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擇本願念佛集2

精華閱讀 | 首篇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末篇 | 轉寄 | 返回上層
發信人: bodhi.bbs@bbs.nchu.edu.tw (必墮無間), 信區: Buddhism
標  題: 選擇本願念佛集2
發信站: 興大天樞資訊網 (Wed Mar 13 09:12:20 1996)
轉信站: Lion!netnews.ntu!nctuccca!news.cc.nctu!ccnews.nchu!news.nchu!Pivot
來  源: bodhi.bbs@bbs.nchu.edu.tw (必墮無間)

第二章  二  行  章

            –––善導和尚立正雜二行,而捨雜行歸正行

    《觀經疏》第四云:就行立信者,然行有二種:一者「正行」,
二者「雜行」。

    言「正行」者,專依往生經行行者,是名正行。何者是也:
    一心專誦此《觀經》、《彌陀經》、《無量壽經》等。
    一心專注思想、觀察、憶念彼國二報莊嚴。
    若禮即一心專禮彼佛。
    若口稱即一心專稱彼佛。
    若讚歎供養即一心專讚歎供養。是名為正。

    又就此正中,復有二種:一者「一心專念,彌陀名號,行住坐臥
不問時節久近,念念不捨者,是名正定之業,順彼佛願故。」
    若依禮誦等即名為「助業」。

    除此正助二行以外,自餘諸善,悉名「雜行」
    若修前正助二行,心常親近,憶念不斷,名為無間也。
    若行後雜行,即心常間斷,雖可迴向得生,眾名疏雜之行也。

    私云:就此文有二意,一明「往生行相」,二判「二行得失」。
    初明「往生行相」者:依善導和尚意,往生之行雖多,大分為二
:一正行,二雜行。
    初「正行」者,就此有開合二義:初開為五種,後合為二種。
    初開為五種:一讀誦正行,二觀察正行,三禮拜正行,四稱名正
行,五讚歎供養正行也。

    第一讀誦正行者:專讀誦《觀經》等也:即文云:「一心專讀頌
此《觀經》、《彌陀經》、《無量壽經》等」是也。
    第二觀察正行者:專觀察彼國依正二報也:即文云:「一心專注
思想,觀察、憶念彼國二報莊嚴」是也。
    第三禮拜正行者:專禮彌陀也「若禮即一心專禮彼佛」是也。
    第四稱名正行者:專稱彌陀名號也:即文云:「若口稱即一心專
稱彼佛是也。
    第五讚歎供養正行者:專讚歎供養彌陀也:即文云:「若讚歎供
養即一心專讚歎供養,是名為正」是也。今依合義,故云:五種。
    次合為二種:一者正業,二者助業。

    初「正業」者,以上五種之中第四稱名為「正定之業」:即文云
:「一心專念,彌陀名號,行住坐臥,不問時節久近,念念不捨者,
是名正之業,順彼佛願故」是也。

    次「助業」者,除第四口稱之外,以讀誦等四種而為助業;即文
云:「若依禮誦等,即名為助業」是也。

   問曰:何故五種之中,獨以稱名念佛為正定業乎?
   答曰:順彼佛願故。 意云:「稱名念佛是彼佛本願行也。故修之
者,乘彼佛願,必得往生也。其本願義,至下可知。

    次「雜行」者,即文云:「除此正助二行以外,自餘諸善,悉名
「雜行」是也;意云:雜行無量,不遑具述也。但今且翻對五種正行
,以明五種雜行也:一讀誦雜行,二觀察雜行,三禮拜雜行,四稱名
雜行,五讚歎供養雜行也。

    第一讀誦雜行者:除上《觀經》等,往生淨土經以外,於大小乘
,顯密諸經,受持讀誦,悉名讀誦雜行。
    第二觀察雜行者:除上極樂依正以外,大小顯密事理觀行,皆悉
名觀察雜行。
    第三禮拜雜行者:除上禮拜彌陀以外,於一切諸餘佛菩薩等,及
諸世天等禮拜恭敬,悉名禮拜雜行。
    第四稱名雜行者:除上稱彌陀名號以外,稱自餘一切佛菩薩等,
及諸世天等名號,悉名稱名雜行。
    第五讚歎供養雜行者:除上彌陀佛以外,於一切諸佛餘佛菩薩等
,及諸世天等讚歎供養,悉名讚歎供養雜行。
    此外亦有布施、持戒等無量之行,皆可攝盡雜雜行之言。

    次判「二行得失」者:「若修前正助二行,心常親近,憶念不斷
,名為無間也。若行後雜行,即心常間斷,雖可回向得生,眾名疏雜
之行。」即其文也。案此文意,就正雜二行,有五番相對:一親疏對
,二近遠對,三有間無間對,四不回向回向對,五純雜對也。

