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摩詰所說不可思議解脫經--佛國品第一

精華閱讀 | 首篇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末篇 | 轉寄 | 返回上層
維摩詰所說經
                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奉詔譯

佛國品第一
   【本品大要】
    本經共分十四品,此品居其首,故名佛國品第一。本經主要思潮,是集中在佛國淨
土,所以品品中都說到淨土境界。如本品別序文中寶積長者開口就請佛道:「願聞得佛
國土清淨,為願世尊說淨土之行!」雖然方便,弟子,菩薩三品文中,沒有談到淨土的
,但字裡行間,處處含有淨土的道理。

   【經文】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毗耶離ヾ菴羅樹園,與大比丘眾八千人俱。菩薩三萬二千,眾
所知識,大智ゝ本行ゞ,皆悉成就。諸佛威神之所建立。為護法城,受持正法。能師子
吼,名聞十方。眾人不請,友而安之。隆紹三寶々,使能不絕。降服魔怨,制諸外道。
悉已清靜,永離蓋纏ぁ。心常安住,無礙解脫。念定總持,辯才あ不斷。布施、持戒、
忍辱、精進、禪定、智慧及方便力,無不具足。殆無所得,不起法忍ぃ。以能隨順轉不
退輪い,善解法相,知眾生根。蓋諸大眾,得無所畏ぅ。功德智慧,以修其心。相好嚴
身,色相第一,捨諸世間所有飾好。名稱高遠,逾於須彌。深信堅固,猶若金剛。法寶
普照,而雨甘露。於眾言音,微妙第一。深入緣起う,斷諸邪見,無有二邊,無復餘習
。演法無畏,猶師子吼,其所講說,乃如雷震。無有量,已過量。集眾法寶,如海導師
,了達諸法深妙之意。善知眾生,往來所趣,及心所行。近無等等佛自在慧,十力無畏
ぇ,十八不共え。關閉一切諸惡趣門,而生五道ぉ,以現其身。為大醫王,善療眾病,
應病與藥,令得服行。無量功德皆成就,無量佛土皆嚴淨。其見聞者,無不蒙益。諸有
所作,亦不唐捐。如是一切功德,皆悉具足。

   【註釋】
    ヾ毗耶離:梵語,譯曰廣嚴城。因此城廣大莊嚴而得名。

    ゝ大智:智有三智,ぇ一切智,是二乘了知諸法空相的總底智慧。
                      え道種智,是菩薩了知諸法差別相的別智慧。
                      ぉ一切種智,是佛陀圓滿的究竟智慧。
            現在「大智」是指道種智,也兼一切種智,因為菩薩的果地也就是佛。

    ゞ本行:就是六度、四攝、三明、六通等無量諸行。

    々三寶:發菩提心,佛寶不斷;開說正法,法寶不斷;受持戒行,僧寶不斷。

    ぁ蓋纏:蓋即覆蓋之意,有五法能覆蓋心性而不生善法也。
            ぇ貪欲蓋:執著五欲之境以蓋心性者。
            え瞋恚蓋:於違情之境懷忿怒以蓋心性者。
            ぉ睡眠蓋:心昏深重,而不為其用以蓋心性者。
            お掉悔蓋:心之躁動謂之掉,於所做之事而心憂惱謂之悔,以蓋心性者。
            か疑法:於法猶豫而無決斷,以蓋心性者。
            有十種之妄惑,纏縛眾生,不使出生死,不使正涅槃,故名十纏。
            ぇ忿恚え隱覆自罪ぉ意識昏迷お五情『喜怒哀樂懼』暗冥か遊嬉が三業躁
            動き屏處起罪不自羞ぎ露處起罪不修他く法財不肯惠施ぐ他榮心生熱惱。

    あ辯才:辯是四無礙辯,ぇ法無礙辯え義無礙辯ぉ詞無礙辯お樂說無礙辯。

    ぃ不起法忍:菩薩證知一切法性,本來空寂,了無所得,何有眾生?所以叫『不起
                法忍』。

    い不退輪:不退有四義:
              ぇ信不退:菩薩到了十信的第六信位,就不退生邪見。
              え念不退:凡夫無時不在妄念中,八地菩薩得到正念,念念流入『薩婆
                        若海』,永不退失。
              ぉ行不退:凡夫或不會修行,或修而退失其行,到八地的菩薩,他們所
                        修的六度萬行就不然,有進不退。
              お證不退:二乘所證的初果二果,是會退失的。菩薩到了初地位,證得
                        一分真理,便得顯現一分法身,只有增勝,絕不退失。
              輪從譬喻得名,有摧壞『摧碾二障』,不定『說法循環』,圓滿『法義
              具足』三義。

    ぅ無所畏:菩薩因地無畏:
              ぇ總持無畏:就是念定總持。
              え絕疑無畏:就是善解法相,因為有了疑惑,是不善解法相之所致。
              ぉ知根無畏:就是了知一切眾生根性,所以處處說法無畏。
              お答報無畏:佛陀教我們要報國土、三寶、師長、眾生四恩。

