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行佛學辭典搜尋

請輸入要查詢的詞彙:


現圖曼荼羅

[佛光大辭典]

為日本密教所特用之名詞。又作隨機曼荼羅。相當於現代圖畫,意謂流行於現代之曼荼羅。又意謂於圖畫中表現出諸尊尊形及列位。狹義而言,指空海攜回日本之神護寺(高雄)、東寺之曼荼羅。相對於此之另一系統,即圓珍攜返日本之舊式圖樣。廣義而言,指空海、圓仁、圓珍、宗叡所攜回日本之曼荼羅圖,而相對於阿闍黎所傳之曼荼羅及經疏所說之曼荼羅。現圖曼荼羅最初指胎藏曼荼羅,一般指金剛、胎藏二部。「現圖」一語,最早出現於日本安然所著胎藏界釋迦會不同記卷上。關於其由來有諸說:或謂善無畏祈請,現於空中,將之圖繪者;或謂龍猛菩薩開塔時,現於空中者;或以胎藏界為善無畏於空中感得,金剛界為金剛智於空中感得;又有以二部皆為不空或惠果所傳。 p4730


[中華佛教百科全書]

現圖曼荼羅

指繪製成圖以傳世的兩界曼荼羅,為日本密教用語。  

關於「現圖」的名義,據長宴《四十帖》所載,相傳在我國唐代,由於善無畏三藏的祈請而現圖於空中,故稱之為「現圖」。另一說是龍猛菩薩開塔時空中所現。或說胎藏界曼荼羅是善無畏所感得,金剛界曼荼羅是金剛智三藏所感得。但是,此等說法之典據皆不明確。僅係傳說而已。

所謂現圖曼荼羅,是有別於經疏與阿闍黎所傳的曼荼羅,而指弘法大師所傳的東寺曼荼羅,與圓仁、圓珍、宗叡請至日本的曼荼羅。但真寂親王的《諸說不同記》特將東寺曼荼羅稱為現圖,而稱「宗叡請來圖」為「或圖」,稱「圓珍請來圖」為「山圖」。故「現圖」者,約廣義而言,應與經疏、阿闍黎所傳、廣攝二軌、僅有說文而無圖形者有別,指的是弘法大師、圓珍、宗叡等人所請來的曼荼羅圖。狹義而言,則相對於圓珍、宗叡等人請來之圖,而專指弘法大師所請來的東寺曼荼羅。

一般而言,金胎兩部曼荼羅皆可名為現圖曼荼羅,但若要嚴格地區分,則「現圖」之名僅限於指胎藏界。因為金剛界大抵與經說一致,而胎藏界曼荼羅則與經說大為不同之故。

◎附︰權田雷斧著‧王弘願譯《密宗綱要》第三編第十七章(摘錄)

現圖曼荼羅之作者與現圖之語義
古云︰兩界皆為龍猛菩薩之指授,龍智菩薩圖之。或謂胎藏曼荼羅為無畏三藏於金粟王塔下空中感見之所寫。金剛界曼荼羅,為金剛智三藏空中感見之所寫,但其理不分明,又無誠證,不足據也。古傳惠果和尚特為弘法大師命畫工畫者,今取此說焉。大師《請來目錄》曰︰「和尚告曰︰真言祕藏,經疏隱密,不假圖畫,不能相傳。」則喚供奉丹青李真等十餘人,圖繪胎藏金剛等大曼荼羅等一十鋪,兼集二十餘經生,書寫金剛頂等最上乘密藏經,又喚供奉鑄博士趙吳新造道具,寫像寫經,漸有次第,其誠證也。云現圖者,別於《大日經》所說之曼荼羅,與出於《大日經疏》之阿闍黎所傳之曼荼羅而言也。是圖也,惠果和尚命李真等所繪之圖也,故曰現圖。非別有意義。又日本之台密東密所莊嚴布列大壇上之「閼伽、塗香、華鬘、燒香、飲食器,及灑水塗香之二器」等,皆惠果和尚特以意匠使鑄造而授之弘法大師者,《請來錄》之所明也。當其前時,盛水器以瓦,食物果物,則列無毒木之葉上,用畢棄去,無金屬之器物也。

〔參考資料〕 《兩部曼荼羅隨聞記》卷一;《祕藏記私本鈔》卷二;《胎藏界曼荼羅尊位現圖抄私》卷一。


符合的條目少於三則,自動進行全文檢索,以為您找出更多資訊...

[佛學大辭典(丁福保)]
九會曼荼羅

(術語)是金剛界之現圖曼荼羅也。東方為正面,第一會置中央,自東面右旋而置八會,合為九會。第一會乃說大日如來以五相現成等正覺,成佛後,自金剛三摩地現出三十七尊乃至外部諸眾攝化眾生之狀者,故名成身會。為曼陀羅之根本,故或名為根本會。或就其諸尊之活動作業,名為羯磨會。是四曼中之大曼也。第二會者,為成身會諸尊,示其本誓,非塔杵寶珠等之三昧耶身,故名三昧耶。又取其作業,名為羯磨會。是四曼中之三昧耶曼也。第三會為諸尊各各標五智等微細之德者,故名微細會。諸尊深入禪定故又名三昧耶。四曼中之法曼也。第四會為述諸尊各各以寶冠華鬘等,供養大日尊之作業者,故名大供養會。四曼中之羯磨曼也。如已上次第為大三法羯之四曼。第五會者,因前四會分離四曼,於別會各置一曼,今為破四曼不離,以四曼合集於一會者,故名四印會。是為大日之五智,故又名五智會,第六會者,為示大日如來之獨一法界,更合前四曼,而示大日獨一法界之一智拳印者,故名一印會。已上六會為自麤至細之次第。為大日如來之自性輪身。又為自證門。是四曼中之法三曼也。第七會以金剛薩埵為中臺(至第五會大日為中臺第六會大日一尊也),轉欲觸愛慢之四煩惱而為欲觸愛慢之四菩薩,示深密之理趣者,故名理趣會。金剛薩埵與普賢菩薩同體,故又名普賢會。是前六會之大日如來來此會現金剛薩埵相而說正法者,故此為大日如來化他之正法輪身(菩薩之稱),是四曼中法曼也。第八會為大日如來。為折伏強剛難化之眾生,從金剛薩埵更現降三世明王之忿怒身者,故名降三世羯磨會。是四曼中大曼也。第九會為同列降三世明王之三昧耶形者,故名降三世三昧耶會。是四曼中三曼也。此二會為大日化他之教令輪身(明王之稱),要之九會之曼荼羅者,大日如來之三輪身也。以上九會之次第,為從果向因,大日自自證門出於降伏門之相也。對於此而有從因至果之次第,為自凡夫上於佛果之相,此時降三世三昧耶為第一,中央之成身為第九也。見十八會指歸,秘藏記本等。參照金剛界曼荼羅條。

(CBETA註:原書本條目為「九會曼陀羅」,然而「九會曼荼羅」亦為常見,故新增本條目。)


九會曼陀羅

(術語)是金剛界之現圖曼荼羅也。東方為正面,第一會置中央,自東面右旋而置八會,合為九會。第一會乃說大日如來以五相現成等正覺,成佛後,自金剛三摩地現出三十七尊乃至外部諸眾攝化眾生之狀者,故名成身會。為曼陀羅之根本,故或名為根本會。或就其諸尊之活動作業,名為羯磨會。是四曼中之大曼也。第二會者,為成身會諸尊,示其本誓,非塔杵寶珠等之三昧耶身,故名三昧耶。又取其作業,名為羯磨會。是四曼中之三昧耶曼也。第三會為諸尊各各標五智等微細之德者,故名微細會。諸尊深入禪定故又名三昧耶。四曼中之法曼也。第四會為述諸尊各各以寶冠華鬘等,供養大日尊之作業者,故名大供養會。四曼中之羯磨曼也。如已上次第為大三法羯之四曼。第五會者,因前四會分離四曼,於別會各置一曼,今為破四曼不離,以四曼合集於一會者,故名四印會。是為大日之五智,故又名五智會,第六會者,為示大日如來之獨一法界,更合前四曼,而示大日獨一法界之一智拳印者,故名一印會。已上六會為自麤至細之次第。為大日如來之自性輪身。又為自證門。是四曼中之法三曼也。第七會以金剛薩埵為中臺(至第五會大日為中臺第六會大日一尊也),轉欲觸愛慢之四煩惱而為欲觸愛慢之四菩薩,示深密之理趣者,故名理趣會。金剛薩埵與普賢菩薩同體,故又名普賢會。是前六會之大日如來來此會現金剛薩埵相而說正法者,故此為大日如來化他之正法輪身(菩薩之稱),是四曼中法曼也。第八會為大日如來。為折伏強剛難化之眾生,從金剛薩埵更現降三世明王之忿怒身者,故名降三世羯磨會。是四曼中大曼也。第九會為同列降三世明王之三昧耶形者,故名降三世三昧耶會。是四曼中三曼也。此二會為大日化他之教令輪身(明王之稱),要之九會之曼荼羅者,大日如來之三輪身也。以上九會之次第,為從果向因,大日自自證門出於降伏門之相也。對於此而有從因至果之次第,為自凡夫上於佛果之相,此時降三世三昧耶為第一,中央之成身為第九也。見十八會指歸,秘藏記本等。參照金剛界曼荼羅條。

(CBETA註:原書本條目只有「九會曼陀羅」,然而「九會曼荼羅」亦為常見,故另行新增「九會曼荼羅」條目。)


十三大院

(術語)胎藏界之曼荼羅也。青龍軌,十三院具有之,現圖曼荼羅略四大護院而為十二院。其所以略之者,一說謂為四重總在故也。愚案十三院其數自與十三層之法界塔婆相應也。見現圖曼荼羅條。(CBETA註:疑為見現圖曼陀羅條)


四執金剛

(名數)有兩種:(一)金剛界現圖曼荼羅地水火風之四大神,一曰四執金剛。(二)灌頂小壇(即受新阿闍梨供養之壇)守護四門之金剛也。即東南住無戲論金剛,西南虛空無垢金剛,西北無垢眼金剛,東北被雜色眾生金剛也。


四大護院

(術語)胎藏曼荼羅十三大院之第十三院也。為守護曼荼羅四門之金剛神。南門名金剛無勝結護,東門名無畏結護,北門名壞諸怖結護,西門名難降伏結護。青龍軌具記之。現圖曼荼羅不載。


四重曼荼羅

(術語)第一中胎,八葉九尊也。第二智院等謂之第一重,又云第一院。第三文殊院等謂之第二重,又云第二院。第四釋迦院,并二乘八部等,謂之第三重,又云第三院。已上以中胎與三院為四重曼荼羅,亦云四重圓壇。是經疏所說阿闍梨所傳之義,非現圖曼荼羅之義也。見現圖曼陀羅條。


大勇猛菩薩

(菩薩)坐於胎藏界曼荼羅知院三角智印之左。梵名摩訶尼羅。譯言大勇猛。密號稱為嚴迅金剛。據大日經則此座可不安如意寶珠。故於如意寶珠附佛格,列於現圖曼荼羅。其內證為雨萬法。肉色。左手當臍,持如意法。右手持利劍。


竭羅伽

(天部)又作竭伽,揭伽,揭瞿。古仙人名。大日經疏十六有曰:「竭伽仙者,山名,約處得名。」為吠陀誦出者之一,大孔雀王咒經下等,與他諸仙皆列其名,此等諸仙,皆是古舊之大仙,造四明論,善閑咒術云:於胎藏界曼荼羅中為火天之眷屬,與他四仙皆位於外金剛部院。但現圖曼荼羅,不圖其形像。


胎藏界十三大院

(術語)大日經儀軌說胎藏界之曼陀羅劃十三院而安置諸尊。但現圖曼陀羅缺四大護院之一而為十二大院。見現圖曼荼羅條。(CBETA註:疑為見現圖曼陀羅條)


胎藏界曼荼羅

(術語)胎藏界真言本經大日經雖說諸種之曼荼羅而根本之都會檀曼荼羅由十三大院而成,以大日為中心輳合一切之佛菩薩諸天諸神者,但現圖之曼荼羅則省四大護院之一而為十二大院。見現圖曼荼羅條。(CBETA註:疑為見現圖曼陀羅條)


胎藏界曼陀羅

(術語)胎藏界之諸尊如其位安置於壇場者,曼陀羅為壇場之義,輪圓之義,壇中安置十三大院四百十四尊,一切之功德輪圓具足者,是胎藏界之曼陀羅也,此曼陀羅乃顯眾生本具之理性者,故又名因曼陀羅,理曼陀羅,以東方為發因之位,故亦名東曼陀羅,其理性清淨無垢之德,喻之蓮華,故亦名蓮華曼陀羅。又此曼陀羅有現圖曼陀羅與阿闍梨所傳曼陀羅之二種,現圖曼陀羅為圖畫,善無畏三藏祈請虛空炳現之壇形,即現今流布於世者是也。阿闍梨所傳曼陀羅為大日經及儀軌所說不載之於圖畫,由一一阿闍梨,傳其作法及義理,二者相違之點不少,蓋現圖為結緣,阿闍梨所傳為傳法也。參照現圖曼荼羅條。(CBETA註:疑為參照現圖曼陀羅條)


蓮華門

(術語)金剛界曼荼羅道場所設之門戶也。頂間畫蓮華,故名。秘藏記鈔六曰:「蓮華門者,六卷略出經云:閫闊中如頂形,如丁字。現圖曼荼羅合此文,頂間畫蓮華,故云蓮華門也。口傳云:金剛智,胎藏理也。智以理為能入,理以智為能入,故金剛界曼荼羅安蓮華門,胎藏界曼荼羅安金剛門也。」


金剛界九會曼荼羅

(術語)金剛界之現圖曼荼羅,安布九會,稱為九會曼荼羅


金剛界曼荼羅

(術語)依金剛界密教本經金剛頂經之所說,則有六種十種等之曼荼羅。現圖曼荼羅中輳合九種,稱曰九會曼荼羅,見九會曼荼羅條。


金剛界現圖曼陀羅

(術語)是金剛界之現圖曼荼羅也。東方為正面,第一會置中央,自東面右旋而置八會,合為九會。見九會曼陀羅條。


阿闍梨所傳曼荼羅

(圖像)謂善無畏三藏所傳之曼荼羅也。胎藏界曼荼羅之一種。此曼荼羅之建立次第,與大日經所說之曼荼羅及現圖曼荼羅略有不同。三重,十大院,列三百八十四尊云。出於大日經疏六,義釋四。


隨機曼荼羅

(術語)現圖曼荼羅之異名。以是為善無畏三藏末世之機而感得者故也。見曼荼羅大鈔一。


[佛光大辭典]
十三大院

指密教胎藏界曼荼羅。又作十三大會。即:中臺八葉院、遍智院、持明院、觀音院、薩埵院、釋迦院、文殊院、虛空藏院、蘇悉地院、地藏院、除蓋障院、外金剛部院與四大護院。現圖曼荼羅則不畫四大護院,僅為十二院。(參閱「胎藏界曼荼羅」3935) p363


不空索觀音

不空羂索,梵名 Amogha-pāśa。又作不空羂索觀世音菩薩、不空王觀世音菩薩、不空廣大明王觀世音菩薩、不空悉地王觀世音菩薩、不空羂索菩薩。六觀音之一。位於胎藏現圖曼荼羅觀音院第三列第四位。此菩薩以慈悲之羂索愛護接引眾生,其心願不落空。身形呈白肉色,三面四臂,其面各具三目,左手持開敷蓮華、羂索,右手執軍持瓶、數珠。另有一面、十一面、六臂、八臂、十八臂、三十二臂等異說。密號等引金剛,三昧耶形為羂索。據不空羂索神變真言經卷一母陀羅尼真言序品載,觀世音菩薩在過去九十一劫之最後劫,由世間自在王如來受不空羂索心王母陀羅尼真言。若有善男子、善女人等,受持讀誦此陀羅尼真言,應常於白月八日、十四日、十五日等,於此菩薩前誦持不空羂索心王母陀羅尼真言,可得現世二十種功德及臨終八種利益。又密教修法中,有以不空羂索觀音為本尊而修之法。〔不空羂索陀羅尼自在王咒經卷上成就畫像幀法、不空羂索神變真言經卷八「三三昧耶像品」、卷二十二無垢光神通解脫壇三昧耶像品、祕藏記卷末〕 p978


不思議慧菩薩

不思議慧,梵名 Acintyamatidatta。位列胎藏界現圖曼荼羅除蓋障院之西端。此菩薩以權實不二之不思議慧施與眾生,以斷除眾生之無慧為本誓。密號難測金剛,種子為 (ū),三昧耶形為寶珠。現圖曼荼羅中,不思議慧菩薩身呈肉色,左手持蓮,蓮上有圓珠(具光焰),右臂屈豎,手掌向內,跏坐於赤蓮花上。〔大日經卷四密印品、卷五祕密漫荼羅品、攝大儀軌卷二、廣大儀軌卷中、大日經疏卷十六、大日經義釋卷七、諸說不同記卷五〕 p981


五使者

又作文殊五使者、五種金剛使。即現圖胎藏界曼荼羅文殊院中,位於主尊文殊菩薩左方之五童子。係依大日經卷一具緣品之意,五童子皆列於文殊之左邊。五使者即:(一)髻設尼(梵 Keśinī),髮端嚴之義,表心智之清淨。(二)優波髻設尼(梵 Upakeśinī),優波,為亞、接近、隸屬之義。主文殊能施之三昧。(三)質多羅(梵 Citrā,雜色之義,主文殊普現色身之德。(四)嚩蘇摩底(梵 Vasumatī),財慧之義,又稱地慧。此尊妙慧任運自在。(五)阿羯沙尼(梵 Ākarsanī),譯作請召、鉤召、招召,鉤引眾生致達菩提。

然大日經疏卷五及阿闍梨所傳之曼荼羅圖位中,五使者分別安列於文殊之左右。又大日經謂,此等五使者之下各有一奉教者,現圖曼荼羅於文殊院南隅附近繪置之。〔大日經疏卷十、大日經義釋卷七、大日經疏演奧鈔卷十五、卷三十五〕 p1102


太山府君

梵名 Citragupta。音譯質呾羅笈多,意譯作奉教官。又作泰山府君。我國以之為冥府東嶽泰山之主司神,佛教則以太山府君配當閻魔王之書記,記錄人間善惡諸業,亦為冥界十王之一,稱為太山王。在密教,太山府君位於胎藏現圖曼荼羅外金剛部院南方,身呈肉色,右手執筆,左手持檀拏杖(杖端有金環,環中現人面),三摩耶形為人頭棒。阿闍梨所傳曼荼羅稱之為質呾羅笈多訊獄者。〔淨度三昧經卷一、法事讚卷上、大日經疏卷六、玄法寺儀軌、法苑珠林卷六十二、幽冥記、冥報記卷中、十王經注卷五〕 p1370


方位

指方向。我國原有所謂東、南、西、北四方;以及東南、西南、西北、東北等四維;四方與四維合則為八方。自佛教傳入我國後,復加上、下,則為十方。其列舉之順序應為:東、東南、南、西南、西、西北、北、東北、上、下。其中,在四方有關須彌山者,有須彌四洲、四天王天之說;有關現在佛者,則有四方四佛之說。又四方四佛中,以西方阿彌陀佛特別著名,為淨土教所尊崇。

