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行佛學辭典搜尋

請輸入要查詢的詞彙:


我有無量想

[法相辭典(朱芾煌)]

大毗婆沙論二百卷五頁云:我有無量想者:謂執無量色為我,或執無量無色為我。若執無量色為我;彼執色我,遍一切處。彼執想為我所。依無量身故;緣無量境故;名無量想。我與彼合,名有無量想。此在欲界全,色界一分。除無想天。許無色界亦有色者;此亦在彼前三無色。若執無量無色為我;彼或執受為我,想為我所。彼想依無量身故;緣無量境故;名無量想。我與彼合,故名有無量想。執行為我,執識為我,廣說亦爾。若執想為我;彼想依無量身故;緣無量境故;名無量想。彼執無量想為我性故;或有想用故;名有無量想。此在欲界,乃至無所有處。除無想天。


符合的條目少於三則,自動進行全文檢索,以為您找出更多資訊...

[佛光大辭典]
有想論

係認為眾生於未來死後仍保有感覺、認識、意志、思考等意識作用之見解。於古代印度外道所執六十二種錯誤見解中,屬於執著未來所起之常見。據瑜伽師地論卷六載,由四個四句構成十六種,故又稱十六種有想論、十六有想論。

初四句為想與色之相對,即:(一)有色有想,又作我有色死後有想論。即執著我為色法,並認為「我」死後仍有意識,除無想天外,存在於欲界及色界。(二)無色有想,又作我無色死後有想論。即執著我為「無色蘊」,於死後仍有意識,除無想天外,存在於欲界乃至無所有處。(三)亦有色亦無色有想,又作我亦有色亦無色死後有想論。即執著我為「五蘊」,於死後仍有意識,存在於全部欲界。(四)非有色非無色有想,又作我非有色非無色死後有想論。即認為我乃色、心俱非之我,且此非色非心之我乃常住而不壞滅者。

第二個四句,係想與邊、無邊之相對,即:(一)有邊有想,又作我有邊死後有想論。即執著我為色或非色,又以「我體」為有差別性、限度性,且其所依、所緣者亦有差別性、限度性,故為有邊(「邊」即邊際、有差別、有限性等之意),而死後亦有意識,存在於無想天以外之欲界及全部色界。(二)無邊有想,又作我無邊死後有想論。執著我為色或非色之法,又我可遍於一切處,故為無邊,於死後仍有意識,隨其所應而存在於全部欲界。(三)亦有邊亦無邊有想,又作我亦有邊亦無邊死後有想論。執著我為色法者,認為我之「量」隨所依身之卷舒而為有邊或無邊;執著我為非色之法者,則認為隨有量或無量之所依及所緣,為有邊或無邊;於死後仍有意識,隨其所應而存在於全部欲界。(四)非有邊非無邊有想,又作我非有邊非無邊死後有想論。否定我為有邊或無邊,而主張死後生於有想地。

第三個四句,即:(一)一想,又作我有一想、唯一想。即認為我於無色界四天中之下三天時,彼諸想僅依「意門」而流轉,故我僅有一想。(二)種種想,又作若干想、我有種種想。即認為我於欲界、色界時,彼諸想依「六根門」而轉,緣種種境,故我有種種想。(三)小想,又作我有小想。即執著我為小色、小無色,依小身、緣小境,故我為狹小。其中,以我為「小色蘊」者,謂我除無想天外,存在於欲界及色界;以我為「小無色蘊」(即受、想、行、識等四蘊之隨一)者,謂我除無想天外,存在於欲界乃至無所有處。(四)無量想,又作我有無量想。即執著我為無量之色蘊,或執著我為無量受、想、行、識之無色蘊。其中,執著我為色蘊者,謂我遍於一切處,以意識為「我所」,依無量身,緣無量境,與彼相合,故有無量想,存在於無想天以外之欲界、色界;執著我為無量之無色蘊者,謂我存在於無想天以外之欲界乃至無所有處。

