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行佛學辭典搜尋

請輸入要查詢的詞彙:


密教十波羅夷

[佛學大辭典(丁福保)]

(名數)有二種:一為大日經疏所說,一為無畏三藏禪要所說。經疏所說者,一不捨佛寶,二不捨法寶,三不捨僧寶,四不捨菩提心,五不謗一切三乘經法,六不慳吝一切法,七不起邪見,八不沮止他發大心亦不得見其懈怠而不勸發,九不差機說法,十不施一切不饒益他物。見大日經疏十七,三昧耶戒儀資秉記;禪要所說者,一不應退菩提心。二不應捨三寶。三不應譏謗三寶及三乘教典。四於甚深大乘教典不通解處不應生疑惑。五若有眾生已發菩提心者,不應說如是法令退菩提心趣向二乘。六未發菩提心者,亦不應說如是法令彼發於二乘之心。七對小乘人及邪見人前不應輒說深妙大乘。八不應發起諸邪見等法,九於外道前不應自說我具無上菩提妙戒。十但於一切眾生有所損害及無利益皆不應作及教人作,見作隨喜。見無畏三藏禪要。


符合的條目少於三則,自動進行全文檢索,以為您找出更多資訊...

[佛光大辭典]
十重禁戒

(一)乃大乘菩薩嚴厲禁止作犯之十種波羅夷罪。又稱十重波羅提木叉、十波羅夷、十不可悔戒、十重禁、十重戒、十無盡戒、十重。相對於四十八輕戒而言。即梵網經卷下載:殺戒、盜戒、淫戒、妄語戒、酤酒戒(賣酒)、說四眾過戒(談論出家、在家男女佛教徒之過失)、自讚毀他戒、慳惜加毀戒(慳惜財、法,毀謗布施財、法之事)、瞋心不受悔戒(起瞋心亦不接受對方之追悔)、謗三寶戒(謗佛法僧),不論自行,或教唆他人行事,皆為其所禁。菩薩瓔珞本業經亦舉有十戒,稱為十不可悔戒。小乘律係應有犯罪者一一制定(隨犯隨制);而十重禁及四十八輕戒則被視為釋尊成道之初一時之制戒,故犯此十重禁者構成破門罪,即為犯波羅夷罪,喪失佛教徒之資格。〔戒律學綱要第七篇(聖嚴)〕

(二)密教十波羅夷。或稱密教十重戒。有二種:(一)出自大日經疏卷十七。即:(1)不捨佛寶。(2)不捨法寶。(3)不捨僧寶。(4)不捨菩提心。(5)不謗一切三乘經法。(6)不慳悋一切法。(7)不起邪見。(8)不阻止他發大心,亦不得見其懈怠而不勸發。(9)不差機說法。(10)不施一切不饒益他物。(二)出自無畏三藏禪要。即:(1)不應退菩提心。(2)不應捨三寶,歸依外道。(3)不應譏謗三寶及三乘教典。(4)於大乘教典不通解處,不應生疑惑。(5)若眾生已發菩提心者,不應說令彼退菩提心趣向二乘之法。(6)未發菩提心者,亦不應說令彼發二乘心之法。(7)對小乘人及邪見人之前不應輒說深妙大乘。(8)不應發起諸邪見等法。(9)於外道前不應自說我具無上菩提妙戒,令彼以瞋恨心求如是物,不能辦得,而退菩提心。(10)於眾生有所損害及無利益處,皆不應作及教人作,或見作隨喜;此與利他法及慈悲心相違背之故。〔三昧耶戒儀資秉記〕(參閱「十戒」439) p461


全文檢索完畢。

亦可另行搜索於 大藏經(CBETA) / Google / 異體字字典 /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 國語辭典 /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 四庫全書 / 國學大師 / 法鼓全集(聖嚴法師) / 廣欽老和尚網路專輯 / 雪公全集(李炳南老居士) / 印順全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