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行佛學辭典搜尋

請輸入要查詢的詞彙:


開眼供養

[佛學大辭典(丁福保)]

(儀式)行開眼之法會,必當捧香華,佛供,燈明等於佛,故云供養。安像三昧義軌經詳說之。


[佛光大辭典]

又作開光明、開光、開眼、開明。開佛眼目時所行之儀式。即新佛像、佛畫完成,而欲置於佛堂時,所舉行替佛像開眼之儀式。經過此儀式,佛像之神聖性乃被人接受。〔行持軌範卷二像塔開眼供養法、禪林象器箋垂說門、說法明眼論開眼品〕 p5309


符合的條目少於三則,自動進行全文檢索,以為您找出更多資訊...

[佛學大辭典(丁福保)]
開光

(術語)佛像落成後,擇日致禮而供奉之,謂之開光。亦曰開眼,或曰開眼供養。佛說一切如來安像三昧儀軌經曰:「復為佛像,開眼之光明,如點眼相似,即誦開眼光真言二道。」


開眼師

(職位)開眼供養之導師。


[佛光大辭典]
佛哲

八世紀頃之林邑國僧。又稱佛徹。遊歷天竺,師事菩提僊那,通達密咒。開元年間,隨菩提僊那來我國。開元二十四年(736)相與至日本,住於大安寺,教授梵語,受朝野之崇敬。天平勝寶四年(752)東大寺大佛修開眼供養,師為奏舞樂,傳菩薩舞、拔頭舞、林邑樂等。著有悉曇章一卷。其生卒年不詳。 p2644


供養

梵語 pūjanā,巴利語同。又作供、供施、供給、打供。意指供食物、衣服等予佛法僧三寶、師長、父母、亡者等。供養初以身體行為為主,後亦包含純粹的精神供養,故有身分供養、心分供養之分。據遺教經論載,飲食、衣服、湯藥等,屬身分供養;不共心供養、無厭足心供養、等分心供養等,屬心分供養。

蓋初期教團所受之供養以衣服、飲食、臥具、湯藥等為主,稱為四事供養。施予佛、塔廟、佛像、教法、比丘(尼)、僧團之房舍與土地為僧團經濟之重要來源。所行之供養除財供養外,尚有法供養,如以恭敬供養、讚歎供養、禮拜供養等精神之崇敬態度亦稱供養。密教則有塗香以洗清罪業、除去煩惱之說,並有供養儀軌(供養法式)之制定。初時甚而有以塔、廟作為祭祀對象之供養,稱塔供養,至後世,一般對死者亦行塔供養,亦有以其他供物作為回向之情形。

總括供養物之種類、供養方法與供養對象等,有各種不同之分類:(一)二種供養,據十住毘婆沙論卷一之說,有:(1)法供養,指善於聽聞大乘正法,或廣或略。(2)財供養,指飲食等四事供養。據大日經供養法疏說,有:(1)理供養,指以證入真實之理為供養。(2)事供養,指供養香花等。(二)三種供養,據普賢行願品疏之說,有:(1)財供養,指供以世間之財寶、香花等之供養。(2)法供養,指起菩提心,而行自利、利他之二利。(3)觀行供養,指行周遍含融觀、事事無礙觀等華嚴觀行供養。十地經論卷三說,有:(1)利養供養,指衣服、臥具等。(2)恭敬供養,指香花、幡蓋等。(3)行供養,指修行信行、戒行等之供養。(三)三業供養,法華文句卷三之一載,有身、口、意三業供養,即:(1)身業供養,身至誠禮敬諸佛菩薩。(2)口業供養,口發言稱美諸佛菩薩功德。(3)意業供養,端心正意,想念諸佛菩薩相好莊嚴。(四)四種供養,(1)據大日經義釋卷十一之說,有香花、合掌、慈悲、運心等四種供養。(2)據理趣釋卷下之說,有菩提心供養、資糧供養、法供養、羯磨供養等四種瑜伽教之供養。(五)四事供養,(1)據增一阿含經卷十三之說,有衣被、飲食、床臥具、病瘦醫藥等四種供養。(2)據無量壽經卷下之說,有懸繒、燃燈、散花、燒香等四種供養。(3)據善見律毘婆沙卷十三之說,有飲食、衣服、湯藥、房舍等四種供養。(六)五種供養,據蘇悉地羯囉經卷下之說,有塗香(持戒)、花鬘(布施)、燒香(精進)、飲食(禪定)、燃燈(智慧)等五種供養;另加閼伽(淨水,忍辱),即為六種供養。(七)十種供養,據法華經法師品之說,有花、香、瓔珞、末香、塗香、燒香、繒蓋、幢幡、衣服、伎樂等十種供養。