密教之發心、修行、菩提、涅槃等四門,可配合於東、南、西、北等四方。於現圖曼荼羅中,胎藏界曼荼羅之上方為東;向曼荼羅之右為南;其下為西;向曼荼羅之左為北。於金剛界曼荼羅中,其上方則為西,向右為北,其下為東,向左為南。

至於八方,在密教有東方因陀羅等八方天之說;關於十方,除十方十佛之通說外,另有十方諸佛、十方世界。十方即代表全體而言。此外,教團全體之共有物,稱為四方僧物或十方僧物,而別於一結界中之僧眾共有物(現前僧物),此四方或十方,均指全體之意。 p1434


月天

梵名 Candra。又作月天子、寶吉祥天子。音譯作旃陀羅、戰達羅、戰捺羅。印度婆羅門教將月神格化,稱為月天。為十二天之一,金剛界曼荼羅外部二十天之一,胎藏界曼荼羅外金剛部院之一尊。自古又稱蘇摩(梵 Soma)、蘇摩提婆(梵 Soma-deva)、星宿王(梵 Naksatra-nātha)、創夜(梵 Niśā-kara)、大白光(梵 Śītānśu)等。長阿含經卷二十二謂,月天子住於月宮殿,宮中有一大輦。輦為青琉璃所成,高十六由旬,廣八由旬,月天子即於此輦中與諸天女和合受樂種種五欲功德。其壽五百歲,子孫相承以持彼月宮。月天身有千光,五百光下照,五百光傍照,故又有千光明、涼冷光明等異名。

在密教,以月天為擁護佛法之天部之一,安於胎藏界外金剛部院西方拘摩羅天之傍。胎藏現圖曼荼羅中,月天身呈白肉色,乘坐三鵝,左手當胸,屈中指、無名指、小指,右手執杖,杖頭有半月形。〔法華經卷一序品、大樓炭經卷六、大日經卷一具緣品、大日經疏卷五、十二天供儀軌、祕藏記〕 p1460


木曜

梵名 Brhaspati。七曜之一,九曜之一。又稱歲星、攝提。在密教中,位於胎藏現圖曼荼羅外金剛部院南方。北斗曼荼羅中,住於內院東方。胎藏圖像及胎藏舊圖樣中,則住於金剛部院西方。其胎藏現圖曼荼羅之形像,右掌上仰,屈中指、無名指,而與拇指相捻,左手握拳當腰,交腳而坐。胎藏舊圖樣之右掌上仰,左手持杖,杖頭有半月,跏坐圓座。又依梵天火羅九曜所載,木曜為站立之老人形,戴豬頭冠,左手持樹枝。三昧耶形為瓶口星,種子為 (br)字。〔宿曜經、大日經疏卷四〕 p1473


水天

梵名 Varuna。音譯作縛嚕拏、縛樓那、婆樓那、伐樓拿。密教十二天之一,護世八方天之一。為西方之守護神,乃龍族之王。本為古代印度婆羅門教的天空之神,河川之主,主管祭祀,維持道德,賞善罰惡。於密教胎藏現圖曼荼羅中,水天有二:(一)位於外金剛部院西門之北側,身為赤色,頭上有九龍頭(形狀似蛇),右手當胸,持輪索,左掌覆腰。或謂此乃水天后,而以頭上有七龍頭,左拳叉腰者為水天。(二)位於西門之南側,右手執劍,左手持蓮,蓮上有星。一般或疑為水曜之誤。在金剛界曼荼羅外金剛部中,水天位於北方右手持龍索,左拳安腰,身坐荷葉。一般常用之水天形像,為略本瑜伽護摩軌、十二天軌之說,水天住於水中,頭戴五龍冠,乘龜,左手持龍索,右手執劍。此外,為請雨等,以水天為本尊所修之法,稱為水天法。〔大日經卷一具緣品、卷五秘密漫荼羅品、陀羅尼集經卷十一、大雲輪請雨經卷上、兩部曼荼羅義記卷三〕(參閱「八方天」278、「十二天」331) p1484


水天后

梵名 Varunānī。又稱龍王妃。為密教十二天中水天之后。於密教各曼荼羅中,水天與水天后、水天眷屬及妃眷屬每相混同,於胎藏現圖曼荼羅外院西門之北列有水天、水天后、水天眷屬等三位,其中水天后頭戴七蛇,右手執龍索,左拳覆腰,或謂此像為水天,而以其傍頭戴九蛇,左掌安腰者為水天后。胎藏圖像及胎藏舊圖樣則舉出后、妃二位,水天后乘摩竭魚,左手執蛇,右手持花。〔諸說不同記卷十〕 p1485


水天眷屬

為密教十二天中水天之眷屬。列位於胎藏曼荼羅外院。於現圖曼荼羅中,西門之南北各有稱為水天者,侍從門南之尊者,雙手合持三股戟,跪坐圓座;侍從門北之尊者,或稱水天妃眷屬,頭戴八蛇,右手執鋒,左手持蛇索,置於腰部,交腳坐於圓座。 p1485


水曜

梵名 Budha。七曜之一,九曜之一。又作水星、滴星、水大曜、水精。於密教中,位列胎藏現圖曼荼羅外院西方,其形像為二手合掌,交腳而坐。另於胎藏圖像中,左手持瓶,右手持數珠,半跏坐於蓮花上。又梵天火羅九曜圖中,水曜為婦人形,頭戴猴冠,二手分執紙與筆。北斗曼荼羅中,水曜位於內院北方。大日經疏卷四則以深祕解釋執曜,而以水曜配曼荼羅右方之蓮華部。〔北斗護摩法、宿曜儀軌〕 p1493


火天

梵名 Agni,巴利名 Aggi。音譯阿耆尼、阿哦那、惡祁尼。又作火仙、火神、火光尊。為密教十二天之一,八方天之一。為東南方之守護神。於密教為重要護法神之一。密號護法金剛。有各種形像,在胎藏現圖曼荼羅中,火天位於外院東南隅,為仙人形,具有四臂,右二手分別持三角印、念珠,左二手分別執澡瓶、仙杖,住於火焰中。在金剛界曼荼羅外金剛部中,火天位於西方,身呈肉色,右手持三角印,左手執仙杖。又據十二天供儀軌所載,火天乘青羊,遍身火焰,具四臂,右二手分別持青竹、軍持,左二手分別為揚掌、持念珠,有二天女手持天花,左右並置苦行仙。此外,密教修護摩法時,先設火天壇供養火天,而後供養諸尊。〔大日經卷一具緣品、略本瑜伽護摩軌、藥師七佛供養儀軌如意王經、陀羅尼集經卷十一、不空羂索神變真言經卷七護摩增益品、大日經疏卷五、卷二十〕(參閱「八方天」278)、「十二天」331) p1493


北方七曜眾

即密教胎藏界現圖曼荼羅外院北邊之百藥、愛財、多羅、賢鉤、百、滿者、阿濕毘等七天,相當於二十八宿中之虛、危、室、奎、壁、婁、胃等七宿。然於宿曜經中,此七宿並不限於北方。〔宿曜經卷下〕 p1582


四執金剛

有二說:(一)指守護灌頂小壇(即受新阿闍梨供養之壇)四門之金剛。據大日經卷二、大日經疏卷八等載,即:東南之住無戲論金剛、西南之虛空無垢金剛、西北之無垢眼金剛、東北之被雜色衣金剛。灌頂之方壇為心王金剛界;住無戲論,為本原性淨之三世無障礙智戒;虛空無垢,謂依無障礙智戒止息戲論,清淨如虛空;無垢眼,謂如虛空中無垢障則可見一切,般若亦離一切相而無不見聞覺知;被雜色衣,謂如明眼人之自在作諸事業,觀一切根緣而予以種種利導。〔略出念誦經卷四〕

(二)指金剛界現圖曼荼羅之地、水、火、風等四大神。即位於曼荼羅中央成身會大金剛之外四隅,以雙手抱金剛輪之四神。(參閱「四大神」1655) p1757


外金剛二十天

又作外金剛部二十天、二十天。密教金剛界曼荼羅九會中,第一根本成身會、第二三昧耶會、第三微細會、第四大供養會、第八降三世會、第九降三世三昧耶會等六會外部所布列之金剛眾。二十天之名,各經軌所載不一,據現圖曼荼羅所列,二十天即那羅延天、俱摩羅天、金剛摧天、梵天、帝釋天、日天、月天、金剛食天、彗星、熒惑星天、羅剎天、風天、金剛衣服天、火天、毘沙門天、金剛面天、焰摩羅天、調伏天、毘那夜迦天、水天。各尊之種子、三昧耶形、羯磨身,列表如下:

又大教王經卷十、現圖曼荼羅、賢劫十六尊等所述之二十天各異,列表如下:

此外,大教王經卷十,於三界主眾中,增列大自在天,而成二十一天。又二十天各有其后,稱二十天后。今依大教王經,表列二十一天與二十一天后如下:

蓋於現圖金剛界曼荼羅中,成身會、三昧耶會、微細會及供養會等四會,各有二十天圖繪,恐係後世依降三世會所增列。因大教王經僅於降三世會之本說「降三世曼拏羅廣大儀軌分」中,載有二十天之說。p1861


外金剛部院

密教中,位於胎藏現圖曼荼羅最外周圍之區域;此部院之諸尊係以諸天為首,其後另有無數龍、夜叉等三界六道之雜類。異本祕藏記稱之為金剛部院,胎藏舊圖樣則稱為最外院。此院諸尊雖名為金剛,然以天部居多,故此院又稱諸天院。共有二○五尊,即東方之日天、帝釋天、大梵天等四十尊,南方之火天、焰魔天、阿修羅等六十五尊,西方之羅剎天、水天、大自在天等四十八尊,北方之風天、光音天、毘沙門天等五十二尊;均屬大日如來之等流身。蓋胎藏界極重視結界作法,故其外金剛部之尊數,遠較金剛界之二十天眾多。 p1865


白身觀自在菩薩

梵名 Śveta-bhagavatī。音譯尸吠多波誐嚩底。又稱溼吠多菩薩、白身菩薩、摩訶溼廢多菩薩、溼廢多白身菩薩、大白菩薩、白身觀音、白尊者、白觀自在菩薩。白,謂白淨大悲;身,謂聚集。故「白身」即聚集白淨大悲之意。位於密教現圖胎藏界曼荼羅觀音院第三行上方第二位。密號普化金剛。種子為 (sa)。三昧耶形為開合蓮花。形像為通身呈白黃色,左手執蓮花,右手伸五指覆向肩,曲肱而安置於右膝上,右膝稍立起,坐於赤蓮花上。

關於此尊形像之含義,以其身呈白黃色、左手持蓮花,表示本來清淨之德;以修行成就,故顯佛智;右手安於膝上,表示普化眾生。此尊之印契為蓮華部普通合掌。又不空羂索神變真言經卷四載有大白觀世音印,於卷二十三另載有此尊之五種印。據不空羂索神變真言經卷四載,此尊真言為:唵(oj)摩訶(mahā,大)鉢頭米(padme,蓮花)濕廢譡倪(śvetāvge,白身)虎嚕虎嚕(huru huru,覆覆)莎縛訶(svāhā)。此外,諸經軌中常將此尊與白衣觀音混淆為同一尊。〔不空羂索神變真言經卷九、卷十五、卷三十、阿娑縛抄卷九十四、胎藏現圖曼荼羅〕(參閱「白衣觀音」2084) p2085


伊舍那天

伊舍那,梵名 Īśāna。又作伊遮那天、伊邪那天、伊賒那天、伊沙天。意譯自在、眾生主。司配者之義。十二天之一,十力護法神王之一,護世八方天之一。位於密教胎藏界曼荼羅外金剛部之東北,為三目之天人形,左手持盛血劫波杯,右手持三戟鎗,坐於氍毺座;或坐於黃豐牛臺座上。伊舍那天舊稱摩醯首羅天,亦即大自在天;然此尚有異說。日本有一種神稱為伊奘諾尊,亦被視為伊舍那天。〔十二天供儀軌、供養十二大威德天報恩品、瑜伽論記卷九、現圖曼荼羅〕(參閱「大自在天」783) p2155


光鬘天子

為密教五淨居天(自在天子、普華天子、光鬘天子、意生天子、遍音天子)之一。大日經卷一載有此尊之名稱及其印言。然於胎藏現圖曼荼羅、胎藏舊圖樣、胎藏圖像等皆未描繪其像。其形像,據大日經疏卷十六載,屈左、右手之無名指、小指,其餘三指作三奇杖之狀,置於胸前,三指向上。印契為:右手拇指橫於掌中,其餘四指則呈舒散狀。據玄法寺、青龍寺二儀軌載,其真言為:歸命

惹睹鄔姹寫難

娑縛賀。 p2185


危宿

梵名 Śata-bhisā。為密教二十八宿之一。位於密教北斗曼荼羅、胎藏舊圖樣、胎藏現圖曼荼羅之外院北方。又稱設多婢灑、百藥、百毒宿。據宿曜經卷上載,此星宿僅有一星,即婆魯拏神(梵 Varuna,水天)。於北斗曼荼羅中,此尊之形像為身呈黃肉色仙形,披纏天衣,豎右手當胸,屈中指、無名指,左掌上仰,置於臍前,持小鉢,半跏趺坐於圓座上。三昧耶形為蓮上星。種子為 (na)。印契採用二十八宿總印。真言為:歸命設多婢灑(śata bhisā)那乞叉多羅(naksatra,宿)娑婆賀。或用二十八宿總咒。〔舍頭諫太子二十八星宿經〕(參閱「二十八宿」173) p2204


於本辭典中已顯示二十筆,其餘筆數將跳過。

[中華佛教百科全書]
二十天

指二十位天神。有下列二種說法。

(一)密教金剛界曼荼羅外金剛部院之諸天︰即金剛界曼荼羅九會中,成身、三昧耶、微細、供養、降三世、降三世三昧耶等六會最外部所列的天部,東西南北四方各配五天。關於二十天的尊名和座位,各經軌所載不一,在《一切如來真實攝大乘現證三昧大教王經》、《現圖曼荼羅》、《祕藏記》、《賢劫十六尊軌》諸書中,皆有不同記載。請參閱下欄之對照表︰


二十天尊名對照表
┌─┬────────────┬──────┬─────┬─────┐
│ │教 王 經 │現圖曼荼羅 │祕藏記 │賢劫軌 │
├─┼────────────┼──────┼─────┼─────┤
│上│那羅延──幻化金剛 │那羅延(東)│同 │同 │
│ │(Narayana Mayavajra) │ │ │ │
│ │拘摩羅──金剛鈴 │拘摩羅(東)│同 │同 │
│界│(Kumara Vajraghanta) │ │ │ │
│ │梵天──寂然金剛 │梵天(東) │同 │同 │
│ │(Brahma Vajramuni) │ │ │ │
│天│帝釋──金剛器仗 │帝釋(東) │同 │同 │
│ │(Sakra Vajrayudha) │ │ │ │
├─┼────────────┼──────┼─────┼─────┤
│ │甘露軍荼利──金剛軍荼利│日天(南) │同 │同 │
│飛│(Amritakundali Vajrakundali) │ │ │
│ │月光──金剛光 │月天(南) │同 │同(西) │
│行│(Candra Vajraprabha) │ │ │ │
│ │大勝仗──金剛杖 │彗星(南) │太白(西)│歲星(西)│
│天│(Mahadanda Vajradanda) │ │ │ │
│ │金剛水 羅 │熒惑(南) │同 │同 │
│ │(Vajrapingaia) │ │ │ │
├─┼────────────┼──────┼─────┼─────┤
│ │末度末多──金剛舜拏 │金剛摧(東)│傘蓋毗那夜│摧碎 │
│虛│(Madhumatta,Vajrachinna)│ │迦 │ │
│ │作甘露──金剛鬘 │金剛食(南)│華鬘毗那夜│金剛食 │
│空│(Madhukara Vajramala) │ │迦 │ │
│ │最勝──金剛愛 │金剛衣(西)│弓箭毗那夜│金剛衣 │
│天│(Jaya Vajravaci) │ │迦 │ │
│ │持勝──最勝金剛 │調伏(北) │抱刀毗那夜│調伏 │
│ │(Jayakara Vajrajaya) │ │迦 │ │
├─┼────────────┼──────┼─────┼─────┤
│ │守藏──金剛母娑羅 │羅剎(西) │同(南) │同(西) │
│地│(Dhanada Vajramusala) │ │ │ │
│ │風天──金剛風 │風天(西) │同 │同(北) │
│居│(Vayu Vajranila) │ │ │ │
│ │火天──金剛火 │火天(西) │同 │同(南) │
│天│(Agni Vajranala) │ │ │ │
│ │俱尾羅──金剛大惡 │毗沙門(西)│同 │同(北) │
│ │(Kuvera Vajrabhairava) │ │ │ │
├─┼────────────┼──────┼─────┼─────┤
│ │縛羅賀──金剛鉤 │金剛面(北)│同 │同 │
│水│(Varaha Vajrankuca) │ │ │ │
│ │焰摩──金剛葛羅 │焰摩(北) │同 │同(南) │
│居│(Yama Vajrakala) │ │ │ │
│ │必哩體尾祖梨葛──金剛頻│獸喜(北) │同 │伊舍那 │
│天│ 那夜迦 │ │ │ │
│ │(Prithiviculika Vajravi-│ │ │ │
│ │ nataka) │ │ │ │
│ │水天──龍金剛 │水天(北) │同 │同(西) │
│ │(Varuna Vajranaga) │ │ │ │
└─┴────────────┴──────┴─────┴─────┘


此外,有將二十天分為上界天、飛行天、虛空天、地居天、水居天五類,而稱之為五類諸天。《教王經》則在三界主的上界天上,加上大自在天,成為二十一天。此等皆是婆羅門教、印度教的神而為佛教所納入信仰體系者。

(二)護衛眾生,輔翼至教的二十位天神︰此乃《諸天傳》依天台《國清百錄》〈光明鬼神品〉所列者,即︰

(1)梵天王︰為娑婆界主,主大千世界。

(2)帝釋天主︰在須彌山頂,即忉利天主。

(3)持國天︰即提頭賴吒,為東方天王。

(4)增長天︰即毗留勒叉天王,為南方天王。

(5)廣目天︰即毗留博叉天王,為西方天王。

(6)多聞天︰即毗沙門天王,為北方天王。

(7)金剛密迹天︰手中執金剛寶杵,省知如來一切密迹祕要之事。

(8)摩醯首羅天︰居色頂天,為三界尊極之主。

(9)散脂大王︰為二十八部諸鬼神之首,能滅諸惡,護持正法。

(10)大辯天︰具不可思議大智慧,接物利生,弘揚佛法。

(11)功德天︰隨眾生所求,令得成就。

(12)韋馱天神︰為南方天王八將之一,殷憂四部,外護三洲。

(13)堅牢地神︰能增長出生證明功德。

(14)菩提樹神︰守護如來成道處的菩提樹。

(15)鬼子母天︰生諸鬼王,保護男女,予以子息。

(16)摩利支天︰行於日月之前,救兵戈等難。

(17)日宮天子︰能生千光破暗,成熟萬物。

(18)月宮天子︰夜發光明,滋萬物,功次於日光。

(19)娑竭龍王︰大鹹海中之一龍王,主蛇龍,為大權菩薩化現,弘護佛法使興隆。

(20)閻摩羅王︰地獄之主。

〔參考資料〕 (一)《金剛頂經瑜伽十八會指歸》;《金剛界七集》卷下;《唯降三世曼拏羅廣大儀軌分》。


十一面觀音

六觀音之一,七觀音之一。全稱十一面觀音菩薩。係觀世音菩薩的化身。其梵名意譯為十一最勝,或十一首,有時又稱為大扒照觀音。由於形像具有十一頭面,所以通稱為十一面觀音。

