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玉王民 |
精華閱讀 | 轉寄 | 返回上層 |
佛教藝術的有情世界 ■文/朱秀容(出自《人生雜誌》172 期,90.01.20) -------------------------------------------------------------------------------- 李玉王民 ,民國四十三年生,籍貫浙江省鄞縣人,國立成功大學中文系畢業, 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Ohio State University)碩士及博士。曾任俄亥俄州立大學講師、 東吳大學歷史系及國立藝術學院美術系兼任副教授、國立故宮博物院書畫處編輯。現 任國立故宮博物院書畫處研究員、國立台灣大學藝術史研究所與台大佛學研究中心兼 任教授,及現代佛教學會理事長等。講授的課程有:中國佛教美術專題研究、佛教藝 術研究之問題與方法、南北朝佛教藝術、中國石窟藝術、敦煌美術研究等課程。發表 著作有<張勝溫「梵像卷」之觀音研究>、<隋唐之彌勒信仰與圖像>、<敦煌四二 八窟新圖像源流考>、<梵像卷釋迦佛會、羅漢及祖師像之研究>、<河北早期的佛 教造像──十六國和北魏時期>等。對於佛教藝術有極為獨到的體會,是國內佛教藝 術研究界中,不可多得的人才。 問:請問您是怎麼開始學佛的? 答:我學佛是由於從事佛教藝術的研究,因為做研究,而接觸佛學經典並深入探討佛教。 其實,我大學時曾經在新店的一家小寺院皈依過。當時,我們全家因為替過世的祖母 作百歲冥誕,而到寺院裡去做法事,不過,那時候並沒有更進一步親近佛教,直到出 國讀了佛教藝術,從研究開始,才對佛教產生真正的興趣並深入體會它的精神所在。 佛教藝術有其獨到的內涵 問:請您簡單為我們介紹中國佛教藝術研究的歷史。 答:中國佛教藝術是在十九世紀末到二十世紀初,由於西方人在新疆一帶進行考古發掘, 漸漸開始研究中亞佛教美術,從而才揭開了中國佛教美術研究的序幕。以目前的研究 成果看來,日本人水野清一與長廣敏雄最為傑出,他們在一九三○與四○年代,先後 調查了雲岡、龍門和響堂山石窟,成就斐然。 至於中國本身,一九四四年敦煌美術研究所的成立,是我國佛教美術研究史的一個重 要里程碑,但因為當時正處於抗戰末期,經濟條件差,所以做的也相當有限。直到後 來中共在龍門、雲岡等地建立文物保管所,才開始有系統的進行佛教石窟的保護與研 究工作。 早期,歐美、日本方面的佛教美術研究都與考古相聯繫。近年來才有專門的研究人員 ,但是即使是在美國、日本,專門從事佛教藝術研究的學者也不多,較具代表性的有 美國芝加哥大學的巫鴻教授、Duke大學的阿部賢次教授、日本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 所的曾布川寬教授等。 問:台灣目前研究佛教藝術的狀況如何? 答:在早期,有曉雲法師、陳清香及陳國寧老師等人從事這方面的研究,他們屬於台灣 本土所訓練出來第一批的佛教藝術研究者。 十多年前,顏娟英(哈佛大學藝術史博士,目前任職中研院)、林保堯(筑波大學 藝術史博士,目前任職國立藝術學院)、和我相繼返台,加入了這個研究的行列。 去年潘亮文(神戶大學藝術史博士,目前任職台南藝術學院)自神戶返台,又成了 我們的一員。台灣佛教藝術的研究者逐漸增加,這一學門的研究相對地也熱絡了許 多。 研究中國佛教美術與其他佛學相關學門的研究略有不同,因為台灣在中國歷代佛教 藝術品的收藏數量上十分有限,而做中國佛教美術的研究,只看書本是不夠的。