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行佛學辭典搜尋

請輸入要查詢的詞彙:


蘇悉地供養法

[佛學大辭典(丁福保)]

(經名)蘇悉地羯羅供養法之略稱。


符合的條目少於三則,自動進行全文檢索,以為您找出更多資訊...

[佛學大辭典(丁福保)]
腰線

(修法)加持線樓,帶於行者之腰者。蘇悉地經一曰:「復取白[(畾/(冗-几+互))*毛]絲及以麻縷,令童女染作紅色或鬱金色,合令作線,取結為真言索。持誦七,而作一結。一一如是,乃至七結。置本尊前,以真言加持。經一千,持誦時及護摩時,欲臥之時,應以繫腰。夜臥之時,不失精穢,故應須繫。」蘇悉地供養法下曰:「其腰線者,令童女右旋搓合,經三合已,重更三合,若網調雲作。」


臂釧

(物名)真言修法者臂所懸之環釧也。蘇悉地供養法下曰:「其臂釧者作二十五金剛之結,中置一珠,兩頭各一。」


草環

(物名)又曰茅環,指釧。以茅草所造之指環。密教修法時用之。蘇悉地經一曰:「又作法時,當用茅草而作指釧,著於右手無名指上。應誦當部三字半心真言,或經百或千,後安指上。若供養之時,持誦之時,護摩之時,應著草釧。以著此草環故,罪障除滅,手得清淨,所作皆成。」蘇悉地供養法下曰:「其茅環者,稱無名指量,以茅三纏作金剛結。」


金剛結

(雜名)線結狀名。蘇悉地供養法下曰:「其茅環者,稱無名指量,以茅三纏作金剛結。」大日經疏五曰:「其金剛結法者,不可縷說,當從阿闍梨而面受之。」


[佛光大辭典]
加持供物

密教行者修一尊法時,以各部辦事明王之印明加持供物,除袪污濁為清淨妙供,以防藥叉、羅剎、毘那夜迦等之盜食觸穢。辦事明王因三部、五部各異,故其印明於經軌所說不一。重要者如下:(一)小三股印、金剛軍荼利小咒,出自蘇婆呼經卷上、蘇悉地供養法卷上。(二)小三股印、甘露軍荼利小咒,出自陀羅尼集經卷三。加持供物時,行逆順加持,即先逆加持,以辟除魔障等,再順加持,為悉地成就結界 p1575


蘇悉地羯羅供養法

凡三卷。唐代善無畏譯。又作蘇悉地供養法。收於大正藏第十八冊。係記述蘇悉地經供養持誦之法,其內容包括讚歎法、懺悔、歸命三寶、發菩提心、發勝願、灌頂印、四種念誦、二種成就物、觀心、請火天等諸真言。另有善無畏所譯二卷之別本,亦收於大正藏第十八冊。本書在開元釋教錄與貞元新定釋教目錄中均未見載,故或謂本書乃善無畏所撰著者。 p6786


[中華佛教百科全書]
開寶大藏經

我國第一部官刻本之漢文大藏經。由於開雕於北宋‧開寶四年(971),故稱為《開寶大藏經》,略稱《開寶藏》。此外,又有《蜀版大藏經》、《北宋官版大藏經》等稱呼。

中國漢譯佛教典籍以一大藏經數千卷的規模來刻版印行,開始於宋初。開寶四年,宋太祖命高品張從信去益州(四川成都)計劃刻藏,經過十二年,到太宗太平興國八年(983)全部刻成,運到汴京(據說有十三萬板)。就在新創的譯經院西邊建築了印經院,藏版印刷,初印的本子恰好供給了譯經的參考。這一刻版因為刻在益州,所以通稱為「蜀版」;又因它是朝廷所刻,也稱做「北宋官版」。

蜀版藏經的印本現存的極少,國內僅有公私收藏的幾卷。照現存的印本看,是卷子式,每板(即印紙每幅)二十三行,每行十四字。板首另刻經題、板號、帙號小字一行。這些大概是參酌寫本款式而定的。

