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行佛學辭典搜尋

請輸入要查詢的詞彙:


破解

[國語辭典(教育部)]

ㄆㄛˋ ㄐㄧㄝˇ, 1.解除。如:「破解毒咒」。

2.分析解釋。如:「破解問題」。


符合的條目少於三則,自動進行全文檢索,以為您找出更多資訊...

[佛光大辭典]
四宗

(一)以佛教教說根本主張之別,而判立四類。

(一)北魏地論宗南道派之祖慧光及北齊大衍寺之曇隱等所立,又作四宗教、四教。據法華經玄義卷十上、大乘義章卷一、大乘法苑義林章卷一等載:(1)因緣宗,又作立性宗。闡釋六因、四緣之義,主張諸法各有其體性。即一切存在皆由因、緣假合而成,然構成因緣之存在要素則為實在。此屬小乘之淺教,如毘曇宗、說一切有部等所說。(2)假名宗,又作破性宗。主張諸法悉皆虛假而無其實性。即否定其構成要素之實在性,而謂一切皆為假有。此屬小乘之深教,如成實論所說。(3)誑相宗,又作破相宗、不真宗。主張諸法如幻即空,假名之相亦了無所有。即一切存在如幻而無實體,其假相亦不存在。此屬大乘之淺教,如般若經、中論等所說。(4)常宗,又作顯實宗、真宗。謂諸法依妄想而有,妄想原無體,必託於真而起;真,即如來藏性,乃遍於恆沙之佛法,此性緣起而成生死涅槃。亦即一切存在之本體具有永遠不滅之佛性真如,以此為迷悟之根源。此屬大乘之深教,如闡明真實理之華嚴經、涅槃經等所說。

大乘義章卷一又詳述四宗所依經、論之異同,及彼此之爭執。我國北方之地論宗多採用上記之說,據華嚴五教章卷一載,齊護身寺之自軌又分第四宗之涅槃經說為真實宗,以華嚴經說為法界宗,遂成五宗教之說。南朝陳代耆闍寺之安廩則在四宗之外,另加法華經說為真宗,以大集經說為圓宗,而成為六宗。〔大乘玄論卷五、華嚴經探玄記卷一、續高僧傳卷七〕

(二)唐代華嚴宗三祖法藏所立,據大乘起信論義記卷上、入楞伽心玄義等載:(1)隨相法執宗,又作有相宗,指小乘諸派之說。即主張有為、無為之諸法皆為實有,此說僅明示六識,而未見佛性。(2)真空無相宗,又作無相宗,指般若經、中論等所說。主張破解諸法之相而悉皆畢竟空,又闡明二乘之迴心。(3)唯識法相宗,又作法相宗,係為解深密、瑜伽等經論所說。即主張諸法亦有、亦空,闡明生、滅之八識,與五姓各別等教法。(4)如來藏緣起宗,又作實相宗,指楞伽經、大乘起信論等所說。即主張如來藏緣起,與性相融會、事理相即之教法。

以四宗配於法藏另立之五教,則隨相法執宗相當於小乘教,真空無相宗相當於大乘始教中之空始教,唯識法相宗相當於大乘始教中之相始教及終教之一部分,如來藏緣起宗相當於大乘終教及頓、圓二教。又華嚴宗五祖宗密於起信論疏註卷上,以華嚴經說立為圓融具德宗,而成為五宗。(參閱「五教」1146)

(二)因明用語。因明(論理學、邏輯學)論式中所立之宗(命題)有四種類型:(一)遍所許宗,為眾人所共同認可之宗,即立者(立論者)自己及敵者(問難者)、證義者等眾人所共同承認之主張。(二)先承稟宗,立、敵雙方均為同宗派之人,立者所立之宗若為此宗派之人所共同認可之主張,稱為先承稟宗。(三)傍憑義宗,立者立宗時,於其所欲立之義,不以言顯,而另立他事以為含照。(四)不顧論宗,立者所立之宗僅為自己所同意,而非敵者所認可者。上記四宗之中,僅有「不顧論宗」為符合規定之宗。

