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世音菩薩(2)

精華閱讀 | 首篇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末篇 | 轉寄 | 返回上層
發信人: DavidChiou@Lion (邱大剛), 信區: Buddhism
標  題: Re: 觀音
發信站: 獅子吼站 (Wed May 29 18:58:05 1996)
轉信站: Lion

/continued from last message:

《三》觀世音菩薩的道場

        觀世音菩薩究竟是何許人氏,他老人家究竟是住於何處?這是很多人希
      望知道的事,正像尊客初次見面,先要請教一下貴姓大名,貴府上是那裡一
      樣。

        根據佛經的記載,以及後來的示現而言,有好多種說法,現在試為介紹
      其重要者如下:

        依照《悲華經》所說,觀音菩薩是西方極樂世界一生補處的法身大士,
      他是即將繼承阿彌陀佛佛位的大菩薩。他在阿彌陀佛因地之時,做轉輪聖王
      之際,是千子之中的第一太子,名叫不眴,出家後號觀世音,他將在彌陀入
      滅後成佛,號為一切光明功德山王如來,那時他的國土叫做「一切珍寶所成
      就世界」。

        同時在《大阿彌陀經》、《無量壽經》,以及《觀世音受記經》等,也
      說觀世音菩薩是西方阿彌陀佛的脅侍,常住於極樂世界,以阿彌陀佛為師,
      並輔助彌陀之教化。又在《觀無量壽經》中也說,觀音菩薩於寶冠中,戴阿
      彌陀;若有眾生願生極樂,臨命終時阿彌陀佛及觀音等諸聖眾,來現此界,
      手持蓮臺,接引往生。由此可知,觀音菩薩的根本道場,是在西方極樂世界
      。

        但是,依照《華嚴經》的記載,敘述善財童子五十三參的過程之中,第
      二十八位大善知識,便是參訪的觀世音菩薩,說在印度的南方有山,名補怛
      洛迦,那裡住的一位菩薩,就是觀自在。此山是在海上,山為眾寶所成,極
      其清淨,遍山都長滿了花果樹林,泉流及池沼,也均極巧妙之能事。觀音菩
      薩在那裡,結跏趺坐,無量菩薩恭敬圍繞,聆聽觀音菩薩宣說大慈悲法。從
      這一記載看來,觀世音菩薩的道場,就在我們這個娑婆世界的南印度了。

        又照我國一般人的信念來說,觀世音不在西方淨土,也不在南印度,而
      是就在我們浙江定海縣的普陀山。南海普陀山之得名,實係受了《華嚴經》
      所說補怛洛迦的影響而出現。《華嚴經》有晉朝佛馱跋陀羅所譯的六十卷本
      及唐朝實叉難陀所譯的八十卷本與般若所譯的四十卷本之三種。至於浙江定
      海的普陀山,本名梅岑,古時我國與日本、高麗、新羅等諸國來往,多取此
      島為轉站,以候風信揚帆。到了五代的後梁貞明二年(西紀九一六),距今
      一千零五十二年之時,有一位日本僧人,名叫慧鍔,來華求法,請到一尊觀
      音像,想帶返日本供養,誰知他的坐船經過舟山群島,卻被狂風惡浪阻住了
      歸程,傳說當時的海面伸出了許多鐵蓮華,船不能前航,被迫將聖像請上了
      一個小島,築了一所茅蓬來供養。觀世音菩薩與此島有緣,日子久了,朝拜
      的人日漸多了起來,終於更名為普陀山,成為中國佛教的四大名山之一,與
      文殊菩薩的五台山,普賢菩薩的峨嵋山,地藏菩薩的九華山,並美齊名。

        又在西藏的佛教徒,相傳他們的民族是由觀音的化現所生,在西藏歷史
      上的名王及高僧,也都是觀世音菩薩的化身,現在的達賴喇嘛,仍被信為觀
      音的權現。他們相信世界如一朵蓮花,西藏的拉薩為蓮華的中心,為觀音的
      淨土,所以將達賴喇嘛的所居,命名為布達拉宮,布達拉之得名,則同我國
      普陀山之得名一樣,是由梵文的補怛洛迦而來。我們知道,西藏的民族,除
      了佛教之外,便沒有文化;也可進一步說,西藏的人民除了觀世音菩薩之外
      ,佛教的信仰,便不能完成。所以,西藏的人民,雖然不能像喇嘛一樣地接
      受系統性的佛教教育,他們只要一位觀世音菩薩,就足夠安慰了。我們又知
      道,佛教有一個六字大明王咒「唵嘛呢叭彌吽」,這在中國內地的盛行,為
      時並不太古,它是元朝時代隨著蒙古人的崇信喇嘛教,而由西藏傳遍內地的
      ,這就是西藏民間家喻戶曉的觀世音菩薩六字陀羅尼。在西藏民間,認為持
      誦六字真言的功效,可以大得不可限量,故在每逢節期,大家就持誦不息,
      平時遇到困難,便持誦真言。

