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行佛學辭典搜尋

請輸入要查詢的詞彙:


煙蓋

[佛學大辭典(丁福保)]

(雜語)香煙蟠作蓋形者,賢愚經六曰:「香煙如意乘虛往,至世尊頂上,相結合聚,作一煙蓋。」


符合的條目少於三則,自動進行全文檢索,以為您找出更多資訊...

[佛學大辭典(丁福保)]
富那奇

(異類)餓鬼名。佛在王舍城竹林精舍,時尊者目連見一餓鬼,身如燋柱,腹如大山,咽如細針,呻吟大喚,馳走四方,求索尿屎以為飲食。目連詣佛所問之,佛曰:此賢劫中舍衛城有長者,壓甘蔗汁而致大富,時有辟支佛患渴病,詣長者家乞甘蔗汁,長者心生歡喜,告其婦富那奇曰:我有急緣欲出,汝在後取甘蔗汁施辟支佛。夫出,婦取辟支佛於屏處小便中,以甘蔗汁覆其上,與辟支佛,佛受已,知非是,投棄於地,空而還。彼婦命終,墮餓鬼中常為饑渴逼卻,即今富那奇餓鬼是也。見百緣經五。

又(人名)Pūreccha,比丘名。放國長者曇摩羨Dharmasena,此譯法軍,有二子,兄名羨那,此譯軍。弟名富那奇,此譯滿願。後出家證阿羅漢,化兄羨那,令造旃檀堂請佛。各持香爐,登高樓,遙望祇洹,燒香歸命,念佛及聖僧。香煙乘空至佛頂上,為一煙蓋。佛知之,即語神足比丘同往。見賢愚經六。


香為信心之使

(雜語)資持記下三之三曰:「賢愚經六云:佛在舍衛,放國長者,有子名富奇那,後出家證阿羅漢。化兄羨那,造旃檀堂請佛。各持香爐,共登高樓。遙望祇桓,燒香歸命。會佛及聖僧,香煙乘空在佛頂上,作一煙蓋。佛知即語神足比丘同往。」僧史略中曰:「經中長者請佛,宿夜登樓,手秉香爐,以達信心。明日食時,佛即來至。故知香為信心之使也。」


香煙

(雜名)供佛之香之煙。賢愚經六曰:「香煙如意,乘虛往至世尊頂上,相結合聚,作一煙蓋。」


[佛光大辭典]
燒香

梵語 dhūpana,巴利語同。謂於諸佛、菩薩、祖師像前燃燒各種香。又稱拈香、捻香、焚香、炷香。初於印度,以氣候酷熱,時人皆塗香去除身上之垢臭。據大智度論卷三十載,天寒時多行燒香,塗香則通於寒時、熱時。其後,以燒香用於迎請、供養佛菩薩之行事中。

諸經中多有燒香供養之記載。據長阿含卷二遊行經載,為如來起大堂舍,整治處所,並灑掃、燒香。據法華經卷四法師功德品載,受持、讀誦,或解說、書寫法華經者,當受種種供養,如供養花、香、瓔珞、末香、塗香、燒香、繒蓋、幢幡、衣服、伎樂(十種供養)等。據無量壽經卷下載,行者當懸繒、燃燈,及散華、燒香,以此迴向,願生彼國。又據宋元明三本之賢愚經卷六富那奇緣品載,富那奇與兄辦足供養,持香爐共登高樓,遙向祇洹精舍燒香,祈願歸命佛及聖僧,唯願佛明日臨顧該國,開悟愚盲之眾生。香煙即如其意,乘虛空往至世尊之頂,相結聚合成一煙蓋。據大日經卷八載,燒香,乃遍至法界之義,如天之樹王開敷時,香氣隨逆風、順風而自然遍布。

於密教中,胎藏界三部所燒之香有別。據蘇悉地羯囉經卷上分別燒香品載,佛部燃燒沈水香,金剛部燃燒白檀香,蓮華部燃燒鬱金香。或混合三種香通用於三部,或以一種香通於三部。

