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婆塞戒經 集會品 第一

精華閱讀 | 下一篇 | 末篇 | 轉寄 | 返回上層
發信人: Kliber.bbs@bbs.cis.nctu (人間道), 信區: religion
標  題: 優婆塞戒經─集會品第一


        優婆塞戒經卷第一

                                      北涼中印度三藏法師曇無讖譯於姑藏

        集會品第一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陀林中阿那邠坻精舍,與大比丘僧千
        二百五十人、五百比丘尼、千優婆塞、五百乞士。

            爾時會中有長者子,名曰善生,白佛言:「世尊。外道六師常演說
        法教眾生言:「若能晨朝敬禮六方,則得增長壽命與財。何以故?

            東方之土屬於帝釋,有供養者,釋提桓因則維護助。
            南方之土屬閻羅王,有供養者,彼閻羅王則為護助。
            西方之土屬婆婁那天,有供養者,彼婆婁那則為護助。
            北方之土屬拘毗羅天,有供養者,彼拘毗羅則為護助。
            下方之土屬於火天,有供養者,火則為護。
            上方之土屬於風天,有供養者,風則為護。」

        世尊,佛法之中頗有如是六方不耶?」

            「善男子,我佛法之中亦有六方,所謂六波羅蜜:

            東方即是檀波羅蜜。何以故?始初出者為出智慧光因緣故。彼東方
        者屬眾生心,若有眾生能供養彼檀波羅蜜,則為增長壽命與財。 

            南方即是尸波羅蜜。何以故?尸波羅蜜名之為右。若人供養?亦得
        增長壽命與財。 

            西方即是羼提波羅蜜。何以故?彼西方者名之為後,一切惡法棄於
        後故。若有供養,則得增長壽命與財。

            北方即是毗梨耶波羅蜜。何以故?北方名號勝諸惡法。若人供養,
        則得增長壽命與財。

            下方即是禪波羅蜜。何以故?能正觀察三惡道故。若人供養,亦得
        增長壽命與財。

            上方即是般若波羅蜜。何以故?上方者即是無上無生故。若人供養
        ,則得增長命之與財。

            善男子。是六方者屬眾生心,非如外道所說。」

            「如是六方誰能供養?」

            「善男子,唯有菩薩乃能供養。」

            「世尊。以何義故名為菩薩?」

            佛言:「得菩提故名為菩薩;菩提性故名為菩薩。」
                    ^^^^^^^^^^^^^^^^  ^^^^^^^^^^^^^^^^
            「世尊。若言得菩提已名為菩薩者,若未供養彼六方時,云何得名
        為菩薩耶?若以性故名菩薩者,誰有此性?有此性者則能供養,若無性
        者則不能供養。是故如來不應說言:「彼六方者屬眾生心」」

            「善男子。非得菩提故名菩薩,何以故?得菩提者名之為佛,未得
                      ^^^^^^^^^^^^^^^^          ^^^^^^^^^^^^^^^^  ^^^^
        菩提乃名菩薩。亦非性故名菩薩也。善男子,一切眾生無菩提性,如諸
        ^^^^^^^^^^^^    ^^^^^^^^^^^^
        眾生無人天性、師子、虎、狼、狗犬等性,現在世中和合眾善業因緣,
        故得人天身;和合不善業因緣,故得師子等畜生之身。菩薩亦爾,和合
        眾善業因緣故、發菩提心故名菩薩。」

            「若有說言一切眾生有菩薩性者,是義不然。何以故?若有性者。
        則不應修善業因緣供養六方。善男子,若有性者,則無初心及退轉心,
        以無量善業因緣故。發菩提心名菩薩性。」

            「善男子,

                有諸眾生受行外道,不樂外典顛倒說故,發菩提心。
                或有眾生住寂靜處內善因緣,發菩提心。
                或有眾生觀生死過,發菩提心。
                或有眾生見惡聞惡,發菩提心。
                或有眾生深知自身貪欲瞋恚愚癡慳嫉為呵責故,發菩提心。
                或有眾生見諸外道五通神仙,發菩提心。
                或有眾生欲知世閒有邊無邊故,發菩提心。
                或有眾生見聞如來不思議故,發菩提心。
                或有眾生憐愍故,發菩提心。
                或有眾生愛眾生故發菩提心。」

            「善男子。菩提之心凡有三種,謂下中上。云何說言有三種耶?眾
        眾生下心能作中心,中心作上;上心作中,中心作下。眾生勤修無量善
        法故能增上,不勤修故便退為下。若善修進則名不退;若不修進名之為
        退。一切時中常為一切無邊眾生,修集善故名不退轉;若不如是是名退
        轉。如是菩薩則有退心及恐怖心。」

