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信人: kftseng.bbs@ccbs.ntu.edu.tw (Post Gateway), 信區: BudaHelp
標 題: 真理不假外求
發信站: 由 獅子吼站 收信 (Thu May 23 07:13:54 1996)
發信人: kftseng@cis_nctu (羅侯羅), 信區: religion
標 題: Re: 基督教and佛教
發信站: 交大資科_BBS (Thu May 23 12:30:59 1996)
轉信站: cis_nctu
==> 在 psycho.bbs@fhl.EE.NCTU (神性-人性.理性-感性) 的文章中提到:
> 我說過,基督教是『真理來找人』的宗教,而佛教是『人去求得真理』的信仰,
> 而他提到『拜』,這個『拜』行為牽涉到的是我所分析的『需要信靠一個外在』
> 之行為,所以我才大膽的推論:假設他尋求一個外在的超越者來倚靠,是否其拜
> 佛法是絕對不會主張任何『拜』相關行為的,所以我覺得他的行為似乎不接近
> 佛法,
後面這段的補述不錯, 但是前面那一段的“佛教是『人去求得真理』”
則有問題, 因為佛教只是要一個人去認識『原來的我』 (這樣說也滿
奇怪的, 等下再補充), 而不是向外去尋找一個可以稱為我的東西.
============================================================
補充:
有一個人, 可以看到別人的頭, 可是他找不到自己的頭, 因為他看不
到自己的腦袋瓜子. 他就產生了一個很大的恐懼感, 他自己的頭不見
了!!! 這是多麼恐怖的一件事啊, 然後他就發狂了, 整天在大街上衝
過來衝過去, 到處找他的腦袋瓜子.
可是他的頭還好端端的架在他的脖子上啊, 那他向外找可以找得到他
的腦袋嗎? 若他可以靜下來, 好好的思唯, 甚至弄個鏡子來看看, 他
就可以發覺他的腦袋並沒有被別人給偷走.
佛法, 只不過就這麼簡單, 教人靜止、觀察、攝念而已, 沒有很深的
理論要去學. 就是『止、觀、定』這樣就可以回到自我.
[ 關於止、觀、定的解說, 詳細內容請參閱: 大方廣圓覺陀羅尼經 ]
============================================================
--
悲■□■□■□■悲■□■□■□■□■□■□■□■□■□■□■悲■□■□■□■悲
欣 法本法無法 欣 君子之交 其淡如水 執象而求 咫尺千里 欣 今付無法時 欣
交 無法法亦法 交 問余何適 廓爾忘言 華枝春滿 天心月圓 交 法法何曾法 交
集□■□■□■□集□■□■□■□■□■□■□■□■□■□■□集□■□■□■□集
--
* Origin: ★ 交通大學資訊科學系 BBS ★
==============================================================================
發信人: psycho.bbs@fhl.EE.NCTU (神性-人性.理性-感性), 信區: religion
標 題: Re: 基督教and佛教
發信站: 信望愛團契電子佈告欄 (Thu May 23 13:42:21 1996)
轉信站: cis_nctu!news.cis.nctu!news.cc.nctu!ccnews.NCTU!alab03.ee.nctu!fhlbbs
==> 在 kftseng.bbs@cis.nctu.edu.tw (羅侯羅) 的文章中提到:
: ==> 在 psycho.bbs@fhl.EE.NCTU (神性-人性.理性-感性) 的文章中提到:
: > 我說過,基督教是『真理來找人』的宗教,而佛教是『人去求得真理』的信仰,
: > 而他提到『拜』,這個『拜』行為牽涉到的是我所分析的『需要信靠一個外在』
: > 之行為,所以我才大膽的推論:假設他尋求一個外在的超越者來倚靠,是否其拜
: > 佛法是絕對不會主張任何『拜』相關行為的,所以我覺得他的行為似乎不接近
: > 佛法,
: 後面這段的補述不錯, 但是前面那一段的“佛教是『人去求得真理』”
: 則有問題, 因為佛教只是要一個人去認識『原來的我』 (這樣說也滿
: 奇怪的, 等下再補充), 而不是向外去尋找一個可以稱為我的東西.
