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之美,莫過於誠 |
精華閱讀 | 首篇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末篇 | 轉寄 | 返回上層 |
發信人: kftseng.bbs@buddha.nsysu.edu.tw (矜羯儸), 信區: BudaMagazine 標 題: 淨因三要(09)--人性之美,莫過於誠 發信站: [鹿苑]五明學館 (Wed Oct 6 11:23:12 1999) 轉信站: Lion!nsysu-news!VIDY 來 源: buddha.nsysu.edu.tw □□□□□□□□□□□□□□□□□□□□□□□□□□□□□□□□□□□□□□□ □ □ □ 淨因三要 -- 人性之美,莫過於誠 □ □ 證嚴法師 □ □ □ □□□□□□□□□□□□□□□□□□□□□□□□□□□□□□□□□□□□□□□ 「是日已過,命亦隨減,如少水魚,斯有何樂? 」這是普賢菩薩警策文中的句子。聖 人賢者有高超的見地與智慧,能透徹人生真相,所以會時時刻刻自我反省——昨日已逝, 自己有否成就些什麼? 知道反省過去才是正確的人生,若只是紙醉金迷或懵懂迷糊地空過時日,是顛倒的人 生。修行者要時時自我警惕、檢討,不可迷失自我,也不可浪費時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去偽歸真.還我本來面目 □ ~~~~~~~~~~~~~~~~~~~~~~~~~~~~~~~~~~~~~~~~~~~~~~~~~~~~~~~~~~~~~~~~~~~~~~~~~~~~~~ 自我的省思與探討是非常重要的。人生的道路從何而來? 目標又何在? 想要走上正確 的道路,必定要誠心學道。「道學行儀純誠厚德,人性之美莫過於誠,人性之貴莫過於信 。」本性最可貴、最純善,若能認清自己,就是最完美的人生。所謂誠於中、形於外,所 學的道理能攝受於心,表現於外的,則是行動威儀。一切舉動,如何與「道」契合呢? 必 須具足「純」、「誠」的心念。 純就是純真、單純,沒有雜染。凡夫由於受到後天的污染,一心直向慾境奔馳,所以 多心、多慾。一切的罪惡以及業力,皆由慾念所致。要尋回真如本性,唯有去雜返純,去 偽歸真,回歸到自我的本來面目! 所以,學道要以最純誠的一念心追求道理,設若只為裝飾自己的名利,道就不純、不 誠了; 要以出自內心的單純和真誠精進學道,方能培養出純厚的道德,所謂:「道學行儀 純誠厚德」,即是找回自我最重要的一條軌道。什麼樣的人最可愛? 什麼樣的人最可親? 「人性之美莫過於誠」,以誠存心、以誠待人的人,最得人喜愛,也最值得人親近。自無 始劫以來,我們清明的本性因為受到社會環境的薰染而污濁,直到認識佛陀的道理、瞭解 人生的宗旨後,才學習去掉無明,回歸純真的本性; 所以大家一定要把握機緣「學行合一 」,戰戰兢兢地行於誠、精於道。 希望人人都能為自己開創一個可敬、可親、可愛的人生;這也是大家所追求的目標─ ─回歸自我清淨的本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人性之美,莫過於誠 □ ~~~~~~~~~~~~~~~~~~~~~~~~~~~~~~~~~~~~~~~~~~~~~~~~~~~~~~~~~~~~~~~~~~~~~~~~~~~~~~ 我常常提醒並鼓勵大家,要時時刻刻抱著一分感恩心誠懇地和人相處,以誠信待人。 人若能守信重諾、彼此信賴,則任何人我是非,都不曾造成問題! 學道,一定要反求諸己 。一個團體,是由無數個個體所組成,人人對自己都有責任,若能常常堅固「誠心」,一 個團體有十個人,就有十顆誠心:有二十個人,就有二十顆誠心:整個團體若能同心發揚 「誠」字,這個團體就是最美最清淨的。所以說團體的風氣和形象,是其中每個人的責任 。 宇宙雖然廣大,但是我們不可自認為渺小,無法對它發生作用,我們應該有自信,相 信自己這個渺小的點,也能夠影響無數個點。我們是慈濟的一分子,一定要身體力行,檢 視自我的誠意,恢復本性的清淨; 人人若能恢復本性的清淨,就能轉婆婆世界為極樂淨土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道學行儀.