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業報迷蹤-6》【開始炒地皮】

精華閱讀 | 首篇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末篇 | 轉寄 | 返回上層
作者: abstsai (白非白) 看板: BudaHelp
標題: 《業報迷蹤-6》【開始炒地皮】
時間: Wed May 25 05:11:52 2005

《業報迷蹤-6》【開始炒地皮】

上回世尊說到光音天人吃多了飛不起來,其實不但飛不起來,還會變
醜:《起世經》(p0361c07)
┬┬┬┬┬┬┬┬┬┬┬┬┬┬┬┬┬┬┬┬┬┬┬┬┬┬┬┬┬┬
 『諸比丘。劫初眾生。食地味時。多所資益。久住於世。而彼
  諸人。若多食者。顏色即劣。若少食者。光相便勝。
┴┴┴┴┴┴┴┴┴┴┴┴┴┴┴┴┴┴┴┴┴┴┴┴┴┴┴┴┴┴

吃得少,身光較明亮,所以就有比較了:
┬┬┬┬┬┬┬┬┬┬┬┬┬┬┬┬┬┬┬┬┬┬┬┬┬┬┬┬┬┬
 『當於是時。形色現故。眾各相欺。共諍勝劣。勝者生慢。以
  我慢故。地味便沒。
┴┴┴┴┴┴┴┴┴┴┴┴┴┴┴┴┴┴┴┴┴┴┴┴┴┴┴┴┴┴

地味也就是地肥,這情形好像小時候兄弟姐妹爭吃,結果大人不耐煩
就吼道:“吵吵吵,統統都甭吃…”,地肥因人的心而消失,可見環
境會因人心改變也是天然的現象,

這下子大事不妙,幸好那時又有“地皮”長出,滋味甜美,老祖宗的
第一道料理“抄地皮”大概就是那時出現的:
┬┬┬┬┬┬┬┬┬┬┬┬┬┬┬┬┬┬┬┬┬┬┬┬┬┬┬┬┬┬
 『續生地皮。色味具足。譬如成就羯尼迦羅花。有如是色。又
  如淳蜜煎除滓蠟。有如是味。(那時地肥沒了的時候)彼諸
  眾生。皆共聚集。憂愁苦惱。推胸叫喚。迷悶困乏。作是唱
  言。嗚呼我地味。嗚呼我地味。(呼天搶地十分沮喪)
 『譬如今者。有諸勝味。既嘗知已。唱言嗚呼。此是我味。執
  著舊名。不知真義。彼諸眾生。亦復如是。(現在人也一樣)
┴┴┴┴┴┴┴┴┴┴┴┴┴┴┴┴┴┴┴┴┴┴┴┴┴┴┴┴┴┴

但是地皮也因為人的差別心而消失,代之而起的是“林蔓”:
┬┬┬┬┬┬┬┬┬┬┬┬┬┬┬┬┬┬┬┬┬┬┬┬┬┬┬┬┬┬
 『時彼眾生。食於地皮。亦久住世。多食色麤。少食形勝。以
  勝劣故。我慢相凌。地皮復沒。便生林蔓。形色成就。香味
  具足。譬如成就迦藍婆迦花。有如是色。割之汁流。猶如淳
  蜜。乃至如前。聚共愁惱。
 『如是次第。林蔓沒已。有粳米出。不耕不種。自然而生。無
  芒無糠(原字=〔禾*會〕)。米粒清淨。香味具足。
┴┴┴┴┴┴┴┴┴┴┴┴┴┴┴┴┴┴┴┴┴┴┴┴┴┴┴┴┴┴

這米不用處理也是即時可吃的,吃了米後才長出男女相來:〔經上原註〕
┬┬┬┬┬┬┬┬┬┬┬┬┬┬┬┬┬┬┬┬┬┬┬┬┬┬┬┬┬┬
 『彼時眾生。食是米已身分即有脂髓皮肉筋骨膿血泉脈流布。
  及男女根相貌彰顯。根相既生。染心即起。以有染故。數相
  視瞻。既數相看。遂生愛欲。以欲愛故。便於屏處。行非梵
  行不淨欲法。

 『是時復有諸餘眾生。未行此者。見已告言。咄汝眾生所作甚
  惡。云何如此。(因為是別人沒見過的怪行為)時彼眾生。
  即生慚愧。墮在不善諸惡法中。便得如是波帝名字〔波帝隋
  言墮即是夫主〕。(老公叫墮)