(三)又稱內外道四執。三論宗為破邪見迷執所立之四宗。(一)外道,又作一切外道,泛指各種佛法以外之偏執見解、教說,如印度古代之九十五種外道及我國之儒、道等,乃不能了達人(我)、法二空之邪執。(二)毘曇宗,即薩婆多部,此宗雖已了知「無我」之理,而仍執著「法我」之性,不知「諸法性空」之義諦。(三)成實宗,此宗雖能具辨人、法二空,然所照未盡,故亦未達究竟之途。(四)大乘執,又作大執,彼等雖言究竟,但墮於大乘教法中一切有所得之見解,此亦非佛陀立教創說之本意。〔三論玄義〕 p1706


[中華佛教百科全書]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一卷。唐‧玄奘譯,知仁筆受,貞觀二十三年(649)譯出。略稱《般若心經》、《心經》。收在《大正藏》第八冊。舊傳前譯本有《摩訶般若波羅蜜大明咒經》一卷(現存),是姚秦‧鳩摩羅什所譯,但梁代《出三藏記集》卷四及隋代《法經錄》卷四,都將它列入失譯錄,到了唐代智昇撰《開元錄》,才開始歸之羅什譯籍以內,從此相沿不改,實不可信。此經在玄奘以後續出的異譯本,現存的還有六種︰(1)唐‧摩竭提國三藏法月譯,題《普遍智藏般若波羅蜜多心經》。(2)唐‧罽賓三藏般若共利言譯。(3)唐‧智慧輪譯。(4)唐‧吐番國師法成譯。(5)唐梵翻對字音本。(2)至(5)之經題均同奘譯。(6)宋‧施護譯,題《聖佛母般若波羅蜜多經》。此外,據元代《至元錄》卷一拾遺編入記載,尚有唐‧不空及契丹‧慈賢譯本,已佚。又有藏、蒙、滿文字譯本,都和法月譯本相近。上舉各種譯本內,舊傳失譯本及唐梵翻對字音本,都與奘譯本相同,只有經的正文,缺首尾序分和流通分,其他譯本則具序、正、流通三分。這或者是由於此經原有大小兩本而然。現存此經的梵本,即有在尼泊爾發現的大本和日本保存的各種傳寫模刻的小本兩類。1864年,比爾始據本經奘譯本譯成英文,1884年,馬克斯‧穆勒共南條文雄校訂本經大小兩類梵本,1894年,穆勒重將本經譯成英文並編入《東方聖書》。

本經文旨,原出於大部《般若經》內有關舍利子的各品,此即秦譯《大品般若》的〈序〉、〈奉鉢〉、〈習應〉、〈往生〉、〈嘆度〉五品(《大品般若》卷一至卷二),唐譯《大般若經》第二分初〈緣起〉、〈歡喜〉、〈觀照〉、〈無等等〉四品(《大般若經》卷四0一至卷四0五)。各品說佛和舍利子問答般若行的意義、功德,本經即從其中撮要單行,以故在先所出的譯本都缺首尾二分。大經所說義理在發揮菩薩三三昧相應行中以空相應為第一,行空相應的菩薩即不墮二乘,而能嚴淨佛土,成就有情,疾得無上正等正覺。本經依據此義,以行深般若波羅蜜多為空相應行。更進而說由空無所得為方便,遣五蘊執,契證實相。全經文句簡約而賅攝般若甚深廣大之義,得其心要,故名為《心經》。至於全經結構,先明能觀智,即深般若;次辨所觀境,即顯示諸法實相即空相,遮遣蘊、處、界,緣生、四諦、智,斷諸法執;後顯所得果,先之以得涅槃果,次之以得菩提果,闡明諸佛皆依甚深般若觀慧相應無所得實相,而得一切智智之義。又本經首尾都說到般若能度苦厄,明般若之出現世間,乃為除世間一切苦,亦即大經所讚嘆菩薩行般若波羅蜜多,心念慧益一切眾生,當以一切智智知一切法,度脫一切眾生,除佛智慧,過一切聲聞、辟支佛上等等殊勝功德。經末尊重讚嘆般若波羅蜜多,以之為大神咒、大明咒等,原來《大品般若》的〈大明品〉及〈勸持品〉,都直接以般若為明咒,別無咒文,本經所出咒文,亦見於《陀羅尼集經》卷三〈般若波羅蜜多大心經〉段,或係後世所加,總之顯示般若妙慧有勝功用,能速疾成就菩提。

