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戒」如明月 |
精華閱讀 | 首篇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末篇 | 轉寄 | 返回上層 |
發信人: kftseng.bbs@buddha.nsysu.edu.tw (矜羯儸), 信區: BudaMagazine 標 題: 淨因三要(15)--「戒」如明月 發信站: [鹿苑]五明學館 (Thu Oct 14 20:43:04 1999) 轉信站: Lion!nsysu-news!VIDY 來 源: buddha.nsysu.edu.tw [ 本文轉載自 tzyouth 討論區 ] [ 本文原作者是: kftseng ] [ 發表時間為: Thu Oct 14 20:18:56 1999 ] □□□□□□□□□□□□□□□□□□□□□□□□□□□□□□□□□□□□□□□ □ □ □ 淨因三要 -- 「戒」如明月 □ □ 證嚴法師 □ □ □ □□□□□□□□□□□□□□□□□□□□□□□□□□□□□□□□□□□□□□□ 「修行」就是修心養性、端正行為; 「心」修得好,言行自然光明磊落、端正莊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一分耕耘才有一分收穫 □ ~~~~~~~~~~~~~~~~~~~~~~~~~~~~~~~~~~~~~~~~~~~~~~~~~~~~~~~~~~~~~~~~~~~~~~~~~~~~~~ 學佛,就是要學得心定、心靜,將所聽之法表現於日常生活中; 若聽法之後就忘了, 仍然以原來的習氣行動,那麼不管學佛學了多久,都只是在原地踏步,甚至愈學愈退步, 這樣有什麼用呢? 修行,一定要腳踏實地,身體力行,在自心上下功夫; 光是外表看起來很有修養,內 心卻不踏實,終究一無所成。 一分耕耘才有一分收穫,修行想要成就,一定要身體力行,絕對沒有「我吃你飽、我 修你成」的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貪念」擾亂心性 □ ~~~~~~~~~~~~~~~~~~~~~~~~~~~~~~~~~~~~~~~~~~~~~~~~~~~~~~~~~~~~~~~~~~~~~~~~~~~~~~ 出家人與在家人的生活方式雖然不同,但是修行的次第是一樣的,同樣是三皈、五戒 、十善、三聚淨戒,這些都必須好好守持,絕對不可馬馬虎虎、隨隨便便; 稍有一刻偏離 了戒律,心就會亂了。 心性會亂,無法好好守住道心,其實就是「貪念」在作怪──貪榮華、貪富貴、貪權 位、貪名利。唯有「戒」,才能對治貪念。 所謂「衣食可去,戒不可離」,即使沒有衣穿、沒有飯吃,也絕對不能捨棄做人的規 矩與菩提道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戒」是修行人的盔甲 □ ~~~~~~~~~~~~~~~~~~~~~~~~~~~~~~~~~~~~~~~~~~~~~~~~~~~~~~~~~~~~~~~~~~~~~~~~~~~~~~ 學佛不容易,必須克服長時間的心靈掙扎,才能踏上學佛之路。可是,佛門的修行與 社會型態差別很大,在社會上所爭取的是「名」與「利」,而佛門中追求的是「道」與「 德」,所以在生活上難免有很大的衝擊,不易平穩下來。 好不容易花了一段很長的時間降服矛盾的心理,如果又離開了道,想再調理混亂的心 緒及追求名利的習氣回來修行,就要從頭開始。人生無常,能有多少次從頭開始的機會呢 ? 所以,修行一定要有決心與耐心,絕對不可以今天學學看、明天試試看,若時時抱著 試探的心態,那麼永遠都是「從頭開始」,永遠無法成就道業。因此,學佛一定要有恆心 ,不可須臾離佛,不可剎那離道; 道心一離,名利心立即產生,豈可不慎! 學佛也不能像 天氣一樣時晴時雨、變化不定。如果以強烈的心念求道,想現求現得,是非常危險的,就 像雨水太多,易成大災; 如果一天雨、半年晴,則乾旱枯竭,菩提心枯萎。所以,修行應 像細水長流,不急不徐,綿綿密密; 一秒鐘都不能停止,道心一停,名利心很快就會佔領 進來。 道心與名利心永遠在相互戰爭,道心稍微退墮,名利心很快就會浮現,佔據道心的位 置。所以,佛陀將修行者比喻為戰場上的士兵,必須精進勇猛地抗拒種種無明習氣; 而戒 律,就是保護修行者的盔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佛滅度後,以戒為師 □ ~~~~~~~~~~~~~~~~~~~~~~~~~~~~~~~~~~~~~~~~~~~~~~~~~~~~~~~~~~~~~~~~~~~~~~~~~~~~~~ 佛陀說法四十九年,滅度之前,剛好講完法華經。他覺得還有一件事尚末圓滿,就是 親恩末報──佛陀成佛之後,度化俗家的妻、兒及撫養他長大的阿姨出家修行,父親淨飯 王亦接受他的教化; 但是,唯有在地出生後七天就往生到忉利天宮的母親尚未度化。所以 ,佛在講完法華經、世緣將盡之時,到忉利天宮為他的母親講《地藏經》。因此,《地藏 經》又稱為佛門的「孝經」。 佛陀講完《地藏經》後回到人間,教阿難舖尼師氈於婆羅雙樹間,即將在這裡示現涅 槃。阿難禁不住生離死別的哀愁,跑到遠處放聲大哭。他的堂兄阿那律陀也是佛陀的弟子 ,知道佛陀將示涅槃,從遠方匆匆忙忙地趕回來,還沒到佛陀身邊,就看見阿難在那裡痛 哭。他告訴阿難:「你怎麼可以在這個地方浪費時間呢? 