另據大藏法數之說,將繒蓋、幢幡合併為幡蓋,而加入合掌,成為十供養。若據菩薩地持經卷七所舉之十種,則為:身供養、支提供養、現前供養、不現前供養、自作供養、他作供養、財物供養、勝供養、不染污供養、至處道供養等。

此外,佛前之供物稱佛供,神前之供物稱神供。供養梵天、帝釋天、功德歡喜天等,則稱供天或天供。供於亡者,稱追善供養。專供餓鬼者,稱餓鬼供養。慶祝佛像開光者,稱開眼供養。供養經者,稱開題供養,又稱經供養、一切經供養、書寫供養,如書寫維摩經而供養之,稱維摩經供養。叩鐘慶祝者,稱鐘供養。又就佛法僧三寶而言,供養佛,稱佛供養、供佛;供養法,稱法供養、行供養;供養僧,稱僧供養、僧供。其中,招請百僧,設齋以供養者,稱百僧供養、百僧供;招請千僧,設齋以供養者,稱千僧供養,或稱千僧齋、千僧供、千僧會;傳說此種供養之功德無量。又供養之施主,稱供養主。供養眾僧,亦稱供眾、供贍。記載供養意義之諷誦文,稱供養文。為供養求福所造之佛像,稱供養佛。以燈明供養佛像、塔廟,則稱供燈。於日本,在書寫經典之後,以之供養、宣講,稱為供講。〔佛藏經卷下、無量壽經卷下、大方廣如來不思議境界經、佛本行集經卷一供養品、大方等大集經卷四十五、大日經卷五祕密漫荼羅品、供養儀式、大智度論卷九十三、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破取著不壞假名論卷上、法華經玄贊卷二本、梵網菩薩戒本疏卷二、大日經疏卷八、華嚴經行願品疏鈔卷三、釋氏要覽卷中、禪苑清規卷一赴粥飯法、卷三藏主、大明三藏法數卷七〕(參閱「四種供養」1803) p3065  


娛樂

(一)印度:佛世以來,比丘教團須遵守離歌舞觀聽戒,禁止聽、看音樂、歌、演劇等。亦即教團禁止一切娛樂,僅准許配有教導文句之節拍與歌誦。直至紀元前後,大乘佛教興起,於佛塔禮拜供養中,始採用音樂、合唱、演劇等方式。大乘佛教之詩人馬鳴(梵 Aśvaghosa)即長於詩與音樂,曾作名劇賴吒和羅(梵 Rāstrapāla),據云上演後,有五百王子出家。

(二)中國:唐代時,寺院既為民眾文化中心地,亦是民眾娛樂場。錢希白所撰南部新書中即謂,長安戲場多集中於慈恩寺,少部分於青龍寺,其次有薦福寺、永壽寺。此等大寺院除為戲場集中之處,並形成市集而為市民娛樂之中心。又寺院每建於名勝之地,擁有名園之寺,常成為遊覽者雲集之處。例如慈恩寺、興唐寺、興善寺等,以栽培牡丹花而馳名遠近。宋時各寺院之年中行事,必形成盛大之市集,而為市民集娛樂之所,其時,常有以談故事(例如說書)之方式演說佛法於其中,以教化娛樂民眾。