此一觀音的著名,是由其神咒而來。該神咒名為「十一面觀世音神咒」,為十一億佛陀所說,威力甚大。依佛典所載(大正20‧149a)︰「時觀世音菩薩白佛言,世尊,我有心咒,名十一面。此心咒十一億諸佛所說。我今說之,為一切眾生故,欲令一切眾生念善法故(中略)欲除一切諸魔鬼神障難不起故。」持這一神咒的人,現身可得十種功德(無病、常念佛、衣食充足等)及四種果報(臨終見佛、永不墮地獄、不為禽獸所害、命終生無量壽國)。由於神咒效驗如此,因此持誦該咒及尊崇該咒本尊十一面觀音者,歷代不乏其人。

此一觀音出現在漢譯經軌中,為時甚早,僅次於聖觀自在菩薩。依《十一面觀世音神咒經》所說,其形像為(大正20‧150c)︰
「身長一尺三寸,作十一頭,當前三面作菩薩面,左廂三面作瞋面,右廂三面似菩薩面,狗牙上出,後有一面作大笑面,頂上一面作佛面,面悉向前,後著光。又,其十一面各戴花冠,其花冠中各有阿彌陀佛。觀世音左手把澡瓶,瓶口出蓮花;展其右手以串瓔珞,施無畏手。」

然而,古來所見的圖像,未必皆如該經所載。其十一面的配置有種種不同,或有二臂、四臂、八臂之異。例如︰

(1)《十一面儀軌》出四臂說,謂右第一手是施無畏,第二手執念珠。左第一手執蓮花,第二手持軍持(即瓶)。

(2)印度孟買卡內利(Kanheri)石窟安置的四臂像,本面頂上有三重,各安三面,其上再安一面,合為十一面。

(3)山西省太原縣天龍山第九窟有二臂像,本面頂上的周圍刻十面,其上又安一佛面。左手屈而持鉢,右手垂下作施無畏印。

(4)新疆省高昌出土的十一面像,本面頂上有五面,其上又有二面,更上有一面,本面的左右耳各安一面。

此外,敦煌千佛洞第一○二窟的壁畫像,及西藏所傳畫像皆有八臂像。前者是本面頂上安五面,其上又安二面,二面中間安化佛一體,其上更安一面,本面左右耳各安一面瞋怒相。八臂中,左第一手持蓮花,第二手持月珠,第三手執幢幡,第四手結施無畏印。右第一手執紅蓮花,第二手持日珠,第三手持錫杖,第四手則剝落不明。後者是本面頂上安三面,其上再安三面,更上又安一面,本面左右耳各安一面。八臂中,左右第一手於胸前合掌。左第二手持蓮花,第三手持弓矢,第四手持羂索。右第二手持數珠,第三手持法輪,第四手作與願印。




此一觀音的特殊形像──十一面,有其特殊的象徵意義。十一面中,前三面為慈相,是菩薩見到行善眾生時生出慈心的大慈與樂相。左三面為瞋相,是見到行惡眾生時生出悲心的大悲救苦相。右三面白牙上出相,是見到淨業眾生時所發出的讚嘆、勸進相。最後一面是暴笑面,是見到善惡雜穢眾生時,為使其改惡向道所生的怪笑相。頂上的佛面,是為修習大乘的眾生所作的說法相。關於這十一面的配置,歷代佛徒所繪頗有不同。此外,或謂前左右各有三面,乃象徵度化三有之眾生。或言寂靜相三面表示清淨行者的三毒,威怒的三面表示破除障礙善男善女正道正行的三障,利牙三面表破除惡魔惡人等左道的三障,後面的笑怒相表斷三毒等之後必得一切智。此十面為大悲方便之化儀。頂上佛面則為本地法身,即此十一面表因果一體本迹不二之義。

在密教胎藏現圖曼荼羅中,此觀音位列蘇悉地院北端,具四臂,趺坐於蓮花上。本面兩側各有一面,其上有五面,更上有三面,合本面而成十一面。右第一手結施無畏印,第二手執念珠。左第一手持蓮花,第二手持軍持。

蓋蓮花表眾生本具之自性清淨心,軍持瓶是長養此蓮花的大悲甘露水,數珠表精進義,對一切眾生施無畏故結施無畏印。或言念珠表大悲之德,施無畏表大慈之德,蓮花表三昧之理,澡瓶表大悲智之義。或謂念珠表根本智、大圓鏡智,智斷煩惱,故為調伏義。施無畏乃三業之化用,是成所作智,為息災義。蓮花表觀音之體,是妙觀察智,花為人所愛,故為敬愛義。澡瓶表以甘露之智水潤澤一切眾生,是平等性智,為增益之義。四智之總體為法界體性智,故此尊為蓮華部五智圓滿之尊。

十一面觀音之密號為變異金剛,或稱慈愍金剛。種子為「迦」(ka)。以開敷蓮華或軍持為三昧耶形。印契是作金剛合掌,深叉十指,然後舉至頭上。此即行者觀十指為十面,加自己的一面而成十一面,自身即成十一面尊之身。

另外,有為除病而供養此尊之法,稱之為十一面法。有以十一面觀音為中尊而建立的曼荼羅,稱之為十一面觀音曼荼羅。

學術界中,有人以為十一面觀音係婆羅門教的神祇Ekadaśa-rudra演化而來,大約在五、六世紀時被吸收入佛教之中云云。

〔參考資料〕 《千光眼觀自在菩薩祕密法經》;《陀羅尼集經》卷一、卷二、卷四、卷十二;《七佛八菩薩所說大陀羅尼神咒 經》卷一;《不空羂索神變真言經》卷四;《佛祖統紀》卷三十七。


大威德明力

五大明王之一,或八大明王之一。梵名閻曼德迦,意為摧殺閻魔者,故別號降閻魔尊。此外,又作大威德尊、大威德忿怒明王、六足尊。若擬配五佛,則為無量壽佛的教令輪身。在現圖曼荼羅中,此尊位於胎藏界持明院。

此尊的形像,有多種。依《大日經疏》卷六云(大正39‧642a)︰「降閻摩尊是文殊眷屬,具大威勢,其身六面、六臂、六足,水牛為座,面有三目,色如玄雲,作極忿怒之狀。」《八字文殊軌》云(大正20‧785c)︰「閻曼德迦金剛,青黑色,六頭、六臂、六足,各執器仗,左上手執戟,次下手執弓,次下手執索,右上手執劍,次下手執箭,次下手執棒。乘青水牛為座。」全身青黑色,身材高大,且遍身火焰,展現的是極忿怒形。

以大威德明王為本尊的修法,在日本密教中也不算少。


大威德明王


通常都用在戰爭時祈求勝利、及調伏惡人等。在佛教美術作品中,現存的大威德明王像,以日本所繪造者為多。日本密宗重鎮教王護國寺(東寺)中所藏者,即為五大明王中最早的作品。美國波士頓美術館中,也藏有一幅此一明王的畫像,是當代佛畫中的逸品。在西藏密宗中,大威德金剛是無上密最高的本尊之一。與此尊有關的密法很多,主要的作用是在除魔,與對治閻羅死魔等,是無上密即身成就的主尊。

〔參考資料〕 《阿毗遮嚕迦儀軌品》;《大妙金剛經》;《閻曼德迦立成神驗法》;《大乘方廣曼殊室利大威德儀軌品》;《仁王道場軌》卷上;《十忿怒明王經》;《焰曼德迦萬愛如意法》。


大黑天

梵名Mahākāla,漢譯有嘛哈嘎拉、摩訶迦羅、大黑天、大黑天神等名。東密相傳此尊係大日如來為降伏惡魔所示現的忿怒藥叉形天神,藏密相傳係觀世音菩薩顯化的大護法。這是日本與西藏兩系密教都相當重視的修法對象。

大黑天具有戰鬥神、廚房神、塚間神與福德神之四種性格。其故如次︰其一,由於此神有無量鬼神眷屬,且長於隱形飛行之藥術,因此能在戰爭時加護那些向他祈求的眾生。其二,此神能使食物經常豐足,因此印度寺院與我國江南民間,常有人在廚房祀奉。其三,此神也是佛教徒在墳場中祀奉的神祇之一。其四,相傳此神及其眷屬七母女天,能予貧困者以大福德。

關於此一天神的形像,通常分為二類。一類作忿怒形,依「現圖胎藏界曼荼羅」外金剛部所載,其身現黑色,坐在圓座上,火炎髮上竪,三面六臂。右第一手執偃月刀,二執骨念珠,三執小鼓。左第一手執天靈蓋,二執三叉戟,三執金剛繩,左右方之上雙手握住一張展開的象皮。另一類作凡人形,戴圓帽,背負一囊,持小槌,踏米袋。在修法時,忿怒形多用在作降魔法時;凡人形則用在求福德之時。

修習東密與藏密的人,對大黑天法頗為重視,其目標大多在祈禱為行者除魔,修行勝利成就與求福德。依「大黑天神法祕密成就次第」所述,此法至為祕密,非入室弟子不傳,甚至於付予萬金也不輕傳。

◎附︰〈大黑天〉(摘譯自《望月佛教大辭典》等)

密教守護神之一。音譯為摩訶迦羅、莫訶哥羅,意譯為大黑或大時,又稱摩訶迦神,或摩訶迦羅神、大黑神、大黑天神。印度教以此神為濕婆神(Śiva)的別名,或為濕婆之后突迦的化身(或侍者),主破壞、戰鬥;佛教則視之為大自在天的化身,或是毗盧遮那佛的化身等,諸說不一,概述如下︰

(1)《大日經疏》等以此天為毗盧遮那佛的化身,即降伏荼吉尼的忿怒神。《大日經疏》卷十謂(大正39‧687b)︰「毗盧遮那以降伏三世法門,欲除彼故化作大黑神。」

(2)以此天為藥叉王,為波羅奈國的守護神。據《大方等大集經》卷五十五〈分布閻浮提品〉所載,大黑天女與善髮乾闥婆等俱護持養育波羅奈國。不空譯《佛母大孔雀明王經》卷中謂(大正19‧423a)︰「大黑藥叉王,婆羅拏斯國。」

(3)以此天神為摩醯首羅之化身,亦即塚間神、戰鬥神。《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多經》卷下〈護國品〉云(大正8‧840b)︰「乃令斑足取千王頭,以祀塚間摩訶迦羅大黑天神。」唐‧良賁於《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多經疏》卷下謂(大正33‧490a)︰「言塚間者,所住處也。言摩訶者,此翻云大。言迦羅者,此云黑天也。(中略)大黑天神,鬥戰神也,若禮彼神增其威德,舉事皆勝,故嚮祀也。」良賁且引不空三藏之說,謂大黑天神係摩醯首羅變化之身,與諸鬼神無量眷屬常於夜間遊行林中,食生人血肉,有大力,所作勇猛,戰鬥等法皆得勝,故大黑天神即戰鬥神。

(4)《玄法寺儀軌》卷二列出暗夜神(即黑闇天)之真言,其下註為大黑天神。此即以大黑天神為黑闇天。

(5)以此天為財福神,司飲食。《南海寄歸內法傳》卷一〈受齋軌則〉條載(大正54‧209b)︰
「又復西方諸大寺處,咸於食廚柱側,或在大庫門前,彫木表形,(中略)黑色為形,號曰莫訶哥羅,即大黑神也。古代相承云︰是大天之部屬,性愛三寶,護持五眾,使無損耗,求者稱情。但至食時,廚家每薦香火,所有飲食隨列於前。(中略)淮北雖復先無,江南多有置處,求者效驗,神道非虛。」

日本諸寺根據《南海寄歸傳》所說,盛行於庫廚安置二臂大黑天像。後世更以之為七福神之一,有時且與大國主命混同,謂其乃授與世間富貴官位之福神,其信仰之風頗盛。

關於其形像,《最勝心明王經》謂,大黑天被象皮,橫把一槍,一端穿人頭,一端穿羊。《大黑天神法》載,青色三面六臂,最前面的左右手橫執劍,左次手提取人之髮髻,右次手執牝羊,次二手於背後張被象皮,以髑髏為瓔珞。《胎藏現圖曼荼羅》之像同此,唯羊與人頭左右相反。《慧琳音義》卷十說是八臂,身青黑雲色,二手於懷中橫把三戟叉,右第二手捉青羖羊,左第二手捉一餓鬼頭髻,右第三手把劍,左第三手執朅吒罔迦(Katabhaṅ-ga,髑髏鐘,此是破壞災禍之標幟),後二手各於肩上共張一白象皮如披勢,以毒蛇貫穿髑髏以為瓔珞,虎牙上出,作大忿怒形,足下有地神女天,以兩手承足。《南海寄歸傳》則說是神王形,把金囊,踞於小床而垂一腳。


大黑天


又,此天神的三昧耶形為劍,種子是「琰」(yaṃ)。《大黑天神法》載其真言為︰唵蜜止蜜止(micch micch,降伏)舍婆隸(śvare,自在)多羅羯帝(taragate,救度)娑婆訶。

此外,藏傳佛教名之為瑪哈嘎拉,為護法之主尊。其形像頗多,性質皆異,茲分述如下︰

(1)薩迦派二臂大黑天,又名刑罰主大黑天,由元代八思巴帝師傳入宮廷。一面二臂,頭戴五骷髏佛冠,鬚髮紅赤上揚,身藍黑色,右手持金剛鉞刀,左手持顱器,兩手捧杖刀,刀內隱有神兵無數。主要在保護喜金剛行者。

(2)四臂大黑天,傳為勝樂金剛之化身,身青藍,持杵、劍、戟及嘎巴拉,有雙身相者。主要護持大手印行者。

(3)六臂大黑天,有黑、白等。黑色為香巴噶舉及格魯派之主護法,手持鉞刀、小鼓、人骨念珠及顱器、三叉、金剛繩。

(4)白色六臂大黑天,為財神之一,手持摩尼寶、鉞刀、小鼓及三叉、顱器等,威神甚大。

〔參考資料〕 《不空羂索神變真言經》卷七、卷十五、卷二十五、卷二十七;《理趣釋》卷下;《青龍寺儀軌》卷下;《諸說不同記》卷十;《寂照堂谷響集》卷四。


五部座

指五部如來的台座。即師子座、象座、馬座、孔雀座及迦樓羅座。又稱五座、五佛座、五種座、五獸座。《金剛頂瑜伽中略出念誦經》卷一云(大正18‧227b)︰
「於如來部輪中想三種子字,中央想心字,其字左右想阿字,以其三字成就天之微妙四面方等師子之座。又於金剛部中種子字,三字之中想俄字,於其左右想吽字,以其三種子字所成金剛部,以象為座。又於寶部中想三種子字,於其中央想麼字,左右想怛囉字,以其三種子字所成寶部之中以馬為座。又蓮花部有三種子字,於其中央想摩含字,左右想纈唎異,以此三種子字所成蓮華部中以孔雀為座。又羯磨部中有三種子字,於其中央想劍字,左右想阿字,以其三種子所成羯磨部中,想迦樓羅為座。」

此謂佛部以師子為座,金剛部以象為座,寶部以馬為座,蓮華部以孔雀為座,羯磨部以迦樓羅為座。

根據《金剛頂經義決》卷上所述,現圖曼荼羅中諸尊的台座雖有所不同,但日本入唐僧圓仁請回日本的八十一尊曼荼羅(妙法院版)卻完全符合經中所說,即佛部的大日如來坐七頭師子座;金剛部的阿閦如來及其四親近菩薩,以及大日四親近中的金剛波羅蜜坐象座;寶部的寶生如來及其四親近菩薩,以及大日四親近中的寶波羅蜜坐馬座;蓮華部的無量壽如來及其四親近菩薩,以及大日四親近中的法波羅蜜坐孔雀座;羯磨部的不空成就如來及其四親近菩薩,以及大日四親近中的業波羅蜜坐迦樓羅座。由此可知該圖是根據《金剛頂經義決》圖繪的。

〔參考資料〕 《祕藏記》;《祕藏記私抄》卷四;《金剛界七集》卷下;《覺禪鈔》;《密教奧義》卷上。


他化自在天

天界之一。為欲界最高處的第六天。音譯為波羅尼蜜和耶越(拔)致、波羅維摩婆奢、波羅尼蜜、娑舍跋提,意譯為他化樂天、他化自轉天。簡稱自在天、他化天、第六天。此天有情能於他所變化的欲境自在受樂,因而得名。如《俱舍論》卷十一云(大正29‧60b)︰「有諸有情樂受他化諸妙欲境,彼於他化妙欲境中自在而轉,謂第六他化自在天。」

此天界位於距大海百二十八萬由旬虛空密雲之上,縱廣與忉利天相同,皆為八萬由旬。此天有嬈害正法的天魔,及其宮殿,如《大智度論》卷十云(大正25‧134c)︰「魔王常來嬈佛,又是一切欲界中主,夜魔天、兜率陀天、化樂天皆屬魔王,(中略)魔是他化自在天。」

此天天眾初生時,即如人間十歲的孩童,色貌圓滿,衣服自備,壽量為一萬六千歲(亦有中夭者);身高十六由旬,衣長三十二由旬,廣十六由旬,重僅半銖,食用自然食,男女互視即成淫,意欲求子時,應念即化生。總而言之,此天優於閻浮提者有三,即︰長壽、端正、多樂。

又,密教中,此天位於胎藏現圖曼荼羅外金剛部院的北方,共有三位。關於其形像,居中央者,右手豎掌持箭,左拳豎立,朝身舒張頭指持弓;居外側者,右掌豎立,屈中指及無名指,左手持蓮華作拳置於胸前;居內側者,右掌豎立,屈頭指及中指持合蓮,左掌覆於腰際。三昧耶形為弓箭,表徵此天的欲樂自在。

〔參考資料〕 《立世阿毗曇論》卷六、卷七;《俱舍論》卷八、卷十一;《大智度論》卷五、卷九、卷十;《彰所知論》卷上;《祕藏記》;《大樓炭經》卷四;《法苑珠林》卷二、卷三。


天鼓雷音佛

密教胎藏界四佛之一。位於胎藏界曼荼羅中臺八葉院的北方。又作鼓音佛、鼓音王、鼓音如來。《大日經疏》卷四云(大正39‧622c)︰「次於北方觀不動佛,作離熱清涼住於寂定之相,此是如來涅槃智,是故義云不動,非其本名也。本名當云鼓音如來,如天鼓都無形相亦無住處,而能演說法音警悟眾生。」

此佛之形像,依現圖曼荼羅所示,其身呈金色而著袈裟,偏袒右肩,頂有肉髻,右掌覆而結觸地印,左手作拳仰置於臍下,跏坐於寶蓮華。密號為不動金剛。種子字「惡」(aḥ)或「含」(haṃ),三昧耶形為萬德莊嚴印,真言為「歸命,含鶴(haṃ ḥah)莎訶(svā-ha)」。

〔參考資料〕 《大日經》卷五〈入祕密漫荼羅位品〉、〈祕密八印品〉;《攝大儀軌》卷二;《廣大儀軌》卷下;《玄法寺儀軌》卷二;《青龍寺儀軌》卷中;《祕藏記》;《大日經疏演奧鈔》卷八、卷五十五。


