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行佛學辭典搜尋

請輸入要查詢的詞彙:


熊十力

[佛光大辭典]

(1882~1968)湖北黃岡人。字子真。為民國以來在佛學、儒學、西洋哲學三方面均能深刻體會,卓然成家之一代哲人。幼聰穎,家貧,十歲始從父學三字經、四書。踰年,父即病逝,從此惟自求上進,以讀王船山、顧亭林等諸先生書,有革命之志,遂不應舉。十七歲參加革命,先後成立日知會、群治學社、振武學社,策動革命。武昌起義成功,廁身仕途,後於袁世凱裁撤革命軍時亦遭遣散,乃歸鄉耕讚。後又一度任北伐軍參謀之職。年三十五時,忽悟革命黨人若不事身心修養,當無法撥亂反正,遂絕意仕途而獻身學術,致力講學,力主做人當反求諸己。

其後,赴南京「支那內學院」從歐陽漸學佛,深究大乘佛學,尤於唯識,窮研功深。然認為佛教教說耽空溺寂,又對唯識論之分析宇宙事理,頗不以為然,乃造「新唯識論」一書,以儒家易經中生生不息之義援入佛理中,自謂「遊乎佛儒之間,亦佛亦儒,非佛非儒」,而致力「融佛之空以入易之神」;要之,其學說概以儒家思想、易經哲學為宗旨,而於佛法頗有微詞。太虛大師、印順法師、王恩洋等人均曾撰文評駁之,咸認其誤解佛理。

氏自三十五歲始,先後任教於北京大學、武昌大學、中央大學、樂山復性書院等。民國二十五年(1936)出版「佛家名相通釋」二卷,上卷依五蘊論,綜述法相體系,下卷依百法等論,綜述唯識體系,可視為法相唯識學之小辭典,其中並涉及性相二宗法義,融有中印哲學;該書問世以來,稱譽於國際學界。平生與馬一浮、梁漱溟、林宰平等人過從甚密,又常與蔡元培、梁啟超、方東美、錢穆等當世名儒論學。門弟子中以唐君毅、牟宗三、徐復觀等人最著名。晚年所出版「體用論」一書,係根據「新唯識論」而改撰者。序文中謂該書既成,則新唯識論「無保存之必要」,可見其晚年見解,頗有不同於早年者。唯其肯定易經之思想價值,則未嘗稍變。五十七年五月病逝上海。所著除上記外,另有中國通史講話、讀經示要、十力語要、十力語要初續、破破新唯識論、因明大疏刪注、原儒、明心篇、乾坤衍等。 p5835


[中華佛教百科全書]

熊十力(1884~1968)

現代中國哲學家。原名升恒,字子貞(後改子真),湖北黃岡人。早年肄業於湖北陸軍學校,曾參加武昌起義。辛亥革命後,潛心於研究哲學。起始研讀王夫之著作,久之意猶未足,後入歐陽竟無創辦的支那內學院學佛法。其時蔡元培往支那內學院為北京大學物色佛學人材,接談之後即延聘熊為北京大學教師。抗戰期間,他講學於四川復性書院,1950年以後,家居著書不輟。

熊十力在思想上出入儒釋,廣採博取。他對別人指責他在講佛教唯識學時雜引《易》、《老》、《莊》,以及宋明諸儒之語時,曾公開申明說︰「夫取精用弘,學問斯貴,博覽遍觀,唯虞孤陋。」「融攝諸家,詎為吾病!」(《破破新唯識論》)所以,當黃侃對熊說︰「宋明儒陽儒陰釋,公乃陽釋陰儒。」熊笑而不答。(見燕大明〈熊十力大師傳〉)〈新唯識論〉是熊十力早期代表作,是對歐陽竟無所信奉的傳統唯識學的批評。其中最重要之點是,他對護法、窺基於現象外立本有種子以為本體,從而將體用截成兩片,提出批評。他認為,藏識種子不是一實體,而只是一恒轉功能,體不離用,即用顯體,體用均是假有施設,強設名言。由此,熊氏以唯識論的分析、組織方法,提出了一套以《易傳》陰陽翕闢為主、體用一如的思想體系。

當時,歐陽竟無對熊的這套新唯識論甚為不滿,曾支持其門人劉衡如(定權)作〈破新唯識論〉批駁之,熊即作〈破破新唯識論〉反駁之。熊氏以後的主要著作,諸如〈體用論〉、〈明心篇〉等,都是上述基本思想的深入展開。

晚年,熊十力的思想則偏重於儒家,重要著作有《乾坤衍》、《原儒》、《論六經》等。他的其他重要著作尚有︰《佛家名相通釋》、《因明大疏刪注》、《十力論學語要》、《十力語要》、《尊聞錄》等。(以上取材自《中國佛教思想資料選編》第三卷第四冊)

