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是稍息,不是立正 |
精華閱讀 | 首篇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末篇 | 轉寄 | 返回上層 |
【節錄轉載自藝類雜誌一九九八年六月號】 藝術是稍息,不是立正 /林懷民 口述 /樊雯 整理 關於舞蹈藝術的欣賞入門,我想說的是,第一:藝術是稍息,不是立正; 第二:舞蹈拙於敘事而長於抒情,那甚至是像「詩」一般的抒情,而不是 小說或散文。 舞蹈,是一個跳舞的人本能的作為,是從人的身體引發出來的藝術,觀眾 得到的,就是那發乎本能的能量,我們要首先從純然的感官上面去感覺這 件事情,只要能夠有感覺,那就是懂了。即使到達最高級的觀舞境界,仍 然脫離不了這一層不可言喻的,從視覺上、聽覺上、動感上去得到的絕然 感應或感動。 讓自己很素樸地去面對表演的舞台,在劇院中做個「快樂大眾」,這是好 觀眾的第一步。在台灣,教育一向著重文字思考,結果我們大家一看到新 鮮事物先要急著問:「這代表什麼意義?」如果用這樣的習慣來看舞,一 面看跳舞,還要一面看圖說話,忙著拼湊故事情節,挖掘象徵隱喻,會很 辛苦。那些電視機陪伴著長大的新新人類,因為玩電動,玩電腦,看MTV 成長,閱讀圖像的能力甚至於強過文字,在劇場裡就不會有這麼多的包袱 ,反而可以訴諸本能的感官,享受舞蹈藝術帶來的樂趣。 放鬆心情,打開心胸,讓舞蹈對你說話,再來才是要如何能「懂」的問題 ,我願意稱呼這類想「懂」的觀眾為「美食家」。要做為一個觀賞舞蹈的 饕客,不二法門就是多看。想一想,就連文字那樣可以慢慢閱讀的東西, 我們都必須反覆閱讀、背誦,才能懂得字裡行間的意義,更不用說舞蹈這 麼一個瞬間即逝的藝術,一般人要怎麼一望而盡呢?特別是舞蹈往往有多 人同時演出,看到了這個就看不到那個;看一次,可能得到一個單一的感 覺,卻絕對掌握不到全貌,為了能掌握得更多,就只有不斷地反覆地多看 。 講個例子,有許多年輕的朋友常說他們看不懂京劇。可是以前在台北國軍 文藝活動中心,常聚集著很多老先生,年紀很大,大部分從軍中退役,受 的教育只有小學程度,但可從來沒有聽過他們說看不懂京劇。他們永遠在 應該叫好的時候叫好,偶而還偷閒到活動中心外頭抽根煙,只在好段子上 演的時候才進場,沒有字幕輔助,一樣懂得欣賞。為什麼?不過是長期耳 濡目染,看到熟透罷了。 然而仍有些有心的觀眾,想更上一層樓,想修持自己成為舞蹈「評論家」 ,那就必須:第一、把基本知識建立起來;第二、訓練自己眼睛可以掌握 得更多而且更快。一個「評論家」要同時在感官與知識上擁有非常淵博的 涉獵,而且這樣的涉獵不單單只是在舞蹈方面,而是關乎整個藝術,所有 的人文素養。我知道國外有些舞評家看完一場,覺得自己掌握得還不夠, 就再看一場,才敢落筆。 正因為評論是這樣一件工程浩大的修練,所以我認為沒準備好,又想兼做 「評論家」的觀眾往往容易成為最不健康的觀眾。在觀舞的過程中,這樣 的觀眾會有很多的心理掙扎,腦海中不斷地做著各種辨解和評斷的工作。 他在對舞蹈本身消化還不夠的時候,就急著想把東西全部拆解分析,很辛 苦。如果觀眾抱持這種心態觀舞,在本身沒有足夠基礎的情況下,他的觀 舞經驗就會充滿了緊張.如果舞作不是順著他的理解來走,不是順著他所 崇拜的主義來進行,他就會還遇到很大的挫折。 劇場應該是一個讓人稍息的地方,在劇場中體驗一個現實生活中沒有經歷 過的經驗,會讓人感到快樂,所以你若是想當一個好觀眾,我的建議是: 「珍惜那個經驗。」 面對每一個令你感動的經驗。不是去面對學問或是知識。看到自己喜歡的 作品。就再去看一次,常常去看,你就會「知道」。我自己是這麼做的; 大部分的時候不太看節目單,看演出的時候不覺得要去拼命,放鬆地讓演 出左右我的呼吸與肌肉狀態,在神奇的地方起雞皮疙瘩,偶爾打個盹也不 以為意。往往看到一個讓我感覺很好的演出之後,我總慢慢離開劇院,走 到沒有人的角落,讓觀賞的感覺沉澱下來;不急著與朋友討論,也不太去 思考,更不急著聲嘶力竭地喊叫計程車,生怕感覺因此而粉碎、蒸發掉。 因為「資料」保存完好的緣故,等過了一兩天,或是兩三年,那個美好的 經驗自然會在反芻過後跑出來。 把看舞當成生活中的一個寄託,就像有些人愛唱卡拉 OK ,有些人愛上酒 廊,有些人愛讀書,有些人愛為一首交響樂做十五種 CD 比較,讓舞蹈成 為生活中快樂與趣味的泉源,然後因為樂趣引發你想去懂得更多,而去讀 書,去聽演講,去跟人討論,廣泛接觸,那都是非常好的。這種事要讓它 順其自然,如果馬上要知道意義、要懂、要成為「評論家」,就已經離開 單純的觀舞這個事情了。 我們的祖母幾時抱怨過聽不懂歌仔戲?歌仔戲就活在她們的生活裡。親近 藝術,讓它活在你的生活裡,用心去感覺、親近它,如此而已。 |
精華閱讀 | 首篇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末篇 | 轉寄 | 返回上層 |
卍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http://buddhaspace.or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