蜀版的內容,從金代的複刻本(即《金刻藏經》)上,可見它最初刻成的部分完全用《開元錄》入藏寫經為底本,一共四八0帙(千字文編號為「天」字到「英」字),五千零四十餘卷。它的印本於淳化二年(991)傳到高麗;後來高麗僧守其等用它校勘新刻藏經(即《高麗再雕版》),稱為「宋本」,舉出其中的缺卷、錯簡、脫文、衍字、誤收、重出等錯誤。

唐代寫經本來還有《貞元錄》繼續入藏的一部分,但在五代時候,大概這類寫經流行的區域祇局限於關右一帶(見恒安集《續貞元釋教錄》序文),所以蜀版沒有將它收入。

蜀版收藏於印經院之後,譯場學僧校勘,有過幾次改訂。同時,宋代新譯入藏的經、《貞元錄》入藏的經,還有一些新入藏的著述,都陸續刻版附帶流通,因之蜀版後來印出的本子,隨時不同。其中比較重要的,凡有三本︰

第一,「咸平本」。這是蜀版在咸平初(998~)校訂以後的印本,也可謂之「蜀版初校本」。校訂是由譯場證義字學沙門雲勝主持,從端拱二年(989)起,到咸平初完成,文句上改正錯誤不少(雲勝還著成《大藏經隨函索隱》六六0卷),缺經也大部分補上了。宋代新譯從太平興國七年到咸平二年(982~999)一共二七九卷,這時刻成三十帙(繼續《開元錄》入藏經編號為千字文的「杜」字到「轂」字),還有太宗所著《蓮華心輪回文偈頌》等四種五十七卷也刻成五帙,一併印行,所以這一「咸平本」包含《開元錄》入藏經、宋代新譯經、新入藏著述三部分。徽宗崇寧初(1102~)惟白禪師在婺州金華山智者禪寺所見的舊藏(依《大藏經綱目指要錄》的記載)以及王古《大藏聖教法寶標目》所據的印經院本,都是這個本子。

第二,「天禧本」。這是蜀版在天禧初(1017~)經過再一次校訂以後的印本,也可謂之「蜀版再校本」。所用以對勘的有天壽、皇建兩院的寫經,刻版上的缺點大都得到訂正,並且依據唐‧玄逸《開元釋教廣品歷章》改動一些卷帙、品次。例如改《放光般若經》二十卷為三十卷,《大集經》六十卷為三十卷(分出《日藏經》、《月藏經》單行本),又變動《摩訶般若經》、《思益梵天經》、《法華經》等品目,又用《蘇悉地羯羅經》代替了《蘇悉地供養法》等。隨同流通的除了宋代新譯和入藏著述而外,還有咸平以來訪得《貞元錄》未入藏的一些典籍(如《千臂千鉢曼殊室利經》、《法苑珠林》、《寶林傳》等,都是散刻,沒有編號)。這一印本於乾興元年(1022)分別傳到當時中國北方的契丹和國外高麗。

第三,「熙寧本」。熙寧四年(1071)印經院停辦,蜀版全部移送京城顯聖寺聖壽禪院,從此再無校改,所以印出的本子可以謂之「蜀版校定本」。這時《貞元錄》入藏經二四二卷,連同《廣品歷章》三十卷、《貞元續開元釋教錄》三卷,陸續刻成二十七帙(仍未編號,其中各書的次第大體和《天聖釋教總錄》所載相同),另外還有咸平二年(999)以後新譯經《法印經》等,以及入藏著述《景德傳燈錄》等刻本,這些都隨著藏經印本流通。此本因歸寺院經理,印造較易,所以流布稍廣,元豐六年(1083)此本並傳到高麗。

熙寧以後,蜀版的內容還不斷有增加。因為當時譯經斷斷續續地一直進行到政和初年(1111~),新版就隨著陸續添刻。此外,天聖四年(1026),詔許天台、慈恩兩宗章疏一九三卷聯編入藏;景祐二年(1035)新修經錄,又有著述約二百卷編入。這些典籍或者搜集舊版,或者另刻新版,格式種種不同(有卷子、有書冊,行格疏密、字迹大小更不一律),數量也相當龐大。蜀版最後的內容究竟如何,這可從它的翻版即《金刻藏經》上看出一個輪廓,大概有這樣八部分︰