1950年代以後,熊氏思想在其門人牟宗三、唐君毅、徐復觀等人及學術界之弘揚,頗能風行於台灣、香港等地。其著作在台灣曾多次再版。而熊氏與佛家思想之關係,也因印順《評熊十力的新唯識論》、《呂澂‧熊十力論學書信集》、〈破新唯識論〉等書、文之流傳,而為學術界所矚目。

◎附︰燕大明〈熊十力大師傳〉(摘錄自香港《中報月刊》第十一期)

師與吾同里。其曾祖某,木工。曾祖母華,乞食,膳其孫子讀書,遂成諸生,即師之父其相先生也。師幼年自負,嘗曰︰舉頭天外望,無我這般人。弱冠從戎,肄業湖北陸軍學校,參加革命,謀刺張彪。張彪者,張之洞所屬之統制,握全省兵符。事覺,亡命鄂西施南諸山中。事後,歸鄉授徒。辛亥起義,任湖北督軍府參謀。退役,遷居江西德安烏石門盧塘畈。襄兄弟躬耕,仍不廢學。始悉嚴復所譯書,初與歐西資本主義文化接觸,對舊文化多異詞。復專精王夫之學,王書卷帙浩繁,詞旨繁複,多能成誦。王書大旨在《張子正蒙注》及《周易》〈內外傳〉諸篇。其人生觀根本精神是這樣︰個人精氣與宇宙貫通融合為一,改造個人或擴充個人精神直與宇宙融通,即改造宇宙,改造人類社會。船山有這樣一段話︰「撣清剛粹美之氣於兩間,陰以為功於造化,聖人盡人事以成天功之極致,唯此為務焉。」又曰︰「吾雖貧賤,亦有予於人者,亦有取於人者,勿見可為而即為,可欲而即欲,則孤月之明,炳於長夜,充之可以任天下。」這些意義係由《周易》所引申。又言曰︰「潛龍勿用,陽氣潛藏;見龍在田,天下之明;終日乾乾,與時偕行。潛之為言也,隱而未見,行而未成,是以君子弗用也。……」師嘗稱道「陰以為功於造化」的意義。後來仍不能快然自得。同邑有何季達先生者,師之信友,曾贈師詩︰「何物貞生(師原號子貞)與季子,飛來並向人間止,正乘今已二十餘年,欲向死中求不死。……」探究人生本源,與死中求不死,是師向所繫念者。於南京內學院學佛,蓋萌於此。

內學院係宜黃歐陽漸竟無先生所創立。(中略)師教授北大時,著〈新唯識論〉,反歐陽先生舊學。歐陽先生授意劉衡如作〈破新唯識論〉,師又作〈破破新唯識論〉以報。嗣後分道揚鑣,各是所是,成為中國佛教史上一大公案。

〈新唯識論〉內容如何,不暇具論。唯黃侃語師曰︰「宋明儒陽儒陰釋,公乃陽釋陰儒。」師大笑而不答。

先此,師每書成,必函授,因知其所學梗概。師晚年著《原儒》,通行海內,獨不函授,蓋以大明年老孤僻,視為叛徒故也。

師於性命之學,始求之船山,繼求之宜黃(歐陽竟無),七進七出,皆無所得,而反求諸儒,則是事實。1953年寓師所,師常語予︰「秦漢以後無學問。」則其於儒術造詣可想。大抵去世前,所學愈自信,愈自珍惜;而信奉之者愈寡,亦是事實。

師處世接物,坦率誠篤,從無欺隱。朋輩有過常面責,此雖不快,久之彌念。馬一浮謂其「真氣感人」,有以也。其為學,獨抒己見,從不傍人門戶。四川陶開士稱為「奇男子」,贈詩頌詩;師答詩有云︰「君詩頌我非知我,往古來今一念持。」又,師稱歐陽先生高視闊步,以氣勝;吾則獨步,以神勝耳。

辛亥之冬,吳壽田、劉子通、李四光與師皆黃岡人,同聚武昌雄楚樓,共出一紙,各言所志。吳寫舊詩一首︰「問君何故居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閑。高山流水渺然去,別有天地非人間。」劉云︰「持而不有,為而不恃,成功而弗居;若有心,若無心,飄飄然飛過數十寒暑。」李云︰「雄視三楚。」師則云︰「天上地下,唯我獨尊。」吳參加辛亥革命,後窮病孤獨,死於上海。劉曾留學日本,亦曾研究佛學,忽棄去,於武昌組織共產黨,同時任湖北女子師範學校教員,鼓動學生,驅逐校長,時王占元為湖北督軍,乃將之驅逐出境,窮病北京,歸鄉死。由今看來,四人所言各斷定其終身,蓋讖語也。

