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別布施品第十二

精華閱讀 | 首篇 | 上一篇 | 轉寄 | 返回上層
發信人: iuo@Feeling (曉逸), 信區: Buddhism
標  題: 十住毘婆沙論--分別布施品第十二
發信站: 中正大學寂寞芳心小站 (Sun Mar  3 09:02:37 1996)
轉信站: Feeling



       卍卍卍卍卍卍卍卍卍卍卍卍卍卍卍卍卍卍卍卍卍卍卍卍卍卍卍卍卍卍卍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十        住         毘        婆        沙      論    卍
       卍                                                            卍
       卍                                   龍    樹    菩    薩  造 卍
       卍                                   姚秦三藏法師 鳩摩羅什 譯 卍
       卍                                                            卍
       卍卍卍卍卍卍卍卍卍卍卍卍卍卍卍卍卍卍卍卍卍卍卍卍卍卍卍卍卍卍卍卍



   ┌──────────────────────────────────┐
   │                  分  別  布  施  品  第  十  二                    │
   └──────────────────────────────────┘


     『菩薩能行如是懺悔、勸請、隨喜、迴向:

                福德力轉增 心亦益柔軟
               即信佛功德 及菩薩大行

     是菩薩以懺悔、勸請、隨喜、迴向故,福力轉增心調柔軟。於諸佛無量功德
 清淨第一凡夫所不信而能信受,及諸大菩薩清淨大行,希有難事亦能信受。復次
 :
                苦惱諸眾生 無是深淨法
               於此生愍傷 而發深悲心

 菩薩信諸佛菩薩無量甚深清淨第一功德已愍傷諸眾生,無此功德但以諸邪見受種
 種苦惱故。深生悲心:

               念是諸眾生 沒在苦惱泥
               我當救拔之 令在安隱處

 是菩薩得悲心已作是念:是諸眾生常為貪、恚、癡所病,以身心受諸苦惱,我當
 拔濟、使離身心苦惱深泥,畢竟無生老病死患,得住安隱涅槃樂處。是故於此苦
 惱眾生生深悲心,以悲心故為求隨意使得安樂,則名慈心。

                若菩薩如是 深隨慈悲心
               斷所有貪惜 為施勤精進

 菩薩是求佛道,度苦惱眾生。念者隨名隨順慈悲不隨餘心,深慈名遍。諸眾生念
 徹骨髓,所有名一切內外,所有金銀、珍寶、國城、妻子等。貪名欲得無厭惜名
 ,愛著不欲與他斷名,離此三惡如是則開檀波羅蜜門。是故常應一心勤行無令放
 逸。何以故?菩薩作是念:我今隨所能作利益眾生,發堅固施心。

                所有一切物 有命若無命
               轉輪天王位 無求而不與

               乃至於男女 族姓好妻妾
               年少甚端嚴 巧便能事人

               恭順心柔和 愛念情甚至
               惜之過壽命 求者皆能與

               乃至身血肉 骨髓及手足
               頭目耳鼻等 及身皆能與

 是菩薩定心布施。凡所有外物,若有命、若無命,無有乞而不與。無命物者,金
 銀、珍寶,乃至轉輪聖王位、天王位。有命物者,男女、貴族、好家年少、妻妾
 端嚴柔和、恭敬善順,愛惜之至過於身命而能施人。如一切施菩薩所有外物及妻
 子等皆能施與。是菩薩乃至自身肉、血、頭、目、手、足、耳、鼻,割肉出骨、
 破骨出髓,如薩陀波崙。或舉身施與,一切所愛無過身者,亦能施與如薩和檀。
 如菩薩為兔以身施與仙人,如尸毗王以身代鴿。』

     問曰:『是菩薩為分別知布施及布施果報故,以難事施,為但以慈悲心所發
 故施。』
     答曰:『
               如是布施者 則得如是報
               內以支節等 并及諸外物