    第一親疏對者:先「親」者,修「正助二行」者,於阿彌陀佛甚
為「親暱」。故《疏》上文云:「眾生起行,口常稱佛,佛即聞之;
身常禮敬佛,佛即見之;心常念佛,佛即知之。眾生憶念佛者,佛亦
憶念眾生;彼此三業,不相捨離。」
故名「親緣」也。次「疏」者,「雜行」也,眾生口不稱,佛即不聞
之;身不禮佛,佛即不見之;心不念佛,佛即不知之。眾生不憶念佛
者,佛不憶念眾生;彼此三業常相捨離,故名「疏行」也。

    第二近遠對者:先「近」者,修正助二行者,於阿彌陀佛甚為「
鄰近」。故《疏》上文云:「眾生願見佛,佛即應念,現在目前。」
故名「近綠」也。次「遠」者,「雜行」也。眾生不願見佛,佛即不
應念,不現目前,故名遠也。但親近義,雖似是一,善導之意,分而
為二,其旨見於《疏》文,故今所引釋也。

    第三無間有間對者:先「無間」者,修正助二行者,於彌陀佛憶
念不間斷,故云名為無間是也。次「有間」者,修雜行者,於阿彌陀
佛憶念常間斷,故云:心常間斷是也。

    第四不回向回向者:修正助二行者,縱令不別用回向,自然成往
生業。故《疏》上文云:「今此《觀經》中,十聲稱佛,即有十願十
行具足。云何具足?言『南無』者即是『歸命』,亦是『發願回向』
之義;言『阿彌陀佛』者即是『其行』,以斯義故『必得往生』。」
次回向者,修雜行者,必用回向之時,成往生之因,若不用回向之時
不成往生之因。故云:「雖可回向得生」是也。

    第五純雜對者:先「純」者,修正助二行者,是純極樂之行也。
次「雜」者,是非純極樂之行,通於人天及以三乘,亦通於十方淨土
故云雜也。然者西方行者,須「捨雜行修正行」也。

    問曰:此純雜義於經論中有其證據乎?

    答曰:於大小乘,經律論之中,立純雜二門,其例非一,大乘即
於八藏之中而立雜藏,當知七藏是純,一藏是雜。小乘即於四含之中
而立雜含,當知三含是純,一含是雜。律即立二十犍度以明戒行,其
中前十九是純,後一是雜犍度也。論則立八犍度明諸法性相,前七犍
度是純,後一是雜犍度是也。賢聖集中唐、宋傳立十科法,明高僧行
德,其中前九是純,後一是雜科也。乃至《大乘義章》,有五聚法門
,前四聚是純,後一是雜聚也。亦非啻顯教,密教之中有純雜法,謂
山家《佛法血脈譜》云:一胎藏界曼陀羅血脈譜一首,二金剛界曼陀
羅血脈譜一首,三雜曼陀羅血脈譜一首,前二首是純,後一首是雜。
純雜之例雖多,今略舉小分而已。當知純雜之義,隨法不定,因茲今
善導和尚意,且於淨土行,論純雜也。亦此純雜名,不局內典,外典
之中,其例甚多,恐繁不出矣。但於往生行,而分二行,不限善導一
師,若依道綽禪師意者,往生之行雖多,束而為二:一謂「念佛往生
」,二謂「萬行往生」。若依懷感禪師意,往生之行雖多,束而為二
:一謂「念佛往生」,二謂「諸行往生」如是三師,各立二行,攝往
生行,甚得其旨,自餘諸師不然,行者應思之。

    《往生禮讚》云:若能如上,念念相續,畢命為期者,十即十生
,百即百生。何以故?無外雜緣得正念故,與佛本願得相應故,不違
教故,隨順佛語故。

    若欲捨專修雜業者,百時希得一二,千時希得五三。何以故?乃
由雜緣亂動失正念故:與佛本願不相應故;與教相違故;不順佛語故
;係念不相續故;憶想間斷故;迴願不慇重真實故;貪瞋諸見煩惱來
間斷故;無有慚愧心故;又不相續念佛報彼佛恩故;心生輕慢,雖作
業行,常與名利相應故;人我自覆,不親近同行善知識故;樂近雜緣
,自障障他往生正行故。

    何以故?余比日自見聞:諸方道俗,解行不同,專雜有異。但使
專意作者,十即十生;修雜不至心者,千中無一。

    此二行得失,如前已辨,仰願一切往生人等,善自思量。已能今
身,願生彼國者,行住坐臥,必須勵心克己,晝夜莫廢,畢命為期。上
在一形,似如少苦,前念命終,後念即生彼國。長時永劫常受無為法
樂,乃至成佛,不經生死,豈非快哉!應知。

    私云:見此文彌須「捨雜修專」,豈捨百即百生專修正行,而堅
執千中無一雜修雜行乎!行者能思量之。

--
   遍知一切苦,永斷生死流....... 
                  i am no bodhi  ソ bodhi                  
Ξ Origin: 中興大學天樞資訊網  [FROM: 140.119.191.233]

		 
精華閱讀 | 首篇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末篇 | 轉寄 | 返回上層

卍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http://buddhaspac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