似相

精華閱讀 | 首篇 | 上一篇 | 轉寄 | 返回上層
David:
在南傳的修定方法中,運用「似相」這概念非常普遍,但我沒印象《阿含經》中提到打坐時
運用「似相」的修法,請問有人知道阿含經中哪些地方有提到「似相」的嗎?

 我不是否定似相的修法,純粹好奇,畢竟達成定、慧是目的,手段的細節倒其次,用「似
相」能達到這目的自然很好。這「似相」的修法也與北傳許多修定法門中的觀想方法(不是
毗婆舍那)有相通的地方。

Linus Hsao:
雖然似相這名詞在大正藏中沒講,但我們依四大教法來檢驗,依世尊說的止觀教法來看或許
有點端倪。

如果依照似相的作法(以前KE好像說過),那是在修四念處的觀身/受時,能維持住心一處(如
觀呼吸,世尊比喻將五種小動物栓緊),住心一處不只是字面上的意義先忽略。接著自動進
入觀心,此時五根已經開始進入休息狀況不會產生干擾(如聽不見外界普通聲音),腦海裡平
靜無波無有任何一絲念頭。這時會達到初步的定,但還離初禪很遠。

此時就可能會觀察到『心流』,此觀察不因眼根。而所謂的心流是隱藏在平時我們所能覺知
的念頭之下的微細"東西"。

這也是為甚饃必須要修禪定的關係,當我們以為自己心平靜下來了沒有苦了,事實上只是把
鍋蓋蓋緊而已,鍋裡水還是強強滾。

當心流穩定不再跳動後,依個人適合修習的法門不一定而"擇法"。有的行者此時能保持清淨
態(無相)沒多久就能入初禪如除糞比丘這類行者。有人雖然無法馬上達到清淨態(無相),但
能觀察到一個穩定不再跳動的"相",這可能就是南傳有修止道那一派所謂的似相(以真言法
門的觀法來說,就是直接一開始選擇一個固定的"相"觀得很熟練,但基本原理都一樣)。

將心接著專注在那個相上,讓心繼續沈靜而在往後入初禪。

每次想到世尊所說得止觀二道時,心中不免唏噓。以前推崇淨土的時代,狂熱者說止觀太難
眾生不可能會,所以都來唸佛。現在推崇南傳時,又變成止觀很簡單大家只要專心觀察身體
動作不再苦就解脫。

世尊所說的是,解脫道就是八正道。但每個人的八正道走得方式都不太一樣。所以世尊至少
介紹十念清淨法門,世尊沒說『非我所說都不是解脫法』,那是通天我最大觀念的產物,世
尊說的是『甚饃是符合解脫道修習次第的條件』。

Bowen Ke:
似相是一種禪相,可能是有些經文中說的 相、標。不過我還沒看過經中有進一步的解釋。
所以不確定實際的意思是否如此。例如,中阿含177經:
「若有比丘所行、所相、所標,離欲、離惡不善之法,有覺、有觀,離生喜、樂,得初禪成
就遊。」

此經也說要用正確的方法,念住在相、標上,專注一意,使禪定穩固。
「彼受此行,念此相、標,立念如法,令住一意。彼比丘應當知:『我生此法,不退、不進
,亦復不厭,我生此法能令我住,而我此定必得久住。』彼比丘應如是知。」


David Chiou:
謝謝 Bowen Ke 所舉出的經文!昨天和無著比丘請教了一下,他直接叫我去查 nimitta,中
文通常翻譯為「禪相」,英文的定義為: mark, sign; image; target, object; cause, c
ondition. 還真是「相、標」的意思,是「想陰」在禪定中的一種作用。

《中阿含經》卷十七第72經的定中的「光明」就是一種禪相:
c.f. http://buddhaspace.org/....../agama2:%E4%B8%AD%E9%98......
《中阿含經》卷17〈2 長壽王品〉:「阿那律陀!我今要當作是念:『我心中不生疑患,不
生無念患,不生身病想患,不生睡眠患,不生太精勤患,不生太懈怠患,不生恐怖患,不生
喜悅患,亦不生自高心患,不生若干想患,亦不生不觀色患。』阿那律陀!我欲不起此患故
,便在遠離獨住,心無放逸,修行精勤,因在遠離獨住,心無放逸,修行精勤故,便得光明
而見色。」(CBETA, T01, no. 26, p. 538, b21-28)