     內物名頭、目、手、足等;外物名妻子、金銀、寶物等。是菩薩如實知施,
 是得是報各各分別。又信諸經所說,或以天眼得知。』

     問曰:『汝先說知以身支節布施及外物布施所得果報,今可說所得果報。』
     答曰:『寶頂經中無盡意菩薩第三十品檀波羅蜜義中說:菩薩立願須食者施
 食,令我得五事報:一者得壽命,二者得膽,三者得樂,四者得力,五者得色。
 須漿與漿者,先於人中得香美飲,後得除諸煩惱渴愛。須乘與乘則得隨意樂報,
 成就四如意足,後得三乘道。須衣與衣則得慚愧衣報。須燈明與燈明,則得佛眼
 光明。須伎樂與伎樂,則得具足天耳。須末香塗香與末香塗香,則得身無臭穢。
 須汁與汁則得味味相報。須房舍與房舍,則得與一切眾生作歸依救護。施資生之
 具者,則得助菩提功德。施醫藥者則得無老病死常樂安隱。施奴婢者,則得自在
 隨意具足智慧。施金銀、珊瑚、車磲、瑪瑙者,則得具足三十二相。施種種雜物
 莊嚴具,則得八十隨形好。施象馬車者,則得具足大乘。施園林者則得具足禪定
 樂。施男女者,得所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施倉穀寶藏者,則得具足法藏。施
 以一國土、一閻浮提、四天下王位者,則得道場自在法王。施諸戲樂具者,則得
 法樂。以足施者,則得法足能到道場。以手施者,則得寶手。能施一切以耳、鼻
 施者,則得具足身體。以眼施者,則得具足無礙法眼。以頭施者,則得三界特尊
 一切智慧。以血肉施者,令諸眾生得堅固行。以髓施者得金剛身無能壞者。如是
 開施門果報,餘施果報亦應知。以臥具施者,得三乘安隱解脫。以床坐處施者,
 則得菩提樹下道場不可壞處。以妻施者,為得法喜娛樂故。以道施者,為生死失
 道眾生得入正道故。以筏施者,為得度欲流、有流、見流、無明流故。以骨施者
 ,為得戒堅、定堅、解脫堅、解脫知見堅、眾生堅故。以眷屬施者,為得成就無
 無量無邊阿僧祇福德天人眷屬同心清淨不可沮壞故。以善哉施者,為得說法時天
 龍、夜叉、乾闥婆、沙門、婆羅門歡喜稱讚故。以經卷施者,為得九部經久住無
 量時故。以法施者,為得通達一切法故,集一切功德故。是菩薩如是樂行布施,
 知布施清淨,知布施果報所得多少。
 是故:
                非法財施等 乃至智訶施
               無有如是施 但合空等施

 非法者,惡行所得財。財名資生之物,取要言之,以惡業得財物施。菩薩知是布
 施不清淨故。如是等諸餘非法施乃至智所呵施不為此事。菩薩行布施,唯與空、
 智慧等種種功德和合。』