所 以必須常常到大陸實地考察,以對實物有更全面的認識,否則就只能做台灣本土的 佛教藝術研究。 問:佛教藝術與一般藝術不同的地方在哪裡? 答:佛教藝與其他的藝術是不同的,它不只是單純表現美而已,還必須使人精神昇華, 並進而對佛教產生想深入探討的興趣。對我而言,正因為佛教藝術有它獨到的內涵 與精神層次,才使我進一步地對佛教感到興趣。我認為佛教藝術的本質是在傳教, 所以除了去欣賞這些藝術品的美外,尤其必須去瞭解佛教的內涵。 佛教藝術品所使用的視覺語言,必須是被大家認同與接受的,若不能達到這層目的, 缺乏迴響,那麼這些作品充其量不過是受了佛教啟發的個人創作,而不能稱為真正的 佛教藝術品。因為藝術性高,但宗教的共性不足,只會被當成藝術品來擺飾,而不宜 放置在寺院殿堂之中,供人觀想膜拜。 很多人對佛教藝術研究者有個誤解,以為我們也是一個藝術家,其實佛教藝術的研究 與美術創作是不同的。以我個人為例,我的字寫得並不好,過去美術還差一點不及格 。美術史的研究,是從歷史的角度去思考與分析,偏重於作品的歷史層面。美術史系 其實是一門二十世紀以後才成立的新學科,以前,美術史曾屬於考古系或歷史系,直 到今天,美國普林斯頓大學(Princeton University)的美術史系的全名,仍稱為美 術考古系。當然也有人既從事創作,也做學術研究,但這種人並不多。 具有宣教的目的 問:可否請您教導我們,如何欣賞佛教藝術。 答:很多人對「佛教藝術」有所誤解,以為佛教藝術是表達「美」或「感動」而已。我認 為這只是將它定位在一般的藝術層次。 我認為藝術欣賞有三個層次: 一、從美術的觀點來看,美在哪裡?也就是從欣賞的角度來探討。 二、風格上的分析。每一個朝代的特色為何?不論是建築、繪畫或是雕刻都可以從這 方面來研究與探討。 三、從表達的內涵與目的去探索。佛教藝術創作的目的應該是傳教的,究竟在每件作 品中,原作者想表達與傳遞的是什麼樣的宗教訊息? 我個人認為,研究工作到了第三點才是真正瞭解佛教藝術,而第三點正是佛教藝術特 異於一般藝術之處。 佛教藝術包含了繪畫、雕刻、建築等類別,如果單純從美術欣賞的角度來談,而撇開 佛教的部份,那它和一般的美術史、繪畫史、雕刻史、建築史等並沒有什麼兩樣。之 所以特別將「佛教藝術」單獨地提出來談,是因為佛教有它特殊的內涵及傳教的意義 。因此,還必須閱讀佛教的經典,才能了解它在說什麼。 問:你認為學佛者應如何看待佛教美術。 答:佛教美術具有宣教的目的,密教美術更是如此。佛教美術與佛教哲學是不同的,因為 美術是「著相」的,而真正的佛教是在談「空」,要我們「不著相」。然而,佛教美 術必須靠具體的形象,來傳達它的宗教訊息。 簡單來說,佛教美術就如「以指指月」的手指一般,只是一個方便法門而已。也因為 它是方便法,所以它可能因應各種需要,而有時代、地區性的變化。如果大家能體認 到這一點,一定能以比較寬廣的心去接觸所有的圖像。 例如,一般非密教的修行者對「歡喜佛」容易有所誤解與反感,認為這不是正軌,而 是邪教。其實,在佛教的藝術中,每個像基本上都有它特殊的象徵。以歡喜佛為例, 女身代表般若,男身代表方便,根據佛教教義,只有般若和方便這兩者完全結合,才 能達到佛的境界。為了要表達結合的觀念,在我們的生活中,兩性合抱的動作是最明 確的,所以藏密即用這種方式來詮釋般若與方便結合的觀念,這種表現是一種象徵的 手法,並非如大家所想的那麼淫穢。而密教的圖像更為嚴謹,哪隻手該拿什麼東西, 姿態怎樣,都有一定的規範,這就是「儀軌」。所以在嚴謹的造像過程中,一定要符 合儀軌,每一尊像的手勢、頭冠、持物等等,都蘊藏著深刻的涵意。 