    う緣起:性宗談真如緣起,明真如不守自性,妄起無明,就有這個世界的幻象顯現
            。相宗談賴耶緣起,說阿賴耶識為世間一切雜染諸法生起的根本。華嚴談
            法界緣起,說明有漏有為的諸法,皆從真性法界中流出,結果去染存淨,
            仍然歸還於這真性法界。

    ぇ十力無畏:菩薩因地十力:
                ぇ發一切智心堅固。え不捨眾生大慈。ぉ具足大悲。
                お信一切佛法精進。か思行禪定。が除二邊智慧。
                き成熟眾生。ぎ觀法實相。く入三解脫。ぐ無礙智。

    え十八不共法:是限於佛之十八種功德法也。限於佛而不共同於其他二乘菩薩,故
                  云不共法。
                  ぇ身無失:佛自無量劫以來,常用戒定慧智慧慈悲,以修其身,此
                        功德滿足之故,一切煩惱皆盡。
                  え口無失:佛具無量之智慧辯才,所說之法隨眾之機宜而使皆得悟
                        證。
                  ぉ念無失:佛修諸甚深之禪定,心不散亂,於諸法之中心無所著,
                        得第一義之安穩。
                  お無異想:佛於一切眾生平等普渡,心無揀擇。
                  か無不定心:佛之行住坐臥,常不離甚深之勝定。
                  が無不知己捨:佛於一切之法,皆悉照知而方捨,無有了知一法而
                        不捨者。
                  き欲無滅:佛具眾善常欲度諸眾生,心無厭足。
                  ぎ精進無滅:佛之身心,精進滿足,常度一切眾生,無有休息。
                  く念無滅:佛三世諸佛之法,一切智慧,相應滿足,無有退轉。
                  ぐ慧無滅:佛具一切智慧,無量無際不可盡。
                  ぐぇ解脫無滅:佛遠離一切執著,具兩種解脫,一者有為解脫,謂
                          無漏智慧相應之解脫也。二者無為解脫,謂一切煩惱盡淨
                          而無餘也。
                  ぐえ解脫知見無滅:佛於一切解脫中,知見明了,分別無礙。
                  ぐぉ一切身業隨智慧行:佛現諸勝相調伏眾生,稱於智而演說一切
                          諸法,各使解脫證入。
                  ぐお一切口業隨智慧行:佛以清靜微妙之語,隨智而轉,化導利益
                          一切眾生。
                  ぐか一切意業隨智慧行:佛以清靜之意業,隨智而轉入於眾生心,
                          為說法而除滅其無明痴惑之膜。
                  ぐが智慧知過去世無礙:佛以智慧照知過去世所有一切,若者眾生
                          法,若者非眾生法,悉能逼知而無礙。
                  ぐき智慧知未來世無礙:佛以智慧,照之未來世所有一切,若者眾
                          生法,若者非眾生法,悉能逼知而無礙。
                  ぐぎ智慧知現在世無礙:佛以智慧,照之現在世所有一切,若者眾
                          生法,若者非眾生法,悉能逼知而無礙。

    ぉ五道:因為阿修羅散在其他五道之中,所以亦可不需另立一道。

   【經文】

    其名曰:等觀菩薩,不等觀菩薩,等不等觀菩薩。
    【註釋】這三位大士是從觀立名的。『等觀』是觀察諸法事理相性平等,佛和眾生
            平等;佛和眾生雖然是平等,可是眾生沒有證得本性以前,佛是佛,眾生
            是眾生,差則之相宛然,名『不等觀』;觀平等也觀差別,所以叫做『等
            不等觀』。

    定自在王菩薩,法自在王菩薩。
    【註釋】觀三界諸法中,到得二十五有『王三昧』,叫做定自在王。即此於一切法
            ,通達無礙,得大自在,叫做法自在。

    法相菩薩,光相菩薩。
    【註釋】法相是以諸法作相,悟得法性已無相為相,相即非相的法相,那就和如來
            的究竟實相相應了。從這實相法體上出生智慧光明,叫做光相。(新譯作
            法幢、光幢)。

    光嚴菩薩,大嚴菩薩。
    【註釋】以智慧光明,莊嚴三德,叫做光嚴。以大多勝的三智,莊嚴法性的理體,
            叫做大嚴。

    寶積菩薩,辯積菩薩。
    【註釋】積藏一切法寶,作自利利他的資糧,叫做寶積。積集無量辯才廣度有情,
            叫做辯積。

    寶手菩薩,寶印菩薩,常舉手菩薩,常下手菩薩。
    【註釋】手是有拔濟和授與的意思,菩薩能拔眾生出生死苦海,授與眾生以無上涅
            槃的妙樂。

    常慘菩薩,喜根菩薩,喜王菩薩。
    【註釋】以大悲心愍念有情沈淪苦海,無時不欲提拔他,叫做常慘;以大慈心,慈
            念有情具有佛性,欣喜他們遲早終可以成佛,離苦得樂,叫做喜根;雖喜
            雖慘,而喜慘之性平等,自在不二,名為喜王。

