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行佛學辭典搜尋

請輸入要查詢的詞彙:


阿闍梨所傳曼荼羅

[佛學大辭典(丁福保)]

(圖像)謂善無畏三藏所傳之曼荼羅也。胎藏界曼荼羅之一種。此曼荼羅之建立次第,與大日經所說之曼荼羅及現圖曼荼羅略有不同。三重,十大院,列三百八十四尊云。出於大日經疏六,義釋四。


符合的條目少於三則,自動進行全文檢索,以為您找出更多資訊...

[佛學大辭典(丁福保)]
如來三昧耶

(術語)阿闍梨所傳曼荼羅知院之一尊也。畫如來頂相為其標幟。大疏六曰:「三昧耶當作御頂相,如來頂相具攝一切功德。」


戴塔吉祥

(菩薩)阿闍梨所傳曼荼羅觀音院之一尊,又窣堵波大吉祥菩薩,謂之戴塔吉祥。即彌勒菩薩也。表菩薩紹釋迦如來之佛位,或以手結窣堵波印,或頂戴塔也。圖作帶塔德菩薩。大疏六曰:「戴塔吉祥於頂髻上置窣堵波,或在所持華上。」不同記二曰:「窣堵波大吉祥菩薩,梵號阿梨耶窣堵波摩訶室利Āryastūpa-mahāśrī,所傳圖云帶塔德菩薩,又云戴塔吉祥。」演密鈔八曰:「觀音持佛,佛現在故。慈氏持塔,師滅度故。又八大菩薩經說:慈氏菩薩頂帶如來率都婆,又名帶塔之尊。」


[佛光大辭典]
十二火

西藏語 me mam-pa-bcu-gñis。指十二種火法,或指修此十二種火法之本尊。又作十二火天。即密教針對外道所說之四十四種邪護摩不契護摩之真義,故說真實之十二火。即:(一)智火(藏 Ye-śes-me),為帝釋之內證,即表菩提心之慧光燒破無明之義。與息災法相應。帝釋為諸天之王,故以之表具一切如來功德之大日如來智光;本尊為黃色,圍繞圓光燄鬘,住正受三昧相,修此法者作方壇觀。(二)行滿(藏 Hdsin-bye),表大悲行。亦與息災法相應。其形如秋月,身著鮮白衣,右持數珠,左持軍持。(三)摩嚕多(藏 Rluv),譯為風燥。如風能壞雲,表散壞諸障之義,與調伏法相應。端坐黑色半月中,手執帛,如天衣形。(四)盧醯多(藏 Dmar-po),譯為赤色,表利慧之義。其形相端坐三角中,右執刀,帶微怒。(五)沒[口*栗]拏(藏 Mrda),表慈悲、智慧和合之意。其形相左半身呈赤色怒形,右半身呈黃色微笑,左執刀,右持金剛杵。(六)忿怒(藏 Khro-bo),攝降伏與息災。其身煙色甚黑,閉一目如不動尊,火髮,開大口作大吼狀,出四牙。(七)闍吒羅(藏 Itc-ba),譯為溫腹。其形具五色,呈極忿怒形。(八)迄灑耶(藏 Brav-ba),譯為費耗。表遣除業障之義。其形相如眾多電光聚生,不可瞻視。(九)意生(藏 Yid-las-skyes),表自在之慧。普於法界以善巧之身口意應眾生,隨意成大佛事。(十)羯微(藏 Hjig-rten-hdsin-pa),譯為受食火。表受得三身之果。其形相為手持唵字印。(十一)大日經與大日經疏皆缺其說。(十二)謨賀那(藏 Rmugs-byed),譯為悉成。表降伏諸魔,所作已辦之義。上記之十二火,除第十一尊之外,其餘諸尊之形相皆載於大日經疏卷二十,同卷又舉出其中智火、行滿與沒拏等之修法作法。然大日經疏卷六所載阿闍梨所傳曼荼羅之胎藏外金剛部院左方,僅列此十二火神之名。〔大日經護摩品〕(參閱「事火外道」3039) p333