《中阿含經》卷二十四第98經中「身念住」的光明也是種禪相:
c.f. http://buddhaspace.org/....../agama2:%E4%B8%AD%E9%98......
《中阿含經》卷24〈4 因品〉:「復次,比丘觀身如身,比丘者,念光明想,善受善持,善
憶所念,如前後亦然,如後前亦然,如晝夜亦然,如夜晝亦然,如下上亦然,如上下亦然。
如是不顛倒,心無有纏,修光明心,心終不為闇之所覆。如是比丘觀內身如身,觀外身如身
,立念在身,有知有見,有明有達,是謂比丘觀身如身。」(CBETA, T01, no. 26, p. 583
, a21-28)

原來這和上次訪談時有人問到的「光明」就是一種禪相: https://www.facebook.com/g
roups/budainfo/permalink/461110507331967/

但有一些可注意的地方,等我把他開的課聽完了再貼上重點。


Bowen Ke:
來當一下剪貼工,提供一點參考資料。最近剛好獅子吼的佛教新消息板有連載 無著比丘 的
訪談,所以就節錄 無著比丘 著作【念住:通往證悟的直接之道】中對於念與定的說明。

念:
不涉入且超然的接納,是「念」最重要的特性之一,也形成一些現代禪修老師和學者教學的
重要層面。他們強調:「念」的目的,是僅僅讓事物被意識到;而不是除去事物。「念」默
默地觀察─像在戲台旁的觀眾,絕不干預。有人將「念」這種不加反應的特點,視為「無揀
擇」的覺知。「無揀擇」意謂著:以這樣的覺知,修習者保持不偏不倚的覺察,而不作喜歡
或不喜歡的反應。這樣沉默且無反應的觀察,有時候已經足以抑制不善法,因此,「念」的
應用,能產生非常有效的結果。然而,「念」的活動,僅止於超然的觀察,也就是─「念」
不改變經驗;「念」深化經驗。(page 72)

定:
「定」的獨特素質是去「引導」,並且,將「心」運用在「聚焦」於單一的對象上,以便排
除其他的一切。所以,定的發展,是要促成一種轉移─從「主- 客體」二元性的一般經驗結
構,轉向「合一」的經驗。不過,「定」,因此排除了對於外境、及外境的交互關係的廣泛
覺知。(page 79)

念與定的差異與配合:
從《相應部.念住相應》( Satipa??h?na Sa?yutta)的一段經文中所用的字彙來看,這兩
者之間的差異,就很明顯了。在這段經文中,佛陀勸告:修習者在修習念住時,如果正好分
心或昏沉,那就應當暫時轉換自己的修習,並且開發一個「定」( samatha)的對象,以培
養內在的喜悅和平靜。對於這一點,佛陀稱之為「『被引導』的禪修形式」( pa?idh?yab
h?van?)。如果,一旦心已經變得平靜,修習者就可以回到「『非引導』的禪修形式」(
appa?idh?ya bh?van?),也就是念住的修習。從《相應部.念住相應》這部經典提出「引
導式」與「非引導式」禪修模式的差別,暗示著:就它們自身而論,這兩種禪修模式顯然是
不同的。然而,這整部經所關注的卻是:這兩者在技巧上的相關性;並且清楚地顯示出:不
論兩者的差異有多大,這兩者可以相互關聯且彼此支持。(page 78)

David:
在德國漢堡大學開的「原始佛典與定、慧的修習」課,實際內容則是《中阿含經》、《中部
尼柯耶》比較研究:http://www.buddhismuskunde.uni-hamburg.de/....../lectu......
其中Lecture 3 01:13:50開始以及 Lecture 4 中有探討蠻多《中阿含經》第72經中光明(
禪相)的議題。




Analayo Lectures, Madhyama-agama, Bhikkhu Analayo,Comparative Studies, Early Bu
ddhism
www.buddhismuskunde.uni-hamburg.de

The lecture held in 2013 covered the seventh chapter of the Madhyama-?gama. Aud
io files of the lectures can be audited or downloaded as mp3 files, together wi
th the respective lectures notes as pdfs, at the links given below for each lec
ture


David:
《中阿含經》第72經中 http://buddhaspace.org/....../agama2:%E4%B8%AD%E9%98......

