般若波羅密多心經講記

精華閱讀 | 首篇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末篇 | 轉寄 | 返回上層
From: kftseng@pivot
Subject: 般若波羅密多心經講記
Date: 15 Apr 1994 21:03:07 CST
Organization: 中興大學天樞資訊網

自序

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求菩提猶如尋兔角。佛說三
藏十二部經,分三乘而說法,其意義不外均為眾生度脫苦
海啟示行者之方便法門。佛海無涯,只在一心,禪源雖有
自,端始自性,般若心智光如來法性,波羅密多離名絕相
,則心光圓淨、寂滅涅槃。經通理顯菩提隨現,般若波羅
密多心經,簡短二六O宇,皆直指般若了義,起心觀徹五
蘊皆空,明見自己本體之性相,也就是人人本具有之心體
相,而自性根中般若返照到不生不滅之極樂境,真空實相
法身全體顯露,三乘妄執悉皆自滅,至此千江有月映照現
,萬道露光日自輝,後學鑒於當今末法時,雜法普興,人
心迷惑,不明正法,盲修迷道,以迷引迷,迷途欲出無門
,良可悲嘆也。不忍群眾迷而無救,堅決掃開心中成見,
虛心參求這本心經了義。嗣後到處講演,幸蒙聽眾有緣,
踴躍惠予支侍與鼓勵,時時來信建議將這卷心經編輯成冊
作為講記。當時承蒙王慧明居士發心筆錄,更感謝台東縣
佛教支會秘書陳明造居士校正。深望這本講記內容若有欠
妥缺陷之處,敬請諸善知識不吝指正。願大眾善知識自家
珍圓明,同登正覺真實義。

                        時在
                              佛曆二五二八午浦月,
                                  晚學釋法真謹序。

--------------------------------------------------

   我們今日學佛,必須進一步體認--人身難得,佛法難
聞,明師難遇-方能痛切發起菩提心,認真精進修行,而
獲得究竟解脫,成就無上正等正覺。

  為什麼說人身難得?因為我們的身體是父精母血和合
而成,當父母交會之時,中陰身爭相入胎。爭胎者三十餘
億,入圍者亦有十億之數,每一精蟲上附一中陰,總在十
億之上。女性輸卵管,兩個孔道,分別排卯,精蟲流不到
排卵方面,永不成孕;其能得入者,在內互相殘殺瞰食,
結果只得一個,孿生者甚少,不此豬胎能生十二個之多。
若再以長遠眼光來看其他眾生,如每條鯉魚散卵有十億之
多,比較之下可知人身得之不易。世界上許多自殺的人毀
棄寶貴生命,實在可惜。

  再說六道之中,天道眾生壽命太長,貪享福報,不知
回頭,容易墮落。修羅眾生好勝喜鬥,殺心極重,墮落更
快。畜生道眾生弱肉強食,彼此相瞰,見血而死,餓鬼長
年饑渴,怖畏驚恐,十分可憐。地獄眾生痛苦難喻,受苦
無邊,無有出期。唯有人道小有福報,受苦較少;又因壽
命太短,無常逼人,致易發起菩提心,求出苦海,所以修
成佛陀必在人間。我們今日得此人身,在慶幸之餘,豈能
不把握光陰,精勤修行,及早超出輪迥,見性成佛。

  至於說到佛法難聞,這是因為當今全世界上佛教僅有
數量而少實質,眾生雖發心學佛,卻聞不到正法,畢生苦
修,得不到究竟解脫。而現時所要講的無上心地法門乃是
釋迦世尊成佛經驗歷程,至圓至頓,見性成佛,直趨毗盧
性海,此法門珍貴異常,非常稀有難聞,我們今日能聞此
無上心地法門,實在是非常殊勝之因緣,大家必須珍惜,
好好聽聞,思慮實行。

  最後還有一點真義要向諸位宣說:其實學佛不是很困
難的,不過是要找出真止的自已,做自已生命的主宰。因
為凡夫每日隨著外境輪轉,背覺合塵,妄認四大聚合的臭
皮囊是自已。其實身體不過是個旅館,我們的妄心暫時寄
居其中,一但房子壞了,就得搬家。今天住在人房子裡;
明天住在狗房子裡;再過些天,可能要住進豬房子。加此
輪迴不息,要受無量痛苦。我們既然了解色身的虛妄,就
要放下對身體錯誤的觀念執著。這個臭皮囊既不是自已,
各位可能會想,那麼心是自己了。但心也不是真實的自己
,怎麼講呢?此心是念念遷流,逐境生滅的對外馳求,變
成煩惱心。我們學佛好此淘沙金,把沙子淘掉,金子就現
前。我們的真如如本性就是真金,煩惱心就是沙子,金子
一旦淘出來,再也不會變為沙,此中至理,各位當深思。

  現時我們有緣,也承大家善男信女之不嫌,法真來此
演講佛說:般若波羅密多心經,共勉精進佛法,由於一個
家庭或人人,如果能常常聽聞佛法,就不會隨便生氣,那
就皆大歡喜。所以佛教家庭是父慈、子孝、兄友、弟恭,
這是因能從佛法中得到妙藥,心底裡得到淨化進而無煩惱
故。佛所說心經是對十方諸菩信修行者所演說的。心是人
人都有;這一念心便具足般若、般若就是智慧。因為人人
都有心的緣故,因此人人都有這種智慧。我們在座諸善信
,行者都應該知道。這種智慧具有三種意義,就是三種般
若:1)了義般若;2)觀照般若;3)實相般若。金剛經中釋
義:『金剛含二義,堅、利、明也,此喻三般若。』一、
堅者,堅固,不為諸物毀,此喻實相般若。體不變,妙用
隨緣,是空而妙有義。二、利者,鋒利,能毀一切物,此
喻觀照般若。當定一念心觀照五蘊等皆是空相,照見生老
病死之身亦是空相,照見生住異滅之心還是空相。如是觀
察,如是觀照,能度一切苦厄。三、明者,光明潔淨無染
,此喻了義般若。用文宇為助緣,無文字無可說。文宇性
空了義故。我們一個心是具足這三種智慧的。這部般若心
經所說的是了義智慧。諸位要知道,般若心經名為了義智
慧乃是從釋迦牟尼佛之實相大慈悲心中流露出來。