大日經疏

凡二十卷。善無畏(637~735)講解,一行(683~727)筆錄。又稱大毘盧遮那成佛經疏、大疏。收於大正藏第三十九冊。隨文解釋大日經七卷中之前六卷三十一品。善無畏譯出大日經後,應諸方之請而講解大日經,一行筆錄之,遇有善無畏另作解釋之處,則記「阿闍梨言」,若屬一行自己之看法,則記「私謂」、「今謂」以資識別。所釋明快暢達,義旨無所不盡,特以具緣品以下,多用淺略深祕二重釋,頗能發揮本經奧旨。又於第六卷阿闍梨所傳曼荼羅之圖位,補說經疏之曼荼羅,以闡明大日經之主旨。全書多處引用大品般若、法華、華嚴、大智度論、中論、瓔珞經、無盡意經、大般涅槃經、佛性論等,顯示作者學識之淵博。本書有再治本,題為大日經義釋,十四卷,或謂由智儼、溫古等重新整理而成者,其內容與本書大同小異。本書之注書有大日經義釋演密鈔(遼‧覺苑)等數十種。〔宋高僧傳卷五、大日經義釋演密鈔卷一、新編諸宗教藏總錄卷一〕(參閱「大日經義釋」769) p769


大輪金剛菩薩

大輪金剛,梵名 Mahā-cakra-vajra。或謂即持金剛利菩薩。為列於密教現圖胎藏界曼荼羅金剛手院第三行第七位之菩薩。密號般若金剛,種子為 (hūj),三昧耶形為三鈷。其形像,全身呈白肉色,眼稍上視,右手屈臂,開肘仰掌,屈食、中、無名三指,繫持數珠,左手屈臂,持三鈷杵置於胸前,左腳立膝,坐白蓮華座。此尊不見載於大日經及其疏或阿闍梨所傳曼荼羅,玄法寺儀軌卷二、青龍寺儀軌卷中亦僅有持金剛利菩薩,而未載此尊之名。〔胎藏界曼荼羅尊位現圖抄私卷二、胎藏界七集卷上、胎藏界曼荼羅鈔、諸說不同記卷四〕 p884


太山府君

梵名 Citragupta。音譯質呾羅笈多,意譯作奉教官。又作泰山府君。我國以之為冥府東嶽泰山之主司神,佛教則以太山府君配當閻魔王之書記,記錄人間善惡諸業,亦為冥界十王之一,稱為太山王。在密教,太山府君位於胎藏現圖曼荼羅外金剛部院南方,身呈肉色,右手執筆,左手持檀拏杖(杖端有金環,環中現人面),三摩耶形為人頭棒。阿闍梨所傳曼荼羅稱之為質呾羅笈多訊獄者。〔淨度三昧經卷一、法事讚卷上、大日經疏卷六、玄法寺儀軌、法苑珠林卷六十二、幽冥記、冥報記卷中、十王經注卷五〕 p1370


月光菩薩

月光,梵名 Candra-prabha。(一)釋尊於過去世修菩薩行,現國王身時之名。曾施頭於婆羅門。(參閱「月光王」1463)

(二)又稱月淨菩薩、月光遍照菩薩。與日光菩薩(梵 Sūryaprabha)同為藥師如來之脅侍。據藥師如來本願經載,此菩薩與日光菩薩共為無量無數菩薩眾之上首,次第補佛處。另依修藥師儀軌布壇法所載,月光菩薩身呈白色,乘於鵝座,手持月輪。〔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藥師如來觀行儀軌法〕

(三)為密教金剛界曼荼羅賢劫十六尊之一,胎藏界曼荼羅文殊院中之一尊。金剛界中,月光菩薩位列微細會等第二院之西邊。身呈白色,左手握拳當腰,右手持月光形,或持蓮華,華上安半月。密號清涼金剛,三昧耶形為半月形。胎藏界曼荼羅中,此菩薩位列文殊院中妙吉祥之右方,在妙音菩薩與無垢光菩薩之間。右拳當腰執蓮華,華上安半月,左拳當胸持合蓮華,跏坐蓮臺。密號威德金剛,三昧耶形為青蓮華,上置半月形。〔金剛頂一切如來真實攝大乘現證大教王經卷下、賢劫十六尊、大日經疏卷六阿闍梨所傳曼荼羅、金剛界曼荼羅鈔卷二、祕藏記、金剛界七集卷下、胎藏界七集卷中、諸說不同記卷五〕 p1463