四天王

在欲界護持佛法的四位天王。指東方持國天王、南方增長天王、西方廣目天王、北方多聞天王。又稱四大天王、護世四天王、護世天。為六欲天之「四大王眾天」之天主。居須彌山腰四方。率部屬守護佛土、護持佛法。《四天王經》載,四天王皆從屬於帝釋天,每月之六齋日檢視人之善惡行業,並勸勉守戒行善。密教之現圖曼荼羅,將此四天王列於胎藏界之外金剛部院。此四天王一般多作忿怒相,身著甲胄防護,手執劍、鉾等武器,腳踏邪鬼,採武神造形。以四天王為本尊之息災法門,即所謂四天王法。今依我國漢地佛教及藏傳佛教所傳,表列四天王之身色、持物如下︰


┌───┬────────┬──────────┐
│ │漢地寺院之塑像 │西藏密教之造形 │
├───┼──┬─────┼──┬───────┤
│ 尊名 │身色│持 物│身色│持 物 │
├───┼──┼─────┼──┼───────┤
│持國天│白色│琵琶 │白色│琵琶 │
├───┼──┼─────┼──┼───────┤
│增長天│青色│寶劍 │青色│刀劍 │
├───┼──┼─────┼──┼───────┤
│廣目天│赤色│手纏繞一龍│赤色│左手執蛇,右 │
│ │ │ │ │手持佛塔 │
├───┼──┼─────┼──┼───────┤
│多聞天│綠色│右手持傘,│黃色│左手執食蛇鼠 │
│ │ │左手持銀鼠│ │,右手持幢幡 │
└───┴──┴─────┴──┴───────┘


(1)持國天王(梵Dhṛtarāṣṭra,巴Dhataraṭṭha,藏Yul-ḥkhor-bsruṇ)︰住賢上城,率領乾闥婆、富單那二部鬼眾守護東洲兼及餘洲。

(2)增長天王(梵Virūḍhaka,巴Virūḷha,藏Ḥphags-skyes-po)︰住善見城,率領鳩盤荼、薛荔多二部鬼眾守護南洲兼及餘洲。

(3)廣目天王(梵Virūpākṣa,巴Virūpakkha,藏Mig mi-bzaṅ)︰住周羅善見城,統率龍、毗舍闍二部鬼眾守護西洲兼及餘洲。

(4)多聞天王(梵Vaiśravaṇa,巴Vessavaṅa,藏Rnam-thos-kyi bu)︰又作毗沙門天王,有可畏、天敬、眾歸三城,率夜叉、羅剎二部鬼眾守護北洲兼及餘洲。

四天王及其天眾之壽量皆為五百歲,且其一晝夜即相當人間五十年。其身量為半由旬,天衣長一由旬,寬半由旬,重半兩。天人一出生即形相圓滿有如人間五歲孩童。

〔參考資料〕 《長阿含經》卷十二、卷十九;《阿育王經》卷六;《金光明最勝王經》卷六;《大樓炭經》卷三;《起世經》卷六;《大方等大集經》卷五十二;《西藏密教研究》(日本種智院大學密教學會編)。


多羅菩薩

觀世音菩薩的化身,密教觀音部的佛母,位於現圖胎藏界曼荼羅觀音院內列(向右方第一列)觀自在菩薩的西方。又稱多利菩薩、多唎菩薩、多㘑菩薩、聖多羅菩薩、多羅尊、多利尊、多羅尊觀音、多羅觀世音、綠度母、救度母、聖救度佛母。譯作眼、妙目精、極度、救度、瞳子,或略稱為「度母」。

據《大方廣曼殊室利經》〈觀自在菩薩授記品〉所載,觀自在菩薩住普光明多羅三昧,以三昧力,自眼中放大光明,多羅菩薩即從光明中生,為妙女形,以清涼光普照眾生,憐憫眾生猶如慈母,誓度彼等脫離生死苦海。其密號為悲生金剛或行願金剛,三昧耶形是已開卻合的青蓮華。依《大日經》卷四〈密印品〉所述,其印相係以定慧(左右)二手作內縛拳,舉二風輪(二食指)相合,猶如針鋒,二虛空(二拇指)輪舒加其上;真言為「南麼三曼多勃馱喃哆囇多[口*屨]抳羯嚕拏嗢婆吠莎訶」(Namaḥ samanta buddhānām tāre tāriṇikaruṇodbhava svāhā)。有救度速勇母(Sgrol-ma-myur-ma dpaḥ-mo)、百秋朗月母(Ston-kaḥi zla-ba kun-tu gsal-brgya)、紫磨金色母(Ser-sde-chu)、如來頂髻母(De-bshin-gśegs-paḥi gtsug-tor)、怛羅吽字母(Tara hūṃ yi-ge)等二十一種化身。

關於此尊形像,諸說不一,如︰

(1)據《大日經》卷一〈具緣品〉所述,此尊為中年婦人形。青白色相雜。二手合掌,持青蓮華。身著白衣,頭有天髻,作微笑狀。

(2)依《胎藏圖像》所繪,此尊無髮冠,右手屈臂伸掌,指頭稍向右。左手伸掌,安臍下,食指、拇指間插有蓮華。於蓮華座上半跏趺坐,面稍向右。有二侍者,皆二手合掌,坐荷葉座。

(3)依《胎藏舊圖樣》所繪,此尊頭戴髮冠,上有化佛。右手屈臂伸掌,左手作金剛拳安腰,不持蓮華。坐蓮華座。有二使者,身皆白紅肉色,二手合掌,坐荷葉座。

(4)依現圖曼荼羅所繪,此尊全身青白色,著羯磨衣,頭戴髮冠,上有化佛。二手合掌,未持蓮華,於蓮華座上半跏趺坐。左有一使者,身肉色,二手作捧持蓮華狀。

(5)據《圖像抄》卷七、《別尊雜記》卷二十四、《覺禪鈔》〈多羅尊法〉、《阿娑縛抄》卷九十五〈多羅菩薩卷〉所載,此尊全身綠肉色,著羯磨衣。頭戴無量壽佛寶冠。右手垂下,作與願印。左手屈臂,執青蓮華。坐青蓮華座。

在印度,因盛行崇拜此菩薩,故梵文有《讚揚多羅菩薩一百八名讚》(Ārya-tārā-nā-māṣṭottaraśataka-stotra)、《救度佛母二十一禮讚》(Ekaviṃśati-stotra)、《聖多羅持冠讚》(Ārya-tārā-sragdharā-stotra)等。在中國西藏及蒙古,其信仰亦蓬勃,如藏王棄宗弄贊(Sroṅ-bstan-sgam-po)的二妃文成公主與尺尊(Bhṛkuṭi)公主,皆被視為多羅菩薩的化身。其中,文成公主為白多羅菩薩(Sgrol-ma-dkar-po,白度母),尺尊公主為綠多羅菩薩(Sgrol-ma-ljaṅ-khu,綠度母)。日本則以此菩薩為三十三觀音之一,稱為多羅尊觀音。

〔參考資料〕 《大日經》卷四〈普通真言藏品;《念誦結護法普通諸部》;《補陀落海會軌》;《金剛頂瑜伽千手千眼觀自在菩薩修行儀軌經》卷下;《如意輪陀羅尼經》;《菩提場一字頂輪王經》卷二。


白衣觀音

三十三觀音中的第六尊。音譯為半拏囉嚩悉寧、半拏羅縛悉嚩、半拏囉婆徙嚩、跛拏羅縛悉尼。 意譯為白處、白住處。又稱白處尊菩薩、大白衣觀音、服白衣觀音、白衣觀自在母。《大日經疏》卷五載(大正39‧632c)︰「多羅之右置半拏囉嚩悉寧,譯云白處。以此尊常在白蓮華中,故以為名。」卷十又云(大正39‧682a)︰「白者即是菩提之心,住此菩提之心,即是白住處也。此菩提心從佛境界生,常住於此能生諸佛也。此是觀音母,即蓮花部主也。」可知,此尊常在白蓮華中,故稱白處或白住處菩薩。係令一切苦惱消失、轉不吉為吉祥的觀音。  

此尊位在密教現圖胎藏界曼荼羅蓮華部院西北隅。密號離垢金剛。三昧耶形為缽曇摩花或開敷蓮花。其印契,《大日經》〈密印品〉說是虛心合掌,二無名指屈入掌中,二大指並屈觸著二無名指。此印表此尊為蓮華部部母,能生蓮華部諸尊。另據《大日經》〈真言藏品〉、〈密印品〉,其真言為︰南麼三曼多勃馱喃(歸命)怛他櫱多微灑也(tathāgata viṣa-ya,如來對象)三婆吠(sambhave,生)缽曇摩摩履儞(padma mālini,有蓮華鬘者)莎訶(svāhā)。  

關於此尊的形像,經軌所出各異。依《大日經疏》卷五所載,係戴天髮髻冠,襲純素衣,左手持開敷蓮華。 《不空羂索經》卷八、卷九、卷三十載,左手持蓮華,右手揚掌或仰伸䏶上等。胎藏現圖曼荼羅、胎藏圖像所出之像大致同上,身呈白黃色,著白衣,左手執開敷蓮華,右手作與願印(即伸五指, 掌向外而安於腰前)結跏趺坐於赤蓮華上。《一字佛頂輪王經》卷三所說略異,謂左手作施願印,右手把真多摩尼寶。《阿嚕力經》另說左手持棒或羂索,右手梵篋。  

又,古來以此尊為本尊而祈請息災延命的修法, 稱為白衣觀音法、白處尊法。   


白衣觀音


〔參考資料〕 《不空羂索神變真言經》卷十五、卷二十二、卷二十三;《大日經》卷一〈具緣品〉、卷五〈祕密漫荼羅品〉;《玄法寺儀軌》卷一;《青龍寺儀軌》卷中;《圖像抄》卷七;《別尊雜記》卷二十。


兩界曼荼羅

密教用語。係以大日如來為中心的諸尊配置圖。共有胎藏界與金剛界二種,故稱兩界曼荼羅。胎藏界曼荼羅係依成立於七世紀中葉的《大日經》而作,金剛界曼荼羅則根據《金剛頂經》而作成。又稱兩部曼荼羅。胎藏界曼荼羅原稱大悲胎藏生曼荼羅或胎藏曼荼羅,無「界」字。中國唐代胎、金曼荼羅併用,兩者合稱為兩部曼荼羅,後為與「金剛界」之稱對應,而稱胎藏界,兩界曼荼羅之稱遂漸普遍。

密教寺院的本堂,中央供有並列佛器、法具的法壇,兩側懸掛兩界曼荼羅。右(東)為胎藏界曼荼羅,左(西)是金剛界曼荼羅。日本現存的兩界曼荼羅,大抵為臨摹空海請回的現圖曼荼羅而廣為流布者。在空海《請來目錄》中有「大毗盧遮那大悲胎藏大曼荼羅一鋪、金剛界九會曼荼羅一鋪」之記載,此即現圖曼荼羅。為空海之師惠果請供奉丹青李真等十餘位畫師所繪,由惠果直接傳授者。由於惠果以前未見有人組合兩曼荼羅,而且惠果曾從不空受金剛界法,從善無畏之弟子玄超受胎藏法,而在現圖曼荼羅諸尊圖像中又可見有金、胎兩界的巧妙融合,因此,現圖曼荼羅被推定為惠果所作。

〔胎藏界曼荼羅〕 此曼荼羅以五色界線區劃成。中央為八葉蓮華的中臺八葉院。八葉蓮之中心為結定印、坐白蓮上的大日如來。環繞其周圍的八葉上,東南西北有四如來。即手結與願印的寶幢如來、結施無畏印的開敷華王如來、結禪定印的無量壽如來、結降魔印的天鼓雷音如來。四佛之間由東南起各為普賢、文殊、觀音、彌勒等四菩薩。此院上部為遍智院,五尊一列,中央有三角火印。下部為持明院,亦為五尊一列,中為般若菩薩,左右各配置二明王。

在中央三院之兩側,各並列三行七列的尊像,左為觀音院,因諸尊皆持蓮華,所以又稱蓮華部院。右為金剛手院,因尊像皆持金剛杵等武器類,故又稱金剛部院。遍智院上方為二橫列的群像,中央為釋尊如來,故名為釋迦院。持明院下方是虛空藏院,亦為二橫列群像,中央是虛空藏菩薩,左右兩端為千手觀音與金剛藏王菩薩。

環繞以上諸院外圍,自上向右依序為文殊、除蓋障、蘇悉地、地藏等四院,總計為十二院。最外圍為外金剛院(或稱最外院),環列天部諸尊二百餘尊。

〔金剛界曼荼羅〕 以界線區分為九等分。此係由九種曼荼羅組成的複合曼荼羅,故又有九會曼荼羅之稱。每一尊像皆負白圓光月輪。九會中央的成身會,以具象性的佛像,表現金剛界法的大曼荼羅。內為五個白圓,各圓內皆以如來為中心,四周圍繞四菩薩。中央為大日(佛部)、東為阿閦(金剛部)、南為寶生(寶部)、西為無量壽(蓮華部)、北為不空成就(羯磨部)。寶部、羯磨部為胎藏界所無。周圍以外廓圍繞,廓內置賢劫千佛(成身會以外為賢劫十六尊)、外供養、四攝菩薩,廓外圍繞二十天。此為金剛界曼荼羅的基本形式,九會中由上算起第二、第三段的六曼荼羅皆是此基本形式。

成身會下方的三昧耶會,以三昧耶形代替尊像的描繪,是傳達甚深意念的三昧耶曼荼羅。三昧耶會左方的微細會,為表示理法的法曼荼羅。微細會上方的供養會,為羯磨(行為)曼荼羅。以上大、三、法、羯四曼荼羅,總稱為四種曼荼羅。供養會上方的四印會,似是為使大眾易於理解而簡略化的四種曼荼羅。其中,尊像與三昧耶形合併使用。

四印會右方的一印會,月輪內為結智拳印的金剛界大日如來。象徵定中與佛相應,即身成佛。其右方之理趣會,是依《理趣經》而繪的曼荼羅,內容肯定男女之愛欲且擬加以昇華。理趣會下方的降三世會,及降三世會下方的降三世三昧耶會,出現降服大自在天的降三世明王,此二會曼荼羅及理趣會可視為印度後期密教的開始。胎藏界曼荼羅表示外在現象界之「理」,金剛界曼荼羅表示凝集內觀、精神界之「智」。兩界曼荼羅具現了理智不二的密教世界觀。

〔成立〕 在七世紀中期至八世紀初葉期間阿地瞿多所譯之《陀羅尼集經》,以及菩提流志所譯之《不空羂索神變真言經》、《一字佛頂輪王經》等雜密經典中,隨處可見胎藏界曼荼羅及金剛界曼荼羅之原形。以大日如來為主的純密胎藏曼荼羅遺品,今有日本鎌倉初期的臨摹本,其原本是西元853年至858年入唐的圓珍請回之《胎藏圖像》(奈良國立博物館藏)及《胎藏舊圖樣》。前者為胎藏曼荼羅最古本,為善無畏所傳;後者介於《胎藏圖像》與現圖曼荼羅之間,就圖像言屬不空系。

金剛界曼荼羅之古本,有圓珍(855年抵達長安)得自法全所授、善無畏所傳的《五部心觀》(滋賀園城寺藏)。此曼荼羅由六會組成,缺現圖曼荼羅右側的理趣會、降三世會、降三世三昧耶會,尊像具異國風格,成身會諸尊坐鳥獸座,一印會中尊非大日如來,而是持三鈷杵的金剛薩埵,比現圖曼荼羅更具古樣。分析諸古本圖像,可知胎藏界曼荼羅之變遷過程應為︰《胎藏圖像》→《胎藏舊圖樣》→胎藏界曼荼羅。金剛界曼荼羅之變遷過程應為︰《五部心觀》→金剛界曼荼羅。根據諸本,可推知現圖曼荼羅大抵是如何地逐漸增廣,終於形成目前所見之在構圖上重視左右相稱的兩界曼荼羅。

〔開展〕 由於空海請回日本的兩界曼荼羅(現圖曼荼羅),損耗甚多,故曾先後進行四次臨摹。此四次之年代即弘仁十二年(821)、建久二年(1191)、永仁二年(1294)、元祿六年(1693)。元祿本的大曼荼羅,現在仍為東寺灌頂堂所用。由紫綾金銀泥繪就的《高雄曼荼羅》,係天長年間(824~834)新造高雄神護寺灌頂堂所供的兩界曼荼羅,為現存最古現圖曼荼羅。《傳真言院曼荼羅》(絹本著色,東寺,899)為最古的彩色本。依寺傳所載,此本曾是宮中真言院御修法所用的曼荼羅。但並無確證。

此外有醍醐寺五重塔(951)第一層內的兩界曼荼羅壁畫、《子島曼荼羅》(紺綾金銀泥繪,子島寺)、《血曼荼羅》(絹本著色,金剛峰寺,1150)等。此外又有台密所用的金剛界八十一尊曼荼羅,以及描自圓仁請來本的根津美術館本(十三世紀前半)與兵庫太山寺本等。石山寺版及妙法院版,是鎌倉末期到室町時代流行的木版印刷。1870年法雲的御室版對現圖曼荼羅的普及頗有貢獻。另有板雕、金銅板等工藝化的兩界曼荼羅。

◎附︰持松〈金胎兩部〉

〔名稱的總解〕 金胎兩部是「金剛界曼荼羅」和「胎藏界曼荼羅」兩部曼荼羅合起來的簡稱。「部」是部門、部族、部類的意思。金胎兩部說明毗盧遮那如來的理、智兩德,說明理德的一部分稱為胎藏界曼荼羅,說明智德的一部分稱為金剛界曼荼羅。如來的理智兩德幽深玄遠,不容易用語言文字表達出來,現在假藉彩繪丹青的圖畫、形像來開示誘導一般初學的人,使他們從這些圖畫形像的標幟裏面覺悟到自己本有的理(身)智(心)兩部功德,所以金胎兩部又稱色心兩部或理智兩部。理是本有,屬因位;智是修生,屬果位,故又稱因果兩部。胎藏為發心之始,包含萬行,如東方為生長萬物之首;金剛為證得之位,顯現萬德,如西方成熟萬物之終,故又稱東西兩部。

這兩部曼荼羅也把真言宗兩部大經《大日經》、《金剛頂經》的思想內容,用圖像表達出來。它網羅宇宙萬象,包括十界聖凡,上下尊卑,染淨邪正,兼收并蓄,可說是一幅宇宙法界的縮影,作為真言修行者的信仰和觀念的對象。真言宗就在這兩幅畫上表現出勝過其他各宗的特色。

真言宗的修學分為教相、事相兩門,教相是文字理論,事相是儀軌修法。如果只研教相,不習事相,對於莊嚴諸尊的法身就不能有親切的體會;只重事相,不通教相,對於儀軌修法就往往鑽入婆羅門的窠臼。所以兩幅畫像是真言宗事相的一個重要圖記,必須結合著教相來理解它。《大日經疏》說︰「凡祕密教中,皆記因緣事相喻以深旨。」因此,這兩幅畫在真言宗的人看來,是十分重要的。如果僅僅當作是多神的聚會,認為是多神教的表記,那是很外行的看法。茲分述金、胎兩界曼荼羅如次︰

(一)金剛界曼荼羅(Vajra-dhātu-maṇḍala)