^^^^^^^^^^^^^^^^^^^^^^^^^^^^^^^^^^^^
曾小弟弟見教的是!(誰叫你跟我討紅包的?...:p)
但是,"^^^^^^^^^^^" 這句話大有問題....:p
你那句話真正的意思應該是『佛法是向內求得的』,而我原文那句『人去求得
真理』有『佛法是向外求得』的意味。
然而那一個才是對的呢?我認為兩者都對,兩者都是最重要的法門向度。
佛法不論『外求』或『內求』,都是以『自性』為本。『內求』的向度個人
以為是禪宗的精神影響,這個向度的重點『觀照自心』而了解『自性空』進
而『寂靜滅』。如果走得太極端就變成石頭。
而『外求』則是以法華經為主要代表,法華經方便品云:「供養舍利、起憶
萬塔、曠野中積土成佛廟積沙成佛塔,如是諸人等,皆以成佛道」然後是
分別功德品、常不輕菩薩品、藥王菩薩本命品、妙音菩薩品,而以觀世音普
門品為最明顯的代表。在這種『外求向度』中,人求佛法的過程是「向外」
修行、做善事、禮佛、聽法、唸經、持咒、守戒,這些『向外』修行的目的
是透過這些『外物』而以『自性』為本,通徹寂靜滅生死之道。當然了,走
得太極端就會忘了以自性為本,『拜』起來了........
所以佛法是內求或外求的信仰?我想,應該是兩種不同向度,一樣都是學佛
正道,各有兩種極端外的缺失吧!.......:)
哇!我這個基督徒在胡說八道麼佛法?我滾去旁邊電電好了..........:ppp
psycho
--
文人 ★★☆☆☆☆★★★ 交大、清大兩場別出心裁的盛宴 ★★★☆☆☆☆★★
化與 │ 5.22 19.00 交大信望愛社 : 人是什麼?── 「自我超越」的探索 │
、自 │ 地點: 交大科學二館國際會議廳 │
信我 │ 5.30 19.00 清大團契: 人是什麼? ── 後現代社會及人的超越 │
仰超 │ 地點: 清大大門口對面勝利堂B1副堂 │
、越 ★─── 歡迎您加入我們的討論,共享心靈的饗宴!...^_^ ────★
--
※ Origin: ★ 信望愛 BBS 站 ★ (fhl.ee.nctu.edu.tw 140.113.11.234)
※ 歡迎來看我們精心製作的信望愛全球資訊網[http://fhl.ee.nctu.edu.tw]
==============================================================================
發信人: kftseng (羅侯羅), 信區: 'religion'
標 題: Re: 基督教and佛教
發信站: local (Thu May 23 14:48:25 1996)
==> 在 psycho.bbs@fhl.EE.NCTU (神性-人性.理性-感性) 的文章中提到:
> 奇怪的, 等下再補充), 而不是向外去尋找一個可以稱為我的東西.
^^^^^^^^^^^^^^^^^^^^^^^^^^^^^^^^^^^^
> 曾小弟弟見教的是!(誰叫你跟我討紅包的?...:p)
啊好.. 您還沒給我紅包耶.. 想欠到過年嗎?? 嘿....
這樣好了, 您應該認識 Custom 吧, 由他代收好了...
要他簽收據啊, 然後把收據寄給我, 我有空再去收帳.
> 但是,"^^^^^^^^^^^" 這句話大有問題....:p
> 你那句話真正的意思應該是『佛法是向內求得的』,而我原文那句『人去求得
> 真理』有『佛法是向外求得』的意味。
嗯, 您不是我所要陳述的意思. 這樣講好了, 佛法不論
向內或向外都是『求不到的』, 因為佛法不在內也不在
外, 既然沒有內外, 當然也不會在中間. 沒有內外區別
那來的中間啦.. :)
> 佛法不論『外求』或『內求』,都是以『自性』為本。『內求』的向度個人
> 以為是禪宗的精神影響,這個向度的重點『觀照自心』而了解『自性空』進
> 而『寂靜滅』。如果走得太極端就變成石頭。
這兩種方式都只是提供一種認識『為何佛法本來具足』
而不是說這樣可以求得一個稱為『佛法』的東西. 不過
您所提的修維法是沒什麼問題, 只是方向好向不太對.