     問曰:『所說非法得財施等,及空、智慧等和合施。此二施應廣分別。』
     答曰:『是二施,無盡意菩薩會品中檀波羅蜜中說,初分別布施功德。所謂
 諸菩薩無非法求財施,無熱惱眾生施,無恐畏施,無著故施,無請而不施,無不
 如所許施,無【吝】好以不好施,無不深心施,無諂曲施,無假偽施,無損果施
 ,無邪心施,無癡心施,無雜心施,無不信解脫施,無疲厭施,無親附施,無以
 承望己施,無求福田者施,無輕一切眾生非福田者施,無持戒毀戒高下心施,無
 求名聞施,無自高心施,無卑他施,無懊惜施,無悔心施,無急喚故施,無惡賤
 施,無自然法施,無求果報施,無瞋恚施,無令人渴乏施,無惱求者施,無輕弄
 彼施,無欺誑施,無俾面施,無擲與施,無不一心施,無不自手施,無不常施,
 無休息施,無斷絕施,無競勝施,無輕少物施,無請隨自恣而以輕物施,無不稱
 力施,無非福田施,無於少物劣弱心施,無恃多物憍心施,無邪行施,無樂受生
 施,無恃色族富貴施,無求生四王、釋、梵天上施,無求聲聞、辟支佛乘施,無
 求國王、王子施,無限一世施,無厭足施,無不迴向薩婆若施,無不淨施,無非
 時施,無刀毒施,無惱弄眾生施,無智者所訶施。如是開示施門餘不淨施亦應當
 知。所謂諸菩薩無應棄物施,無憎惡涅槃施,無豐饒易得物施,無量恩施,無報
 恩施,無求反報施,無求守護施,無求吉施,無慢心施,無家法施,無因得即施
 ,無不終身施,無垢心施,無遊戲施,無以善知識故施,無輕施,無遊逸施,無
 因失施,無以讚己故施,無以呵罵故施,無以祝願故施,無以稱希有事故施,無
 以明己信故施,無以畏故施,無誑施,無求眷屬施,無不唱導施,無引眾施,無
 不信施,無無因緣施,無隨意施,無現奇特施,無自稱讚施,無不隨所求施,無
 為伏彼施施,無不愛施,無不任用物施,無不恭敬施,無下施,無以怪相故施,
 無抑挫施,無挾勢得物施,無不清淨心施,無疑心施,無破求者心施,無禁忌物
 施,無分別施,無以酒施,無以兵杖施,無奪彼物施,無令人生疑心施,無以親
 近故施,無說彼過咎施,無隨所愛施,無瞋施,無癡施,無戲論施,無不為菩提
 施。』

     問曰:『非法求財施,乃至不為菩提施,菩薩為有為無。若盡無者則有過咎
 不求福田,於眾生無差別心。亦無知恩報恩,亦無家法國法施。若有者何以皆言
 無?』
     答曰:『是非法得財施,乃至不為菩提施。菩薩不必盡無,或時有。是布施
 ,檀波羅蜜所不攝,不能具足檀波羅蜜故言無。空等功德和合施者,如無盡意菩
 薩經檀波羅蜜品中說:菩薩布施,與空心合故不盡。是施無相修故不盡,是施無
 願守護故不盡,是施善根所攝故不盡,是施隨解脫相故不盡,是施能破一切魔故
 不盡,是施不雜煩惱故不盡,是施得轉勝利故不盡,是施決定心故不盡,是施集
 助菩提法故不盡,是施正迴向故不盡,是施得道場解脫果故不盡。是施無邊故不
 盡,是施不可盡故不盡,是施不斷故不盡,是施廣大故不盡,是施不可壞故不盡
 ,是施不可勝故不盡,是施至一切智慧故不盡,是施斷非法求財施等、垢成就空
 等諸功德故不盡。非法求財施等是施垢施,與垢合是不淨施。與空等功德合是淨
 。復次,是施淨不淨今當更說。經說施有四種,有施於施者是淨不於受者淨,有
 施於受者是淨不於施者淨,有施於施者淨亦於受者淨,有施不於施者淨亦不於受
 者淨。若施者成就善身、口、意業,受者成就惡身、口、意業,是名於施者淨不
 於受者淨。若施者成就惡身、口、意業受者成就善身、口、意業,是名於受者淨
 不於施者淨。若施者成就善身、口、意業受者亦成就善身、口、意業,是名於施
 者淨於受者亦淨。若施者成就不善身、口、意業受者亦成就不善身、口、意業,
 是名不於施者淨亦不於受者淨。貪欲、瞋恚、愚癡,若斷若不斷,亦應如是分別
 。復次四種布施中,有淨、不淨:一從施者淨,二從受者淨,三共淨是名淨。一
 不從施者淨,二不從受者淨,三不共淨,是名不淨。是中施者有功德故,從施者
 施得淨。以受者有功德故,從受者施得淨。以施者受者有功德故,從施者受者施
 得淨。施者有罪故,從施者施不淨。受者有罪故,從受者施不淨。施者、受者有
 罪故,從施者、受者施不淨。施者功德、受者功德,施者罪、受者罪,先已說。』