(三)日本:天平勝寶四年(752)日本東大寺舉行大佛開眼供養時,曾上演印度傳來之假面劇(伎樂)。其他各寺亦常上演高麗樂、渤海樂以娛樂民眾。空也上人所創始之念佛踊,後來演變成一遍上人之踊念佛,且因而普遍流行全國。此類宗教性質之念踊,於後世更產生六齋念佛、燈籠踊、泡齋念佛、葛西念佛、鹿島踊等形式,其中部分且保留至今。此外,念佛踊大成於由出雲阿國所創之歌舞伎,為江戶時代民眾重要娛樂之一。始自室町時代,而盛於江戶時代之武家式樂極受重視,且形成當時市民之重要音樂。其詞章大多取材自佛教,曲調亦以佛教梵唄、聲明之節拍為基礎。江戶時代民間流行之盆踊、佛法雙六等娛樂,均以佛教教法內容為其基礎。 p4081


菩提僊那

(704~760)梵名 Bodhisena。又作菩提仙那。意譯作覺軍。南天竺人。為婆羅門種,姓婆羅遲,神情湛寂,氣宇明敏。因慕五臺山文殊菩薩之靈應而來我國。唐玄宗開元二十三年(735,一說十八年),復與道璿及林邑國佛哲東渡日本。天平勝寶三年(751,一說二年)任僧正,四年四月東大寺大佛落成,應行基等之推舉為「開眼供養」之導師。天平寶字四年遺誡諸弟子,於念佛聲中示寂,世壽五十七。世稱婆羅門僧正、菩提僧正,或單稱菩提。〔大安寺菩提傳來記、唐大和上東征傳、東大寺要錄卷一、卷二、卷六、日本高僧傳要文抄卷一〕 p5205


[中華佛教百科全書]
佛哲

八世紀左右的林邑國(越南)僧。又稱佛徹,生歿年不詳。幼學佛教,通呪術。後隨印度僧菩提僊那來我國。唐‧開元二十四年(736,日本‧天平八年),復與菩提僊那、唐僧道璿前往日本攝津。居大安寺授梵語,受到朝野的崇敬。天平勝寶四年(752)四月,師為東大寺的大佛開眼供養奏舞樂。據說菩薩舞、拔頭舞及林邑樂皆為其所傳。著作有《悉曇章》一卷。

〔參考資料〕 《東大寺要錄》卷二;《扶桑略記拔萃》;《元亨釋書》卷十五。


奈良大佛

指日本奈良東大寺金堂(大殿)之毗盧遮那大佛像。又稱東大寺大佛。日本‧天平十五年(743),聖武天皇發願建立盧舍那佛,天平十七年起鑄。天平勝寶元年(749)完成,四年舉行開眼供養儀式。鑄造工程由國中連公麻呂負責,其下有五十餘萬役夫參與工事。同時,獲得三十七萬人的捐贈。其後,數度遭兵亂波及而燬損,經過修繕後,大部分皆維持舊觀。佛像高十四點八五公尺,為日本國寶。其中,蓮華座係根據《華嚴》經意刻成,而呈蓮華藏世界圖。

〔參考資料〕 《續日本紀》卷十五~卷十九;《東大寺要錄》卷三;《東大寺大佛開眼供養記》;《日本建築史》。


東大寺

日本華嚴宗總本山。位於奈良巿雜司町。別稱大華嚴寺、金光明四天王護國寺、總國分寺。為南都七大寺之一。世稱為四聖建立(本願聖武天皇、開基良辨、勸進行基、導師菩提仙那)。原以三竺山山麓金鏡寺作為母體,天平十三年(741)成為大和國(奈良縣)國分寺。後得良辨之積極活動,乃於境內建造東大寺。又遵聖武帝之詔於寺內鑄造本尊盧舍那佛。天平勝寶元年(749)完成,四年舉行盛大之開眼供養。此即所謂「奈良大佛」(參閱附錄)。高十四點八五公尺,為世界最大之銅佛像。治承四年(1180),遭平重衡之兵火燒毀,後得源賴朝及陳和卿之鼎力相助,乃於文治元年(1185)重建。永祿十年(1567),再度遭到松永久秀之兵火燒毀。此後,大佛無以屏蔽,至元祿五年( 1692),公慶重建之,以迄今日。