 『時彼眾生。以墮如是諸惡法故。同行欲者將飯食來。共餉遺
  之。(墮覺得不好意思,就主動去拿米給女人吃)語彼女言。
  汝有墮也。汝有墮也。因此立名為婆梨耶〔隋言飯食即是婦
  也〕。(老婆叫有墮,意思是有了一個墮)
┴┴┴┴┴┴┴┴┴┴┴┴┴┴┴┴┴┴┴┴┴┴┴┴┴┴┴┴┴┴

本來新生人類是共同生活的(穴居原始人好像也是一樣?)但是其它
看不慣那種怪異行為的眾生,就把那對夫妻驅離,叫墮離遠一點,別
再讓大家看見:
┬┬┬┬┬┬┬┬┬┬┬┬┬┬┬┬┬┬┬┬┬┬┬┬┬┬┬┬┬┬
 『諸比丘,以此因緣。先舊下生諸勝人等。見於世間夫妻事出。
  心生惡賤。左手捉取。右手推之。令離其處。時彼夫妻。或
  復二月。或復三月。去已還來。即以杖木土塊瓦石而打擲之。
  作如是言。汝善隱藏。汝善隱藏。(別再回來讓人看見)
  因此現今嫁女身。(這就是嫁女的由來)

 『是故今者,諸女嫁時。或擲諸花。或擲金銀衣服羅闍〔羅闍
  梵語即是熬稻穀為花者〕(爆米花)。作如是咒願之言。願汝
  新婦。安隱(通穩字)快樂。』
┴┴┴┴┴┴┴┴┴┴┴┴┴┴┴┴┴┴┴┴┴┴┴┴┴┴┴┴┴┴

這個習俗古早是惡意,到了今天反成了美意:『諸比丘。如是次第。
往昔眾人。用之為惡。今時諸人亦如是作。用之為好。』世尊接著說
『以是因緣。諸眾生等。於世法中。行於惡行。』原先不好的事到後
來卻變成好的,所以時風日下是人類的劣根性。這種沉淪的趨勢會導
致人類趨於破敗毀滅。當今這種現象越來越多,看在有覺悟的人眼裡
更加憂心忡忡了。

人類的來源開始有了改變,因為地肥消失很久了,新生人類不再由光
音天直接下來,而是光音天命終的人要下生人間時由人間女人受胎而
生,人越生越多,惡事也就增多了:
┬┬┬┬┬┬┬┬┬┬┬┬┬┬┬┬┬┬┬┬┬┬┬┬┬┬┬┬┬┬
 『諸比丘。如是眾生。更漸增長非法行時。有餘眾生。福命業
  盡。從光音天。捨身來下。於母腹中。受胎生身。以此因緣。
  世人漸多。非法漸增。
┴┴┴┴┴┴┴┴┴┴┴┴┴┴┴┴┴┴┴┴┴┴┴┴┴┴┴┴┴┴

本來粳米是因為先前來生的人的福力而自然生長,不必耕作管理的,
早上取米,晚上又生,晚上取米,早上又生,如果不取也不會壞掉,
經上記載著:
┬┬┬┬┬┬┬┬┬┬┬┬┬┬┬┬┬┬┬┬┬┬┬┬┬┬┬┬┬┬
 『諸比丘。諸舊勝人。先生世間。彼諸眾生。餘福力故。不須
  耕種而有粳米。自然出生。若有須者。日初分取。於日後分
  尋復還生。日後分取。日初還生。成熟無異。若未取者。依
  舊常在。』
┴┴┴┴┴┴┴┴┴┴┴┴┴┴┴┴┴┴┴┴┴┴┴┴┴┴┴┴┴┴

可是人們的劣根性生出貪念,福力漸漸消失:
┬┬┬┬┬┬┬┬┬┬┬┬┬┬┬┬┬┬┬┬┬┬┬┬┬┬┬┬┬┬
 『後時眾生。福漸薄故。嬾墮(懶惰)懈怠。貪吝心生。作如
  是念。今此粳米。非耕種得。何用辛苦。日初日後。時別往
  取。徒自困乏。(一天要收兩次嫌太累了)

 『我今寧可一時頓取。遂即併取二時粳米。有餘眾生。喚彼人
  言。食時方至。可共相隨收粳米也。(取米時間到了一起去
  取米)

