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行佛學辭典搜尋

請輸入要查詢的詞彙:


大毘盧遮那經供養次第法疏

[佛光大辭典]

凡二卷。唐代不可思議撰。今收於大正藏第三十九冊。略稱供養次第法疏、不思議疏。隨文解釋大日經疏卷七供養念誦三昧耶法門一卷五品。初揭七言四句之歸敬頌,其次分為:述大意、說來由、釋題目、隨文解釋等四門。撰者生平不詳,依本書卷末所載,僅知其為新羅零妙寺之沙門,且曾親炙受教於善無畏三藏。〔大日經義釋演密鈔卷七、諸阿闍梨真言密教部類總錄卷上、祕密儀軌隨聞記卷二十三〕 p806


符合的條目少於三則,自動進行全文檢索,以為您找出更多資訊...

[佛學大辭典(丁福保)]
大毘盧遮那成佛神變加持經

(經名)大日經之具題。經文六卷,供養次第一卷,共七卷,唐善無畏譯。真言三部經之一。胎藏界密部之本經也。見大日經條。謂大日如來自成佛以不思議之加持力說內證法之經典也。離神力之加持。不能說。不能聽。就此真言一宗有自證說法,加持說法之大論,遂分古義新義之兩派。見法身條。茲將本經各家之著述列之如下。大毘盧遮那成佛經疏二十卷(唐一行記),大毘盧遮那成佛神變加持經義釋十四卷(唐一行述記),大毘慮遮那成佛神變加持經義釋演密鈔十卷(遼覺苑撰),大毘盧遮那經供養次第法疏二卷(唐不可思議撰)。


[佛光大辭典]
不思議疏→

請參閱 大毘盧遮那經供養次第法疏


五字嚴身觀

又作五大成身觀、五輪成身觀、五輪觀。為「五相成身觀」之對稱。即真言行者以 (阿)、 (鍐)、 (囕)、(唅)、 (欠)(或阿、縛、羅、賀、佉)五字,依序布置於身體之五部位,莊嚴加持己身,而為大率都婆。故又稱率都婆觀。即修顯堅固金剛之本有法身之觀法。其中,阿字為金色方形,觀作金剛輪,加持於下體,名為瑜伽座,住金剛堅固之菩提心地;鍐字為圓形白色,觀作水輪,加持於臍上,名為大悲水,能得大悲三昧;囕字為三角形,色如曉日,觀作火輪,加持於本心之位,名為智火光,能除垢穢;唅字為黑色半月形,觀作風輪,加持於眉間,名為自在力,能退惡魔;欠字為雜色團形,觀作空輪,加持於頂上,名為大空,能等同自身與法界。

五字嚴身觀為修胎藏界法道場觀之前所應修之觀法,為直往勝機之即身頓成門;若就劣機從顯入密之義,即成金剛界之五相成身觀。但依胎藏界吽字次第之說,五字但布於心,不布於身之五處。宗叡之胎藏界念誦次第卷上,則謂五字觀布於身心二者。〔大日經卷五祕密漫荼羅品、卷七持誦法則品、青龍寺儀軌卷上、玄法寺儀軌卷上、大日經疏卷十四、大毘盧遮那經供養次第法疏卷下〕(參閱「五輪觀」1201) p1077


六種食

六種比丘之食法。即:(一)乞食,謂人中之上品,不以邪命而得食,亦不受食赴請,唯行乞食,省事修道,而使他人得施與之福利。(二)次第乞食,謂上行之人不計揀貧富,平等慈愛眾生,次第乞食。(三)不作餘食法,謂不於求處數數正食,不貯存餘食。(四)一坐食,謂午前唯受一坐食,不數數食,亦不更作小食。(五)一揣食,又作節量食。謂一受即止,節量少食,以利修道。(六)不中後飲漿,謂節量飲食,並於午後不飲漿果、漿蜜等物,以避免邪命廢道。〔大毘盧遮那經供養次第法疏卷上〕 p1304


供養次第法疏→

請參閱 大毘盧遮那經供養次第法疏


淨命

(一)比丘遠離四種邪命法而清淨活命,即八正道中之正命。亦即正當、清淨之生活方法。據維摩詰經菩薩品載,正行善法,起於淨命。另據大毘盧遮那經供養次第法疏卷上載,淨命者,謂少欲知足之行。

(二)梵語 āyusmat。又作具壽、長老。指高僧大德。具有出世之慧命及世間之長命。(參閱「具壽」3079) p4700


觀想

略作想。即集中心念於某一對象,以對治貪欲等妄念。或為進入正觀而修之一種方便觀。坐禪三昧經卷下(大一五‧二八一中):「行菩薩道者,於三毒中若婬欲偏多,先自觀身,骨、肉、皮、膚、筋、脈、流、血、肝、肺、腸、胃、屎、尿、涕、唾,三十六物,九想不淨,專心內觀,不令外念,外念諸緣,攝之令還。」此謂修「九想觀」能斷淫慾。又觀無量壽經謂,修「日觀」等,能方便入極樂依正之真觀。密教於初發菩提心之行者,亦屢設種種方便之觀想,如觀想諸尊之形像、三摩耶形等,藉此觀想而去除妄念,信樂倍增,進而以有相入無相,泯除一切能所差別之見,體證萬法平等,而與本尊相應。〔安像三昧儀軌經、大日經疏卷十一、卷十四、大毘盧遮那經供養次第法疏卷下持誦法則品〕 p6969


觀想

略作想。即集中心念於某一對象,以對治貪欲等妄念。或為進入正觀而修之一種方便觀。坐禪三昧經卷下(大一五‧二八一中):「行菩薩道者,於三毒中若婬欲偏多,先自觀身,骨、肉、皮、膚、筋、脈、流、血、肝、肺、腸、胃、屎、尿、涕、唾,三十六物,九想不淨,專心內觀,不令外念,外念諸緣,攝之令還。」此謂修「九想觀」能斷淫慾。又觀無量壽經謂,修「日觀」等,能方便入極樂依正之真觀。密教於初發菩提心之行者,亦屢設種種方便之觀想,如觀想諸尊之形像、三摩耶形等,藉此觀想而去除妄念,信樂倍增,進而以有相入無相,泯除一切能所差別之見,體證萬法平等,而與本尊相應。〔安像三昧儀軌經、大日經疏卷十一、卷十四、大毘盧遮那經供養次第法疏卷下持誦法則品〕 p6969


全文檢索完畢。

亦可另行搜索於 大藏經(CBETA) / Google / 異體字字典 /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 國語辭典 /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 四庫全書 / 國學大師 / 法鼓全集(聖嚴法師) / 廣欽老和尚網路專輯 / 雪公全集(李炳南老居士) / 印順全集 /