  今日開始講這部經,就是講演了義智慧。這有什麼作
用呢?這是因為現世間眾生在受苦!不但受苦,而且是受
極苦,是輪轉不停的苦!這是一部了義經,因此,先說了
義般若。聽後要起心觀照,把苦都吐了出來;使一切苦消
除,而得到安樂、自在。從文字中來了義智慧到觀照智慧
。那麼,觀照要從何處觀起呢?就是聞外境的一切聲塵。
外間所說的言語章句,由般若心經經文到所演義的各種事
態,是是非非,什麼都有。佛是要使我們起心觀照般若,
了悉你所聽到的是是非非,皆由心所起造,便可消滅心之
妄念而離苦得樂。

  佛說般若心經是要救度世間的有緣善男信女。使其離
開生、老、病、死苦,愛別離苦、怨憎會苦、求不得苦,
以及五陰治盛苦。這八種苦,是人人都離不開的!家庭中
的父子•母女、夫妻、兄弟::有些離開了就引起無限的
痛苦。有些兒女不在了,做父母親的想兒女的想瘋了。這
就是其中的愛別離苦。總之,六親眷屬是前生的冤業,今
世卻偏偏聚在一起,互相纏繞。真是說也說不盡。諸位想
想看,是不是苦呢?

  釋迦佛觀察到這些因果關係。前生的怨憎,今生聚合
在一起。到頭來不是你不要我,便是我不喜歡你。有時,
就是不說,內心也起了一種怨,再由怨生恨。而這、怨怨
恨恨,又常生在一家之中!因此,佛所說般若心經是要
大家能脫離八種苦而得到極樂。你們說這部般若心經的了
義經意有重要否?所以佛說『飯可以不吃,經不可不聽!
』

  釋迦佛是希望我們受苦的人要起心觀照般若,是怎樣
觀起法呢?眼觀色,不起分別心。從耳根聽也不起分別心
,不要分別外間的是是非非,鼻不分別香臭、舌不分別苦
辣、身根不分別離合粗細..,那時,我們的心便得清淨了
。『六根清淨方成正覺』,就是這個意思。

  如果六根不淨,猶如人在暗室裡,黑暗沒有光明;在
黑暗之中,只有苦惱的感受!

  要明白觀照,反聞自性。好像觀世音菩薩一般,從耳
根反聞,而得到聞的智慧。從眼、耳、鼻、舌、身、意,
六根來對色、聲、香、味、觸、法,六塵而不落分別之心
,便是觀照般苦。大家要知道,佛說法並不是一句兩句便
完畢的。請不要怕麻煩累贅,聽了之後,所有的麻煩都會
了脫、那時可說是一片清淨心了;也可以說你的一念心是
乾乾淨淨的了;那一切的苦也都給解脫了!

  懂得觀照,觀照來,觀照去,離一切苦,得一切樂。
說個此喻:加果人沒起心觀照,就像躲在黑暗的屋裡一樣
,一念心糊裡糊塗,全無光明。等到聽了佛說的般若法門
,並能用上這個功夫,便加同在黑暗的屋裡點了明燈;
點上智慧的明燈。通過明燈的光明向外照見一切,透徹無
礙。這個,便是你本人的心光顯現。這樣,才能離苦,才
能得樂。其他的法門恐怕易入岐途,長久輪迴在六道之中
受苦。

  今天選擇釋迦牟尼佛所說般若心經,目的是要大家離
苦得樂。就算家中有一人能起心觀照般若,那就是一個佛
化的家庭了;便是一個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妻和睦的
快樂之家。因此,聽了般若心經便不會辜負你的一生。你
生生世世所作的業障,都會消除。也就是要大家離一切苦
,得一切樂。

┌───────────────────────┐
│  摩訶般若波羅密多心經           │
└───────────────────────┘

  現在是略說經題:

  摩訶是大,般若是智慧;合起來說便是大智慧,亦就
是無為心了。波羅密是到彼岸的意思。多是梵文的語尾之
詞,對題意無關重要。心是心要,即是六百卷大般若經的
中心所在、總要之處。經是契串歷程之義;就是集言說,
貫串成義指要。以智慧到達彼岸,達成目標,這種智慧是
人人都有的。初修行者,起心觀照般若,發菩提心。因此
,勇猛精進能夠『千處祈求千處應』。從觀照智慧,修行
而證得圓通;能施十四大無畏,能現卅二應身;救渡眾生
,這是因為行者從聞而修,聞性修行。修的是什麼?是修
般若心,修大智慧心。

  有人會間:菩薩是修六度萬行的。菩薩是梵文菩提薩
埵的簡稱。華譯菩提為『覺』,薩埵為『有情』。『覺有
情』即覺悟的眾生,菩薩又名大乘心地行者,也可以說是
自化度自心眾心,菩薩亦能化度其他眾生,正是自度度他
,自心覺悟不忘度眾,這是說,諸大菩薩修般若行六度萬
行時,亦可度無量無邊的眾生,而於心一無所得。為什麼
其他的五度不說呢?而只說智慧呢?這是因為如果有了智
慧,其他的五度: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便都
完全具足了。

  般若是無為法,但即是無所不為的。它能行方便,可
度眾生故所謂無為者,利益眾生無所不為,而無所得心也
。加果光是清淨,不發慈悲之心,這是屬於頑空枯寂,死
後只不過成為頑空的心神【空靈】而已。