    辯音菩薩,虛空藏菩薩。
    【註釋】具四辯八音為有情說法,叫做辯音;在楞嚴經圓通章中,虛空藏菩薩自己
            解釋他的名字道:「我以觀察虛空無邊,入三摩地,妙力圓明,斯為第一
            」。

    執寶炬菩薩,寶勇菩薩,寶見菩薩。
    【註釋】執智慧的火炬,照破無明的黑暗,叫做執寶炬。勇猛精進,自利利他,叫
            做寶勇。自己見性,亦見人性,如世間所謂的真知灼見,所以叫做寶見。

    帝網菩薩,明網菩薩。
    【註釋】帝網是三十三天天帝的因陀羅陀網,是用摩尼寶珠羅織而成,光輝相映,
            重重無盡;這二位菩薩的智慧光明普照一切處,也如帝網重重無盡。

    無緣觀菩薩。
    【註釋】菩薩度生,固然要觀察因緣時節,若能進一步做到無緣大慈,那就更超勝
            了。無緣慈觀是三種緣慈的一種,三種緣慈:ぇ生緣慈,觀察一切眾生和
            父母一般,設法拔除其苦而與其樂。え法緣慈,悲愍二乘人只證人空,而
            以法空拔濟他。ぉ無緣慈,佛心平等,任運隨緣,無所住著,度諸眾生。

    慧積菩薩,寶勝菩薩。
    【註釋】聚積無量智慧,照破無明,故名慧積;出世間的無上法寶,超勝世間的七
            寶,故名寶勝。
    天王菩薩,壞魔菩薩,電德菩薩,自在王菩薩,功德相嚴菩薩,師子吼菩薩。
    【註釋】ぇ從天立名,平常說天已夠尊貴,天中之王,更比天來的尊貴。え從壞立
            名,菩薩能降服魔怨,故名壞魔。ぉ從電立名,菩薩了知一切法如幻如化
            ,如露如電,而證入無所得理。お從王立名,和法自在的意思是一樣的。
            か從功用立名,以種種功德法財,莊嚴其相。が從無畏立名,喻其說法無
            所怖畏。

    雷音菩薩,山相擊音菩薩。
    【註釋】菩薩說法的法音,猶如天將降雨,先行雷音一般。依無我疏解,山相擊有
            三種因緣,ぇ劫壞之時,有毘嵐風,能擊須彌,令如微塵。え大樹緊那羅
            王奏樂之時,大海波濤洶湧,須彌山七金山都為震動而發音。ぉ修行成道
           之人,由於自力與佛力加被,自然能令大千世界地震,發出微妙音樂。

    香象菩薩,白香象菩薩。
    【註釋】在涅槃經裡有象馬兔三獸渡河的譬喻:兔浮水面,馬在水中,向直截至底
            。兔譬喻聲聞所證得的法最淺,馬喻緣覺所證的法較聲聞深一層,但趕不
            上菩薩的澈法底源,所以象喻菩薩。諸象中以香象最勝,而白香象又更勝
            一籌。

    常精進菩薩,不休息菩薩。
    【註釋】上求佛道,下化有情,勇猛精進,不休不息。

    妙生菩薩,華嚴菩薩。
    【註釋】無生而生,生而無生,雖度盡眾生,而實無眾生可度,故名妙聲,以萬行
            因華,莊嚴法報二身,故名華嚴。

    觀世音菩薩,得大勢菩薩。
    【註釋】前者是從觀察音聲而得名,因他是『尋聲救苦度群迷』,塵塵剎剎,無不
            現身,後者是從大勢得名,在思益經中,他解釋自己名字道:「我投足之
            處,震動三千大千,及魔宮殿,故名得大勢」。阿彌陀佛和上面二位菩薩
            ,稱為西方三聖。

    梵網菩薩,寶杖菩薩,無勝菩薩,嚴土菩薩。
    【註釋】梵網即梵王之網,是二禪天的天主。梵是淨的意思。杖是有荷擔和扶持之
            意,菩薩真佛子,能扶持眾生,荷擔如來家業。無勝是說世間沒有比他更
            超越,所謂無能勝者。以無量福智,莊嚴淨土,得名嚴土。

    金髻菩薩,珠髻菩薩。
    【註釋】金髻珠髻,都是裝飾品,譬喻菩薩用種種功德法財,莊嚴其身。

    彌勒菩薩。
    【註釋】彌勒譯為慈氏,這菩薩生來就具有慈悲心懷,不喜食肉。

    文殊師利法王子菩薩。如是等三萬二千菩薩。
    【註釋】文殊師利譯作『妙吉祥』『妙德』『妙智』『妙首』等。佛說法自在,故
            稱法王;凡是能荷擔如來家業的都得稱作法王之子。但現在標出文殊為法
            王子,因為他在菩薩中稱為上首,智慧最為殊勝。

    【經文】
    復有萬梵天王尸棄ヾ,從餘四天下ゝ,來詣佛所,而為聽法。復有萬二千天帝,亦
從餘四天下,來在會坐。并餘大威力諸天ゞ龍神々,夜叉ぁ、乾闥婆あ、阿修羅ぃ、迦
樓羅い、緊那羅ぅ、摩侯羅伽う等,悉來會坐。諸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俱來會
坐。

