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行佛學辭典搜尋

請輸入要查詢的詞彙:


擎持幡蓋

[佛光阿含藏]

巴利本作 cela-vitānāni karontā mandala-mālāni patiyādentā(張天蓋,捧曼陀羅華鬘)。「擎」,聖本作「摬」。


符合的條目少於三則,自動進行全文檢索,以為您找出更多資訊...

[中華佛教百科全書]

旌旗的總稱。又作旛。音譯波哆迦、馱縛若、計都。與「幢」同為供養佛菩薩的莊嚴具,用以象徵佛菩薩之威德。幡似是初期佛教教團的記號,但經典中多用之為降魔的象徵。經典中亦常謂造立此幡,能得福德,避苦難,往生諸佛淨土,又謂供養幡可得菩提及其功德,故寺院、道場常加使用,因而成為莊嚴之法具。《長阿含》卷四〈遊行經〉云(大正1‧28a)︰「以佛舍利置於床上,使末羅童子舉床四角,擎持幡蓋,散華燒香,作眾伎樂,供養舍利。」

幡之形狀,一般是由三角形的幡頭、長方形的幡身、置於幡身左右的幡手,及幡身下方的幡足構成,有大有小。幡通常是布製,然亦有金銅製、雜玉製、紙製等類。其懸掛場所,或為堂內柱上,或樹立在佛堂之前庭,或附於天蓋之四隅。

幡的種類繁多,可依其材質、形狀、目的等而分為如下諸類︰

(1)依材質分,有金銅幡、板幡、紙幡、玉幡(以寶玉裝飾者)、平幡(平絹所製者)、絲幡(束絲所製者)等名稱。

(2)依色彩分,有五色幡(青、黃、赤、白、黑之五色幡,即續命幡)、八色幡(用於灌頂道場)、青幡(請雨經法)、黃紙幡(太元帥法)等名稱。

(3)依儀禮分,有命過幡(人死時,為死者積福德而建)、續命(神)幡(為祈延命而立)、送葬幡、施餓鬼幡。

(4)依所掛場所而分,有堂幡、高座幡、天蓋幡、庭幡。

(5)依幡身所描繪之圖分,有種子幡、三昧耶幡、佛像幡、蓮華幡。

此外,在我國,另有於幡身施以刺繡者,此稱繡幡。亦有造六角或八角之幢形,以兼具幡幢兩種功德者,稱為幢幡;其木製者,稱為木幢幡。

關於造幡的功德,《撰集百緣經》卷七〈頂上有寶蓋緣〉載,迦毗羅衛國有一長者之妻生子,誕生時空中懸有大幡蓋,因此名其為波多迦(即「幡」)。波多迦後出家得阿羅漢果,受世人敬仰云云。

又,《灌頂經》卷十一云(大正21‧530b)︰「我今亦勸造作黃幡懸著剎上,使獲福德離八難苦,得生十方諸佛淨土,幡蓋供養隨心所願至成菩提。」

此外,《藥師本願經》、《十方隨願往生經》及《釋門正統》卷四等亦說命終時懸幡可延壽或招福,此即是「續命神幡」與「命過幡」。《釋迦譜》卷五〈阿育王造八萬四千塔記》云(大正50‧79a)︰
「塔成造千二百織成幡及雜華,未得懸幡。王身有疾,伏枕慷概曰︰若威靈有感,願察我至誠,(中略)由是病癒增算十二,故因名為續命幡。」

又,《灌頂經》卷十一嘗述及命過幡之原理(大正21‧529c)︰
「若人臨終未終之日,當為燒香然燈續明,於塔寺中表剎之上,懸命過幡轉讀尊經竟三七日。所以然者命終之人,在中陰中身如小兒,罪福未定應為修福,願亡者神使生十方無量剎土。承此功德必得往生。亡者在世若有罪業應墮八難,幡燈功德必得解脫。」

真言宗則謂幡具有無量佛德,如行者以頂觸幡則來世成道可至佛位,此稱灌頂幡。《祕藏記》卷末云︰「世人皆以幡號灌頂,是以幡功德先為輪王,後終成佛以到佛果,名為灌頂。」

〔參考資料〕 《雜阿含經》卷二十五;舊譯《華嚴經》卷七;《法華經》卷三〈授記品〉;《大般涅槃經》卷中;《藥師如來本願經》;《經律異相》卷六;《止觀輔行傳弘決》卷二之二;《洛陽伽藍記》卷五;石田茂作監修《新版佛教考古學講座‧佛具》。


全文檢索完畢。

亦可另行搜索於 大藏經(CBETA) / Google / 異體字字典 /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 國語辭典 /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 四庫全書 / 國學大師 / 法鼓全集(聖嚴法師) / 廣欽老和尚網路專輯 / 雪公全集(李炳南老居士) / 印順全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