(1)《開元錄》入藏經︰五千零四十餘卷,四八0帙(千字文編號「天」字到「英」字)。

(2)宋代新譯一︰從太平興國七年到咸平二年(982~999)所譯一八七部,二七九卷,三十帙(編號「杜」字到「轂」字)。天禧後刪去《頻那夜迦經》四卷。

(3)入藏著述一︰太宗文集四部,五十七卷,五帙(從此以下都未編號)。

(4)《貞元錄》續入藏經︰連目錄等一二七部,二七五卷,二十七帙。

(5)宋代新譯二︰從咸平三年到熙寧六年(1000~1073)所譯九十部,四二三卷,四十三帙。

(6)入藏著述二︰《法苑珠林》、《景德傳燈錄》、《天聖廣燈錄》、《景祐天竺字源》、《祥符法寶錄》、《天聖釋教錄》、《景祐法寶錄》、《寶林傳》、《宋真宗註四十二章經》等約共二十四部,三百一十餘卷,四十二帙。

(7)宋代新譯三︰從元豐元年到政和二年(1078~1112)所譯十部,四十餘卷,四帙。

(8)入藏著述三︰天台、慈恩兩宗章疏四十二部,一九三卷,二十二帙。

由上列的數字,可見蜀版到北宋末年已積累到六千六百二十餘卷,六五三帙,規模可謂宏大。但不久隨著汴京為金兵攻陷,大概就被兵火毀滅,一無所存了。

蜀版藏經是宋代閩浙私刻和遼刻、金刻以及高麗所刻各版大藏共同依據的祖本。各版開雕的年代有先後,所據的蜀版印本不同,因而內容略有出入;但它們中間的一些聯繫還是可以了解的。大體說來,關於《開元錄》入藏經的一部份,金刻和高麗初雕都用蜀版初印本為據,所以它們的錯誤處很相類似。《契丹藏》據「蜀版再校本」,「福州版」和「思溪版」據「蜀版校訂本」,所以《契丹藏》改動舊版的地方,福州、思溪也同樣地改動(如《大集經》的卷帙、品次等)。從這些方面,都可看出它們的間接關係。至於《貞元錄》入藏經部份,蜀版補刻年代較晚,契丹沒有得著印本,另據北方寫經付刻,這就和福州版等所收而源出於蜀版的顯然不同,它們的關係也比較疏遠了。 (呂澂)

〔參考資料〕 童瑋《北宋開寶大藏經雕印考釋及目錄還原》。


蘇悉地經

三卷。唐‧輸波迦羅(善無畏)譯。全名《蘇悉地羯羅經》,又作《蘇悉帝羯羅經》,或意譯作《妙成就作業經》、《妙成就法》。收在《大正藏》第十八冊。本書為五部祕經、三部祕經之一,是頗受重視的密教經典。全書分三十四品,就佛、蓮華、金剛三部,敘說相應於息災、增益、降伏等作法之真言及其持誦法、持誦者之人品、供養法、灌頂法、三種護摩等密教儀軌,以及根據此等密教儀軌而來的種種成就法。

本經有高麗本、宋本、和本等三種版本。三本雖皆為三卷,但仍有若干差異︰(1)麗本三十七品,宋本三十八品,和本三十四品。(2)麗本及宋本二本之中卷相當於和本之下卷,二本之下卷相當於和本之中卷。(3)宋本與和本皆闕麗本之〈扇底迦品〉、〈補瑟徵迦法品〉、〈阿毗遮嚕迦品〉三品,麗本則闕宋本與和本最後之〈成就具支法品〉。此外,本經亦有西藏譯本。

由於本經係闡明真言行者之威儀法則等,因此古來被稱為咒毗奈耶。《開元釋教錄》卷九〈善無畏譯經〉之下載(大正55‧571c)︰「蘇悉地羯羅經三卷,唐言妙成就法,此與蘇婆呼並是咒毗奈耶,不曾入大曼荼羅,不合輒讀。同未受具人盜聽戒律,便成盜法。」日僧空海當係依此說,而以本經為密教律部之戒經。在空海之《三學錄》中,此經與《蘇婆呼童子經》即為持明藏中之二部戒本。密教以為,真言行者行住坐臥之行事,若能常依此二經,則悉地之事業較易成就。