純誠厚德 □ ~~~~~~~~~~~~~~~~~~~~~~~~~~~~~~~~~~~~~~~~~~~~~~~~~~~~~~~~~~~~~~~~~~~~~~~~~~~~~~ 要得到人生的幸福,到達真、善、美的境界,一定要依正道而行; 人生的道路若能行 得正、不脫軌,便是真善美的境界。孔子說:「朝聞道,夕死可矣!」早上若能聽到一句 真理,並體會其真義,即使當晚嚥下最後一口氣,也能了無遺憾,可見「道」對於人生是 多麼重要啊!人唯有識得真理,才能建設有意義的人生。 因此學佛一定要用心追求正道,充實內在修養,並且表現於行動威儀中; 若能如此, 即是厚德——德行厚重。 坦誠待人則一切舉動皆能受人讚美、肯定。孔子說:「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 無輗,小車無軌,其何以行之哉? 」人若無信,有如一部馬車欠缺馬與車之間的連接桿, 車子一步也走不動; 所以做人必定要有誠信。 佛門「六和敬」的重點在於「和睦」,而和睦最重要的條件是:相互坦誠。心中真正 坦白、誠意,才能取得對方的信任; 彼此信任,則一切行動皆能和敬─—和而敬之。所以 我們的內心與行動要非常坦誠,彼此敬重,相互信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以誠以信,深蓄厚養 □ ~~~~~~~~~~~~~~~~~~~~~~~~~~~~~~~~~~~~~~~~~~~~~~~~~~~~~~~~~~~~~~~~~~~~~~~~~~~~~~ 靈源祖師說:「衲子雖有道之資,若不深蓄厚養,發用必峻暴,非特無補教門,將恐 有招禍辱。」圜悟禪師曰:「學道存乎信,立信存乎誠。存誠於中,然後俾眾無惑。存誠 於己,可以教人無欺。惟信與誠、有補無失。若誠不一,則心莫能保,信不一,則言莫能 行。」 靈源祖師的意思是說、看人不可只看皮毛──不能只看他的聰明、談論佛法頭頭是道 ,就以為很好; 也不可因為他的學問廣博就以為很好; 若不能真正地深蓄厚養──長久累 積內在的德行、真誠的修養,則他只是憑其世智辯聰,利用佛法搬弄口才而已。這樣的人 不但無法利益人群、教導眾生,而且會污染佛門。 圜悟禪師則是強調學道最主要是心存信、誠──要有正確的心思、正確的見解及正確 的道念:這些都發自於我們的正信──正確的信仰。有些佛教徒但憑一股熱心,只知道要 尊重佛、法、僧「三寶」,對於教法卻不求甚解,只是一味盲從,無法分辨是非; 由於觀 念偏差,而造成錯誤的見解與行為,這種情形害人不淺。 例如有些人自稱信佛、學佛,但是卻忽略照顧家庭,每天往寺廟跑,執著於打佛七、 趕法會,或者受戒之後回來就說:「這件事我不能做,那件事我也不能做。」使一個本來 美滿的家庭不得安寧。像這樣的人,儘管講經說法再怎麼好,自己卻無法圓融地負起人生 應盡的責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學佛要力行、合群 □ ~~~~~~~~~~~~~~~~~~~~~~~~~~~~~~~~~~~~~~~~~~~~~~~~~~~~~~~~~~~~~~~~~~~~~~~~~~~~~~ 學佛並非要脫離人群; 與人和睦相處,才是真正的學佛! 我常強調:每個慈濟委員都 從自身做起,從自我修養開始,影響家庭,然後淨化社會:這是我二十幾年來一直努力推 行的佛教精神。 現今社會,紙醉金迷的人比比皆是,有句話說:「富人一席酒,貧漢半年糧」,富貴 人家一桌酒菜,可以讓貧困的人換取半年米糧和生活物品,這就是紙醉金迷的人生──覺 得人生茫茫,不知道做人的目的,所以今朝有酒今朝醉! 我們非常幸福,不但既得人身,又能夠聽聞佛法; 社會上有些人雖然有心追求道理, 但是現在的宗教很複雜,若無法正確地選擇,往往會迷途不知折返。我們應該要心中存「 誠」,不是為私「我」而去信仰,而是為大地眾生,選擇正確的人生方向。 所以,學佛一定要學得內心純誠厚德,不可只學得表面能說善道。只對文字認識深入 ,對佛法並無助益; 總之,最重要的是身體力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信近於義,言可復也 □ ~~~~~~~~~~~~~~~~~~~~~~~~~~~~~~~~~~~~~~~~~~~~~~~~~~~~~~~~~~~~~~~~~~~~~~~~~~~~~~ 「誠信」,是學道的根源,一個人要成就事業或道業,不能離開誠與信。凡夫的心之 所以會迷茫,就是因為彼此少了一分「誠」意,一念無明起,三細六粗﹝煩惱﹞生」,相 互欺瞞詐騙的事也就屢見不鮮。 