你必須負起責任,傳承佛陀的精 神、教法於人間; 而你還不知道傳承的方法,所以要趕緊間佛陀啊!」 阿難恍然大悟,即刻問阿那律陀應請示佛陀什麼問題。阿那律陀告訴他,有四件事必 須請示佛陀,其中之一是──佛在世時,大家以佛為師,佛滅度之後,要以什麼為師呢? 於是阿難趕緊回到佛陀身邊,請佛陀開示。佛陀回答:「以『戒』為師。」 由此可知,「戒」是佛教的命脈,是學佛修行的根基。 《梵網經》云:「戒如明月,亦如縷絡珠; 微塵菩薩眾,由是成正覺。」 「戒」如明月般清淨光明,能引導眾生從迷茫走向覺悟。戒亦如珍貴的「縷絡珠」, 是世間的珍寶,使人與人之間和諧共處,國家祥和、安定。 微塵是表示數量無限多的意思,「微塵菩薩眾,由是成正覺」意指「戒」是學佛修行 的根基,、口、意」,才能覺悟宇宙間的真理,成就無上佛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人心有戒,國家安定 □ ~~~~~~~~~~~~~~~~~~~~~~~~~~~~~~~~~~~~~~~~~~~~~~~~~~~~~~~~~~~~~~~~~~~~~~~~~~~~~~ 台灣和國際上許多國家比較起來,真可說是風調雨順、豐衣足食,可惜很多人不知惜 福,不遵守做人的本分,破壞家庭倫理,擾亂社會秩序。如果社會能夠更安定、更和諧, 則當下就是西方極樂世界了。 把「心」照顧好,行為才不曾偏離正軌,而十戒」正是心的明燈──心中有戒,人生 平安、吉祥; 人人有戒,社會清淨、祥和。 「戒」並非不切實際、莫測高深的道理; 守好規矩,該做的事用心做好,不該做的事 不要去做,就是戒。所以,戒是──人人都需要,人人都可以做到! 父母心中有戒,才能以身作則把孩子教好;教師心中有戒,才能培育出心地善良、言 行端莊的學生;商人心中有戒,就不會作出損人利己的事;公務員心中有戒,便能善盡本 分,樹立廉明的形象; 政治家心中有戒,才能無私無我、誠正信實,以身作則端正社會風 氣,帶領人民走上康莊大道。 總而言之,只要人人心中有戒,何愁我們的國家不能富強安康、受人尊重! 戒如明月,能在黑暗迷茫中綻放清淨光明的力量。希望諸位提起大決心、大毅力,精 進勇猛嚴持戒律,使品格聖潔如明珠,胸懷坦蕩有如光風霽月! □□□□□□□□□□□□□□□□□□□□□□□□□□□□□□□□□□□□□□□ □□□□□□□□□□□□□□□□□□ 後記 □□□□□□□□□□□□□□□□□□ □□□□□□□□□□□□□□□□□□□□□□□□□□□□□□□□□□□□□□□ 「淨因三要」系列到此全部結束,期待諸位讀者明因果、修諸善,秉持深切信願,力 行「淨因三要」——孝順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事; 受三皈依,具足眾戒, 不犯威儀; 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 力行「清淨因」,必得「清淨心」。祝福大家人格圓成,自度度人,阿彌陀佛! --------------------------------------------------------------------< 完 >---- 那個後記不是我寫的, 原文轉載自 84/9/25 346 期. 當兵前一值想把這一系列送上網路, 只送了第一集就沒送了, 事隔多年, 終於完工了. 目前證嚴法師講經的部分在網路上可以看到的有: 1. 37 道品講義 2. 人有 20 難 3. 八大人覺經 4. 淨因三要 除了淨因三要以外, 其餘目前可以在 http://ccbs.ntu.edu.tw/canon 找到. 淨因三要原文在 BBS 上最近一個月內才連載, 應該很容易找到. 不過我第三和第二的順序弄反上送網路了, 所以真正的順序要在 telnet://buddha.nsysu.edu.tw Buda-Magazine 板上才可以看到完整的順序. ------------------------------------------------------------------------------ 本來想轉送佛說父母恩重難報經的, 不過那本書不知道被誰拿去看了, 有機會再說, 可能最近不會在連載這些文章了. 證嚴法師公開講經的部數和次數都很少, 所以有心的人應該要好好珍惜這 些資料. ------------------------------------------------------------------------------ -- 慈濟捐款帳戶:0688779-1 請註明 921 賑災捐款 為號召更多的人響應救災行動, 重建我們的家園。請將以下的 HTML 指令加入您的首頁 iwin=window.open("http://www.tzuchi.org.tw/taiwan.htm","iwin", 'status=no,toolbar=no,location=no,menu=no,width=350,height=260'); Ξ Origin: [鹿苑]五明學館 |
精華閱讀 | 首篇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末篇 | 轉寄 | 返回上層 |
卍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http://buddhaspace.or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