本經雖有多種譯本,而歷來但玄奘一譯流行最廣。凡誦習和註解大都用其譯文。

本經歷代註疏極多,其中主要的有唐‧窺基《幽贊》二卷,圓測《贊》二卷,靖邁《疏》一卷,法藏《略疏》一卷,淨慧《疏》一卷;宋‧智圓《疏》一卷,明曠《疏》一卷;明宗泐、如[王*巳]《注解》一卷,德清《直說》一卷,智旭《釋要》一卷。(游俠)

◎附一︰玄奘譯《心經》原文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

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

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罣礙。無罣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即說咒曰︰


「揭諦!揭諦!
波羅揭諦!
波羅僧揭諦!
菩提薩婆訶!」


◎附二︰《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梵本語譯(霍韜晦譯)

聖觀自在菩薩正在進行著極深的般若波羅蜜多的活動,照見(生命的)五種現象在存在上,都是處於空的狀態(,於是超越了一切痛苦)。

(他對舍利的兒子說︰)
舍利之子啊!(生命的)肉身現象是空的,這種空的性質正是肉身現象的存在情形。(所以)肉身和空沒有分別,空和肉身也沒有分別,肉身就是空,空就是肉身。(其餘)四種(主觀上的)感受現象、(對象形相的)攝取現象、(動作的)發施現象和(客觀世界的)認識思維現象的存在情形也是一樣。

舍利之子啊!一切存在都是處於空的狀態。沒有生、沒有滅、沒有污染、沒有清淨、沒有減少,也沒有增加。所以,舍利之子啊!在空的狀態中沒有肉身現象、沒有感受現象、沒有攝取現象、沒有發施現象,也沒有認識思維現象。(在主觀方面來說,)沒有眼、耳、鼻、舌、身、意(等六種主體)的存在,(在客觀方面來說,也)沒有色、聲、香、味、觸、法(等六種對象)的存在。(如果以十八界的分類標準來說,)沒有眼的界域,以至沒有意識的界域。(如果應用在十二因緣方面,)沒有明,也沒有無明;沒有明的滅盡,也沒有無明的征滅盡。推演下去,既沒有老死,也沒有老死的滅盡。(這也就是說,)沒有苦,沒有苦的原因,(所以)不須求苦的息滅,也不須從事息苦的實踐。(總之在空的狀態中,)沒有能知的主體,也沒有所知的對象。

由於不能有所知的對象的緣故,修行者依於這種般若波羅蜜多的作用,內心的活動再無障礙。由於沒有障礙的緣故,就消除了種種怖畏,超出一切不真實的了解,從而進入徹底的涅槃境界之中。所有在(過去、現在、未來)三世中的諸佛,都是依於這種般若波羅蜜多的作用,而獲得最高的、最正確的和最完全的覺悟。

因此應該知道︰般若波羅蜜多是偉大的咒語,是有大智慧的咒語、是超過一切、無與倫比的咒語,可以止息一切痛苦,因為它是真實的、不虛妄的。

以下就是通過般若波羅蜜多所說的咒語︰


「去了!去了!
到彼岸去了!
完全到彼岸去了!
覺悟啊!謹願!」


◎附三︰《心經》之內容分析(摘錄自霍韜晦《佛學》上冊)

《般若心經》全篇的主旨在描述對「空」的體證。在內容上可以分作四段︰

第一段指出︰「空」是在極深的般若波羅蜜多的作用下呈現的。因此我們可以分析出︰「空」不是普通經驗的對象。譬如生命存在的問題,在一般經驗之下,我們只能看到種種的生命現象,這就是五蘊──原始佛教時代已經建立起來的概念,但在極深的般若波羅蜜多的作用之下,可以觀照到這些現象都是處於一種空的狀態。