師交遊遍海內,同里有陳新門先生者,論年則吾父執,而下交於予。善談名理,嘗問先生︰何謂「現量」﹖答︰符到奉行。問︰何謂「符到奉行」﹖答︰全無分曉。陳常與賭徒為伍,參僧道求食,又奇窮,其妻行乞,不羞也。人皆賤之,師獨樂與遊,謂為柳下惠之遺風也。沔陽張難先先生,師辛亥前老友,鄉居種菜牧豬自給,師每稱道,引以教育後生。師居西湖廣化寺,與馬一浮過從,馬亦曉儒佛之說,有合有不合。歐陽先生門下,若呂澂、陶開士、劉衡如、陳銘樞輩,與師友誼各有淺深,大抵重視師所學者近是。師聞名後,稱門人後學者不可勝數,不暇品題。

師事兄仲甫先生如嚴父,愛護侄輩如己子,念及老姊必哭泣。予每有患難,師則挺身多方將助,於學術及操行,提撕含茹,數十年如一日。蓋篤於孝悌,信於友生,人無間言。予閱世久矣,幾見斯人!

師長人倫鑒,一言片語,斷定終身。獨謂予曰︰「汝不能官,當以著述顯,然違才易務亦不能致也。」予繕稿多種,尤其《三統術發微》一書,補劉歆之缺,糾錢大昕、李銳之誤,皆有數理可據而非信口雌黃,所謂紹雨千年絕業。貯之筴笥,從無過問而好之者,其不顯可知矣。然師鑒術不效,抑違才易務所致耶﹖傳師至此,為之擱筆發一長嘆。

師著有《尊聞錄》、《因明大疏》、〈新唯識論〉、〈破破新唯識論〉、〈原儒〉等。

1976年十月六日學生燕大明謹傳於武昌紫陽澤畔之寄廬。時年八十有四。

〔補記〕

梁漱溟謂師曰︰「夜半初覺,一顆柔嫩之心便是仁。」師曰︰「非也。論語︰『剛毅木訥近乎仁。』『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剛毅』、『弘毅』方是仁。」

《論語》十九︰「孟氏使陽虜為士師,問於曾子。曾子曰︰上失其道,民散久矣。如得其情,則哀矜而勿喜。」船山論之曰︰「以千條萬緒之惡,不堪含潤也。」師曰︰「船山諸佛理。士師得情,如不以哀矜之心臨之而喜得其情,則於阿奈耶中散播種子,滋蔓蕃衍,便淪無底,永不得拔。」

師不言詩,善論詩。嘗問師︰白樂天「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沈佺期善之者何也﹖師曰︰善其生生不息之意。又問師︰船山謂「日暮天無雲,春風扇微和」,想見陶令當時胸坎。其意何諸﹖答曰︰船山見是;但尤在於春和太息並運於懷。念花月不久,諸行無常,剎那生滅也。淵明原詩︰「日暮天無雲,春風扇微和。佳人美清夜,達曙酣且歌。歌竟長太息,持此感人多。皎皎人中月,灼灼葉中花。豈無一時好,不久當如何。」

師鄙視唐宋八大家諸文人,尤其於韓愈,曰直當以足踢之耳。

師於鄉先賢特推崇熊襄愍公,痛惡東林黨。襄愍棄巿獻詞,係東林黨徒鄒元棟標附閹人魏忠賢所為。每言之憤怒。

諸葛武侯誡外甥書,師每引以教育後學。謂其「靜以修身,儉以養德,淡泊明志,寧以致遠」,原自老莊,惡枯落不接世,與斯人為徒之義也。若不遇昭烈,躬耕以老南陽,與淵明詩酒柴桑,其分量有間矣。

跡師言行學術,不欺則溫公,光明則皎日,貫通儒佛,別開生面,則登東山登泰山,小魯小天下。直當正告天下百世。

1976年十一月二十三日學生燕大明補述。

〔參考資料〕 《新唯識論》卷首;陳榮捷著‧廖世德譯《現代中國的宗教趨勢》;《呂澂‧熊十力論學書信集》(《世界佛學名著譯叢》{48})。


[國語辭典(教育部)]

ㄒㄩㄥˊ ㄕˊ ㄌㄧˋ
人名。(西元1885~1968)原名升恆,字子貞,湖北黃岡人,當代中國哲學家。曾任北京、武昌、中央、浙江等大學教授。精通儒、佛二家思想,著有新唯識論、原儒、十力語要、讀經示要等。


進行全文檢索>>

亦可另行搜索於 大藏經(CBETA) / Google / 異體字字典 /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 國語辭典 /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 四庫全書 / 國學大師 / 法鼓全集(聖嚴法師) / 廣欽老和尚網路專輯 / 雪公全集(李炳南老居士) / 印順全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