  佛說行者在一念心中要起心觀照。人們如果這樣的修
,行深便可與佛一樣,同一鼻孔出氣,並肩而行了。正是
『千江有水千江月』。『萬里無雲萬里天』。一念慈悲心
得到這樣的效果,就是千萬人,只要誠心稱意自性清淨,
就會有求必應了。古德所說:『千處祈求千處現,苦海常
作渡人舟』,便是這個意思。希望大家同修般若法門,從
了義般若起心觀照。觀照來,觀照去,終證得實相般若。

  請別忘了佛說我們的一心具足三般若。這是以大智慧
心到達彼岸的法門;也就是這部般若心經經題的實在意思
。其實,六種波羅密都可以到達彼岸。不過前五波羅密無
智慧,可能會使修行起障礙、間斷;有了智慧,便不會間
斷地直通彼岸,了生脫死,證入佛道。

┌───────────────────────┐
│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密多時,照見五蘊皆 │
│ 空,度一切苦厄。                            │
└───────────────────────┘

  這是般苦心經的首段;亦是釋迦佛要講修行歷程主旨
之指標。

    觀自在菩薩,這個自在是身心自在。就是說觀自在即
是最初修行者起心觀照般若,而身心得大自在的行者。

  身自在是安泰,心自在是清淨。在初修行時從心起觀
照,觀察世界諸苦而聞自性。這叫觀自在。成就心性圓通
,觀察世間一切眾生心性皆可從苦海得到了脫;自己自在
也使眾生從他的開示而得自在。

  釋迦說:我們應學習起心『行』觀照般若,乃至二六
時中起心觀照般若,也就是觀照智慧,行深即能照見五蘊
皆空,而度盡一切的困難苦厄。

  五蘊是什麼呢?五蘊也有人稱為五陰,蘊是積集的意
思是覆藏義。簡單說是色法和心法。要觀徹五蘊都空,一
切皆是真實的空,這樣就能了脫所有的苦了。五蘊析分為
色,受,想、行、識。色表有形的物質與無色質之虛空;
眾生的身體與虛空即一。故亦說是身法。受、想、行三蘊
均屬心的起用。識蘊乃分別心的本體。故說是心法。

┌───────────────────────┐
│ 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 │
│ 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
└───────────────────────┘

  般若心經的這幾句,有人說是太深了。這是佛對舍利
子說的幾句話。舍利子是佛的弟子,他的智慧第一。佛嘉
許他在大眾之中是智慧第一。因此,佛對舍利子說:你行
觀空,親身體空,乃四大的假合,屬於地水風火,故名為
四大。這四大假合是空而無實的。

  何謂四大─地、水、火、風,加我們人身體之肋骨、
皮毛等是屬地大。精血、痰唾、汗液等屬於水大。體中煖
熱是屬火大。呼吸是風大。我們人便是具足這四大以為身
的。

  觀身四大為空。這個空是有情的。那麼,無情的呢?
此如桌是木造的,它依火成灰,繼以風吹灰沒。故說無情
也空了。

  佛說:我們要學觀色不異空,觀色身與空不兩樣,這
種修法,是起心觀照般若。知色當體空,不要分別色,一
切無情,山河大地、草木桌椅等,不分別它,亦不執著它
,也就是色當體都是空。

  佛指示舍利子學修觀空法,不分別它,觀身外的無情
萬物都空。換句話說,佛是指示舍利子觀色當體空,不要
起觀分別意。各位行者,我們應該學起心觀色當體歸空。

  『受想行識,亦復加是』,這是承上經句的色蘊而說
的話。佛說色不異空的色法是指身法。不異空即與空沒兩
樣;即是說色、空是一樣的。不獨身法與空一樣,受想行
識這些心法也是與空一樣。受者是領納為義。想是思想。
行是心起作用。識屬分別意,是第六意識而不離第八識,
互相是關連的。

  這便是了義般若。須要解說使大家明臼,建立起心觀
照,始能進一步行深智慧。由此能度一切苦厄。不但能自
度,而且能度一切的苦,度盡地獄、餓鬼、畜生::等三
惡道之苦。

  從這樣的觀照,而照見了身心二法皆空。身法即空,
心法亦無。那一切的妄想執著也都消除淨盡了。那麼,所
謂皆空的空,是個什麼空呢?那就是空相。空相就是無為
相。佛又說:空相而不空。這怎麼解釋呢?空相從心體上
說,一切法皆無,都無執取了。這是空相。不空即有,這
是妙有【表面像是有,實際卻是空】也就是明見心的本體
之性相。

  佛就是要舍利子學習,修空相妙有之法。

  有人聽了此經文,明白的不少;不明白的也很多。為
什麼呢?就是在這空相即不空,不空即妙有的問題上,佛
常常說妙有無為。有人認為佛說的話好像前後矛盾,又似
籠統。為什麼佛要這樣說呢?其實不然!對於這個問題,
諸位要發真實心來聽,我也以真實心為諸位講解。講什麼
呢?講空相不空的道理。空相,即是實體,是心的本體。
是人人本具的心體。我們在起心動念,想東想西,妄想紛
飛時,心體便見不到。在起心動念的妄想忽止時,清淨心
性即時顯現如靜水,這就是心之本體性。也就是妙有空相
之實相。這樣,相信大家可以明瞭般若心經的大意了。

