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貶小褒大 |
| 精華閱讀 | 首篇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末篇 | 轉寄 | 返回上層 |
發信人: spring.bbs@bbs.cis.nctu (洪春男), 信區: religion
標 題: 關於貶小褒大
發信站: 交大資科_BBS (Tue Sep 27 16:44:37 1994)
轉信站: pivot!ccnews.nchu!news.cc.nctu!news.cis.nctu!cis_nctu
==>[Author]: DavidChiou.bbs@mic.ee.ntu (邱大剛) on board 'religion'
> 差別的,可能主要是在於表達方式不同吧! 例如許多大乘經典,仍然非常強調
> 四聖諦的重要性,只不過大乘經典開放了另一條路,讓人用好的一面看世間,
> 然後再讓他放下對世間的執著。比起小乘單刀直入切斷對世間的留連,比較
> 能被一般人接受。對於有人說「大乘佛教貶小褒大」,我倒是認為這個論點比較
> 不太客觀,不應說「貶小褒大」,頂說是「大乘特別強調菩薩道」而已吧..
> BTW, 有人查出來,「貶小」是哪一部經典所說的呢? 說不定只是後世的
> 論師說的喔! 我查過一些常聽到的佛學觀念,發現原來許多都是後世人所說的,
> 佛經中並沒有記載。
DavidChiou 兄,其實我前面的文章中並沒有提到所謂的貶小褒大,
只是您既然提起了,我倒是想請教一下,大小乘之間到底有什麼差別呢?
我看到兩段文章,請您看一下:
*****************
茲將大小乘不同之意義,示之於下:
一,小乘心量較狹,急於脫生死之苦,祇知自度,不遑度他;大乘則心量
廣,必達到自利利他圓滿之理想;且特以利他為主。
二,小乘之解脫,為消極的:離現在之苦,證入空寂,以靜的涅槃,為終
局之目的。大乘之解脫,為積極的:了知煩惱本空,而具常樂我淨之
勝德,以活動之佛陀,為終局的理想。
三,小乘偏於多苦的人生觀;大乘則從多苦觀入手,而出於解脫自在之人
生觀。
四,小乘對於萬有之差別,局於生滅之現象論,其解釋祇有七十五法;大
乘則於差別現象以外,說不生不滅平等之真如,達於本體論,其解釋
萬有有百法。
以上為大小乘區別之概要:其一,為宗教並倫理的區別;其二,為宗
教證果之區別;其三,為人生觀上之區別;其四,為世界觀上之區別。
****************
〞法華經〞中所說的′化城′,就是為了誘導膽小而無自信心的小乘
人,而說阿羅漢辟支佛法,讓他們先求解脫,然後再告訴他們應該成佛。
小乘的解脫等於是長途旅行中的旅館,讓他們休息一下,恢復疲勞,第二
天再繼續上路,走向前途更遠的佛道。
可見佛的小乘法也是說謊,能夠因受騙而學佛,也正是教化的方便。
****************
從這兩段文字來看,我可以很清楚地感受到有貶小褒大的意思,是不
是代表這樣的說法不符合佛經上的思想呢?如果是的話,那是不是表示說
這樣話的人並不是真的懂佛法呢?
--
spring : gis82801@cis.nctu.edu.tw
發信人: kftseng@pivot (羅侯羅), 信區: religion
標 題: Re: 關於貶小褒大
發信站: 中興大學天樞資訊網 (Tue Sep 27 17:39:35 1994)
轉信站: pivot
□ 引用: spring.bbs@bbs.cis.nctu (洪春男) 的文章 □
> 從這兩段文字來看,我可以很清楚地感受到有貶小褒大的意思,是不
> 是代表這樣的說法不符合佛經上的思想呢?如果是的話,那是不是表示說
> 這樣話的人並不是真的懂佛法呢?
最近有一為板友在 POST 優婆塞戒經,
其中有講到各品果位的差別, 如果您有空的話,
可以看一下, 說不定您可以瞭解為什麼,
佛陀在說法華經的時後會說化城喻品。
另外就是, 現世沒有人可以直接證入佛的果位而不須要行、解佛法的,
在法華經中的提婆達多授記品中, 龍女在瞬間成佛,
導因是文殊師利菩薩在龍宮宣說法華經,
龍女聞法證入聲聞果位, 但差一項, 六度中的布施,
所以在龍女(三惡道, 難行布施, 難發布施心)以寶珠供佛,
據說寶珠是龍的本命, 所以他行此布施是身心具施,
為上不施, 不著意布施, 最勝布施.