本寺寺域寬廣,諸堂散布各處。創建時,諸伽藍係以安置大佛之金堂(大佛殿)為中心。四周環繞迴廊,其南北設有中門,在南中門稍遠處之南大門,為寺境之界限。東西北面圍列之建築,則為僧房。後遭兵亂破壞,其建築僅存三月堂、轉害門及正倉院等,而經由公慶修整之金堂,規模雖縮小,然至目前為止,仍為世界最大之木造建築。此外,鎌倉時代再建之南大門,係大佛式(天竺式)之代表作。

◎附︰木宮泰彥著‧陳捷譯《中日佛教交通史》第一章第八節(摘錄)

日本鑄造東大寺盧舍那佛,在龍門大石佛後七十年,在白司馬參之大佛像後四十年,究以何者為模範乎﹖關野博士謂係模仿龍門大石像者;然予則以為模仿白司馬參之大佛像者。蓋前者為石佛,後者由張廷珪之疏察之,則為銅佛。(中略)

然則移植於日本者又何人乎;細察之,仍為是時之入唐學問僧。道慈與玄昉,實為其中重要人物。而當時歸化日本之外國僧,亦與有力焉。盧舍那佛之建造,與華嚴宗之隆盛,有絕大之關係,已無待言。考日本華嚴宗之大興,雖自僧良辨感靈夢,於天平十二年十月,請大安寺之新羅僧審祥(嘗入唐從法藏學《華嚴經》)講《華嚴經》始;但天平八年來日之唐僧道璿,曾齎來華嚴章疏,按《華嚴》〈淨行品〉,一一依行。又與道璿同時來日之中天竺婆羅門僧正菩提,亦常誦《華嚴經》。故華嚴宗之興隆,實受此等歸化僧之影響為多。入唐僧與歸日僧由唐來日,傳說白司馬參大佛像之偉觀,其時專事模倣唐文化之日本佛教界,與智識階級,既受其刺戟;他一方面,華嚴宗又日臻隆盛,故聖武天皇乃鑄造盧舍那佛也。天平勝寶四年四月,舉行盧舍那佛開眼之大供養,以菩提為開眼導師,道璿為咒願師,非僅因其為歸化僧而受上下之尊信;殆亦以其與盧舍那佛之建造,大有關係歟﹖

小野玄妙氏,嘗研究東大寺盧舍那佛蓮瓣之刻畫,謂其圖樣,為《梵網經》所說三千大千世界百億須彌之圖。遂以東大寺盧舍那佛大像,擬《梵網經》所說華藏世界蓮華臺上之盧舍那本身;以諸國國分寺本尊丈六釋迦佛,為葉中分身之釋迦。後鑑真來日,在東大寺建立戒壇院,亦謂東大寺之盧舍那佛,非華嚴之教主,而為梵網之教主。然盧舍那佛開眼供養之際,講讀師曾同登高座,講說《華嚴經》;又每年春東大寺舉行華嚴大會時,亦講說《華嚴經》;由此推之,確知為華嚴之盧舍那。蓋華嚴盧舍那梵網盧舍那,其名相同,思想亦相似,故兩者易相混歟﹖果然,則唐僧道璿等,或未曾參與建立之事﹖按道璿,雖曾齎華嚴章疏來日與日本華嚴宗興隆,有密切之關係;然彼原為律僧,聖武朝入唐學問僧榮叡普照請其傳戒律於日本,乃於天平八年來日,館於大安寺之西唐院,講所齎之律藏《行事抄》,為日本弘通律宗之先驅者也。

〔參考資料〕 《東大寺緣起》;《東大寺具書》;《東大寺要錄》;《南都七大寺日記》。


法會

為供佛施僧及講說佛法而舉行的集會。又稱佛會、佛事,日本佛教界又稱之為法要。

印度古來即盛行法會,其種類頗多。《長阿含》卷十七〈沙門果經〉(大正1‧108b)︰「於恒水北岸為大施會,施一切眾。」《維摩經》卷上〈菩薩品〉(大正14‧543c)︰「我昔自於父舍設大施會,供養一切沙門、婆羅門及諸外道、貧窮下賤孤獨乞人,期滿七日。」其中所說之大施會,即不分僧俗、男女、貴賤、上下,無遮平等的「無遮大會」。以及《十誦律》卷五所載的般闍婆瑟會、娑婆婆瑟會、二月會、入舍會,《摩訶僧祇律》卷三十三所說的佛生日大會、菩提大會、轉法輪會、羅睺羅大會、阿難大會。