     問曰:『汝說此四種施中,菩薩應行何施?』
     答曰:『
               四種布施中 行二種淨施
               不求於名利 及以求果報

     是布施有四種三淨、三不淨。不淨盡不行,淨中行二淨。一者施者淨不於受
 者淨,二者共淨。於此二淨施中應常精進,何以故?是菩薩不期果報故。若期果
 報者,則求受者清淨。淨名施者、受者功德莊嚴其心清淨,不淨名施者有慳惜心
 。如佛說慳為施垢,餘煩惱雖為不淨慳最為重。』

     問曰:『若菩薩於施者淨及共淨,應勤行此二施。慳為施者垢,亦是施大垢
 ,若菩薩未離欲未能斷慳。云何能行此二淨施?』
     答曰:『
               若物能起慳 則不畜此物

     菩薩若於有命、無命物知生慳心者,則不畜此物,是故有所施皆無慳惜。』

     問曰:『外物可不畜身當云何?』
     答曰:『
               常為利眾生 解身如藥樹

     為利益眾生故,信解身如藥樹。如藥樹眾生有用根莖、枝葉、華實等各得差
 病,隨意而取無有遮護。菩薩亦如是,為利眾生故能自捨身。作是念:若眾生取
 我頭目、手足、肢節、背腹、髀、髆、膊、耳、鼻、齒、舌、血、肉、骨髓等,
 隨其所須皆能與之。或舉身盡施,如是降伏其心修集善根。為方便所護,行檀波
 羅蜜。

                總相別相施 皆悉能迴向

 是菩薩能以二種淨施能知二種迴向:一為總相,二為別相。總相迴向者,有所施
 皆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別相施者,如布施果報中說。復次,總相迴向者,
 為安樂利益一切眾生。別相迴向者,無信眾生令得信故,破戒者得持戒故,少聞
 者得多聞故,懈怠者得精進故,散亂心者得禪定故,愚癡眾生得智慧故,慳者得
 捨心故,是等種種別相。復次,總相迴向者,以六波羅蜜,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
 菩提。別相迴向者,施外物時願諸眾生得大最樂。支節布施時願諸眾生具足佛身
 。』

     問曰:『布施有幾種迴向?幾種不迴向?』
     答曰:『一為淨四迴向、三種不迴向。一菩薩布施為清淨四事故迴向,三種
 不迴向。不為得王故迴向,不為得欲樂故迴向,不為得聲聞、辟支佛地故迴向。
 不為得王故迴向者。遮王則并遮一切貴人力勢自在者,不為得欲樂迴向者,除上
 貴人餘受富樂五欲自娛者。不為得聲聞、辟支佛迴向者,遮因小乘入無餘涅槃。
 令得安住大乘,久後乃入無餘涅槃。為四淨迴向者,菩薩所施為清淨佛土故迴向
 ,為清淨菩薩故迴向,為清淨教化眾生故迴向,為淨薩婆若故迴向,菩薩應如是
 方便迴向無令布施損減使得勢力。』

     問曰:『以何法令布施損減?以何法令布施增益?』
     答曰:『
                若施不迴向 亦無有方便
               求生於下處 親近惡知識

               如是布施者 是則為損減

     若布施不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隨逐世間樂故。求生下處無有方便,能
 出布施、禪定果報自在所生,親近障礙大乘知識,以是四法則布施損減。

               離四施得增 又應三心施
               菩薩順佛語 亦不求果報

 離此四法布施則得增益:一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二有方便迴向,三求法王
 處,四親近善知識。又應以三法心而行布施:一者憐愍一切眾生故以菩提心行施
 ,二者不遠佛法而行布施,三者不求果報而行布施。復次:

