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行佛學辭典搜尋

請輸入要查詢的詞彙:


包含此關鍵字的其餘詞彙

菩薩十地經

[佛學大辭典(丁福保)]

(經名)大方廣菩薩十地經之略名。


符合的條目少於三則,自動進行全文檢索,以為您找出更多資訊...

[佛學大辭典(丁福保)]
吉迦夜

(人名)Kekaya,沙門名。譯言何事。歷代三寶紀八曰:「宋明帝世,西域沙門吉迦夜,魏言何事。」譯大方廣菩薩十地經等五部。


[佛光大辭典]
十地經論義記

凡十四卷(今存八卷)。又作十地義記、十地論疏。隋代慧遠撰。收於卍續藏第七十一冊。乃注解世親菩薩十地經論之作。本書初反覆說明十地經論所言之心意識,並以未見經文之阿梨耶識一語說明之。且謂阿梨耶識與心意識不同,阿梨耶識為真,心意識為妄,然若不以阿梨耶為第八識,則不得以賴耶緣起之八識論直接比擬真如緣起。至慧遠作本書,以心意識(妄識)配前七識,而總第八真識、前七妄識為真如緣起論之大成。華嚴之六相圓融義雖亦據世親之十地經論,實際係依用慧遠之解釋始得大成。其章疏有十地經論義記抄出二卷、十地義記心意識考略一卷。〔續高僧傳卷八、東域傳燈目錄〕 p426


莊嚴菩提心經

全一卷。姚秦鳩摩羅什譯。又作菩提心經。收於大正藏第十冊。為最勝王經淨地陀羅尼品之別譯,與元魏吉迦夜所譯之大方廣菩薩十地經之意趣相同。內容係解說菩提心行,明示十波羅蜜、十地,及各地所屬之三摩地、地相所得之陀羅尼等;卷末並一一闡明十波羅蜜之意義。 p4778


[中華佛教百科全書]
金光明經

具名《金光明最勝王經》(依據梁‧真諦三藏所傳)。收在《大正藏》第十六冊。在此經整部譯出以前,西晉‧竺法護早就有《菩薩十地經》的翻譯(和本經的〈最淨地陀羅尼品〉內容相同,它的異譯本鳩摩羅什所翻《莊嚴菩提心經》現存)。後來,北涼‧玄始年間(412~427 )曇無讖譯出了《金光明經》四卷,十八品。繼而梁‧承聖元年(552)真諦再譯成七卷,改訂了北涼譯本各品,並補譯〈三身分別〉、〈業障滅〉、〈陀羅尼最淨地〉、〈依空滿願〉四品,足成二十二品。其後,北周武帝時(561~578)耶舍崛多再譯成五卷本,於北涼譯本各品外補譯出〈壽量〉、〈大辨陀羅尼〉二品。隋‧闍那崛多又補譯〈銀主陀羅尼〉、〈囑累〉二品。隋‧開皇十七年(597)大興善寺沙門寶貴綜合各家譯本,刪同補缺成為《合部金光明經》八卷,二十四品。最後,武周‧長安三年(703)義淨譯出《金光明最勝王經》十卷,三十一品。這一譯本品目義理最為完備,譯文華質得中,慈恩宗慧沼曾據以註疏宏揚,乃至成為通行的本子。後來,法成曾依義淨譯本重翻為西藏文本,此外又有回鶻文重譯義淨譯本及西夏文譯本。但藏文藏經中除了重翻義淨譯本而外,還收有直接從梵本翻出的兩本,一勝友等譯十卷本(二十八品,大同義淨譯),一失譯五卷本(二十品,大同曇無讖譯)。其十卷本後又轉譯為蒙文本、滿文本。另外在西域還發現有于闐文譯梵本斷片(〈梵品〉至〈懺悔品〉,又〈除病品〉、〈流水長者品〉一部分)。現在尼泊爾等地存有完全梵本,二十一品,大同涼譯,日本南條文雄、泉芳璟曾校印一本(1931年)。又,印度「佛教經典協會」也印行過一本(1898年),但只有十五品,不完全。

