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佛分解動作/道證法師 |
| 精華閱讀 | 首篇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末篇 | 轉寄 | 返回上層 |
發信人: Hunter@Lion (我是果傑), 信區: SunRise
標 題: 禮佛分解動作/道證法師
發信站: 獅子吼站 (Tue May 30 00:39:32 2000)
轉信站: Lion
一.腳以「前八後二」站立,足跟為重心。
檢查:腳趾能靈活動
二.合掌當胸、端正輕鬆。
檢查:五指併攏、向上,拇指離胸1、2公分。
頭如吊鐘、全身放鬆(似有吊繩由頂上拉直)
頭貼衣顉、收下巴,下巴放鬆(上下牙分開些)
舌抵上門牙後,舌上如含一團空氣。
三.深吸氣、視力集中(一線)
能照:兩手指尖之合縫
拜佛始終視力集中、勿閉目。
四.敬禮、垂頭、頸柔軟,有如要摸到「腳跟中點」之動作,
彎腰(見腳跟)(並非真摸,是對準部位)
合掌之手下垂(腕放鬆)肩放鬆,如落掉。
檢查:指尖對「二腳跟中點」(勿偏前)
即可準備蹲-跪。
五.(手掌過膝後「跪」之同時)
合掌之手以弧形向兩側稍前方分開準備以手按地,
指尖位置(跪下時齊膝)
六.跪下(兩膝稍開,外緣勿超肩外)
跪後手即放鬆。
七.跪時腳掌向上,兩腳大拇趾相靠(勿擠壓),兩足跟分開。
坐下,坐在兩足跟之間將兩足跟坐開。
八.臀勿抬起,坐定。 兩手向前,靠中滑。
二中指尖相距12公分。 手指併攏,手掌接地
九.頭伏下來,直接向下伏(不必向前)印堂貼地,眼張開。
兩叉:腋下盡量撐開,肘尖對耳朵,手在頭前方約一拳之距。
十.翻掌-先輕柔半握拳(小指帶動)而後翻手心向上。
手指,如蓮花瓣自然放鬆。
中指距:12公分(掏心供佛)
觀想:佛立於手上(蓮上)放光照我,光由項門直入脊令全身心光明。
十一.領受佛光後,準備起立,
1.先翻手,使手心向下(此動作由小指帶動)
2.「觀察」自己呼吸(勿刻意)趁「自然」吸氣時
如:由頭頂拉起般,先恢復跪姿(但注意上身角度約起至60度就好,
勿超過,才方便翻腳起身)
十二.以跪姿,翻腳掌。二腳踝靈活外翻使二大拇趾向外分開點地(約距8寸)
使站起時,腳位置如一.「前二後二」所示,保持原位。
十三.腳翻好,趁吸氣時頂上拉起,恢復立姿(足跟為重心)
同時恢復合掌,始終視力集中。
-----------------------------------------------------分解動作完-------
禮佛動作注意事項:
跪下頭貼地時:
正:脊椎向上凸,各節拉開,血流豊富,頭向下(勿太向前)。
誤:臀部抬起,頭太向前趴,腰肌緊張,腰椎壓迫腹腔及神經血流。
正:肘分開,腋下盡量撐開,增加肺活量,肺可舒暢膨脹。
誤:肩、手、擠迫,心肺不舒。
正:起立時足跟點地,由頭項拉起,頭在最上,以足跟為支點。
誤:起立時臀部先抬起後抬頭(腰吃力),臀比頭高。
-----------------------------------------------------------
由立姿往下拜時之注意事項:
正:
先垂頭(未彎腰)就調至能見足跟則是腹、腿已自然後移,
如此向前彎腰時重心才不偏前能保持於足跟。
1.垂頭,收下巴(須見腳跟)
2.重心在腳跟,不動,是自然物理重心,全身可放鬆,不吃力。
3.脊椎各節可拉開使血流豊富神經舒暢。
4.小腹、大腿向後退,齊足跟,肚臍後退,再彎腰可發動丹田之力。
誤:
上身偏出腳底面太多。
1.仰頭、抬下巴。
2.頸椎有壓迫腦血流受阻。
3.腳尖載重,腳肌緊張,重心偏出「底面積」外,重心不穩,全身吃力。
4.腰椎:壓向腹部,各節血流神經受壓,腰肌緊張吃力。
正:
1.上身勿彎太過(45~60度)即蹲下,重心在足跟。
2.見指尖對準足跟,就蹲下蹲至大腿呈水平。
3.雙手一面柔軟分開,使頭比臀高(在肚臍上,小腹貼近大腿)。
蹲時檢查:腳趾鬆而不載力,純以腳跟支持。
誤:
1.上身太彎。
2.沒蹲。
3.臀比頭高(頭栽過肚臍,倒栽,腦忽然充血易頭暈)
拜佛訓諫目標
一.開發佛性之力,培養禮敬(佛性美德)帶到日常生活,垢滅善生,
身意柔軟。(無量壽經)
二.動中「定」,如陀螺、車輪,旋轉中心不動,則動亦安定。
三.一心不亂
身:一心-自然物理重心:足跟。
心:一心念佛。
心:萬緣放下。
身:萬肌放鬆(關節柔軟)。
心:無住生心。
身:動後立即放鬆,不僵執。
四.都攝六根
眼:收攝,視力集中於中線(鬆)。
耳:聞佛號字字清楚。
鼻:自然呼吸,而有觀照。知息出,知息入,
拜下:自然呼到底,趁自然吸氣之勢起立。
舌:1.默念佛:舌尖頂上顎,舌面上空,下巴放鬆(唾液流暢)。
2.出聲念佛:舌柔軟,輕鬆,下頜關節放輕鬆才靈活持久。
身:恭敬禮拜,動中安定有律,輕鬆柔軟中有觀照。
意:一心念佛。
調伏諸根,身心柔軟。(無量壽經)
五.趁安定之「動勢」念佛,加強念力。
六.開發覺性之用(高級都攝觀照力)動中以覺性觀照當下之動作,
知道自己在作什麼,以明白之心念佛。
應避免之錯誤
1.不敬、不專注,磕破頭顱也徒然。
2.動中「重心」不穩(變動),肌肉緊張,關節強硬。
3.重心非自然物理重心,則 身:緊張吃力以維持姿勢,
心:緊張罣礙難以一心念佛。緊張吃力後則身酸痛,心
疲勞難以持續。
4.六根不攝
眼:「開」東張西望,「閉」易頭暈,上火姿勢不穩,
血壓調節不良。
耳:注意雜音。
鼻:刻意矯呼吸則氣息不順胸悶。
舌:1.默念佛:舌整片密貼於上顎
(氣道不順,咬牙切齒-血流不通)
2.出聲念佛,舌僵硬,下頜關節緊張。
身:肌肉緊張吃力,關節僵硬,動而無律(重心不穩)。
意:胡思亂想
散亂、剛強、難調難伏。
如同做運動,以「慣性」動作,盲目上下,無覺照,
不知道自己正在做什麼,動作如何。
--
• ,**
. . . . ,****
● · ★ ****
• ︽ˍ_ *▎*
• . 千江有水千江月 ▋▅▅ . ▍
▁▂▂▂▂▃▃▄▄▄▅▅▆▇▇▆▆▆▅▅▄▄▃▃▄▄▄▅▅【獅子吼站/心ソ語】
Ξ 獅子吼站 版面介紹: cbs.ntu.edu.tw
☉ 佛法求助哇啦啦 - 別害羞, 儘管問喔! BudaHelp
|
| 精華閱讀 | 首篇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末篇 | 轉寄 | 返回上層 |
卍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http://buddhaspace.or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