  根據楞嚴經所載:佛陀對阿難說,在室羅筏城中的清
晨,未食之家在欲炊的時後,要做飯便須生火。那時,固
然不加現在的那麼方便。只好手執陽燧,到日光去求火,
怎麼樣求法呢?那是一手持鏡,一手持艾子,由日光引火
,燃艾而得。這便是指出了空相不空的道理,因為真空可
以取火。大家想想看,如果二百個人取鏡,二百個艾子。
那麼,這裡都是火了。加果全台灣的民眾都這麼做,那麼
這個復興基地全是火了。久者如果世界的人民都這樣做,
那整個地球都起火。故說空相不空。故說四大─地、火、
水、風,亦復加是。因此,我們的身體也是。你可要認識
身體是空,但有是妙有,是心之本體起作用。這樣,即可
了知清淨的法身是什麼了。

┌───────────────────────┐
│ 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  │
│ 增不減、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  │
│ 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  │
│ 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  │
│ 盡。                                        │
└───────────────────────┘

  如果我們了解空相不空的道理,便可了解這一段經文
,現在『不空』二字,不去講它,先談空吧。

  諸法,在廣義上說,即是身心二法。空相,就是真空
實相,也就是心的本體相。

  不生不滅等句,所說的不生,這就是空相,空相無凡
夫法。只因有了六根,而對六塵,才起了分別,始生出六
識,而得十八界。如果我們不聽佛經,不離十八界,這便
叫做凡夫法。

  由無明以至老死,合成十二因緣法。下文的無苦、集
、滅、行【道】,就是無四諦法。無智亦無得是說無六度
法。

  承上面所說,身心二法皆是空相虛無,是真實不虛之
實相法;是我人心的本體相,換句話說,在空相實相之中
,是沒有身心的;待證得空相實相之體相,空相實相現前
,就是自性清淨,也就是見到心的本體相。
諸位聽到這個道埋,心如同大海之水,得到大海中的
一滴水,將是終身受用不盡,反過來說,如這一滴水復投
於大海之中,即無分別了。等於一體的智慧與無量智慧匯
合,分不開來了。

  諸位想想看,聽聞佛法經義,是多麼的不容易啊!古
德說:『萬頃良山非為貴,惟有聽經實在難。』

  這個法門真是太好大微妙了。它的要義是引十八界凡
夫法,四諦法,十二因緣法,六度法,來說明空相實相,
人生極樂法。各位要用心的聽,如果還有人問:這空相實
相究竟是什麼呢?回答是空相實相就是實相般若;也可以
說是實相智慧。人人皆有色身,人人皆有心念;要是能起
心觀照,行深般若,便可成就實相般若,成就人生極樂法
實相即是空相,它是心的體;心體並沒有生滅,沒有垢淨
,也沒有增減的。佛說諸法的空相便是這樣。這是說實相
般若的本體也沒有離開大家的一念心。佛說一念心具足大
般若,人人皆可現顯般若實相之體相。

    佛說我們要學修,起心觀照般若。眼根不緣色塵,耳
根不緣聲塵..等。因此,眼識清淨,不起分別好壞。因一
切有情眾生,自蔽光明,貪愛塵境,外緣內擾,甘受驅馳
,便勞世尊從三昧起,種種苦口勸使寢息,莫向外求,與
佛無二。

  耳聞聲塵,心觀音聲的兩個耳朵是反聞,不向外聞。
外聞是聽,好像風山聲、車馬聲等,要起心觀照不向外聽
這一切的聲音,要能反聞。聞什麼呢?聞自性;聞自己的
一念心;也就是聞自己的本心體性。簡單的說,六根不執
看六塵,也可說是六根心性清淨。正如彌勒菩薩說的:『
一切修行人,要明白起心觀照般若;心性須要清淨方得無
上正等正覺!』

  因此,在般若心經裡佛給舍利子指示說:修方便法門
,是見不到自性的。要學修起心觀照般若;便好像在黑暗
的屋裡點上了明燈,放出光明。古德說:觀照般若,六根
清淨。當心光發現時,六根也就會清淨。可見修行要成就
,一定要起心觀照般若。

  我一再重複地說了許多。這樣大家對般若心經的實意
便會此較深刻、明白,以後成佛證大菩提,便有你們的份
兒了。

  簡單的說,你那真實不虛的智慧,是沒有色相的,實
相之中是空的。實相不但沒有色相,而且沒有虛妄的心相
。受、想、行、識便是虛妄的心行。我們要空色身,空妄
心。大家聽這部般若心經,應該要徹底的明白。我講解經
文是愈講愈歡喜的。我們在今生得到此法,不要只顧說不
懂,要知道佛說:「一入耳聞,永為佛種子」。那麼,大
家聽了這部般若心經生法喜嗎?現在,你們各位都是相似
即佛了!諸位可知道聽經生法喜心有什麼好處呢?古德說
:﹁惱一惱,老一老;樂一樂,少一少﹂。這就可以明白
,聽法生歡喜心是會青春不老的。

  剛才說,無虛妄的身心,無十八界等的空義法。那麼
,如果有人問;佛正在座說法時,有佛身嗎?有是有,但
這是假有,因此,佛對舍利子說:要知道世上的人不能了
解佛的道理;就是認為身是實有,人的思想便變成妄想,
這便叫做凡夫。那麼,凡夫是怎樣形成的呢?佛說:一切
世間眾生,就因為一念不覺而起心無明。無明是什麼?即
是粗煩惱、細煩惱;大煩惱,小煩惱。從小範圍說,在家
中六親眷屬,不無是非麻煩;換句話說,便是發脾氣,因
不生覺悟而被物所轉,而發脾氣,即是無明。佛說:無明
起,就迷惑;迷惑便造業;因造業而致受苦,人們不明了
佛法,始有十八界現前。十八界則是:六根、六塵、六識
。佛說十八界猶如十八層地獄。這個業就是生死業,六親
朋友有了這個業,就不能離開這十八層地獄,將是永遠永
遠地受苦。

  怎麼樣離法呢?佛對舍利子說:問得對了。應該起心
觀照般若,學起心觀照修行;那就會像太陽重現,雲散霧
消,大放光明了。大家來想一想:這樣的佛法,不是很好
,很微妙嗎?