依據前後不同譯本,可以推知此經先有另品單行,其次有略本行世,後來逐漸增廣,到淨譯本才算完備。淨譯全經分三十一品,內容依義區分,初〈序品〉為序分,次九品屬於正宗分,其餘二十一品是流通分。又正宗分九品中的義理分類,初二品明果,次五品明行,後二品明境。

明果的兩品中,初〈壽量品〉,因妙幢疑問,如來壽命何因短促,為說如來壽量無限,但為利益眾生,示現短促。又說種種十法能解如來真實理趣,說有大般涅槃。次〈分別三身品〉,因虛空藏請問,詳說佛有法、應、化身。於此解釋大乘初期發生的佛身問題,和《法華經》〈壽量品〉所說相通。陳譯本始有此品,唐譯本就沿用它的譯文,只略加修飾。如說除遣三心得到三身,三心名為起事心、依根本心、根本心,即純用陳譯。但在藏譯本中,這三心作隨事轉識、依阿賴耶意、阿賴耶識。實際上,經文所說含有轉識成智的用意。

其次,明行的五品裏,初〈夢見懺悔品〉,說妙幢夢見婆羅門擊金鼓出聲,說懺悔法。次〈滅業障品〉,因帝釋問,說修行大乘,攝受邪倒有情曾造業障罪者懺悔除滅之法。以上為地前行。次〈最淨地陀羅尼品〉,說十地行。發菩提心為十度因,又依種種五法成就十度,十地相狀及十地名義、障礙、十地所行各度、所生三摩地,最後說各地所得護持陀羅尼。於此分別十地足以和《華嚴經》〈十地品〉互相發明。次〈蓮華喻讚品〉,說懺悔法因緣,即過去金龍主王常以蓮華喻讚稱諸佛,並說有讚文。次〈金勝陀羅尼品〉,說受持此陀羅尼即是供養諸佛,得其授記,隨其所求無不圓滿。

再次明境兩品,初〈重顯空性品〉,略說空法,令聞者悟入勝義,正修出離。次〈依空滿願品〉,說依空性行菩提法修平等行。在這一品裏,天女聞法開悟,即轉女身作梵天身,得佛授記,和《法華經》裏龍女轉身成佛相似。

從正宗分以下有二十一品,廣說諸天護世、增財、益辨、除災、顯經利益、授記、除疑,並說往因苦行,末後菩薩同讚以及如來付囑,皆屬於流通分。在這些品目中,比起涼譯略本來,增補了陀羅尼很多,因此也有將本經列入祕密部的(如西藏文大藏經)。又這些品裏所說懺悔罪惡方法,諸天護國思想,王法正理的論議,流水長者的放生行事等,後來都成為佛教中一般流行的傳說和信仰行儀,因而使本經流行更廣。另外,本經中所有咒語均稱陀羅尼而不稱真言。在〈諸天藥叉護持品〉中,青頸的名號還只用於天神,而非千手觀音,曠野鬼仍只是一個藥叉王而非大元帥明王,睒摩梨(淨譯苫跋羅)仍只是一個阿修羅王而非勝樂金剛。這些都可以看出原始禁咒藏(《西域記》卷九)還未發展到後來流行的真言乘、金剛乘等的地步。又〈除病品〉介紹了一些醫學理論,也成為中國古代對於印度醫學知識的重要源泉。

本經的重要義理,像關於三身十地等說,真諦在翻譯之時已經流行,所以他很重視本經,特加註疏,由他的弟子慧曠再傳天台智顗。智顗著有《金光明經玄義》(二卷)和《文句》(六卷,均為門人灌頂錄)即多引用真諦之說。同時三論宗大師吉藏(吉藏幼隨父謁真諦,其名即真諦所授)也著有《金光明經疏》(一卷)。其後慧沼又就義淨新譯本經著《疏》十卷。到了宋代天台家對於此經更有發揮。如知禮對《玄義》、《文句》各作有《記》六卷,又有《懺儀》一卷,遵式也著有《金光明經懺法補助儀》一卷。另外明‧受汰集《金光明經科註》四卷,附有《金光明經感應記》,敦煌石室中也發現有《懺悔滅罪金光明經冥報傳》,是記載持誦《金光明經》感應事蹟的。(郭元興)