行到六度的最後一行--布施(所謂最後, 是指他其他五行皆具足,
不是說六度有先後之分), 故成就完整菩薩行,
故能於當下前往南方行正等正覺--佛。
那佛所說的話城喻品中, 要大眾發菩提心, 廣度眾品, 也是
見到, 諸聲聞, 緣覺, 羅漢身心清淨, 諸德具足, 唯差一個
大悲心念, 如舍利弗的退轉菩薩羅漢等, 故勉諸眾發大乘意.
所以說, 不論是修何種行, 這個行, 並沒有大小之分, 也沒
有了義不了義之分, 因為這只是一種修為, 如果有人說, 因
為別人修所謂的小乘法, 所以鄙視他, 那這個人, 我們認為
他並部是懂得佛法的人. 可市如果他能夠協助這個人成就,
並在成就之後再告訴他, 還有更殊勝的, 那才是真的懂佛法的.
佛法沒有大小乘分, 在法華經中, 開宗明義就說, 佛 40 餘
年的說法其實並無其他分別, 是唯一『佛乘』, 那那來的貶
呢? 不論貶誰, 到頭來還是貶自己, 這種貶大貶小的說法可
能會 core dump.
您引用的文章, 其實學佛的人, 不論大小, 都是要修的, 只是
每個人的根器因緣不同, 所以, 有的人可以直接瞭解四聖諦等,
因為和他的環境相當. 可是有的人, 可能是福報深厚, 無法見
道佛說的各種境界, 所以要直接修菩薩道, 然後起信去修身養
性。其實終點都是一樣的。
佛制時代, 一位國王信奉佛法, 有一天, 佛說, 愛欲是苦, 他
聽後覺得很奇怪, 就起了疑, 向佛告假後, 在路上遇見外道,
就問那些婆羅門, 婆羅門告訴他, 沙門(佛)在造謠, 愛欲是樂,
怎麼會苦? 國王就不信佛教了。
後來晚上睡覺時王妃問他, 他告訴王妃事情前後經過, 王妃就
問國王, 如果心愛的女兒公主病了, 國王會如何? 國王說, 他
會很難過. 王妃問如果王子戰死沙場, 國王會如何? 國王說他
會傷心欲絕. 王妃問如果有一天身為王妃的自己病死, 國王說
他會痛不欲生. 王妃這時就說, 佛陀說的, 愛欲是苦, 就是這
個道理.
國王聽後, 趕快向佛精舍所在地方跪拜懺悔, 誤聽外道所言,
而不信佛教之過。
這就是說, 很多人, 福報深厚, 不知疾苦, 非但境界現前, 不
知要如何作修身養性的功夫。所以才用不同的教化法, 一一引
入佛門, 促使精進修行, 以登無漏境界。
那, 有人說, 佛讓女眾出家, 佛法會早斷五百年, 原因是女身
有漏, 但是, 有那個為證果的人真的能無漏? 如果無漏, 自然
能夠六通具足, 不是每個男身都行啊! 所以我覺得不是這個理
由。就這樣了。
--
Kuo-Feng Tseng (曾國豐) 48062143 □■□■□■□ 國立中興大學土木工程學系四年級
□ 法本法無法 ■ 君子之交 其淡如水 執象而求 咫尺千里 □ 今付無法時 ■.
■ 無法法亦法 □ 問余何適 廓爾忘言 華枝春滿 天心月圓 ■ 法法何曾法 □.
kftseng@bbs.nchu.edu.tw ■□ Dep. of Civil Engineering, NCHU, Taichung, Taiwan
發信人: DavidChiou.bbs@mic.ee.ntu (邱大剛), 信區: religion
標 題: Re: 關於貶小褒大
發信站: 台大電機 Maxwell 站 (Tue Sep 27 17:43:28 1994)
轉信站: pivot!ccnews.nchu!news.cc.nctu!nctuccca!netnews.ntu!Maxwell
: > BTW, 有人查出來,「貶小」是哪一部經典所說的呢? 說不定只是後世的
: > 論師說的喔! 我查過一些常聽到的佛學觀念,發現原來許多都是後世人所說的,
: > 佛經中並沒有記載。
: DavidChiou 兄,其實我前面的文章中並沒有提到所謂的貶小褒大,
我提到的「貶小褒大」不是針對您的文章啦! 只是順道一提而已 :-)
: 一,小乘心量較狹,急於脫生死之苦,祇知自度,不遑度他;
這段太不客觀了啦!