諸香中,室唎吠瑟吒迦樹汁香,通用於三部,亦以之獻與諸天,安悉香獻與藥叉,薰陸香獻與諸天天女,娑折囉娑香獻與地居天,娑落翅香獻與女使者,乾陀囉娑香獻與男使者等。又龍腦、乾陀囉娑、娑折囉娑、薰陸、安悉、娑落翅、室唎吠瑟吒迦等香,稱為七膠香,為最勝上者,和合而燒之,可通用於九種(三部之息災、增益、降伏等三種法)。

另據蕤呬耶經卷中請供養品所載,於一般供養法中,應以白檀香混合沈水香供養佛部,以尸利稗瑟多迦(室唎吠瑟吒迦)等諸樹汁香供養蓮華部,而以黑沈水、安悉香供養金剛部。

又以白檀香、沈水香、龍腦香、蘇合香、薰陸香、尸利稗瑟多迦樹汁香、薩闍羅沙香、安悉香、娑羅枳香、烏尸羅香、摩勒迦香、香附子香、甘松香、閼伽跢哩香、柏木香、天木香、鉢地夜香等,與砂糖混合,稱為普通和合,可隨意取用,以供養諸尊。

據蘇悉地羯囉經卷上分別燒香品載,因所修之法不同,而於燒香之種類亦有差異,如修扇底迦法(息災法)應焚擣丸香,修阿毘遮嚕迦法(降伏法)應焚塵末香,修補瑟徵迦法(增益法)應焚作丸香。據不空三藏之佛頂尊勝陀羅尼念誦儀軌載,於息災法應焚沈水香,於增益法應焚白檀香,於降伏法應焚安悉香,於敬愛法應焚蘇合香。另於金剛頂瑜伽千手千眼觀自在菩薩修行儀軌經卷下及金剛壽命陀羅尼經法等亦有上記之說法。

此外,密教又以燒香與閼伽、塗香、花鬘、燈明、飲食等合為六種供養。於禪林中,稱燒香為拈香,或炷香。在法會中持香盒者,稱為燒香侍者。關於燒香之作法,禪苑清規卷五堂頭煎點條中有詳明之記述。〔增一阿含經卷十三、三卷本大般涅槃經卷中、觀佛三昧海經卷十、大日經卷二具緣品、十一面觀自在菩薩心密言念誦儀軌經卷上、大比丘三千威儀卷下、四分律行事鈔卷下之三行香咒願法、敕修百丈清規卷四西序頭首條、南海寄歸內法傳卷一受齋軌則、大宋僧史略卷中、法苑珠林卷三十六〕(參閱「上香」718、「拈香」3265) p6263


[中華佛教百科全書]
唱導

東晉、南北朝佛教界所流行的弘法方式。即在齋會之時,用講、唱的方式宣說佛理。或雜述因緣,或傍引譬喻,以廣明三世因果,務使聽眾不致乏味,而能對佛法有所領悟。因此,擔任唱導師之職者,必須具備智慧辯才與良好的嗓音。東晉的廬山慧遠、劉宋武帝時之道照、孝武帝之曇宗等人,皆以擅長唱導而知名於時。慧皎《高僧傳》中,亦設唱導科,內載十餘位唱導師之事蹟。

◎附︰胡適《白話文學史》〈佛教的翻譯文學〉(摘錄)

「唱導」是什麼呢﹖慧皎說︰
「唱導者,蓋以宣唱法理,開導眾心也。昔佛法初傳,於時齊集,止宣唱佛名,依文致禮。至中宵疲極,事資啟悟,乃別請宿德昇座說法,或雜序因緣,或傍引譬喻。其後廬山釋慧遠(死於416)道業貞華,風才秀發,每至齋集,輒自昇高座,躬為導首,先明三世因果,卻辯一齋大意。後代傳受,遂成永則。」(《高僧傳》卷十五論)

宋武帝時,有一次內殿設齋,道照(死於433)唱導,「略敘百年迅速,遷滅俄頃;苦樂參差,必由因果;如來慈應六道,陛下撫矜一切。」

慧皎又說︰
「至如八關初夕,旋繞周行,煙蓋停氛,燈帷靖燿,四眾專心,叉指緘默,爾時導師則擎爐慷慨。含吐抑揚,辯出不窮,言應無盡。談無常則令心形戰慄,語地獄則使怖淚交零,徵昔因則如見往業,覈當果則已示來報,談怡樂則情抱暢悅,敘哀慼則灑淚含酸。於是闔眾傾心,舉堂惻愴,五體輸席,碎首陳哀,各各彈指,人人唱佛。」