第四個四句,即:(一)我純有樂,又作有樂有想。為色界四禪天中之下三禪天的「我」之受相。(二)我純有苦,又作有苦有想。為地獄界的我之受相。(三)我有苦有樂,又作有苦有樂有想。為鬼、畜生、人及欲界天的我之受相。(四)我無苦無樂,又作非有苦非有樂有想。為色界第四禪天以上的我之受相。此四項見解皆認為於此世、他世皆同,而以苦等之感受為客,「我體」於不明了之狀況下而流轉,於死後仍有意識。〔長阿含卷十四梵動經、大毘婆沙論卷一九九、大乘義章卷六〕(參閱「六十二見」1241、「常見」4526) p2449


[法相辭典(朱芾煌)]
十六有想論

大毗婆沙論二百卷一頁云:後際分別見中,十六有想論者:謂初四種,依三見立。如說:一類補特伽羅。起如是見,立如是論;命者即身。復有一類補特伽羅,起如是見,立如是論:命者異身。復有一類補特伽羅,起如是見,立如是論:此總是我。遍滿無二,無異無缺。依第一見,建立第一我有色,死後有想論。謂彼外道,執色為我,執餘四蘊以為我所。彼所執我,以色為性。故名有色。取諸法相,說名為想。此有色我有彼想故,說名有想。以執四蘊,為我所故。彼作是念:此有色我,死後有想。此在欲界全,色界一分。除無想天。許無色界亦有色者,此亦在彼前三無色。此有想故,不在後一。依第二見,建立第二我無色,死後有想論。謂彼外道,執無色為我。執色或餘四蘊以為我所。謂若除想,執餘三蘊總別為我,即執想色蘊為我所。若執想蘊為我。即執餘蘊為我所。彼所執我,無色為性;故名無色。取諸法相,說名為想。此無色我,或想為性,或有想用,說名有想。或有彼想,說名有想。以執想蘊為我所故。彼作是念:此無色我,死後有想。此在欲界,乃至無所有處。除無想天。依第三見,建立第三我亦有色亦無色,死後有想論。謂彼外道,執色無色為我。如諦語外道等,總於五蘊,起一我想。由彼各別分別諸蘊,不得實我;猶如各別分別甘酢咸辛苦淡,無總實有一味可得。彼於諸蘊,起一想已;總執為我。彼所執我。以色無色為性;故名亦有色亦無色。取諸法相,說名為想。此亦有色亦無色我,或以想為性,或有想用,說名有想,或有彼想,說名有想。以執自身諸蘊為我,執他諸蘊為我所故。有餘外道,於有色我,見過失已;依無色我而住。於無色我,見過失已;復依有色我而住。彼諸外道,我見未斷,雖執有我;而不決定。說所執我,唯是有色,或唯是無色。然作是念:此亦有色亦無色。我死後有想。此在欲界全。隨其所應,乃至廣說。第四、我非有色非無色死後有想論。即遮第三,無別依見。彼作是念:我雖實有;而不可說定亦有色亦無色。彼見實我定亦有色,亦無色;俱有過失;故作是說;此我、非有色,非無色,死後有想。餘如前說。如是四種,或依尋伺,或依等至,皆容得起。執我有邊死後有想論者:若執色為我;彼所執我,體有分限。或在心中,如指節量,光明熾盛。或在身中,稱身形量,內外明徹。如說:我我、形相端嚴,光明熾盛,清淨第一。喬答摩尊,寧說無我。若執非色為我;彼所執我亦有分限。以非色法,所依所緣,有分限故;亦名有邊。彼依尋伺,起如是執。若依等至,起此執者;必未得遍處定。如是二種,俱作是念:我定有邊,死後有想。此在欲界全,色界一分。除無想天。許無色界亦有色者,此亦在彼前三無色。執我無邊死後有想論者:若執色為我;彼所執我,遍一切處。如明論說:有我士夫,其量廣大,邊際難測,光色如日。諸冥闇者,雖住其前;而不能見。要知此我,方能越度生老病死。異此更無越度理趣。又如有說:地即是我。我即是地。其量無邊。若執無色為我;彼作是念:如不至火,終不能燒;若不至刀,終不能割;若不至水,終不能潤。如是若有不至我者,終不能取無邊分量。彼依尋伺,起如是執。若依等至,起此執者;必已得遍處定。如是二種,俱作是念:我定無邊,死後有想。此在欲界全,隨其所應。