(1)金剛界曼荼羅的意義︰金剛界曼荼羅是九會曼荼羅(九種曼荼羅的集合)的通稱,因為「會」字的意思就是從曼荼羅譯成的,依初會《金剛頂經》,這九種曼荼羅各有名稱,但都是金剛界曼荼羅的組成部分,所以總稱金剛界曼荼羅。至於金剛界曼荼羅這一名稱的由來,如施護的三十卷《教王經》說︰「復次,我今當渲說,最上廣大曼荼羅,其相猶如金剛界,是故名為金剛界。」因為金剛界曼荼羅是金剛界的大日如來最初為金剛手、觀音等十地菩薩在阿迦尼吒天宮(色究竟天)所示現的。但是為了攝取此會所遺漏的根機,所以下降到須彌頂重為示現,現在所圖繪的金剛界曼荼羅就是描寫當時集會的情況。其構造完全等於色究竟天和須彌頂的式樣,因此這一幅圖畫的曼荼羅也稱金剛界曼荼羅,所以說︰「其相猶如金剛界,是故名為金剛界。」

金剛界曼荼羅也是佛菩薩在阿迦尼吒天宮和須彌頂集會的場所,金剛界就是大日如來,因為是依金剛堅固的智的成分所成立的,所以名金剛界如來;對胎藏界大日如來的理界如來,又可稱智界如來。西藏的什迦彌怛羅解釋說︰「由一切如來身口意金剛本質所完成故,名曰金剛界如來。」《祕藏記》說︰「金剛者智,界者是身,持金剛者之身,身即聚集義也,言一身聚集無量身。」就是由無量無邊的金剛智體所成的身子稱為金剛界如來。

(2)金剛界曼荼羅的組織︰金剛界曼荼羅是根據密教兩部根本經典之一的《金剛頂經》所圖繪的。《金剛頂經》有十八會、十萬頌。不空三藏僅僅譯了初會中的一部分,即《金剛界大曼荼羅廣大儀軌》中的一品〈金剛界品〉就去世了,到了宋朝施護法師譯出三十卷《教王經》,才是初會的全經。他又譯出七卷《最上祕密大教王經》,是第十五會;法賢三藏譯出七卷《最上根本大教王經》,是第六會。

普通所稱金剛界九會曼荼羅,不是指全經十八會中的九會,而是初會經裏面有四大品(〈金剛界品〉、〈降三世品〉、〈遍調伏品〉、〈一切義成就品〉),〈金剛界品〉說六種曼荼羅(金剛界曼荼羅、金剛祕密曼荼羅、金剛微妙曼荼羅、金剛事業曼荼羅、最上四印曼荼羅、最上薩埵曼荼羅),其中第六開為兩種(一印會、理趣會),成了七種;再加〈降三世品〉的二種曼荼羅,就成了金剛界九會曼荼羅,其現圖的方位如下︰


┌─────┬─────┬─────┐
│五 四 5│四 一 6│三 理 7│
│ 印 │ 印  │ 趣 │
│ 會 │ 會 │ 會 │
├─────┼─────┼─────┤
│六 供 4│九 成 1│二 降 8│
│ 養 │ 身 │ 三 │
│ 會 │ 會 │ 世 │
│ │ │ 會 │
├─────┼─────┼─────┤
│七 微 3│八 三 2│一 降 9│
│ 細 │ 昧 │ 三 │
│ 會 │ 耶 │ 世 │
│ │ 會 │ 三 │
│ │ │ 昧 │
│ │ │ 耶 │
│ │ │ 會 │
└─────┴─────┴─────┘


九會的名稱本來應依照經上所說,但為了講說方便,後人便立了圖上這些簡單的名稱。名稱雖說有九會,但總的組織只是一個金剛界曼荼羅;而金剛界曼荼羅主要又只是一個成身會,成身會是說明佛果行相的。圖裏面的阿拉伯數字和中國數字,分別表明從因向果的上轉門和從果向因的下轉門兩個方向。如果眾生從因向果,則先從(一)降三世三昧耶會漸次上升到(九)成身會;如果佛從本垂迹,則從(1)成身會次第轉入到(9)降三世三昧耶會。

中央的成身會又叫羯磨會,也就是經上所說的六種曼荼羅當中第一金剛界曼荼羅,是金剛界九會曼荼羅的根本,屬於四種曼荼羅中的大曼荼羅。真言行者觀想這裏面所畫的尊容而成就自身的佛果,所以叫成身會。又此會所表示的是諸尊的威儀事業,所以又叫羯磨會。

成身會的組織是︰中央畫大金剛輪,表示五佛所住的樓閣。四方四佛的兩側有金剛杵隔著,表示樓閣的八柱。這八柱所莊嚴的內面有五個月輪,表五佛的解脫地,稱為五解脫輪。五解脫輪中又各有五個月輪,每一月輪中有蓮花,表本有無量功德。在這些蓮花上住有五佛、四波羅蜜、十六尊等。而支持這一寶樓閣的則依地、水、火、風四大天神之力,實際上應該是五大,但以空大無礙,所以只有四輪。

第二重畫賢劫千佛等,集於寶樓閣的廊廡。最外一重名外金剛部,乃護世諸天的首領──二十天──所居之地。諸尊的數目總有一千零六十一尊,但普通只說明重要的三十七尊。(中略)

此樓閣中央法界體性智大日如來,由四智流出四方四佛,大圓鏡智現東方阿閦佛,平等性智現南方寶生佛,妙觀察智現西方彌陀佛,成所作智現北方不空成就佛。此四佛又流出每方的四親近──十六大菩薩──稱曰慧門十六尊(男形曰慧門)。同時,四方四佛為供養中央大日如來,故於大日如來四方現出四波羅蜜女菩薩圍繞,表示四智攝歸總體。大日如來為酬答四佛的供養,又於四方四佛之側,現出嬉、鬘、歌、舞四天女,表示心王翼贊四智。四佛更欲酬答大日,故於第二重四隅示現香、花、燈、塗四天女,表四智勝妙精進。大日如來為增加威光,又於四方四門示現鈎、索、鏁、鈴四攝天女,表攝召一切眾生。此四攝、八供及四波羅蜜,稱為定門十六尊(女形曰定門)。定慧各十六尊,加五佛,共稱三十七尊,此三十七尊,本為金剛界如來一法界身所現,所以相互供養者,表示佛作佛業,所以稱羯磨會。

這些形像,無非是為了把抽象的、無相的智慧法門,使它具體化、象徵化而已,因為密教的瑜伽,是以心的統一為根本條件的,心的統一,必須修無相觀,無相觀極難入手,故假有相觀為方便。所以《大日經疏》卷四說(大正39‧620b)︰「令初業者,措心有地,所作不空,(中略)若一切有為之法,皆悉住於實相,豈得如彼癡人,或欲逃避虛空,或欲貪著虛空乎﹖」所以將清淨法界、四智等都給以擬人化。從這些色身、手印、衣服、莊嚴等上面,體現出無相法身的性質,譬如中央毗盧遮那佛的身子是白色,就表示法界的自性清淨;蓮花座表本有萬行功德的集聚,所有一切事相儀軌,都要這樣理解,是最要緊的。

其次,第二三昧耶會,三昧耶會在九會的東方,屬於四種曼陀羅中的三昧耶曼荼羅,是畫著塔、杵、珠、刀、劍、器坏標幟,代表成身會的尊形。這種種標幟都是各尊自證化他的本誓相狀,所以稱為三昧耶形。使眾生一見到塔就知道是大日如來的表號,看到蓮花知道是彌陀的標幟。

第三微細會,在東南方,屬於四種曼荼羅中的法曼荼羅,其圖大抵同於成身會,不過各尊都畫在三股杵裏面,表示住於微細智中。

第四供養會,在南方,屬羯磨曼荼羅,因諸尊各各表現供養承事的儀式,所以叫供養會。

第五四印會,在西南方,綜合上面四種曼荼羅使不相離,所以叫四印會。

第六一印會,在上方正中央,表示大日如來獨一法身,四曼會歸一實之義。

以上六種曼荼羅,在佛的三輪業用中屬於「自性輪身」的曼荼羅。

第七理趣會,在左上方,以總攝五智之金剛薩埵為主,屬於以正法化人的「正法輪身」曼荼羅。

第八降三世會,在左方中央,以諸尊皆現忿怒的降三世明王之身,表示降伏四魔及三毒。

第九降三世三昧耶會,在左下方,大意與降三世會同,但此會則是畫降三世的三昧耶形,這兩會都是大日心中的金剛薩埵所現的「教令輪身」,受佛教令,為調伏剛強難化的大自在天(即根本無明)等,以大悲心,現忿怒相。

(3)金剛界曼荼羅的部類︰金剛界曼荼羅是始覺上轉的法門,轉因位九識成果上五智,所以建立五部。中央法界體性智以大日為主,屬於佛部;南方平等性智,以寶生為主,屬寶部;西方妙觀察智,以彌陀為主,屬蓮花部;北方成所作智,以不空成就為主,屬羯磨部;東方大圓鏡智,以阿閦為主,屬金剛部。依著因果順序說︰則第一蓮花部是眾生本有清淨菩提心,在生死泥中不染,猶如蓮花出在污泥,故名蓮花部。第二金剛部是眾生在自心之理的處所,同時又具有堅固不壞的智慧、能破煩惱,猶如金剛不壞,能壞一切。第三佛部上面的理智二德,在凡夫時作用未顯,入佛果後理智顯現,覺道圓成,故名佛部。第四寶部在佛的萬德圓滿中,福聚無邊,故名寶部。第五羯磨部佛為眾生成辦一切慈悲事業,故名羯磨部。此中第一、第二為在纏之因德,第三是理智具足出纏的果位,第四、第五是從佛部中開出來的,從佛的自證圓滿開為寶部,從佛的化他事業開為羯磨部。

(二)胎藏界曼荼羅(Garbha-dhātu-maṇḍala)

(1)胎藏界曼荼羅的意義︰胎藏界曼荼羅的具足名稱是大悲胎藏生曼荼羅,它是根據密教根本經典之一的《大日經》所圖繪的。梵語蘗喇婆譯為胎藏,有胞胎胎藏、蓮花胎藏之分。《大日經疏》卷三解釋說(大正39‧610a)︰
「今且約胎藏為喻,行者初發一切智心,如父母和合因緣,識種子初托胎中,爾時漸次增長,(中略)乃至始誕育時,諸根百體,皆悉備足,始於父母種姓中生。猶如依真言門學大悲萬行,淨心顯現。又此嬰童,漸具人法,習諸伎藝,伎藝已通,施行事業,如於淨心中發起方便,修治自地,隨緣利物,濟度眾生,故名大悲胎藏生也。(中略)今以蓮花喻此漫荼羅義。如蓮種在堅殼之中,枝條花葉之性,已宛然具足,猶若世間種子心(初發的菩提心)從此漸次增長,乃至初生花苞時,蓮台果實隱於葉藏之內,如出世間心尚在蘊中(大悲胎藏)又由此葉藏所包,不為風寒眾緣之所傷壞,淨色須蕊日夜滋榮,猶如大悲胎藏,既成就已,於日光中顯照開敷,如方便滿足。」

又,卷五說(大正39‧635c)︰「如上所說︰菩提心為因,大悲為根,方便為究竟者,即是心實相花台,大悲胎藏開敷,以大悲方便現作三重普門眷屬,以是義故名為大悲胎藏曼荼羅也。」西藏譯的《大日經》把蘗喇婆譯作本質,藏譯《大日經》(北京版《祕密經》第十卷上)的〈具緣品〉說︰「祕密主,復次廣大曼荼羅悉能救濟無邊有情界,故名大悲本質生。」佛陀瞿呬耶的疏(北京版本續解前六十五函上)裏面解釋說︰「大悲本所生者,此曼荼羅從大悲生,世尊得一切智智後,以大悲力,出生身等無盡莊嚴曼荼羅,故云從大悲生,本所者,是生之根源,彼大悲者,是此曼荼羅生之所依;或從此曼荼羅出生大悲,是則從曼荼羅門出生如來大悲功德等,令得一切智智故。」這就是說︰大悲胎藏曼荼羅是從佛的大悲願力,為化益眾生現種種身,為種種有情說種種法,適應種種眾生的根性欲望開示種種本誓的心,以此身口意三無盡莊嚴藏為對境而圖繪的形像,就叫大悲胎藏生曼荼羅。

這一解釋,是從佛攝化眾生的「向下門」說的,如果從眾生「向上門」的進取來解釋,則是一切眾生觀見此曼荼羅,依之修行,能開悟自心的大悲菩提,所以叫大悲本所生。因此大悲本所生曼荼羅,一方面是象徵從佛的大悲功德所發生的三無盡莊嚴藏的活動;一方面是在行者的心中體現出佛的大悲三無盡莊嚴藏,所以叫曼荼羅。

(2)胎藏界曼荼羅的組織︰胎藏曼荼羅是根據《大日經》而圖繪的,《大日經》的中心教義,就是「菩提心為因」、「大悲為根」、「方便為究竟」三句。因此胎藏界曼荼羅的組織也就是標誌這三句的意旨,而繪出三重現圖的曼荼羅。

胎藏曼荼羅的圖位,說法極不一致,普通說有三種不同。{1}經疏曼荼羅,即《大日經》和疏中所說的圖位。《大日經》〈具緣品〉所說的屬於大曼荼羅,表示身無盡莊嚴藏;〈轉字輪品〉所說的屬於法曼荼羅,表語無盡莊嚴藏;〈祕密曼荼羅品〉所說的屬於三昧耶曼荼羅,表意無盡莊嚴藏。這三種中,以〈具緣品〉所說的大曼荼羅為圖位的基本依據。{2}阿闍黎所傳曼荼羅,是善無畏三藏在他所著的兩部儀軌《攝大毗盧遮那成佛神變加持經入蓮花胎藏海會悲生曼荼羅廣大念誦儀軌方便會》(簡稱《攝大軌》)和《大毗盧遮那經廣大儀軌》(簡稱《廣大軌》)中所說的圖位。{3}現圖曼荼羅,即現行流布的圖畫曼荼羅中的位次,如圖示。



┌───────────────────┐
│ │
│ ┌─┬──────────┬─┐ │
│ │ │ (7)文殊院 │ │ │
│ ├─┼──────────┼─┤ │
│ │ │ (6)釋迦院 │ │ │
│ │ ├─┬──────┬─┤ │︵│
│ │ │ │(2)遍知院│ │ │1│
│ │︵│︵├──────┤︵│︵│2│
│ │9│4│ 中  │5│8│︶│
│ │︶│︶│ 台 │︶│︶│外│
北│ │地│觀│(1)八 │金│除│金│南
│ │藏│音│ 葉 │剛│蓋│剛│
│ │院│院│ 院 │手│障│部│
│ │ │ ├──────┤院│院│院│
│ │ │ │(3)持明院│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四大護院不繪形像故實際止十二院
西


中台第一重,八葉蓮花表菩提心德。胎藏界以蓮花表心,是八瓣肉團心,梵語「汗栗馱」譯云肉團心,即物所的心臟,通有情及非情,其狀如蓮花合而未開,佛心則如開敷蓮花。金剛界以月輪表心,是質多心。梵語「質多」譯曰慮知,限於有情。今此中台八葉院是使行者在自心中觀八葉九尊之德,開發自己本有的菩提心,所以表菩提心德,第二重表大悲德,第三重表攝化方便德,《大日經疏》卷三解釋說(大正39‧610b)︰
「從佛菩提自證之德現八葉中胎藏身,從金剛密印現第一重金剛手等諸內眷屬,從大悲萬行現第二重摩訶薩埵諸大眷屬,從普門方便現第三重一切眾生喜見隨類之身。若以輪王灌頂方之,則第三重如萬國君長,第二重如朝廷百揆,第一重如宗枝內弼,中胎如垂拱之君,故花台常智為大曼荼羅王也。若自本垂迹,則從中胎一一門各流出第一重種種門,從第一重一一門各流出第二重種種門,從第二重一一門各流出第三重種種門,若行因至果,則第三重之所引攝成就能通第二重,第二重之所引攝成就能通第一重,第一重之所引攝成就能見中胎藏。」

這三重曼荼羅分作十三大院(實際只十二院)。中央的八葉院畫八葉蓮花,最中央的蓮台上是大日如來;八葉上面畫四佛、四菩薩,表示大日如來的四智四行,總稱八葉九尊,為毗盧遮那全體,又為胎藏界曼荼羅的根本總體。《大日經疏》卷四說明四佛的意義是︰「東方寶幢佛是菩提心義,菩提心猶如大將幢旗,如來萬行亦以一切智願為幢旗。南方開敷花王佛是大悲萬行開敷義。北方天鼓雷音佛是如來涅槃說法智,不同二乘涅槃永寂,故以天鼓為喻。西方無量壽佛,是如來方便智,以眾生界無盡故,大悲方便亦無盡,故名無量壽。」又,卷二十說明花台四隅四菩薩的意義是︰「東南普賢是菩提心,若無此妙因,終不能至大果,故最初得名。西南文殊是大智慧,斷無始無明之根。雖有菩提心而無慧行,即不能成果,故次明之。西北彌勒是大悲,若慧而無悲,則方便不具不得菩提,故次說也。東北觀音即是行願成滿,若未成果時觀之,此則差次淺深,今以如來平等慧觀,從因至果但是如來一身一智行耳,是故八葉皆是大日如來一體也。」

圍繞著前後左右的十二院是由總體所具的無量差別智所現。如上方的遍知院,中央畫三角形的遍知印,又名一切如來智印,象徵大圓鏡智一切遍知的功德。中台北方的觀音院以觀自在為主尊,又稱蓮花部院,相當於妙觀察智,表示如來的大悲下化。南方的金剛手院以金剛薩埵為主尊,又稱薩埵院,相當於成所作智,表示大智上求。下方持明院畫五大尊忿怒明王,是大日如來所現的教令輪身,稱為持明使者,所以叫持明院,又稱五大院,相當於平等性智,表示淨除自他的煩惱入於平等實相,象徵折伏攝受二德。

以上是第一重受用身的曼荼羅。第二重上方的釋迦院以變化身的釋迦牟尼為主尊,表示方便攝化德。上方第三重文殊院。這裏面的文殊院、除蓋障院、地藏院、虛空藏院、蘇悉地院等五院,是為了開發中台大日如來三無盡莊嚴藏的實相而證悟向上的菩薩大眷屬曼荼羅。文殊院居東方,表示開悟實相的般若妙慧。左方第二重除蓋障院以除蓋障菩薩為主,從金剛手菩薩的大智慧門,除一切眾生煩惱、所知蓋障,而悟入三無盡莊嚴藏的實相。右方第二重地藏院以地藏菩薩為主,這是得了除蓋障功德的結果,不但有耐怨害、安受苦、諦察法的三種忍,而且從觀音的大悲門爭取到最苦的惡道裏面去,解救一切眾生的苦難,譬如大地載負萬物不以為勞,反能出生萬物,所以名為地藏。