半遮羅大將

半遮羅,梵名 Pāñcāla。又稱般遮羅大將、密嚴大將、教令使、般遮羅旃陀(梵 Pāñcāla-canda,意譯為五可畏)、般遮羅健荼(梵 Pāñcāla-ganda,意譯為五處)。為密教毘沙門天之眷屬八大夜叉將之一。據阿闍梨所傳曼荼羅載,此尊位於毘沙門天王之東第六位,乃半遮羅國之王,住於半遮羅巘拏、達彌拏國。〔孔雀王咒經卷下、大孔雀咒王經卷中、大日經疏卷五、大日經疏演奧鈔卷十五〕 p1598


布嚕那跋陀羅

梵名 Pūrnabhadrah。為毘沙門天之眷屬,夜叉八大將之一。亦為密教諸經軌中,守護佛法及國土之十六大護(夜叉神)之一。意譯作滿賢、滿賢大將。於阿闍梨所傳曼荼羅中,毘沙門天之西為吉祥功德天,其次即為此尊,兩手所執持者為弓箭。另據聖迦柅忿怒儀軌經卷中所載,若於滿賢大將前,取蘇摩那花,日燒八千,及至六個月期滿,可得金錢千貫。〔蘇婆呼經卷上、大日經疏卷五〕 p1909


如來刀菩薩

為密教阿闍梨所傳曼荼羅、胎藏圖像中,列於遍知院之菩薩。此尊即大日經密印品所舉,以「大慧刀印明」為其自內證之尊。刀,比喻利智,能斷除煩惱之義。其形像為右手持劍,左掌上仰,置於臍前,而拇指、中指、無名指、小指等稍屈,跏趺坐於蓮花上。〔大日經疏卷十三〕 p2347


如來心菩薩

為密教阿闍梨所傳曼荼羅、胎藏圖像中,列於遍知院之菩薩。其形像為頂戴寶冠,身著羯磨衣,二手上仰置於臍前,手持蓮花,蓮上有珠,此珠表示心月輪。據大日經卷四密印品載,其印契作「內縛拳」,並豎右手之食指、中指,稍屈第三指節成鉤形。真言為:歸命壤怒嗢婆嚩(jñānudbhava,智生)娑訶(svāhā,成就)。〔大日經疏卷十三〕 p2348


如來正勤菩薩

為密教阿闍梨所傳曼荼羅中列於遍知院之菩薩。據載,遍知院中如來正勤菩薩以外,其他諸尊之印明,大多屬於胎藏修法如來身會中所結誦之印明。於大日經卷四密印品中,未列舉此尊之印明,故不列入如來身會中;蓋此尊之印明或已攝入如來念處印中。 p2350


如來甲冑菩薩

為密教阿闍梨所傳曼荼羅、胎藏圖像中,列於遍知院之菩薩。又稱如來甲菩薩。此尊表如來之德,具有防護煩惱魔軍之功,猶如甲冑對敵軍有防衛之作用。其形像為身著甲冑,右拳置於腰間,豎左拳,持蓮花,花上有甲冑,跏趺坐於蓮花座上。據作禮方便次第載,其印契為「虛心合掌」,二食指稍彎屈,置於中指之背而不相觸著。據諸次第皆具緣品載其真言為:歸命鉢囉戰拏(pracanda,極暴惡)鉢日羅(vajra,金剛)入嚩攞(jvala,光明)尾娑普囉(visphara,普遍)吽(hūj,種子)。然大日經疏卷九謂,此非如來甲之真言,或係金剛薩埵圓光之真言。 p2350


如來如意寶菩薩

為密教阿闍梨所傳曼荼羅列於遍知院之菩薩;於胎藏現圖曼荼羅,則將此尊視同大勇猛菩薩(梵 Mahā-vīra)。大日經卷一具緣品以偈頌形容此尊(大一八‧六下):「復於彼南方,救世佛菩薩,大德聖尊印,號名滿眾願,真陀摩尼珠,住於白蓮華。」依大日經疏卷五之闡釋,此尊係淨菩提心無邊行願所集成,常能普雨世間及出世間之一切財寶。 p2350