 『彼人報言。我已頓取日初後分。一時將來。汝欲去者可自知
  時。(我已拿一天的米了,時間要到了,你自己去拿吧)
  彼作是念(那人想)。此人善作(好樣的,手腳真快)。快
  自安樂(自己享福)。日初後分一時頓取。我今亦可一時併
  取兩三日食(你拿一天我就拿三天)。即頓取之。

 『爾時更有諸餘眾生。喚彼人言。我等可共收取粳米。彼即報
  言。我前已取三日食分。汝自知時。彼人聞已。復作是念。
  此人甚善。我今亦宜一時併取四五日分。以為貯積。』(有
  樣學樣,各人越拿越多,屯積起米來了)
┴┴┴┴┴┴┴┴┴┴┴┴┴┴┴┴┴┴┴┴┴┴┴┴┴┴┴┴┴┴

這樣積米運動越來越流行,粳米來不及熟,就漸漸長出糠來保護米粒,
有人干脕脆把米給拔了,但是拔了就沒了,再也長不出來:
┬┬┬┬┬┬┬┬┬┬┬┬┬┬┬┬┬┬┬┬┬┬┬┬┬┬┬┬┬┬
 『以此因緣。爾時粳米漸生皮[米*會]。盛裹其米。又被刈者。
  即更不生。未刈之處依舊猶在。於是稻穀便有分段。叢聚而
  生。』
┴┴┴┴┴┴┴┴┴┴┴┴┴┴┴┴┴┴┴┴┴┴┴┴┴┴┴┴┴┴

這樣一來有的地方有米,有的沒有米,再這樣下去總不是辦法:
┬┬┬┬┬┬┬┬┬┬┬┬┬┬┬┬┬┬┬┬┬┬┬┬┬┬┬┬┬┬
 『是時眾生方共聚集…。(中略)我等今者。宜應分境。結為
  疆畔。彼是汝分。此是我分。并立要契。侵者罰之。』
┴┴┴┴┴┴┴┴┴┴┴┴┴┴┴┴┴┴┴┴┴┴┴┴┴┴┴┴┴┴

世尊說:
┬┬┬┬┬┬┬┬┬┬┬┬┬┬┬┬┬┬┬┬┬┬┬┬┬┬┬┬┬┬
 『諸比丘。以此因緣。世間便有界畔謫罰名字出生。(罰則出現)
┴┴┴┴┴┴┴┴┴┴┴┴┴┴┴┴┴┴┴┴┴┴┴┴┴┴┴┴┴┴

當有了你我田地之分,就有了地域、社會等結構形成,有人惜取自家
米糧先取他家,因而偷盜出生,《起世經》一一詳說了整個社會的變
化,以下就簡略的介紹一下:

因為有偷盜糾紛,所以產生了仲裁保護者,眾人就給保護者米糧,於
是產生了【剎帝利】,許多的剎帝利之中自然產生了能力更強的【王
】。眾生為求米糧,互相各種交換是交易行為開端,但是因為交易糾
紛日多,社會也亂象多多。又由於各有不服,所以爭仗便開始出現。

當時有一些人看見那種混亂的現象,想起古人沒有紛爭的年代,認為
為食而爭是一種惡行,因而嚴格修行自身,遠離偷盜,只行善事,成
了受到尊敬的【婆羅門】,最後地位比剎帝利還高,又有一些人因為
有特殊技能,因而成了各種工商專家,名為【毘舍】。這三種人各自
形成一個階級,當然其它的人就是第四種階級的【首陀羅】。

這樣,一個世間就形成了。在《起世經》第十卷世尊最後作了一總結:
(p0364c28)
┬┬┬┬┬┬┬┬┬┬┬┬┬┬┬┬┬┬┬┬┬┬┬┬┬┬┬┬┬┬
 『諸比丘。如是次第。我所具說。世間轉成。世間轉壞。世間
  轉住。』
┴┴┴┴┴┴┴┴┴┴┴┴┴┴┴┴┴┴┴┴┴┴┴┴┴┴┴┴┴┴

世間於是大功告成。世尊稱之為“世間轉住”。
--
∼∼∼∼∼∼∼∼∼∼∼∼∼∼∼∼
佛法一,一法佛,一法佛法法一佛。
真如一,一真如,一真如真真一如。
∼∼∼∼∼∼∼∼∼∼∼∼嬰愚∼∼
--
獅子吼站 相關資源:                             ◇ 南無護法韋馱尊天菩薩 ◇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電子三藏結集中            http://www.cbeta.org

		 
精華閱讀 | 首篇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末篇 | 轉寄 | 返回上層

卍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http://buddhaspac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