下方第二重虛空藏院在持明院之西,以虛空藏菩薩為主,這是得了地藏耐苦功德的結果,譬如虛空無有障礙,又如虛空包含萬德,滿一切眾生願。下方第三重蘇悉地院,此院實際就是虛空藏院裏面的第三列位次,經軌不另開一院,但因上方有釋迦、文殊二院,下方不能不別開一院,取得畫面上的相稱,所以用虛空藏院的蘇悉地羯羅菩薩為主,表示二利成就之德。最外一重外金剛部院,在外圍四方畫著諸天、藥叉、人、非人、七曜、十二宮、二十八宿等,表示隨類應化凡聖不二之理。此院包括極廣,凡一切經典中所說的諸天神等,乃至世人所信奉的外道五通仙圍陀事火之類,都可列入。《大日經疏》卷六說(大正39‧642a)︰「凡此等諸尊若餘經中具說形相者,亦可依彼圖畫入曼荼羅中,(中略)其山海河池、林樹穀藥、城邑道路等神,各以本名為標幟相,山神坐山、河神在河、其樹藥等或手執持,或依其上,當以義類推之,華嚴中更有足行神、身眾神,(中略)亦可依次列之,(中略)當知毗盧遮那普門身中純是雜類鬼神傍生等,圖中無別名相者,多在其中,所攝最多也。」

(3)胎藏界曼荼羅的部族︰胎藏界曼荼羅十二院,總數四一四尊,從它的部族分類來說,有三個部類──佛部、蓮花部、金剛部。這三個部類表示胎藏界為本覺下轉的化他門,所以就大日如來的大定、大悲、大智三德而分三部。佛部是佛果上理智具足之尊,即中台八葉院及上下諸院,屬大定德。蓮花部是如來大悲三昧,能滋榮萬善,故比作蓮花,即右方觀音院、地藏院等,屬大悲德。金剛部是佛的智慧力用,能摧破惑業苦三障,故比作金剛,即左方金剛手院、除蓋障院等,屬大智德。這三德在表現上雖然有三部,實際是互具不離的。如《大日經疏》卷五說(大正39‧632a)︰「大凡此第一重上方(遍知院)是佛身眾德莊嚴;下方(持明院)是佛持明使者,皆名如來部門。右方(觀音院)是如來大悲三昧,能滋榮萬善,故名蓮花部。左方(金剛手院)是如來大慧力用,能摧破三障,故名金剛部也。」佛陀瞿呬耶的《大日經廣釋》說︰「佛部從大圓鏡智和平等性智發生是大定德,蓮花部從妙觀察智發生是大悲德,金剛部從成所作智發生是大智德。」如果配四種法身,則中台八葉名自性身,三部眷屬是自受用身,第二重的諸大心眾生是他受用身,第三重的釋迦佛等是變化身,九界眷屬為等流身。

(三)兩界互具不二︰為了表示色心二法、理智二門,所以分為金胎兩部。胎藏以蓮花為體,即表眾生八葉肉團心,在此處建立壇場,故曰胎藏界。金剛界以五股金剛杵為體,五股金剛杵表五智,即大日如來的三昧耶形,在五股金剛杵上建立壇場,故曰金剛界。胎藏界從眾生煩惱欲處起,金剛界從佛果智上起。因此,胎藏為生界本有,屬理,故諸尊住在蓮花內的月輪中。蓮花表理,月輪表智,智住理內,表示不二。金剛界為佛界修生,屬智,故諸尊住在月輪內蓮花中。理住智內,也是不二。因此金胎兩部是色心理智互具不二的,為了說明的便利,所以分成兩部。

〔參考資料〕 《兩部曼荼羅義記》卷一;《三種悉地破地獄轉業障出三界祕密陀羅尼法》;《金剛界曼荼羅鈔》卷上;《祕密漫荼羅教付法傳》卷二〈惠果〉條;《大日經疏》卷三;《金剛頂大教王經疏》卷一;《兩部曼荼羅私抄》;《十住心論》;《即身義》(異本);松長有慶、杉浦康平(合編)《マンダラの世界》;吉祥真雄《曼荼羅圖說》。


金剛界

密教根本二部之一。「胎藏界」之對稱。略稱金界。據《金剛頂經》、《大教王經》所說,此金剛界由佛部(中)、金剛部(東)、寶部(南)、蓮華部(西)、羯磨部(北)等五部組成。表大日如來之智法身,其體堅固如金剛,雖沉淪生死但不壞滅,反有摧破一切煩惱之妙用,故稱金剛界。此界具有智、果、始覺、智證諸義。

又,此金剛界若以圖顯之,稱金剛界曼荼羅。現圖曼荼羅有九會,但周圍八會唯依中央之羯磨會而示其別德妙用。羯磨會之中台有五大月輪,五佛坐之。五佛即五部,中央大日如來是佛部,其理智具足,覺道圓滿。東方阿閦如來是金剛部,屬菩提心發生之位,相當於四季中之春天,表萬物生長之德。南方寶生如來是寶部,屬既生之菩提心熾盛位,如夏季草木繁茂。西方無量壽如來是蓮華部,乃得菩提果之位,以大悲心入生死界為眾生說法除其疑,如秋天草木結果實。北方不空成就如來是羯磨部,乃成辦事業之位,如冬天萬物休止而貯藏入春可發生作用之能。阿閦佛等四佛是大日如來之別德,故五部亦由佛部開展而成。

又,金剛界大日如來結智拳印。其傳承次第為大日如來、金剛薩埵、文殊、龍猛、龍智、金剛智、不空。其中,金剛智與善無畏相互之間曾作法門之授受。

〔參考資料〕 《金剛頂經開題》;《祕藏記》;《大日經義釋演密鈔》卷七;《十住心論》卷十;《金剛界曼荼羅鈔》卷上;《兩部曼荼羅義記》卷四;《大日經疏》卷一;高井觀海《密教事相大系》。


金剛薩埵

略稱金薩。真言宗付法第二祖。金剛是「跋日羅」之意譯,「薩埵」是梵語,意指有情。又,《大日經》的對告眾執金剛祕密主亦名為金剛薩埵。

《金剛頂瑜伽中略出念誦經》卷四云(大正18‧250c)︰「一切眾生所有心,堅固菩提名薩埵,心住不動三摩地,精勤決定名金剛。」這是說,凡夫本具的淨菩提心含有堅固不壞之德。即謂密教的對機皆為金剛薩埵。由此看來,此尊的本誓具多方面。如,在金剛界曼荼羅中示現為阿閦如來四親近之一,令一切眾生滿足普賢行,令一切菩薩受用三摩地智;於理趣會中,以欲、觸、愛、慢四煩惱的妄體為別德,示現煩惱即淨菩提心的妙趣;在五祕密曼荼羅中所顯,亦為此意。在胎藏界曼荼羅中,是金剛手院的主尊,以摧破為本誓,故稱為金剛手、金剛持或執金剛。此尊形像係右手持五股杵當胸,左手持金剛鈴當腰。五股杵表徵五佛三昧,鈴象徵能令一切長眠眾生覺醒。此尊密號真如金剛或大勇金剛。

◎附︰〈金剛薩埵〉(摘譯自《密教大辭典》)
金剛薩埵為密教金剛界三十七尊中十六大菩薩之一。在成身會、三昧耶會、微細會、供養會中為阿閦佛四親近之一,位於阿閦佛前。在四印會中位於大日如來之東方。在理趣會中為主尊,位於中央。在胎藏現圖曼荼羅中,係金剛手院之主尊,位列第一行中央。

梵名音譯為縛日羅薩埵縛。「縛日羅」意謂金剛,「薩埵縛」具「勇猛」、「有情」等義。金剛薩埵為音義合譯之語。或稱執金剛、金剛手祕密主、持金剛具慧者、金剛勇大心、普賢金剛初、金剛上首。《不思議疏》卷上云︰「執金剛者,金剛薩埵是也。」

《理趣釋》卷上釋金剛手云︰「金剛手菩薩者,表一切如來菩提心、初發菩提心、由金剛薩埵加持。」又釋金剛薩埵云︰「金剛勝薩埵者金剛義菩提心是也。『勝』謂最勝,『薩埵』名勇猛。」《略出經》卷四云︰「一切眾生所有心堅固菩提名薩埵,心住不動三摩地,精勤決定名金剛。」此等所說皆謂︰金剛薩埵意指眾生堅固之菩提心。又有視此尊與普賢菩薩同體者。如《五祕密軌》云︰「金剛薩埵者是普賢菩薩,即一切如來長子,是一切如來菩提心,是一切如來祖師。」經軌中持此論者頗眾。

此尊密號為真如金剛、大勇金剛。淨菩提心堅固不動,勇於降伏左道左行之有情,故謂大勇。淨菩提心為恒沙功德之根本所依體,故名真如。

密教經軌提及此尊者,為數不少,故其本誓亦有多說。

(1)金剛界阿閦佛四親近之一︰表眾生淨菩提心堅固不動意。如《聖位經》云︰「為令一切菩薩受用三摩地智故,成金剛薩埵菩薩形,住阿閦如來前月輪。」

(2)理趣會之尊︰表煩惱即菩提之理趣。《五祕密軌》以金剛薩埵為五佛,欲、觸、愛、慢為四波羅蜜十六大菩薩。因此,一切諸佛不外此四尊,欲觸愛慢不外金薩。欲觸愛慢四煩惱即淨菩提心之金薩,故若達煩惱即菩提之理趣,則可契達一切諸尊之果。

(3)胎藏曼荼羅金剛手院之主尊︰表佛蓮金三部中如來金剛部之德,即眾生本有之智慧。

(4)大日如來內眷屬之上首︰相對於三重曼荼羅之第二重是外眷屬(即大眷屬),第一重為內眷屬,其上首為對告眾。《大日經》云︰「彼菩薩普賢為上首,諸執金剛祕密主為上首。」

(5)付法第二祖︰《付法傳》云︰「親對法身如來海會受灌頂職位。(中略)毗盧遮那如來言︰汝等將來於無量世界為最上乘者,令得出世間悉地成就。」

此上皆以金剛薩埵表菩提心,且延伸為表企求佛果者。要言之,「大日」為覺者之總體,「金薩」指迷者之總體。或以大日、金薩之種子交互使用,此時表二尊之本誓融會、生佛不二之義。

〔形像〕 金剛界曼荼羅理趣會、成身會、微細會之尊,身肉色,頂戴五佛冠,右手不縱不橫持五股金剛杵於胸前,左手把金剛鈴置於腰間,結跏趺坐於蓮花上。《聖觀音儀軌》載,身白月色。金剛界供養會之尊,兩手持上立金剛杵之蓮花。

胎藏曼荼羅金剛手院之尊,身肉色,右手橫持三股杵於胸前,左手握拳、大指向前當胸,結跏趺坐於赤蓮花上。《攝無礙經》所說與此相符。《大樂儀軌》謂,身白月色。《理趣釋》卷上謂,頭戴五佛寶冠,左手作金剛拳置腰際,右手抽擲金剛。《蓮華部心軌》所載與此大抵相同。《大日經疏》卷五載,身淡黃色或虛空色,左手執有光焰圍繞之五股金剛,頭戴三峰寶冠,以種種雜寶莊嚴其身。《不空羂索經》卷八謂,執金剛祕密主菩薩左手執獨股金剛杵,右手把白拂,結跏趺坐。卷十五謂身青色,卷九另有左手執三股金剛杵、右手持白拂與左手豎持三股金剛杵、右手揚掌之二像說。

綜合此上經軌之說,此尊為身白月色或青色,戴寶冠,右手持五股或三股、獨股金剛杵,左手作金剛拳或把鈴置腰間。也有左手持金剛杵者,而持白拂或揚掌則屬例外。身色黃白色或虛空色表本有智體不壞之義,持五股金剛杵表具如來五智,抽擲金剛杵表令自他順佛道念念昇進之義。《大日經疏》卷五(大正39‧632c)︰
「以淨法界色與金剛智體和合,是故其身黃白。如是智身猶若虛空不可破壞,一切無能降伏之者,故用虛空顯色以為標幟。(中略)所持密印即是五股金剛也。五如來智皆兼權實二用,而以金剛慧手執持其中。」

金剛慢印即握拳置於腰際,表降伏左行左道之有情,使歸順道之義。金剛鈴表法音,意指由說法教化以開發菩提心,或法喜充滿。持三股金剛杵或獨股杵,表執持眾生本有的淨菩提心(即諸佛智體)。

〔三昧耶形〕 五股杵或三股杵。《大日經疏》卷十六︰「蓮上畫金剛,謂或畫本尊形,或畫五股印。」卷十三︰「南方金剛手等,或作形,或作印,謂三股拔折羅。」

〔種子〕 (1)吽(𤙖,hūṃ)︰《大日經》〈祕密曼荼羅品〉︰「持以𤙖字聲,勝妙種子字。」《大日經疏》卷十六︰「若畫形者,心上安種子字,謂吽字也。若畫印者,想𤙖字誦而加持之也。」並釋吽字為真言之體,無怖畏義。《理趣釋》卷上謂︰「吽字者因義,因義者謂菩提心為因,即一切如來菩提心。」吽字具能破、無恐怖、菩提心等義,與發堅固菩提心、降伏難調義相應,所以以吽字為種子字。

(2)阿(a)︰《金剛頂經》︰「阿字為金剛薩埵種子。」表不生不滅之義,與本有淨菩提心之堅固不變相應。

此外,另有唵(oṁ)、縛(嚩,baḥ)、鍐(vaṁ)等種子字。

〔功能〕 此尊僅抽象性地言及利益有情,並未具體提及世間利益。因此欲息災及追福時可修此法。

〔參考資料〕 《大日經疏》卷五;《金剛頂瑜伽中略出念誦經》卷四;《金剛頂瑜伽金剛薩埵五祕密修行念誦儀軌》;《理趣釋》卷上;《諸佛境界攝真實經》卷中;《瑜伽瑜祇經》〈序品〉;Shashi BhushanDasgupta《An Introduction to Tantric Buddhism》。


青龍寺儀軌

書名。三卷。唐‧法全集錄。全稱《大毗盧遮那成佛神變加持經蓮華胎藏菩提幢標幟普通真言藏廣大成就瑜伽》,又作《蓮華胎藏菩提幢標幟普通真言藏廣大成就瑜伽》、《大毗盧遮那成就瑜伽》,略稱《青龍軌》、《青軌》。收在《大正藏》第十八冊。

本儀軌係作於長安青龍寺,相對於法全在玄法寺所撰《玄法寺儀軌》(二卷,即《大毗盧遮那成佛神變加持經蓮華胎藏悲生曼荼羅廣大成就儀軌供養方便會》),故有此稱。又,本儀軌源於唐‧善無畏所譯的《攝大毗盧遮那成佛加持經入蓮華胎藏海會悲生曼荼羅廣大念誦儀軌供養方便會》及《大毗盧遮那經廣大儀軌》(前者簡稱《攝大軌》,後者簡稱《廣大軌》)。內容主要在闡述印契及真言句義,卷中以上並列有現圖曼荼羅諸尊。此外,本儀軌係由圓仁、圓珍、宗叡等人請回日本,而日本密教所廣用的《胎藏廣次第》即依本儀軌所作。


風天

十二天之一,亦為護世八方天之一。又稱風神、風大神、風大大神。風神的起源甚古,早在《梨俱吠陀》就已出現他的名字;與日天(Sūrya)、火天(Agni)合稱為吠陀三神,是給予人們名譽福德、子孫或長生的神祇;後被列於護世八方天中,成為西北方守護神。

佛典中也常提到風神,如《長阿含》卷二十〈忉利天品〉說他是四大天神之一;新譯《華嚴經》卷一則列舉十種風神︰無礙光明主風神、普現勇業主風神、飄擊雲幢主風神、淨企嚴主風神、刀能竭水主風神、大聲遍吼主風神、樹杪垂髻主風神、所行無礙主風神、種種宮殿主風神、大扒照主風神;同經卷三更說此十種風神得有各種解脫門,出現於世間,使重蓋密障迷覆的眾生皆得解脫。又,《供養十二大威德天報恩品》云(大正21‧383c)︰
「風天喜時有二利益,一者人身輕安舉動隨心意;二者器界安隱無有傾動,而隨世間有冷風和不損情非情等。此天瞋時亦有二損,一者人身及音而不隨意;二者大風吹滿散破世間,或不吹風,草木不順時也。」

按,風天一稱Vāta,皆由「吹」之梵語vā轉化而來,即將風急速吹動的威力神格化。密教奉他為十二天或八方天之一,列於胎、金兩部曼荼羅中。在胎藏界曼荼羅,是位於外金剛部院的西北隅,《大日經疏》卷五云(大正39‧634c)︰「最西北隅置護方風天眷屬。」在胎藏現圖曼荼羅的形像是通身赤黑色,戴冠披甲,右手執幢幡,左手握拳插腰,面向左方,天衣幢幡飛颺,左方有眷屬及風天妃。胎藏舊圖樣所繪與此略同。

在金剛界曼荼羅,是外金剛部二十天之一,位於西方。在成身會中是四大神之一,位於大圓輪的西北隅。《賢劫十六尊》云(大正18‧340a)︰「風幢西北隅,羅剎形,灰色。」《祕藏記》敘述成身會四大神之一風神的形像,說其左上角有風天,淺青色。

關於此天的形像,還有其它說法。如《金剛頂瑜伽護摩儀軌》云(大正18‧923c)︰「西北方風天,雲中乘麞著甲胄。左手托胯,右手執獨股頭創,創上有緋幡。二天女侍之並藥叉眾。」《十二天供儀軌》所述內容與此相同。《迦樓羅王及諸天密言經》云(大正21‧334b)︰「次下風天,兩臂右持播青色。」又,《不空羂索神變真言經》卷九〈廣大解脫曼荼羅品〉云(大正20‧271c)︰「西北方風天神,左右一切櫱嚕茶王而為眷屬。」

〔參考資料〕 《陀羅尼集經》卷十一;《大教王經》卷十;《大日經疏》卷十;《供養護世八天法》;《華嚴經探玄記》卷二;《胎藏界七集》卷下(末);《金剛界七集》卷上、卷下。


惠果

唐代僧。真言密教付法第七祖。京兆府昭應縣(陜西省)人,俗姓馬,通稱青龍寺和尚。幼年穎悟,師事大照,又隨大照見不空三藏,不空見師,異之曰︰汝為興我法教者。二十歲受具於慈恩寺,二十二歲從玄超傳胎藏及蘇悉地諸法,復從不空受金剛大法。爾後師事不空二十餘年,盡得三密四曼祕奧。後奉詔入大內,奏對法要,為內道場護持僧。住長安青龍寺東塔院,深受代宗、德宗、順宗三代尊崇,世稱三朝國師。永貞元年(805),授日僧空海兩部及阿闍梨灌頂。同年示寂於東塔院,世壽六十。空海奉勒為師撰碑文,該文收載於《遍照發揮性靈集》卷二中。

師秉承金剛、胎藏兩部密法,加以融會貫通,建立「金胎不二」之思想,為不空之後傳播密宗最具影響力之人物。嗣法弟子眾多,遍布各地。國內嗣其法者,有義明、義操、義圓、惠應、惠則等人。其中以義操一支傳通較盛,綿延較久。義操下傳法全、義真、大遇、海雲等人。法全又傳智滿、文懿及日僧宗睿、圓載、圓珍、圓仁等人。而從師學法之外國僧人,除空海(返國後教法弘盛,被稱為日本東密初祖)外,另有訶陵國僧辨弘及新羅僧惠日、悟真等人。著作有《十八契印》、《阿闍梨大曼荼羅灌頂儀軌》、《大日如來劍印》等。


惠果


◎附︰戴蕃豫〈惠果〉(摘錄自《現代佛教學術叢刊》{81}〈唐代青龍寺之教學與日本文化〉)

