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經的集結與特色-因緣與開展

精華閱讀 | 下一篇 | 末篇 | 轉寄 | 返回上層
發信人: Chosen@Lion (修融), 信區: BudaFeeling
標  題: [轉貼] 佛經的結集與特色 - 因緣與開展
發信站: 獅子吼站 (Wed Jan 13 12:58:08 1999)
轉信站: Lion

[ 本文轉載自獅子吼站 SunRise 討論區 ]
[ 本文原作者是: DavidChiou ]
[ 發表時間為: Tue Jan 12 19:00:58 1999 ]

本文內容節錄自宏印法師的講述:

□□□□□□□□□□□□□□□□□□□□□□□□□□□□□□□□□□
□                                □
□              佛經的結集與特色 (節錄)                 □
□                                □
□                       宏印法師     □
□                                □
□□□□□□□□□□□□□□□□□□□□□□□□□□□□□□□□□□

  關於目前佛教界爭議的一些事件,比如嬰靈的存在與否、陀羅尼被的可信
度等,提倡者都說是根據佛經的記載,反對者卻又大肆抨擊。諸如此類的問題
,不禁教人懷疑,佛經可不可以盡信?又每部經的開頭都冠上:如是我聞一時
佛在舍衛國或王舍城或……某某地點,說了這部經。然而,是否真的這些經都
是佛說的?佛又為何在這部經說這些法很重要,在那部經卻教眾生不要執著這
些法?如果各位常看佛經或常聽弘揚佛法的演講,就會發現這些問題。

┌────────────────────────────────┐
│          佛經結集的因緣與開展                        │
├────────────────────────────────┤
│阿育王時代,才有文字記錄的佛經出現,在這之前有沒有佛經?如何流傳│
│下來?                                                          │
└────────────────────────────────┘

  為什麼每位法師對於自己所弘揚的佛法都說有佛經做根據,但是有時彼此
所說的法門又似乎有點不相容?遇到這些問題又該怎麼去處理呢?基於這樣的
原因,我選擇了『佛經的結集與特色』這個題目,就佛經的形成、由來以及產
生佛經的過程,向各位提出我個人的研究與看法。

  大家都知道,一些古代的偉大思想家,如東方的孔子、西方的蘇格拉底…
…;這些聖者都沒有親自寫作流傳,而後世的人所讀到的,有關這些先哲的思
想作品,都是他們的弟子所記錄結集而成的。佛教經典的產生也是如此,雖然
佛陀在世的時代,印度已有文字,但當時的佛陀並沒有文字的著作,至於正式
以文字記錄佛陀的一言一行並流傳成為佛教典籍,是在佛陀入滅後一百五十年
,阿育王稱帝時代產生的。阿育王登基的時間,有說是佛入滅後二百五十年,
有說是一百五十年,根據印度流傳下來的碑文或者文字考證,阿育王時代為佛
陀入滅後一百五十年開始,此說法較為學術界所採信。

  那麼,是不是在阿育王時代之前,或者沒有文字整理的時候,就沒有佛經
呢?是否有了文字的記錄、編輯才算有佛經?其實不是這樣。佛陀在世時就有
佛經了,只不過那時候的佛經是口耳相傳罷了;佛陀在某一個地方,對某一些
人講某些法門,這個因緣的始未,以及講一部經的來龍去脈的前後結集,就是
一部經了。也就是說,在佛陀住世時,以及佛陀剛入滅,而僧團尚末分裂成上
座部與大眾部之前,佛經都是口耳相傳的。僧團正式分裂成上座部與大眾部也
是在佛陀入滅後一百五十年左右的阿育王時代,稱為部派佛教。