其中,般闍婆瑟會即五年大會,《有部尼陀那》卷五稱為五歲大會,乃為紀念佛陀五歲時剪除頂髻的集會。但是《大唐西域記》卷五〈羯若鞠闍國〉條謂,五歲大會為五年一設的無遮大會;《玄應音義》卷十七譯般遮于瑟為五年一大會,意指每五年舉辦一次。

娑婆婆瑟會又稱六年會或六歲會,即為紀念佛陀六歲時頂髻再立的集會。二月會也稱頂髻會,指一般人民剪去頂髻的節會。入舍會另稱盛年會,是一般人民慶祝遷入新居的集會。佛生日大會即浴佛節,為紀念佛誕的集會。菩提大會即成道會,是慶祝佛陀於菩提樹下金剛座上,成等正覺的集會。轉法輪大會,即紀念佛陀成道後於鹿野苑初轉法輪之會。

羅睺羅大會及阿難大會,指於羅睺羅、阿難之塔所行的法會。據《高僧法顯傳》〈摩頭羅國〉條載,在印度,從舍利弗、羅睺羅、目連、阿難、文殊、觀音,乃至經律論三藏及般若波羅蜜等,均設有諸種供養法會。又云(大正51‧859b)︰「眾僧受歲竟,長者居士婆羅門等,各將種種衣物沙門所須,以用布施眾僧,僧受,亦自各各布施。佛泥洹已來,聖眾所行,威儀法則,相承不絕。」

又,《阿育王傳》卷二載,阿育王嘗布施金銀供養佛生處塔、般涅槃塔。

在中國方面,依《歷代三寶紀》卷四載,後漢靈帝曾於光和三年(180)在洛陽佛塔寺齋僧,並下令懸繒、燒香、散華、燃燈。《高僧傳》卷九〈竺佛圖澄傳〉載,後趙‧石勒每年必於四月八日,親詣佛寺浴佛。《魏書》〈釋老志〉卷二十載,北魏孝文帝承明元年(476)八月,永寧寺設太法供度良家男女百餘人。太和元年(477)二月,帝幸永寧寺設齋,並赦死囚。三月又設會,命中祕二省與佛徒討論佛義。《南史》〈梁紀〉載,中大通元年(529)二月,武帝於同泰寺設救苦齋;十月又建四部無遮大會,僧俗五萬餘人集會。依《廣弘明集》卷十九所載〈御講般若經序〉中載,中大通五年二月帝於同泰寺無遮大會自講「金字般若經」,與會者多達三十餘萬人。《續高僧傳》卷五〈法雲傳〉載,梁‧普通六年(525)法雲於同泰寺自設千僧會。《洛陽伽藍記》卷二〈平等寺〉之條載,北魏‧永熙二年(533)二月五層塔落成,帝親率百官作萬僧會。其他如《佛祖統紀》等所載的有︰水陸會、放生會、華嚴會、盂蘭盆會、頭陀會、獅子會、龍華會等。

另據《敕修百丈清規》及《幻住清規》等之記載,禪家以修祝聖會、佛降誕會、成道會、涅槃會、國忌、祈禱會(祈晴、祈雨、祈雪、道蝗、日蝕、月蝕)、楞嚴會、青苗會、盂蘭盆會、觀音菩薩生日會、達磨忌、百丈忌、開山歷代祖忌、嗣法師忌等諸會為年例。

日本齋會最早於敏達天皇十三年舉行,蘇我馬子經營佛殿安置彌勒石像,迎請善信等三尼設齋。推古天皇十四年(606)四月,元興寺安奉丈六佛像並設齋,命諸寺於四月八日、七月十五日設齋;舒明天皇十二年五月於廐坂宮設齋。不久又在禁中修御齋會、仁王會、季御讀經等。