阿那律尊者定力增進後,見到光明,但光明又退失了,而向佛陀請教。

佛陀曾說他在未成佛前也作過這樣的練習,找出為何光明退失的原因?

第一個原因是「疑」,因為以前沒見過光明,而懷疑那光明是真有其事嗎?對修法起了疑心
,而退失光明。

排除了疑心後,光明又起,但又退失了,於是佛陀再一項項的檢查,一項項解決自己在禪定
時的以下缺失:無念、身病想、睡眠、太精勤、太懈怠、恐怖、喜悅、高心,生若干想,不
觀色心患。

缺失都解決了,光明就穩定了,然後以光明為所緣,向初禪、二禪……穩定的修習。

細節不表,請逕自參見原經文。此經當中提到的「光明」,還有卷二十第81經、卷二十四第
98經中「身念住」的光明,是《阿含經》當中少見的提到運用「禪相」(巴利文 nimitta)
來修行的經文。

「禪相」是在南傳的修定法門中很普遍的一個方便,例如打坐用一個方法入靜後,出現了光
明,接下來可以這光明為所緣來修定。這光明並不是聖境,只是行者過去業力而有的想陰的
一種呈現,因為可以很穩定,而可作所緣修定用。在南傳的不同派別中,對這個方法有很多
的發揚,而北傳的觀想法或是真言法也有很多相通的方法,例如《觀無量壽佛經》的日輪觀
,或是《楞嚴經》提到「若目明朗,十方洞開無復幽黯,名色陰盡,是人則能超越劫濁。觀
其所由,堅固妄想以為其本」。

(待續)

David:
除了經文本身以外,無著法師的課中有些討論值得參考,記錄如下:

* 禪相不是必要的,這可從《阿含經》中並沒有大量提到禪相可知。但對於有禪相的人,是
可以利用禪相來加深定力的。另一方面,從經中的原理來看,禪相甚至不一定是光明或是形
色,也可以「喜」作禪相(因為初禪、二禪有喜支),例如很多打坐的人不會生起光明,但
會生起「喜」。只是對於禪修指導老師來說,學生以「光明」為禪相比較容易指導,因為這
是很容易描述的;學生以「喜」為禪相就比較難指導,因為較難描述,要夠經驗的老師。
(David註:原來之前我訪談時問的「喜心的觀照」 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b
udainfo/permalink/462876907155327/ 似乎就是這種狀況。)

* David的想法:在無色定時應該是沒有「光明」之類的禪相?照經中所述那時的所緣已轉
換為無邊的空、識、無所有等等。因此這些「禪相」也只是過度的產物。

* 入定時是否能觀照?我們在台灣看到的翻譯的南傳論是認為不行,因為入定是「心一境性
」,不會「分心」,而要在出定時觀照。但在這課堂上顯然巴利學者對此有各種不同的意見
,台灣聽到的翻譯是主流看法,但不代表巴利學者全部的看法。

無著法師表示「三摩地」的特性並不單只是「心一境性」,還有其它的特性(他引用一部巴
利經但我沒記下),例如心念住、法念住時。

無著法師個人的看法是(他有強調是個人看法):完全地投入禪支時,沒有辦法「觀照」;
而剛出禪支時,像是人先潛到水裡,然後把頭提到水面上,這時是可以「觀」的。這時算是
在水裡嗎?也算。算是在水上嗎?也算。這時可以觀照是合理的,只是文字解釋上的問題。

部份巴利學者提出有巴利經描述佛弟子在入定時,也有提到觀照,無著法師個人的看法是早
期經典的特性是不會非常嚴謹的釐清一些文字細節,而是「指月指」,因為那時的人照著做
很快就會了,看到月亮就不須要多說,不像後代論師講究文字細節。