    【註釋】
    ヾ尸棄:譯作頂髻,因為他的頭頂有螺旋式的髮髻。

    ゝ餘四天下:四天下,就是東南西北四大部洲。每一四天下,各有帝釋梵王。現在
                說餘四天下,不是婆娑世界的四天下,是表明這班帝釋梵王等都是從
                他方世界的四天下來的。

    ゞ諸天:就是天眾,天人。

    々龍神:龍有蛇龍和空虛龍二種,現在說龍神,是指虛空中由善惡雜報所感的,一
            些似人天非人天之類的龍神。
    ぁ夜叉:譯作輕捷,有地行空行天行三種夜叉,地行包括食生人肉食的羅剎女等。

    あ乾闥婆:譯作『尋香』『嗅香』『香陰』等。是天樂神不事生產,有『聞香來舞
              ,作樂乞食』的意思。

    ぃ阿修羅:譯作『無酒』『非天』『無救』『不端正』,因為他好飲酒,非酒不行
              的。雖屬攝天趣,但如佛地論所謂『行多諂詐,無天實行』所以不能和
              天一樣享受天福。他的容貌是很怪難看的,終日又好戰鬥,所以得了這
              些名稱。楞嚴經說有四種修羅:ぇ卵生,鬼趣攝。え胎生,人趣攝。ぉ
              化生,天趣攝。お濕生,畜趣攝。

    い迦樓羅:即大鵬金翅鳥神也,有胎卵濕化的四生,能食四生的諸龍。

    ぅ緊那羅:譯作『人非人』,因他頭上有角,似人而實非人,亦譯『歌神』,能唱
              歌詠,和乾闥婆一樣奉事諸天。

    う摩侯羅迦:侯 = 目 + 侯。就是大蟒蛇神。

    【經文】
    彼時佛與無量百千之眾,恭敬圍遶,而為說法。譬如須彌山王顯於大海,安處眾寶
師子之座,蔽於一切諸來大眾。
    爾時毗耶離城有長者子,名曰寶積。與五百長者子,俱持七寶蓋來詣佛所。頭面禮
足,各以其蓋,共供養佛。
    佛之威神,令諸寶蓋合成一蓋,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而此世界廣長之相,悉於中現
。又此三千大千世界,諸須彌山、雪山、目真鄰陀山、磨訶目真鄰陀山、香山、黑山、
鐵圍山、大鐵圍山、大海江河川流泉源及日月星辰、天宮、龍宮、諸尊神宮,悉皆現於
寶蓋之中。又十方諸佛,諸佛說法,亦現於寶蓋中。
    爾時一切大眾,睹佛神力,嘆未曾有。合掌禮佛,瞻仰尊顏,目不暫捨。

    【註釋】
    佛陀以神力,示現出佛國淨土的莊嚴,藉事顯理,開示圓融法界的道理,不可思議
的法門,使他們知道佛國淨土,全在一心,不用他求。
    當時法會大眾看了佛不可思議的神力,咸皆稱歎歡喜,慶未曾有。這歎未曾有,是
口業的恭敬,合掌禮是身業恭敬,瞻仰尊容,目不暫捨,是意業的誠懇。正顯示他們以
清靜三業,歸敬我佛。

    【經文】
    長者子寶積即於佛前,以偈頌曰:
        目淨修廣如青蓮          心淨已度諸禪定
        久積淨業稱無量          導眾以寂故稽首
    【註釋】這首頌是讚佛的心色超勝不可思議。印度有青蓮華瓣,黑白分明,佛陀的
            眼睛也和青蓮一般好看。佛的勝應身,有九十七種大人相,現在單是讚青
            蓮華眼,以攝其他九十六種相,因為頭是身體最重要的部份,而頭部又以
            眼睛最重要的緣故。

        既見大聖以神便          普現十方無量土
        其中諸佛演說法          於是一切悉見聞
    【註釋】這是歎佛陀合蓋現土的神變不可思議,佛是天中之天,聖中之聖,所以稱
            大聖。

        法王法力超群生          常以法財施一切
        能善分別諸法相          於第一義而不洞
        已於諸法得自在          是故稽首此法王
    【註釋】這是歎自在和法施不可思議。佛陀於法自在,故稱法王。說法能夠利益滋
            潤有情的法身慧命,和世間的財物能夠滋養色身一般,故稱法財。能夠善
            於分別諸法的法相,這是佛陀入『世俗諦』的權智,也是他度生的手段,
            如果不能善知法相,他就沒有教化眾生的本領。但他所以有這種權智,又
            完全從證得第一義諦的實智中得來,因為契證諸法如如不動的真體,所以
            才會從真實上生起善達法相,教化眾生的妙用。

        說法不有亦不無          以因緣故諸法生
        無我無造無受者          善惡之業亦不亡
    【註釋】因為諸法的本性寂然不動,本來不落於有,亦不落於無,由於種種因緣會
            合,所以便有幻起的法相,好像有土地和陶師等的因緣,就有一個茶杯的
            幻相,究其實,是沒有一個實在不壞的固體,所以說沒有能造的我,也無
            所造之物,亦無受用這些物件的人。但是善惡的業報也不會亡失的。

