

    經由這樣的方式, 內在的潛能被完全的釋放出來,

%&$#7|受到具象符號既定的價質觀的左右,

所能延伸出的意義也不會受限, 因此, 它的內涵是更廣闊的;

在認知上, 也許是莫名混沌不可測, 但在感知上, 卻是更加深隧,

更加呈現出其無限性. 這也正是藝術家所欲傳遞的!


===============================================

           進 入 抽 象 世 界(三)

===============================================




-- 從無我之境到有我之境 --



    繪畫進入了這樣的境界, 跳脫了一層無形的枷鎖,

對習慣了以具體符號溝通的人們在欣賞抽象繪畫時難以適應,

甚至好像是失去了某個支撐點而顯的無所適從; 事實上,

創作者的意念或心緒也許是明確的,

但也有可能創作者也不能明確地指出其意圖, 對創作者來說,

可能是一種情緒, 能量的發散,

也可能如同觀者所要經歷的過程一般, 是一種探索.

然在這樣的情形下,

早期以追尋創作者的理念為主的審美模式要再跨出一大步,

讓藝術作品更具生命力與機能性;

創作者與觀者所探尋到的可以不必是相同的意義,

但不可否認的它們是從同一個母體中延伸出來的意境;

這種逃離具象符號框架所能達到的傳遞方式是無限的.

因為無論是之於觀者, 或是之於創作者來說, 都更能發揮其想像,

建構屬於自己的理論體系與對應觀係, 從中發現意義與找到樂趣.

    這樣的審美觀已從作者的角度出發, 走向觀者.

真正重要的是觀者如何在作品與自己之間建立自身的一套理論-

從作品出發, 或者更應該說從創作者出發, 一直到觀者為止.

之於觀賞者, 也就是從作品的無我之境走向有我之境.

    從作者中心走向觀者中心,

這其中的意義是不斷能擴充及延伸的, 但就如同前面所述,

抽象世界的延伸絕不是漫無目的的散射,

而是從一個意念的母體而來, 藝術家是其催生者,

根據這原始的和潛在的爆點,

創作者和觀者同時都能給與其生命的火花.



後記:

    對於抽象藝術,

許多藝術家及藝術批評家都發表了不同的看法, 無論如何,

並無絕對的答案; 而我相信在藝術的領域裡, 是最廣大與包容的,

我們所能做的, 都只是從其中的一個或幾個角度切入,

竭盡所能地將這豐富的世界呈現出來!

                                          1995.3. 25



==
*Origin: Romance of DaDuSan BBS (140.128.99.114), [From: 140.128.103.104]
 * X-Info: Bodhi -> art.list@cbs.ntu.edu.tw
 * X-Sign: 0RNBNI5/XP9sJ5KmJxc6 (99/06/27 16:18:13 )


		 
精華閱讀 | 下一篇 | 末篇 | 轉寄 | 返回上層

卍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http://buddhaspac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