* nimitta 是「相」的意思(用在禪定當中出現的徵相才稱作禪相),很多經典強調「不能
執著相」,原文就是不能執著 nimitta。涅槃則是 a-nimitta,無相的。另外還有「無相三
昧」等,其中的「相」就是 nimitta。

* Lecture 3 41:30~42:30 時段,課堂討論提到一點很有趣的:依據《尼柯耶》許多經中的
記載,人死亡、捨報的時候,如果在生時有修習佛法,是極有可能昇進、獲得佛法上的突破
的時機。(不過尼柯耶中似乎沒有將此原理作太多說明?北傳這方面則著墨很多。)

以上筆記提供給對「禪相」這主題在尼柯耶中經載有興趣的同學的參考。


David:
回雲水法師,這些詞都不是經典上的,而是後代的論師發明的,因此的確是沒有標準。

在南傳來說,就我所知,一般說來稱取來觀想的物體在心中清楚呈現的影像作「取像」;打
坐定力深後心中自然冒出的光明或形相為「似像」。這些都是「禪相」。

《中阿含經》第72經中,阿那律尊者以定中的光明來加深定境,這些後代論師就稱作是以似
相或禪相來修定。

照《中阿含經》來看,的確是有這種修法,但這也不是唯一的修法。而照《楞嚴經》的記載
,這是屬於色陰區宇,甚至會有相似神通的副作用,因此「不作聖心,名善境界;若作聖解
,即受群邪」。

似相或禪相是「定」的修法,還必須接著慧觀才能依定生慧。究竟來看,「凡所有相皆是虛
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

周福福:
大綱兄說的真好,其實還是要依照戒定慧的方法,其實無論眼前出現光球,或是眼前親見本
尊(本尊現前)其實都只是一種禪相(清淨道論所說的似相),無論是本尊凝結成形,或是
光球凝結成形,都只是『定』的工具,禪相現前時也只是近行定,要專注投入禪相,才能禪
定正受。不過個人比較建議用南傳的方法訓練定.簡單.單純.快速,用本尊的方法如大綱兄
所說,只有嗔性行的人比較適用,而且容易有兩種流弊,1.你很容易把個人強烈想得到的加
持保佑,願望,希求,加上去,這樣在一段時間不修練後,心理會升起恐懼。有希求必然跟
隨恐懼。2.很容易自以為成就成佛,然後就去追逐名聞利養。除了潛水的比喻,我也有另外
一種比喻『禪定』與『觀慧』就像是鍛鍊寶劍的『火爐』與『氣動搥』,靠著禪定的火爐把
身心加熱的紅熱軟化的狀態,然後用觀慧的氣動搥,敲打鍛鍊,火爐的加熱是快速的,但是
氣動搥的敲打鍛鍊也能帶來物理性的形變的熱能,溫度也不會衰退太多,而且鍛鍊,本來就
是反覆進出火爐與敲打。入定然後出定觀慧,等到內在言語太多太明顯時,身心不夠專注時
,再入定,然後再出定觀慧,總之『觀慧』才能成就涅槃,禪定只是必要的訓練,所以也有
法友是直接觀慧的。

Linus Hsao:
周兄於解脫法應有定見,隨喜隨喜。能知道自己適合走哪條路,
本身就是種智慧。

眾生性識各異,相信只要是符合法次法向的所有教法都值得推薦如周兄所說也是其一,也就
是符合世尊所說得『佛 告比丘:「諦聽,善思,當為汝說。比丘!於色向厭、離欲、滅盡
,是名法次法向;如是受、想、行、識,於識向厭、離 欲、滅盡, 是名法次法向。」 』
。

『色、受、 想、行、識,向厭、離欲、滅盡,是名法次法向』, 這才是我們要看得月亮。

指向月亮的"手指"有很多種,面對陌生的手指,當以四大教法來推其虛實究其本末如世尊所
說。由經藏中即可看出很多種實修 的方式,因緣觀是其一、不 淨觀是其一、光明想是其一
.、本尊法、淨土法皆是其一...等等面對不同根性眾生所說的方式。

佛子能對陌生的手指推其虛實究其本末,才不至於成為佛法滅盡的推手之一。目前的佛教如
經藏所說已經是處在『鬥諍堅固』的 時期了,不同宗派間忙著分 割佛法、讚自毀他這應該
大家都看很多了,吾等佛子自當警覺日三省之。

至於要升起『自以為成佛追求名聞利養』,這和哪種法門無關。只要是自認為我的最究竟,
只有我的能解脫,只有我的才能涅槃,那 纔真的是通天我最大那 一派了。無論是原始佛教
或是大乘佛教從來都不缺這種通天教。


David:
有網友詢問靠禪相或光明想來修行,是「四念住」嗎?