這裏描寫導師唱導時的情形,使我們知道「唱導」乃是一種齋場的「佈道會」;唱導的人不但演講教中宗旨,還要極力描摹地獄因果種種恐怖,眼淚鼻涕應聲湧止,才可以使「舉堂惻愴,碎首陳哀」。那慘悽的夜色,迷濛的爐煙,都只是有意給那擎爐說法的和尚造成一個嚴肅悽愴的背景。

唱導的齋會明是借齋場說法,故慧遠唱導一面要「廣明三世因果」,一面又必須說明「一齋大意」。〈曇宗傳〉中說他為宋孝武帝唱導,帝笑問道︰「朕有何罪,而為懺悔﹖」又〈曇傳〉中說他「迴心習唱,製造懺文;每執爐處眾,輒道俗傾仰」。這可見「拜懺」是唱導的一部分。(拜章懺罪之法似是起於當日的道士,不是印度來的。)

〈曇穎傳〉中說︰「凡要請者,皆貴賤均赴,貧富一揆。」又〈法鏡傳〉中說︰「鏡誓心弘道,不拘貴賤,有請必行,無避寒暑。」來請的人既不同階級,唱導的內容也就不能不隨時變換,故有製造「唱導文」與「懺文」的必要。慧皎說︰「如為出家五眾,則須切語無常,苦陳懺悔。若為君王長者,則須兼引俗典,綺綜成辭。若為悠悠凡庶,則須指事造形,直談聞見。若為山民野處,則須近局言辭,陳斥罪目。」當時文學的風氣雖然傾向駢儷與典故,但「悠悠凡庶」究竟多於君王長者;導師要使大眾傾心,自然不能不受民眾的影響了。

〔參考資料〕 《廣弘明集》卷十五;《大宋僧史略》。


[南山律學辭典]
行香緣起

子題:香為佛使、持香迎僧之緣、迎僧之緣、佛使、行香

行事鈔‧訃請設則篇:「增一云,有設供者,手執香爐,而白時至,佛言,香為佛使,故須之也。賢愚經,蛇施金已,令人行香,置僧手中。乃至執香爐遙請佛僧,如富那奇中說。」資持記釋云:「初科,增一,即持香迎僧之緣。以能通信,故云佛使。賢愚,即行香。彼第七云,佛告阿難,過去無量阿僧祇劫,閻浮提有一大國,名波羅捺,時有一人,好修家業,意偏愛金,勤力積聚,因得一瓶,於其舍內,掘地藏之,如是勤身,乃得七瓶,悉取薶之。後遇疾終,作一毒蛇,守此金瓶。如是展轉受形,經一萬歲,最後受身,厭心忽生,見有一人,順道而過,蛇呼之云,吾今此處,有一瓶金,欲用相託,供僧作福。設食之時,持一阿先提此云草籠來取我。彼至日,擔蛇至寺,著眾僧前。食時已到,僧住行立,蛇令彼人,次第賦香賦給。眾僧食訖,為蛇說法,歡喜轉增,將僧維那,到本金所,餘六瓶金,盡用施僧。命終,生忉利天。佛告阿難,爾時持蛇人者,則我身是;是毒蛇者,今舍利弗是。富那奇,亦即彼經第六云,佛在舍衛,放缽國長者有子,名富那奇,後出家,證阿羅漢,化兄羨那,造栴檀堂請佛,各持香爐,共登高樓,遙望祇桓,燒香歸命,念佛及聖僧,香煙乘空,至佛頂上,作一煙蓋。佛知,即語神足比丘同往。前是行香緣,後即迎僧緣。(事鈔記卷三八‧一三‧四)


全文檢索完畢。

亦可另行搜索於 大藏經(CBETA) / Google / 異體字字典 /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 國語辭典 /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 四庫全書 / 國學大師 / 法鼓全集(聖嚴法師) / 廣欽老和尚網路專輯 / 雪公全集(李炳南老居士) / 印順全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