> 而『外求』則是以法華經為主要代表,法華經方便品云:「供養舍利、起憶
> 萬塔、曠野中積土成佛廟積沙成佛塔,如是諸人等,皆以成佛道」然後是
> 分別功德品、常不輕菩薩品、藥王菩薩本命品、妙音菩薩品,而以觀世音普
> 門品為最明顯的代表。在這種『外求向度』中,人求佛法的過程是「向外」
> 修行、做善事、禮佛、聽法、唸經、持咒、守戒,這些『向外』修行的目的
> 是透過這些『外物』而以『自性』為本,通徹寂靜滅生死之道。當然了,走
> 得太極端就會忘了以自性為本,『拜』起來了........
這樣的話, 您法華經沒有乖乖的讀完喔, 不過不怪您啦,
您目前不是掛牌的佛教徒. 講到法華經嗎, 那就順道講
一個故事好了, (好久沒說故事了), 在信解品中:
================================================
有一個小朋友, 因為貪玩, 不喜歡回家, 後來就忘了家
在那邊了, 當然也就回不了家了. 可是呢, 他的爹爹很
著急, 到處派人去找他. 有一天, 身為爹爹的人, 看到
路邊有一個乞丐, 不看還好, 一看, 天啊! 那就是日夜
牽掛的小朋友嘛! 不過他這時已經是一個青年了.
身為爹爹的人, 又是富商一個, 怎麼可以容許自己的乖
寶寶流落街頭呢? (每個父母眼中的孩子都是乖寶寶).
就派人去把那個乞丐帶回家. 家丁身材魁武, 衣著鮮麗,
這個小乞丐一看拔腿就逃, 他以為是官府要抓他. 可是
他畢竟營養不良, 跑不過那些家丁, 終於被抓到了, 一
被抓到就昏過去了. 這個作爹爹的, 只好叫人用冷水把
他澆醒, 然後放他走路.
過幾天, 當爹爹的就穿了一身的破舊, 拿著幫別人除糞
的工具. 這個小乞丐就比較不會怕了, 當爹爹的慢慢的
靠近小乞丐, 給他一些東西吃, 後來就問他要不要幫忙
打工, 可以自力溫飽. 小乞丐一聽很高興啊, 就答應了.
然後就住進親爹爹的府中, 幫忙灑掃, 除糞等雜重物,
後來, 當爹爹的就穿一襲管家的衣服, 告訴他說, 他很
努力, 所以要託付帳房給他管. 沒多久, 原先的小乞丐
也就可以接受面對那些家丁的狀況, 理家的一切技術也
都學好了.
在當爹爹的要斷氣前, 請到了國王等等來到家中, 當眾
宣布, 這個年青人就是他的親身兒子. 原先的小乞丐,
後來的帳房, 到現在才知道那個富商就是他想要尋找的
爹爹.
================================================
這個故事強調了一些東西:
1. 這個小乞丐本來的身份就是富商的兒子, 不論他淪
為乞丐或是除糞的工人或帳房. 他就是富商的兒子,
這個事實是改不了的. 差別在那? 只是他不自知.
2. 那, 這些謀生的技術, 和小乞丐變成富商的兒子有
關嗎? 沒有吧! 富商可不是因為這個小乞丐會這些
才認他的. 而是他本來就是他的兒子, 為了要讓他
可以接受這個事實, 所以才慢慢的教他.
------------------------------------------------
那這個故事是什麼意思?
1. 佛性本具, 不是因為一個人去求取才有佛性. 不管
他為善為惡, 他就是有佛性. 差別在那? 他不知道
他有佛性, 到處去做怪, 去當沒人要的.
2. 那為何佛陀出現於世, 教人們去學佛法? 難到要學
這些佛法才有佛性? 不是啊! 只是大多數的人都像
這個小朋友一樣, 否定他自己嗎, 所以佛法只好分
成二乘、三乘、五乘, 然後乃至於八萬四千法門.