        如此看來,觀世音菩薩的道場,究竟是在印度,是在中國的浙江省,還
      是在西藏的拉薩?可謂莫衷一是。實則,我們對此問題,大可不必追問。我
      且試舉一例,比如有一居士,他是廣東梅縣的客家人,卻在上海長大,後到
      美國留學,得到碩士學位,又到德國留學,取得博士學位,回國後在北平一
      所大學教書,抗戰期間,又去重慶服務,大陸淪陷後他同我們一樣住在臺灣
      寶島。他也有語言天才,現在能操客家話、廣東話、上海話、北平話、四川
      話、臺灣話,外國語文則通曉英語、德語、法語、西班牙語。同時,他在宗
      教信仰方面,也有幾度的轉變,首先他是無宗教信仰的青年,到了美國,他
      信了基督教,到了德國又改信了天主教,到了臺灣又選定了佛教,作為他最
      後皈依處。
                                                                    (p15 of 34)
        現在試問諸位,這位居士究竟是住在那一處的?是說什麼話的?是那一
      個宗教的呢?我們固然可說他的祖籍是廣東,是佛教徒。但這能夠包括他的
      全部嗎?因為他的一生,事實上曾在許多不同的地方居住,接觸了各種環境
      中的親戚和朋友。

        同樣的,觀世音菩薩的化現,也因時機因緣的不同,而會在許多的地方
      出現。他的聖號叫做觀自在,他可以觀察眾生的需要而自在地到任一處所應
      現。

        若據《千手陀羅尼經》(簡稱千手經)等記載,觀音菩薩,乃是過去的
      「正法明如來」所現,他老早就是古佛,為度眾生而現菩薩身的。可知,乃
      至西方極樂世界的觀世音菩薩,也是方便的權現,而非他的根本道場,何況
      其他地方呢?佛陀以全法界──橫遍十方、豎窮三際為理體,觀音菩薩雖現
      菩薩身,但在密教的經中,已把觀音菩薩與阿彌陀佛合而為一,認為觀音是
      彌陀的因相,彌陀是觀音的果德,所以修持彌陀淨土法門的人,念觀音菩薩
      聖號,與念彌陀聖號的功德,是可以相輔相成的。至於他的道場在何處?實
      在不必追問,只要你修觀音法門,念觀音聖號,觀音菩薩就在你的面前,所
      以太虛大師曾說:「清淨為心皆補怛(普陀),慈悲濟物即觀音。」

《四》觀世音菩薩的示現

        在佛門課誦之中,有一首觀音讚,其中有四句話,很可借來一用:「三
      十二應遍塵剎,百千萬劫化閻浮。」又說:「千處祈求千處現,苦海常作度
      人舟。」

        根據《阿彌陀經》所說,阿彌陀佛成佛以來,已經十劫,十劫的時間,
      對我們娑婆世界的凡夫眾生來說,的確是非常的長久,但在佛菩薩而言,實
      在微不足道。我們已知道,觀世音菩薩,將在阿彌陀佛滅度之後,繼承佛位
      ,可是我們也知道,阿彌陀佛的壽命無可限量,所以又可譯作無量壽佛,要
      等阿彌陀佛涅槃入滅,實在尚有一個無法可數其年代的時間距離,足徵觀世
      音菩薩的悲願,與地藏王菩薩相當。地藏誓願「地獄未空,誓不成佛;眾生
      度盡,方證菩提」。觀音救世,則選擇在無量壽佛之後方成佛道,不像一般
      的凡夫眾生,每希望向上爬得越快越好,在歷史上,甚至有王子謀殺了老王
      ,使得自己早日登上國王的寶座。因此,前面所說「百千萬劫化閻浮」,百
      千萬劫,也祇是無量數劫的一種表達方法罷了。閻浮,就是我們的世界。