  再講,在法華經中方便品舍利佛勸請分:【來作此較
佛法旨意】

  『爾時世尊告舍利弗,汝已慇懃三請,豈得不說。汝
今諦聽,善思念之,吾當為汝分別解說。說此語時,會中
有比丘、此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五千人等,即從座起
,禮佛而退。所以者何。此輩罪根深重,及增上慢,末得
謂得,末證謂證,有如此失,是以不住。

  世尊默然而不制止。

  爾時佛告舍利弗,我今此眾,無復枝葉,純有真實。
舍利弗,如是增上慢人,退亦佳矣。汝今善聽,當為汝說
。舍利弗言,唯然,世尊,願樂欲聞。佛告舍利弗,如是
妙法,諸佛如來,時乃說之,如優曇缽華,耳一現時。舍
利弗,汝當信佛之所說,言不虛妄。舍利弗,諸佛隨宜說
法,意趣難解。所以者何。我以無數方便、種種因緣,譬
喻言辭,演說諸法,是法,非思量分別之所能解,唯有諸
佛乃能知之。所以者何。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緣故,出
現於世。舍利弗,云何名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緣故,出
現於世。諸佛世尊欲令眾生開佛知見,使得清淨故,出現
於世。欲示眾生,佛之知見故,出現於世。欲令眾生悟佛
知見故,出現於世。欲令眾生入佛知見道故,出現於世。
舍利弗,是為諸佛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佛告舍利
弗,諸佛如來但教化菩薩,諸有所作,常為一事,唯以佛
之知見,示悟眾生,舍利弗,如來但以一佛乘故,為眾生
說法,無有餘乘,若二、若三。舍利弗,一切十方諸佛,
法亦如是。舍利弗,過去諸佛,以無量無數方便,種種因
緣,譬喻言辭,而為眾生演說諸法,是法,皆為一佛乘故
。是諸眾生,從諸佛聞法,究竟皆得一切種智。舍利弗,
未來諸佛當出於世,亦以無量無數方便,種種因緣,譬喻
言辭,而為眾生演說諸法,是法,皆為一佛乘故。是諸眾
生,從佛聞法,究竟皆得一切種智。舍利弗,現在十方無
量百千萬億佛土中,諸佛世尊,多所饒益,安樂眾生,是
諸佛,亦以無量無數方便,種種因緣,譬喻言辭,而為眾
生演說諸法、是法、皆是為一佛乘故。是諸眾生,從佛聞
法,究竟皆得一切種智。舍利弗,是諸佛,但教化菩薩,
欲以佛之知見,示眾生故,欲令佛之知見,悟眾生故,欲
令眾生入佛之知見故。舍利弗,我今亦復如是,知諸眾生
有種種欲,深心所著,隨其本性,以種種因緣,譬喻言辭
,方便力,而為說法。舍利弗,如此,皆為得一佛乘,一
切種智故。舍利弗,十方世界中,尚無二乘,何況有三。
舍利弗,諸佛出於五濁惡世,所謂劫濁、煩惱濁、眾生濁
,見濁、命濁。如是,舍利弗,劫濁亂時,眾生垢重,慳
貪嫉妒,成就諸不菩根故,諸佛以方便力,於一佛乘,分
別說三。舍利弗,若我弟子,自謂阿羅漢,辟支佛者,不
聞不知諸佛加來,但教化菩薩事,此非佛弟子,非阿羅漢
,非辟支佛。又、舍利佛,是諸此丘、此丘尼,自謂已得
阿羅漢,是最後身,究竟涅槃,便不復志求阿耨多羅三藐
三菩提,當知此輩皆是增上慢人。所以者何。若有此丘,
實得阿羅漢,若不信此法,無有是處。除佛滅度後,現前
無佛。所以者何。佛滅度後,如是等經,受持讀誦解義者
,是人難得。若遇餘佛,於此法中,更得決了。舍利弗,
汝等當一心信解受持佛語。諸佛如來、言無虛妄,無有餘
乘,唯一佛乘』。

  上面講過佛要舍利子學修起心觀照佛性;學習行深般
若,功夫成就,現身無量,處處說法,救度眾生,也是無
量。

  佛說:起心觀行證得真空實相,無色、受、想、行、
識;無凡夫法:等的這個『無』字不能說沒有;有是有,
卻是假有。大家應知道,這無字應作空解,無為解。即空
十八界,空凡夫法,又作明徹解,了見一切有為法是虛幻
無實,只是因緣集,最後也因緣盡而散離,如露亦如電。
佛又對舍利子講到十二因緣法。舍利子是證得四果的羅漢
。他是見惑斷盡的羅漢。修十二因緣可成羅漢。佛說十二
因緣是在過去世、現在世、未來世都離不開的因緣果報。

  故修四諦法,修十二因緣法。乃觀察所有一切眾生,
皆不離此四諦,十二因緣而證覺果。也有在佛未出世以前
,觀因果生滅,未聽佛說法自悟無生,而成正覺的,又名
為獨覺。那是多生修來的,時時也起心觀照般若【智慧】
,觀世間的生死輪迥,無常之理,而證無生法。

  那麼,在佛未出世以前,是怎麼樣觀法呢?正是:『
秋觀黃葉落,春看百花開』。因此,了然於世間眾生的生
死,是死如秋葉,生似春花;人的生滅即加花謝花開,而
自悟無生法。由此,可了知人生不離十二因緣。依據佛說
為十二支。支是路的意思;即十二條路。怎樣解釋呢?這
是包括三世的因果。先說過去,具有兩支因;即兩種因緣
。由於前生一念不覺,而起心『無明』;有微細煩惱,生
死即從此而來。故說,根本無明就是生死;也可以說徹微
細煩惱即是生死的根本。