如來舌菩薩

如來舌,梵名 Tathāgata-jihva,音譯怛他誐他爾訶縛。為密教胎藏現圖曼荼羅釋迦院內列,位於佛南方第六位之尊;亦為阿闍梨所傳曼荼羅、胎藏圖像中遍知院之菩薩。此尊主佛說法之舌相,常作真實語之德。密號為辯說金剛。然此尊與如來辯說菩薩並非同一尊。現圖曼荼羅中,其形像為全身呈肉色,右掌舒展上仰,而置於胸前,豎左掌,以拇指、食指持開敷之蓮花,蓮上置舌,舌上有光焰,跏趺坐於赤蓮花上。種子為 (ji)。三昧耶形為蓮上舌。據大日經卷四密印品載,其印契為屈二無名指(二水輪),以二拇指(二空輪)合入掌中,拇指壓於二無名指之指甲上。印契中之二水即表言說之義,入掌中即表示入 (a)字門之義,以二空壓二水即表示大空等同之義。據大日經密印品載,其真言為:歸命怛他蘗多(tathāgata,如來)爾訶縛(jihva,舌)薩底也(satya,真實)達摩(dharma,法)鉢羅底瑟恥多(pratisthita,性)莎訶(svāhā,成就)。〔大日經義釋卷十〕 p2351


如來念處菩薩

為列於密教阿闍梨所傳曼荼羅、胎藏圖像中遍知院之菩薩。其形像為豎右手,而拇指、食指相捻,其餘三指散立,豎左肘,手握短冊形之物,半跏趺坐於蓮花上。其印契為「虛心合掌」,屈二食指,捻二拇指之指頭,即大慧刀印。真言為:歸命怛他蘗多娑麼底(tathāgatasmrti,如來念)薩埵(sattva,眾生、有情)係哆弊嗢蘗多(heddhabhyudgata,諸利益生)伽伽那(gagana,虛空)糝忙糝麼(samāsama,等無等)莎訶(svāhā,成就);即「如來念念利益有情,等同虛空,更為虛空所不及」之義。〔大日經卷四密印品、大日經疏卷十三〕 p2352


如來金剛

指列於密教胎藏圖像中遍知院之三尊。又如來金剛三尊中之一尊(或三尊),與阿闍梨所傳曼荼羅遍知院中之如來三昧耶金剛同體。於胎藏修法中,此尊以金剛大慧印為其內證。三尊之形像如下:(一)豎右肘手掌上仰,拇指、食指相捻,其餘三指稍屈,左手置於胸前,持五股杵。(二)舒展右手掌置於腿上,手掌上仰,持蓮花,花上豎有三股金剛杵,杵上有光焰。以上二尊皆以右足押左足,半跏趺坐於蓮花上。(三)右手置腰間,持蓮花,花上有羯磨杵,左手結施願印,以左足押右足,半跏趺坐於蓮花上。 p2352


如來施願菩薩

為密教阿闍梨所傳曼荼羅、胎藏圖像中,列於遍知院之菩薩。其形像為右手下垂,結施願印,左手持蓮花,花上有與願印相,印之周圍有光焰,半跏趺坐於蓮花座上。 p2352


如來唇菩薩

為密教阿闍梨所傳曼荼羅中,列於遍知院之菩薩。於大日經卷四密印品舉出如來語門菩薩之印明,並謂於胎藏修法如來身會中結誦之。語門,即指口;故如來語門菩薩又稱如來口菩薩。「唇」亦為語門之意,然在阿闍梨所傳曼荼羅之遍知院中,同時舉出如來口、如來唇兩尊菩薩,則兩尊之異同實難區分。(參閱「如來語菩薩」2359) p2352


如來笑菩薩

如來笑,梵名 Tathāgata-hāsa,音譯怛他誐多訶娑。即位於密教胎藏現圖曼荼羅釋迦院內列南端之菩薩。此尊原為如來之齒相,係表示主如來歡喜之德。乃相當於阿闍梨所傳曼荼羅遍知院之如來唇菩薩或如來口菩薩。密號為歡喜金剛、破顏金剛。其形像為全身呈肉色,開口露齒,舉右臂,掌心下覆,置於口邊,左拳置腰側,持開敷之蓮花,跏趺坐於赤蓮花上。種子為 (hā)或 (hah)。三昧耶形為開敷之蓮花。印契、真言則用金剛笑菩薩之印明。(參閱「如來唇菩薩」2352) p2354