(一)修學次第︰惠果(746~805)者,俗姓馬氏,玄宗天寶五年(746)生於唐京兆府昭應(今臨潼)。九歲即入不空弟子曇貞之門。一日與曇貞共見不空,不空見而驚曰︰此兒為密藏之器,必興我法。由是愛撫惠果,不異父母。遂口授大佛頂大隨求梵本,並普賢行願、文殊之讚偈等。已而兼修禪律。故日僧空海所撰碑云︰「始則四分秉法,後則三密灌頂。」年十九,入學法灌頂壇,投華結緣時,得轉法輪菩薩。不空昔時亦得此尊,勉以紹繼己位。大曆元年,滿二十歲(生年二十一歲),更從不空學金剛頂五部大曼荼羅法,及大悲胎藏三密法門,即授以兩部大阿闍黎位。翌年,更從善無畏弟子玄超受大毗盧遮那大教王及蘇悉地教。故惠果之學,實兼善無畏、不空兩三藏所傳密教之長。不空弟子中有七人僅得金剛界一部,唯果師兼得兩部師位,與精洽兩三藏所譯經典譯語異同及兩部大法的精髓。爾後三十八年間,果師大弘密教。順宗永貞元年(805)十二月十五日,示寂於青龍寺東塔院。春秋六十,法臘四十。

(二)惠果系密教之特徵︰自不空大譯儀軌,盛興修法,惠果努力弘宣以來,密教特徵,遂日益彰著。計其異乎諸宗者凡三點︰不空所譯《護國般若波羅蜜多經》、《密嚴經》,均含有護國思想。不空嘗誨惠果曰︰吾百年後,汝持此兩部大法,護持佛法,擁護國家,利樂有情;果師亦以此義誨弟子空海。唐世自開元以來,宮中則捨長生殿為內道場,城中城外亦建鎮國念誦道場。佛國風範,儼然在目;即示此種思想之瀰漫。其國家色彩強烈,一也。他宗皆言凡夫修行,不經三大阿僧祇劫不得成佛。密教獨主即身成佛,以簡易示人,此思想導源於《大日經》,至果師溥利有情。果師之意,欲使行者之人格,由修持、禮拜、信仰,以實現大日如來之佛格。其即身成佛義,二也。密宗修法,貴乎有驗,非徒託諸空言。果師於大曆五年加持童子,說三世之事及帝王曆數;貞元二十年(804)於醴泉寺為弟子僧義智,建立金剛界大曼荼羅,拼布尊位,言發雨降,皆驗法力與實踐一致。此修學之實踐,三也。

(三)惠果在密教學上之成就︰果師自受具以後,為密教學上之大導師者三十八年,其成就約分三端︰

(1)製作現圖曼荼羅︰因真言祕藏,經疏隱密,若不假圖畫,不易授受;故密宗重視圖畫與經疏等,兩部曼荼羅之製作,緣斯而起。先是果師從新羅僧玄超學善無畏三藏之「攝大儀軌」及三藏所躬畫之「胎藏圖像」曼荼羅;旋又傳不空系之胎藏曼荼羅。果師既承兩系之緒,為牖導初學,便利傳法,於是創制曼荼羅多種,今可考者有三︰{1}金剛界曼荼羅,即果師賜空海者。計有「金剛界九會曼荼羅」與「金剛界八十一尊大曼荼羅」各一鋪。其尊數有五佛、十六大菩薩、四攝八供、賢劫十六尊、四大神、二十天、四大明王等,通計八十一尊,諸尊悉坐獸環。{2}胎藏法曼荼羅,元唯有十二院,至果師乃始成十二院組織,以付弟子空海。斯二者皆三大士時所未有,出於果師所獨創。{3}現圖曼荼羅。云現圖者,別於《大日經》及其疏所說。是圖為果師命李真等繪製,故云現圖。果師終生盡瘁於此。當時青龍寺灌頂堂內、浮圖塔下、內外壁上,彩繪殆徧。其莊嚴肅穆,雖千載之下,猶儼然瑩人心目。

(2)梵語學上之成就︰初,不空三藏以果師有祕藏之器,能興己法,口授大佛頂大隨求梵本;其後討尋梵夾二十四年,盡夜精勤,服膺諮稟。故果師於梵語學上之造詣極深。其撰述中有「八轉聲」與「六離合釋」(Ṣatṣamasa)二者,即示實例。斯二者若明,則梵語文法明。此果師紓其心得以津逮來學也。

(3)果師之著述︰果師集金、胎兩部於一身,極密教之奧祕,其著作據《入唐諸師製作目錄》,僅舉《阿闍黎大曼荼羅灌頂儀軌》一卷、《金剛界金剛密號》一卷。此外可考者有︰《大日如來劍印》、《十八契印》、《胎藏界曼荼羅》、《金剛界曼荼羅》;此四部皆不記年代。就中《十八契印》,即後世所謂十八道,為一種行法通則,本出於蘇悉地,其意通於胎金,諸尊法皆可依是修焉。《大日如來劍印》,果師以授弟子空海者。自餘有《祈雨壇法》、《大日經略攝念誦行法》、《摩利支天菩薩念誦法》等抄記。

〔參考資料〕 〈惠果和尚行狀〉;《祕密曼荼羅教付法傳》卷二;《御請來目錄》;《佛祖統紀》卷二十九、卷四十一;《真言傳》卷一;大村西崖《密教發達志》卷五。


曼荼羅

一般而言,是指將佛菩薩等尊像,或種子字、三昧耶形等,依一定方式加以配列的圖樣。又譯曼拏羅、滿荼羅、曼陀羅、漫荼羅等。意譯壇城、中圍、壇場等。曼荼羅的梵語maṇḍala,是由意為「心髓」、「本質」的maṇḍa,以及意為「得」的la所組成的。因此「曼荼羅」一詞即意謂「獲得本質」。所謂「獲得本質」,是指獲得佛之無上正等正覺。由於曼荼羅是真理之表徵,猶如圓輪一般圓滿無缺,因此或有譯之為「圓輪具足」的。又由於曼荼羅也被認為有「證悟的場所」、「道場」的意思,而道場是設壇以供如來、菩薩聚集的場所,因此,曼荼羅又有「壇」、「集合」的意義產生。職是之故,聚集佛菩薩之聖像於一壇,或描繪諸尊於一處者,皆稱之為曼荼羅。

〔曼荼羅的成立──從觀念到具象〕 隨著大乘佛教的開展,逐漸有一種新思想產生,亦即認為不僅釋尊可以成正覺,而且,其他一切眾生也都有悟的種子(菩提心),若開發此種子則人人皆可成佛。菩提種子尚未開發的,稱為「自性曼荼羅」。在經典中,曾言及佛以神力,令諸會眾觀見佛之世界。又云眾生可依自己觀想修行之力,觀見佛界。這種觀想佛界於心中的,稱為「觀想曼荼羅」。然而,凝想作觀並非易事,不是人人皆能行之。因此,遂將依觀想所得之佛像,繪成圖像,或於壇上配列佛像及三昧耶形,而形成了所謂的「形像曼荼羅」。

〔曼荼羅的發展〕 古代印度素有唱唸咒句(dharaṇī,陀羅尼)、結印契(mudrā,印相)的修法。對於此種修法,釋尊曾嚴禁其弟子修習。但到大乘佛教時代,咒術已逐漸混入經典之中。根據漢譯經典看來,咒句始見於三世紀的經典,三世紀末至四世紀初期,述及身、口、意三密及咒句的經典已經出現。四世紀中期,如觀音咒法等,在咒語上已附上了尊名。到四世紀末期,如《觀佛三昧經》所示,觀想法已頗為詳細。

另一方面,從二世紀末至三世紀,大乘佛教興起,《淨土經》、《法華經》、《華嚴經》等大乘經典逐漸成立,並出現甚多如來、菩薩及諸佛淨土。《華嚴經》中,以教主盧舍那佛為中心的華藏世界,呈現出廣大的宇宙觀。而三十三身觀音、梵天、帝釋天、毗沙門天、八部眾等尊像也多呈現多面多臂式,密教的成分已經出現。在五世紀中期至六世紀末的譯典中,可以看到言及築造七重界大壇的結呪界法。受印度教影響的諸尊也於此時出現。例如在六世紀前半,梁譯《牟梨曼荼羅咒經》中,咒語及壇場作法已頗為齊備。而經中所載的壇場本尊及其眷屬的「畫像法」,則是「別尊曼荼羅」的起源。此外,更有現忿怒相的多面多臂像,以及修增益(方)、息災(圓)、降伏(三角)等法的護摩火爐。近年來,在喀什米爾發現此經的梵文寫本(約成立於五至六世紀),可知印度於此時期已有這樣的曼荼羅。我國南北朝至隋代時,出現請雨法、十一面觀音法及其畫像法。七世紀初期(初唐時),出現為觀想金剛界本尊而修的印度教瑜伽觀法。爾後,觀想愈發盛行。在七世紀中期的《陀羅尼集經》中,有集合諸尊的普集會壇、各種諸尊法,及由佛、金、觀三部構成的大曼荼羅。而在八世紀初期,菩提流志譯的《不空羂索神變真言經》及《一字佛頂輪王經》中,中尊雖仍是釋迦如來,但從其他諸尊的配置,可以看出胎藏曼荼羅的成立已蓄勢待發了。

就這樣,隨著時代遷移,以壇為中心的個別的曼荼羅,逐漸變成了集合體。七世紀中期,《大日經》成立,其後出現以《大日經》為基礎而繪成的胎藏曼荼羅。又,從七世紀至八世紀初期,成立了《金剛頂經》,隨後也出現根據它而描繪的金剛界曼荼羅。從此時期開始的密教,亦即以大日如來為中心的密教,被稱為「純密」。而在此之前的,則稱為「雜密」。純密在唐朝時期,迅速地整理統合,成立由胎藏界、金剛界兩種曼荼羅組成的兩界曼荼羅。後由惠果傳予入唐之日僧空海,而成為流傳於日本的「現圖曼荼羅」。

大乘之所以有如此的變化,自有其不得已的背景。自笈多王朝滅亡以來,以農村為基礎之傳統的、保守的婆羅門教(印度教)日漸興盛,使原先受工商業者支持的佛教與耆那教倍受威脅。為了因應這種變動,佛教徒只好與異教徒妥協,大膽採用其修法,而成立各種曼荼羅。

〔曼荼羅的種類〕

(1)法曼荼羅︰以口誦咒語的方式,將密教的三密(身、口、意),集中於口。在三鈷杵中圖繪尊像(金剛界曼荼羅微細會),或描繪最抽象化的梵字(種子曼荼羅),此謂之法曼荼羅。

(2)三昧耶曼荼羅︰如謂透過口念,以音聲表現的為最抽象,則以佛手所持的持物作為佛誓願之象徵,當是最具象的了。尊像之持物,稱為「三昧耶形」。圖繪此三昧耶形的曼荼羅,就稱為三昧耶曼荼羅。

(3)大曼荼羅︰正如以樹木、台座、佛足等代表釋尊的時代過後,才出現佛像。肇因於咒語,以象徵為媒介來觀想佛的觀想法,持續頗長一段時期,其後出現以景觀為背景的,描繪佛說法的「說會曼荼羅」。淨土曼荼羅多屬這類1,而純密中的請雨經曼荼羅、菩提場曼荼羅等,亦含有此成分。將此變相圖形化,描繪諸尊正面形相,即成為密教的曼荼羅。圖繪這些尊像的曼荼羅,稱為大曼荼羅。

(4)羯磨曼荼羅︰重視社會中的個體與全體之親和性,而將此相互供養的諸尊齊繪於一堂的,稱為羯磨(karma,行為)曼荼羅。此外,以雕像構成的立體曼荼羅,也是羯磨曼荼羅。以上,大、三、法、羯四種曼荼羅,總稱四種曼荼羅,是金剛界曼荼羅的主要部分。

〔曼荼羅的形態〕 在印度,欲製作曼荼羅時,首先是擇地,再於地之四隅立樁,繞線結界。界中鋪上清淨泥土。築壇,其表層塗抹白土,安置諸尊。由於修法結束後,須將壇毀壞,所以印度沒有曼荼羅壇的遺品留存。西藏的曼荼羅,多是壁畫,中國與日本的曼荼羅,多彩繪於絹紙上,或有以金銀泥描繪的。在舉行灌頂儀式時,壇上掛著的是敷曼荼羅。四種曼荼羅之中,描繪尊像的大曼荼羅,最為常見。

這些曼荼羅可以分為兩界曼荼羅與別尊曼荼羅兩大類。「兩界曼荼羅」是金、胎兩種曼荼羅組成的大總合曼荼羅。「別尊曼荼羅」是依修法的目的而有不同的本尊,及其他諸尊的曼荼羅。依所立的本尊之不同而有如次數類︰

(1)以如來為本尊︰法華、請雨經、寶樓閣、菩提場曼荼羅等。

(2)以佛眼、佛頂為本尊︰佛眼、一字金輪、六字經、尊勝曼荼羅等。

(3)以菩薩為本尊︰如意輪、八字文殊、彌勒、五大虛空藏、五祕密曼荼羅等。

(4)以明王為本尊︰孔雀經、仁王經、愛染、十二天曼荼羅等。

(5)以天為本尊︰閻魔王、童子經、吉祥天、地斗曼荼羅等。

(6)垂迹曼荼羅︰春日、山王、熊野曼荼羅等。

〔西藏的曼荼羅〕 純密成立之後,從八世紀中期到密教滅亡(1203)之間,稱為後期密教。此一時期,仍有根據後期密教經典而成立的曼荼羅。但當時並不是直接傳入中國、日本,而是先傳入西藏、蒙古。到了元代,才傳入朝鮮、中國。西藏稱此時期的經典為無上瑜伽怛特羅。此中,以父怛特羅的《祕密集會怛特羅》為最古。其後,成立各種母怛特羅的曼荼羅。最後是總合此二怛特羅的《時輪怛特羅》(無上瑜伽不二怛特羅)。在印度西北的拉達克阿齊爾寺三層堂壁面的曼荼羅,是大約成立於十二至十三世紀的遺品。

〔榮格心理學與曼荼羅〕 瑞士精神醫師兼心理學者榮格,曾以心理學的角度來詮釋以四門為中心的西藏曼荼羅的圖型。榮格從他自身的體驗,以及對眾多患者的觀察,發現與曼荼羅相同的圖像,其實與外在的世界並沒關聯,而是個人內在心像的顯現。他將此心像稱為mandala,並嘗試證明其普遍性。榮格認為曼荼羅樣式的圖型,是人類心理的全體(包括意識中心的自我,以及無意識的心之作用),也是它的中心。進一步說,它是意欲調合意識領域及無意識領域的心理影像。平常自己意識不到,但在遭逢心理危機時,就會有作用。會被意識化,而顯現出曼荼羅樣式的圖像。

◎附︰賴富本宏〈曼荼羅〉(摘錄自《西藏密教研究》第五章第三節)

(一)曼荼羅的意義
曼荼羅,近年來極受注目。曼荼羅,在古代印度意指國家的領土和祀神的祭壇。但是在藏文《大日經》的〈建立曼荼羅的真言祕密藏品〉中說︰「曼荼(maṇḍ)名為胎藏,羅(la)是完成。」

由於有上述的說法,曼荼羅遂成為密教的中心要素。

曼荼羅是生存於現象世界的我們,和神聖的佛一體化的場所。也就是超越的大宇宙(macrocosm)和內在的小宇宙(microcosm)相即的空間。這種想法的發端,與古印度奧義書之梵我一如的思想不無關係。但是,在密教裏,不論存在論、認識論、修行論,全都以曼荼羅為中心。

瑜伽部密教的學者菩達格榭的《法曼荼羅經》(Dharmamaṇḍala-sūtra),是一部從思想、構造等各方面來考察曼荼羅的佳作。若從思想上來看,曼荼羅可分為自性曼荼羅、觀想曼荼羅、形象曼荼羅三種。首先,就理念來說,現在眼見、耳聞、身觸的這個世界的種種,都是法身大日如來的顯現。若從後期密教的有力的思想沙訶遮(sahaja,俱生)而言,世界是由佛(buddha=sahaja)而生成的,充滿俱生(生得)的喜悅。

但是,這些畢竟是理念,為了體證生佛不二的境界,觀想還是必要的。因而,「精神式之生成」的成就法(sadhana)亦自有必要。因此,乃有追求觀想世界之曼荼羅的概念,乃有反映行者心中的曼荼羅。成就法(sadhana)和儀軌(vidhi)所說的象徵式存在(sama-ya-sattva)即屬其範疇。

以上二種曼荼羅是由理念的世界往現象世界開展,然事實上,它並沒有形像的展現。但除了一部分的聖人之外,凡夫皆要透過身、口、意三密行而達到生佛一體的境界。因此,觀想的曼荼羅必須以視覺性、客觀性的圖像方式來表現,使得無論何人一眼望去皆能了解。於是,以諸佛、諸菩薩等形像而表現的形像曼荼羅,無論如何都是必要的,而實際上,形像曼荼羅也成為曼荼羅美術的代表。

通常我們稱曼荼羅,是指形像曼荼羅而言。然而,即使是以姿態、形像所表現的曼荼羅,由其表現方式,仍可細分為下列四種︰

(1)尊像曼荼羅(大曼荼羅)

(2)象徵曼荼羅(三昧耶曼荼羅)

(3)文字曼荼羅(法曼荼羅)

(4)立體曼荼羅(羯磨曼荼羅)

括弧內的術語,載在與弘法大師有關的《祕藏記》等書中。此四種曼荼羅原本出自《初會金剛頂經》中的四印(catur-mudrā),傳至日本以後,發展得更為有組織;這點是值得玩味的。

此四種曼荼羅,在現代來說,是象徵主義變化過程中的一種,包含許多暗示。因而,在此想對這四者略加說明。

首先,尊像曼荼羅在傳統教義體系上稱為大曼荼羅。「大」這個字眼,有各式各樣的解釋。要言之,就是以實際的形像來表現諸尊的曼荼羅。例如金剛界的「大日」作莊嚴的菩薩形,結跏趺坐,結智拳印。「不動」則右手持利劍,左手持羂索,坐於大磐石上。在日本密教寺院中所見到的曼荼羅,此類佔絕大部分,是美術研究的中心。它也可說是最狹義的曼荼羅。

象徵曼荼羅是以尊像曼荼羅為基礎,將其簡略化,亦即以能明確地象徵各尊性格或活動的持物及印相代替尊像。傳統上被稱為三昧耶曼荼羅。三昧耶(或三摩耶)是梵語samaya的音譯。漢字的三昧耶無任何特殊意義。梵語的samaya,後代雖有多種不同的解釋,但其原本應為「約束」、「契約」之意。也就是說,藉著具有特色的持物,將其尊格普遍地加以「約束」、「象徵」化。與尊像曼荼羅相較,由於三昧耶曼荼羅在理解上必須具備密教教義的知識,因此其用例明顯地減少許多。現圖金剛界曼荼羅(九會曼荼羅)中,三昧耶會、降三世三昧耶會是屬於此一範疇。

文字曼荼羅是將由持物等標幟所構成的曼荼羅,又進一步加以象徵化,以「種子」(種字)的單音節文字來表現。傳統上稱為法曼荼羅。文字曼荼羅雖以文字為名,但此文字僅限於古印度的神聖文字──「梵字」為原則。取「種子」之意,是因為植物能由種子長出莖、葉及開花,而在種子的內部又聚集了全體的精華。法曼荼羅中,阿彌陀以hrih、觀音以sa字來表現。也就是說,曼荼羅逐漸地簡單化,由形變而為象徵,再由象徵轉化為文字。這種變化過程的萌芽,在《大日經》中已經提過。由此可知,密教頗為關心象徵化。