              為得三法故 而行於布施
              為欲求二法 應當行布施

 菩薩為得三法故行布施:一者佛法,二者說法,三者令諸眾生住無上樂。又欲求
 二法行布施者:一者大富,二者具足檀波羅蜜。何以故?若菩薩大富,則離貧苦
 不取他財、不求息利,無有債主、不憂償債。多財富足、能自衣食,有能惠施利
 益親族及善知識。眷屬安樂其家豐饒,常如節會心常歡悅能大施與。眷屬不輕人
 所敬仰,言皆信受眾所依附人來師仰入眾無畏。常好洗浴名香塗身,著好新衣具
 足莊嚴。見諸好色、聽好音聲、聞諸妙香,常食最上美味。細觸怨賊難壞,善知
 識歡喜。是於人身得善果報,人所欽慕常稱吉善。忘其醜惡,雖生下賤有大人相
 。雖無巧言成巧言者,雖不多聞成多聞者,雖少智慧成智慧者。若先端正倍復殊
 勝,若先大家倍復尊貴,若先巧言倍復巧言,若先多聞倍復多聞,若先智慧倍復
 有智。所可坐臥貴價寶床、寤寐安隱侍衛具足,眾寶為舍極意遊戲。其身貴重須
 諸經書應意即得,勢位隨意親近王易。諸貴人所念,諸醫自往常有親信消息所宜
 。有疾輕微若病易差,遠離今世後世怖畏,畢竟永離不活怖畏常有救護。多有人
 眾諸親近者自謂多福,為同意者深自欣慶。有少施恩得大酬報,若加小惡得大殃
 禍。族姓女人少年端正具足莊嚴,自求給侍諸有諧利悉來歸己。若作惡事事輒輕
 微,少有施作即獲大利。多善知識、怨憎轉少。蛇蚖、毒藥、放逸惡人如是等事
 不得妄近,諸愛敬事皆悉歸趣。若獲利時眾人代喜,若有衰惱人皆憂戚。眾共示
 導競以善吉,令遠非法安住善法。所施業大見莫不歡,若與同心則以為足。不期
 世間富貴榮利,假使居位人思匡助除其衰惱。見他富貴無所希尚,人詠其德不揚
 其過。雖小人名得大人號無不足色,視他顏貌不作矯異。若作婆羅門,於天寺中
 大獲果報,讀諸經書得其實利得而能施。若是剎利所習成就,善射音聲善能貫練
 ,治世典籍能得果報若是毗舍播殖如意。若是商估能獲其利,若是首陀羅所作事
 業多得如意。』

     問曰:『汝先說菩薩不以求果報心施,又復不為豪貴故施。而今說求大富故
 布施,語得無自相違背。』
     答曰:『不相違也。若自為身求富受樂,是故說不應求富。今說求富但為利
 益眾生,是故說為欲大施故求富,不為身已求富受樂,是則果中說因。若菩薩不
 得大富雖信樂布施無財可與,是故汝不應作難。復次,斷二法故應行布施。何等
 為二?一者慳,二者貪,此二法最為施垢。又得二法故行布施。所謂盡智無生智
 ,又增益三種慧。一者自利慧,二者本慧,三者多聞慧。有人言:增長二法故應
 行施。一善、二慧,略說菩薩應行四種施攝一切善法:一者等心施,二者無對施
 三者迴向菩提施,四者具足善寂滅心施,菩薩如是具足檀波羅蜜故勤行財施。』

--
     用感恩心面對一切眾生       以佛心對待生命
Ξ Origin: 中正大學寂寞芳心小站  [FROM: 140.120.149.11]

		 
精華閱讀 | 首篇 | 上一篇 | 轉寄 | 返回上層

卍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http://buddhaspac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