另外在十年前,我個人在故宮所舉辦的第一個特展是「觀音特展」,展出故宮收藏中 的觀音畫作。後來,院中收到一封信,說我們在替中共做「統戰」。他說當年他渡海 來台時,曾親眼看到觀音是一位女子,而展品中有一件有鬍子的菩薩像,那怎麼可能 是觀音,因此在信中好好地將我批鬥一番。我沒有辦法改變他的觀念,因為一般人都 是習慣於他所熟悉的形像,我不能說他的想法是錯的,因為在他的觀念中觀音應現女 相。但實際上,每個朝代的圖像都不是一成不變的,觀音在早期多作男相,後來女相 觀音才日漸流行。 著重地區性與時代性的差異 問:您目前的研究主題是什麼?未來有什麼特別的計劃或方向? 答:我目前正在進行的研究有:一、雲南南詔、大理國的佛教美術,主要是繼續研究 張勝溫的梵像卷。二、魏晉南北朝的佛教美術。 過去的學者,多從宏觀的角度來研究中國佛教美術,而我卻越來越覺得,中國的 版圖很大,地域性的差別懸殊,像沿海地區常見的鰲魚觀音,到了西北方就看不 到,每一個地區都有它地區性的發展。南北朝時,在甘肅、陜西一帶,奕腳的彌 勒菩薩像特別多,而在河北、山東一帶則很少見;在河北地區流行的彌勒立佛, 在陝甘一帶卻又找不到。直到今天,雲南地區仍然禮拜觀音老爹,但這種形像的 觀音在其他地方完全看不見。 此外,這些地區性的發展亦會隨著時代的演變而有所不同,有些地區性的風格或 圖像會成為主流,而有些主流的事物,也會轉變為地區性的。我自己近來比較重 視這方面的變化,希望能對每一個地區有更深入的了解以後,再回過頭來反省與 檢查每一個時代佛教藝術的特質。 問:您剛剛提到有所謂「地域性的差異」,至於「時代性的差異」,可否再為我們說明? 答:大家一想到彌勒菩薩,印象中就出現胖胖且笑哈哈的形象,其實從歷史上來考證,這 種彌勒像在唐代晚期才出現,到了五代宋朝開始流行起來。這種胖彌勒像是受了契此 和尚傳說的影響。南北朝、唐以前的彌勒菩薩像都是瘦子。由此可見,佛教圖像也有 其時代的差異。 又例如在台灣,據說有某一寺院的十八羅漢像中,有耶穌的形像。我們雖然可以說 它不正統,但這樣的事件,如果只在某一區流行,或只流行很短的時間,可能不會有 太多的影響。但是,如果它普遍地被接受,就會成為一種信仰,當它成為信仰且進入 史料中,就不能說它不是佛教藝術。 佛教美術所要研究的,就是它產生的原因,以中國佛教發展來說,唐朝會昌法難以後 ,佛教的世俗化越來越明顯。佛教的世俗化,當然也影響到佛教美術的發展,以致於 元、明、清以來的佛教藝術吸收了很多民間藝術的東西,這一段時期的佛教藝術我到 現在還不敢研究,因為太複雜了。 問:對於佛教藝術,尤其是台灣佛教藝術,您有什麼時代的展望與看法? 答:目前台灣佛教藝術的市場相當的混亂。早期台灣寺院的作品,研究者還可從作品的特 色中,看出寺院的師父是從漳州來的,或泉州來的,仍然有跡可尋。然而,現在的交 通太發達了, 我們很容易坐飛機到東南亞、日本、大陸訂購到所需的佛像。而且資 訊發達,訂購者可以拿 著日本鎌倉時代佛像的照片,要師傅照樣刻製,所以目前台灣 寺院中安置的佛像,風格極為混亂。在如此混亂的局面中,看不到台灣佛教美術的特 質。台灣佛教藝術將來會走到哪裡,在在令我感到疑惑與憂心,我覺得這是一項很大 的問題。 |
精華閱讀 | 轉寄 | 返回上層 |
卍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http://buddhaspace.or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