        始在佛樹力降魔          得甘露滅覺道成
        已無心意無受行          而悉摧伏諸外道
    【註釋】這頌是讚佛能降魔怨和制諸外道。佛樹即覺樹,也就是菩提樹。甘露,相
            傳是生在忉利天的一種樹花,含有甘露蜜汁,聽說飲了就能長生不老。這
            是拿來比喻證得涅槃寂滅的妙理,就能超生死,永出輪迴。既然覺道究竟
            ,斷了一切煩惱,那麼一切妄想的心,攀緣的意,以及一切有所造作的心
            所受行,自然都已斷除。唯其能斷除,所以得大智慧,能摧伏一切魔外道
            的邪見矯論。

        三轉法輪於大千          其輪本來常清靜
        天人得道此為證          三寶於是現世間
    【註釋】第一二句讚法寶,第三句讚僧寶,和上面一頌合起來,是總讚三寶住世間
            。三轉法輪,是三轉四諦十二行法輪的簡稱,大般若經云:『世尊初轉法
            輪之時,無量眾生發聲聞心,無量眾生發獨覺心,無量眾生發無上正等覺
            心』。這是指三乘通行的法輪。但怎樣叫做三轉四諦十二行法輪?這有『
            教之三轉十二』和『行之三轉十二』二種。教之三轉,有『自三轉』:是
            初轉在見道,名印相轉;次轉在修道,名應作轉;三轉在無學道,名已作
            轉。『為他轉』: 即是佛最初成道到鹿野苑,替憍陳如等五比丘說苦集滅
            道的四諦法。把四諦法各分作『示相』『勸修』『作證』的三番來說,如
            佛先向諸比丘開示四諦之相云:『諸比丘!此是苦,逼迫性;此是集,招
            感性;此是滅,可證性;此是道,可修性』。這是初番先揭示四諦的相貌
            ,也叫做『示相轉』。開示完了,連接勸他們依法修行,如說:『此是苦
            ,汝應知;此是集,汝應斷;此是滅,汝應證;此是道,汝應修』!這叫
            『勸修轉』。示相和勸修兩個步驟已經做過了,但是這些道理有什麼根據
             呢?佛陀最後替他們說明, 這是從自己證悟和體驗中得來,可以擔保不
             錯,同時也要他們求證,所以叫『做證轉』,如說:『此是苦, 我已知
             ;此是集,我已斷;此是滅,我已證;此是道,我已修』。 這樣叫做四
             諦三轉十二行。 行之三轉十二,是從四諦的過去未來現在三世上搭配的
             , 三轉一一能生『眼』『智』『明』『覺』的四種智慧,若以四諦個別
             而論, 本來共有四十八行相,但今說十二行,是依總數說的,如疏贊說
             :『於一一諦, 各有十二行相:謂於苦諦生聖慧眼為總,別於過去苦諦
             生智,未來苦諦生覺,現在苦諦生明; 一總法眼,三世行相別故,合成
             於四。 三轉合有四時八行相,而總數不過十二,總名三轉十二行相法輪
             』。

        以斯妙法濟群生          一受不退常寂然
        度老病死大醫王          當禮法海德無邊
    【註釋】這是讚說法利益。妙法是清靜的法,佛陀以妙法施群生,群生不受則已,
            如果能信受奉行,是斷不會退墮三途,決定得到清靜無為,永斷生老病死
            苦的。佛陀以法藥利益眾生,故稱大醫王。佛理如大海,難測難思,這是
            我們應當恭敬禮拜的。

        毀譽不動如須彌          於善不善等以慈
        心行平等如虛空          孰聞人寶不敬承
        今奉世尊此為蓋          於中現我三千界
        諸天龍神所居宮          乾闥婆等及夜叉
        悉見世間諸所有          十力哀現是化變
        眾睹希有皆歎佛          今我稽首三界尊

        大聖法王眾所歸          淨心觀佛靡不欣
        各見世尊在其前          斯則神力不共法
    【註釋】這歎佛的身密不可思議。佛為聖中之聖,是一切眾生所歸仰的,佛的法身
            是十分普應的,假使眾生以清靜的心去觀想他,沒有不看見佛的一切相好
            莊嚴,而得大欣喜的。這就是佛陀的不可思議威神之力,所感得的大乘不
            共法。

        佛以一音演說法          眾生各各隨所解
        普得受行獲其利          斯則神力不共法
        佛以一音演說法          或有恐畏或歡喜
        或生厭離或斷疑          斯則神力不共法
        稽首十力大精進          稽首已得無所畏
        稽首住於不共法          稽首一切大導師
        稽首能斷眾結縛          稽首已到於彼岸
        稽首能度諸世間          稽首永離生死道
        悉知眾生來去相          善於諸法得解脫
        不著世間如蓮華          常善入於空寂行
        達諸法相無罣礙          稽首如空無所依