第二段跟著破解一切自原始佛教以來所成立的代表存在的概念。這些概念由於分類的標準不同、觀察的角度不同而有種種說法。如五蘊、十二處、十八界,這是橫的解剖;十二因緣、苦集滅道,這是縱的解剖。在橫的解剖中,雖亦涉及到客觀存在的性質問題(如色蘊、六境),但主要是扣緊生命現象上說。所以這些概念,基本上是代表了傳統佛教對生命的活動、構造、前後方向的看法。佛教雖然不承認有「我」,但基於如實觀的要求,如實地觀察生命,所以次第產生了這些概念。但是,大乘佛教興起之後,認為這種分解的方式雖然可以破除一個獨立的自我觀念,但還是有所執。例如原始佛教把自我開為五蘊,自我的存在是假,言下之意,即以五蘊為實。但五蘊是不是就是最後的實在呢﹖我們能不能以肉身(色)現象為最後的實在呢﹖以感受作用(受)為最後的實在呢﹖……說一切有部說,色法可以再分為若干種,例如眼的對象(色境)可以再分為形色(形狀)與顯色(顏色);客觀存在的物質可以再分為極微(物質原子)。依據這種說法,則物質現象仍是假,極微才是實。結果極微成為一種固定的、獨立的存有體,成為一個有「自性」(自我獨立)的存在。這樣,「自體」觀念便不能去除。由此可見,這種「假依實」的分解方式是不徹底的。從大乘般若學的觀點看來,這是忘記了佛陀所宣說的一切存在都是無常、都是緣生的教法。如果了解一切法都是緣生,即一切法的存在當下就是處於無常過轉的動態之中,便不能被執實。問題是,當我們以它為經驗對象時,就會不自覺的以我們的主觀的認知能力來套它,從而產生概念。其實在客觀的法上說,無常過轉,受緣的制約,根本不能有自體。所以它的存在是不與任何概念相應的,這就是空。空不等於無,空祇是說明它沒有獨立性、沒有實體。但它仍是一個緣生法,一個無常過轉的存在。《心經》第二段雖然沒有交代種種生命現象所以是空的理由,而祇是破斥它們的存在︰先破五蘊中的色蘊,續破其餘四蘊,然後破十二處、十八界、十二因緣、四諦實踐,但依我們的了解,這不過是撥除這些概念來體證生命的存在情形,進而體證一切法的存在情形。「空」一方面撥除這些概念,一方面展示存在的真實狀態。

由此可見,「空」是雙離有無的,或非有非無的。說它有,它不是一個獨立對象,亦無內容;說它無,它卻有緣生的動態。兩邊不著,雙遣雙離,在這一情形下是無法用一個具體概念來表述的,所以說為「空」。「空」是中道,但「空」這一個字眼亦祇是象徵。

由於「空」代表真實的存在,《般若經》強調,這祇有通過般若波羅蜜多才能當面把握,所以《心經》的第三段,即指出在獲得對「空」的體證後所產生的效果︰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以至獲得無上正覺。

《心經》的第四段是站在修行實踐的立場,把般若波羅蜜多看作咒語來推動眾生的奮發向上。大概在《般若經》出現的時代,印度的咒語傳統亦重新流行,為鼓勵他們修學般若波羅蜜多,所以有此一段。後來密宗興起時,便有人根據這一段把《心經》看作是密宗的經典。其實咒語的初意只是一種鼓舞,後來才發展成為調伏心靈的方法。

◎附四︰印順《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第十章第一節(摘錄)

《般若心經》︰在《般若經》中,這是民間傳誦最盛的短篇。譯為華文的也最多,現在存有七種。(中略)華文的不同譯本,主體都是相近的。羅什與玄奘的譯本,沒有序與流通,但西元八世紀以下的譯本,都具備了序、正、流通──三分。般若、智慧輪、法成、施護譯本,序與流通都相同;惟有法月譯本的序分,多了觀自在菩薩請說一節。古人以為這部經「出大品經」。其實,這部經以「中品般若」的經文為核心,而附合於世俗信仰的。「舍利弗!……無智亦無得」,出於「大品本」的〈習應品〉。「般若波羅蜜是大明咒,無上明咒,無等等明咒」,出於「大品本」的〈勸持品〉。以「中品般若」經文為核心,標「觀世音菩薩」,說「度一切苦厄」,「能除一切苦」,以貫通觀音菩薩救濟苦難的信仰。「大明咒」等,《般若經》是讚嘆般若力用的,現在就「即說咒曰」。這是在「中品般若」成立以後,適應世俗,轉化般若而與世俗神祕仰信合流的經典。