就是要讓人們, 漸次瞭解, 他們本來就是『佛子』
(這就是我用羅侯羅當暱名的原因).
================================================
> 正道,各有兩種極端外的缺失吧!.......:)
若就修學的方面來說是沒錯啊. 由上面的故事再就這方
面擴充解釋:
1. 若他管帳房後就以為自己可以這樣過一輩子, 所以就
捲款潛逃(以少為足), 那他就不可能知道他的原始身
份. 所以佛陀的意思就是告訴摩訶迦葉尊者這些大阿
羅漢, 他們可以成佛. 當然也是告訴後來的眾生們,
若好好的認清本份, 不要什麼貪啊! 瞋啊! 癡啊! 身
口意三惡全犯了, (寧願當個乞丐, 沒人要的), 一定
都可以成佛. (法華經中授成佛記授的最多了)
==> 這是內求的缺點
2. 若他一直以為不行, 也就不敢面對內心的挑戰, 自然
他就會奢望外面的人給他, 也就是向外求取. 總喜歡
當個小乞丐, 不肯面對自己是富商的接班人的事實,
不肯面對自己『具足佛性』. 那就什麼都沒了.
==> 這是外求的缺點.
原經文如下: 妙法蓮華經 信解品第四
--------------------------------------------------------
若有人年既幼稚,捨父逃逝,久住他國。或十,二十,至五
十歲。年既長大,加復窮困,馳騁四方,以求衣食。漸漸遊行,
遇向本國。
其父先來求子不得,中止一城。
其家大富,財寶無量,金銀、琉璃、珊瑚、琥珀、玻璃、珠
等,其諸倉庫悉皆盈溢,多有僮、僕、臣、佐、吏、民、象、馬
、車、乘、牛、羊無數。出入息利,乃(遍)他國。商估賈客亦
甚眾多。
時貧窮子遊諸聚落,經歷國邑,遂到其父所止之城。
父每念子,與子離別,五十餘年,而未曾向人說如此事。但
自思惟,心懷悔恨,自念老朽,多有財物。金銀珍寶,倉庫盈溢
,無有子息。
一旦終沒,財物散失,無所委付。是以慇懃,每憶其子,復
作是念:『我若得子委付財物,坦然快樂,無復憂慮。』
世尊。爾時窮子,傭賃展轉,遇到父舍,住立門側。遙見其
父,踞師子床,寶几承足,諸婆羅門,剎利居士,皆恭敬圍繞。
以真珠瓔珞,價直千萬,莊嚴其身。吏民僮僕,手執白拂,侍立
左右。覆以寶帳,垂諸華旛,香水灑地,散眾名花,羅列寶物,
出內取與。有如是等種種嚴飾,威德特尊。
窮子見父,有大力勢,即懷恐怖,悔來至此。竊作是念:『
此或是王,或是王等。非我傭力,得物之處。不如往至貧里,肆
力有地,衣食易得。若久住此,或見逼迫,強使我作。』作是念
已,疾走而去。
時富長者,於師子座,見子便識,心大歡喜。即作是念:『
我財物庫藏,今有所付。我常思念此子,無由見之。而忽自來,
甚適我願我雖年朽,猶故貪惜。』即遣旁人,急追將還。
爾時使者,疾走往捉。窮子驚愕,稱怨大喚:『我不相犯,
何為見捉。』使者執之逾急,強牽將還。于時窮子,自念無罪而
被囚執,此必定死,轉更惶怖,悶絕躄地。
父遙見之,而語使言:『不須此人,勿強將來。以冷水灑面
,令得醒悟。莫復與語。』所以者何?父知其子。志意下劣。自
知豪貴,為子所難。審知是子,而以方便,不語他人云是我子。
使者語之:『我今放汝,隨意所趣。』窮子歡喜,得未曾有
。從地而起,往至貧里,以求衣食。
爾時長者,將欲誘引其子,而設方便。密遣二人,形色憔悴
,無威德者:『汝可詣彼,徐語窮子。此有作處,倍與汝直。窮