第四種曼荼羅,傳統稱為羯磨曼荼羅。羯磨與三昧耶相同,是梵語karma的音譯,其意為「行為」。若以更深一層的宗教意義而言,是佛為了自己的法樂、眾生的化益所行的一切威儀事業;這是前述三種曼荼羅意義的擴大。在美術作品上,羯摩曼荼羅並非畫像,而是指由木像、塑像、鑄像等尊像所構成的曼荼羅。日本東寺講堂內依據《仁王經》所製作的立體曼荼羅即為其佳例。此外,在拉達克的阿爾齊袞巴大日殿內亦可見到金剛界三十七尊的立體曼荼羅。

以上是傳統的四種曼荼羅。此中自然是以尊像曼荼羅在信仰上及美術上最為重要。因為其餘三種曼荼羅各具特色,若對密教教義無某種程度的素養,並不容易理解。

除了傳統的或宗教的理解之外,又有將曼荼羅當作具有核心的一個群體,而以此比喻為我們的心或身體。這種思想引起了年輕人的關注。雖然早在弘法大師《祕密曼荼羅十住心論》中,就有將我們深遠的心與曼荼羅結合的見解,但到了本世紀榮格等深層心理學家,才將曼荼羅的概念應用於心理學上,為曼荼羅的研究開展出新的方向。

此外,由於受到印度瑜伽思想的影響,將我們的身體看作是一種曼荼羅世界,這種思想正開始盛行。以上二種曼荼羅,筆者稱之為「內曼荼羅」,以便於與傳統的四種曼荼羅──「外曼荼羅」相對比。內曼荼羅在現代社會中,具有較受人注目的條件。

此外,關於曼荼羅的具體形態,共分有二種。一種如前所述,是在乾淨的地面或土壇上,使用色粉畫出平面圖形的土壇曼荼羅;另一種是畫在壁面或湯卡的曼荼羅,這種曼荼羅,在日本被稱為掛曼荼羅。

其中,經典和儀軌所說的是前者──土壇曼荼羅,這種曼荼羅在灌頂和護摩的儀式結束後,會被破壞,而不被珍惜。另一方面,在中國盛行木壇曼荼羅和繪於畫布的曼荼羅;而在日本,除了一部分使用於灌頂的敷曼荼羅之外,其餘都是禮拜成分極強的掛曼荼羅。

在拉達克,兩種曼荼羅都使用,但在這裏,主要要談的是壁畫曼荼羅。

(二)曼荼羅的構造
狹義解釋曼荼羅的時候,是以形像曼荼羅之中的大曼荼羅(尊像曼荼羅)為對象。以下,以西藏系的曼荼羅為例,來對曼荼羅的基本構造和意義加以考察。

因為曼荼羅是神聖世界的顯現,所以不能是無限定的空間。當然,也不是不採取任何形式。在這種情況下,所採取的基本形狀,是圓形和四方形(特別是正方形)的。這種傾向,並不是偶然的,從象徵主義的立場來看,它具有重要的意味。

首先,從「圓滿」的這種詞語可以得知圓形是圖形中最完整的。因此,曼荼羅(maṇ-ḍala)被當作形容詞使用時,具有「圓的」意思(有時候也以parimaṇdala一詞表現)。

以圖形的完整性而言,圓形佔首位;但正方形具有平面空間不可缺的四方,而且也暗示著發展、展開。又「四」這個數字,在日本與「死」的發音相同,因此常被忌諱使用;但在古代印度,從四聖諦、四天王這些字眼看來,「四」是一個好數字。

此外,在所有曼荼羅裏很少看到的圖形是三角形和半圓形。上述的四種圖形,都是為種種祈願而行護摩時,所用的土壇曼荼羅的形狀。也就是說,隨著祈願內容的差異,用色粉使壇上現出的曼荼羅的基本構造也不同,又在現代的拉達克等地,或西藏佛教流行之地,實際上,都是由僧侶們以數天的時間,做出優良的曼荼羅。

又,有關護摩修法的內容和曼荼羅的形狀,列表如下。

以上四種,稱為四種法,因所依據經軌的不同而多少有差異;大體上由於目的不同,畫在護摩爐上的形、色也不一致。圓形是用於息災(śāntika),而象徵發展的正四方形則用於增益(pauṣṭika)。


┌─────┬─────────┬────┐
│祈願的內容│護摩爐曼荼羅的形狀│顏 色│
├─────┼─────────┼────┤
│ 息 災 │ 圓 │ 白 │
├─────┼─────────┼────┤
│ 增 益 │ 方形 │ 黃 │
├─────┼─────────┼────┤
│ 敬 愛 │ 半圓 │ 赤 │
├─────┼─────────┼────┤
│ 調 伏 │ 三角 │黑(青)│
└─────┴─────────┴────┘


另一方面,若希望得到他人的敬愛(vaśi-karaṇa),則常使用半圓形。這或許是以象徵不完全、有殘缺的半圓意涵著希望達到完整的圓吧。又在文獻上,半圓也有稱為弓形的。三角形,在印度教的怛特羅派中,是被用來表示神力的揚特羅的重要圖形。但一般也有如「三角關係」的這種詞語,這種圖形予人強烈的力的流出的感覺。因此,祈願調伏(或降伏,abhicaraka)對方,則使用這種圖形。在實際的曼荼羅上,僅限於以荼吉尼(Ḍākini)等後期密教系的忿怒尊為主尊的曼荼羅是使用三角形的圖形。

其次,談具體的構造。西藏系的曼荼羅,大致而言,不例外的,都是以最外周的圓輪,將周圍分隔。理由之一︰是認為圓形最適宜表現佛的神聖世界。又這種圓輪,是由二重或三重構成;最外圍是燃燒著火焰的火輪,中間是由三鈷杵、五鈷杵構成的金剛杵圓輪,最內部是連續的繪著從內部呈放射狀的蓮瓣。

關於這些要素,在敘述曼荼羅的基本文獻之一的《法曼荼羅經》等,也曾言及;又上述的幾種圖所代表的意義,大抵有如下幾項︰

第一,最外周的火災輪,一般稱為火壁、火坑。這是為了防止外敵侵入內部,以結界來形成神聖的空間。所以,不論是實際的敵軍和毒蟲等的外敵,或是使我們內心的世界動搖的,內在的、精神的、內心的要素,都將它驅除出去,而固守住神聖的世界。

眾所周知,金剛杵(vajra)自古以來,是戰神因陀羅(Indra)的武器。有了火輪和金剛杵這兩樣有力的防備,曼荼羅的安全性可以得到保證。

又若詳細的說,在拉達克的阿爾齊袞巴大日堂,三層堂的曼荼羅是古式的曼荼羅,有火炎輪、金剛杵輪的二重構造;而阿爾齊袞巴新堂的曼荼羅,則在最內部繪上連續的蓮花瓣的蓮華輪和其他圖案的圓輪。

在此,要注意一件有趣的事,雖然也稱為曼荼羅,但見於日本的曼荼羅,沒有外圍的這些圖案。當然,少部分的曼荼羅也繪上金剛杵的連續圖樣,但大部分都只繪上諸佛菩薩,而沒有外圍的防禦。

這或許可以這麼推測︰日本的氣候非常溫暖,而且妨礙修行的障礙也不多。而炙熱之國的印度、酷寒之地的西藏等地,自然環境惡劣;因此,在實踐諸佛與眾生融合的曼荼羅行時,其困難超乎想像。因而,為了現出人為的聖域空間,結界乃成為重要的作業。而這些也都如實的反映在曼荼羅的圖像上。

相反的,日本雖然有颱風、地震,但仍不失為容易居住的國家。所以對經軌中所說的結界的要素,不會有切實的感受,因此,諸尊幾乎都是以無防備的姿態出現。

如果和火炎、金剛杵輪相比,蓮華輪的性質稍有不同。眾所皆知,在佛典中,以蓮華表示清淨;又是自古以來,為人所熟悉之「神祕的出生」的象徵。

曼荼羅是聖域的空間,同時也是現出「實在」的場所,這種情形與女性的神祕生產能力有共通性。因此,必然會產生《大日經》系的胎藏曼荼羅的概念。

八葉的蓮瓣和意義稍有不同的八輻輪,常出現於西藏系的曼荼羅。「八」是僅次於「四」的好數目;同時,也有認為八葉的蓮華象徵人的心臟。總之,蓮華也是曼荼羅圖像上的?垠n內涵之一,這是不能否定的。

其次,來談曼荼羅的內部。在三重或沒有蓮瓣輪的二重內輪的內部,通常是具有四方四門的正方形城閣建築,這種建築均衡的以垂直方向安立著。至於內部的尊像,有一種是頭部向上,取天地型式的構圖的古式樣;另一種是尊像自身呈放射狀配列的新樣式。

其中,從阿爾齊袞巴的曼荼羅都呈天地型的形式,而無上瑜伽密教系的曼荼羅常現放射狀的圖形看來,大抵可以判斷,有天地型的曼荼羅,歷史是較早的。無論是天地型或放射狀的曼荼羅,其城門的部分,一定是對稱的向外。在日本的曼荼羅,大部分都是天地型的;但東寺的敷曼荼羅,以及一部分用於灌頂的敷曼荼羅,則是頭向外的放射型。

其次,再來看門楣部分,在數層樓閣上方的兩側,有一拱形裝飾,兩隻撐著法輪的鹿,對面蹲於中央。這種圖案,不用說,當然是象徵釋尊在鹿野苑的初轉法輪。一般而言,釋尊的尊像出現在曼荼羅中,是出乎意料的少,而以這種象徵來表現初轉法輪,即是密教的特色之一。又根據前述的《法曼荼羅經》一書中所說,門的樓閣尺寸和最內輪有同一的規定,而這種規定,在拉達克地方的曼荼羅大致都忠實的遵守。

在四方形的城閣之上,掛著象徵吉利的、稱為八吉祥的幢幡(dhvaja)、傘蓋(chattra)、法螺貝(śaṅkha),上方又有美妙的飛天奏樂供養。這是將初期佛教以來的供養儀式,巧妙的融入曼荼羅之中。

又在置於四方位的門的內部,配上身著甲胄的四天王,或忿怒形的金剛界系的四攝菩薩,用以監視內在的或外在的魔侵入。在這種情況下,若是配上持國天等四天王來守護的本尊,即可稱之為傳統大乘佛教的顯教系諸尊(例如︰阿彌陀、藥師等);而主尊若是密教系的諸尊(但無上瑜伽的情形稍有不同),則以忿怒形的四攝菩薩固守城門。這種圖像若以內曼荼羅來解釋,則如圖齊所說,城門的內部是意識的世界,外部是無意識的世界。又根據四門護尊的不同,可以從曼荼羅中看出顯教與密教的關係──佛教歷史展開的一端。

在城閣的內部,有幾種圖像的構造形式。以本尊為中心,眷屬呈同心圓狀的配列;有的有數重正方形,於最內部置本尊的圓輪。在最內部,也就是中心的圓輪,中央有本尊的八輻輪形式,將圓分為九等分的井字型。關於兩者的差異,現在能得到的線索不多。在日本,醍醐寺所藏的圖像之中,可以見到這種井字型的曼荼羅。

又,一般的情形,是在正方形城閣的內部,由二條交叉的對角線,區分成四等分,各部分塗以四種重要的顏色。關於這四色的意義,有種種說法;但筆者以為這應是與五佛、五部族同樣是瑜伽密教、無上瑜伽密教之中心教義的五色。

認為聖俗一致的瑜伽體驗,比絕對歸依的信仰更重要的密教,積極的利用色彩、歡娛以及佛教以前所否定的諸要素,作為集中自己的手段。

在曼荼羅的五色之中,除中央主尊之色之外,其餘的四色各配於固定的方位。例如︰取紅色的阿彌陀為本尊時,四方之色,除紅色之外,以四色表示。《大日經》甚至明白規定塗五色的順序。

根據對西藏系曼荼羅的研究,大抵可以這麼推測︰曼荼羅是一種把立體的世界縮小、且加以平面化的圖形。但究竟被平面化的是那種物體呢﹖關於這點,未有定論;不過,在此可以提出兩種看法。

第一種看法︰認為圖案上具有四門的四方形建築物,即是城寨、城閣。《大日經》系的胎藏曼荼羅,比較顯著的保留這種特色。城閣內部的空間,從宗教的象徵主義的立場來說,是聖域空間,因此與曼荼羅一致。又由城閣之上垂下半鬘(半圓狀的花飾),樓上高掛幢幡的這種供養情形,也可以在敦煌壁畫上看到。《法曼荼羅經》等文獻資料,也大致依此來解釋。但關於外周的圓形,則稍嫌說明不足。

第二種看法︰以中央有圓輪是必要條件來看。曼荼羅是平面化的佛塔,圓輪相當於覆鉢,周圍的四方形相當於基壇。佛塔確實是佛教最高的神聖世界,由圓形或正方形(凹凸的部分相當於門)構成的佛塔,常在犍陀羅、東印度的拉特那基利、藏西的拉達克、尼泊爾等地見到。而且,將最外圍的圓輪視為欄楯,也極為合適。但對不是圓形的曼荼羅,這又無法解釋。在目前的階段,尚無法對任何一種看法,做出正確的判斷;然而,在考察曼荼羅的構造和深義時,其起源之具有重要意義,是不能否定的。

〔參考資料〕 《給孤長者女得度因緣經》卷上;《大日經》卷三;《蘇悉地羯囉經》卷下;《一字奇特佛頂經》卷上;《不空羂索神變真言經》卷十六、卷十九;《有部毗奈耶出家事》卷一;《大日經疏》卷三、卷二十;《密宗儀軌與圖式》(《現代佛教學術叢刊》{74});松長有慶《密教の歷史》;吉祥真雄《曼荼羅圖說》。


緊那羅

八部眾(天龍八部)之一。又作緊捺羅、甄陀羅、真陀羅、緊捺洛。意譯人非人、疑神,又譯歌神、樂神。《玄應音義》卷三云︰「甄陀羅,又作真陀羅,或作緊那羅,皆訛也;正言緊捺洛,此譯云是人非人。」《慧琳音義》卷十一云(大正54‧374c)︰「真陀羅,古云緊那羅,音樂天也。有美妙音聲能作歌舞,男則馬首人身能歌,女則端正能舞,次此天女多與乾闥婆天為妻室也。」

在大乘諸經中,緊那羅眾常列席於佛之說法會中。《大樹緊那羅王所問經》卷一載,大樹緊那羅王(Druma-Kinnara-rāja)與無量之緊那羅、乾闥婆、諸天、摩睺羅伽等,共自香山來詣佛所,於如來前彈琉璃琴,大迦葉等歎言︰「此妙調和雅之音鼓動我心,如旋嵐風吹諸樹身,不能自持。一切諸法向寂靜,如是乃至上中下,空靜寂滅無惱患,無垢最上今顯現。」

在密教中,緊那羅為俱毗羅之眷屬,位於阿闍梨所傳曼荼羅圖位中北方第三重;在現圖曼荼羅中,外金剛部北方之摩睺羅伽眾之北,有二尊緊那羅。俱呈肉色,一於膝上安置橫鼓,另一於膝前安置二豎鼓,俱作欲擊鼓之勢。

◎附︰印順〈大樹緊那羅王〉(摘錄自《大樹緊那羅王所問經偈頌講記》)

中國佛教徒,多數都知道有一位「大聖緊那羅王菩薩」,但不知道「大樹緊那羅王菩薩」。在中國,這位菩薩和竈神差不多,是專門管理廚房的,所以在供養時,也有加稱這位菩薩名字的。緊那羅原是護法神之一,而所以傳說為竈神那樣的性質,是由於中國向來流傳著一個故事︰有一座寺廟裏,遭到了強盜的搶劫騷亂,眼看就要危害了三寶道場,當時寺裏的出家人,都想不出退盜之計。就在這時,廚房裏一位伙頭師傅,拿了一把大鏟子出來,一下子就把強盜都趕跑了;之後,這位出家人也不見了踪影。這就是傳說中的緊那羅王菩薩,也就因此和廚房結上了關係。其實,佛經中只是大樹緊那羅王菩薩。

緊那羅,是印度語,與龍、夜叉等同屬於天龍八部。他是諸天的音樂神之一,與乾闥婆(如山門裏面四大金剛之中,彈琵琶的那一位,就是乾闥婆之一)是同一性質;凡是諸天舉行法會,都是由他們擔任奏樂的工作。為什麼稱他們為「緊那羅」﹖緊那羅譯成中文則為「疑神」,這是由於他們頭上長了角,似人非人,似天非天,有點令人疑惑不定,故名為疑神。緊那羅中的領導者,即是緊那羅王。其中最著名的一位大菩薩,現緊那羅王身來領導緊那羅的,即是這位大樹緊那羅王。

〔參考資料〕 《華嚴經探玄記》卷二;《法華經》卷一〈序品〉;《華嚴經疏》卷五;《起世經》卷一;《大智度論》卷十七;《成就妙法蓮華經王瑜伽觀智儀軌》。


瞿曇仙

印度古代的仙人。七大仙之一。十鉢多闍鉢底之一。又作瞿曇仙人、瞿曇大仙、喬答摩仙。被視為釋迦族的祖先。《大日經疏》卷十六(大正39‧744a)︰「瞿曇仙,虛空中行欲,有二渧污下地生甘蔗。日炙生二子,為釋王者是。」密教以其為火天眷屬五仙之一,位於胎藏現圖曼荼羅外院南方。關於其形像,《祕藏記》云(大正圖像1‧14b)︰「瞿曇大仙,赤肉色,持瓶。」《攝無礙經》云(大正20‧135b)︰「身相赤肉色,執持寶賢瓶,具大神通相,周環起光焰。」

〔參考資料〕 《十二遊經》;《眾許摩訶帝經》卷二;《俱舍論光記》卷二十七;《大日經》卷五〈祕密漫荼羅品〉;《釋迦譜》卷一;《中觀論疏》卷十(末)。


諸說不同記

十卷。日本真言宗僧真寂法親王撰。又稱《大悲胎藏普通大曼荼羅中諸尊種子標幟形相聖位諸說不同記》、《胎藏諸說不同記》,收於《大正藏》圖像部第一冊。

本書係針對胎藏界曼荼羅諸尊的名號(漢譯名、梵號、密號)、種子、三昧耶形、形像及在曼荼羅中的位置等所作的說明。書中援引《大日經》、《大日經疏》、《蘇悉地經》、《陀羅尼集經》等書,並對照東寺曼荼羅(空海攜回)、圓覺寺所傳曼荼羅(宗叡攜回)、叡山所傳曼荼羅(圓珍攜回)諸圖繪,而加以比較註記,為註釋現圖曼荼羅的最古本。此書考證該博,記述詳實,係研究日本密教胎藏曼荼羅的權威著作。然自古以寫本流傳,且傳者多祕藏之,故未廣行於世,直至大正二年(1913)始告刊行。

〔參考資料〕 《本朝高僧傳》卷八;《金剛頂無上正宗傳燈廣錄正編》卷三。


全文檢索完畢。

亦可另行搜索於 大藏經(CBETA) / Google / 異體字字典 /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 國語辭典 /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 四庫全書 / 國學大師 / 法鼓全集(聖嚴法師) / 廣欽老和尚網路專輯 / 雪公全集(李炳南老居士) / 印順全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