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門石窟

精華閱讀 | 首篇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末篇 | 轉寄 | 返回上層
資料來源:http://fjyy.myrice.com/meishu/carving/longmen.htm

在洛陽城南25公里處,有一座與敦煌、雲岡石窟齊名的佛教石窟,它就是龍
門石窟。龍門石窟始鑿于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494年)前後二是山西雲岡石
窟的繼續,曆東魏、西魏、北齊、北周、隋、唐、五代和北宋諸朝,相繼大
規模營造達五百多年之久,大大小小的洞窟密布在伊河兩岸的山壁上,長達
一公里多。現存窟龕2100多個,佛塔4O餘座,碑刻題記3600多塊,造像10
萬餘尊,是名副其實的石刻藝術寶庫。多數石窟與帝王祈求冥福有關。如賓
陽洞是北魏宣武帝?其父母孝文帝、文昭皇太后而造,古陽洞是支援孝文帝
遷都的一批王公貴族、高級將領開窟鑿像的集中地。此外著名的石窟還有蓮
花洞、藥方洞、潛溪洞、萬佛洞、香經寺、奉先寺。其中奉先寺是唐代石窟
中規模最大、藝術精美、而且富有代表性的石窟,其盧那舍佛?龍門石窟最
大的佛像。其風格特點是:窟形較單純,變化少,題材趨向簡明集中,大都
主題突出。 

北朝窟主要佛像基本是釋迦牟尼佛、當來下生彌勒佛,還有釋迦、多寶(東
方寶淨世界之佛)並坐像,三世佛和過去七佛。隋唐時,主像大都是阿彌陀
佛、當來下生彌勒佛,也有盧舍那(佛之報身)佛,藥師佛等,反映出唐代
淨土宗的興起和石窟造像藝術世俗化的趨向。而分散在各洞窟中的大量碑偈
石銘,是中國古代書體演變史的實物資料,也是一部石窟藝術的編年史。 
綜觀龍門石窟藝術,有兩個顯著特點,一是民族化,一是世俗化。民族化以
佛像造型風格和窟龕裝飾圖案兩點?突出。在造型風格上,古陽洞、賓陽洞、
蓮花洞、奉先寺等大型窟龕的佛造像都已脫去了雲岡石窟中常見的那種右袒
或通肩式的佛裝,而呈現出不同時代、不同階層的各式服裝特徵。有北魏服
飾漢化後一律穿著的褒衣博帶,有裝束華貴、冠戴堂皇的皇帝儀仗行列,有
隋唐流行的服裝和佩飾,還有中古武土的甲胄和文人的服制等等。除服飾外,
佛教雕像的面目變化也表現出民族化特點。魏晉以來清談成風,土族們以體
態清贏?修身宗旨,以秀骨清像?審美範式。反映在藝術領域中,即是北魏
時期的龍門石刻主像都帶有一種面相清秀、頸項修長、體態瘦削、風清骨峻
的造型特點。從石窟裝飾圖案來看,古陽洞中裝飾在佛龕楣拱間的饕餮
(t?otie)圖案是中國的一種民族傳統文飾,它與印度佛教藝術的華繩紋、
卷草紋、蓮花圖案等純西域風格的紋飾一起,裝點著龍門石窟。 

龍門石窟在民族化的進程中,也逐漸形成了世俗化的藝術風格。以世俗生活
?創作題材的畫面在龍門石窟中佔有很大比重,例如那一組組場面隆重華
麗、構圖周密嚴謹、刻工精致凝練的大型禮佛浮雕,就是古代工匠們根據他
們對當時現實生活中大量宗教活動的深入觀察而再現的藝術圖景。再如奉先
寺天王的形像,同唐代墓葬中出土的三彩武士俑就沒有多大差別,是唐代將
領的真實寫照。




		 
精華閱讀 | 首篇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末篇 | 轉寄 | 返回上層

卍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http://buddhaspac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