    爾時長者子寶積說此偈ヾ已,白佛言:「世尊,是五百長者子,皆已發阿耨多羅三
藐三菩提心,願聞得佛國土清淨,唯願世尊,說諸菩薩淨土之行。」

    佛言:「善哉寶積,乃能為諸菩薩,問於如來淨土之行。諦聽諦聽,善思念之,當
為汝說。」
    於是寶積及五百長者子,受教而聽。
    佛言:「寶積,眾生之類,是菩薩佛土ゝ,所以者何?
    菩薩隨所化眾生,而取佛土。
    隨所調伏眾生,而取佛土。
    應以何國入佛智慧,而取佛土。
    隨諸眾生,應以何國起菩薩根,而取佛土。ゞ
    所以者何?菩薩取於淨國,皆為饒益諸眾生故々。譬如有人欲於空地造立宮室,隨
意無礙。若於虛空,終不能成。ぁ菩薩如是,為成就眾生故,願取佛國,願取佛國者,
非於空也。寶積當知,
    直心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不諂眾生來生其國。
    深心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具足功德眾生來生其國。
    菩提心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大乘眾生來生其國。あ
    布施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一切能捨眾生來生其國。
    持戒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行十善道滿願眾生來生其國。
    忍辱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三十二相莊嚴眾生來生其國。
    精進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勤修一切功德眾生來生其國。
    禪定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攝心不亂眾生來生其國。
    智慧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正定眾生來生其國。ぃ
    四無量心い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成就慈悲喜捨眾生來生其國。
    四攝法ぅ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解脫所攝眾生來生其國。
    方便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於一切法方便無礙眾生來生其國。
    三十七道品う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念處正勤神足根力覺道眾生來生其國。
    迴向心ぇ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得一切具足功德國土。
    說除八難え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國土無有三惡八難。
    自行守戒不譏彼闕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國土無有犯禁之名。
    十善ぉ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命不中夭,大富梵行,所言誠諦,常以軟語,眷
屬不離,善和爭訟,言必饒益,不嫉不恚,正見眾生來生其國。
    如是寶積,菩薩隨其直心,則能發行。隨其發行,則得深心。隨其深心,則易調伏
。隨其調伏,則如說行。隨如說行,則能迴向。隨其迴向,則有方便。隨其方便,則成
就眾生。隨成就眾生,則佛土淨。隨佛土淨,則說法淨。隨說法淨,則智慧淨。隨智慧
淨,則其心淨。隨其心淨,則一切功德淨。
    是故寶積,菩薩欲得淨土,當淨其心。隨其心淨,則佛土淨」。

    【註釋】
    ヾ偈頌:梵語迦陀,是阿迦陀的略稱,譯作頌,也有譯作良藥的,如六十華嚴云:
            『譽喻迦陀藥,消滅一切毒』。頌有通頌和別頌的不同;不管他是長行或
            偈頌,文字具足三十二個字以上的,叫做通迦陀,以三言四言五言乃至八
            言組織而成的文句,以四句作一偈,叫做別頌。依照華嚴大疏,立頌有八
            意:ぇ用少字攝多義。え讚嘆多用偈頌。ぉ佛為鈍根的人重說。お為隨眾
            生的根性所喜樂而說。か為遲來的聽眾重說。が說頌的文字簡單,容易受
            持。き為增明前說,恐怕前面說了的還欠清楚。ぎ長行未說,別說偈頌。
            亦叫做孤起頌,是突然孤起的意思。這裡的頌屬え。

    ゝ一切的眾生,就是菩薩淨土,菩薩離開了眾生,就無行可修,無淨土可證了。這
      因為菩薩能化度眾生的緣故,眾生化度的功行圓滿,也就是菩薩的淨土圓成。所
      以菩薩是隨著他過去、現在、未來所已化、所今化、所當化的眾生是什麼眾生,
      就建立他是什麼樣的淨土,完全是隨一切眾生之類的機緣所宜而產生,正所謂『
      成就眾生,淨佛國土』。

    ゞ『隨所化』是指人天眾生,『隨所調伏』是指二乘眾生,『入佛智』是指發大心
       的眾生,『起菩薩根』是指修大行的眾生。

    々菩薩得到淨土只管自己受用就好了,何必說漂亮話,說是為眾生而取淨土呢?『
      為饒益眾生故』,就是解答這個問題。因為菩薩之所以取求淨土,完全以利益眾
      生為大前提,這就是一種大悲心,所謂佛法的精警處,是『以菩提心為因,以大
      悲心為根本,以方便為究竟』。

    ぁ菩薩以觀空破相的智慧,能對治貪著染污的過失,可以說得淨土是為眾生,但既
      有為眾生而得淨土的『取之有心』,如何能得到淨土呢?這裡是以空地起宮室的
      譬喻,來解答這個問題。答的大意是:淨土是菩薩的功德之果,光是有空慧是不
      成的,必須要為眾生,方能莊嚴他的淨土。另外,二乘沈空滯寂的空,不能教化
      眾生和在空中不能建立宮室一樣,而空下有地,正如菩薩的真空不空,而有妙有
      ,所以能從空出假,教化眾生,成就眾生,所以能莊嚴他的淨土。