  佛說千經萬卷,均不離眾生怎樣斷煩惱心,而證極樂
法。因此,我們須要斷煩惱心;不然的話,修行的路便差
得遠了。因起心『無明』,受迷惑而糊塗了;於是造業【
行】,是過去的因所造成。造了業就不能這樣了事,這是
前生的兩種因緣。前生造業,終歸死了。那怎樣呢?大家
要留意聽好。當時,也不懂得修行學佛,糊塗了一生。等
到口眼一閉,還在惦念著子女,財產等等,思想不停斷。
那時候孤苦伶仃;死後什麼都沒有了,只剩下孤單妄心一
個。大難過了,也迷惑了,叫天天高,叫地地厚,這便加
何是好呢?如果生前不造惡還好,仍可照常地緣父母,怎
麼緣法呢?一時心地黝暗,光明給遮蓋了。但見大地只有
一點火光。由於妄心有五通,只須一想就到了,這樣又投
生了。重複、生又死,死久生;父緣母緣自己的業緣相合
,因此,又成胎了。所以方才說,因為前生積極了微細煩
惱『無明心』而『緣行』,即是造業。死後便投生,這叫
『緣生』。『識』緣生了;第八『識』投胎,遇緣又再滋
長。

    前生造業所緣的『識』,便是所謂心的本體之妄心,
這個妄心,可以說是果。『緣識』是第一果;『識』緣『
名色』。那麼,六根成就了,故稱『六入』。緣六入即眼
耳、鼻、舌、身、意,意即心意思想,這樣隨著母親的氣
體而呼吸,逐漸滋長,終於降生,生下之後依報便來了。
乃引致與人世間的種種接『觸』。因觸而緣『受』,至五
六歲時,六根已漸具足領受之欲。而成為現在的五支果。
『受』又緣『愛』,在八九歲之時愛心增長,不離眼見色
愛色,聽聲愛聲─如果青少年時代不聞佛法,十八九歲時
乃至不能控制,那時,情愛旺盛,好勇鬥狠,追求謀奪,
因『愛』而『取』。這一取,便造業,因『取』緣『有』
,又促成作業的充分因素,這是現在的三支因,那麼,是
『有』了,有什麼呢?有了末來的生死業!這就造成了末
來的二支果;『生』與『老死』。

  我們從經文看:起心觀照,得般若;而智慧現前,業
就空了。故從無無明起,到乃至生老死盡,是說空了三世
的十二因緣。再向大家簡括地說:由過去起無明煩惱心而
造業,投胎受報,得現在五支果。緣了愛、取、有,即成
了現在的三支因,於是,結末來的二支果,即再受『生』
而漸老『死』。

  這一段經文所講到的三世十二因緣,是人人離不開的
。即使輪轉六道,也離不開這個循環,釋迦佛向舍利子說
:行者要知道斷微細惑之心,證第四果,及修十二因緣法
,證正覺果。

┌───────────────────────┐
│   無苦集滅道。【行】                      │
└───────────────────────┘

  大眾行者聽佛講苦,集、滅、行【道】、四諦而修行
,證正覺果。但是,舍利子乃般若心經的當機者,故佛對
他說,要學修智慧法門,超越了凡夫法,超十二因緣法,
也超四諦法,聖人所修的四諦,是個什麼法門呢?

  佛說四諦。諦即是真實道理,分苦、集、滅、行【道
】,四項。佛說的實【真】諦是不會錯的。那苦從何來呢
?人生在世,八苦交煎。總括一句,是由前生業因得來的
。今生六親眷屬,聚會一處。大小煩惱,粗細煩惱,錯綜
繁複,紛相雜陳:相因相成,而致眾苦聚合。故說,修行
人必須斷除它。怎樣斷法呢?因生死乃來自煩惱心;是以
欲了生死,就必須斷煩惱心業。

  由於前生業因的積集,生來即具足無量諸苦,故稱集
諦。為何今生受苦?是因前生收集業因得來的。如果今生
再加積集,那麼,來生便有得更多苦受了,因此,人人聽
到佛所說的這些真實道理,便發心斷除煩惱業,這叫做知
苦斷集。

  佛開示真實理,時常是反覆重說的。這是使弟子能夠
徹底明白的緣故,既知苦的不好受,因而要斷除積集煩惱
業的行為。只有這樣,才能達成滅苦的目地。那麼,怎樣
才能做到斷集滅苦的大願呢?那就是修行【道】這是唯一
的辦法。有很多修行人和家裡的人、朋友等結怨懟,造是
非;拖泥帶水,糾纏不清,這樣是一事無成的,應該專心
一致的慕滅,修行【道】,才能證得涅槃的境界。

  我們究竟修的是什麼行【道】?這有卅七行【道】品
,先說品類,共卅七。簡而言之,是三四,二五、支七、
單八。

  三四是說: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二五是說:
五根和五力。支七是說七覺支─分:擇法覺支、精進覺支
、喜覺支、輕安覺支、念覺支、定覺支和捨覺支。單八是
說八正行【道】,計有: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
命、正精進、正念和正定。這總合起來,正是卅七品。有
這麼多的修行【道】方法,都是要來幫肋我們離苦得樂的
。各位聽了這部般若心經之後,在家裡如法修行,便會『
樂一樂,少一少』了。也漸漸離苦得樂,最後證得無上正
等正覺。