禪相不是「必須」的,佛陀也從沒說修定一定要禪相;但佛弟子也不須要對禪相恐懼、更不
應貪求,禪相只是修定當中可能遇到的現象之一,知道如何應對的人可以運用禪相而加強念
住,不知道的人走別的路也可以。到頭來,「法尚應捨,何況非法」,方法都是階段性的,
遲早要捨。

其實,《中阿含經》第98經中:
http://buddhaspace.org/....../agama2:%E4%B8%AD%E9%98......
佛陀話講得很白,光明想也是「身念住」的一種修法:「復次,比丘觀身如身,比丘者,念
光明想,善受善持,善憶所念,如前後亦然,如後前亦然,如晝夜亦然,如夜晝亦然,如下
上亦然,如上下亦然。如是不顛倒,心無有纏,修光明心,心終不為闇之所覆。如是比丘觀
內身如身,觀外身如身,立念在身,有知有見,有明有達,是謂比丘觀身如身。」

以光明想修行的方法,記載於《中阿含經》第72經:
http://buddhaspace.org/....../agama2:%E4%B8%AD%E9%98......
如前所述,對禪相或光明想有興趣的朋友務必仔細參考經文,以之去除「疑患,彼得心清淨
,無念、身病想、睡眠、太精勤、太懈怠、恐怖、喜悅、高心,生若干想,不觀色心患」。

四念住有很多的面向,例如十念也是在念住的方法內,而十念又有各種變形,光是《阿含經
》中佛陀教導弟子的四念住的變形就非常多,像教阿難陀的(上天堂看美女然後下地獄看油
鍋)當中有用到念天的變形,或是教周利槃特的(認真掃地)也是身念住至心念住的變形,
這些各種方法廣義來說都可以歸納回四念住,四念住畢竟是一個基礎,能「念住」是重點,
而不在於名相。

David:
之前貼出訪談後,在別的社團有好心的網友說這是「小乘」才有的修法,「大乘」就不會著
相。

是這樣嗎?

《楞嚴經》卷5:「孫陀羅難陀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初出家從佛入道,雖具
戒律,於三摩提,心常散動未獲無漏。世尊教我及俱絺羅觀鼻端白,我初諦觀經三七日,見
鼻中氣出入如煙,身心內明圓洞世界,遍成虛淨猶如?璃,煙相漸銷鼻息成白,心開漏盡,
諸出入息化為光明,照十方界得阿羅漢,世尊記我當得菩提。佛問圓通,我以銷息息久發明
,明圓滅漏斯為第一!」」(CBETA, T19, no. 945, p. 126, c22-p. 127, a1)

二十年前我第一次讀《楞嚴經》時,完全看不懂這段在講什麼,怎麼安那般那念在二十五圓
通中的解說,會有「鼻息成白」,「諸出入息化為光明」?

不知道史上有多少讀誦《楞嚴經》的大德,知道這就是修安那念得「禪相」的標準現象?這
段講的完全是實修經驗,而不是文學家編出來的神話,而且這方法佛陀在《中阿含經》就作
過解說。知道這原理,二十五圓通中許多提到的過程,跟後面五陰區宇就一氣呵成了。

當然,不知道這原理,還是可以修,有些天才是自己硬著頭皮修完了才終於看懂《楞嚴經》
這段講什麼,但這樣子的天才畢竟是少之又少。照《中阿含經》記載,大多人在看到這種現
象時首先會有「疑」,然後就退失了,平白跳過一個藉以省思定力的機會。

