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行佛學辭典搜尋

請輸入要查詢的詞彙:


包含此關鍵字的其餘詞彙

行解

[佛學大辭典(丁福保)]

(術語)心識遊行所對之境而解了之也。俱舍光記一之餘曰:「言行解者,唯是心等作用差別。(中略)作用名行解,影像名行相。」

又修行與知解。釋氏要覽下曰:「宗鑑錄云:禪僧行解有十。」


[佛光大辭典]

(一)指心王與心所對某一對象發生作用,同時了解、認知此一對象之意。心王,指八識之識體自身,亦即吾人精神作用之主體;心所,指與心王相應而起的心理活動或精神現象,俱舍宗分為六類四十六種,唯識宗分為六類五十一種。

吾人之心識對外境進行作用時,即是產生認知了解之同時,故「行」即是「解」。然心王與心所之行解作用有總相與別相之別,此於佛教各論典中有多種說法,以下概括為四類:(一)心王攝取外境之總相(如色、聲等)而不能攝取別相(如順、逆等),反之,心所能攝取別相而不能攝取總相。(二)心王正取總相復兼取別相,心所則各自攝取別相而不取總相;此說蓋以心王力強而心所力劣之故。(三)心所既取別相復兼取總相,心王則僅取總相而不能攝取別相;此說蓋謂心王作用之處,心所必定隨之。(四)心王與心所皆能兼取總相與別相。

又俱舍與唯識兩宗雖皆以行解為心王、心所之了別作用,然因俱舍宗將浮現於心識之影像稱為「行相」,故特稱心識之了別作用為行解;唯識宗則直接稱心識了別作用為行相,故無行相與行解之別。〔大毘婆沙論卷三十四、成唯識論卷五、成唯識論述記卷五末、俱舍論光記卷一末〕(參閱「行相」2556)

(二)為「行」與「解」之並稱。行,修行之意,即依循教理而實踐躬行;解,知解、智解、認知,即從各種見聞學習而領解教理。通常多稱為解行,為佛教各宗派欲達佛果聖道之二大基本法門。(參閱「解行」5599) p2563


[中華佛教百科全書]

行解

指心王(八識的識體)、心所(相應於心王的精神作用)緣取對境時,分別了解其境相。《俱舍論光記》卷一(末)云(大正41‧26b)︰「心、心所行解不同,於諸境中取總、別相,即是心、心所法作用差別,此之行解於所緣境,或起正解,或起邪行,如上所說,即行名解,故名行解。」

此謂心王、心所因行解不同,而有取總相、別相之分。有關此事,諸經論所說不一,茲總括為四種,略述如次︰

(1)心王取外境的總相(如色、聲等),不能取別相(如順、逆等);心所各自取外境的別相,不能取總相。

(2)心王力強,故正取總相,兼取別相。心所力劣,故諸心所法各自取別相,不能取總相。

(3)因心王所作之處,心所必隨之,故心所既取別相,兼取總相。而心王非隨心所,故但取總相,不能取別相。

(4)心王、心所皆能取總相及別相。

此外,俱舍、唯識二宗皆以行解為心王與心所的了別作用,然俱舍宗認為映現於心識的影像稱為行相。而行解則僅指心識的了別作用;唯識宗則認為心識的了別作用亦名行相,攝於見分,故行解、行相二者並無差別。

〔參考資料〕 《大毗婆沙論》卷三十四;《成唯識論》卷五;《成唯識論述記》卷五(末);《成唯識論演祕》卷五(本)。


[佛學常見詞彙(陳義孝)]

修行和知解。


進行全文檢索>>

亦可另行搜索於 大藏經(CBETA) / Google / 異體字字典 /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 國語辭典 /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 四庫全書 / 國學大師 / 法鼓全集(聖嚴法師) / 廣欽老和尚網路專輯 / 雪公全集(李炳南老居士) / 印順全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