        觀世音菩薩用怎樣的態度和方式來廣度眾生呢?這就要說到「三十二應
      遍塵剎」了。三十二種應身,典出《楞嚴經》卷六,也就是觀音菩薩為了適
      應各種不同根性及類別的眾生,他可化現三十二種不同的身份,為之說法教
      化,那便是:佛身,獨覺身、緣覺身、聲聞身、梵王身、帝釋身、自在天身
      、大自在天身、天大將軍身、四天王身、四天王國太子身、人王身、長者身
      、居士身、宰官身、婆羅門身、比丘身、比丘尼身、優婆塞身、優婆夷身、
      女主身及國夫人命婦大家身、童男身、童女身、天身、龍身、藥叉身、乾闥
      婆身、阿修羅身、緊那羅身、摩呼羅伽身、人身、非人(有形無形、有想無
      想等的變化身)。

        但在《法華經•普門品》,則舉出觀世音菩薩的三十三身,名目則與《
      楞嚴經》的三十二身大致相同。那便是:佛身、辟支佛身(即是獨覺和緣覺
      )、聲聞身、梵王身、帝釋身、自在天身、大自在天身、天大將軍身、毗沙
      門身(四大天王之一,印度又視為財神)、小王身、長者身、居士身、宰官
      身、婆羅門身、比丘身、比丘尼身、優婆塞身、優婆夷身、長者婦女身、居
      士婦女身、宰官婦女身、婆羅門女、童男、童女、天龍、夜叉、乾闥婆、阿
      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侯羅伽、人及非人等身、執金剛神身。

        若據近世發現,梵文的《法華經》中,又只有十六身了:佛身、菩薩身
      、緣覺身、聲聞身、梵天身、帝釋身、乾闥婆身、夜叉身、自在天身、大自
      在天身、轉輪王身、鬼神身、毗沙門身、將軍身、婆羅門身、執金剛神身。

        這些應化身的多少出入,不過是傳誦及翻譯者之間的詳簡增損而已,於
      觀世音菩薩的慈悲化現沒有影響,各經所舉,亦不過列其大略,實際上由於
      眾生千差萬別,可以隨著時代不同、環境不同、品類不同,而作千差萬別的
      身相來迎合眾生、教化眾生、救濟眾生。以上所舉的三十二身,或者三十三
      身,或者十六身,僅是適應佛陀當時的印度社會而說,如果佛陀在今天的中
      國來說《法華經》,一定會加入更多的身分,也會減略幾種身分的。因為,
      事實上的觀音菩薩,乃是隨類應化,無類不現,遍於塵沙法界。所謂法界,
      便是眾生身心的類別,眾生所處時間與空間的界限。觀音便是遍於一切、平
      等救濟的大菩薩,當然不能用有限的身份來概羅他所應機示現的身相了。可
      知,前面所說「千處祈求千處現,苦海常作度人舟」,所謂的千處,也僅是
      象徵性的一個形容詞,並非僅限於一千個地方求他,他就顯現,多了一處求
      他,他便不現了。苦海也未必就在海中,而是象徵眾生生死之苦的如海無涯
      。佛經的文字,請不要用計算器來分析它,因其經義往往是在文字之外的。

        講到這裡,不妨順便一提,就是有好多教外的朋友們,往往討論到觀世
      音菩薩是男人還是女人的問題,甚至於廣播電臺及刊物中也出現這個問題的
      討論。

        我在十來歲時,就曾聽我父母兩人,對著觀音聖像爭論,父親說觀音大
      士一定是男菩薩,因為大士長有一雙男人的大腳,而且還是光腳板。母親則
      說,觀音大士才不是男菩薩哩,因為她要到處奔走,救苦救難,要是把腳纏
      成像我母親一樣的三寸金蓮,出遠門時,自顧不暇,那還能夠救人呢?不過
      ,母親的最大理由是,有好多人都稱觀音菩薩為觀音娘娘或觀音老母,並且
      觀音常常照顧婦女,為沒有子女的女人送來聰明智慧的子女。結果,當然是
      我的母親勝利。

        實際上,在佛經中的觀音,例如《楞嚴經》及(普門品)所舉,為了化
      度眾生的需要,固可應現種種形態的婦女身,但也可現種種形態的男人身。
      觀音菩薩的本身,乃是相好圓滿的大丈夫,即如《八十華嚴》的六十八卷所
      說,印度南方海上,補怛洛迦山的觀音,便稱為「勇猛丈夫觀自在」,根據
      研究,中國的觀音聖像,在唐朝以前,是大丈夫相,唐朝以後,才有女相的
      觀音像出現。