  現在的學術界,南傳佛教的學者與北傳佛教的學者共同認定,最早期的佛
經確實是阿含經,其中又以雜阿含為最早。『阿含』兩個字,按照佛經的解釋
有二種意思,一種是理相上,一種是事相上的解釋;譬如普門品說:『於大海
遇黑風吹其船舫,飄墮羅剎鬼國……。』就事相上,是在敘述事件;在理相上
,是說一個人遇到逆境而起了瞋恨心。從這兩個觀點來說,『阿含』的第一個
意思是『法歸』--一切法之歸趣;好像百川匯於大海一般,佛弟子將佛說的
法都歸聚在一起,這叫做法歸。

  阿含經依照性質與出現的前後不同,分成四種阿含。比如,講感應、講神
通或講天人加持,這一類的在『增一阿含』說得多;講無常、無我、涅槃等真
實觀的,『雜阿含』說得多;記載佛弟子的故事,以及佛陀過去的故事與佛陀
一生的業力,『長阿含』說得多。

  總之,『阿含』的意思就是『法歸』與『轉誦』——輾轉傳誦;也就是要
告訴各位,最初的佛經是口耳相傳,轉誦下來的。

  我們今天說佛經的結集,並不是文字的記錄就是結集,比如佛陀剛入滅的
第一年夏天,佛經就開始結集了,這次的結集是由大迦葉尊者出來倡導的。

  因為佛陀在北印度拘尸那城的雙樹間入滅之後,弟子們把他放在金棺木中
準備火化,但是怎麼燒也燒不起來;有神通的人就說佛陀是要等大家到齊,等
大迦葉尊者來主持荼毘大典。佛陀入滅的消息傳開來之後,大迦葉尊者即由南
印度趕回北印度來參加荼毘大典。在路上遇到很多的比丘,絕大多數的比丘都
傷心難過,一面痛哭一面趕路要回拘尸那城。但是就有一些惡性比丘聽到佛入
滅的消息卻很開心,他們說:『佛在世時實在很囉嗦,戒律一大堆,這也不能
做、那也不能做的,現在大沙門走了,我們可自由了。』迦葉尊者一聽這話,
心裡難過的想,佛陀剛入滅,就有這些惡劣的比丘如此囂張,絕對不能因為佛
陀入滅而便得佛法也在人間消失。於是他徵求所有證阿羅漢果的長老上座同意
,號召起來立刻著手佛經的結集,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王舍城結集。

  王舍城就在靈鷲山下,有一個洞窟叫『七葉窟』,是因為那個洞窟的峭壁
上有一棵樹只剩下七片葉子而得名。就在洞窟裡舉行了結集的典禮,參加的人
一共有五百位,所以王舍城結集也稱為五百結集或稱七葉窟結集,這是第一次
的結集。

  第一次的結集,並沒有用文字作記錄,只是參加結集的這五百位長者阿羅
漢,共同默契承認結集了那些經典,公推阿難尊者結集『經』,公推優婆離尊
者結集『律』。第一次的結集只有經和律而已,經的梵語叫修多羅,律叫做波
羅提木叉或叫毘奈耶。

  第三次結集,有說是在華氏城或說是在迦濕彌羅,迦濕彌羅就是西北印度
,古代叫做尉賓。第三次結集不是全面性的結集,是屬於部派的結集,因為那
個時期是已經進入分裂後的部派佛教時期,當西北印度【迦濕彌羅】的部派在
舉行大結集時,東南印度的人卻不承認,也不參加結集。所以第三次的結集是
地區性的部派結集。


--
勿因耳聞而輕信,道聽塗說本無稽;不以傳統而妄信,歷代傳說多謬奇;
眾人謠言不可靠,毫釐之差失千里;迷信教條未見安,經典所載非無疑;
師長訓示固可貴,懾信權威非所宜;凡事合理方可信,且需益己復益人;
必俟體察分析後,始能虔信並奉行。                 ∼《羯臘磨經》

Ξ 獅子吼站  [FROM: 163.30.125.135] ◇ 南無護法韋馱尊天菩薩 ◇

		 
精華閱讀 | 下一篇 | 末篇 | 轉寄 | 返回上層

卍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http://buddhaspac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