平安時代以宮中御齋會、興福寺維摩會、藥師寺最勝會為「南京三會」,法勝寺大乘會、圓宗寺法華會及最勝會為「北京三會」。依源為憲《三寶繪詞》卷下載,當時諸山所舉行的年中行事為︰正月的修正月(修正會)、御齋會、比叡懺法、溫室、布薩,二月的修二月、西院阿難悔過、山階寺涅槃會,三月的志賀傳法會、藥師寺最勝會、高雄法華會、法華寺華嚴會、比叡坂本勸學會、藥師寺萬燈會,四月的比叡舍利會、大安寺大般若會、灌佛、比叡受戒,五月的長谷菩薩戒,六月的東大寺千花會,七月的文殊會、盂蘭盆會,八月的比叡不斷念佛、八幡放生會,九月的比叡灌頂,十月的山階寺維摩會,十一月的熊野八講會、比叡霜月會,十二月的佛名會等。

其中,大般若會係印度以來傳承的風習,為供養《般若經》的法會,會中安奉《般若經》與般若十六善神圖。華嚴會又稱知識供,為供養《華嚴經》的法會,會中懸掛五十五所善知識圖像。又,《雲圖抄》、《年中行事祕抄》、《小野宮年中行事》等書,對年中法會及其沿革也有所記述。

此外,南都另有唯識會、俱舍會等供養各論的法會。其他如為佛像開光之開眼供養;佛殿落成時所修的入佛供養或慶讚會;為追善先亡所營建的佛事,稱常樂會或追善會。以及彼岸會、十夜會、臨正會、千部會、萬部會、大藏會等,種類頗多。

法會之儀式雖廣略不定,但一般進行的方式為莊嚴道場,於佛前備香、華、燈明、音樂等,並行表白、願文、諷誦等事。又,具備導師、讀師、咒願、禮師、唄師、散華、堂達等七眾之法會,稱為七僧法會;具備梵唄、散華、梵音、錫杖諸僧者,稱四箇法要。

〔參考資料〕 《有部毗奈耶雜事》卷二十四、卷三十三、卷四十;《廣弘明集》卷二十四、卷二十八;《荊楚歲時記》;印順《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菅沼晃(等)編《佛教文化事典》〈法會と藝能〉。


菩提僊那

又作菩提仙那。意譯覺軍。南天竺(一說中天竺迦毗羅衛國)人,為婆羅門種,俗姓婆羅遲。神情湛寂,氣宇明敏。遙聞五台山文殊菩薩靈應而來中國。其時,日本遣唐使多治比真人廣成及留學僧理鏡等入唐,邀請師東渡,師慨然允諾,於開元二十三年(735,一說十八年)與道璿及林邑國佛哲赴日,歷經艱難,而於聖武天皇天平八年(736,一說十八年或十九年)抵達日本。其後,奉詔入京,住大安寺,常諷誦《華嚴經》。天平勝寶三年(751,一說二年)任僧正,四年東大寺大佛落成,應行基等之推舉為「開眼供養」導師。後復奉敕與良辨、行基等人創建近江石山寺。天平寶字四年,西向念阿彌陀佛而示寂,享壽五十七。世稱婆羅門僧正、菩提僧正,或單稱菩提。門人有春然、修榮等。

〔參考資料〕 《南天竺婆羅門僧正碑》;《元亨釋書》卷十五;《大安寺菩提傳來記》;《遊方記抄》(七)〈唐大和上東征傳〉。


開眼

(一)指佛像完成後,要安置時所舉行的儀式︰具稱開眼供養,又稱開光、開明、開光明。在台灣,俗稱開光點眼。《禪林象器箋》〈垂說門〉云︰「凡新造佛祖神天像者,請宗師家,立地數語,作筆點勢,直點開他金剛正眼,此為開眼佛事,又名開光明。」

(二)謂體證法性真如一實之理︰空海《祕藏寶鑰》卷中云(大正77‧368b)︰「佛法存故,人皆開眼。」其註釋言︰「開眼者,開慧眼也。」


全文檢索完畢。

亦可另行搜索於 大藏經(CBETA) / Google / 異體字字典 /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 國語辭典 /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 四庫全書 / 國學大師 / 法鼓全集(聖嚴法師) / 廣欽老和尚網路專輯 / 雪公全集(李炳南老居士) / 印順全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