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行佛學辭典搜尋

請輸入要查詢的詞彙:


除一切蓋障三昧

[佛學大辭典(丁福保)]

(術語)見除蓋障三昧條。


符合的條目少於三則,自動進行全文檢索,以為您找出更多資訊...

[佛學大辭典(丁福保)]
除蓋障三昧

(術語)真言行者入初地,初見法明道,斷除煩惱障等五障之三昧也。大日經一曰:「此菩薩住淨菩提心門,名初法明道。菩薩住此修學,不久勤苦,便得除一切蓋障三昧。」同疏一曰:「今此真言門修行諸菩薩以見法明道故,即生獲除一切蓋障三昧。得此三昧故,即能與諸佛菩薩同住,發五神通。」


[佛光大辭典]
初法明道

西藏語 chos-snav-bahi-sgo chos-snav-bahi-tshul-dav-po。真言行者證淨菩提心,滅除煩惱業苦,入初地位者,稱為初法明道。又作心明道、初法明門。係行者初發心時,觀照無相之淨菩提心(藏 byav-chub-sems-dpahi-sems-rnam-par-dag-pahi-sgo),覺自心本不生之實相,其心淨住,生大慧光明,普照無量法性,見諸佛所行之道,便得除一切蓋障三昧,見八萬四千煩惱實相,成八萬四千寶聚門。故大日經疏卷一(大三九‧五九○上):「菩薩住此修學,不久勤苦,便得除一切蓋障三昧者,入佛智慧,有無量方便門。今此宗直以淨菩提心為門,若入此門,即是初入一切如來境界;譬如彌勒,開樓閣門內善財童子,是中具見無量不思議事,難以言宣,但入者自知耳。」

又祕藏寶鑰卷下「十住心」之第八如實一道無為心(大七七‧三七一中):「謂無相虛空相,及非青非黃等言,並是明法身真如,一道無為之真理,佛說此名初法明道,智度名入佛道初門。言佛道者,指金剛界宮大曼荼羅佛,於諸顯教,是究竟理智法身;望真言門,是則初門。」此即真言行者得除蓋障三昧,入第十祕密莊嚴住心之初地分證位。〔大日經卷一住心品、守護國界主陀羅尼經卷一、大智度論卷六、祕密漫荼羅十住心論卷八〕 p2790


除蓋障三昧

全稱除一切蓋障三昧。又作淨除五障三昧。真言行者入於初地而證見法明道之三昧。住此三昧可除煩惱障、業障、生障、法障、所知障等五蓋障,而令一切煩惱業苦皆悉除滅。若得此三昧者,則與諸佛菩薩同住,故守護經又稱之為諸佛境界三昧。〔大日經卷一、大日經疏卷一〕 p4341



梵語 āvarana,巴利語同。又作礙。全稱障礙。覆蔽之意。指障害涅槃、菩提,遮害出離之煩惱。諸經論說障之種別各異,玆列述於左:

(一)二障,即:(1)俱舍宗立煩惱障與解脫障。前者障害智慧,遂不得慧解脫。後者又作定障,障害禪定,遂不得俱解脫。(2)大乘唯識宗立煩惱障與所知障。此二障於生死相續中為業之助緣。煩惱障,以我執為根本而生諸煩惱,障閡大涅槃而不令現證。所知障,以法執為根本而生諸惑,覆蔽所知之境使不生智;復分為異生性障等十重障,為十地所斷。據菩薩地持經卷九住品、梁譯攝大乘論釋卷四等載,所知障又分為皮障、膚障、骨障三種,於十三住中之歡喜住、無開發無相住及如來住分別斷之。

(二)三障,即:(1)大乘瑜伽金剛性海曼殊室利千臂千鉢大教王經卷五,區分妨礙瑜伽祕密三摩地之障為我慢重障,嫉妒重障、貪欲重障。(2)釋禪波羅蜜次第法門卷四,列舉妨礙修定之障為沈昏闇蔽障、惡念思惟障、境界逼迫障。(3)金光明最勝王經卷二分別三身品,列有惑障、業障、智障等三障,若惑障清淨則能示現應身,業障清淨則能示現化身,智障清淨則能示現法身。(4)解深密經卷三分別瑜伽品,列舉終定之障為三種,即:1.奢摩他障,2.毘鉢舍那障,3.俱障。五蓋中,掉舉惡作蓋即屬奢摩他障,以心之躁動,或憂惱已作之事,皆能覆蓋心性之故;惛眠蓋及疑蓋屬毘鉢舍那障,以昏沈與睡眠能使心性無法積極活動之故,疑蓋則於法猶豫而無法決斷,因而覆蓋心性;貪欲蓋及瞋恚蓋屬俱障,以執著貪愛五欲之境及在違情之境上懷有忿怒,故能覆蓋心性。(5)發智論卷十一列舉煩惱障、業障、異熟障等三障。煩惱障,指數數現行恆起之煩惱;業障,指五無間業;異熟障,指三惡趣、人趣中之北俱盧洲及無想天。