日本之台密,以此經為「兩部不二」之祕經,相對於金胎二部之為「而二」之經,此經係更深祕之經。台密並將依據此經而有之「蘇悉地灌頂」,視為最極之法門。此經之註疏有圓仁之《略疏》七卷。

◎附一︰〈蘇悉地法〉(摘譯自《望月佛教大辭典》)

蘇悉地法,指根據《蘇悉地羯囉經》所修之祕法。為日本台密所立三部大法之一。金剛界法、胎藏界法及此蘇悉地法三部大法中,台密特別重視此蘇悉地法,以之為「金胎不二,兩部合一」之最極祕法。其本說即《蘇悉地羯囉經》卷上〈真言相品〉所云(大正18‧604b)︰
「復次,此經深妙,如天中天,亦有真言上中之上。若依此法,一切諸事無不成就。此經雖屬金剛下分,以奉佛教敕許通成故,亦能成就上二部法,譬如國王敕許依行,此法亦爾,准義應知。」

此法係為令速成就三種悉地所修的念誦法,其行法乃依圓仁之《蘇悉地妙心大》,及最澄之《藥師儀軌》的次第。依安然《真言宗教時問答》卷四所述,蘇悉地之行法係以金胎兩部通法之十八道為紀綱,而且為胎藏大法中的悉地求成就之法,故與胎藏界同立佛、蓮、金三部。又,《四十帖決》卷六亦以蘇悉地為胎藏成就之法,謂修胎藏經年月,但未得成就時,即修此法得成就。此外,《四十帖決》卷六又言,此法為胎藏三部中之金剛部法,其所成就為佛、蓮華二部,雖於其中立三部之別,但與胎藏之三部不同。

◎附二︰〈蘇悉地羯羅供養法〉(摘譯自《望月佛教大辭典》等)

《蘇悉地羯羅供養法》,三卷。唐‧善無畏譯。又作《蘇悉地供養法》、《蘇悉地羯磨法》。收在《大正藏》第十八冊。內容係依《蘇悉地經》,敘述有關佛、蓮華、金剛三部之供養法則。上卷說曼荼羅之造法;中卷闡明護身、結髮、寶座、獻閼伽水、三部母真言、三部心真言、三部母印相、三部心印相、奉請本尊、淨地真言、除遣從魔等;下卷說塗香、華、燒香、飲食、燈、運心供養、坐法、正念誦等。

在大藏經中,宋、元二藏未收本書,唯高麗及明藏收錄,皆為三卷。《大正藏》第十八冊另收一別本,同為善無畏所譯,但分二卷。此二卷本與上述三卷本比較時,至第二卷運心供養為止,內容與三卷本全同,唯二卷本中之真言係以梵字書寫。運心供養以下之文則與三卷本稍有異同。

◎附三︰〈蘇悉地業〉(摘譯自《密教大辭典》)

蘇悉地業為日本台密五業之一。係指專研《蘇悉地經》之業。傳教大師(最澄)於延曆二十五年(806)上奏,請制「止觀業、遮那業」二業,得敕許設年分度者二人各習一業。此中,「止觀業」宗天台,以學《法華經》、《金光明經》等諸大乘經典為主;「遮那業」則以學《大日經》等密經為主。其後,慈覺大師別開遮那業為大日業、金剛頂業、蘇悉地業三業,與止觀業合稱四業,並得勒許置學生四人。智證大師時,又開一字業,獲准置學生五人。其後,安然更加瑜伽業,而成六業。上述大日業、金剛頂業、蘇悉地業、一字業、瑜伽業等,依次分別以學習《大日經》、《金剛頂經》、《蘇悉地經》、《一字頂輪王經》、《瑜祇經》為主。


全文檢索完畢。

亦可另行搜索於 大藏經(CBETA) / Google / 異體字字典 /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 國語辭典 /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 四庫全書 / 國學大師 / 法鼓全集(聖嚴法師) / 廣欽老和尚網路專輯 / 雪公全集(李炳南老居士) / 印順全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