  現在略講頭一品:觀身不淨。佛常說修行人應止觀自
己的身體不淨。有人說:『怎麼不淨呀?我每天都洗澡塗
抹香水啊!』這些,不過是表面掩飾吧了,我們聽佛理的
人,不應有這種習氣。這怎樣解釋呢?不要說氣味了,我
三、四歲的小孩,身體皮膚光滑幼嫩,但是年月逐漸我們
看我們在不停地變易、成長,衰退、敗壞、終會成了什麼
呢?佛說:『我們起心觀照就會知道,胞皮之內,膿血遍
一切處』。還說:『有情都是由父精母血所生,和父母有
緣方有身體,而身體也不離四大【地水風火】。起心觀照
身體上的皮、肉、筋骨、毛髮、指、爪,就是地大;大小
便溺、唾、血•汗是水大,火大就是身體有暖氣,四肢動
轉呼吸就是風大;如四大各自分散,那個是我?『久說』
觀察此欲身,貪愛煩惱生』。要是分析說,我們人身第一
是種子不淨。第二是受身不淨。第三是住處不淨,因在母
胎中生長!第四是食噉不淨,食母體的血;要是父母親發
了大脾氣,那麼血都變了。抽出來看呈黑色,可見這話不
錯吧!等到出胎之後,是非常污濁的。故說第五是出胎不
淨,人身體中也是膿血遍一切處。假如死了沒幾天,以台
灣的天氣來說,便要生大蟲了。

  第二品:觀受是苦。受有苦受和樂受,這都因六親眷
屬煩惱極多造成的,這會兒有人問了:既說樂受,那何來
的苦呢?我們想想看,此如看電影,天天看,三個月便眼
花了,又加打牌吧!不是樂事嗎?一打呀!便什麼都忘了
。要是連夜通宵續打,精神就會引起不正常。由此可知,
所謂樂到極端時便是苦。有人又會這樣問:﹁那麼,所說
的樂一樂,少一少﹂也是苦嗎?錯了!你們念佛、拜佛、
聽經,了解佛說的經義,煩惱心就破除了。這麼一來,兒
女們也都受到影響,也都跟隨學佛了。大家自然地同修佛
法,這才是佛化家庭的真實快樂,還有,不苦不樂受是修
行人不起心觀照的情景,佛說這是平平受。這些人死後只
成為過往虛空等精靈神定,或是淪於鬼道。所以,學佛人
應該開佛知見,勿聽邪說。

  第三品:觀心無常。我們必須依佛所說,觀察我們的
妄心,是在不斷地生滅不已,實實刻刻在變化。

  第四品:觀法無我,簡單說,對於一切善法,不要執
我。不應稱功說德,自我貢高。至於各種的惡法,那更加
須要做到不可有起心動念之處。佛說:修行人不應離開這
四種念心,這是成佛的種子因。

  繼續講四正勤;這是修行者的四種勤勞,包括些什麼
呢?第一先說惡法,惡法有十:

  身三:那是殺、盜,淫、三種行為。口四:有惡口、
兩舌、綺語、妄言四種惡業。意三:是三種不好的心念:
貪欲,瞋恨和愚癡。上面所說的,合成了十種惡法。

  修行佛法的人,恐怕亦不能離開這十種惡法。故須把
它視作毒蛇,堅決要斷除它。

  如已生惡,須令斷滅。

  第二是說如果未生,那便最好。但仍須令它不生,我
們要把它當作洪水來襲的提防。

  第三說到善法,也加上面所分的一般,合成十種善業
身三便是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守此戒律,是修梵行
的基礎,口四是不惡口、說善言、不兩舌、說方便、不綺
語、語柔軟、不妄言、語誠實。意三乃不貪欲,行了淨觀
;不瞋恨,起慈悲心,不愚痴,要發心修行。佛說:守此
十善法,上者生天,中者人道,其下者為阿修羅。因此,
我們若已生善,要令它不斷地增長。

  第四是假如十善法未生,須令它生。怎麼做呢?比如
:勤行放生,以修不殺;勤行布施,以修不偷,勤守梵行
,以修不淫。

  對於令生善行的重要,此喻說如鑽木取火,非至燃燒
不了事。更使增長永不斷暫。

  從次第說,未生令生,已生不歇。令善業加倍地生長
,猶加種樹,須勤加灌溉一樣。

  說到這裡,四念處加上四正勤,合起來有八品了。

  下面說是四如意足,也叫四種神足。是屬於四種禪定
的行【道】法。包括:欲如意足、念如意足,進如意足和
慧如意足。簡概的說:先增進行【道】心;繼之念念一心
,住於正理;再加精進無間;則能達到觀照離妄,智慧現
前了。這是修行人應有的次第。

  跟著說下去,是五根和五力,這是我們要培養的五種
根本,作為入聖流的根本。它們包括信根、進根、念根、
定根和慧根,等到這五種根本堅固了,而且增長有力;如
樹生根,便枝葉茂盛,這稱為五力。信力、精進力、念力
,定力和慧力。

  繼續解釋的是七覺支,也稱作七菩提分:順著次序來
說,擇覺支是以智慧辨擇諸法,精進覺支是以勇猛精進的
態度來行持佛法,善覺支是心得善法,應生法喜之心,輕
安覺支是使修行人得輕快安樂來改正懈忌與粗狂。念覺支
是恆常觀念佛法;如觀身不淨等。定覺支是要常住一境,
安住不捨,使不起亂心,捨覺支是對應捨的妄心假有,
盡須捨離。

  最後是說到八正行【道】了:

  【一】正見:是修行者修實相般若行【道】,了見四
諦,十二因緣分明,破有無等種種邪見。

  【二】正思惟:是修行者了見四諦,十二因緣時,正
念思惟觀察籌量令觀增長正見常住無間。

  【三】正語:是修行者以實相般若正見之理,修攝口
業,遠離一切虛妄不實之語言。

  【四】正業:是修行者以實相般若,修攝其心清淨正
業,斷除一切邪妄之行。

  【五】正命:是修行者當離五種邪命利養,以正當生
計以養自活其命。五種邪命利養是;1.詐現異相。2.自說
功能。3.占相吉凶。4.高聲現威。5.煽動人心。

  【六】正精進:不雜名精無間為進,修行者應勤修實
相般若之行,一心專注無有間歇。

  【七】正念:是修行者起心觀照實相般苦,及五停心
觀為助行【道】之法,堪能速至涅槃,五停心觀為1.多散
亂行者修數息觀。2.多貪欲行者修不淨觀。3.多瞋恚行者
修慈悲觀。4.多愚痴行者修因緣觀。5.多障礙行者修實相
觀。