子若許,將來使作。若言欲何所作?便可語之,顧汝除糞。我等
二人,亦共汝作。』
時二使人,即求窮子。既已得子,具陳上事。
爾時窮子,先取其價,尋與除糞。其父見子,愍而怪之。又
以他日於窗牖中,遙見子身,羸瘦憔悴,糞土塵坌,汙穢不淨。
即脫瓔珞,細軟上服嚴飾之具,更著麤弊垢膩之衣,塵土坌身。
右手執持除糞之器。狀有所畏。語諸作人:『汝等勤作,勿得懈
息。』
以方便故,得近其子。後復告言:『咄,男子。汝常此作,
勿復餘去,當加汝價。諸有所須,盆器米麵鹽醋之屬,莫自疑難
。亦有老弊使人,須者相給,好自安意。我如汝父,勿復憂慮。
所以者何?我年老大,而汝少壯。汝常作時,無有欺怠瞋恨怨言
,都不見汝有此諸惡,如餘作人。自今以後,如所生子。』
即時長者更與作字,名之為兒。
爾時窮子,雖欣此遇,猶故自謂客作賤人。由是之故,於二
十年中,常令除糞。過是已後,心相體信,入出無難。然其所止
,猶在本處。
世尊,爾時長者有疾:『自知將死不久,語窮子言。我今多
有金銀珍寶,倉庫盈溢,其中多少,所應取與,汝悉知之。我心
如是,當體此意。所以者何?今我與汝,便為不異,宜加用心,
無令漏失。』
爾時窮子,即受教敕,領知眾物,金銀珍寶,及諸庫藏,而
無希取一餐之意。然其所止,故在本處,下劣之心,亦未能捨。
復經少時,父知子意,漸以通泰,成就大志,自鄙先心。臨
欲終時,而命其子,並會親族,國王大臣,剎利居士。皆悉已集
,即自宣言:『諸君當知,此是我子,我之所生。於某城中,捨
吾逃走,(立令)竮辛苦五十餘年。其本字某,我名某甲,昔在
本城,懷憂推覓。忽於此間,遇會得之,此實我子,我實其父。
今我所有一切財物,皆是子有,先所出內,是子所知。』
世尊。是時窮子,聞父此言,即大歡喜,得未曾有,而作是
念:『我本無心有所希求,今此寶藏,自然而至。』
世尊。大富長者,則是如來,我等皆似佛子。如來常說,我
等為子。世尊,我等以三苦故,於生死中,受諸熱惱,迷惑無知
,樂著小法。今日世尊,令我等思惟,蠲除諸法戲論之糞。我等
於中,勤加精進,得至涅槃一日之價。既得此已,心大歡喜,自
以為足。便自謂言:『於佛法中,勤精進故,所得弘多。』
然世尊先知我等,心著弊欲,樂於小法,便見縱捨。不為分
別:『汝等當有如來知見寶藏之分。』
世尊以方便力,說如來智慧。我等從佛得涅槃一日之價,以
為大得,於此大乘,無有志求。
我等又因如來智慧,謂諸菩薩開示演說,而自於此無有志願
。所以者何?佛知我等心樂小法,以方便力,隨我等說。而我等
不知真是佛子。今我等方知世尊,於佛智慧無所吝惜。所以者何
?我等昔來真是佛子,而但樂小法。若我等有樂大之心,佛則為
我等說大乘法,於此經中唯說一乘。而昔於菩薩前,毀訾聲聞樂
小法者,然實以大乘教化。是故我等,說本無心有所希求。今法
王大寶,自然而至,如佛子所應得者,皆已得之。
--
悲■□■□■□■悲■□■□■□■□■□■□■□■□■□■□■悲■□■□■□■悲
欣 法本法無法 欣 君子之交 其淡如水 執象而求 咫尺千里 欣 今付無法時 欣
交 無法法亦法 交 問余何適 廓爾忘言 華枝春滿 天心月圓 交 法法何曾法 交
集□■□■□■□集□■□■□■□■□■□■□■□■□■□■□集□■□■□■□集
--
Ξ Origin: 獅子吼站 ◇ 南無護法韋馱尊天菩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