孔子的弟子曾參常常警惕自己:「君子慎其獨」——在眾目睽睽下能夠保持君子風度 沒有什麼稀奇,因為人多時,會注意不露出馬腳; 最容易疏忽的是只有單獨自處時,以為 沒有人看見,自己的缺點及不符合道德的行為便不經意顯現出來; 所以做為一個君子,在 沒有人看見時,更要提醒自己威儀端正。 孔子的弟子修身養性,就是這麼謹慎,他們不單是訓練自己的文學和辯才,更看重心 性的修養。我們學佛者的目標是超凡入聖,所以要更加謹慎,清淨心地說話時,不論對很 多人說話,或只對一個人說話,態度同樣要有誠意。「信近於義,言可復也」,一個人講 話非常有誠意,且這個誠是扎根於義的,別說出的話必能確實力行佛陀講經「不增不減」 的精神──對眾人說法不增,對一人說法不減,這就是「信近於義」,也就是發自於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聞思修要發於誠 □ ~~~~~~~~~~~~~~~~~~~~~~~~~~~~~~~~~~~~~~~~~~~~~~~~~~~~~~~~~~~~~~~~~~~~~~~~~~~~~~ 想要心無雜染,必定要有一分真正深刻的「誠」的修養。佛教中「聞、思、修」── 聽經不是為了與人辯論,而是要好好用心地聽; 聽了以後,深入地思考,透悟人生時間短 暫,體會生命的寶貴:思考以後,將經中的道理表現在行動上,啟發良知,發揮良能,該 做的事積極去做,不該做的事要戒防:這一切都是發於「誠」心。 善的法門要勤修,惡的要息滅,所謂「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癡」,戒定慧就是出於 真誠的聞思修; 我們學道要好好地培養這個「誠」字,設若缺乏誠心,任憑你說法說得再 好,也只能暫時吸引人來聽:然而言行不一,無法使眾生信服,卻侮辱了佛門。因此,會 不會說不要緊,老實修行、身體方行最重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信是誠的起步 □ ~~~~~~~~~~~~~~~~~~~~~~~~~~~~~~~~~~~~~~~~~~~~~~~~~~~~~~~~~~~~~~~~~~~~~~~~~~~~~~ 圜悟禪師說:「學道存乎信,立信存乎誠。」我們要以誠來學道,但是起步一定要從 信開始「信為道源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根」,要學道、成就功德,一定要先建立自己的 信用; 若無法讓人相信,則這樣的人連做人的根本都沒有,何況是學道、識理呢! 因此, 我們每個人都必須好好守信用。 慈濟是任重道遠的志業,這一條長遠的道路,最初也是起源於「信」。當初要建慈濟 醫院時,沒有寸土片瓦,我只不過說一句話:「我想蓋醫院。」全省委員就依我的意願為 意願,努力護持建院事業。也是因為這麼一句話,雖然遇到很多困難,為了言出必有信, 還是繼續籌建醫院,這就是守信用、負責任。總之,「信」是做人的基本,建立信用後才 可以到達誠的境界。 圜悟禪師又說「存誠於中,然後俾眾無惑; 存誠於己,可以教人無欺。」一個人內心 若能常存一個「誠」字,剛開口動舌、舉手動足,一切行為舉止可以得到眾生的信賴。做 人常常存著一分誠心,才可以教導人不欺騙; 自己若不誠實,常常欺騙別人,搬弄口舌是 非,卻要教人不欺騙,那就很難了。 記得我計畫興建醫院時,有一次到土城拜見廣欽老和尚。老和尚平日禁口不語,那天 卻對我說許多話。有位委員問他:「老師父,我們師父說要建醫院,您想蓋得起來嗎? 」 他拍拍我的肩頭說:「你心無欺,醫院一定建得成。」當時,我體會到「欺」就是「誠」 的相反;若有一分誠,醫院一定建得成。而今,這句話已經應驗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誠信是做人的基礎 □ ~~~~~~~~~~~~~~~~~~~~~~~~~~~~~~~~~~~~~~~~~~~~~~~~~~~~~~~~~~~~~~~~~~~~~~~~~~~~~~ 道業唯有以「誠」方能成就,人間的事業也是; 若時常心存欺騙他人的心理,說話欠 缺可信度,這樣的人無論到那一個地方,都是窒礙難行。希望諸位記住「唯信與誠,有補 無失」。 修行要能夠善體人意,不能只顧自己的感受,而不站在他人的立場為人著想。我們應 該學習善體人意:不要當一個常常需要別人來善解自己行為的人,而是要當一個能夠常常 善解他人的人。 我曾說過,什麼人我都可以原諒,唯有「不誠」與「不信」這兩種人,我比較不能原 諒:但我並不曾放棄他們。