這不夠大乘嗎?《楞嚴經》卷5:「阿那律陀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初出家常
樂睡眠,如來訶我為畜生類,我聞佛訶啼泣自責,七日不眠失其雙目,世尊示我樂見照明金
剛三昧,我不因眼觀見十方,精真洞然如觀掌果,如來印我成阿羅漢。佛問圓通,如我所證
,旋見循元斯為第一!」」(CBETA, T19, no. 945, p. 126, a27-b3)

這方法叫「樂見照明金剛三昧」,很強大啊

還有進一步的應用,就像南傳教光明想的宗派把光明想當強力探照燈的應用了:

《楞嚴經》卷5:「虛空藏菩薩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與如來定光佛所得無邊
身,爾時手執四大寶珠,照明十方微塵佛剎化成虛空,又於自心現大圓鏡,內放十種微妙寶
光流灌十方,盡虛空際諸幢王剎來入鏡內涉入我身,身同虛空不相妨礙,身能善入微塵國土
,廣行佛事得大隨順,此大神力由我諦觀,四大無依妄想生滅,虛空無二佛國本同,於同發
明得無生忍。佛問圓通,我以觀察虛空無邊入三摩地妙力圓明斯為第一!」」(CBETA, T19
, no. 945, p. 127, c29-p. 128, a9)

如果不知道原理,才會把這經文看成神話;看懂了原理,這就是實修的敘述。但這種方法會
有許多副作用,因此才有五陰區宇的說明,再三提醒避免歧路。

其它我就不一一提了。前晚把《楞嚴經》又看了一遍,這些年來把《阿含經》讀熟後,沒想
到《楞嚴經》講的義理不再生澀難懂,很順的像在看科普讀物。這不是因為有什麼證量所以
讀得懂,而是學佛有該有的基礎就讀得懂。所以聖嚴法師在「正信的佛教」說:「如果真想
看佛經,應該先由阿含經看起。」誠哉斯言。


Bowen Ke:
禪相不一定是重要的,雖然可能具有某些參考價值。而禪相真的變的重要也是在禪相變成所
緣(禪觀的對象)之後,所以真正重要的其實是所緣。

因此,像是中國禪宗的修行者,往往直接由觀心意識入手,類似觀心念處的生滅或法念處。
所以即使生起這些光明禪相,並非他們的所緣,都當成門頭光影,佛來佛斬,魔來魔斬。由
虛雲老和尚的例子也可知,用參話頭這種方法依然可以修甚深禪定。禪宗的方法其實相當的
簡潔了當,只是也是有名的難以入手,初學者妄想成片,想看到話頭都不容易。

而某些修念處的法門,也是有可能會生起禪相的。因為很多禪相都是在專注的地方生起的,
而所緣正是注意的目標,所以禪相其實很容易跟所緣結合。例如,觀察風大,觀到後來風大
發光。這種禪相的生起,往往有助於對所緣的觀察。本來是一種感官(觸)可以察覺到所緣,
所緣發亮之後變成可由兩種感官看到所緣。此種狀況通常不用變換所緣,所以可能也不會特
別強調禪相。因為念的修習,觀察的範圍比較廣。

似相是大量應用在某些四禪八定的修習中,把它當成一種類似快到達某階禪定前的導引方法
。以安般為例,藉由善巧的變換所緣,在似相穩固之後(有判斷的標準),會把所緣從原本的
出入息轉向似相。所以禪相剛剛升起的時候是不理它的,會繼續專注在出入息上,只有等到
禪相非常穩固,稱為似相,才把所緣轉到似相上。這些似相就像路標一樣,不同階段的禪定
可能會有不同的似相。它在某個時候引導你趨向某個禪定,讓禪定穩固。但是當你要往下一
階的禪定前進,或是你要修觀,則目前的似相是要被捨棄而改成其他所緣的。如果執著在似
相上,則似相反而成為絆腳石了。

禪相不一定是光影,有一些人的禪相是特殊的聲音,特別是念佛或持咒者比較有這種狀況。
禪相可能相當普遍,甚至像外道修的內丹,我覺得也是一種禪相。不過,如果在修行中尋找
禪相,這是本末倒置的。如以上所說,修行中最重要的還是對所緣的觀察。

		 
精華閱讀 | 首篇 | 上一篇 | 轉寄 | 返回上層

卍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http://buddhaspac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