    あ發這直心、深心、菩提心,是修學佛法的根本。起信論中說:『一者直心,正念
      真如法故;二者深心,樂集一切諸善行故;三者大悲心,誓拔一切眾生苦故』。
      直心是不紆曲的心,因為直心是我們證道的根本,所以楞嚴經說:『十方如來,
      ,同一道故,出離生死,皆以直心』。依照涅槃經,直心有兩種解釋:ぇ自行直
      ,是自己起行真直,不虛偽。え化他直,是菩薩教化眾生,利物不曲。『直心』
      和『不諂』是因,『淨土』和『成佛』是果。又以菩薩因修直心,果得『不諂眾
      生來生其國』,也就是菩薩所得淨土。深心是信佛法的心達於極點,有了這深心
      的『因』,所以『果』上具足功德。菩提心,僧肇法師說即是大乘心,乘是載運
      之意,菩薩發此菩提心,上求佛道,下化眾生,方能載運眾生從生死此岸到涅槃
      彼岸。

    ぃ下面分別解釋六度,後面經文中重複出現了好幾次,可見六度是如何的重要了。
      ぇ布施:梵語檀那。ぇ財施:捨財濟貧也。え法施:說法度他也。ぉ無畏施:以
              無畏施於他人,謂救人之厄難也。
      え持戒:受持戒律而不犯觸也。
      ぉ忍辱:梵語羼提。忍受諸侮辱惱害而無恚恨也。
      お精進:又曰勤。小乘七十五法中大善地法之一,大乘百法中善心所之一。勇猛
              修善法,斷惡法之心作用也。又有ぇ被甲精進:被菩薩大勢心之甲,不
              怖種種難行也。え攝善精進:勤修善法而不倦也。ぉ利樂精進:勤化眾
              生而不倦也。
      か禪定:禪為梵語禪那之略,譯曰思維修。新譯曰靜慮。思維修者思維所對之境
              ,而研習之意。靜慮者,心體寂靜,能審慮之意。定者,為梵語三昧之
              意,心定止一境,而離散動之義。即一心考物為禪,一境靜念為定也。
      が智慧:梵語若那,譯曰智;般若,譯曰慧。決斷曰智,簡擇曰慧。又知俗諦曰
              智,照真諦曰慧。

    い四無量心:又名四等、四梵行,十二門禪中之四禪也。ぇ慈無量心:能與樂之心
                也。え悲無量心:能拔苦之心也。ぉ喜無量心:見人離苦得樂,生慶
                悅之心也。お捨無量心:如上三心捨之而心不存也。又怨親平等,捨
                怨捨親也。此四心普緣無量眾生,引無量之福故名無量心。又平等利
                一切眾生,故名等心。此四心依四禪定而修之,修之則得生色界之梵
                天,故云四梵行。

    ぅ四攝法:ぇ布施攝:謂若有眾生樂財則布施財,若樂法則布施法,使因是生親愛
              之心,依我受道也。え愛語攝:謂隨眾生根性,而善言慰喻,使因是生
              親愛之心,依附我受道也。ぉ利行攝:謂起身口意善行利益眾生,使由
              此生親愛之心而受道也。お同事攝:謂以法眼見眾生根性,隨其所樂而
              分形示現,使同其所作霑利益,由是受道也。

    う三十七道品:道者能通之義,到涅槃道路之資糧。現分七類:
        ぇ四念處:ヾ身念處:觀身不淨也。身為父母所生之肉身,身之內外,污穢
                  充滿,無些淨處。
                  ゝ受命處:觀受為苦也。受為苦樂之感,樂從苦之因緣而生,又
                  生苦樂,世間無實樂。
                  ゞ心念處:觀心為無常也。心為眼等之心識,念念生滅,更無常
                  住之時。
                  々法念處:觀法為無我也。法為除上三者所餘之一切,法無自主
                  自在之性。
        え四正勤:又名四意斷、四正斷、四正勝。次於四念處所修之行品也。
                  ヾ對已生之惡為除斷而勤精進。
                  ゝ對未生之惡,更為使不生而勤精進。
                  ゞ對未生之善為生而勤精進。
                  々對已生之善,為使增長而勤精進。
                  一心精進,行此四法,故名四正勤。能斷懈怠,故名四正斷。於
                  正策勵身語意中,此為最勝,故名四正勝。意中決定,而斷行之
                  故名四意斷。
        ぉ四神足:集定斷行具神足。心定斷行具神足。
                  精進斷行四神足。我定斷行四神足。
        お五根:ヾ信根,信三寶四諦者。
                ゝ精進根,又名勤根。勇猛修善法者。
                ゞ念根,憶念正法者。
                々定根,使心止於一境而不散失。
                ぁ慧根,思維真理者。
                此五法為能生他一切善法之本,故名為五根。
        か五力:五根增長後有治五障之勢力者。
                ヾ信力:信根增長,破諸邪信者。
                ゝ精進力:精進根增長,能破身之懈怠者。
                ゞ念力:念根增長,能破諸邪念者。
                々定力:定根增長,能破諸亂想者。
                ぁ慧力:慧根增長,能破三界諸惑者。
        が七覺支:又曰七菩提分。覺法分七種,故曰支。
                  ヾ擇法覺支:以智慧簡擇法之真偽。
                  ゝ精進覺支:以勇猛之心離邪行行真法。
                  ゞ喜覺支:心得善法即生歡喜。
                  々輕安覺支:斷絕身心麤重,使身心輕利安適。
                  ぁ念覺支:常明記定慧而不忘使之均等。
                  あ定覺支:使心住於一境而不散亂。
                  ぃ行捨覺支:捨諸妄謬,捨一切法,平心坦懷,更不追憶。是
                              行蘊所攝之捨之心所,故名行捨。
                  若行者之心浮動時,可用除捨定三覺支攝之。若心沈沒時,可
                  用擇法精進喜三覺支起之。念覺支常念定慧,不可廢退。是故
                  除念覺支外,其他六覺行人之要而用之。以此七事證得無學果。
        き八正道:ヾ正見:見四諦之理而明之也。以無漏之慧為體,是八正道之
                  主體也。
                  ゝ正思維:既見四諦之理,尚思維而使真智增長也。以無漏之
                  心所為體。
                  ゞ正語:以真智修口業,不作一切非理之語也。以無漏之戒為
                  體。
                  々正業:以真智除身一切之邪業,住於清靜之身業也。以無漏
                  之戒為體。
                  ぁ正命:清靜身口意之三業,順於正法而活命,離五種之邪活
                  法也。以無漏之戒為體。
                  あ正精進:發用真智,而強修涅槃之道也。以無漏之勤為體。
                  ぃ正念:以真智憶念正道,而無邪念也。以無漏之念為體。
                  い正定:以真智入於無漏清靜之禪定也。以無漏之定為體。
                  此八法盡離邪非,故謂之正。能到涅槃彼岸,故謂之道。總為
                  無漏,不取有漏,是見道位之行法也。