如來商佉菩薩

如來商佉,梵名 Tathāgata-śavkhah,音譯怛他蘗多商佉。又作如來法螺菩薩、法螺菩薩、吉祥商佉菩薩。為密教阿闍梨所傳曼荼羅、胎藏圖像中,列於遍知院之菩薩。在胎藏圖像中,其形像為向前豎右肘,舒展拇指、食指等,屈其餘之三指,左手握拳置於胸前,持蓮花,花上立螺貝,螺上有光焰,半跏趺坐於蓮花上。種子為 (aj)即在表示「本不生」之 (a,阿)字上,加上表示遍一切處之大空點,成為大寂涅槃之體性。據大日經卷四密印品載,其印契為「虛心合掌」,屈二食指,以二拇指絞之。真言為:歸命暗(aj,種子)。〔大日經疏卷十三〕p2354


如來眼菩薩

又稱如來觀菩薩。為密教阿闍梨所傳曼荼羅、胎藏圖像中,列於遍知院之菩薩。與如來身會之悲生眼(佛眼)菩薩同體;然如來眼與悲生眼之真言不同。在胎藏圖像中,其形像為豎右肘,手掌上仰,拇指、食指相捻,其餘三指稍屈;左手置胸前,持蓮花,花上有兩眼,跏趺坐於蓮花座上。其印契與悲生眼之印契相同。真言為:歸命怛他揭多斫吃芻(tathāgata caksu,如來眼)尾也嚩路迦也(vyavalokāya,觀)莎訶(svāhā,成就)。〔大日經卷二具緣品、卷四密印品、大日經疏卷九) p2355


如來頂菩薩

為密教阿闍梨所傳曼荼羅、胎藏圖像中,列於遍知院之菩薩。其形像為右手覆胸,舒展拇指、食指,屈其餘三指,左手持蓮花置於腰間,花上有一圓環,環中有多數小珠,圓上有光焰,跏趺坐於蓮花座上。其印契為「內縛拳」,豎二中指,二食指著於中指之背,並豎二拇指,壓於二中指之上。真言為:歸命吽吽(hūj hūj)。據大日經疏卷十三載,此真言具有三昧解脫之義。〔大日經卷四密印品〕 p2356


於本辭典中已顯示二十筆,其餘筆數將跳過。

[中華佛教百科全書]
大毗盧遮那成佛經疏

二十卷。唐‧善無畏講說,一行筆錄。又稱《大日經疏》、《大疏》、《本疏》、《無畏疏》。係《大日經》七卷三十六品中前六卷三十一品的註釋。收在《大正藏》第三十九冊。

開元十三年(725),善無畏譯畢《大日經》七卷後,為弟子一行等講解該經之深義;一行筆記善無畏所說,並加上自己的看法,而成《本疏》二十卷。開元十五年九月一行入寂,其弟子智嚴、溫古等奉師命再治《本疏》而成十四卷,改題為《大日經義釋》。相傳日本仍存有這兩種版本。《本疏》二十卷本由空海攜回,由東密所專弘;《義釋》十四卷本由慈覺攜回,為台密所依循。另外,《大日經》第七卷五品疏,由新羅零妙寺不可思議筆記善無畏口說而成《不思議疏》二卷。

全書二十卷中,第一卷至第三卷上半係解釋經之〈住心品〉,稱之為「口疏」,是通論全經大意,亦即密教教相(即理論)方面的說明。第三卷下半以下,註解經的〈具緣品〉至〈囑累品〉,稱之為「奧疏」,專釋事相,即密教具體的實踐方法行儀,未灌頂者不予傳授。全文所釋明快,能盡義旨,尤其〈具緣品〉以下,多用淺略、深祕二重釋,以發揮本經各種事相的深意。此外,又在第六卷阿闍梨所傳曼荼羅的圖位,補說經疏的曼荼羅。

疏文中,如係善無畏所作的解釋,則記「阿闍梨言」,若是一行自己的看法,則記「私謂」或「今謂」。所引的經論,有《大品般若》、《法華》、《華嚴》、《瞿醯》、《大智度論》、《中論》等,也引用《瓔珞經》、《無盡意經》、《大般涅槃經》、《佛性論》、《大乘莊嚴論》等書。