(三)四障,即:(1)無上依經卷上菩提品載,不能證得無上菩提之障為闡提障、外道障、聲聞障、緣覺障等四種。(2)勝思惟梵天所問經論卷一載,散亂大乘心者有四障:1.乘障,墮於小乘心。2.教化眾生障,著於三昧之樂之辟支佛心。3.聚集佛法滿足功德障,求佛法而有厭足。4.畢竟聚集一切佛法障,將所聞者不廣為人說且不正念觀察。

(四)五障,即:(1)中阿含卷二十八瞿曇彌經、法華經卷四提婆達多品載,女人身有不得成梵天王、帝釋、魔王、轉輪聖王及佛等五障。(2)大日經疏卷一列舉妨礙得除一切蓋障三昧者,有煩惱障、業障、生障、法障、所知障等五種。

又妨礙諸法之生、住等事者,稱為障礙;二物互相障礙,不得同時佔有同一空間者,如手礙手、石礙石,則稱為障礙有對。〔大毘婆沙論卷一一五、卷一五三、雜阿毘曇心論卷三、辯中邊論卷上、瑜伽師地論卷九十九、菩薩地持經卷一、卷三、順正理論卷七十、佛性論卷二、大乘阿毘達磨雜集論卷十、卷十三、佛地經論卷七、俱舍論卷十八、卷二十五、成唯識論卷八、大乘義章卷五本、俱舍論光記卷十七、卷二十四、成唯識論了義燈卷一末、成唯識論述記卷一本、華嚴五教章卷三〕 p5946


[中華佛教百科全書]
五障

(一)女人的五種障礙︰亦稱五礙。即女人身有不得作梵王、帝釋、魔王、轉輪聖王、佛等五種障礙。出自《法華經》卷四〈提婆品〉。《法華經要解》釋云(卍續47‧631下)︰「梵王淨行,帝釋少欲,魔王堅固,輪王大仁,佛具萬德,而女人多染多欲,懦弱妒害,具足煩惱,皆反於上,故致五障。」

此外,《超日明三昧經》卷下亦載女人具五障之緣由。其文略云︰勇猛少欲乃得為男;女人雜惡多態故不得作天帝釋。奉清淨行無有垢穢,修四等心若遵四禪乃昇梵天︰女人淫恣無節故不得作梵天。十善具足尊敬三寶,孝事二親謙順長老,乃得魔天;女人輕慢不順毀疾正教故,不得作魔天。行菩薩道慈愍群萌,奉養三尊先聖師父,乃得轉輪王主四天下,教化人民普行十善,遵崇道德為法王教;女人匿態有八十四無有清淨行故,不得作聖帝。行菩薩心愍念一切,大慈大悲被大乘鎧,消五陰化六衰廣六度,了深慧行空無相願,越三脫門,解無我人無壽無命,曉了本無不起法忍,分別一切如幻如化,如夢如影芭蕉聚沫,野馬電焰水中之月,五處本無無三趣想,乃得成佛;女人著色欲淖情匿態身口意異故,不得作佛。

古來將此五障與三從連用,以顯示女人的業障深重及其為至極的劣機。

(二)指菩薩修道上的五種障礙︰即惡道障、貧窮障、女身障、形殘障及喜忘障。惡道障指生於三惡道。貧窮障指生於貧窮之家。女身障指受女身的果報。形殘障指因為形體殘損而諸根不具。喜忘障的「喜」是「屢屢」之意,指屢屢忘失,記憶力不佳之謂。離此五障,稱為五種功德。

天台宗在論三藏教的菩薩修行位時,一說初阿僧祇時可離五障,一說三阿僧祇時可離五障。例如《法華玄義》卷四(下)、《四教義》卷七說第一阿僧祇離女身,《菩薩戒經義疏》卷上說初僧祇得五種功德,《四教儀》卷中說初阿僧祇離女身及四惡趣。以上皆屬前者。又,《法華玄義釋籤》卷二(下)謂菩薩至第三祇始離五障,此與《大智度論》所說同屬後者。

此外,另有一說,謂如不遇違緣,在初阿僧祇即脫離五障,如遇違緣則在三阿僧祇始得脫離。又有一說,謂就六度勤修的功能而言,應在初阿僧祇脫離,但若根據教門設施的定位,則應是在三阿僧祇之時。