    ぇ迴向心:覺明保持,則能以妙力,感佛光迴照,又向佛而安住也。又有:ぇ菩提
              迴向:用自己所修之善根功德,求大菩提。え眾生迴向:用自己的善根
              功德,迴向一切眾生。ぉ實際迴向:用自己的善根功德,迴向真如實際
              。

    え八難:ぇ地獄難。え餓鬼難。ぉ畜生難。お盲聾瘖啞難。か世智辯聰難:他們因
            為有點世間的小聰明,就懷著心先為主的成見戴著有色眼鏡來看一切東西
            ,那麼即使他們見聞佛法,也不能恭敬接受。が佛前佛後難,所謂:『佛
            在世時我沈淪,今得人身佛滅度,懊惱自身多業障,不見如來金色身』,
            可見遇不到佛的苦惱。き北俱盧洲難:因該洲人福報極大,只貪圖快樂,
            不肯學佛,所以連韋馱菩薩,也只能作三洲感應的護法。ぎ無想天難。

    ぉ十善:身不殺、盜、淫;口不妄語、綺語、兩舌、惡口;意不貪、嗔、痴。

    爾時舍利弗承佛威神作是念,若菩薩心淨則佛土淨,我世尊本為菩薩時,意豈不淨
,而是佛土不淨若此。
    佛知其念而告之曰:「於意云何?日月豈不淨耶?而盲者不見?」
    對曰:「不也。世尊,是盲者過,非日月咎。」
   「舍利弗,眾生罪故,不見如來國土嚴淨,非如來咎。 舍利弗,我此土淨,而汝不
見。」
    爾時螺髻梵王語舍利弗:「勿作是念,謂此佛土以為不淨。所以者何?我見釋迦牟
尼佛土清靜,譬如自在天宮。」
    舍利弗言:「我見此土,丘陵坑坎,荊棘砂礫,土石諸山,穢惡充滿。」
    螺髻梵王言:「仁者,心有高下,不依佛慧,故見此土為不淨耳。舍利弗,菩薩於
一切眾生悉皆平等。深心清靜,依佛智慧,則能見此佛土清靜。」
    於是佛以足按地,即時三千大千世界,若干百千珍寶嚴飾。譬如寶莊嚴佛,無量功
德寶莊嚴土。一切大眾,歎未曾有,而皆自見坐寶蓮華。
    佛告舍利弗:「汝且觀是佛土嚴淨。」
    舍利弗言:「唯然,世尊,本所不見,本所不聞,今佛國土嚴淨悉現。」
    佛告舍利弗:「我佛國土,常淨若此。為欲度斯下劣人故,示此眾惡不淨土耳,譬
如諸天共寶器食,隨其福德,飯色有異。如是舍利弗,若人心淨,便見此土功德莊嚴。
」
    當佛現此國土嚴淨之時,寶積所將五百長者子,皆得無生法忍。八萬四千人,皆發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佛攝神足,於是世界還復如故。求聲聞乘者,三萬二千諸天及
人,知有為法皆悉無常。遠塵離垢,得法眼淨。八千比丘不受諸法,漏盡意解。

                                                     ──  佛國品第一  ──

		 
精華閱讀 | 首篇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末篇 | 轉寄 | 返回上層

卍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http://buddhaspac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