        將觀音做成女相,是由於觀音常現婦女身度人的緣故。據《觀音感應傳
      》中記載,在唐憲宗元和十二年,陝右地方的人尚不知有三寶,有一天突由
      金沙灘上來了一位絕色美貌的少女,手提魚籃,到那裡賣魚,許多的男人,
      都為這個賣魚女的美艷傾倒,向她苦苦求婚,賣魚美女說:「我祇一人,怎
      麼能嫁你們這許多的人呢?好吧,如果誰能在一夜之間背熟(普門品)的
      ,就嫁給他。」第二天,能背者竟有二十人,賣魚女又說:「我還是不能嫁
      給你們二十個人,能在一夜之間背熟《金剛經》的,我就做他的妻子。」結
      果尚有十人能背。賣魚女再要他們在一夜之間背熟一部《法華經》,終於僅
      有一位姓馬的青年做到。但是萬萬想不到,在新婚之日,女的剛到新郎家裡
      ,就患急病死亡,並且立即腐爛,祇好馬上收殮埋葬。這位姓馬的青年,心
      中的悲痛,可謂到了極點。幾天之後,又來了一位僧人,勸他開棺看看,棺
      中並無屍首,僧人便告訴他說:「這不是什麼賣魚的女郎,實是觀世音菩薩
      的示現啊!」說完話,這個僧人也不見了。

        由於這一應現,在觀音像中,就有女相的「魚籃觀音」,在《法華經顯
      應錄》中,又將之稱為「馬郎觀音」。此外,在許多的觀音靈感記載之中。
      示現女相的尚有極多。觀音為何常現婦女相?因為第一,女人的苦難,自古
      以來,一直比男人多;第二,女人的特性,是慈和的,是柔忍的,例如偉大
      的母愛,在父性之中是不易多見的。所以觀世音菩薩的應現婦女身,乃是藉
      女性受苦之多以表現菩薩忍耐,藉女性的母愛以表菩薩的慈悲。尤其是於女
      人之身而深入婦女群眾,廣度多苦多難的婦女。同時,經中有言:「先以欲
      鉤牽,後令入佛智。」婦女之身可度女人及兒童;示現美艷的婦女之身,尚
      可廣度男人,比如剛才所說的魚籃觀音,便是一例;示現老婦人身則可接近
      廣大的人眾。

《五》觀世音菩薩的形像

        在人間應現的菩薩,必定是與人類相同的形像,最多是相貌比一般人莊
      嚴而已,否則他便不能接近人類,或人類縱然敬仰、敬畏他,也不敢親近他
      了。所以觀音應現度人的時候,被度的人往往是到事後才能發覺的,當時很
      難使人意識到是觀音的應現。

        因此,曾有一位基督徒到一所佛寺中,問了一位法師:「你們佛教講慈
      悲,為什麼會有千手千眼的觀音像呢?手中拿了各種古代的兵器,膽小的人
      豈不要被菩薩嚇倒嗎?如果真有這樣的菩薩,他也該為自己改換一套新式裝
      備了,大炮、坦克車、火箭、原子彈,豈不要比那些古代的兵器威力大得多
      。」請問在座的諸位,我相信諸位之中絕多數是信仰佛教的,諸位,站在佛
      教的立場,當作如何解答?

        告訴諸位,那位被問的法師,並未因此語塞,他很坦然地告訴那位基督
      徒。他說:我們佛教,在許多地方,都是採用象徵的手法,佛教既以所奉的
      聖像為佛菩薩的象徵,而不以為聖像即是佛菩薩的本身。那麼,千手千眼的
      觀音像,也是一種象徵的手法,千手是象徵觀音菩薩的大悲願力,縱然全宇
      宙的眾生在一時間同時祈求觀音,他老人家也能同時以各種不同的方式,救
      濟全宇宙的眾生。可見,說他有千手,尚不能形容其救濟力量之無遠弗屆及
      無微不至於萬一。千眼是象徵觀音菩薩的無限智慧,他能在同時知道全宇宙
      的眾生,對他發出各種不同的祈求,也能同時決定各種不同的救濟方法,若
      以他實際的觀察能力而言,說他有千眼,也是不能形容其智慧程度於萬一的
      。所以,觀音像的千手千眼,乃在表徵菩薩的大悲及大智,手中各種兵器的
      是否落伍,並不值得我們去計較。