(三)指不能得除一切蓋障三昧的五種障礙︰又名五蓋障。即煩惱障、業障、生障、法障、所知障。《大日經疏》卷一(大正39‧590a)︰
「菩薩住此修學,不久勤苦,便得除一切蓋障三昧。(中略)是中障有五種。一者煩惱障,謂根本煩惱,乃至八萬四千上中下品障,蓋淨心及由宿世偏習故,妨礙道機不入佛法。二者業障,謂過去及現在世造諸重罪,乃至謗方等經,是人雖有得道因緣,以先業障未除故,種種留難不入佛法。三者生障,謂是人若得勝上無難生處,必當悟道,然乘前業更受無暇之身,以報生即為障,不入佛法。四者法障,謂此人已得無障生處,又有悟道之機,以先世曾有障法等緣故,不逢善友,不聞正法。五者所知障,謂此人乃至遇善知識,得聞正法,然有種種因緣,兩相不合和,妨修般若波羅密,如大品魔事品中廣明,亦是先世或曾差化道機,故憙生此障。」

此五障若除,於自心中常見十方一切諸佛妙相湛然,如觀明鏡,乃至於諸威儀去來睡寤,皆不離如是佛會因緣。

(四)勤學苾芻應當遠離的五違逆學法中的五種障礙︰即增上戒障、增上心障、增上慧障、往善趣障、利養壽命所作事障。《瑜伽師地論》卷九十九(大正30‧872b)︰
「云何名為增上戒障﹖謂如有一,或是奴婢,或是獲得,或有所言,廣說一切障出家法而與相應,如是名為增上戒障。云何名為增上心障﹖有十一障,當知名為增上心障,謂數與眾會為初,處分居處為後。云何名為增上慧障﹖謂於正法及說法師不起恭敬,陵懱正法及說法師輕賤自己,於法慳悋障他正法,令背正法毀謗正法,如是等類當知皆名增上慧障。
云何名為往善趣障﹖謂如有一,惡欲邪見多諸忿恨,乃至廣說。如是色類順諸惡趣受學轉法,當知是名順惡趣障。利養障者,謂隨所行,令未信者更增不信,其已信者能令改變不樂功德,不時時中精勤修習施福業事,不樂為他引攝所有利益安樂,如是等類。
壽命障者,謂不謹慎遠避惡象,廣說乃至不善遠離有災有疫諸惡國土,又不遠離諸因諸緣未盡壽量能令夭歿。如是等類。所作事障者,謂能障礙營衣鉢等所有事業。如是一切總攝為一,應知說名利養壽命所作事障。」

(五)障信、進、念、定、慧等五善根的五障︰即欺、怠、瞋、恨、怨。《法華玄義釋籤》卷一云(大正33‧819a)︰「欺為信障,怠為進障,瞋為念障,恨為定障,怨為慧障。」

〔參考資料〕 (一)《法華經玄贊》卷九(本);《大明三藏法數》卷二十八。(二)《四教儀集註》卷中。


初法明道

指最初之法明道。又稱初法明門。即謂行者初發心時,觀照無相菩提心,覺自心之本不生際。

《大日經》卷一〈住心品〉云(大正18‧1c)︰「祕密主,此菩薩淨菩提心門名初法明道,菩薩住此修學,不久勤苦,便得除一切蓋障三昧。」《大日經疏》卷一釋云(大正39‧590a)︰ 「入佛智慧有無量方便門,今此宗直以淨菩提心為門;若入此門,即是初入一切如來境界。譬如彌勒,開樓閣門內善財童子,是中具見無量不思議事,難以言宣,但入者自知耳。法明者,以覺心本不生際,其心淨住生大慧光明,普照無量法性,見諸佛所行之道,故云法明道也。」

此謂真言行者於初發心時,直觀自心實相,了知自心之本來不生,即時成自然覺,得除蓋障三昧,名為初法明道。

又,《祕藏寶鑰》卷下謂對辨顯密,經之初法明道與除一切蓋障三昧皆在初地入心位。其中,初法明道在初地入心位之前半剎那,除一切蓋障三昧在後半剎那。初法明道配十住心之第八「一道無為心」,除蓋障三昧配第九極無自性心。初法明道、除蓋障三昧與第十「祕密莊嚴心」相望,則前二者不過是真言門之初門。

〔參考資料〕 《守護國界主陀羅尼經》卷一;《大智度論》卷六;《祕密漫荼羅十住心論》卷八;《大日經疏鈔》卷一。


全文檢索完畢。

亦可另行搜索於 大藏經(CBETA) / Google / 異體字字典 /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 國語辭典 /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 四庫全書 / 國學大師 / 法鼓全集(聖嚴法師) / 廣欽老和尚網路專輯 / 雪公全集(李炳南老居士) / 印順全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