  【八】正定:是修行者攝諸散亂身心,寂靜正住實相
般若之理,決定不移。正者不依偏邪而行,能直通至涅槃
【滅度】名為行【道】。這八正道就是八段正確的行程,
猶如八塊木頭造成的船,是可以靠它來登彼岸,證大菩提
的。

  以上是釋迦佛所說四諦法中,行【道】諦所含卅七行
【道】品的解說。

┌───────────────────────┐
│ 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苜提薩埵,依般若波  │
│  羅密多故,心無罣礙;無罣礙故,無有恐怖!遠  │
│  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                      │
└───────────────────────┘

    這是說明觀照般若,則空行者心地方法的一段文字之
了義般若,但是,心地有多等,簡說之,分因地心地與果
地心地兩種,最初修行者修得的屬因地心地,是有所得的
,如文殊、普賢、觀世音、地藏王等諸大菩薩是屬果地心
地,是無所得的。因此,佛對舍利子說;應該要學文殊、
普賢、觀世音及地藏王等那樣的修行心地,功次成熟而證
實相般若,便是真空的境界,其中無生滅,垢淨與增減,
這皆是實相般若的本體相。

  講到這裡,大家應該知道般若心經是何等的重要,行
深般若,能開佛知見;看空五蘊,破凡夫法,空十二因緣
、空四諦、破六度法,也就是破因地心地法,了知無智無
得,慧通無礙,離妄證真實,直達究竟涅槃。因此,也破
了果地心地法,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之覺智圓滿。

┌───────────────────────┐
│ 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密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  │
│  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羅密多,是大神咒,是大明  │
│  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  │
│  不虛。                                      │
└───────────────────────┘

  從第解說,依般若波羅密多,最終能修證無上正等正
覺,亦即是說,可證佛果,這清楚地說明了大眾行者依般
若而登彼岸;就是過去、現在及未來的三世諸佛,都是依
般若法門而得成正果。

  故大般若經中說:『般若是一切咒王』。是真實無虛
。

┌───────────────────────┐
│ 故說;般若波羅密多咒,即說咒日:『揭諦、揭  │
│ 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薩婆訶。』  │
└───────────────────────┘

  這一小段咒,猶如虛空本境,正定不偏,誦念它感應
力很大。

  這部佛說般若波羅密多心經是一部大智慧經,希望大
家能依佛所說,依經所教,好好的修學,成就無上正等正
覺,是大眾行者歸依處。

┌───────────────────────┐
│         三歸依文:                  │
├───────────────────────┤
│ 自歸依佛;發無上心,體解大道,涅槃寂靜。  │
└───────────────────────┘

  就是自心歸依自性實相覺,邪迷不生,少欲知足【不
貪求不貪取,得少不悔恨】,能離財色,能兩足尊,開展
無上實相菩提心,去體會大自然及自心的實相本體,是於
心一無所得。

┌───────────────────────┐
│  自歸依法;當親徹見,諸行無常,因果不昧。 │
└───────────────────────┘

  就是自心歸依自性正見,實相法【無邪見之法】,要
自心圓滿體證、法界諸行是變易不常住,而果不離因,是
互相因緣果報,絲毫不差。

┌───────────────────────┐
│ 自歸依僧;諸法無我,六和無礙,和南聖眾。  │
└───────────────────────┘

  就是自心歸依清淨實相行,了知法界諸相無有自性實
相,並行六和敬,和其他行者互相尊重體諒。

註譯:六和敬是行者六種心地契約行相,和敬者:和同敬
愛,此六者義通,『和』是外同他善之義,『敬』是和內
自謙之義。實行清淨,實相行為是六和之義。

  【一】同戒和敬;行者要通達實相正見之理行,了知
罪不得,為欲安立眾生於實相正見之理行,以方便善巧同
持戒,戒品無有乖諍亦了知眾生戒善,未來必得菩提無上
果,是以敬之如佛,故義同戒和敬。

  【二】同見和敬;行者要通達實相正見之理行,而了
知諸法本無所得亦無所知見,為欲安立眾生於實相正見之
理行,以方便善巧,同一知見無有乖諍,亦了知眾生;知
見必得一切智圓明,是以敬之如佛,故義同見和敬。

  【三】同行和敬;行者要通達實相正見正行之理行,
而能了知無所作無所行之義,為欲安立眾生於實相正見正
行,以方便善巧同修,諸行無有乖諍,亦了知眾生。諸行
漸積功德;當成就佛果,是以敬之如佛,故義同行和敬。

  【四】身慈和敬;行者要心地上行於平等大悲,以修
其身,常與眾生一切樂事無有乖諍,亦了知眾生悉有佛性
,未來必得金剛之身,是以敬之如佛,故義身慈和敬。

  【五】口慈和敬;行者要心地上行於平等大慈,以修
其口,常與眾生說一切正知正見,實相諸法、開示其得法
悅樂,無有乖諍,亦了知眾生悉有佛性,末來必得無上清
淨口業,是以敬之如佛,故義口慈和敬。

  【六】意慈和敬;行者要心地上行於平等大慈,以修
其意,實了知眾生諸根性,欲與眾生意樂,無有乖諍,亦
了知眾生悉有佛性,未來必得意如佛心,是以敬之如佛,
故義意慈和敬。

--------------------------------------------------

		 
精華閱讀 | 首篇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末篇 | 轉寄 | 返回上層

卍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http://buddhaspac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