本書不單是解釋《大日經》的字句,而且將經中的思想再組織、再發展,使密教教理更趨完備,並發揮大乘佛教世、出世間不二的精神。此疏對於日本真言密教的開展影響頗鉅;如空海多依本書所說以組織其宗義,所著《即身成佛義》、《吽字義》等重要思想,皆依據本書而來。

本書之註釋在中國不多見,日本則甚多,主要有宥祥《大疏義述》三十一卷、信日《大疏勘文》三十卷、宥範《大疏妙印鈔》八十卷、杲寶《大疏演奧鈔》六十卷、道範《大疏遍明鈔》二十一卷、宥快《大疏鈔》八十五卷等。

◎附︰《文殊大藏經》密教部一〈大毗盧遮那成佛神變加持經導論〉(摘錄)

《大日經疏》與《義釋》之優劣
慈覺大師請來之《義釋》十四卷,成為台密專用疏本,被視為比弘法大師請來之《大日經疏》更佳。智證大師之《義釋目錄》中,舉出三點,判定《大日經疏》較《義釋》為劣︰(一)與普通之疏釋體裁不同,沒有作成大意等三段之解釋,而直接解說本經之文句。(二)文句晦澀難懂,前後句法不完整,故初學者不易解其意。(三)遺漏祕要,即《菩提心論》中所註,將《法華經》所謂開示悟入,與四種阿字配合一段,乃是此經之最極祕要,而《大日經疏》無此段文字,《義釋》上卻明白記述。因有此三缺點,故稱《大日經疏》較《義釋》為劣。

高野山寶性院宥快法印,於《大日經疏第一本鈔》卷第一中,針對智證大師所謂之第二缺點,予以辯白。曰︰「今疏相傳亂脫讀之,故直如釋不讀之,然者不足為難,不傳亂脫讀之不分明云,不知今疏意可人……。」又沙門阿寂記之《妙印鈔》卷第一中,敘述《疏》較《義釋》為佳。其鈔作︰「問曰︰以何得知二十卷勝正,依之寺門人云二十卷疏草安本也,十四卷如中書,十卷精書也云云。若然者上中下自顯然,故殊以十卷義釋可為勝正耶﹖答曰︰二十卷疏,是疏家之正說,一行之直記也,故不交他人之言。十四卷並十卷義釋,是疏家御遷化後,自宗他宗之人師交雜記之,全是非疏家之御再治,豈足為指南耶﹖爰以安然自云︰此義釋本三藏說一行記,智儼、溫古再治之間,本記之外多加人言,(中略)然間彼義釋中,師資相承大事等不載處是多,(中略)然今疏雖未再治,正是無畏之直說,一行之正記也,共是為見諦之阿闍梨,同為密宗之祖師,豈雖一偈一句,有不通達之處耶﹖仍以此疏無畏、一行、不空、惠果師資付屬嫡嫡相承明鏡也。」

安然和尚如此反駁台密一家所論,是多少有道理的。《義釋》只有燕京圓福寺覺苑所撰述之《演密抄》十卷而已,《大日經疏》卻有多家註釋,由此觀之,應可視《大日經疏》優於《義釋》。

東密對《大日經疏》之講傳與點本

講解《大日經》時,自古以來,即不直接以經來講述,一般慣例是講述《大日經疏》,而開此例的則是弘法大師。據《久米寺流記》所述,大同二年(807)大師歸朝後,同年十一月八日,於久米寺之雁塔,講解《大日經疏》。實慧、真濟、真紹、堅慧、真然等諸大弟子,皆列席聽講。大師之《大日經疏文次第》一卷,約於此時製成。又實慧大德(此時二十一歲),筆錄大師之講傳,即為現登載於《大疏祕記集》之《遮那經文疏傳》八卷。

如前所述,從大師在世時起,才發起研究《大日經》之風氣。而掀起研究高潮的仍然以大師為始。

仁明天皇承和二年(835)正月二十二日,在太政官符(治部省)奏稱︰大毗盧舍那成佛經業一人,應習大毗盧舍那所說之諸尊法中之一尊之儀軌,並學《大毗盧舍那經》〈住心品〉,及《疏》五卷。並兼習默寫、暗誦梵字「大佛頂陀羅尼」。又應學習《即身成佛義》。右沙門大僧都傳燈大法師位空海奏。