乃至廣說。執我亦有邊亦無邊死後有想論者:若執色為我;彼所執我,隨所依身,或卷或舒,其量不定。彼作是念:身若有量;我即有邊。身若無量;我即無邊。若執無色為我;彼作是念:若隨有量所依所緣;我即有邊。若隨無量所依所緣;我即無邊。如是二種,俱作是念:我亦有邊,亦無邊,死後有想。此在欲界全。隨其所應,乃至廣說。執我非有邊非無邊死後有想論者:即遮第三,為此第四。三門異說,如前應知。如是四種,或依尋伺,或依等至,皆容得起。依想受異,故作是說:我有一想,我有種種想,我有小想,我有無量想;我純有樂,我純有苦,我有苦有樂,我無苦無樂;死後有想。此中我有一想者:謂在前三無色。由彼諸想,一門轉故;說名一想。我有種種想者:謂在欲色界。除無想天。由彼諸想,六門四門轉故;及緣種種境故;名種種想。依尋伺者我,亦有差別。謂有一種工巧智者,名有一想。若有種種工巧智者,名有種種想。我有小想者:謂執少色為我;或執少無色為我;若執少色為我。彼執色我,其量狹小,如指節等。彼執想為我所。依小身故,緣少境故;說為小想。我與彼合,名有小想。此在欲界全,色界一分。除無想天。許無色界亦有色者,此亦在彼前三無色。若執少無色為我;彼或執受為我,想為我所。依小身故,緣少境故;說為小想。我與彼合,名有小想。執行為我,執識為我,廣說亦爾。若執想為我;彼想、依小身故,緣少境故;說為小想。彼執小想,為我性故。或有想用;名有小想。此在欲界,乃至無所有處。除無想天。我有無量想者:謂執無量色為我;或執無量無色為我。若執無量色為我;彼執色我,遍一切處;彼執想為我所,依無量身故,緣無量境故;名無量想。我與彼合,名有無量想。此在欲界全,色界一分。除無想天。許無色界亦有色者,此亦在彼前三無色。若執無量無色為我,彼或執受為我,想為我所。彼想依無量身故,緣無量境故;名無量想。我與彼合,故名有無量想。執行為我,執識為我,廣說亦爾。若執想為我;彼想依無量身故,緣無量境故;名無量想。彼執無量想。為我性故;或有想用故;名有無量想。此在欲界,乃至無所有處。除無想天。如是四種,或依尋伺,或依等至,皆容得起。我純有樂者:謂在前三靜慮。諸得定者,以天眼通,見三靜慮,恒時受樂。後從彼歿,來生此間;便作是念:我純有樂。諸等伺者,見諸有情於一切時,與樂具合;便作是念:我純有樂。如於此世,他世、亦爾。我純有苦者:謂在地獄。諸得定者,以天眼通,見在地獄,恒時受苦。後從彼歿,來生此間;便作是念:我純有苦。諸尋伺者,見諸有情,於一切時,與苦具合;便作是念:我純有苦。如於此世,他世、亦爾。我有苦有樂者:謂在傍生、鬼界、人、及欲界天。諸得定者,以天眼通,見彼有情,苦樂雜受。後從彼歿,來生此間;便作是念:我有苦有樂。諸尋伺者,見諸有情,有時與苦具合,有時與樂具合;便作是念:我有苦有樂。如於此世,他世、亦爾。我無苦無樂者:謂在第四靜慮,乃至無所有處。諸得定者,知彼有情,無苦無樂。後從彼歿,來生此間;便作是念:我無苦無樂。諸尋伺者,作如是念:我體是常,不明了轉。雖有暫與苦樂相應;而彼是客,我非有彼。此十六種後際分別諸有想論,依前所說十六事起。


全文檢索完畢。

亦可另行搜索於 大藏經(CBETA) / Google / 異體字字典 /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 國語辭典 /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 四庫全書 / 國學大師 / 法鼓全集(聖嚴法師) / 廣欽老和尚網路專輯 / 雪公全集(李炳南老居士) / 印順全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