◎附︰溫特尼茲(M. Winternitz)《印度文獻史》〈佛教文獻〉第七章(依觀摘譯)
後期大乘經典中,最為後期的是《金光明經》(Suvarṇaprabhāsa)。本經的內容既是哲學的,又是倫理的,其中更包含了諸多傳說。但是,其大部分已有怛特羅的成分存在。

在第一章,敘述婆羅門憍陳如欲從如來求請舍利如芥子許。梨車毗王子名一切眾生喜見,乃以偈答之︰
「恒河駛流水,可生白蓮花,黃鳥作白形,黑鳥變為赤,假使贍部樹,可生多羅果,朅樹羅枝中,能出庵羅果,斯等希有物,或容可轉變,世尊之舍利,畢竟不可得,假使用龜毛,織成上妙服,寒時可披著……假使蚊蚋足,可使成樓觀……假使持兔角,用成於梯蹬,可昇上天宮……鼠緣此梯上,除去阿蘇羅,能障空中月……假使波羅葉,可成於傘蓋,能遮於大雨,方求佛舍利,假令大船舶,盛滿諸財寶,能令陸地行,方求佛舍利;假使鷦鷯鳥,以嘴銜香山,隨處任遊行,方求佛舍利。」

其次,婆羅門憍陳如也述說即使想見如芥子許的佛舍利,也是不可能的事。佛非血肉身,圓滿正覺的如來,唯具法身(dharmakāya),僅是法之要素(法界)所成。換句話說,佛唯有絕對的、非物質的「身」;佛僅是由觀念,也就是僅是精神(非感覺性的)現象所形成。諸佛無作者,亦復本無生。只是為成熟眾生,而顯現究竟涅槃的幻象。

第四章中,樹立了高道德水準,並包含諸多有關讚歎懺悔及慈悲心的優美章句。有關空的教義,則在第六章中發展。但是,在同一章中也再三的讚歎讀誦本經的功德。第九章中介紹了辯才天。至於在第九章,為了表明《金光明經》係一陀羅尼,遂有大吉祥天女出場。第十三章可說是一部稱作「王法正論」的王論(rajaśastra)教科書,此一王論係力尊幢王為其子登灌頂王時所唱誦的。又,在本經中所提到的傳說,也包括了犧牲自身以作為餓虎食物的「王子捨身飼虎」的故事。王子死後,其父王收其舍利於黃金箱中,並建塔供養。此外,在本經的其他篇章中,則揭載怛特羅式的儀軌,並揭出女神哈利提、姜提卡等之名。

《金光明經》在流行大乘佛教的諸國中,頗受評議,但也極為流行。本經的斷片也曾在中亞發掘出。在中國,相傳早在漢明帝(57~75)時,迦葉摩騰(Kaśyapa-mataṅga)曾宣講本經。雖然這是為了提高本經地位而虛造的事件,然而,無疑的,當時必然有與今本差異頗鉅的《金光明經》存在。在漢譯本方面,計有曇無讖(414~433)本、真諦(552~557)本以及義淨(703)本等三種。

〔參考資料〕 《開元釋教錄》卷九;《貞元新定釋教目錄》卷十三;高崎直道《如來藏思想の形成》;上山大峻《敦煌佛教の研究》;山田龍城《梵語佛典導論》(《世界佛學名著譯叢》{79});金岡秀友《金光明經の研究》。


全文檢索完畢。

亦可另行搜索於 大藏經(CBETA) / Google / 異體字字典 /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 國語辭典 /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 四庫全書 / 國學大師 / 法鼓全集(聖嚴法師) / 廣欽老和尚網路專輯 / 雪公全集(李炳南老居士) / 印順全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