由上述得知大師對研究《大日經》的學生有何期望。官符文中所謂《疏》五卷,如依尚祚阿闍梨之《初學大要鈔》所載,是指《住心品疏》三卷、《疏》第六卷及第七卷。在第六卷中,明示五種三昧道,第七卷則為釋說五十字門。因為上述諸卷〈住心品〉均屬教理之內容,大師入滅後,承和十三年(846)四月二十五日,實慧僧都(786~847)於高野山金堂之東座,講述上列經典,此時僧都為六十一歲,真然、真雅等諸德具來聽講。其後小島之真興僧都(934~1004)受傳此疏,又中院之明算上人(1021~1106)受傳於小野之曼荼羅寺之成尊僧都(1012~1074)。講述中所使用之《大日經疏》,據稱現尚存於尚野山之龍光院中。同書之後跋文中稱︰天喜六年(1058)戉戍七月二十六日甲子日曜鬼全滿日吉三吉願日,始受學於小野僧都御房,同學有阿闍梨義範、阿闍梨源尊,求法者為明算上人。但,須依大師之點本奉讀。

以上見中院本之書後跋文。此點本是ヲコト點本,ヲコト點本分成東大寺點本、喜多院點本、中院僧正點本等各種不同本。因為ヲコト點本不易閱讀,因此大樂院信日阿闍梨(﹖~1037)及寶性院玄海法印(﹖~1347)等協議,而改以日文片假名點讀。《大日經疏》之點本計有十三種,列記於宥快師之《傳授鈔》中。

西元1300年初,玄海法印著《疏聞書》,信日阿闍梨著《大日經疏勘文》三十卷,信堅阿闍梨則有《大日經疏聞書》三十八卷,從那時起於高野山盛行講述《大日經疏》。

對《大日經疏》的研究
《大日經》與《大日經疏》在東密認為是同具權威性,並且東密所謂《大日經》之研究,即為研究《大日經疏》之意。由此可見,《大日經疏》並非僅為《大日經》之註釋,而是更具有重大的意義。弘法大師之著作中,明顯指出立教開宗之宗義為《即身成佛義》、《聲字義》、《吽字義》、《二教論》、《祕藏寶鑰》、《般若心經》等六部,這其中所具重要意義皆出於《大日經疏》。然而大師沒有揭示《大日經疏》之名,但是大師所取之意,所著之文,大約照疏中所記之文。由此可知大師認為《大日經疏》所負意義甚大。台密對《大日經疏》、《大日經義釋》及《義釋》的註解《演密抄》的研究者都甚少。東密則相反,東密對真言密教的研究,弘法大師的著作不用提是必讀的,而認為更進一步則需研究《大日經疏》。

密教內容分為事相與教相。教相的根源為〈住心品〉及此品的註釋《住心品疏》。後者通常稱為《口疏》。作為密教之教相學者資格之一,是需要有足以表現對《口疏》有深入研究的著作。其次,作為精通事相者的資格之一是詳研野澤十二流,更進一步對《大日經》〈具緣真言品〉以下三十品,及對《奧疏》部分等具有深入造詣者,則稱為事相大家。除《大日經》外,台密對《金剛頂經》稍有涉及,至於東密差不多可以說完全沒有接觸。我們可以想見《大日經》及《大日經疏》自古以來就是真言密教的研究中心。

至於東密對《大日經》特別是《大日經疏》的研究熱潮究竟是何時開始的﹖這該是始於鎌倉時代初期,法性、道範二師為先驅者。王朝最興盛時之傳教、弘法、實慧、慈覺、智證、安然諸大德所在時代,因為也適為密教興起時,由於研究《大日經》及《大日經疏》,而有許多著作問世,在此時代所謂研究密教,差不多意指研究《大日經疏》,可見《大日經疏》受重視的程度。於鎌倉初期首開其端,北條氏全盛時代,於高野山有賴瑜、信日兩師;根來山則推聖憲,而伊豆之妙淨上人,為東寺賴寶慧眼所識,後終不辱大覺寺後宇多法皇的知遇,而有《淨不二鈔》三十一卷之著作,又其學風擴及於京都真言宗之諸大寺。所謂東寺三寶即為賴寶、杲寶、賢寶三師,係推動當時之研究熱潮者,並修正大樂院信日的《大日經疏勘文》三十卷,且補其不足,三人且為研究《奧疏》之集大成者,著有《演奧鈔》五十六卷。而妙淨上人門下有備後法師源暹、讚岐善通寺宥範及鎌倉理智光寺的榮智上人。榮智是傳妙淨之心印者。