        至於千手千眼的來歷,據《大悲心陀羅尼經》說,觀世音菩薩,在過去
      千光王靜住佛時,教他受持大悲咒之後,觀音菩薩便發了一個大願,他說:
      「若我當來,堪能利益安樂一切眾生者,令我即時身生千手、千眼具足。」
      這個大願一發,果然生了千手千眼。實則這也是一種大願力大智慧的象徵,
      當然,如以菩薩的神通力,化現一個千手千眼之身,也決不是困難的事。所
      以在必要之時,他會顯現異乎常情的身相。例如,在中國梁武帝時代的寶誌
      大士,就曾在當時名畫家張僧繇的面前,現出十二面觀音,妙相莊嚴,或慈
      或威,使得受了梁武帝之命來為他畫像的張僧繇,不能畫出來(見於《梁高
      僧傳》)。

        其他在《楞嚴經》卷六中,尚有四臂、六臂、八臂、十臂、十二臂、十
      四臂,乃至四十臂、一百八臂、千臂、萬臂、八萬四千臂;二目、三目、四
      目、九目,乃至一百八目、千目、萬目、八萬四千清淨寶目。

        由於觀音應現及其形像的差異,在許多佛典中,就有好多不同的數量分
      類。

        《摩訶止觀》卷二上,舉出六種觀音:大悲觀世音、大慈觀世音、天人
      丈夫觀世音、大梵深遠觀世音、師子無畏觀世音,大光普照觀世音。

        《諸尊真言義抄》,舉有十五種觀音。

        《千光眼觀自在菩薩秘密經》,舉有二十五種觀音。

        普通於《佛像圖彙》中,則有三十三種觀音像。

        凡此各種分類數量,無非出於各時編集者所收的不同,例如魚籃觀音像
      ,在唐朝以前,這個靈感事跡尚未發生,所以不會有的。

        講到這裡,觀世音菩薩的主題,我們已經講完,最後我要奉勸諸位:諸
      位來聽聖嚴講觀世音菩薩,是在了解觀世音菩薩的偉大精神,及其自度度人
      的偉大法門,我們若能以自己的信仰行為和願力向觀世音菩薩學習,便能更
      容易與觀世音菩薩的願力相應,更容易得到感應。臨時遇到苦難時向觀音菩
      薩求救,菩薩固然會來救你,可是,假如平時不念觀音聖號,臨到苦難來時
      ,恐怕會想不到念觀音聖號了。所以,觀音菩薩雖是有求必應,你不求他,
      他是不應的,因為感應是從虔誠的信仰中產生的。

        最要緊的,我們念觀音聖號,勿存功利觀念,菩薩不會由於你許了為菩
      薩裝金的願,而助你去做損人利己的壞事,你來供養三寶,應當是出於清淨
      的求福之心。你之常念觀音聖號,觀音固然會在冥冥之中,隨時給你保護,
      你卻不一定老是為求菩薩在物質生活上給你幫助,應該更進一步地向人格的
      內心下工夫。所以〈普門品〉中告訴我們:「若有眾生多於淫欲,常念恭敬
      觀世音菩薩,便得離欲;若多瞋恚,常念恭敬觀世音菩薩,便得離瞋;若多
      愚痴,常念恭敬觀世音菩薩,便得離痴。」

        最後,祈願大慈大悲的觀世音菩薩,保佑諸位,身心健康,福智增長,
      同成佛道。同時,謝謝諸位的光臨。

        「本文講於民國五十七年三月十七日(古曆二月十九日)善導寺第二十
      二次佛教文化講座」,並刊載於《佛教文化》季刊九期,民國五十七年五月
      一日。

--

莫聽穿林打葉聲, 何妨吟嘯且徐行, 竹杖芒鞋輕勝馬, 誰怕? 一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寒吹酒醒, 微冷, 山頭斜照卻相迎. 回首向來蕭瑟處, 歸去, 也無風雨也無晴.
                                                          ∼蘇軾•定風波

☆歡迎光臨:
Ξ Origin: 獅子吼站  [FROM: 140.112.18.238]

		 
精華閱讀 | 首篇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末篇 | 轉寄 | 返回上層

卍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http://buddhaspac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