〔參考資料〕 印順《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講記》;松浦秀光《般若心經の研究》;福井文雅《般若心經の5歷史的研究》;榛葉元水編《般若心經大成》。


[國語辭典(教育部)]

ㄔㄨㄥ, [動]

1.以水注入或調勻。如:「沖牛奶」、「沖咖啡」。

2.以水刷洗。如:「把茶壺沖洗乾淨。」、「快把杯子拿去沖一沖。」

3.被大水撞擊或捲走。如:「沖破隄防」。

4.向上直飛。如:「一飛沖天」。唐.元稹〈會真詩三十韻〉:「海闊誠難度,天高不易沖。」

5.衝突、相忌。如:「相沖」、「對沖」。

6.破解厄運。如:「沖喜」、「沖運氣」。

[形]

猛烈的。如:「一股沖勁兒」、「怒氣沖沖」。

[名]

姓。如明代有沖敬。


泡麵市場

ㄆㄠˋ ㄇㄧㄢˋ ㄕˋ ㄔㄤˊ
「泡麵」指非法拷貝各合法軟體,並加以破解密碼,而燒錄集合於一張光碟的「大補帖」。泡麵市場即非法販售各種大補帖的市場。


連環套

ㄌㄧㄢˊ ㄏㄨㄢˊ ㄊㄠˋ, 1.環環相套而不可脫離。比喻相互接續、相互關聯。如:「這件事情錯綜複雜,像連環套般牽連糾葛,不像你想像中那麼單純。」

2.重重的圈套,複雜的計謀。如:「要破解對方的連環套,一定要從長計議。」

3.戲曲劇目。清代故事戲。敘述連環套主竇爾敦比武敗在黃三泰手下,心中懷恨,因盜梁千歲御馬,嫁禍於他,最後受黃三泰之子黃天霸感動而俯首認罪。


解讀

ㄐㄧㄝˇ ㄉㄨˊ, 1.講解導讀。如:「出版社決定邀請學有專精的人士來解讀這套叢書。」

2.破解通讀。如:「河南安陽發現了幾萬片甲骨,上面的文字要靠古文字學家才能解讀 。」


折臂三公

ㄓㄜˊ ㄅㄧˋ ㄙㄢ ㄍㄨㄥ
晉代人羊祜,有相士看了他父親墳墓的風水後,預言羊祜將做高官。羊祜聽了很厭惡,於是損壞墳墓來破解風水。但相士仍說他將成為折斷手臂的高官。後羊祜果然墜馬折臂,且位至三公。見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術解》。後用以指羊祜。唐.劉禹錫〈秘書崔少監見示墜馬長句因而和之〉詩:「上車著作應來問,折臂三公定送方。」


陣式

ㄓㄣˋ ㄕˋ
軍隊或隊伍排列的形式。如:「他們排出了前所未見的陣式,我們得細思破解的方法,方可得勝。」


拆解

ㄔㄞ ㄐㄧㄝˇ, 1.拆卸、分解。如:「拆解槍枝」。清.紀昀《閱微草堂筆記.卷一八.姑妄聽之四》:「瞽者狂吼如虓虎,撲抱其頸,口齧其鼻,血淋漓滿地,眾前拆解,牢不可開,竟共墮河中,隨流而沒。」

2.破解。如:「拆解招數」。


全文檢索完畢。

亦可另行搜索於 大藏經(CBETA) / Google / 異體字字典 /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 國語辭典 /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 四庫全書 / 國學大師 / 法鼓全集(聖嚴法師) / 廣欽老和尚網路專輯 / 雪公全集(李炳南老居士) / 印順全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