現在這個時代,「修道者萬萬人,無一人得果證」,有能力徹底自度的人都
可說幾乎是 沒有了呢!
許多都是在「不淨施」,如此的的渡眾,有點如同一盲引眾盲...
: 特以利他為主。
其實在般若系列經典之中(《般若》同《阿含》,都是考據學上考據
最有公信力的),並沒有太強調「利他為主」,而是要在無作無業、無滯無縛之下
渡眾,與現在社會上「為渡眾而渡眾」的觀念有些出入。
: 二,小乘之解脫,為消極的:離現在之苦,證入空寂,以靜的涅槃,為終
: 局之目的。大乘之解脫,為積極的:了知煩惱本空,而具常樂我淨之
: 勝德,以活動之佛陀,為終局的理想。
這個我們一般人不配評論,因為我們連「空」是什麼都還沒證到。
: 三,小乘偏於多苦的人生觀;大乘則從多苦觀入手,而出於解脫自在之人
: 生觀。
的確,大乘應該從多苦觀入手才對。可惜現在有些講大乘的人,
把大乘說得天花亂墜,從頭到尾都「常樂我淨」...
所以我很欽佩迴心大阿羅漢,他們真正是「從多苦觀入手,
而出於解脫自在之人生觀」
: 〞法華經〞中所說的′化城′,就是為了誘導膽小而無自信心的小乘
: 人,而說阿羅漢辟支佛法,讓他們先求解脫,然後再告訴他們應該成佛。
: 小乘的解脫等於是長途旅行中的旅館,讓他們休息一下,恢復疲勞,第二
: 天再繼續上路,走向前途更遠的佛道。
: 可見小乘的說法也是說謊,
Hmmmm... no... no.... no.....
請重看一次《法華經》【譬喻品】(有的版本叫【三車喻品】)
就可以知道「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都是方便說法,
只是牛車、鹿車、羊車的差別,三者都是為了逃出火宅用的!
而且都可逃出火宅! 三者的目的,都在於使人達到佛智。
絕非「小乘是騙人的,而大乘就不騙人」。只能說是不同的"方便",不能說是騙人:-)
這樣說小心出佛身血... :Q
還有,「聲聞乘」並不完全等於「小乘」喔!
「化城」那一品,釋迦牟尼佛只是舉聲聞乘為例而已,事實上三乘各階都是化城!
煖頂忍世、須陀含以至阿羅漢;初地二地乃至十地菩薩,通通都是化城!
唯一的目的就是得佛智,這才是化城的目的。這在《法華經》中一直都在強調。
: 可見佛的小乘法也是說謊,能夠因受騙而學佛,也正是教化的方便。
「奇哉! 奇哉! 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唯以妄想執著不能證得。」
釋迦牟尼佛悟道第一句話,講的就是超級大乘呢! :-)
這只能說是隨順根性,從不同處悟入而已,例如到台北,有的人要坐飛機、
有的人要坐火車、有的走路。不是說用飛機把他給騙過來、用火車把他給騙過來、
用走路把他騙過來!!
您總不能向住美國的人說:「請你走路來台北。」吧! :-)
「諸佛語無異,唯一無二乘」,釋迦牟尼佛從頭到尾,講的都是「為一佛乘」呢!
例如國中學的牛頓定理,可是大錯特錯呢! 問題是用在世間可是好用得很。
總不能叫國中生直接去學相對論吧!!
: 從這兩段文字來看,我可以很清楚地感受到有貶小褒大的意思,是不
: 是代表這樣的說法不符合佛經上的思想呢?如果是的話,那是不是表示說
: 這樣話的人並不是真的懂佛法呢?
是誰寫這段話的??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應 無 所 住 而 生 其 心 ∞
David Chiou ── Freshman of NTUEE
|
| 精華閱讀 | 首篇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末篇 | 轉寄 | 返回上層 |
卍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http://buddhaspace.or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