平時說話不誠實的人,有時我就當作他沒說,有時會將他的話 打折扣,十分只能信幾分。至於無信的人,我不曾重用他,不過,我同樣不會捨棄他,我 會讓他有機會好好反省、改過。總之,「事相」上我必須去分別人的誠信與否,而「理相 」上則不放棄任何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舉手投足都在下種 □ ~~~~~~~~~~~~~~~~~~~~~~~~~~~~~~~~~~~~~~~~~~~~~~~~~~~~~~~~~~~~~~~~~~~~~~~~~~~~~~ 我們要相信佛教所說的因果,不要以為此生結束後就什麼都沒有了,種如是因,將得 如是果。慈濟之所以有今天,全靠眾人護持,這個緣是累生累世結來的,所以我們一定要 相信「因緣果報」,一定要有耐心,不但要發菩提心,還要有長遠心,好好照顧我們的善 緣種子。 開口動舌無不是因,你今天說一句話,博得他人信任、安心而生歡喜,解開疑惑,那 你就已經種了度化眾生的因。身體的動作也是一樣,大家一起辛苦工作後,卻把善後的工 作都留給別人,這就斷了善緣的因。雖然你開始時做得很好,但是後來卻招致別人的不滿 與怨憎,如此,你就種下無眾生緣的因,將來你所說的話,人家不會採納; 你想合群,卻 覺得很困難。 我曾經聽人抱怨說:「我抱著非常誠意的心來到這個團體,但是我覺得自己很沒有人 緣。」這就是我剛才所說的,本來與這個團體有緣,只是不能與人同甘共苦到最後皆大歡 喜的時刻,就是差在這一點而已。所以我們既然付出了,就要有始有終、貫徹到底,做到 整件事圓滿完成:這就是種歡喜因。 《地藏經》中也這樣說:「舉手投足,開口動舌,無不是因,無不是業。」舉手投足 之間,無不是在下種子。所以我們每一天、每一時、每一刻,一定要抱持因緣果報的觀念 ,處處謹慎,不要讓眾生起厭煩的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學佛要學平等心 □ ~~~~~~~~~~~~~~~~~~~~~~~~~~~~~~~~~~~~~~~~~~~~~~~~~~~~~~~~~~~~~~~~~~~~~~~~~~~~~~ 修行若能保持誠與信,則有補無失——有百利而無一害。「若誠不一,則心莫能保; 信不一,則言莫能行。」「若誠不一」,是說我們對別人的誠意不平等對某個人很誠意, 但是對另外一個人卻沒有誠意:對自己愛的人,即使掏心挖肝地無悔; 可是對於不喜歡的 人就不一樣了,看他成功、健康,就會感到怨怒、氣憤,不但不會生隨喜心,反而會去破 壞他,這就是沒有平等心。 學佛就是要學平等心,也就是「怨親平等」──不論親疏愛憎,對一切眾生抱著一個 「誠」字。我們若沒有平等心,就會偏護此人而排斥彼人,如此則不能保住菩提心:而菩 提心一失,就落入小乘了。「信不一則言莫能行」──一個人若講話不算話,絕對不能成 就事業。 若能做到「誠」與「信」這兩點,就是最大的修行:這兩個字是一切智慧和福德的種 子,希望大家在日常生活中相互勉勵。 ----------------------------------------------------------------< 9 待續 >---- -- 觀■□■□■□■觀■□■□■□■□■□■□■□■□■□■□■觀■□■□■□■觀 身 法本法無法 受 既然清淨 何必有網 譬如大日 遍照不爽 心 今付無法時 法 不 無法法亦法 是 上下十方 無為自在 因陀羅手 去曼達礙 無 法法何曾法 無 淨□■□■□■□苦□■□■□■□■□■□■□■□■□■□■□常□■□■□■□我 梵網經典: http://buddha.nsysu.edu.tw/buda Email 信箱: kftseng@cc.nsysu.edu.tw 中華電子佛典: http://ccbs.ntu.edu.tw/cbeta [鹿苑]五明學館: buddha.nsysu.edu.tw Ξ Origin: [鹿苑]五明學館 |
精華閱讀 | 首篇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末篇 | 轉寄 | 返回上層 |
卍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http://buddhaspace.or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