緊那羅

八部眾(天龍八部)之一。又作緊捺羅、甄陀羅、真陀羅、緊捺洛。意譯人非人、疑神,又譯歌神、樂神。《玄應音義》卷三云︰「甄陀羅,又作真陀羅,或作緊那羅,皆訛也;正言緊捺洛,此譯云是人非人。」《慧琳音義》卷十一云(大正54‧374c)︰「真陀羅,古云緊那羅,音樂天也。有美妙音聲能作歌舞,男則馬首人身能歌,女則端正能舞,次此天女多與乾闥婆天為妻室也。」

在大乘諸經中,緊那羅眾常列席於佛之說法會中。《大樹緊那羅王所問經》卷一載,大樹緊那羅王(Druma-Kinnara-rāja)與無量之緊那羅、乾闥婆、諸天、摩睺羅伽等,共自香山來詣佛所,於如來前彈琉璃琴,大迦葉等歎言︰「此妙調和雅之音鼓動我心,如旋嵐風吹諸樹身,不能自持。一切諸法向寂靜,如是乃至上中下,空靜寂滅無惱患,無垢最上今顯現。」

在密教中,緊那羅為俱毗羅之眷屬,位於阿闍梨所傳曼荼羅圖位中北方第三重;在現圖曼荼羅中,外金剛部北方之摩睺羅伽眾之北,有二尊緊那羅。俱呈肉色,一於膝上安置橫鼓,另一於膝前安置二豎鼓,俱作欲擊鼓之勢。

◎附︰印順〈大樹緊那羅王〉(摘錄自《大樹緊那羅王所問經偈頌講記》)

中國佛教徒,多數都知道有一位「大聖緊那羅王菩薩」,但不知道「大樹緊那羅王菩薩」。在中國,這位菩薩和竈神差不多,是專門管理廚房的,所以在供養時,也有加稱這位菩薩名字的。緊那羅原是護法神之一,而所以傳說為竈神那樣的性質,是由於中國向來流傳著一個故事︰有一座寺廟裏,遭到了強盜的搶劫騷亂,眼看就要危害了三寶道場,當時寺裏的出家人,都想不出退盜之計。就在這時,廚房裏一位伙頭師傅,拿了一把大鏟子出來,一下子就把強盜都趕跑了;之後,這位出家人也不見了踪影。這就是傳說中的緊那羅王菩薩,也就因此和廚房結上了關係。其實,佛經中只是大樹緊那羅王菩薩。

緊那羅,是印度語,與龍、夜叉等同屬於天龍八部。他是諸天的音樂神之一,與乾闥婆(如山門裏面四大金剛之中,彈琵琶的那一位,就是乾闥婆之一)是同一性質;凡是諸天舉行法會,都是由他們擔任奏樂的工作。為什麼稱他們為「緊那羅」﹖緊那羅譯成中文則為「疑神」,這是由於他們頭上長了角,似人非人,似天非天,有點令人疑惑不定,故名為疑神。緊那羅中的領導者,即是緊那羅王。其中最著名的一位大菩薩,現緊那羅王身來領導緊那羅的,即是這位大樹緊那羅王。

〔參考資料〕 《華嚴經探玄記》卷二;《法華經》卷一〈序品〉;《華嚴經疏》卷五;《起世經》卷一;《大智度論》卷十七;《成就妙法蓮華經王瑜伽觀智儀軌》。


全文檢索完畢。

亦可另行搜索於 大藏經(CBETA) / Google / 異體字字典 /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 國語辭典 /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 四庫全書 / 國學大師 / 法鼓全集(聖嚴法師) / 廣欽老和尚網路專輯 / 雪公全集(李炳南老居士) / 印順全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