            「若一切時中為一切眾生,修集善法得不退轉,是故我記是人決定
        不久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善男子。三種菩提無有定性,若有定性,已發聲聞緣覺心者,則
        不能發菩提之心。善男子,譬如眾僧無有定性,是三種性亦復如是。若
        有說言定有性者,是名外道。何以故?諸外道等無因果故,如自在天非
        因非果。」

            「善男子,或有人說菩薩之性譬如石中定有金性,以巧方便因緣發
        故得為金用,菩薩之性亦如是者,是梵志說。何以故?梵志等常言:『
        尼拘陀子有尼拘陀樹;眼有火石。』是故梵志無因無果﹣因即是果;果
        即是因。『尼拘陀子具足,而有尼拘陀樹。』當知即是梵志因果。」

            「是義不然。何以故?因細果麤故。若言眼中定有火者,眼則被燒
        。眼若被燒。云何能見?眼中有石,石則遮眼。眼若有遮,復云何見?
        」

            「善男子,如梵志說,有即是有;無即永無;無則不生;有不應滅
        。若言石中有金性者,金不說性,性不說金。」

            「善男子,因緣故則有合和,緣和合故本無後有,如梵志言無即永
        無,是義云何?金合水銀金則滅壞,若言有不應滅,是義云何?」

            「若說眾生有菩薩性,是名外道,不名佛道。」

            「善男子。譬如合和石因緣故而有金用,菩薩之性亦復如是。眾生
        有思名為欲心,以如是欲善業因緣發菩提心,是則名為菩薩性也。」

            「善男子。譬如眾生先無菩提後乃方有,性亦如是先無後有,是不
        可說言定有。」

            「善男子。求大智慧故名菩薩,欲知一切法真實故;大莊嚴故;心
        堅固故;多度眾生故;不惜身命故;是名菩薩修行大乘。」

            「善男子。菩薩有二種:一者退轉;二者不退。以修三十二相業者
        名不退轉;若未能修是名退轉。」

            「復有兩種:一者出家;二者在家。出家菩薩奉持八重具足清靜是
        名不退;在家菩薩奉持六重具足清靜亦名不退。」

            「善男子。外道斷欲,所得福得,勝於欲界一切眾生所有福德。須
        陀洹人,勝於一切外道異見。斯陀含人,勝於一切須陀洹果。阿那含人
        ,勝於一切斯陀含果。阿羅漢人,勝於一切阿那含果。辟支佛人,勝於
        一切阿羅漢果。在家之人發菩提心,勝於一切辟支佛果。」

            「出家之人發菩提心此不為難,在家之人發菩提心是乃名為不可思
        議。何以故?在家之人多惡因緣所纏繞故。在家之人發菩提心時,從四
        天王乃至阿迦尼吒諸天,皆大驚喜作如是言:『我今已得人天之師。』
        」

---------------------------------------------------------------------------

        (ctc 居士大德句解)

        佛言:‘得菩提故,名為菩薩;具菩提性故,名為菩薩’
                (原應指‘能得菩提故,名為菩薩;發誓得菩提心故,名為菩
                  薩’)

        善生:‘若說得菩提才是菩薩、才能供養六方,那眾生永遠無法供養六
                方、成為菩薩囉.若以具菩提性名為菩薩,那誰天生有此性?
                有的人就本是菩薩;沒的人想都別想.所以我認為世尊不應當
                說:”六度是眾生應做的”’

        佛說:‘我不是指得到菩提果的稱為菩薩,得到菩提果的就是佛了,菩
                薩就是還未得菩提果的.同樣地,就是因為沒有菩提性,才名
                為菩薩,具菩提性的就是佛了.好男子,眾生沒有菩提性,就
                好比沒有天人獅虎等本性一樣,只是在這一生因緣眾合,而得
                到各式各樣的軀體.菩薩也是這樣,許多好因緣結合,加之發
                菩提心故,名為菩薩’

        此處之菩提性(心)實是因為有兩種差別,一種是‘本性住種’,就是
        一般大家掛嘴旁之‘眾生皆有佛性,乃至草木亦有佛性’;另一種是‘
        習所成種’,後天漸漸薰習而成,以證得‘本性住種’的.釋迦牟尼佛
        原本說的是第二種‘習所成種’,善生卻想成第一種‘本性住種’.

---------------------------------------------------------------------------

		 
精華閱讀 | 下一篇 | 末篇 | 轉寄 | 返回上層

卍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http://buddhaspac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