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學百年 紀念活動達高潮 (2000-07-29) |
精華閱讀 | 首篇 | 上一篇 | 轉寄 | 返回上層 |
中國時報 藝文出版 890729 敦煌學百年 紀念活動達高潮 李維菁/敦煌報導 今年是敦煌藏經洞發現暨敦煌學研究一百週年紀念, 敦煌研究院自七月初起舉辦了一系列的「敦煌藏經洞發現 暨敦煌學一百週年紀念」系列活動,這些陸續展開的慶典 及活動在昨、今(二十八、二十九)日達到最高潮的三項: 二十八日是琉璃工房的楊惠姍現代中國琉璃藝術展開幕, 二十九日則為敦煌藏經洞陳列館開幕及邀集中外近三百位 敦煌學學者參與的「二○○○年敦煌學國際學術研討會」。 藏經洞發現五萬多件經文及文物,其中許多已流失在海外 各國,引起世界學者對敦煌文化、藝術、宗教、歷史、地理 及科學的探討研究,敦煌學因而有了深厚的基礎。但是,敦 煌這四九二座洞窟,雖是全世界規模最為龐大、歷史最悠久 的佛教遺址,卻面臨因地理環境、氣候惡劣以及觀光客所帶 來的洞窟病變及衰微的可能。因此,「二○○○年敦煌國際 學術討論會」的論文發表及討論主旨,鎖定在敦煌如何在開 放觀光旅遊的同時,與文化保護的重大課題間達到平衡。 敦煌研究院院長樊錦詩表示,世界上任何物質,皆會面臨 產生、發展、衰退及消亡這必經的過程。敦煌莫高窟的佛像 洞窟,是以泥土、麥草、木頭為材料,整體說來是土質文物 ,因此也會經歷這自然律必經的過程。莫高窟裡的壁畫、佛 像的藝術品,最早可溯自一千六百多年前,由於敦煌的環境 十分乾燥,這些佛教藝術才得以保存這麼長久。但同時正因 為這裡的沙漠氣候十分惡劣,周圍的沙山且在不斷往下滑落 之中,而且敦煌莫高窟自元代以後便無專人管理,遭受不少 人為破壞,因而產生保存的重大課題。 樊錦詩說,在眾人的努力下,能否再保存敦煌度過另一個 一千年?「我們只能盡其所能,如果我們的子孫也盡力,我 們只能爭取看看能否再保存一千年!」 今天首日的國際研討會議程由文化部長孫家正主持,中國 文化部並頒予特別貢獻獎給七位個人及三個團體,表彰他們 在敦煌學研究及保存上貢獻,七位個人貢獻獎包括:台灣學 者潘重規;香港企業家邵逸夫、學者饒宗貽;大學學者暨前 敦煌研究院院長段文杰、學者季羨林及已逝學者敦煌研究院 創辦人常書鴻。三個團體貢獻獎得主包括敦煌研究院、美國 蓋堤及基金會日本文化財研究所。 研討會研討及考察議程今起至八月三日進行六天。 |
精華閱讀 | 首篇 | 上一篇 | 轉寄 | 返回上層 |
卍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http://buddhaspace.or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